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每当上课前,老师都会问:同学们,过去的第一周里你们过得快乐吗?而当我反思自己过去时间里的经历和心情时,结果常常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很快乐,不幸福,可回想一下却又觉得使自己烦恼的并不值得如此闹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反问一下自己,幸福又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拥有幸福生活咧? 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谁让我们气的?谁让我们痛苦的?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蔡礼旭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
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每周六我都会给爸妈打电话,讲讲自己一周里的经历或问问家里的情况,如果没有按时打电话,妈就会牵挂着,或看QQ动态来了解我。作为子女我们真该多多理解关心爸妈。想想自己上星期还因为爸对我发脾气而和他冷战,真是后悔,爸的生气还不是因为牵挂关心我?不回电话多伤父母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反思一下:我们在父母的人生历史当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篇了吗?能够让父母每一次想到我生这个女儿真是没有白生,我生这个儿子真是非常欣慰!假如父母那一本历史当中时时打开来都是这样的满足,那我们这一生在父母当中的历史就写得非常有价值。我不奢求给父母每一页的骄傲,但自己一定要让他们满意。
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
蔡老师的讲座中对我有深刻影响的还有关于婚姻的一讲。“人与人相交往一定有它的自然的轨迹发展过来。人跟人一开始认识,从相识开始,相识之后慢慢的才会相知,互相了解,进入相知的状况。”可我们多少人极易因误解而结合,因知道了、了解了而分开,好荒唐。这样子,让关心自己的人伤心。我觉得不否认一见钟情,但不能把人生全部交托给第六感。看人一定要客观去看,要在平常他处事待人当中去看,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如果只看到TA对你的关注而忽视平时的表现,那么我们很容易被蒙蔽。
蔡老师总结的五个词很经典: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两个人相知并且惺惺相惜、互相理解才能相互扶持经营生活。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爱,爱不是一时的甜言,不是一刻欢愉,爱要彼此理解,付出,关心你以及关心你的家人,对彼此负责。如果还没有遇到爱情,不要因为寂寞而急切,何不随缘?缘满时,自然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最后记起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
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衣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幸。这个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为幸福的源泉。“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幸福人生就从自我修养开始。
第二篇: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一)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二)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如有人。”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勿触掕。”“事勿忙。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
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第三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4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7/1/18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24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言语都应该是厚道,一分利益人的心。言语,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境,是否是真正正确的处世态度。《弟子规》里面有一些经句,开头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个勿就代表这是不对的态度行为。我们看到勿谄富、勿骄贫,这个勿就是当我们做出来的时候,会让人家感觉很难受,甚至於会让人家觉得这个人很没有人格。我们看到当一个人都去谄媚有钱人、谄媚高官,那我们看了觉得不想跟他为伍;看到没钱的人就显得很骄傲、傲慢,这个也会让人感觉很没有修养。所以言语绝对不要有谄媚,不要有傲慢。这是我们学《弟子规》,每一句都应该是从心地上面去学。所以勿谄富、勿骄贫告诉我们,不管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离傲慢,都应该离谄媚的态度。
《弟子规》句句都是从心地去学,对我们的生活处世就会有很大的受用。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从根本修,从根本来观照。人容不容易傲慢?真的,人假如不学圣教,太容易傲慢了。比方身高比人家高一点也傲慢,鼻子比人家尖一点也傲慢,眼睛比人家大一点也傲慢,甚至於住同一层楼缴的管理费比人家多也傲慢。这个傲慢我们假如不谨慎的来观照,看不出来。有一个监狱,有个新的犯人进来,他进到牢房里面,刚好里面已经有一个老的犯人,这个犯人已经关了五年,看到新犯进来,他马上抬头挺胸跟他说:我告诉你,我可是已经关五年的人。你看他关比较久也傲慢,关比较久要很丢脸!人要傲慢是一切都在傲慢,所以调伏贪瞋痴慢重要。
你说不谄媚人,我都不去谄媚高官。但不是我们在遇高官会谄媚,甚至於我们在道场里面看到名声比较大的人,我们就过去跟他有说有笑,看到其他的人就摆个苦瓜脸,那也是什麽?也是谄媚。在道场看到同修欢欢喜喜很高兴,回到家里马上变一张臭脸,那也是什麽?那都是谄媚好的缘。所以谄媚的习性、傲慢的习性我们要很谨慎去观照。有一句话就提到,「面谀之词」,谀就是谄媚。当面谄媚人,有见识的人他未必会高兴,他一看这个人特别会谄媚人,反而更懂得这样的人要疏远一点,都来攀关系,「有识者未必悦心」。「而背後之议」,你看这都是言语。背後议论他人,说他的不好、是非,他之後在别人那里听到你怎麽说他,他会觉得很痛苦、很难受,就像割他的骨一样。明明我们交情还不错,你居然背後是这麽讲我。完蛋了,这个冲突可能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化解,所以言语真的是要厚道才行。
朋友相处当中,言语的部分就是个大学问,要互相懂得劝谏,这也是言语;要互相赞叹肯定。还要懂得朋友之间信任会把一些比较隐私的部分跟我们诉说,听我们的意见,但是仅此我们知道而已,绝对不能把别人家的事又讲出去,这是朋友相处我们应该注意言语的态度。朋友规劝,所谓交浅不言深,「力微休重负」,我们力气不够大不要去扛很重的东西。「言轻莫劝人」,交情还不够,人家听我们的话不够重视,不要轻易去劝人,先把我们自己做好了,人家信任愈高,劝的机会也比较成熟。
至於在劝的过程当中,《弟子规》里面讲,「亲有过,谏使更」,这句经文含摄着很多劝谏的智慧。谏使更,这就代表着我们劝人的目的是什麽?希望人家改过向善,更。但是假如劝到最後是意气之争,那已经跟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假如劝人劝到跟人家吵起来了,那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对方的问题。不能劝人家,人家恼羞成怒,然後我们说这个人真没善根,以後一定堕地狱。那就是我们自己修养不够,不了解到适可而止。总不能劝人劝到人家都已经恼羞成怒,甚至都口吐白沫(我以前跟人家谈佛法就谈得人家口吐白沫),这个时候要察言观色。
谏使更是真正要利益对方,希望他能改过,这个目的、这个初心不能忘。怎麽劝?「怡吾色,柔吾声」,这都是态度。好的态度、好的时机。「谏不入,悦复谏」。你看这些经文,本来觉得这段很有道理;慢慢再看,这一句很有道理;再继续深入,每个字是个关键。这样的感受,经文就很有法味了。悦,告诉我们,对方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劝,这就是时机。复谏,不厌其烦重复劝,那就是代表我们要很有耐心。
劝到什麽程度?「号泣随,挞无怨」。纵使劝到亲人误解我们,甚至还恼羞成怒骂我们,我们还是没有怨言。这真是无怨无悔的人生态度,号泣随、挞无怨。有个孩子,他的父亲年老了,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居然要娶他们家的保姆。他爸爸已经退休了,他们家的保姆才一、二十岁。假如是我们的爸爸要怎麽办?要不要劝?你们怎麽都没反应?这件事情攸关整个风俗,能不谨慎吗?他的儿子坚决的反对他娶这个保姆当太太,所以劝到他的爸爸打他,不管父亲怎麽打他还是继续劝。结果当地的报纸怎麽报?当地的报纸说这个儿子真不体谅父亲,父亲有他结婚的自由,他怎麽可以干扰他父亲结婚的自由?这个世间是非善恶现在都搞糊涂了,六十多岁娶个十多岁的女孩,那要让她守寡多久?有没有去为对方着想?男女结合是爱,不是欲,应该为对方设身处地。
《了凡四训》里面讲到,有个老翁老年无子,送了很年轻的女子给他,他拒绝,又把她送回去,这个积阴德很厚。这个儿子是真正替他父亲着想,父亲一生的清名,假如真的娶了这麽年轻的人,背後不知道多少人要说他,他到头来就很难受了。後来因为儿子坚持,他父亲没娶。过了没多久这个父亲感谢他儿子,他说:儿子,没有你当初坚决的反对,我可能就已经做了我一辈子都会很後悔的事情。所以他父亲事後自己冷静下来,也体会到儿子这片苦心,甚至於也体会到要为这个女孩着想。现代这个孝子,他演出号泣随、挞无怨。
这个劝谏里面包含心态,包含时机,包含方法、耐性,都是一门学问。所以讲话也要学,讲话到哪里学?在《弟子规》里面,弟子规光是讲话的学问就占了快三分之一;而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个重要的科目,言语就排在第二位,德行、言语,再来政事、文学。这是劝谏。
我们看到以前文人容易相轻,互相看不起,其实那就是我们慢心没有降伏下来。而当我们真的慢心没有降伏,那我们空有一个读书人的名,而没有真实的学问,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怎麽还会瞧不起人?所以以前文人容易相轻,造成人家对於学习这些道德学问的人,你们讲得那麽好听,结果私底下还是互相瞧不起,反而让人家不尊重圣教,所以应该是互相肯定对方的道德学问。当然我们互相赞叹,可不可以去赞叹邪教?说要互相赞叹,那也要赞叹对的、正的,才能赞叹;假如是邪的,我们一定要拨乱反正才对。这是像佛门说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当然这个僧一定是依教奉行,有修养的。
中国人讲分寸要拿捏好,赞叹假如太过了也不恰当,要中庸、适中。尤其在道场里面年轻人比较少,但是一看到年轻人来了,这些长辈们就大赞叹、特赞叹,赞叹到最後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几两重了,这会变成以善心行恶事。我之前曾经遇到一个年轻人,他比我小很多岁,看起来也很庄严。我一看到他很感动,他小我那麽多岁,就已经认真在修学,我就也是赞叹了他几句。赞叹完过了一个多礼拜,有一天有件事情他的做法不是很恰当,因为虚长几岁,我也很坦诚的、态度也是很随和的就跟他提醒了一下,说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注意什麽。结果我刚提出来,突然看到他的脸马上变得很难看,我那时候才警觉到我赞叹错了。真的,好话听太多,不好听的话,逆耳的是忠言,可是逆耳他听不进去了。那我们是不是把年轻人
给赞叹得走到不好的道路上去了?
我现在还听说孩子五、六岁,批评的话都听不进去。你看他五、六岁以前,所有长辈的赞叹是在害他还是在帮他?都要很冷静。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大人在赞叹小孩,我们听了也是很紧张,说你怎麽这麽了不起,怎麽比爸爸还行,比奶奶还行。这个赞叹都不行,都太过了,难怪现在的孩子批评都听不进去。他才这麽小个儿,他有什麽了不起?他还有长长的人生要学习。要肯定他,进而要期许他,但是不能够赞叹得让他起傲慢心。
赞叹的标准,跟性德相应的可以赞叹,但是不能赞叹他的才华、能力。一赞叹才华能力,一定傲慢。可是你说这孩子很孝顺,都懂得帮妈妈的忙,你赞叹的是他的孝心,他会更想去把他的孝心好好的做。你都懂得替别人着想,很好,他被唤醒的就是那分爱心。可是我们说:你画画画得真漂亮,怎麽这麽厉害。他开始就你看我的画这麽漂亮,人家都比不上我。所以太多对才华能力的赞叹,很难不起傲慢。为什麽普贤十愿里面讲称赞如来是称赞他的性德,有没有说称赞才华?这都是我们要从孩子心地上去体察,要从人与人当中很微细的影响去看。
我们在道场里面,真的对年轻人我们给予肯定,你真的能够遇到师长,能有心弘扬正法,我们老人家、我们这些大人长辈给你们肯定,但是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持这颗心不可以退,好好的把师长的教诲去奉行、去力行。这样讲他会不会长傲慢?就不会了,甚至於他会更期许自己要依教奉行。但是假如我们没有强调你的心不可以退,你要依教奉行,这个都没有提,一窝蜂的五、六个人上来:真不简单、真了不起,我都不如你。完了,他已经整个头都晕了。我们是希望去保护他,希望去成就他,是保护他那颗善心、清净心。但是称赞过头了,不只没有保护到他的心,很可能还增长了他的傲慢心。所以年轻人修道我们给予肯定,但是这颗爱护要很注意,是护念他的道心,不是护念他这麽年轻就能来学。那就变成只是看到他的外表、只是看到他的年龄而已,没有看到他的心地上去。假如我们没有这个警觉性,那年轻的人出来弘法利生,真的就像以前的诗说的,「古来征战几人回」,到最後没有几个人活下来。所以师长说四十岁以前不能讲经,那都是他们的定功还不稳,这样的年轻人定功还不稳,这麽一赞叹摇摇欲坠,连根拔起。
曾经有几个台大的学生也是来学习要弘法利生,结果三十多岁出去讲课,讲没几节课,不只没有度众生,就被众生度走了,这边赞叹来、赞叹去,然後就昏头,也结婚去了。所以真的我出来分享中国文化《弟子规》,现在事後想想,杨老师、老和尚不知道操了多少心。大家要爱护我们这些出来弘法的年轻人,真的赞叹绝对不可太过。所以赞叹声如排山倒海而来,我们快要受不了了。大家爱护我们的话,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这个心不退,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提醒我们年轻人,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因为我们今天能够为正法做一点小小的贡献,都是无量的因缘成就的,绝对不是我们一个年轻人能做出什麽来的,甚至於是看不到的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的帮忙,所以更不能让年轻人觉得他有功劳。他觉得他有功劳,他已经堕落了。应该是感谢这麽多人的支持,让他有历链的机会,他要去念众生恩,不敢丝毫的懈怠。可是赞叹太多,很容易让他觉得自己有什麽,所以赞叹也是门学问。确实我们年轻习气都还很重,出来讲课都是靠着师父教诲的至诚感通,佛菩萨加持,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去对治自己的习气,要去提升才行。所以长辈在团体当中对晚辈的赞叹,要时时比较谨慎一点。
不言家丑。朋友信任我们,把家里的一些事情跟我们讨论,我们绝对不可以把他家里的事又跟别人宣扬,这会很伤人家的心,所以「背後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很可能这个一犯,几十年交情就化为乌有。然後我们想想,朋友之间讲话都要注意这些,夫妻要不要注意这些?要。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所有人与人的关系,其实都要注意如何劝谏,如何肯定赞叹,如何不言家丑。夫妻之间也要不言家丑,太太假如把先生的不好讲给别人听,这段婚姻就很麻烦了,难免会有很多冲突产生。这是我们讲到了言语的部分应该有的谨慎态度,所以说「话休不思就说」。
最後一个用智慧来判断的,「事休不算就做」。对於事情我们必须谨慎面对,不可轻易的就答应人家,没问题,这个我来就搞定了。这个话不可以讲得太快,事休不算就做。「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今天一个好事我们随喜,但是好事也要有时节因缘配合才能做得成。我们今天草率的答应了,这是好事就做,结果做到一半半途而废,那很可能变成不欢而散,甚至於留下很多的遗憾在其中,这样就变成善心行了恶事,所以慎始慎终。
我们不轻易答应,但答应了要尽心尽力把这件事做圆满,不然到时候做不好,我们还要再解释我那时候比较忙什麽的,那解释都是多的。所以答应一件事,要「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这八个字可以在我们面对一件事情当中,做好谨慎的考量。第一个衡量我们自己的德行,度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我们有了好的德行才能感召人来,所以德行不够,这个事情不能轻易接。
再来衡量自己的能力,也衡量大众现在有的能力够不够来承担这件事,不够不要强做,这就是不攀缘,要随缘。我们今天有两分力就接两分的因缘,慢慢能力提升了,我们再接更殊胜的缘。假如只有两分力,现在硬接五分的缘会怎麽样?会压垮。所以刚刚我们讲到的「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这都是很重要的人生提醒,力微休重负。孔夫子也说「不可以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这都是很危险的情况。後面这两句是在《易经》里面,孔夫子也是这麽提。
度德量力,审势择人。审势就是现在整个时节因缘、整个社会的状况适不适合这麽做。我们要恒顺众生,现在这样行不通,不可以硬干。所以在很多地方,他们不了解佛法是教育,他们以为是宗教,我们能不能说他们认知不对?不可以这麽想,应该体谅别人,他们还不了解。所以我们就先把古圣先贤的教诲,既然他们觉得佛法现在不能进校园,我们最重要的是希望众生能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他们能接受中国圣贤人的教诲,我们就推中国圣贤教诲,我们就不会急着一定要介绍大乘佛法,这都是审势。
成事在人。一定要有很多好的人出来,才能把事情办好。现在是众志成城的时代,不可能一个人就能把事情都做好,所以找好的人就显得重要。因为一个好的人出现,就能带动一群有心的人进来;一个不好的人进来,也很可能把很多相同习气的人都带进来。所以以前这些圣王挑宰相、挑大官都非常谨慎。之前有没有跟大家提过,「舜有天下,选於众」。当时大舜治理天下,他用心的去看看世间有哪些德行的人,所以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这个有德行的人,不仁慈的人统统都走了。因为他们知道皋陶来了,他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就走了,「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把伊尹找出来当宰相,其他没德行的人自然就走了,「不仁者远矣」。欧阳修先生曾经在劝皇帝的时候,就把这句话讲出来。因为当时皇帝要把范仲淹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欧阳修马上站出来:皇帝,这使不得。你假如把范仲淹贬走了,那是让一堆人的心都冷了,让这些小人统统都得势了,可要考虑清楚。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在得人、择人上。当然我们要选到好的人才、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德、有智慧判断得出来。
我们这几节课提到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下对人生的抉择,包含人生的路、人生所交往的人,以至於所讲的话、所做的事。有了这样的智慧判断,就不至於留下人生的後悔遗憾。人生除了有智慧不会遗憾之外,还要能尽心尽力去做,人一尽力了就会无所遗憾,叫尽心则无悔,尽心则无愧。我们已经尽力了,没有愧对人,也不会觉得後悔。
我有一位长辈,他们兄弟姐妹常常一有空都会回家陪妈妈,把很多应酬给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不去,常常都是一家和乐,连孙子都聚在一起。他的母亲往生的时候,我有去给老人家祭拜。结果我去了以後很感动,感动在哪?因为他们兄弟姐妹都很孝顺,尽心竭力陪伴照顾母亲,他们的下一代都是眉清目秀,都很有正气,而且个个书都读得好,都不用人家催,因为这个孝道传下去了。他的母亲离去之後,我的长辈他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因为我已经尽了我的孝心。假如我之前没有好好尽孝,我母亲这麽突然离开,我可能会抱憾终生。所以古代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在这父子关系当中,「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我们为人子,人生对父母要无憾,那就时时尽这分孝心。
在山东有一个孝子,他叫田世国。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必须用透析法洗肾,那个很难受。而那个透析法用了之後不能够喝水,所以他的母亲长期不能喝水很难受,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他们家里的人就商量好,在母亲(在奶奶)的面前绝对不喝水,因为会增加她的痛苦。甚至於吃有水分的水果、食物,都不要在母亲的面前吃,非常的体谅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奶奶。在母亲生病的过程,田世国还有他的弟弟、妹妹,也是竭尽一切力量在找寻好的方法解除母亲身体的痛苦。他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知道他回来了,虽然自己患了这麽重的病,都还是到菜市场去买他最喜欢吃的菜做给他吃。所以他自己心里感受,母亲纵使已经病得那麽重了,都还是念念为孩子在着想,他自己就觉得我假如不能替母亲做些什麽,那是他人生莫大的遗憾。後来透过了解,唯有换肾才能真正让他母亲的痛苦解除掉。了解完之後,适合他母亲的肾脏找不到,必须要从她最亲的人才会有比较高的把握。家里的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兄妹三人统统表示要把肾捐给妈妈。而田世国他是长子,他就对弟妹讲,弟弟的身体比较差,我的整个血型各方面比较适合母亲,所以他坚持自己要排在第一个顺位。
捐肾的名单里面是四个人,除了他们兄妹三人以外,还有田世国的妻子也加入要把肾脏捐给自己婆婆。我们当时候听了也是很感动,这个媳妇很孝顺。不只是媳妇这麽全力支持自己的先生,连他的岳父、岳母都是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他的太太这麽孝顺、这麽懂事,谁教出来的?原来是她的父母教出来的。所以闽南话才讲,「做田要捡好田底,娶某要看好娘酹」。这个媳妇能好,最主要是她父母也是很会做人教出来的。结果你看现在要找太太,还有没有去看看他的爸爸、妈妈怎麽样?现在都比较少这麽看,可能都是先看看他们家有多少财产。财产靠不住,富贵转眼空,有钱人一下子倒下来的大有人在,但是有德行、有家风的家庭,绝对不会倒下来,会愈来愈兴盛。所以为了子女一辈子的幸福,应该看得深远一点,不可以看得太短浅。
经过百般的周折,很多情况都克服了,真的当天要把肾脏移植给自己的母亲。田世国回忆到当他那天早上躺上了手术台,他觉得整个身心都非常舒畅、非常安慰。因为还没有躺上手术台,他都很害怕不能把肾脏捐给母亲,反而是躺上手术台准备要接受手术的时候,他觉得身心非常轻安,终於父母的遗体,(孩子就是父母的遗体),终於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让父母身体健康,这也是尽点为人子的本分,这是一个孝子的心境。所以为人子止於孝,这会让整个人生了无遗憾。
在大连还有一个孝子叫王希海,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中风。他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要去做,遇到了这个变故他当下决定不去了,他要全心全意照顾他的父亲。你看一个二十多岁的大男人,要照顾一个中风相当於植物人的状态身体不能动的父亲。他一肩扛起,照顾了他父亲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都是尽心尽力。记者去找他的时候,看到他的房子外面晾了很多床单、被单。记者就问他:你这个床罩、这些用品多久洗一次?他说道:我每天洗。记者就很好奇:你一个礼拜洗一次就好了,怎麽要每天洗?他说道:虽然这个床单没有湿,但是它一定会有水气(因为人都有体温,这个会有水气)。假如我没有每天换,这个水气就会伤到我父亲的身体皮肤。我父亲已经中风这麽难受了,我要尽我的全力不要让他再增加一点难受。坚持每天换床单、换这些用品。你看一个大男人这麽样的细腻。
他的母亲在一旁说:这个儿子的孝顺,我都做不到。她自己都不大敢去做什麽事?帮老人家吸痰。因为他已经中风了,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王希海每天帮他父亲拿着吸管把痰吸出来,整整吸了二十五年。每过三十分钟左右,都要帮他爸爸翻一次身,不然会得褥疮。这个假如做一个月、二个月还不难,整整做二十五年,那没有至诚的孝做不到。
有一次他的父亲发烧了,怎麽样治都治不好,他心里也很焦急,因为找不到病因。突然一天晚上他作梦,梦到自己爬楼梯,爬着爬着就掉下来,一掉下来他醒过来。你看都是想着父亲,他想从楼梯摔下来一定会伤到脚,莫非这个梦在告诉我父亲的脚有毛病?所以他赶快仔仔细细再去检查父亲的脚,结果他父亲的脚长了一个小的肿瘤,是良性的,因为那里发炎了,所以父亲才会发烧。就赶快处理好,父亲的病就好了。
真的,孝悌的心能感应,所以《孝经》里面说「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悌的心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孝悌的心真正提起来,神明都护佑。孝的榜样能让天下人效法,光於四海;无所不通,他的潜能都会激发起来。王希海有一天带着他的父亲到医院去做检查,医院的老医师就问他:你父亲中风多久了?他回答:二十多年。这个老医师听完之後很生气,然後就说:你骗我。不相信,然後他就出去了。出去过了没多久,这个医师回来了,捧着高高的病历,流着眼泪走进来,跟王希海讲。他本来为什麽觉得王希海骗他?因为医生检查了他父亲的身体,他父亲的身体非常的光滑,皮肤很有弹性,医生说:这怎麽可能是卧床二十多年的人的皮肤?不可能。但是後来看到厚厚的病历深深被感动,天下还有这样的孝子,而且还是个男的,做得这麽细腻。
接着这个老医师告诉这些护理人员,说道:你们都应该跟他学护理,他才是专家,他这种火候我们都跟不上。你看一个大男人为什麽能做护理做到这麽细微、这麽细腻?因为那分孝心把他的潜能都提起来了,无所不通。假如人家告诉王希海说,你能拿到诺贝尔奖你的父亲病就好了。假如是这样的话,你看王希海会不会拿到诺贝尔奖?无所不通。孩子这分孝心起来了,他的潜力就起来了。所以什麽最重要?启发孩子的孝心,启发孩子的爱心,那是对他一辈子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孝经》才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应该就要从这个地方做起。我们处世待人都能尽心尽力做我们的本分,这一生了无遗憾。
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我们下一次再来谈为人父怎麽样真正慈爱,怎麽样成就孩子的道德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慈,而不是宠爱。今天就先到这边,谢谢大家。
第四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7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0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27
我们早上提到教育的问题,也提到「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看欲知来世果,我们的後半辈子,以至於我们来生的人生命运,其实都跟我们当下所种的因息息相关。那不只跟我们的後半辈子,跟我们的来生息息相关,以至於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想的,都直接影响到我们後代子孙的命运。所以我们想对了,我们做对了,这一生往後不会再後悔,而且我们的後代子孙也不会後悔,甚至於也不会埋怨,因为我们跟後代的子孙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为什麽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个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是指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所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
我们今天会为後代着想,会为子孙着想,我们整个为人处事就会很谨慎,不会草率,不会轻忽自己的一个念头。因为很可能这个念头、态度,假如错误了,就把後代子孙的路都给带错了。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范仲淹先生的一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於千代不衰的一个家族兴旺。所谓「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当一个人是把什麽当宝,其实就已经影响他跟後代的命运。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行善,善是宝,没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财产是宝,他觉得这些钱是宝。那他贪财物的话,其实你看我们中国字,「贪者近贫」,这个贪跟贫穷没有两样。所以当我们是贪婪的心,後代是一代又比一代更贪,这个家族的命运那是凶多吉少了。所以善为才是玉宝,才是真正的宝贝,我们一生去奉行,这要留与子孙做好样子看。
范仲淹的一生垂范了後世,到现在已经超过一千年,我们看到他的後代子孙都很兴旺,我曾经遇到的很多都是当老师。那天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这位长者他一进门就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这个後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我们一看他整个相貌,就知道那一定是很有成就的、是当官的。但我也不认识这位长者,只是看到他的态度让我们印象深刻。後来当我们课程结束以前,我们是谈到范仲淹先生的风范,接着结束了,就请这位长者上台来致词。结果这位长者他是我们桃园县的副县长,范副县长。我刚讲完范仲淹先生,范副县长一接过来,给我们说到,他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刚好给我们做了个表演。确实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後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
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前面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你看他们称先人的名号是称范文正公,代表着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於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接着这范副县长说到,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也确实尽心尽力在为这个社会服务,范副县长他从事於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我们看到这个都呈现在我们面前,范氏的风范,我们是「见人善,即思齐」,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志向才对。范公以仁爱,以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境,传给他的後代子孙。所以在「义田记」当中给我们说到,这都是後人,不是范氏的家族,是一位姓钱的读书人,他们感范公的德行写下来的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公既殁」,范公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子孙「修其业,承其志」,修为范公的这些德行,继承范公利益天下、利益人民的志向,就好像范公还在一样,「如公之存也」。
我们看到如公之存就可以体会到,人的身命或许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人的精神可与日月同光。只要他这分精神是发自於一个人的至诚,他可以名垂千古,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还影响着他的子孙,以及影响着人民。我常常跟朋友在谈的时候,说我们想想范仲淹先生死了吗?精神是长存的。不只是范家的後代受到影响,我们也受到范公的影响。其实当我们受到范公这分精神的影响感召,起而效法,我们也是范公实质的子孙、弟子。而且确实范公立身处世都是为天下的人,绝对不是只有为他自己的子孙而已;假若只为自己的子孙,那就不可能有这麽崇高的品德、风范。在范公在的时候,他们的义田是一千亩,等到清朝,他的子孙已经把他发扬光大到四千亩,所以如公之存是真实不虚。文章当中又提到「惟以施贫活族」,范文正公留下来的是什麽?「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救济贫穷的人,然後把他家族的困难都当作自己困难,一定让家族都能够过得很好的这分道义,施贫活族之义留给了他的子孙。
我们再来看看,善为玉宝一生用。那他不只是一生用,他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在奉行这个为人的道义。我们在范公这样的行持当中,再往源头去找,我们就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圣贤人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好的父母。一定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真的历史上留名的这些圣哲人,都有非常贤慧的母亲、太太。我们想像范公他才二、三岁左右,这麽小的年纪,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带着他,他的族人不愿意奉养他们母子。他父亲生的孩子,本来范公还有个哥哥,族人把他的哥哥接走,但是他更小,他的族人不愿意接他们来照顾,你看孤儿寡母这个情景是多麽的危机凄凉。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像范公这麽惨?诸位朋友有没有?没有。你看在这麽不好的人生际遇,是用什麽样的心境去面对?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得到,范文正公母亲的德行那太不容易了,假如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是有埋怨、有悔恨,能不能出范公?出不了。当有埋怨、悔恨的时候,他的孩子成长过程身心就不健康。所以我们当母亲的人,假如对人生有怨、有微词都会影响後代。很有可能我们对公公婆婆不满,以至於对小姑、小叔不满,对家人不满,对先生不满,造成我们的孩子就对自己的父亲有看法,又对爷爷奶奶有看法,或者是对叔叔、姑姑有看法。这样的母亲在无意当中害了自己的小孩,所以要谨慎,这分怨会传下去。当孩子从小对人就有埋怨的心,请问他这一生会快乐吗?你看这个我们不学、不提醒、不了解,都不知道孩子的人格、心灵受到我们什麽不好的影响,感知不到。
我母亲常会跟我们提到一些,其实我们都已经忘记的往事,因为长记性,差不多五、六岁才长。我的母亲就会说,我带你们三个人,我又教书,带三个孩子又教书,真的太累了。我以前还没教小学,听到很多朋友都说,小学老师最好,又有寒暑假。其实那是不了解教小学的那种辛苦,真正我自己去教了才知道不轻松。因为几十个孩子他的安全,以至於他的人格,有心的老师会很希望把孩子的规矩教好,品德教好。当对孩子的安全,以至於对他的人格都希望尽力的时候,那三十几个人,甚至於像我母亲那个时代,那一班都是五、六十个这麽大的班,所以她每天要全神贯注在这些孩子身上,那怎麽可能会不累!回到家里又有三个孩子要带,又有公公婆婆要照顾,整个家族要照顾;我母亲嫁过去的时候,姑姑、叔叔都还在念书。这样想到母亲那时候的生活情境,就感受到母亲确实扛的责任是很重的。
所以就说到,当我母亲太累了,我爷爷看得出来,他就会赶快叫我母亲先去休息,明天还教书,他说来来来,我来帮你看。我母亲说我们小的时候,我爷爷还会摇摇篮。叫我母亲先去睡,他来摇,摇摇摇,还是在哭的话,我爷爷也想睡了,结果就躺下去用脚摇,摇着摇着也不知道是孩子先睡着,还是爷爷先睡着,搞不清楚了。但是你看那种情境就留在,我们虽然没记忆,但是这个话从我母亲的嘴巴里讲出来,对我们的心理也很是感动。也有说到我们出生的时候,身体比较不好,不好养,我的姑姑、叔叔有时候在医院看顾我们,看我们病得很重都在旁边掉眼泪。你看母亲的这些叙述留在我们心中的,都是对这些长辈的一种感恩心,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照顾。所以孩子心中时时就是一分感恩、一分温暖,他就不会看这不顺眼,看那不顺眼。我们的人生态度都直接在影响下一代,可不能忽略了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於是一个念头都不应该忽略。真正有修行,才能真正把孩子教好。
我们再回到范公的母亲的情境,这麽样的孤儿寡母陷在这样的危机当中,家族却抛下了他们,一般常人来讲,那一定会非常埋怨的。但是范公的母亲并没有丝毫的埋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时时都叮咛着他,父亲对他的恩德,家族对他的恩德。後来范公发达了,你看马上是去照顾他的家族。而范公的继父是姓朱,他对他继父的家族,那不亚於对自己家族的照顾,所以你看范公一生都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而自己曾经孤儿寡母被遗弃,但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生起的什麽态度?是我们人生曾经走过的苦,不要再让自己的族人再尝这样不好的滋味。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应该效法的态度。我们人生曾经吃过的苦头、走过的错路,不应该再让我们的後代子孙,让我们的学生,甚至於心胸更宽广的,不应该再让其他的人再走错路。我们有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心,人饥己饥的心?所以「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我们能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祖宗的心,来面对我们的人生,那天底下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族人。那哪个族人的苦痛我们能够视而不见?唯有有这样宽广的胸襟,这一生才会无悔。因为当我们看到社会这麽乱,社会有很多的需要,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事实上我们的良知都已经在一点一滴的灰暗下去,没有放光明。
那一天我们在平镇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校长他上台来讲了两段话,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位校长他非常有爱心,他们的学校本来有很多中辍生。我们感受一下,今天当一个中辍的学生出现,请问所牵动的是多少人的担忧受怕?我们不能说中辍生,那不是我儿子,那我们就毫不关心,毫不在乎。其实一个中辍生的影响是整个社会,当他在该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受教育,再接受整个社会的污染,那他很可能往後犯罪,会让整个社会都不安宁。我们现在是成人,有没有这样的远见来带动整个社会重视这些事情?中辍生一定要让他回到学校,让他受到好的教育,受到老师的爱护。因为一个孩子只要有爱,他就不容易走上歧路,走上错路。
在马来西亚有个学生,行为也是常常出状况,结果刚好有位老师又看到他犯错了,因为他在学校可能也很有名气。所以那个老师把他叫过来,正准备要指出他的问题,要劝诫他。结果这个孩子走过来,就有点爱理不理的样子。因为可能很多老师一看到他,都是骂他一顿,他也已经骂皮了,当下那个态度也不是很好。这个老师他很有爱心,叫过来正准备说话,刚好看到这个孩子身体比较肮脏,一看到这个景象,就想到可能是家里的照顾比较不足。一个孩子行为偏颇是结果,原因出在哪?许哲女士有句话也很震撼我们的心灵,她说没有坏的孩子,只有缺乏爱的孩子。这是把人生的道理讲出来,哪有人喜欢自甘堕落,他缺乏了一个生命的原动力,孝心、爱心,他没有这个原动力。
这位老师看到这个孩子的这些衣着,他的整个给人的感觉,心里想着家里可能是比较缺乏爱。所以当下本来是要指责这个孩子,马上问了一句话:同学你早饭吃了没有?你看这是很柔软的言语,当下这个孩子愣了一下,结果眼泪就掉下来。因为这样关怀的言语,在他的生命当中可能已经久违了,太久没有这样的言语在关怀他。这个老师看他一直在那掉眼泪,就带着这个孩子去吃早餐。事实上我们要去让一个孩子有好的转变,很重要的是好好的爱护他,不是好好教训他。好好爱护他,他感受到的,建立了那分信任,他就愿意不让我们失望;假如感受不到那分爱,都感觉我们好像都是在控制他,看不顺眼他,他是这种感觉,那可能就会对立了。这位老师後来就常常关怀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只要是这个老师给他讲的话,他就非常的用心去实践,後来这个孩子的整个品德跟成绩也有很大的转变。这是我们一个马来西亚的朋友告诉我的真实故事。
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为人师也应该效法这种爱心,以至於我们为人长辈都要有这种心境。很有可能一个孩子的成就,虽然缺乏了父母的爱,但是却有他的伯伯,或者他的叔叔,或者他的舅舅,哪个长辈特别爱护他,承担了他的教育,这分对他的爱心孩子感受到了,纵使父母不负责任,这个孩子还是有成就。只要有真正爱护他的人,他的生命就会有能量、会有动力。诸位朋友,您身旁有没有这样子的朋友?我就遇过这样的长辈。是因为父母并没有好好照顾他,但是他的长辈好好照顾他,他还是很有成就。以至於送到孤儿院的孩子,假如孤儿院的院长、老师很有爱心,那这也会出很多好的孩子,好的人才出来。
刚刚我们提到了这个校长,他上台,因为他是致力於把很多中辍生找回学校来,好好教育他们。所以做了很多的努力,也颇见成效,很多家庭、父母也非常感谢他。这位校长上台说到,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所以社会愈乱,每件事都是看到了不是抱怨,社会的乱是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使命。当我们生起的是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人生没有埋怨;我们就是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所以到处埋怨。官员腐败,骂;地上纸屑很多,骂;排队都插队了,骂。只对社会现象在那里批评、抱怨,这样的人生没什麽意义;反而看到了乱象马上想回来我们有责任。
我的记忆很深刻,上一次回来坐计程车,遇到了这个计程车司机,一上车他年龄跟我相彷佛,孩子还很小。结果他就感叹,假如这些政治人物没有德行,学历再高也没用,反而更是强辞夺理,用他犀利的口才,把整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搞得乱七八糟,都分辨不清楚。真的,好口才、好学历不能够利益人民。所以这位计程车司机就说,因为这些现象,他感悟到德行比学历更重要。你看这计程车司机看到社会现象,他是反思我们应该怎麽经营家庭,我们怎麽样培养下一代。总不能我的下一代学历很高,结果还是变成危害人民的人!所以孔夫子有段话提到,「弓调而后求劲焉」,你做弓箭,是要先把弓调整好了,然後再去让它更有劲道。「马服而后求良焉」,这匹马要驯服了,再去调整牠的整个那种跑的状态。牠假如不服从,很暴戾的话,这匹马不能骑,会把主人给摔死。所以马服,牠能温顺了,再来调、再来骑,再来调教这匹马。
所以「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一个读书人一定是先要善良,再来求很多技能。「不悫而多能」,这个悫是指善良,他不善良但是却有很多的才能,不悫而多能,孔夫子说「譬之豺狼」,这个人就像一只豺狼虎豹一样。「譬之豺狼不可迩」,不可迩就是不能接近他,他太危险了,他会祸国殃民。所以我们现在只重学历,没有重品德,都是在培养什麽?培养公司团体里面的豺狼。所以好几个个案,很多大公司,一下子被公司员工一卷十亿不见了,三十亿不见了,上百人、上千人的公司就毁於一、二个人的手上。而这一、二个人都是很高学历,都是脑筋很聪明的,但是没有德行。我们是在帮社会培养什麽人才出来?这个计程车司机这一番话,给我们很深的省思。所以一个国家民族要兴旺了会有徵兆,叫「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确实我们国家民族要兴旺了,为什麽?连计程车司机都觉醒了,都知道教孩子要教德行,不能不教德行。
结果这位先生他去书局自己找书,你看多有心,拿着一本一本的这些经典翻,看哪一本现在教孩子的规矩最适合。诸位朋友,您猜他找到哪一本?你们怎麽都有神通,他真找到《弟子规》,所以我们看到,人有至心求道都会感应,他就找到这一本。《弟子规》,算是我们中国几百种家教、家训集大成的经典。他翻了以後觉得这个教得太好,「首孝悌」,从做人最重要的孝悌精神开始教。他边说,我看他的表情,好像没有听过我们的演讲。後来跟他交流完之後,刚好我的包包里面就有些我们讲课的光碟,一些VCD,我就顺便送给他,连师父的网站也送给他。结果他接过来一看师父那个网站,说这个法师我好像听过他的名字,好像很有名,你看这个缘就接上去。社会的乱,我们不是跟着一起抱怨、一起乱,是要看到我们自身的责任。
你看这麽多孩子,现在中辍生,我们自己的小孩正在读高中,正要考大学。我们说:孩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以後真正要利益社会,当老师。有没有这样教孩子的?孩子要有气慨,这一生才能活出他的格局。所以这位校长讲的,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这句话讲得太好了,哪有难不难的事,难跟容易是自己的心造成。该做的事,纵使比登天还难,我们也是一往直前的去干,这才是无怨无悔的人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也唯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够感动天地,感动众人,才能扭转乾坤,扭转这个时代的劫运。现在劫运都到每个人的家庭里面去,杀父害母现象愈来愈多,这个劫难被我们遇上,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应该去承担。
在佛经当中有个故事,有只鸟叫欢喜首,这只小鸟牠所居住的森林失火,牠就非常着急,快速的飞到海边,含起了一口海水,又赶紧飞回去灭火,牠这样一来一往奋力的灭火。天帝看到了这个景象非常纳闷,这只鸟这麽样救火,怎麽可能能把火救起来!所以这天帝就下凡来化身跟牠交谈,你这样子救火怎麽可能能把火灭了?这个欢喜首就说到,我相信只要我奋力的赶快来灭火,一定能把火给灭掉。假如我在灭火的过程,不小心给烧死,那我下一世我要再来灭这个火,直到它灭掉为止。说完之後,这个欢喜首又赶快去含着水又来救火。表面上看起来牠救不救得了火?好像救不了火。但是事实上牠这分至诚,天地万物都会感应,所谓「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以真诚尽忠的心都能感应。所以天帝看到牠这分至诚不懈的心,当场就降下大雨,把这场火给灭掉。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社会道德比较沦丧的时代,我们有没有像欢喜首这只小鸟这样的心境来走我们往後的人生?这样的心境那就真正能走出无悔的人生。
而这样子走下去,这分精神也能够心作良田百世耕,给後代、以至於给不相识的人都能唤起彼此那分善心。在河北天津有位老人家他叫白芳礼,这位老人家七十多岁,有天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一辈子是帮人踩三轮车赚钱。後来七十多岁退休回到故乡,刚好看到很多孩子在乡间游荡,却没有去读书,他就觉得很纳闷。因为自己没有读书,感受到没有文化的痛苦,看到孩子不读书,他心里很难受。你看这种心境就是做人的原味,不忍他人继续再受跟自己同样的苦。当下他就去了解状况,原来这些孩子家里没钱读书,他听了就很难过,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隔天一大早,他把他的孩子叫过来,告诉他的孩子说,爸爸决定一件事情(这件事是二十多年的事),他说他一辈子积累了五千块的人民币,在二十多年前也不算是小的数目,他要把这五千块钱全部捐到小学去,让这些孩子读书。
你看他的孩子一听,你一辈子的积蓄捐出去,你以後怎麽生活?一个老人七十多岁,把一辈子的积蓄统统捐掉,他还觉得这样比较快活,这样比较踏实。结果孩子阻止他,他不管,他说这是我的钱,你们别管。结果他到学校去,没有学校敢收他的钱,因为那是一个老人全部的财产,学校不肯收。所以他捐钱是劝别人要收他的钱,还要说服人家收他的钱,後来有个学校收下来。他回到家里以後又对家人做了第二次的宣布,他说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操旧业赚钱,我要开始踩三轮车,踩着三轮车赚的所有钱我都要去捐给学校,都要给读不起书的孩子支持。成立了一个助学的奖学金,就从帮人家踩三轮车,一块、两块这样子来赚。家人阻止不了他,这个老人七十多岁又开始踩三轮车。
一踩又踩了十五年左右,踩到都快九十岁。在这整个岁月当中,他一天最多也只能赚个五十块钱左右,就这样日复一日,三百六十五天都没有休息。往往每餐都是在三轮车上过的,啃着馒头,喝着白开水,不知道多少岁月是这样过来。天津的天气冷的话是到零下十度都有,在这麽冰冷的天气里面,老人家都没有休息。你看他都已经七十几、八十几,但是为什麽这麽有体力?那是浩然之气。有一天到了半夜十一点多,老人家没回来,家里人着急开始找,找了一宿都没找到。隔天早上老人家回来了,家里人很着急,到底你昨天晚上去哪?他说因为昨天半夜接到个客人比较晚,而他的地方比较远,所以他是踩了一宿的三轮车,刚刚回到家里来。他的家里人说你不要命了,一夜都没睡。老人家微微一笑,也没做任何的解释。
常常他把赚到的钱捐到学校去,学校都会非常感动,所以会办感谢仪式;就看到很多的西装毕挺的中年人,一起去接受感谢。当看到了一排统统是西装毕挺,结果轮到老人家上来的时候,却是一个军大衣披在身上,非常的纯朴。只要这个老人一站上来,底下师生一开始是愣了一下,因为没有看过慈善家年龄这麽大,所以愣了一下以後,下一刻就是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有学生回忆到当初他在念书的时候,老人家把助学金颁到他的手上,然後跟他握了一下手,他说握手的感觉,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因为老人家的手非常粗糙,感受到老人家是竭尽全力的在帮助他们学习,这分精神感动了他。
老人曾经帮助了三百多个大学生读书,他的捐款超过三十五万人民币。而这三百多个大学生,没有一个现在不从事公益的事业,有的是全职做,有的是心有余力一定会捐款,一定会来做这个义工。你看这个老人家他的精神感动了多少人?这样的生命是不朽的生命,精神一直传递下去。後来到了八十几岁真的脚踩不动,你看八十多岁三轮车都踩不动,他有没有放弃?他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的家卖了,拿着这笔钱在火车站前租了个店面,透过这个店面再开始卖一些吃的,卖一些行人需要的物品,再把这赚的钱又拿来助学,帮助这些学生。
他的家里人要一起来做,他说你们别来,我这不是来赚钱,我这是完全奉献的。所以他找谁?找这些曾经被他救济过的大学生一起来做,也做得非常好,也继续在帮助这些学生。又做了几年,政策改变了,要把前面的房子统统拆掉,要修路,结果一拆掉他又没有办法做生意。你看这麽多状况出现,老人的心没有任何的退缩,他依然拿着一个便当盒站在火车站门口,帮人家看脚踏车、看摩托车。看了人家感谢他,又把两块、三块拿给他,他依然又送去帮助学校。有一次他拿着最後一笔钱五百块钱到了一所学校,对着这些老师们说,这是我最後一次捐,因为我实在是连三轮车都踩不动。
後来他生病了,已经九十多岁生病了。这个生病的消息在天津市传开以後,震惊了整个天津。有非常多的人不断的打电话到报社去关心这个老人,然後在短短的时间,就有超过十万块钱的捐款,都汇到这个帐户上面来。一个老人的爱心,唤醒整个城市人的良知。所以这个老人无私的奉献,那我们应该怎麽样来照顾这个老人。这位白老先生的行持让我们省思到,请问他有比我们高的学历吗?他有比我们好的体力吗?他又有比我们多的财富吗?但是他却竭尽全力,无怨无悔走完了他这一生。好,那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
第五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5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7/2/6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25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又见面了,我们这次的讲题是「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能够无怨无悔,那是时时心胸坦荡,心胸泰然。其实无怨无悔的人生一定是从我们的心感悟出来的,当我们的心中有怨有悔,就不可能走出这样的人生格局出来。其实有怨有悔自己都会痛苦,不可能去利益他人。在我们之前跟大家的分享讨论当中,很多圣贤人的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了。比方佛陀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圣贤的教诲不用多,一句话至诚的心信受,至诚的心去奉行,人生的问题就化掉一大半了。
欲知前世因。前世可以算是我们这一生之前走过的路,以至於是上辈子、上上很多辈子所作的因、所造的因,现在这一辈子来受果报。所以人真正明白因果不空,因果相续的真相,我们遇到的哪件事情能埋怨?有没有哪件事能埋怨?没有能埋怨的,都是自作自受。当然这一句自作自受不见得是坏事,种恶因当然得恶果,但种善因就得善果。当人真正深信因果了,确实没有任何的埋怨,不只没有埋怨,还会面对每天欢欢喜喜,因为每天都可以把债给还掉。大家有没有跟人家借过钱後还债的经验?比方跟银行借了五十万,这个月领了薪水还了三万、还了五万,看到那个数字一直减少,慢慢觉得身心愈来愈轻松,叫无债一身轻,所以还债是好事。这个世间没有坏事,我们会觉得坏事,那是我们的执着,我们会觉得坏事是我们生贪着,喜欢顺境不喜欢逆境。而逆境也不是真的逆境,逆境还是自己的好恶心造成的,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自己的心。
我们人生的怨、人生的障碍绝对不是别人造成的,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有了这分感受之後,那真的对一切人无怨。你看佛陀在前世是忍辱仙人的时候,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诸位朋友,我们这一生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恶缘?割截身体有没有?都没有。佛陀遇到这麽艰难,这麽恶劣的因缘都没有生烦恼,我们还有什麽好烦恼的?你说不对,他是佛陀,是不是?你看我们学佛第一个态度,学佛就要学谁?你们怎麽都不讲话?所以你看态度决定一个人修学的成就,态度决定成功,不是说等我成就了,这些习气我来改,那颠倒了。是心态才决定了我们往後的发展,万法由心生。
往往师长在教诲我们的时候,最重要的教诲开始就告诉我们。我记得师长有次讲了一个主题,是「将整个菩提心贯注在生命当中」,两个小时的一个讲题。那时候刚好有些同修来参访,师长用短短两个小时,把整个净土宗修学的这些纲领原则讲了一遍。印象很深是师长一开头就说:学佛就是学佛的存心,佛的用心。第一句话。诸位朋友,我们想想佛有没有怨?佛有没有悔?都没有,那我们怎麽学到了?我们跟谁学的?所以我们是不是真学佛?要冷静。我们脑子里有怨有悔,我们不是跟佛学,我们跟谁学?跟自己学。
後来我到大陆,我们建立了一个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要推展中国文化。师长对我们的教诲当中也是斩钉截铁,第一句话讲到:我们是学儒,我们不是儒学,学儒就要学孔子。孔夫子说举一反多少?举一反三。你看学儒就要学孔子,代表学道就要学老子,再来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都直截了当从存心去学习。当我们是这种心境、这种定位,孔夫子的行持我们时时都领纳在心中,以他对人的温良恭俭让时时来要求自己,我们一言一行有没有温和善良、对人恭敬,非常的勤俭廉洁,懂得退让,我们有没有这个心境?
孔夫子曾经说道:「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我们对孔夫子恭敬,所以不直接念出夫子的名号,我们这个字念牟,丘之罪也。圣人有没有怨任何人?有没有怪任何
人?你看夫子是至圣、大圣,但是他把天下人的过失都归结到是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努力,要尽心尽力。所以诗书没有人好好的来讲学开显,让大众来领受受用,礼乐的教化没有人去实践推行,这都是我的过失。夫子这样的德行,尚且如此要求反省自己,我们当弟子的焉能再去责怪他人,责怪社会?这就不是夫子的好弟子了。当我们对任何人没有责怪,没有怨恨,心才能平。心平天下才能平。所以都要从我们这颗心开始做起才对。
刚刚提到都是要学圣贤人的存心去效法,刚刚讲到了释迦牟尼佛这个故事我们不可以白听。面对割截身体的人他都没有一点怨恨,因为那都是还债,都是前世的因造成这个果。今天假如我们前世不跟他结恶缘,这一世他会来跟我们结恶缘吗?不会,所以真正的原因、真正的过失在我们,不在对方。而且因为我们前世的过错,让他这一世跟我们结恶缘,他又得堕落。所以他这一世恶意对我们,他又堕落了,请问他的堕落谁造成的?对!所以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不怪人,只怪自己没有智慧,没有慈悲。你看佛陀当忍辱仙人有高度的智慧,跟歌利王冤仇到此为止。歌利王这麽恶劣的对忍辱仙人,他没有怨,所以这一段恶缘到此为止。不只这一段恶缘到此为止,再开的是成就对方的法缘,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不只没有怨恨,还是念念成就对方的真诚,所以转了这个缘。
忍辱仙人说道:我假如成道了,第一个度你。我们去想想歌利王的心境,他拿着刀给人家凌迟处死,他知不知道他错了?他当然知道他错了,只是他的瞋恨心伏不住。其实很多做坏事的人,都知道他错了,可是就是忍不住他的习气。有没有人说吸毒是对的?你有没有遇过一个人说吸毒是对的,是可以利益苍生的,有没有?绝对没有。甚至吸毒的人看到父母、看到亲人发现他吸毒,一定都是很紧张,然後在那里:我错了,我错了。人良知还是在,但是定力不够,变成了习性的奴隶而已。我们想想有没有人希望自甘堕落?他们还是想改,但是没有遇到好的缘、好的老师来教导他们。
前一次我们上课的时候,举了佛陀遇到了当时的杀人魔王,这个杀人魔王这一世伤害了这麽多生灵,但是就因为佛陀的大慈大悲感化了他,引导了他,教诲了他,他那一世证果了,成就很高,所以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这都是我们在故事当中,当下要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不能傲慢。这个故事听完了,真的傲慢放下了,身心轻安。你看我们常常不高兴在哪?看这不顺眼、看那不顺眼,有没有?傲慢习气那是折磨自己,人有没有傻到要折磨自己?不能再这样傻下去,拿着习气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
害人害己的事不能做,而且傲慢一定让人很不舒服。我们又是佛弟子,又是圣贤的弟子,我们一傲慢又影响人家对於正法的印象,所以傲慢、贪瞋痴真的是要时时观照对治。时时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也唯有我们时时想着要息灭贪瞋痴,我们才能有点欣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贪瞋痴慢习染没有好好的调伏,在佛门、在中国文化愈久,可能都在造业自己不知道。是,我们是佛门正法的形象,所以对自己的习气,假如我们真正要利益他人,对自己的习气确实能提得起,对自己要赶尽杀绝(习气,不然大家听了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回去拿了一把刀就麻烦)。对自己的习气不可以丝毫的放松,但对别人不可以傲慢,要厚道三分。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不然人家会很埋怨我们。
古代圣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结果我们现在修成什麽样?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特别危险,常常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工於论人者,察己常阔疏」。每天我们只看到别人的过失,看自己的过失一定会疏忽。我们来感受一下,我们看别人很准,都看不到自己问题。请问假如我们的家人是这个态度,你的感受怎麽样?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都只讲别人,自己都
不改,我们当下心情怎麽样?会不会咬牙切齿?内心是很不服,很埋怨的。当我们真正能严以律己,对治自己的习气,人家会感受得到、会看得到。而我们对人又宽容,他可以感受到那种德风,那种德行的一种温暖、温馨,自然而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家感受到学圣教之後,确实会让一个人真的变得善良、变得恭谦,让人如沐春风,这个缘就会自然形成。而不是我们没有对治习气以前,刻意的要去拉人来学佛、学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道法自然,就是正己,进一步化人。
我们听这些圣人的教诲重在力行,重在听了之後当下就转变我们人生的心态。所以诸位朋友,我们今天当下有没有契入无怨无悔的人生?我刚才讲得口沫横飞,都没有反应。你看一句,一句就可以进了。我们有时候心里会说:我才刚学一年,放不下是正常的。假如有这个想法,这一辈子都放不下,为什麽?当场这个念头又是执着,明明是来佛门放下执着的,结果愈学愈执着。
这一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代表着我们要为我们的人生负完全的责任。所有这些恶的缘分都是我们之前自己犯的过错,所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听到这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什麽心境?赶快逃,变得离群索居,谁都不想见。明明长辈到家里来了,都视而不见,让人家觉得这个学佛的人行为举止怪怪的。我们学佛最重要的一个入门,放下我执,放下自私自利,这是头关。这一关没打破,我们一年级都上不去,都还是在幼稚园,都是留级,甚至於还要小心会降级,有没有?这个降级是事实,我们要依教奉行,提起高度警觉。
你看佛陀给我们很多的教诲至关重要。有一次佛陀带着学生,拾起大地的一把土壤,又把它洒掉。洒完以後就问学生说:我手指上指甲之间那个缝还留了一些沙粒,佛陀就讲:你看我现在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诸位朋友,手上留下来残余的土粒、沙粒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大地。佛陀接着说:失掉人身的,就是这一辈子当人,下辈子失掉人身到三恶道去的,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重新还能得人身的,如爪上土。从这里我们就要很警惕,降级的多不多?大家比较有反应了,所以你看还是佛陀会教学。佛陀的机会教育大家印象非常深刻,提起高度的警觉,不能再随顺习气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好好珍惜这个修学的机会。
其实人怨为什麽那麽多?不知足,知足就能够常乐。所以我们为什麽乐不起来?不知足,不知足是比较好听,讲得比较直接一点叫贪心、计较,这样才会有苦,才会难受。所以「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奇怪,我在念这句的时候都觉得很欢喜,怎麽大家都没有什麽表情?害我都讲不下去了。当我们这句话听了没有当场觉得身心畅通,代表这句话现在留在哪里?已经在虚空当中了是吗?代表这句话可能怎麽样?真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那个时候是真的很专注听;听了愈来愈多次,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就是右耳进左耳出;学佛三年,佛化云烟。不只听不进去了,我讲比较快,我讲给你听。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句话假如我们真正去体会知足那种心境,懂得放下欲望,放下贪着,你在那个心境当下就会觉得轻松许多。
我们常跟很多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可能一来的时候,脸上就是感觉好像乌云密布;跟他聊两句,他真的有听进去了,一下子想通了,马上额头发亮。乌云密布跟朗朗晴空,都是在一念放下执着上,所以我们今天要离苦就是要知足。我们这一生很知足,因为我们这一生已经遇到可以当生成佛的机会,光是这一个因缘人生知不知足?这一辈子我再怎麽苦都值得,再怎麽折磨我没关系,反正咬紧牙关才几十年,此生就可以证无量寿。你看师长给我们这些教诲,一念起来精神饱满,正气凛然,哪还有什麽怨?还有什麽难受?真的这一辈子能遇到
当生成就的念佛法门,确实这一生不求什麽,也不跟任何人计较什麽,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很多人说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念着这句话的时候,表情还皱着眉头,「咬紧牙关」,他可能念头在想要咬多久。你看人还是这个我执放不下,还是我要舒服一点,怕咬太久。
真正老实听话,三年、五年整个身心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师长的教诲你一句听了,你一句肯放下,自己就在不同的世界里面。师长常说要把自私自利,要把名闻利养,要把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整个人生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学佛假如没有受用,那是我们还没有到依教奉行的态度上。有一个太太听完课之後,她觉得人要懂得礼让,懂得关怀他人,所以她就想着我坐公车一定要让座,守礼让座,让这些老人家、老弱妇孺。她每一次坐公车都会晕车,学了之後那一天坐公车,一坐上车就开始在那里想,待会老人家上来我一定要让他坐。她自己也已经差不多四十岁左右。结果那一天怎麽上来都没老人,她就在那里等,怎麽还没有老人来给我让座?就这样一路上没有得让,後来她到站下车,走着走着走了几步突然回想说,我今天怎麽没晕车?以前每次坐都晕车,今天没晕。她突然明白了,以前为什麽会晕车,我会晕、我会晕。这次为什麽没晕?让座、让座,都想别人,没想自己,所以晕车好了,没晕了。所以苦从哪里来?苦从自私自利来的。
没有法喜,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铁定有感受。当然这个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候用讲的也讲不清楚,必须自己去做。我记得师长老人家有一次开示,「五十年学佛心得」,在香港讲的。这个片子诸位同修有没有听过?五十年修学体会,好像是在春节过年那时候给大家讲的。师长一开始就说道:几十年前刚到香港,高楼大厦还没这麽多,现在真是变化太大!以前的最高楼现在都已经排不上名次了,高楼林立,那时候的老同修现在剩没有多少人。所以人生无常要提高警觉,时时要放下怨恨、悔恨,才能轻松自在,随时都可以往生,要有这种心境。我们念佛人都说我们往生有没有消息?这个消息要问谁?对,心里还有怨,那没消息,心里还有贪、还有计较,那一定没消息。心里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就会有消息。
师长在这一段给我们的开示当中说到,「当人不为自己,当人什麽都不要了,他什麽都得到了」。师父讲到这里就开始哈哈笑,笑得非常的喜悦,很有法喜。笑完之後就对着大家说,你们不懂!这真的是冷暖自知。师长在今年修学佛法已经五十六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师长把为佛法、为众生给我们表演得非常的透彻,统统没有为自己,天也没诛,地也没灭,反而是一切的人感恩戴德。所以当师长讲到我们不懂,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有没有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真正放下了,我为人人是因,感得的果是什麽?人人为我。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的果有没有人人为我?对,这个叫勘验。这每句经教我们要不要勘验?要,不勘验不知道自己在什麽境界,不勘验很容易变成消遣佛法,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调整的。我们的果有没有人人为我?在卢江汤池我们第一届的种子教师,那时候三百多个人当中挑了差不多三十位,他们也是放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在大学教书的,有的当校长当了十多年的,还有的是在公家机关当主管,还有开店的,就是很多行业别都有。他们也都舍下自己的工作,投入了弘扬中国文化的行列,有舍有得,大舍就大得,不为自己了。当到了卢江文化中心的时候,穿的裤子、戴的手套、吃的大米来自於神州大地各个地方都有。大米从东北来的,很可能戴的手套从深圳来的,你看人人为我,为什麽?因为这颗心发出来遍虚空法界,众生都能感知得到。
甚至於都把当季最好的粮食送到中心给这些老师吃,自己不愿意吃这麽好的,自己还吃的不是当季收的这些米、这些食物。甚至上海还有教授们,还有一些公务员退休,师长说一个月一百块人民币就可以过活了,他们真干,每个月只花一百块钱。(我刚刚讲错了,每个月一百块,花一百块钱。)他们就到菜市场买卖剩的菜,那就很便宜卖给他。买到最後卖菜的老板说:送给你们,不用拿钱了,本来那个都是要丢掉的。後来他们真的是一个月只花一百块钱,把剩的这些钱去护持我们,护持正法。你看当我们是真发心去利益大众的时候,大众对我们是比他自己还要好。真的是就像师长讲的,当一个人都不为自己了,他什麽都得到了。所以这一些达到的人生境界,我们都要效法,师长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我们常常在跟很多同修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讲师父做得到,不过我们不大可能,我们很难。那是师父,不是我们。请问这一个念是觉悟还是妄念?这样的念头多不多?这一念有没有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当场就不信佛,师父行,我们不行,佛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已经佛化云烟了。当我们在听师长教诲,在看佛经当中,我们又顺着自己的意思在做注解,那是入了佛门分别执着更多,那会愈学愈执着。
我们要感受得到师长的一片用心,都是为了成就我们这些学生,後学。哪有哪个老师听到他的学生说:我们这一辈子一定不可能超过老师的,一定比不上老师。这个老师哈哈三笑,说:哈哈,你看我的学生都不如我。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当老师听到他所有的学生都说他不可能超过他,他不可能比得上他,这个老师会觉得怎麽样?会很失望。因为老师一定是把几十年最精髓的经验全盘托出给学生,一定是念念想着我走的弯路学生别再走了。当学生感受到老师这分至诚至爱的时候,就用至诚恭敬的心把它领受过来,这分心就能青出於蓝胜於蓝。
我们常听师长讲到他修学几十年,後来在讲《华严经》,突然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修什麽法门?善财童子修什麽法门?诸位朋友,我们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什麽感悟?你看师长几十年修学的心得,悟到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老实念佛是「行超普贤登彼岸,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你看我们念到这里的时候怎麽样?精神都来了有没有?「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所以我们笑不出来,这都是念的时候做功课而已,随口带过。这些话假如入了心,明白了,那太知足了。「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所以「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这一句受持广度生死流,什麽时候干?往生再说。你看这个又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学佛愈学愈执着就在这里。在领会每一句经句又加了自己的执着点、分别心,往生再做那不是分别、不是执着吗?师父有没有教我们这些执着?没有,师父都说当下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的什麽?生活,当下即是。
有一位老师学佛学得很精进,很认真。刚好有一次跟师长在交流,这位老师就把他的心得体会跟师父讲,讲完之後这位老师加了一句话总结,他觉得体会的不错,他说:佛法不离生活。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看不错,这个见地不错,佛法不离生活。结果师父停了三、五秒钟,接了一句话:佛法就是生活。不离生活是硬拉上来,那个还有什麽?还有分别执着在里面,不离生活就是好像有点拉近了,还觉得自己干得不错,比别人好一点了。佛法就是生活,那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当下即是。一切时一切处,心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而不是心硬要拉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这样的心境。
行不离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听了普贤十愿,广修供养,礼敬诸佛,当下听完了,我们的念头里面:好吧,我试试看。你看,我们在听这个理的时候为什麽会说试试看?我们当下的心有没有把自己的执着放下?有没有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心境、心态
都值得我们自己好好勘验观照才是。很多人说人如何能笑得灿烂?其实不难,知足就能笑得灿烂,觉得这一辈子无憾,遇到这个法门,遇到师长的教诲,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你们也要把幸福的心境,大家要把幸福的心境表现在脸上。所以学佛的人让人家看到觉得好像还欠他会钱,这不行,不能通过。
其实佛菩萨很慈悲都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入了佛门,一看到天王殿就是弥勒菩萨法相庄严在我们的面前,也是提醒我们入佛门首先要怎麽样?要笑口常开,假如笑不出来有没有入佛门?对。所以笑口常开才能作普贤菩萨,不然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就没做到。当然大家听完课之後不要出去见人就笑,不然人家待会误会说这里这一群人好像是不是有点问题?就是说面上无瞋,不是叫你见人就傻笑。面上无瞋,一片祥和之气去待人,面上无瞋供养具,就是在行普贤十愿。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口里无瞋讲的都是正知正见,都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那也都是广修供养、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什麽时候作普贤菩萨?当下我们这一分和气,我们这种柔软的言语就是在利行普贤菩萨。
真正生活完全跟普贤十愿相应了,我们现在人在哪?有一句话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当下都是普贤菩萨的心境,频道就接上去了。还会担心能不能往生的这些问题,就是还没有把频道接好,所以临时要接那个频道怕按不到,按半天按不到有没有?假如每天都是这个频道,根本心都不会慌张。所以要确确实实佛法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实践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六和敬在家庭,以至於在我们的公司团体都应该要去实践到。
六和敬首要的就是见和同解,一定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思想。这样就能家和,这样就能团体兴旺。当然见和同解首先就是要好学,这种学圣教的风气带动起来,从我开始做起,这样就很正确。那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