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与感悟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统一安排,在*机关开展‚讲党课,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借这个机会想谈谈关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与感悟,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科技创新必须确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所谓科技价值观,即人们对科技创新的一种价值判断,是科技创新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如何引导科技创新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个人认为,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精神:
(一)求真务实
坚持求真务实,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也是科技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求科学规律之真,务科学研究之实,切实以求真务实这面镜子、这把标尺,检验科技创新行为、衡量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他勇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用试验证明自己的判断,他敢于刨根问底,向权威挑战,并坚持真理,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再如哥白尼,为坚持日心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求真务实、1 坚持真理的科学思想。
(二)勇于探索
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坚强的决心,没有坚定的恒心,没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就无法攀登科技的顶峰。比如,大家熟悉的诺贝尔,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在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与他个人勇于探索并敢于为科技献身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诺贝尔在青年时期发明制造了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研制过程中几次发生爆炸,差点葬送自己的性命。炸药投产后不久,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而诺贝尔并没有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屈服,独自在湖面的一只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最终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获得了成功。
(三)开拓进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根据自身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启动创造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了很大比例,其特点就是敢于创新。世界著名科学家图灵早先曾因提出‚机器也能思维‛的观点,而遭到许多人的嘲讽和打击,被斥之为臆想邪说,认为是‚异想天开‛。然而,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如今世界上果真已拥有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这些智能机器人不仅进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走进了军事领域。美国海军的机器人 ‚科沃‛,就已从750米深的海底准确地找到并捞起了一枚落水核弹头。‚没有‘异想天开’,就没有科学发明和创造,就没有社会文明和发展。‛
实际上,‚异想天开‛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求异思维,它的最大特点是创新意识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具有‚意外‛的想象力。它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因外界某种刺激,或因某种事物联想,或因其他思维触类旁通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这种超常的想象力在科技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异想天开‛为科学探索提供了鲜活的命题和无限的遐想空间,并开启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当然,这里的创造性思维是理性、务实的,‚标新立异‛是严格的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和原则上的。脱离实际的瞎猜乱想,犹如邯郸道上作美梦,无论怎么求异,‚天‛也是不会‚开‛的。
(四)团队协作
现代科技创新光靠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很难成功,必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实现整体目标。团队协作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狼是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施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 契 配合,有序而不乱。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而后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独狼并不强大,但当狼以集体力量出现在攻击目标之前,却表现强大的攻击力。
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
(五)道德高尚
作为科技创新工作者,要想达到科学的巅峰,必须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字只两笔,一笔是道德,另一笔才是才能。儒家言,人需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只有先立德,为人师表,做人楷模,才能立功,有好的收获,进而立言,有好的作品和成果。道德高尚还要求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是激励科技工作者忘我奋斗、不断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毅然抛弃在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冒着多种危险,机智地避开了反动势力的跟踪和阻挠,纷纷回到祖国怀胞。例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寻找中国富强之路,三易其所学专业,先是东渡日本学造船,后又西赴英国学采矿,再后又改学地质。回国后,他刻苦研究,创立了地质力学,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推翻了“中国贫油论”,击败了国际敌对势力的“石油封锁”,为祖国地下宝藏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丰功伟绩。当他看到地震灾害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时,晚年又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他始终以孙中山先生送 给他的“努力何学,蔚为国用”为座右铭,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为了回国报效,华罗庚扔下了在美国的“终身教授”头衔和大量财物;吴仲华夫妇冒着危险绕道欧洲;钱学森坚持斗争了5年等等,他们无一不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鞠躬尽瘁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二、当前科技创新中令人忧虑的几个问题
(一)浮躁
浮躁是严重的社会病症,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当前全社会性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同样反映在科技创新领域。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唱功不重实功。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短期成效。表现最突出的是只求数量不管质量的论文式‚学术成果‛泛滥。由于现行科技评价体制的缺陷,科技工作者往往热衷于写‚论文‛。如果按论文数量,我国的科技实力早应该雄踞世界第一,事实却相反,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比美欧诸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前,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日涨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泡沫一阵;成果不少,转化不多;创新不少,原创不多;论文不少,引用不多。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对科技界抱着过高、过快的期望,这导致‚创新大跃进‛,现在科技界的‚急功近利‛、‚浮躁‛等现象都跟急于求成的‚创新大跃进‛有莫大的关系。
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不能靠少数人带动,不能靠少数成果支撑,要靠全体科技人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如 胡锦涛总书记在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的一样,中国的科技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长期打算。而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数十年磨一剑。像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就经过了近20年的潜心研究。
(二)逐利
目前,现代社会追求快速致富、快速成功的逐利气氛已蔓延到科技领域,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之风直接侵蚀着科技创新领域,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在科技创新界比较严重,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而受‚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使科技创新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
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科技‚老板‛,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跑关系、走后门、拿项目上,他们的口号就是‚跑部钱进‛。这些人大或许过去都在科研第一线做出过一些成绩,但是,当他们获得各种头衔和荣誉之后,就逐渐脱离科研第一线,成为沽名钓誉的攻关高手、科技‚老板‛,成天‚飞来飞去‛,通过各种关系拿大把大把的科研项目,然后层层发包,再把承包单位的成果集中到自己头上。有些人成果一大堆,头衔一箩筐,实际上很少是他们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所谓领导挥挥手,教授动动口,硕士博士围着项目走。这个现象已非常普遍,令人忧虑。
(三)虚假
现在,科技学术界弄虚作假已不是个别现象。从项目立项、研 究试验、论文撰写、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人才遴选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表现出弄虚作假现象。
比如,许多专家被邀请去评审大项目时,事先根本就没有看到关于项目的任何材料,到了评审会上,听完简单的立项报告后就被邀请方要求直接签字认可。此外,科技界还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要你上,就能上,项目再差也能上;要你下,就得下,项目再好也要下。在研究试验方面,现在不少科技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实验研究,喜欢‚虚拟‛、‚仿真‛,‚虚而不实‛、‚仿而不真‛比比皆是,学机械的不懂机械,学电子的不知微米纳米工艺是什么。在论文发表方面,近年来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其征文通知中往往标明凡是被录取的论文,SCI全部收录。实际上,会议组织者是用重金买通了SCI收录机构,因此只要投稿,必然收录。在项目验收鉴定方面,常常是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项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如此诞生了。现在还有一些鉴定专业户,这些人凡是有鉴定都有求必应,而且必然签字画押。在评奖获奖方面同样是虚假泛滥,过去说‚立项靠关系,研究靠本事‛,现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已经不完全靠本事了,有些非常好的成果,由于‚运作‛不好而没有获奖,而有些不怎么样的成果,由于善于‚运作‛,甚至善于作假而获奖,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芯造假事件。
其实,我国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堪称科学道德的表率!‚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成就的取得,就是有赖于这样一批没有半点弄虚作假、实事求是的科学家。
(四)自闭
目前,在科研学术领域,受自主知识产权归属、科研成果转化、经济利益分享、名利等问题制约,各研究人员、科研机构、企业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有时候即便合作,也往往是不愉快、不深入、不长久的合作,导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其实,搞科研,不能封闭,象牙塔里的东西,如果不与企业结合、不与市场结合,一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而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研,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在市场中进行,在企业中进行。只有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保证项目的立体、丰满和长久。
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也不是封闭创新。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是强调在开放的条件下要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三、科技战线的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科技创新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科技价值观。科技创新战线的共产党员更应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创新和服务方面做出表率。我个人认为,科技创新战线特别是科技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着眼于‚品‛。要树立良好的品德、品行和品格,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科技创新工作者。特别是确立良 好的科技道德,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乐于助人,敢于求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科技创新就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二是要着眼于‚学‛。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对共产党员的起码要求,科技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尤其如此。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科技知识突飞猛进,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用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时刻提醒自己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三是要着眼于‚思‛。即要加强思考,尤其是要加强宏观战略思考。要始终围绕‚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战略思考,当好党委、政府的科技参谋。要善于谋划全局,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思考科技创新工作,跳出科技看科技,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谋划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措施。
四是要着眼于‚实‛。即重实情,求实效。一方面要摸实情。主要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比如,****近几年加强调研,把握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针对关键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既对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产生直接作用,又可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专项。另一方面要求实效。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出实效,光有想法没有行动不行,有行动没有效果也不行。所谓实效,不应该只是成果、论文有多少,而应该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多少,拉动作用有多大。比如,****近几年在创新科技管理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加强了对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取得明显实效。如‚********‛项目,研制成功世界单轴最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货运机车。‚******‛项目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成功。这些项目都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明显地提升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篇:创新与思考
我对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感悟
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习辉
电话:***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完善。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成。因此高效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位核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应因地制宜适时改进,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实验设计
创新思考
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
培养技能
改进教法
科学高效课堂要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名言道出了亲自动手的重要意义。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的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括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教师就需因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要在实践中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把握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配合老师的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端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都是说粘不牢,成功地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留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在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该蜡为修自行车的轴承——“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的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还是动手实验操作好。
又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配套实验包中只有一个已粘连的小气球,根本没有课文插图中的锥形烧瓶,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有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分析课文得知,气球的胀与瘪能反映出空气的热胀冷缩,而导致气球胀与瘪的是温度的不同,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准备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很复杂。
找问题: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课文的实验设计,需要一大堆的瓶瓶罐罐,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水,同时还有保证气球与锥形烧瓶接口的密封性,实验效果还不具有震撼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深。总而言之,复杂有余,效果不足。
改进:实际上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历史上就已有成熟的经典实验,从早先的《自然》到近几年前的《常识》采用的都是平底烧瓶、橡胶塞、90度直角玻璃导管。实验时用手掌捂、放烧瓶使烧瓶内的空气热胀冷缩来移动玻璃导管中的一段红水。此实验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中可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来设计“比一比谁的热量大的教学活动”,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克服可分组实验需大量时间组装的缺点。
作为一个教师,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要适时指导、监控、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科学课高效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次上科学课时,一名学生好奇的说:“老师,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看了一点电脑上的资料,然后明白,蚂蚁从洞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做了一个实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它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便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带学生来到操场上做了个实验让学生们来看。先找来一根长木棍,在上面撒了一些米粒,放在蚁穴周围。我在蚁穴周围隐蔽着,不一会儿,蚂蚁四下张望,迅速从蚁穴里钻了出来。它们爬上木棍,飞快地到达可放米粒的地方,趁它们搬米粒的时候,我悄悄地把木棍的后端折断了一点,立刻躲到了一边,蚂蚁搬着“收获”兴高采烈的走回家,到了那折断的地方时,立刻站住不动了,在原地转圈,用“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而这高兴也是短暂的,又怕这只是偶然性,参考中说过,科学避免不了偶然性嘛!于是,我让学生把刚才的实验又重复了几次,这才放心了。终于解了这个谜!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因为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经过我的努力,这个答案才获得了证实。学生们带着好奇,带着求知的欲望在科学课中寻找答案,我暗自为他们高兴,进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产生自信。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从而获得宝贵的自信与成功。课堂上的问题是验出来的,只要有探索合作的精神,学生们也学得开心。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的用层层深入地的问题保持学生探究的乐趣。
三、科学课实施高效实验教学中的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效率怎样,关系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明白可什么,应该怎么做?针对这些问题,我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出答案。科学实验中强调协作精神,亦允许学生的独特见解。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各类的见解”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时拓宽思路,延伸探究。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科学实验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实验中重点的观察活动,在激辩中去求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之目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在科学课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好的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交给每个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包容学生的所有失误。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好的科学老师,不应该单单只是一名向导,学生的朋友和伙伴,他更应该成为一片肥沃的科学土壤,让每一颗形态各异、长法不同的树木或小草吸取足够的、新鲜的科学营养,让学生为科学所陶醉,为科学所受的教育终生受益。让学生学到技能,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通过学、练、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情感及素养,才能提高课堂实验和探究活动效率。从而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篇: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高校在完成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全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培养人才,为社会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以及使这些工作达到最优表达的管理体系。具体到高校的科技创新,其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学校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素质,为高校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保证。
我院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创新环境已刻不容缓。事实上,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期待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当前,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表象产生的内在根源。
我院解放思想,积极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和科研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考核评估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体现知识与人才应有的价值,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包含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不拘一格选用年轻人才、推陈出新的环境。
二、成立创新领导小组,加大院科研经费的投入。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较低。为此,学院每年都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条件的改善、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建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以期不断提高院科研综合水平。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针政策,遴选和推荐学校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项目,协调和解决教科研中的重大问题。
三、重视人才、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技要创新、要出新成果,首先要有人才。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主体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特别是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由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群体组织,并有一个思维敏捷、科学作风严谨、能团结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学术带头人并不能一蹴而就,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赛马”的机制与宽松发展的氛围和空间,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竟达到79%,由此可见,个人独立研究正让位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是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和进行重大科研攻关的基础。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带领团队破冰斩浪的先行者,是学术群体的核心,对学术研究起到向导和指挥的作用。因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努力探索由学术带头人到研究骨干再到研究群体,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科研能力,造就一批优秀科技创新队伍。正是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带领下,我院先后承揽了以姚国成为课题负责人的《计算机、财会、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评价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结构分析及优化模式》(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王国春为课题负责人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时间》(省教学研究项目)和《高职院校依法治教研究》(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李胜《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省教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市、校级课题有刘俞负责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薄赋徭的《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向红的《会计实践教学研究》,杨根莲的《〈金属工艺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索与研究》等,大大提升了院整体科研水平。
四、搞好学科建设
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为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集中优势,突出特色,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多学科重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还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次、分步实 施,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 点。把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反映学校水平和地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群体上,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甚至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不求全、必求尖”的目标,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可持续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
要使高校技术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面向企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臵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同时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成功之路。
我院在马鞍山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参与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为一体。有黄玉明参与负责的中国银行马鞍山支行《银行接库管理系统》、马鞍山人事局《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系统》、马鞍山市环保局《马鞍山环境信息系统》,吴义成参与负责的格力电工(马鞍山)有限公司《“在线检测毛粒技术”转让项目》,张庆丰参与负责的马钢港务原料总厂《在线水份检测系统》,李胜参与负责的蒙牛集团《蒙牛集团火灾坍 塌现场三维动画模拟软件》,薄赋徭参与负责的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333工程实施评估与十一五高层次人才工程规划思路研究》等,其中黄玉明《马鞍山市环境信息系统》获马鞍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实践,学院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解决了高校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所面临的主动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压力,企业在学院人才、科技优势的支持下,促使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提高、管理科学化,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激活企业,而且也是高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然而,由于学院本身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科技创新的潜能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依然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学院将重在建构包括人才整合、协同合作、资源保障和约束激励在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群体,增强我院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竞争实力。其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高校则更低,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曾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 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高校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较浓的学者意识,导致许多科技成果鲜为人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依然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在科技立项时,就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明确成果转化的形式,确定转化途径,使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改进学院综合评估体系,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学院在定编定岗、利益分配、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产学研联合创新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提高学院的科研优势。不仅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短期的项目合作关系,还要与企业形成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关系,从而推动学院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衰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五篇:《科技与创新》题目
一、判断题:
1、科技创新成为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源泉,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2、科技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与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动力。(知识)ⅹ
3、现代技术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ⅹ
4、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5、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制高点。√
6、跨国公司和科学共同体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科技全球化)ⅹ
7、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ⅹ
8、生物技术的两个标志性技术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9、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10、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战略目标,国家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确定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1、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是筋骨。√
12、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的根本任务。√
13、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错 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口号)
14、浙江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全面具备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条件。(错 初步具备)
15、建设创新型省份,能真正实现浙江经济由“浙江创造”向“浙江制造”的战略转变。(错 “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6、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对)
17、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谁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错 综合国力)
18(错 科技将帅人才)
19、科技将帅人才就是战略科学家。(对)
20、我国将帅人才中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属于综型科技将帅。(对)
21、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观点、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对)
22、科学方法即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对)
23、追求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对)
24、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错 美国)
25、创新能力是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三者高度统一的产物。(对)
26、个体创新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综摄法等。(错 集体创新方法)
27、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发明的对象,用一张一览表列出一系列设问的提纲,然后逐项进行核对和讨论,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明的设想。(对)
28、检核表法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明的。(错 奥斯本)
29、5W2H法是以5个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2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并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对)30、5W2H是从10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问题,然后逐项检核,达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目的。(错 7个)
31、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奥斯本借用一个精神病学术语“brain storming”作为该方法的名称所创立的。(对)
32、科技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一般要经历积累已有知识,通过灵感产生新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验证三个阶段。(对)
33、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灵基石,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对)
34、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5、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探索精神和感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不断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错)
36、创新就是打破原有范式,或者在原有的范式中寻找新的表达形式。(对)
37、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对)
38、创新文化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科技资源匮乏问题。(错)
39、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文化,需要倡导追求真理、不允许任何宽容和失败的科学思想。(错)
40、科技工作的主线就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对)
41、团队主要是强调集体业绩,而不是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错)
42、科技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对)
43、“块状经济”是指区域特色经济。(对)
4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人才,关键在科技创新,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错 核心在科技人才 关键在人才)
二、单选题:
1、现代科学六大高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新能源技术领域、空间技术领域、海洋技术领域和(B)。
A、环保技术领域;B、新材料技术领域;C、农业技术领域;D、可再生资源。
2、江泽民在1995年5月26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要做到“五个结合”,分别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过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和(A)的结合。
A、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C、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 D、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3、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A),也是科技进步的核心目标。
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4、(C)是我国典型的集成创新。
A、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B、超级计算机C、神舟六号;D、DNA数据库研究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D)个可见发展的战略重点。
A、11;B、9;C、6;D、56、(B)浙江省提出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口号。
A、2005年B、2006年C、2007D、2008年
7、全省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到(A)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
A、2010B、2015C、2020D、2025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关键因素是(A)
A、创新型科技人才 B、创新型科技 C、科技创新 D、科技人才
9、(B)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强大竞争力的形成依靠科技创新。
A、人才B、企业C、资源D、科技
10、科学方法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适用于多门学科的一般方法,第三个层次是(B)。
A、多种方法 B、哲学方法 C、创新的方法 D、辩证的方法
11、(B)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西方教育D、欧式教育
12、完全自主式教学模式指的是(B)
A、教师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由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方向及内容,自主选择专题。
B、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
C、由老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世界。
D、学校只负责一半的上课时间,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天究竟还要学什么。
13、(B)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以取得互相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思维能力
14、(D)是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而获得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能力。
A、应变能力B、沟通能力C、语言能力D、自主创新能力
15、(A)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也是区别创新思维与非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据。
A、显效性B、新颖性C、能动性D、综合性
16、“创新基金”成立已有(A)年,成效卓著,培育了一大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A、8年B、9年C、10年D、11年
17、科学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技术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A)
A、怎么办B、发明的形状C、专利的价格D、专利的权力
18、近代科学革命的大旗是(D)?
A、理想主义B、理性主义C、经验主义D、实验科学
19、《天体运动论》的作者是谁。(B)
A、维萨留斯B、哥白尼C、布鲁诺D、伽俐略
20、意大利之所以能成为科学中心,是因为在意大利发生了哪个运动?(B)
A、欧洲文艺复兴运动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D、巴黎和会
21、法国的科学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D)
A、巴黎和会B、洪堡教育C、文艺复兴运动D、法国科学院的成立
22、第一产业是指哪个产业。(B)
A、生产业B、农业C、工业D、服务业
23、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D)。
A、蒸汽机革命B、电力革命C、电子信息技术革命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发的基因革命
2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哪一年爆发成功的?(A)
A、1964年 B、1965年C、1966年D、1967年
25、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D)
A、1966年 B、1967年C、1968年D、1970年
26、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四次大调整,其中第三次大调整是(C)?
A、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B、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胡锦涛提出科技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27、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主线是什么?(B)
A、重点跨越B、自主创新C、引领未来D、支撑发展
28、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是什么?(B)
A、集成创新B、原始创新C、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D、科技创新
三、多项选择题:
1、知识经济似的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科技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B、科技是制度变革的“发动机”;
C、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助力器”;D、科技是社会进步的“立足点”。
2、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ACD)
A、研究;B、立项; C、发展; D、生产。
3、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哪些:(ABC)
A、微电子;B、光电子;C、生物电子技术;D、纳米技术。
4、生物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ABD)
A、细胞工程; B、基因工程; C、生物工程;D、生命工程。
5、科技国际化的表现有哪些:(ABCD)
A、生产国际化;B、科技标准国际化;C、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D、科技合作国际化。
6、现代科学四大基本发现:(ABCE)
A、相对论;B、量子力学;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E、分子生物学。
7、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主要包括哪些创新:(ABC)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D、激励创新
8、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哪些:(ABC)
A、美国;B、日本;C、韩国;D、中国。
9、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C、自主创新能力强;D、创新产出高。
1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想未来的重大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表现在:(ABC)
A、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边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B、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要;
C、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D、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讲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1、科技将帅人才的类型(ABCD)
A、基础研究型 B、设计研发型 C、科技管理型 D、综合型
12、对于科技将帅人才的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判定可以通过(ABD)三项指标进行。
A、获得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情况B、成为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会员的情况 C、身份被国际性权威科学院认定的情况 D、论文被国际引用的情况
1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ABD)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思维创新 D、消化吸收再创新
14、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等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于(ABCD)
A、初中级人才多 B、高层次人才少 C、继承性人才多 D、创新型人才少
15、科技将帅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B、较宽的知识面C、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D、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
16、创新素质是由(ACD)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哲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兴趣保持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的方法等方面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A、创新个性 B、创新方法 C、创新思维D、创新意识
17、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BCD)
A、感觉思维B、求异思维 C、逆向思维 D、发散思维
18、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的特点是: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还包括:(ABC)
A、大量程序性知识B、双重知识结构C、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D、大量陈述性知识
19、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主要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BCD)
A、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B、较浓厚的专业知识 C、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D、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20、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AB),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
A、创新精神B、创新能力C、创新方法D、创新思维
21、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ABC)
A、标准化B、同步化C、集中化D、分散化
22、创新教育是一种(ABCD)
A、超越式教育B、主体性教育C、健全人格的教育D、高层
次的素质教育
23、创新技法基本原则的法则有(ABCD)。
A、迁移法则B、组合法则 C、分离法则D、还原法则
24、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ABCD)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育。
A、人才学 B、教育学C、创造学D、心理学
25、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而言是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ABCD)语言能力、情感及心理调节能力等构成的。
A、思维能力 B、沟通能力C、应变能力 D、洞察能力
26、思维定式包括(ABCD)。
A、权威定势B、从众定势C、书本定势D、经验定势
27、常用的创新技法有(ABCD)
A、组织法B、移植法C、联想法D、列举法
28、奥斯本检核表法,是一种(AB)的思考方法。
A、多视角B、多渠道C、多类型D、多手段
29、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是自由畅想原则(ABC)。
A、延迟评判原则 B、以量求质原则 C、综合改善原则 D、全面评价原则
30、创新思维包含门个要素:(AD)联想、想象、综合、归纳。
A、求疑B、探索C、实践D、求异
31、国家研究发展计划的要素有(ABC)。
A、明确的目标B、明确的期限C、具体实施步骤D、明确要求
32、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ABC)。
A、鼓励创造B、尊重创造C、保护创造D、不断探索
33、“里斯本战略”制定了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AB)。
A、就业率B、科研投入C、技术创新D、失业率
34、科技创新的三种形式是:(ACD)
A、集成创新B、个体创新C、原始创新D、引进消化创新
35、文化可以从哪些层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ABCDE)
A、观念B、制度C、方法D、价值E、习性
36、要用怎么样的思路来构建我国科学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ABDE)
A、开放B、公平C、择优D、流动E、竞争37、20世纪创新思维的成果有哪些?(ABCD)
A、相对论B、基因论C、量子论D、信息论
38、在未来30-50年,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是:
A、社会科学B、信息科学C、生命科学D、数学与系统科学
39、高效的团队具有哪些特点?(ABCD)
A、齐心协力B、技能互补C、行动统一D、承担责任
40、解决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的要求是(ABD)。
A、优农业B、强工业C、促农业D、兴三产
41、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是(AB)。
A、创新体系B、创新平台C、创新科技D、创新发明
42、构筑哪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ACD)?
A、公共科技基础条件B、行业合作C、行业专业创新D、区域创新
43、“十一五”时期省政府重点培育“三个一批”,指的是培育(BCD)。
A、一批重点科技企业B、一批大企业大集团C、一批“块状经济”
D、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44、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物质资源,还有(ABCD)。
A、资金资源B、信息资源C、技术资源D、人力资源
45、科学精神包含哪些方面?(ABC)
A、怀疑一切的批评态度B、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C、尊重人格的宽容思想D、逞强好胜的性格
46、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西方注重对自然的研究B、东方注重对人的研究C、西方研制炼金术D、东方研制炼丹术
47、科学技术有哪些功能?(ABC)
A、认识功能B、生产力功能C、文化功能和文化影响D、军事功能
48、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BC)
A、古代B、近代C、现代D、希腊时代
49、下列属于古希腊杰出人物的有?(ABCD)
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毕达哥拉斯D、欧几里德
50、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BCD)
A、人类积累的总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B、科学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化C、科学研究工具更为先进D、各国普遍重视科技发展
51、人类的发展有哪三大支柱?(ABC)
A、材料B、能源C、信息D、科学
52、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有哪些要素?(ABD)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工具
53、集成创新就是指?(BCD)
A、多高校会聚B、多技术集成C、多知识融合D、多领域交叉
54、创新型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ABCD)
A、创新投入高B、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C、国家的对外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D、创新产出高
55、下列各项,属于加块“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内容的有哪些?(ABD)
A、加快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B、加快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建设
C、加快一批重点科学数据平台建设D、加快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