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感受媒体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感受媒体
教学题目:感受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媒体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多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能从实践中归纳多媒体的含义和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环境硬件环境:网络教室;软件环境:电子学习档案袋,典型多媒体作品,配套光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身边的媒体,并进行归纳分类。理解多媒体的概念,由典型案例分析,并让学生总结多媒体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播放幻灯片课件,先展示一幅远古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回顾:”远古时期,人类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记录和传递信息?”,学生回答后,再展示第二个问题:”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记录和传递信息?”,接下来展示古老的壁画、文字等照片资料,并分析自己的一个事例,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媒体,从而引出媒体的含义。
知识要点之一: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典型的多媒体作品可以是文本、图片、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的任何几种的组合,当然不是简单的组合。
知识要点之二:电视是不是多媒体?从中分析出得出多媒体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
2、学生活动:观看各种图片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关注和思考自己生活中接触的媒体及其表现形式和作用,通过对媒体的感受从而较好地了解媒体的含义。
(二)师生研讨
1、教师:就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式的媒体,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调查问卷的内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媒体分类的分析,并小结。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教材中调查问卷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列举生活中媒体的实例,并将结果在电子学习档案袋中以定稿形式发表。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小结,了解媒体的分类。
(三)演示与分析
1、教师:演示典型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包含的各种媒体,引出多媒体的含义。就多媒体作品与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区别,分析多媒体的特征与作用。
多媒体作品展示例
一、例
二、例三。(展示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学生作品)
2、学生:针对教师演示的多媒体作品,关注各种媒体的表现和作用,理解多媒体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多媒体作品与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多媒体的特征与作用。
(四)小结
本节主要是介绍了多媒体的一些概念以及特征,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多媒体到理性认识多媒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了良好的基础。
(五)课后实践
让同学们课后完成课本后面的有关实践题目。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理论知识较强,并兼操作知识的一节内容,其中涉及到有关多媒体的概念,本节的突破点应该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过程中,我有点困惑:当我们面对理论知识较强的课时,是不是不放在电脑室上课,而是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能那样的效果还好一点。
团泊镇中学 薛印发
第二篇: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社 戏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
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
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端 午 日 教学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幻灯出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嚼()
栗()
丫()
粘()
秫秸()盍()烙饼()
簸箕()
门槛()
馅()
疮()祟()亲支近脉()颇()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五、说吉利话
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六、总结: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对联六副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关于对联的常识。
二、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三、熟读成诵,并从生活中积累。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预习,结合注解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并做到熟读成诵。
二、赛一赛。规则:老师说上联,学生答下联或老师说出对联内容,学生给以解释。看哪一组的同学答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奖励。
三、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明确: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对联的数字不限。②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④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
⑤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的对偶句修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四、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然后在班上交流,互相评改。综合性学习指导 写作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源泉。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学写作短文,并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三、推荐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通过交流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给出作文题“美的瞬间”,口头描述自己的写作设想,给予评价。
提示: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1.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
2.文章是镜头式的,要写得短小精悍;但“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即:第一,写作此文不必像写一般记叙文那样,人、事、时、地各种要素俱全,记叙得十分完整;第二,入题要快,要很快切入所写中心;第三,“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写完即收笔。)
五、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六、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请图书管理老师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介绍检索的方法。
2.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3.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4.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5.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卡片展。
第三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过关测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9分)
1、选出每组中字形或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A、洗濯(zhuó)厄(è)运 嬉(xī)戏 蜕(tuì)变
B、风韵(yùn)扒(pā)窃 庸(yōng)人 姊(jiě)妹
C、蹂躏(lìn)奢(shē)望 金窖(jiào)湛篮(lán)
D、寂寥(liǎo)猝(cù)然 点辍(zhuì)堕(zhuì)落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表格中订正。(4分)
呼朋引伴 花技招展 德高望众 波光明灭
凡花嫩叶 抖搂精神 津津乐道 返老还童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朗润(明朗润泽)响晴(晴朗无云)黄晕(昏暗不明亮)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 卖弄(炫耀)玄奥(玄秘深奥)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美)星汉(银河)
C.烘托(衬托)禅心(佛教指清静,无杂念)寥阔(高远空旷)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竦峙(高高地挺立着)梦寐(睡梦)响晴(天空中晴朗无云)
4.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3分)
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②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④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A.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慈祥 静默 慈善 饱食
5.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缺处,填入最恰当的使文意连贯一句话是()
(3分)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________,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点雪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
C房顶上的小村庄卧着点雪 D点雪卧在房顶上的小村庄
6、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3分)
(1)父亲 地说:你是个学生,怎能不刻苦学习呢?
(2)老师 地说:你果然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学习比过去努力多了。
7、仿照例句,另外再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仿句:理想是。没有理想,就没有 ;而没有,就没有。
8、古诗文默写(18分)
(1)、,禅房花木深。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
(3)、《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美丽风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何当共剪西窗烛。
(8)我寄愁心与明月。
(9)《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 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二、阅读理解(6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1---14题。(17分)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2)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10.按要求用原文填空。(6分)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答: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答: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答: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 ⑵、学而不思则罔
⑶、见贤思齐焉 ⑷、诲女知之乎
12、译句:(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8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
14、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2分)
15、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的特征。(2分)
16、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的特征。(3分)
17、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 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4分)
18、可别恼指的是()(3分)
A、雨是最寻常的 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9、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
A、人家都不怕,就你怕。B、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C、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D、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
20、摘录有关词句填空:(3分)
⑴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
⑵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
⑶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
21、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 的感情。(2分)
22、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29题。(17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楼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7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7点。7点一刻。7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8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10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23.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4.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答:
25.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4分)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26.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的括号中。(3分)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谦逊 失望 骄傲
()----()-------()
27.用文中原句回答,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4分)
三、作文(50分)
28、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有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事物或经历吧。请你以难忘的 ____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让老师、同学共享你的人生收获。
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4分)
1、A(B、zǐ C、蓝 D、缀)
2.技-枝 众-重 凡-繁 搂-擞。
3.C。
4、A。
5、A。
6、(1)严肃(痛心)(2)高兴(欣慰)
7、(略)8(略)
二、阅读理解(61分)
《春》
13、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白天细密的雨景;傍晚宁静的雨景;
第一层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侧面描写
14、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
15、春雨的轻柔、湿润,郊外夜雨的美丽
16、多;细;密
17、绿。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使雨中淡墨般的画面点染上十分鲜明的绿色。
18、B
19、C
20、逼;静默;披着蓑戴着笠
21、喜悦
22、C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3.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等待父母归来的急切心情。
24.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5.热情鼓励 严格要求
26.得意 失望 省悟
27.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是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三、写作(60分)
28.(略)
第四篇:新版2017-2018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范文]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17.猫/郑振铎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读准字音
污涩(sâ)
怂恿(sŏng yŏng)蜷(quán)伏
惩戒(chãng jiâ)怅(chàng)然
妄(wàng)下断语
第一只猫 花白猫(1—2)第二只猫 小黄猫(3—14)第三只猫 丑猫
(15—34)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我”失猫后的心情 一缕酸辛
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本文作者对于所养三只猫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酸辛---怅然、愤愤的---内疚、自责、悔恨
3、本文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本文侧重描写“我”造成了第三只猫的不幸,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的思想活动不断深化所表现出来的。
抒发了我不公正对待第三只猫的后悔之情。
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或者是受人冷落太久,对新来伙伴感到高兴。
5、本文为什么要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和不活泼?
为下文写我误解猫吃了鸟设伏笔,同时也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做了铺垫。
6、把“畏罪潜逃”改为“逃跑”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畏罪潜逃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明了猫知道吃了黄鸟,犯了错误而逃跑。而“逃走”则表达的意思比较平淡,不能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7、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这是我的忏悔、内疚、自责。
9、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10、文章的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18.鸟/梁实秋
一、字词
1、抟扶摇
2、蜷伏
3、栅栏
1、tuán fú yáo
2、quán fú
3、zhàlán
4、鸟啭
5、呱呱
6、嘹亮
4、niǎo zhuàn
5、gū gū
6、liáo liàng
7、曳
8、长喙
9、干瘪
7、yâ
8、cháng huì
9、gàn biě
10、丰腴
11、臃肿
12、倏
10、fēng yú
11、yōng zhǒng
12、shū
13、迷惘
14、伫立
15、鸢
13、mí wǎng
14、zhù lì
15、yuān
16、魁梧
17、蓦然
18、料峭
16、kuí wú
17、mî rán
18、liào qiào
19、战栗
20、抖擞
21、戟
19、zhàn lì
20、dǒu sǒu
21、jǐ
22、蓑衣
23、褴褛
24、伶仃
22、suō yī
23、lán lǚ
24、líng dīng
25、烟囱
26、窗棂
27、鸱枭
25、yān cōng
26、chuāng líng
27、chī xiāo
二、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2.整体感知
第一层(1-2自然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第二层(3-5自然段):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第三层(,-7自然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三、深入梳理(一)深层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种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白鹭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鸟”。2.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斑斓、玲珑饱满、细痩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都是褒义词,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3.从文中找“我爱鸟”的原因。
爱鸟清脆的声音;爱鸟俊俏的形体;爱鸟自由喜悦的生命姿态。
4.前面五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 “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面五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五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6.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二)走进写法
梁实秋的《鸟》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欣赏:
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球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则太瘦,增-‘分则太肥,那样的浓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验证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睡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哈代“鸟!你连这一个决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四、小结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掌握生字词: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孵(fū):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幼体。凫(fú):野鸭。
麝(shâ)香鸭:一种水鸭,羽毛会散发出近似麝香的香气。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需索:索取,需求。神采奕奕(yì):形容精神饱满,容光
焕发。秃鹰:又名白头海雕,为北美所有,是一种大型猛禽。
鹳(ɡuàn):一种形似白鹤的鸟,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生活在江、湖、池沼的近旁,以鱼虾为食。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一、读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动物哪些可笑的事。第一件可笑的事验证小水鸭凭声音认领母亲(2-9)第二件可笑的事是化装撒旦给小穴乌上锡环(10-13)第三件可笑的事是学鸟叫唤回试图远飞的大鹦鹉“可可”(11-23)
二、重点问题探究
1.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吗?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2.“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这几句话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
一个方面为“可可”的飞行感到骄傲,另一个方面又对它的即将离去恋恋不舍。3.经历了一番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我到底还是叫了”。揣摩“我”“叫了”之后的心理。
“叫”一方面表明“我”对鹦鹉可可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仍在继续自己的实验,看看能不能改变可可的习惯。可可的反应,让“我”尤其惊喜。这也是“我”的爱心所得到的回报。
你从作者身上发现了什么?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么应该认识到科学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打破世俗观念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切需要热爱与爱心,洒脱与旷达的胸怀才能实现。
20.狼/蒲松龄 【人物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全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 : 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郭沫若也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4、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薪,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10、一狼径去:径去,径直走开
11、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打算、企图。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盖以诱敌:盖,原来是。
17、狼亦黠矣:黠,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作假、欺骗。
(三)、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译为:只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译为:打洞
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狗一样。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柴草堆中打洞
(五)、一词多义
1、敌:
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2、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通“只”)3.之:
久之,目似瞑(凑足音节,不译)
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西蜀之去南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为学》 4.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 卜者知其旨意(意图)《陈涉世家》 5.前:
狼不敢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六)、古今异义词
1、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八)、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1、“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2、“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常考点】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寐:假装睡觉。
第五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节规划电子板报制作流程(精)
规划电子板报制作流程 团泊镇中学薛印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制作电子板报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管理信息资源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第一次开始制作作品,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明确制作电子板报的流程,为以后具体制作作品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另外,他们更加不熟悉这门课程,因此,从这个单元开始教学重点侧重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素材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获取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子板报的基本组成;
2、掌握使用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板报的基本流程;
3、了解文字处理软件在信息表达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电子板报的制作流程与方法;
3、学会分析他人作品,从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搜集素材
一、确定主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电子板报的规划过程和相关要求口 难点;通过分析作品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学手段: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教法: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与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和实现“任务”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于学科的学习应用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六、说学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一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超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成果展示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手抄报、印刷报纸的结构特点,再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配套光盘中的四个电子板报。边展示边通过讨论和提问比较电子板报与手抄报、印刷报纸的异同,并归纳出电子板报的结构:报刊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导读栏等。同时,注意分析电子板报本身的特点,如:主题是否新颖,内容是否.充实;颜色是否协调,布局是否合理,图文是否和谐统一;制作使用了哪些技术等,为讲解电子板报的制作流程打基础。
2、学生上机活动
完成任务:将自己欣赏电子板报的感受写下来,保存到电子档案袋中。
3、电子板报的制作流程(1一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要有针对性,切忌大而空。(2一收集素材
围绕确定的主题,着手进行作品素材的准备,选取素材时要注意: a文章、资料、图片等应紧密围绕主题,要能充分展现主题
b注意甄别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引用作品时,应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3.设计版式
电子报刊的版式设计应布局合理、创意新颖,要根据内容设计报头、页眉、板块的大小、中缝以及刊号等环一节一。
(4.制作作品
要使作品能够赏心悦目,要对作品进行美化和修饰,板报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字体和色彩要能突出重点,插图与主题要和谐统一。
(5发布作品
4、学生上机活动 完成任务:(l对电子板报与传统印刷报纸进行比较,并将异同点发表在电子档案袋的讨论区中。
(2通过网上邻居,浏览教师机中共享的“素材”文件夹(里面有“环境保护”、“动物”、“植物”等相关材料,从中确定自己的电子板报主题,整理素材;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相关素材。
6、小结
利用word这种字处理软件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从而快速、形式多样地发布信息。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制作电子板报的操作方法。
7、作业
根据自己确定的电子板报主题,继续搜集、整理相关素材。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手抄报、印刷报纸的结构特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接着再展示电子板报范例,和学生一起分析,激发了学生创
作的兴趣。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针对学生实际,快节奏,小坡度,多环节一,环环相扣,设计的任务简单易完成,又留有很多思考的空间,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总之,本节课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