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

时间:2019-05-14 13: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

第一篇: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

建筑历史

名词解释

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其进深为两间。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10:礓蹉:又成慢道。礓蹉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或在石板上浅刻横棱面而成,是一种防护滑的斜坡道,一般用于室外,如上城头的马道,厅堂,宫门前等,也有将之置于两阶级形踏道之间的。11:副阶:宋代名词,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大檐廊,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太原晋母祠圣母殿.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其开间宽度一般为主体建筑的宽度,其进深多为两椽架。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

12:采步金:宋代称,搭在歇山顶建筑最末一间的两根

13:顺梁:抬梁式构架构件之一,在一栋房屋两尽间的左右柱子上,顺着正身懔子方向所放的梁,与主要梁架式成正角状,其梁脊做卯眼以放交全爪柱,后为挑尖梁头,这根梁便称为“

挑尖顺梁”。14:金桁: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

15:金瓦:在铜瓦上鎏金的瓦。清代为了团结喇嘛并以示中国的富强,故常在喇嘛庙上使用金瓦。如热河普陀宗乘庙,须弥富寿庙,清宫内的雨花阁都使用金瓦盖顶。

16: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17:朵:宋式对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的称谓,清式称“攒”。如柱间有五组斗拱,便称“补间铺作五朵”清式则称“平身科五攒”。

18:落地罩:又称落地帐是常用的罩式装饰,它是在开间的左右柱上安隔扇各一道,隔扇上有横坡,横坡与隔扇转角的地方有安花芽子,其做法在南方亦见于外檐装修,亭榭内亦常有,最多是用于厅堂内。19:山节藻棁:出自《论语》据张从文注《四库全书》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花草的墚柱”。又

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称“节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抬梁式木构建筑。

20:都料: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21:工部工程做法:即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工部公布的建筑技术专著。全书共74卷,其中1-27卷;介绍27种建筑实例及标准,28-40卷;阐述斗拱的做法,41-47:关于木装修.石构件.砖瓦砌体等控制尺寸的原则,48-74:详列材料和劳 动定额。

有关该书的评价,根据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称:“此书之长在二十七种建筑物构件尺寸之准确,而此亦即其短处,因其来归纳规定为原则,俾可大小适应可用也。此外如拱头昂嘴等细节之卷杀或斫割法,以及彩画剃度,为建筑择式所富于时代特征者,皆来叙述,是其缺憾,幸现存实物甚多,研究匪难,可以实物之研究,补此遗漏。” 22:东西堂制:这是汉至南北朝宫殿布置形式。根据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内部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堂屋(即东西耳房或厢)称作东西堂制。

23:彻上明造:全称“彻上露明造”,是建筑物室内没有平基(亦称平棋)或平闇(即天花板),不做任何吊顶,让梁架完全露明。这样在潮湿炎热的南方屋顶构架

干爽通风免于朽坏。一般用明栿做法。但元代也常用 栿的做法。

24:重城制:即有多重城墙之制。从春秋时期到明清各国都城都有城郭制度,只有秦始皇的咸阳城例外。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即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围绕城而设,即“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各代赋予城郭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都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又称内城)外城(即郭)。但明朝南京城与北京城就有四道城墙。25:墉楼堞橹:墉:即城墙,又称城垣,它是一种军事楼的防御设施,也是城市的界限与象征,一般高大而厚实。墙上建有堞橹(最方正的锥形墙顶,既为堞橹)。城楼(其上建筑,亦称墉楼)等以利防御,城墙四周均开有城门。

26:草市:是在城外自由形成的 集市。这是从唐宋开始某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 市(如扬州)和草市(如汴州和洛阳),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要求。

27:兆域:兆为数目古代为一万亿。兆域即比较大的区域。此处指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兆城图。版面刻出了陵园的平面图。在围墙内(共有两道)突起一组凸字形的高台。上面横列有三间中间高两侧各一间底共五座享堂的台榭建筑。这组兆域图生动地显示出台榭建筑组合体的庞大体量和雄大气势,也标志着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

28:木古交柯:是苏州留园一景。它是有几个小院组成。从园门进入后,先以较狭小的曲廊空间收敛人们的视线,后用几个小院(即木古交柯)作过渡,略似扩大,但也是极好的景观所在(有院墙.天井.攀

援植物等)通过这一系列小空间作“序幕”,饶至“缘荫”便豁然开朗,此时即转入“明瑟楼”前的开阔地带,显现出整个留园的中心景观。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运用典型,最巧妙的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29:营造学社:全称为“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详情参阅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第368页。

30:明堂:古代礼制建筑之一。据文献载是黄帝始创,夏称世室,周称明室,属太庙在内的一组推广政策的“明政教之堂”。主要作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其平面为方形,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以台建屋,顶部又置室。中央夯土台称作“墉”,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规模最大者为唐武则天于东都洛阳新建号称“万象神宫”其高约86m,3层,底层四柱并列。宋之后逐无新求,明清乃无此项建筑。

31:辟雍: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礼制.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 因其四周绕水,“圜如壁”故名。它包含在名堂之中(一般在五荤之中)现发现最早的辟雍遗址是西汉末年长安西郊的礼制建筑遗址。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除此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所外,均仅作登记之所,图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121。

32:缠柱造: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但未见实物。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位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另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

33:五彩遍装:

34:双步梁: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262 35:清式八架捲棚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279 36:出混:清式称“枭混”俗称“ 枭浑”,是石作中上凸下凹的嵌线。枭是凸面嵌线,圆角的称“混棱”,方折角称“棱”。

37:望楼:也称望火楼。古代设于城市十字街口或地势高亢处,供瞭望用的建筑,始见于汉代,宋代颇为流行。此后,城市建望楼已成定制。

38:庖厨:古代用于炊事的建筑物,一般为单坡顶的配房,后为炊事烹饪的代名词,引申为庖室.庖丁。

39:塌房:古代存放货物的建筑,即货栈.堆栈之类的房舍。名称自南宋,一直沿用至明清。主要建于交通方便的码头或港口。如《梦粱录》所说南宋临安城(今杭州市)北关水门里“有慈元殿及富家内侍司等人家于水次起,造塌房数十所,为屋数千间,专以假赁与市廓间铺席宅舍

40:作坊:又称作场.作分.房.作等,是古代从事手工业劳动生产的场所。如同现在的厂房。商周是已有,唐宋时则有金银作.弓箭作.漆作.木作.铜作.糖作.纸坊等数十种作坊,有官办民办之分,规模大小量殊很大,建筑形制亦无一定制式。

41:坞壁:又称坞堡,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按分布的地区和设置的由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分布与内地,是土豪烈绅聚集宗族乡党,依山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割据一方。这类坞壁盛行于东汉。

可从出土的陶城堡略知其梗概,大体上是有一墙围绕的方形城垣建筑,前后开门,门上和壁的四隅建有楼房櫓,略如城制而规模甚小,与“坞”字本意相符。今广东福建及江西南部地区仍遗存的客家碉屋住宅,当属此制的残延。另一类是西汉时为了屯戍在西北无险可守的地带筑城据守而修建的坞堡。

42:桥屋:在桥上或桥两端建的房屋。据记载先秦时已在桥上建屋设店,到宋代逐渐增多。如南宋抚州的桥还是朝士会饮的地方。若在桥上建楼殿则称“桥楼殿”。如始建于隋唐初的河北井阱县苍岩山的桥楼殿是由桥和建在桥上的楼殿两部分组成的,以桥作为楼的承重结构。桥屋在南方,尤其是在西南地区,至今仍然多见。

43:羊马城:在城墙之外,濠沟之内设置的一道墙。羊马城内屯兵,和大城上的远射配合阻止敌人越濠攻城。目的是加强全城的防御性。实例不多,仅见于宋代城制,即宋广西桂林静江府城。

44:将军石:在两扇城门合缝处的下端,用于固定门扇位置的石墩。古人多以将军喻示门卫牢固。如还有将军门称谓。

45:护城壕:城防设施之一,环城的壕堑。有小者为护城河,无小者为护城壕,用于城市防御。

45:样房: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部门。样房由雷姓世袭,称“样式雷”或“样子雷”。当时建筑设计着重于总体及装饰效果,至于大木作。瓦作。石作。彩画作等具体做法,只需按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办理,不需再做图样。近代的建筑设计部门,也称样房,或称打样间。

46:烫样:清官式建筑模样(建筑模型)的称谓。他是用草纸板经过裁剪,在弯曲的屋面(如屋顶的瓦陇)经过闷湿烫出凹凸面,然后粘好,刷色,形成的建筑模型。根据不同的要求,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总体烫样,包括山石。水地。花木。道路。房屋等;也可做单体建筑,能将基阶。斗栱。门窗。油饰彩画。屋脊吻兽等表达出来。为了注明尺寸与做法,出一些子纸条贴在烫样上,这样大体上便完成了方案设计。清代烫样制作专案是雷氏家族世袭。其烫样在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

47: “墉”在甲骨文中的写作与意思:甲骨文中墉写作,意思即城墙或高墙。

48:耍头:又称蚱蜢头,是起翘,昂头上装饰,或折角形的装饰方法之一种。

49:象眼:又称象昭或者菱角石(俗称),是指:(1)对建筑物上直角三角形部分之流通(2)它跺垂带石下三角形部分,均是清式做法。50:箍头:梁头彩画两端部分,有狗

51:藻头:又称找斗,彩画箍头与枋心间部分。

52: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国古木构架基本形式之一。53: 生土建筑:又称:土工建筑。以原生土为主要结构的建筑。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挖洞穴而居,有横穴.竖穴和半地穴等。这种穴居形式后来分两支发展,并形成三大类建筑。一支是从穴到半穴居,逐渐发展到地面建筑,其中又分:(1)夯土建筑:是用生土分层夯打筑实而成,主要用作建筑物的台

基和墙壁用,如我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厚大夯土城墙和用夯土筑起的高台建筑。(2)土坯建筑

土坯是经过选理过的生土,用坯模制成的小块土砖。如宋元明时西北地区的土坯塔等建筑。夯土和土坯在历史上,都主要充当建筑物的墙壁。它成两个系统并列向前发展,至今仍普遍用于广大农村中。

另一支

其基本材质而适步发展,即至今我国的西北地区流行的各式土窑洞建筑。它出现较早,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从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

54:样式雷:又称样房雷.样子雷。清代民间对雷姓氏建筑师世家的习称。样房是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部门。雷氏家族元祖雷发达是清初南方匠人

第二篇:2、建筑名词解释

置业顾问培训资料

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其在物质上是由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构成的。在经济学上也叫不动产。

地产的概念与分类

地产:即指能够为其权利人带来收益或满足其权利人工作或生活需要的土地资产。土地类型:

 居住用地:指住宅区内的居住建筑本身用地,以及与建筑有关的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和相关的公共建筑用地。

 工业用地:主要是指工业生产用地,包括工厂、动力设施及工业区内的仓库、铁路专用线和卫生防护地带等。

 仓库用地:指专门用来存放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用地、包括国家储备仓库、地区中转仓库、市内生活供应服务仓库、危险品仓库等。

 交通用地:指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包括铁路、公路线路及相关的防护地带等用地。

 市政用地:指用于建造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广场、电力、电讯、供热等基础设施使用的用地。

 商业服务用地:指为整个城市或小区提供各种商业和服务业的用地。包括商店、超级市场、银行、饭店、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绿化用地:指城市区域内的公园、森林公园、道路及街心的绿化带等占用的地产。这类用地主要是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供居民休憩所用。

 教科文卫设施用地:这类用地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独立用地的科学研究机构、实验站、体育活动场所、卫生医疗机构等的地产。 港口码头用地:主要是货运、客运码头、民用机场等用途的地产。 军事用地:指提供为军事活动服务的用地,属特殊用地。 其它用地:不属于以上项目的其它城市用地,包括市区边缘的农田、牧场、空地等。

住宅建筑物:可细分为普通住宅、高级公寓、花园别墅等。

生产用房:指社会各类物质生产部门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使用的房屋。包括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厂房、仓库、实验室等

办公用房:指政府行政部门、事业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公司等处理日常事务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房屋,亦称写字楼。

其它楼宇:以上各类楼宇以外的各种用途的房屋,如外国驻华机构用房、宗教用房等等。

房产所有权的分类

占有权:对于房屋的实际持有和控制,它是使用财产的前提条件。

使用权:指按照财产的性能和用途行使利用的权利,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收益权:指凭借所有权而取得的经济收入或利益,如房屋所有权人将房屋出租而收取的租金。

处分权:决定财产事实上和法律上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向的权能,只有财产的所有人才具有财产的处分权。

房地产市场的分类

房地产一级市场:是土地交易市场,是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间的纵向交流,由政府直接控制和垄断经营。

房地产二级市场:是增量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房地产经营者与房地产使用者的纵向流通市场。

房地产三级市场:即存量房地产交易市场,是房地产所有者将房地产使用权或所有权再转让的市场,是消费者间的横向交易,属于消费市场的重新配置。建筑概述

(一)、建筑的构成要素

建筑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一般来说,建筑功能也就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依靠它可以达到建筑功能的要求。在相同功能要求和物质条件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

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城市建筑可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二大类。工业建筑主要是指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主要指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住宅与宿舍)

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

1、开间:指一间房屋两条横向轴线间的距离。

2、进深:指一间房屋两条纵向轴线间的距离。

3、层高:楼房本层地面到相应上一层地面垂直方向的尺寸。

4、地坪:多指室外自然地面。

5、红线: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一般用红笔划在图纸上,产生法律效力。

6、建设用地面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和界线所围合的用地之水平投影面积,不包括代征的面积。

7、建筑面积:指各建筑物每层外墙线(或墙外柱子外缘线)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层高在2.2米以下的技术层不计算建筑面积。

8、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首层的建筑面积。

9、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地下停车库、架空开放的建筑底层等建筑面积在计算容积率时可不计入。

10、建筑覆盖率:指建筑基底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11、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平面至外墙面顶部的总高度。

12、建筑间距:指建筑平面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即楼与楼的距离,简称楼距。

13、绿地面积:指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米的土地。

14、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15、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16、楼面地价:楼面地价最简单的意思就是单位建筑面积平均分摊的土地价格。楼面地价是房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建造成本、开发利润、相关税费等共同构成了商品房的市场价值。楼面地价=土地总价÷规划建筑面积

17、套内面积:套内面积,全名套内建筑面积,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的: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18、实用率:而使用率是使用面积和建筑面积之比,其中使用面积是墙到墙的面积,就是生活中真正用到的面积

19、公摊面积:公用建筑面积[1]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20、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 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 得以实现。根据我国发法通则和《担保法》八十九条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 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 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出合同标的额的20%。如果购房 者交了定金之后改变主意决定不买,开发商有权以购房者违约为由不退定金;如 果开发商将房屋卖给他人,应当向购房者双倍返还定金;

21、订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其不具有定金的性质,交付订金的一方主张定金 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般情况下,交付订金的视作交付预付款

22、五证: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

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五、《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

22:两书:《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

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小高层(7——11层)高层住宅(12——30层)

第三篇:考研历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法 汉成帝时,氾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区种法的使用说明西汉农业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设官收税。但一些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冶铁,或煮海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置专卖署,任命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的事物。

3、匈奴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掠夺努力,也经常骚扰西汉的北部地区。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汉高祖闻讯率30万大军亲征,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了陈平的计策,像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4、五均六筦 公元10年,王莽改制实行五均、六筦制度。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成为五均司市师。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为——市平。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山泽税合称为五均六筦。

5、《史记》 汉司马迁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中心。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的零碎史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分别归类在一百多个人物的传记中,又总述了历史背景,在年表中排比年代。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势,是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6、汉赋 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汉初比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武、昭、宣之世,并取代了骚体赋,是汉赋的代表。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用华丽的辞藻和铺张的手法来堆砌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是地主阶级的自我赞美,但形式呆板,词句艰深。不过在形式和技巧上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7、《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全书共分九个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在中国的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

8、退功臣 东汉初年,为了削夺中兴将帅的军权,刘秀适时提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其主要做法,一是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奖建朝之功。二是奉朝请,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就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退功臣政策巧妙地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不能胜任,却因为昔日功劳无法真正用法律管理他们的问题。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

9、赋民和假民公田 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为王朝缓和社会矛盾与恢复社会生产提供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朝廷将大部分“公田”用于赋民和假民。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成为土体所有者,是向国家缴纳税负的自耕农。假民公田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接受假田的农民实际上是成了国家的佃农。东南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政策的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东汉初期赋民或假民公田还不完全只是荒芜之地,还包括有肥田,甚至有皇家园林之地,说明东汉王朝将此看成是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使贫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尽管在实施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进行掠夺,但对社会的进步仍具有进步意义。

10、度田 东汉初年,人口与田地状况十分混乱,直接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就是检核垦田户口。度田对象涉及自耕农和豪强地主。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存在度田不实、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等问题。由于度田官员惧怕或袒护豪右,没有具实检核豪强的田亩与户口数,将豪强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转嫁给贫民,激发民怨。度田制度的失败等于政府放弃了对土地的管制,使东汉土地私有化程度不再受任何限制地发展,地主田庄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形成了古代中国从此以后地主管理农耕生产的主要形式。不过度田制度仍整顿了田亩、户籍和赋税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四篇:历史文选下名词解释

1.《史通》与刘知几

《史通》: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但《史通》

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

2.《通典》与杜佑

《通典》: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唐代杜佑撰。编撰背景:①正史制的编撰有利有弊;②唐朝时就有典书;③唐大一统的格局由繁荣走向衰落。内容特点:《食货》为首,《田制》为先;原始述终;备载议论;重视礼制。评价:新的史书体例;重视经济;礼多冗杂。杜佑:字君卿,唐代的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扩充研究范围,博采经、史及汉魏六朝的重要言论,参考《大唐开元礼》,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分门别类,撰成《通典》。

3.《通志》与郑樵

《通志》:宋代郑樵撰,所叙时间,大抵本记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从《汉书》以后,企图打通王朝的界限,像《史记》那样,编写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的,寥寥可数,《通志》便是现存的一部。评价:①《通史》“二十略”给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课题;②虽卷帙浩繁,但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史学巨著。

郑樵:字渔仲,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4.《文献通考》与马端临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撰。继杜佑《通典》以后,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许多专著,除郑樵《通志·二十略》外,只有这部书可同它相媲美。《文献通考》凡分二十四门,记载时间大约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通典》《通志》与《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又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最后又加《清续通考》,称为《十通》。

马端临:字贵兴,宋末元初人。

5.《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通鉴》最大特色在“通”。其次,《通鉴》又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再者,体例谨严,淹通贯串。缺点:《资治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通鉴》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给封建统治着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司马光:字君实,又称司马温公。

6.《通鉴纪事本末》与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除标题外,袁枢没有添加一个字。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他不但熟悉历史,还有自己的识见,因而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当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的人很有帮助。但是它取材没有越出《通鉴》,全书内容局限于政治和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标题的遣词造句,也刻意模拟《春秋》笔法,突出地显示了袁枢的封建正统史观。在袁枢的影射下,明清两代仿作甚多,于是纪事本末体史籍便贯穿古今而自成一个系统。

袁枢:字机仲。

7.《明实录》与胡广等史臣

《明实录》:明胡广等历朝史臣撰修。《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清修《明史》,涉及清朝祖先的事都隐讳不言,但《明实录》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就材料真实性说,实比较《明史》为胜。

8.《明儒学案》和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撰,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代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由于系统比较清楚,结构比较严密,纲目和主次的关系处理得很有逻辑性,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前人;同时,作者对各派原著都做过直接研究,因为叙述各派学术思想,简明扼要,选材比较精审而有代表性。作者处理材料的态度也相当严肃。他的见解倾向于王学,但书中对程朱的拥护者时有好评,对包括王守仁在内的王学各派也时有非难。书中不仅介绍受到明朝统治者尊奉的正统派名儒,而且很注意下层社会的思想家。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

9.《日知录》与顾炎武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顾炎武从三十岁以后,开始写作读书笔记。有所收获就记下来,有不对的再修改,发现前人已有的就删去,积累三十多年,乃成一书。顾炎武前曾因友人多求抄写,患不能给,遂于康熙九年先刻《日知录》八卷行世,世称符山堂初刻本。顾炎武去世后,其弟子潘耒从其家求得《日知录》全部手稿,经再三校勘,于康熙三十四年(刻于闽中,是为遂初堂刻本。

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9.《读通鉴论》与王夫之

《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史论名著。王夫之在哲学上服膺北宋的张载。张载论“气”在“理”先、“道”不离“器”的学说,尤使他心醉。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王夫之选择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而发,处处表现了他的特殊见解。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夫之对历史进化的朴素见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而农,号薑齋(jiangzhai)

10.《潜研堂文集》与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撰。本书是钱氏卒后,由长子东壁与门生等汇编钱氏专著以外的经史论著、序跋、信札、传记、墓志铭等文章而成。本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是钱大昕生前所自定,本书同《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一样是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特别是有关重要事实的考订方面。钱大昕也偶尔表示对清朝皇帝专横暴虐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辩护。

钱大昕:清代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他的史学见解,虽在许多史籍的序跋中偶有表见,但总觉不够系统。集中赋、颂、箴、铭之类,多数是歌颂封建功德,抒发庸俗情感,无甚学术价值。传、碑、墓志铭之类,也多讳饰。有些讨论学术的论著,或者不免观点陈旧,或者仅作客观主义的阐述,价值也不高。

11.《廿二史札记》与赵翼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本书所考正史,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所以命名为《廿二史札记》,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尚未被清廷正式承认为“正史”的缘故。本书具有与严格采用正统考据方法的同类作品(例如《廿二史考异》)既相似又不同的若干特色。首先,就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经过、成书时间、材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与史料价值的高下等,进行叙述和审核,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使读者阅读后就能了解各史的一般情况。其次,整理、排比了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不专论个人善恶和一事得失,使读者能大体了解一代政治的利弊和兴废沿革的原因。而且在复杂纷纭的史料中,钩稽出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不过,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它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它考史家喜用稗说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于揭露历代正史在史料方面的自相矛盾,无疑是有用的。

至于一般封建史家共同的缺点,在赵翼身上也很显著。他对史籍所载五行灾异,认为并非空言;对一些猥琐小事,也不惜详载,同时摄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关系时,也殊多曲笔;而完全否认野史笔记的真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都给本书带来了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赵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又字耕松,号甌北(ou)。

第五篇: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甲骨文:我国已发现的早期文字史料。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起初在河南安阳的废墟中出土,所以过去又叫契问、卜辞或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内容,绝大部分的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文字。留下来的记录,内容很广,包括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等等 在我文字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保存资料较多的早期著作有《铁云藏龟》《殷墟书契前编》和《后编》《殷墟书契精华》《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后期有郭沫若的《卜辞通纂》《殷契萃编》王国维的《古史新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甲骨文合集》等 其历史价值: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金文:在文字形态上,和甲骨文同属一个体系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时代也比甲骨文略晚。过去又叫钟鼎文或钟鼎彝器铭文。内容以记录历史时间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古代奴隶主阶级留下的历史记录,其中混杂着睡觉的欺骗,事实的歪曲以及阶级的偏见,但是它不象其他有的文献一样经过后人的修改,所以仍然可以算做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文字史料。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容庚的《金文编》和《续编》《商周彝器通考》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文物编辑委员会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 其历史价值:

1、纠正文献错误,填补文献空白,辨别文献真假

2、和文献相互佐证,确定历史真相

3、早期的文字史料,为文字学提供了材料。

4、为学术界开拓新的课题提供了重大的作用。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1、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

2、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3、《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其历史价值:

1、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 1 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国语:春秋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全书共21卷。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着重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晋在中原称霸而最终被三家瓜分特详。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战国策: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辞的过别体史料汇编。《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优点:

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5、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

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完成《汉书》一百卷。《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共120卷。《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是作者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思想渗透着封建意识,许多篇章里充斥着天人感应等神秘的宗教气息。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它记述人物不以时代先后为序,注重人物分类,反映了门阀世族统治下注重品第人物的风尚,但是范晔作史,是为了借历史表达政见,不能避免客观历史事实为服从主观需要的弊病。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三国志〉采择的面比较广,不挂表感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还注意到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人物,关心到不少特殊的社会历史问题,在编撰方法上受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评人物的影响,〈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根号注重按人物的事迹进行分类。

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载当时封建士大夫的佚事趣闻,分门别类,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世语〉各篇文字简练,叙述生动,不仅是史学有用的资料,而且的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作者被当时风气习俗所局限,对颓废等形态多采取欣赏态度或者纯客观的叙述,容易给读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水经注:《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全书约计三十万字,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北魏时的许多故事也赖注文保存了梗概,另外内容丰富多彩,体例严谨,文笔绚烂,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北魏杨衒之。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第五卷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研究六世纪中亚交通和中国同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以水经注被合成为双壁。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1362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它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突破了断代史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体例严谨是一部集体的著作,但是结构完整行文一致;对历史上的怪诞谬说很少记载,文字质朴优美,叙事翔实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为是为封建低完个编写的教科书,目的就在于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所以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纲纪名分,主持维持现状,反对任何变革。对历代改革家虽不乏中肯的批评,但是总的态度的隐善扬恶,很不公允。对农民起义采取诋诬的态度。全书大部分篇幅记载政治兴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绝少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断代编年史,作者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续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观点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李焘对于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本书由李焘独自编纂,采择浩繁所以不免有缺憾。

续资治通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记录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全书共220卷,清毕沅撰。全书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其优点:

1、矫正了旧作详两宋而略辽金元的弊病,增加了辽金元的篇幅

2、资料以宋辽金元四朝的正史为为主,宋代史加详,辽金元另据其他记载,补其缺漏

3、仍用〈通鉴〉旧体,折中诸说异同,阐明取舍原因,将《考异》散载于正文下,便于检阅。

4、据事直书,使善恶自见,不采用主观论断。

其缺点:

1、体例书法多有欠妥处,记载一事往往有始无终,或有尾无首

2、《考异》考订不够详细,事实脱漏,以及衍文讹字比比皆是。

3、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本书涉及满洲先世有关的辽金史实不免曲笔讳饰。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

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按内容可分为八类: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历史问题,以及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文献学等,是一部史学著作。

纪传体:以记传为主体,表书为辅助,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后人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的创制是我国史书编纂方法上突出的成就,成为后世封建史学史书体例的主流。编年体:是一种按时间发展顺序的史书体裁。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年下依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具体史实。以年日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全载一体,便于了解各史实之间的联系。

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排列组合,条贯归纳为一个或数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自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按年日顺序记录其始末。学案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学术门派区分门类,对每个学派详细叙述,每派各立一学案,先以小序叙述其源流及要旨,分述其代表人物的传略,并摘录其重要著作或语录,以具体材料说明各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他人的评论等,或列表以阐述学术渊源和传承关系。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史论:以评价为主,对史实、史籍、或者是史学剖析评价和研究。史考:以注释考证为主。通过对史籍或史实的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而明细的记录或答案的一种史体。

史才三长论:是指才、学、识。三者中最重史识,史才是指写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

六家:即尚书家——记言家、春秋家——记事家、左传家——编年家、国语家——国别家、史记家——记传家、汉书家——断代记传家

刘知几史学主张:

1、在评价纪传体时,赞美断代史的《汉书》,贬低通史体的《史记》

2、本着倡导实录的精神,揭示过去史书弊端,对儒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书著作的批判。

3、反对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

4、反对华丽的文章提倡严肃淳朴的作品,提倡文史分途。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通典》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典》以《食货》为首,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了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是他的首创。另外对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任务的议论得失也有记载。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因此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下载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历史名词解释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教学法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践历史教学的相对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中学......

    建筑历史历年重点

    建筑历史历年重点(2009-10-18 14:19:37) 外建史: (1)外国古代建筑部分 ①. 奴隶制社会建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②.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的结构与空间特色 ③. 意大利文......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doc(精选多篇)

    .简述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特点:1、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以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柱子以暗绿色为主,亦有部份是深红色;2、柱头一律用白色大......

    建筑企业统计名词解释(共五则范文)

    建筑企业统计名词解释: 1.统计:是对客观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积累的调查研究活动。 2.统计工作:指为取得统计资料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

    那些诉说着历史的潮汕建筑

    那些诉说着历史的潮汕建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由于领域的广阔以及拥有56个民族,中国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也许有些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奥林波斯神话系统: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保付代理:指保付代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以承购应收账款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补偿贷款:指基金组织针对初级产品出口收入下降而设立的专项贷款.后来因进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