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好生命教育是当前我们教育的重要问题。只有开展好三生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生命的教育意义,才能保证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关键词: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 重要性
教学工作闲暇之际,我们禁不住提起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教育。众所周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趋充裕、奢靡和浮华观念在学校的蔓延、腐蚀。中、小学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最终人心疏离。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甚至视生命如儿戏,在受批评、受委屈、受挫折等面前,态度消沉,如同“天塌了下来”,走向不归路!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最近发生在我们文山的校车事件让我们觉得生命的薄弱,人们不禁问:现在发生的校车事件特别多,为什么会这样了?前不久文山州邱北县双龙营的校车事件,广南县的校车事件为我们敲响了生命的警钟,同时告诉了我们—“三生教育”特别是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关于生命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经常性话题。在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已经普及。虽然国内关于预防青少年暴力的问题已经议论多年,云南等西部分地区中、小学开始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一些专业学术组织也对“生命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大多脱离实际或没有付诸实施。直到事发后的现在,生命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既是陌生名词,又是时髦名词。而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对生命教育的淡薄认识,几乎成了生命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生命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之所以低,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唯分数是瞻”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学校、家庭、社会重学文化课、重成绩、分数,轻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变成了“智”的独角戏。毫无疑问给“生命教育”等素质教育课开展设置了误导和障碍;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关于“生命教育”研究十分滞后,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开放性教育,学生思想日趋复杂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对青少年暴力倾向预防、干预、合理的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据报道上海市开学两天,连续发生四起中小学自杀(坠楼)事件时,全国的很多地方仍沿袭着原有的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生命教育还是个处女地。可见“三生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引起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可谓风起云涌,不断深入。但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三生”教育技能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始终没有成为普及性的课程。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尖子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大浪淘沙,甚至成为新型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古人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为此,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将“生命教育”列入教学议事日程,并将这一命题提高到事关下一代成长的高度,已成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教育的进步,要求我们做到:一方面将涵盖生理、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系统课程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始终;另一方面要在传统学科、社会实践等课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并从家庭、社会等角度拓展育人空间。为生命而教育,进而将生命教育牢牢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这样,才不至于牺牲更多的孩子,避免不应有的悲剧发生。有幸的是云南省的各个小学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等活动也在“生命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作为总结交流,我们做法是:
(1)根据村完小特点通过开展当一天爸爸、妈妈做一天农活的活动,让多数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劳作,生儿养女的不容易。从小培养他(她)们知艰识苦,珍爱生命的品质,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国家有用之才。
(2)把“生命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主线,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从我做起”的赏识活动。
(3)在中心小学1~6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含学前班在内),关于“生命教育”内容,保证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每学期在5个课时以上。保证生命教育落实在全程教学活动中。时常教育学生爱惜生命,注意生命安全:在没有家长和老师在场时不要到池塘、水库里游泳,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过的交通安全常识等等知识人人牢记。
(4)通过家访形式,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开展好“生命教育”活动,并建立好学生思想档案,作为教师,时刻掌握排查学生思想动态把生命教育落实在全程教学活动中。(5)通过文化管理、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无暴力、无色情、无毒品传播的学校周边环境及绿色网络环境,还给学生一个湛蓝、纯洁的天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深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不容易,尤其是《三生》中“生命教育”的艰难。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认识到:其重要性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迎难而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生命教育”这堂课会上好的。
参考文献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课程、教育研究 杨明庆.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晶.有效教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姓名 耿倩倩 性别 女 名族 汉 出生日期 1989年5月
工作单位 文山州西畴县柏林小学 邮编 663509 联系电话 *** 专业 音乐教育
第二篇: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摘要: 生命教育对人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个体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要想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只有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它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展开自己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若教育离开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一真实的存在,那么,它将永远是无限的,片面的,脱离实际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如果我们脱开了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识读,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生命律动的倾听,只是机械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计划去从事教育工作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将意味着生命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⑴
由此可见,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
⑵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对每个人仅有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呢?在深深的惋惜之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自杀高居榜首。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教科医院普教所得一项调查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或者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究其自杀原因,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无形杀手。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的压力也就更为严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学生负担过重,父母期望过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会致使人心理崩溃而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来寻求解脱。雨果说过,苛求等于毁灭。在教育中,父母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地要求孩子,在鼓励孩子向上、进去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客观地看待挫折与失败。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孩子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独养的这种特殊环境,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的共同特征;他们喜欢独处,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性情孤僻,言辞偏激,自私固执,爱穿名牌,喜好攀比,心理脆弱,抗打击能力差,一旦生活中遭遇到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今儿早生行为上的失控。
另外,学校内部缺乏生命教育,不能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完善生命也是造成这一种悲剧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正确的生命观是形成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和条件。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才能形成奋发向上,积极有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珍惜生命,不畏惧死亡。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缺乏专门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即使在有关课程中存在的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的相关内容也由于应试备考的原因被肢解,学生难以体味到其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其意义:“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印度诗人泰戈尔如是说。人文关怀才应该是教育的基点,正因为对生命的关怀成为盲点,正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席”,孩子们才不懂得尊重、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引进生命教育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义,使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才是必须的。教育必须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必须是对生命浇灌和养护,必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否则,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就不难理解了。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它的产生来说,就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发现和探询的需要。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以来,就开始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求。“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话,其产生与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⑶由此可见,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文明的传递与继承,提高人接受,享用和创造文化的意识和素质,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确立其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具备在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社会和世界中发展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选择,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人在意义中生活,意义追求是人生之根本,不断启发人的生活意义。把人生引向意义追求,则理当成为教育的根本关怀,教育对人的关注,核心应是生活意义的生活。”⑷而生命教育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有力地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求解和获得,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是每个人对生命,生命意义的探索都是有效,也不是每个人对生活,生命意义的探索最终都能够找到真谛。这就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对象施与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对儿童与少年来说往往是凭借让他们有限的经验和理解力,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活动与行为只能作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的理解,生活着的人,并一定
⑸理解自己的生活,教育的启示与促进是必须的。”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总之,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教育要通过自己的启发,传授,引导使青少年知道,理解生命的这种意义。
其二,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意义是在人后天的学习教育中获得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地实践活动获得的。而生命教育在引导人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根,有利于儿童通过教育,逐步把生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⑹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发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使自己的生命充满着人文意蕴和闪耀着人性的光混,他就必须努力去追求。
其三,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人活是世界上的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丰富的意义,蕴含无限的情思,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等都取决于所受的教育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而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人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⑺生命教育通过传授给人以“人之理”和“人之应是之理”,通过引导人仅是反思,仅是与人沟通和交流,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促进人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其四,要引导学生创造生命的意义。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寻不在于仅仅满足于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而更在于创造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启发和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的意义世界,而能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⑻界”。有了教育的这种启发和引导,人就能够在自己已经获得的生命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发现,创造新的生命意义,从而刺激生命的激情,激发声明的新的灵感,推动生命不断焕发青春,从而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和升华。
总之,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要能够使青少年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⑼
第三篇: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在现今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羡慕西方国家,它们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生活条件为什么那么好,城市为什么那么美丽,国力为什么那么强盛。这一切接源自教育水平。
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领先全世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有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德国为什么两次大战都战败又奇迹般的恢复。正是有了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农村和城市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因为农民知识水平都太低了,他们不知道如何改善生活,举个例子,你可以参观一个初中毕业水平人的家,和一个大学毕业水平的家,那绝对是有差距的,包括品味,装修等等,城市为什么那么好,因为有许许多多受过教育的人说,我住的地方应该是这样的,我出行的地方必须有好的马路,我住的小区必须有花园。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所以他们就去做了,这样一个漂亮城市就被建设起来了。因此我国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对于一个国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书海教育、现实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为自己国家奋斗的后续接班人,才能让这个国家强盛起来,才能让这个民族走入更好的发展前景,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归宿,这和原始社会的教育理念基本是一致,最终都是希望过自己的国家,自己的部落或者民族,自己的团队发展起来,而降低再生进化中的损失和灭忙。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被称为“欧洲的战场”.对于这样一个国家,19世纪中期在俾斯麦的"铁血"手段下获得了统一.国家刚刚统一,教育就被摆在了各项事业的首位.新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很贫穷,并且还要支付对法国的赔款.但是德国却做出一个惊人而又艰难的决定:孩子读书不需要交学费,不读却要受到处罚.当时的国王还把自己的宫殿拿来做大学校舍.德国如此的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德国在统一后不到几十年里国家的实力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二战过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再次被一分为二.国家被战争摧毁的成为一片废墟.甚至有人说,德国人光清扫柏林的瓦砾就需要20年.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来重建自己的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德国又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战争虽然清扫了德国的建筑,但没有摧毁德国的软实力.那就是教育.正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使得德国在一次次的跌倒中重新站了起来.日本,一个和德国有着相似经历的亚洲国家.日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向强者学习.在历史上,中国的封建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最强大,经济最繁荣.日本在那个时候就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当中国实力慢慢衰退的时候,他们开始学习西方,俗称"西化".教育也被当时的日本政府放在了首位,出现曾经轰动全球的明治维新,不断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去学习西方的技术,文化和生活习惯.日本人还注意将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相融合.日本对教育的积极态度,使得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跃居亚洲第一.二战后,日本和德国一样,成为一片废墟.可是他和德国一样,在战后几十年间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全民教育事业。
第四篇: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编推荐)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中小学设施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生命教育的原则
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
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2、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预防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预防,合理、有效的干预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原则
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要形
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2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1、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
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2、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3、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4、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
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3~5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1、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具有和欣赏积极乐观的心态。进一步理
解性别认同。
2、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3、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能珍惜生命;学会劳逸结
合。远离烟酒和毒品。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
络。
5、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
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科教学
1、显性课程
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自然》:初步了解人体的组成、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以及人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
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模拟、游戏等活动,探究人体及其它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要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上下功夫。
《品德与社会》: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
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
教学时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生活本身,要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汲取生命教育的鲜活素材,并通过游戏、录像、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
《体育与健身》:从基本的身体活动入手,学习户外健身、游戏等的卫生与安全知识,了解简单的生存技能与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培养抗错能力,学会游戏。
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比赛和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2)小学中高年级(3~5年级)
《自然》: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合理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休息对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吸烟、酗酒等对身体的主要危害。了解一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情景或场景,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
《品德与社会》: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社会机构、公共设施及其功能。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知道一些与生活有
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注重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与健身》: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线索,学习少儿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互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
教学时要采用讲解、示范、设境、比较、提问、体验、游戏和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所涉内容的学习要点和技能方法。
第五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教育目的实现的保障
字数:3240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和对生命家园的构建,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对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普遍存在生命教育不足这一现象的剖析,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目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04-03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孩子们懂得应该怎样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力量和智慧,同时为别人的生活创造快乐。教育应该使学生不仅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还要懂得“为何而生”的内涵,真正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生命教育,而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没有达成定论。很多理论学者分别就此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级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奠定基础。”这种观点强调生命教育要根据人的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制订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王学风博士则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方式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张云飞则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叶澜教授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方面,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础。”刘济良在其《生命教育论》中也提到:“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他更强调的是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
总体来看,以上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生命教育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抽象地理解,而应当强调教育中所存在和被忽视的方面。因此,简而言之,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它应当更加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有调查指出,自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据《光明日报》及《中国教育报》在十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另外,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基于如此严峻的现状,生命教育在我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人的能力,而非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为了造就现代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的标准化人才,受教育者被成批地投入“教育工厂”的流程内加以批量生产,结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被“加工”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生命本身具有原生性、本体性、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敬畏生命应当是人最基本的追求,这应是教育的根本归宿,也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本质。但是对效率、实用和功利的片面追逐,使学校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和忘却了自身的本真追求。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倾听来自生命的声音。
国外的生命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引起其他发达国家的关注,有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后,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逐步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在我国内地,上海市率先踏入生命教育领域,于2005年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生命教育”这一理念走进了我们的校园,但目前其发展还不甚乐观。
三、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人的生命,崇高而伟大,生命之花,绚丽而多姿。引领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追求;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丰润学生的生命历程,以生命的思考彰显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博爱点燃生命的烈焰,以生命的情怀歌吟生命的壮歌,为书写出一篇篇充满生气的生命华章而不懈探索,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很神奇的。事实上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关注生命的时候,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正是由于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才显得色彩斑斓。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要让青少年懂得,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充实而有意义,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青少年看到生命的光明,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赋予他们勇敢承受压力,坦然面对挫折,自信乃至自豪地创造自己生活的信念与能力,而不是让学习的压力消磨掉他们人生的信念和勇气。体验生命的美好,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二)用理想构建精神力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活着,而且还追求有意义地活着。正如德国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存在,它总牵涉到意义。”应试教育使许多孩子具有良好的智能、优秀的成绩,却缺失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包括人的心理、智慧、情感、能力、意志、理想与信念等,它在个人面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特有的价值。这种精神力量给人以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挫折的自信、克服困难的毅力、战胜危机的意志和调适心理的能力。
生命需要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人生意义的基础,没有动力,生命就容易倦怠。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生活中的折磨与苦难。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教育者要用热情和关爱去温暖他们受挫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和知己,用理想的力量引导他们从自卑、消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正视压力和困难,勇敢地面对人生,接受挑战,超越自我。
(三)用激情激扬生命
生命蕴含着无限的激情、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活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激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力量,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让学生相信: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兴奋或沉闷、群居或独处,我们都可以让它发出光芒。激扬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缤纷烂漫。
(四)学会面对挫折与死亡
五·一二大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它不仅仅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同胞,还带给活着的人阴霾。很多人无法走出阴影,在这种背景下,生命教育显得如此重要。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还要让他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要对学生们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的逆境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讳言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被称为死亡教育,使人们能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死亡。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其次,当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他们就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去亲人的痛苦。
四、结语
生命教育的价值和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迅速被理解和接受,但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生命教育能否得到落实,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能够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和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生命教育之花开得更美。
参考文献:
[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4).[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4]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5]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6]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7]吴庶深,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实用的教学方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8]【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何玉梅,许凤云.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策略刍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0]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5.[11]邓鹏宇,吴清旸.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校长,2008(5).[12]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9(2).[13]程红艳.寻找生命教育的原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2(4).[14]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8.[15]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设计.理论探究,2004(3).[16]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7]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18]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新基础教育” [J].中小学管理,2004(4).(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