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勋学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最终版]
赴建勋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
聂堆中学-----轩孟关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参观学习建勋学校的各方面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日常养成教育的机会。期间我们参观了校园风貌,观看了小学部的寝室管理、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体验了七年级的感恩报告会、餐前感悟、实地考察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聆听了中学部校长对学校经验及学校发展历史介绍,学习了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创建方面的成功经验,虽然这次考察学习活动时间较短,但所参观的学校封丘建勋学校的校容校貌以及他们领导所介绍成功管理经验和学生训练有素的行为习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现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行为文化和养成教育
学校把学生的感恩教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当成一种文化来经营,构成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是一所封闭管理的学校。从师生的着装到寝室里的棉被脸盆毛巾的摆放等,到处都展现出一种训练有素的简朴、整治的气息。无论是餐前感恩还是大课间的集体活动,都给人一种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后看上去成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是不容易的,可以想象该校的老师和领导们费了多少的心血。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和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向他们一样常走出去学习参观、借鉴、反思、总结、学习、改造,只是我们没有像建勋学校那样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训练,常抓不懈,没有具体的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建勋学校坚持以师促生,从教师出发,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先做,要求学生会的教师先会,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师先达到,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教师学生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必定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随口说说,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诱导、训练。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并且必须反复的进行指导和教育,必须以身作则,注意师表垂范,时刻做好学生的榜样,注意情感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会一蹴而就,在生活中的点滴的积累,细水长流。
二、打造高质团结的教师队伍和坚持走高效课堂改革之路的决心
从校长的经验介绍中,可以体现他在教师管理中特别注重两点:一是团结向上的教师团队,二是精密细致的管理模式。学校推行无制度化管理,办公室和教室都看不到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并不是说不管理,学校实行细致化分工,落实到人,每样事情都有大家公认的标准,依靠大家自觉执行。各项工作也有专人督查,可以说,建勋学校的管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是责任。
课改的成功是建勋学校最大的亮点,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和展示过程。从教室布局看,改变了纵横并列的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分几个区域,去掉了讲台,四面墙壁镶嵌着黑板,这样学生分小组合作,老师走在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足、方便的活动空间。
我听的一节公开课是物理展示课,课堂过程是这样的:预习交流—各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明确目标—老师明确指出本节任务;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确定要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具体流程1;旧知识回顾并上板。2;相关问题解决。3:展示提升。4:笔头沉淀。展示提升—学生把预习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表演,期间有老师点评、学生互评,达到共享交流提升的效果;穿插交流—学生间跨组交流,对学困生的帮扶,学生对本课的概括总结。
1、这样的课堂模式少了规规矩矩坐姿等硬性统一的要求,给了学生适当自由的活动空间,符合学生好动、喜欢参与的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学习效果、知识的巩固程度都比较好。
2、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习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考核单位,为了小组的得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优生帮扶学困生,使每名学生都参与,每个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3、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本课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粉笔书写能力、合作精神、用来展示的艺术。
4、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资料,做精心的策划,课堂上交给学生去表演,老师置身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引导、点评,要敏锐发现问题,组织协调课堂。学生是要经过培训和锻炼逐渐适应的。
相比之下,我以前在潜意识之中还是只看重学生的成绩的,在育人方面缺少创新和实践,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为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创造的条件还不够。学校所形成的教育规模、管理风格和办学特色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建勋学校将素质教育演绎的淋漓尽致,大气豪迈而又自信!
三:展示文化和反思文化
走进建勋的教学区,首先震撼我的是他们那满满的展示墙,学生那流畅的笔顺,清晰工整的字体,认真的神态,无一不让我感动。让学生自己展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建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严格是最大的关爱,批评是最好的福利。建勋学校教师的反思文化让我耳目一新,是啊,教师每天进行创造性工作,必然会有所思,每周反思会真的不错,及时反馈,及时反思,总结,不让灵感悄然而逝,教师们互相指导,互相批评,共同成长。反思会能让教师的心态更加阳光,让老师们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勇于超越的!
我想他们固然也是累,可是却很开心,他们懂感恩,累是身体上的,内心却是快乐的。学校发展到今天,或许就在于老师们以校为家,任劳任怨,以及领导与普通老师之间相互关心、共同合作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在封丘学参观学习,由于时间短,看的不全面,只是自己的一些认识。正象该校报告会上说的,改革的阻力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校管理关注的是教师思想境界的提升。这次考察学习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收获甚大,既加深了我对学校构建校园文化的认识,也使我在以后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有更加明确的思考和指引。
第二篇:参观封丘县建勋学校体会
参观封丘县建勋学校心得体会
半坡店乡东明店小学 刘旭艳
2016年3月2日早6点我们一行人出发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进教学楼我们就开始进教室参观,学生们正在上课,我们的到来对他们毫无影响。教室里没有讲台,四面墙壁都镶着黑板,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他们在黑板上編题、板演、讲解,这里才是属于学生真真正正的课堂。老师的反思也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及时反馈、及时反思、及时总结。他们互相指导、互相批评、共同成长,让心态更阳光、更勇于超越。
课余时间我们还观看了小学生的寝室,他们的寝室管理,餐前感悟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学习了他们的成功经验。虽然参观的时间短,但建勋学校的校容校貌和学生训练有素的行为习惯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非常感谢中心校领导给我们创造的这次学习机会去学习建勋学校各方面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日常养成教育。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建勋学校把感恩教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当成一种文化来经营。学校更是实行无制度管理,办公室和教室都看不到管理制度,实行细致化分工,落实到人,每件事都有大家公认的标准,大家自觉执行。各项工作也有专人督查,可以说建勋学校的管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是、是责任。
一天的辛苦值!这次参观学习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构建校园文化的认识。感谢建勋学校!
第三篇:赴建勋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赴建勋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
新区实验学校-----任成林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次外出参观学习建勋学校的各方面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日常养成教育的机会。虽时间很短,这次为期一天半的旅途却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校园文化
我们参观了建勋学校的校园风貌,首先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传达着儒学道理,曾经有一位校长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这种隐形的教育和陶冶像涓涓流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建勋学校的校园文化像一个标杆一样竖在了我们的心中,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负责任的教学理念,一种关爱学生的教育职责。
二、课堂管理、课堂模式
跟随者学校干净宽敞的路,我们来到了初中部教学楼,在这深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安静的晚自习,好像每一个人都在专心的做自己的事。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班会。才刚刚第一个月,他们就在开期中考试备战会,那是7、5班,班级里有两个老师,班主任在前台鼓舞士气,引导学风,另一个老师在维持纪律,所有的学生都在安静的听着老师的话。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画面。我们所追求的不正是这种“幸福”吗?建勋学校坚持以师促生,从教师出发,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先做,要求学生会的教师先会,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师先达到,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教师学生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必定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随口说说,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诱导、训练。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并且必须反复的进行指导和教育,必须以身作则,注意师表垂范,时刻做好学生的榜样,注意情感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会一蹴而就,在生活中的点滴的积累,细水长流。
课改的成功是建勋学校最大的亮点,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和展示过程。从教室布局看,改变了纵横并列的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分几个区域,去掉了讲台,四面墙壁镶嵌着黑板,这样学生分小组合作,老师走在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足、方便的活动空间。我一共听了六节完整的课,课堂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预习交流—各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明确目标—老师明确指出本节任务;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确定要展示的内容和方式;所有的流程都写在黑板上,期间学生的自学贯穿整个课堂,只有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才进行讲解。最特别的是他们的试卷评讲课,他们的试卷评讲课是“对学”的典型代表,所有的问题都是两个人完成和讲解,完成不了的老师才进行讲解。
我对他们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课改:学生自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对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老师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
三、行为文化和养成教育
建勋学校班级里没有任何的管理条例,也没有任何的制度,大课间的时候也没听到他们的老师在下课铃响了之后安排学生去上操,全是自发的,大家自觉地进行。音乐想起来,他们就自发的排队下楼去上操,每人一根跳绳,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们的自觉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养成教育已经深刻的变成了自身高尚的素质。每一个小课间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黑板、擦窗户,他们每个人的毛巾都用到了实处,这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他们没有卫生死角”。
建勋学校的学生的字写的都很规范,甚至一度超越了我们的老师,这也让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在跟踪了他们的课堂之后才发现,他们一节课只处理一个问题,让学生写半节课,再讨论半节课,每一节课都是如此,虽然不敢苟同他们这种上课的方法,但是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取得的成果。不能不承认每一种课改方式都有他自己的优点,我们注重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就会用哪种教育方法。曾经听到一个培训老师说:“课改的最大阻力并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关于课改,也许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努力要做。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我们能边摸索边探索。让时间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积累出更优秀的素质。也希望我们老师并不只是“教书”还要学会“育人”。
为期一天半的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疑惑,也给我解开了疑惑。接下来我会把所学到的优秀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希望能把课堂转化成一个积极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参观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参观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受到疫情影响,本学期前半个学期的教学全部在线上进行。为了复习巩固疫情期间所学的知识,邰惠鑫老师组织了一次关于校园建筑及其结构的参观。参观地点有建工楼建筑构造实验室、艺术楼及艺术楼报告厅、建工楼、体育馆、体育场及其看台。
首先老师带领我们前往建工楼的建筑构造实验室,在实验室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玻璃、门窗、地板、楼板等建筑构件是如何组合使用的,以及这些建筑构件在使用和美观上是如何进行优化的。
离开实验室后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艺术楼的报告厅。室内音质设计目的是保证声音信息交流的质量,同时也对语言类厅堂和音乐类厅堂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音乐类厅堂需要较长的混响时间,语言类则要考虑较高的清晰度。为了保证吸声效果,报告厅在屋顶与墙壁铺设了大量穿孔板。座位按阶梯排布,使得人的视线不会受到阻挡,同时声音的传播也不会被人体和座椅阻挡,可以保证声音到达后排座位时仍然清晰。
走出报告厅,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艺术楼正门的变形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艺术楼的变形缝属于沉降缝。变形缝是针对建筑物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的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但是艺术楼在变形缝的处理上存在问题:建筑外侧变形缝明显可见,建筑内部的变形缝处理不到位,长时间之后可能会造成墙体开裂。同时变形缝上方的盖缝板造型也非常不美观。建工楼的变形缝也属于沉降缝,建工楼挂有横幅的入口处的台阶与柱子相交处产生了明显的位移。
参观完艺术楼,老师带领我们返回建工楼,前往建工楼的结构实验室,提到了实验室的排架结构并参观了实验室的机械。而后来到建工楼的入口处介绍了建工楼的台阶设计。提到了室内外高差的作用,能防止雨水倒灌等。
随后我们前往体育大馆。大馆顶部采用曲面网壳结构,体育顶部一个节点上都联系了多个杆件,上方有类似于天窗的采光设计。体育馆除了平时进行体育项目训练以外,经常作为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如运动会、晚会、典礼等。所以体育馆的设计对声学效果提出要求。馆内的墙体上铺设了大量吸声体避免混响效果过强。顶部设有扩音设备。这些设计相互配合使得声音在体育馆内能传播的更远的同时又能过滤不必要的回音。
最后我们来到体育场的看台参观看台雨篷的膜结构。膜结构多以悬梁结构和张拉结构表现。东看台的楼梯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弧形楼梯并不适合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当操场举办大型活动时,弧形楼梯不利于人群的疏散。看台长度较长,所以在设计时将看台分为三段,并通过变形缝链接。然而看台处没有盖缝处理,不美观的同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处的变形缝为伸缩缝,因为看台建于室外,伸缩缝的目的在于避免因季节变化热胀冷缩导致的建筑构件开裂的现象。
第五篇:中学学校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在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期间,我尽量走遍该学校所有场所,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了解,现将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分析汇报如下。
一、课堂教学
课改的成功是杜郎口中学最大的亮点,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和展示过程。从教室布局看,把纵横并列的课桌以小组为单位分几个区域相对合拢,去掉了讲台,三面墙壁镶嵌着黑板,这样学生分小组合作,老师走在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足、方便的活动空间。根据介绍,课堂教学主要有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个模式。预习课由老师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课主要是各组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展示出来,交流、共享、提升;反馈课是对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再次讨论解决。一般是先预习课,然后展示课,再反馈课,如果预习课完成了目标,就不再进行展示课、反馈课,也可以一节课内完成预习、展示、反馈。该校把预习单独安排为一节课,可见预习部分是杜郎口课改的关键。去之前交流时,就分析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场所,预习很必要,是保证。没有观摩到完整的预习课和反馈课,据观察和分析,预习课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可能是概括了全课知识和训练的系统的框架结构,还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每组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以在展示课上表演。
我听的一节公开课是语文展示课,课堂过程是这样的:预习交流—各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明确目标—老师明确指出本节任务;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确定要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展示提升—学生把预习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表演,期间有老师点评、学生互评,达到共享交流提升的效果;穿插交流—学生间跨组交流,对学困生的帮扶;达标测评—学生对本课的概括总结,有名学生用“打油诗”来概括。还串教室观看了初三几个班的复习展示课。过程大致是:老师指出复习的内容,学生预习,同时每组出一名学生把老师给的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然后各组学生到自己的黑板前讨论交流,最后,各组逐次展示讲解,老师适当点评。
几点认识:
1、这样的课堂模式少了规规矩矩坐姿等硬性统一的要求,给了学生适当自由的活动空间,符合学生好动、喜欢参与的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课堂氛围、学习效果、知识的巩固程度都比较好。
2、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习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考核单位,为了小组的得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优生帮扶学困生,使每名学生都参与,每个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3、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本课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粉笔书写能力、合作精神、用来展示的艺术(如快板、三句半、故事表演等)。
4、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资料,做精心的策划,课堂上交给学生去表演,老师置身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引导、点评,要敏锐发现问题,组织协调课堂。学生是要经过培训和锻炼逐渐适应的。
5、教改的成功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先形式后内容,对课堂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三不准(不站讲台、不抄黑板、纯知识性的不讲)、0+40分钟等。
观察了展示的优秀教案,对其中一篇层次清楚的教案仔细看了一遍,该教案分三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部分,教学过程又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部分,展示提升是篇幅最长的部分,其它部分比较简单,有的一句话带过。教学过程被竖线分隔成两部分,多的那面是教学过程及知识内容,包括注明的关口设计和预见性问题,少的一面是对相应阶段学生活动的说明。有的教案还有附页,是补充的内容等。个人认为,该教案简明实用,对课堂内容和活动过程策划细致,对课堂的指导作用大,预见性问题体现了对学生分析的侧重,附页充实了课堂知识容量。听介绍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个人加工。从观察看,没有备课本,教案用一张八开纸,更象是一份讲义。从电脑调出的一份原始教案上没有做细致分解看,估计他们是从网络或光盘找的教案,再进行加工的。
二、学校文化
进校门可以看到几块显眼的展板,展示了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特点等,院内各处有提示牌,橱窗内是按科目分类的手抄报。楼道文化牌有教师的语录和部分学生语录、学生作品等。教室内墙壁上有光荣榜、学习园地、班旗、个性班名、各任课教师的寄语、学生口号等。但杜郎口中学的文化不是看这些形式,其文化核心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活动中。
杜郎口中学推行无制度化管理,办公室和教室都看不到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并不是说不管理,学校实行细致化分工,落实到人,每样事情都有大家公认的标准,依靠大家自觉执行。各项工作也有专人督查,我跟着看了对一个教师宿舍的督查,两个人拿着一张表格,记录的比较详细。可以说,杜郎口中学管理靠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
展示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结果在公示栏展示,各种工作的督查、评估结果随时展示。展示这种形式对相互学习交流、对工作促进作用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