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是在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因为考试不考朗读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往往忽略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是我们多数的语文教师确实对朗读知识积淀不多,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因而不敢涉足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正是因为在朗读中的“忽视”和“不敢”,导致了朗读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选择了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教学研究。实验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要求、有指导、有评议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合声齐唱”。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发,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行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因“读”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课文,启迪思维,领会真情的主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真情朗读的热情。
2、引导学生掌握感悟朗读的方法,高质量的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3、多形式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4、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我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学论》等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懂得: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意境。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要想获得小课题实验的成功,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不断的充实自己,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探讨、请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学模式。
四、实验过程、方法
(一)实验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实时操作阶段
1.接受教师学校专家关于小课题研究的辅导。2.制定课题研究实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验的方法
1、让朗读的计划更细致,明确。
进行实验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把文章读流利已不成问题。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制订了使学生通过真情朗读提高感悟能力的阶段性计划。
2、让朗读的时间更充分。
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每周一节阅读课,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朗读的空间,朗读的内容从教科书到课外读物,朗读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座位读,到讲台读,可以是个人读,可以是双人读,也可是小组读、表演读。
3、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六年级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应该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如成语故事、诗歌、散文,还可以涉足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样既增加了朗读量,又丰富了知识容量。
4、让朗读的过程更精彩。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朗读点。文章的朗读点可以是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是人物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认为最精彩、最感兴趣的部分。针对文章的朗读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读的效率,使读的训练有的、有法、有序。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设朗读的情境,诱发学生感悟朗读的热情。
朗读训练,尤其是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凡卡》一课时,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时,伴随着悲怆的音乐。我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说:“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这分明是蘸着血泪写成的救命信啊!让我们一起帮这个苦命的孩子求求爷爷吧!”齐读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眼角的泪光,也仿佛看到了同学内心的颤抖。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针对不同的朗读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3)多形式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同座互读、小组交互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感、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动了,积极性也就高了。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换调味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来练读。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更快地促进孩子朗读能力的提高。(4)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外,课外朗读训练也很重要。分阶段的规定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量。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知识的检验。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5)设计读的程序。
在实验中,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我设计了一个“四读”的程序。
疏通读 初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读通,扫除字词障碍。探究读 细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
回味读 品读赏析 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彩,读透。巩固读 体悟感受 体会文章的感情,读会。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我就成功的运用了这“四读”。首先,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扫除文章中字词障碍;然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列小标题概括出嘎羧临死之前都做了哪几件事。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件事分组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圈画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嘎羧当时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就这样,同学们通过深情地朗读,体会到战象嘎羧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最后,同学们续写其中省略的片段,就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6)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得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读出了时光的悄悄流逝。”(《匆匆》)……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争着站起来,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倾诉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
五、实验成果
经过这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了,不但在课堂上踊跃的朗读,在课余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朗读能力、领悟理解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总结出的一些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培养朗读的兴趣,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更个性的、更有创意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朗读积极性,使教师得法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第二篇: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关县寿山柑子村完小657400)
第三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花沟学校孙彩霞
(《探索与交流》2009年第一期发表)
小学语文教育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的特点入手。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理,通过教师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心境。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
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
文下册《修鞋姑娘》一文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末,老师提问:
“我为什么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寻找修鞋姑娘?”学生回答:“为
了还三角钱”。其实在此何止是三角钱?我被修鞋姑娘的行为所
打动,我去找她,体现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引领学生在此
感悟小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回答“还三角钱”更贴切。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
点成为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
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
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
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那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
生数度被送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
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
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
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
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
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
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
“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被
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
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
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
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
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
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的越多,了解
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向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
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
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稀刻心灵。
这一切,都是感悟的结果。
第四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王红
创设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安排有效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程吸引学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使课程教学有效,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而活动课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四名男生、四名女生上台活动,教师先是让男女生之间相互问好、交换礼物、握手,男女生很自然地按教师的要求开展交往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了“请男同学拥抱一下女同学”,结果全班同学一愣,继而哄堂大笑,台上准备开展活动的学生也尴尬地不知所措,借此时机教师引出了“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同性同学的交往有所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次课堂活动安排中,教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促其感悟,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那么,怎样促成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学探索。
一、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要在教学同一过程中整合三个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文明交往》一课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通过活动,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礼貌与言行”的漫画情境做课堂表演,表演过后开展对表演角色的评价,再联系自己的行为自评;然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情境“学说表示感激的话”,注重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后教师再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通过对交往技巧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种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学习,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种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倍数的教育价值。
二、关注个别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张扬个性。
新课程从学生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兼顾学生个体间与个体内结构倾向与功能的个别差异,侧重其态度、动机和兴趣,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进行统整。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如在《认识自我》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给自己画个‘像’”,让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描述自己,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参与,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淋漓尽致;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展评价,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出“悦纳自我”的话题;最后课程在“推销我自己”活动中结束。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套方法来施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学中联系学生本身实际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既有群体性活动,又有个体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来进行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在学生的道 德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
良好品德培养不能靠课堂里的说教,而应该让学习者更多地到社会中去实习、见习、操作、体验,应该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知识的内在理解、迁移。有学生形象地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而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体验,发展了潜能。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安排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如前例《文明交往》一课,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活动情况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了这一活动,各活动小组同学纷纷出点子、制定访问计划、拟访问提纲、选择访问对象、开展访问调查,在活动中尝试与陌生人交往,得到了体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在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智慧。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设计和营造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到课堂生活的丰富多彩,藉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生成智慧。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肢体语言、文字板书外,还可选择一些图片、实物、音像制品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课堂辩论、小游戏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如在《自我保护》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排练小品,布置了“路遇劫匪”、“遭遇火灾”、“被人敲 诈”等情境,课堂上学生每表演一个情境,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学生的对策五花八门,行之有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进行反思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是渐进式的,刚开始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可能是“好玩”,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地提升,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教学活动需要反思和评价,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评价,教师更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育的生成性问题,既重视过程体验,又重视结果,让学生感到真实、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生成,思想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所致力于的教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师设计并实施体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学习成为现实,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0.1.15
第五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对生活好像越来越冷漠了,对人对事不善于从热心、怜悯、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对社会缺少一种责任意识。于是乎有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有年轻人围观欲跳楼轻生者,却不加阻止,反而讽刺挖苦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的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回归生活”——主要是力求使新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的理念为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洞开了新的天地。新课程教学中更加重视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使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在已往的课堂上很难做到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价值不只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而更应当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滋润情感、端正态度,从中感悟,并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此,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必须着眼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将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体验性教学就是其中的优选策略之一。
一、思想品德课中应用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1、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体验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恰逢“5·12汶川”地震,让学生利用新闻,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感受生命的坚强;为坚强喝彩。生动的实例,感人的场景,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进行直观的再现,更深切的情感体验,感动了每一个学生,令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坚强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奇迹;既能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坚强的意志品质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努力去做意志坚强的人。
思品课采用体验性教学,符合思品课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唯有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显然与新课程的标准、宗旨等是一脉相承。
2、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体验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 1 “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通过体验性教学,不再局限于教者于学者的格局,而是真正发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探究者的学习氛围,不再局限于教者说这是什么,学生理不理解都现认知为是什么,而根本没有进行自我的思考于体验的过程与空间。只有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真正让他们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到这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
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真正融入体验性教学,教师就应在日常教学法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故事、问题、诗歌、小品、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统一和谐,获得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运用音乐、诗歌、图片、视频等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创设视听情境。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课教学中,我出示了刘翔在奥运会比赛前自信的讲话和他在比赛时精彩的场面,引起学生共鸣,确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将让我们更快获得成功。在“走进法律”感受身边的故则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小调查,感受身边的规则,让喜欢运动的学生,为大家介绍关于竞技场上的诸多规则,教师搜集网络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生活又会是怎样,自然引发了学生认识到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使呆板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类似的视听教学情境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以学校,家庭,公共场所为模拟场景,进行小品表演,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换位分析、思考、体会,在活动中使“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主题得到内化、深化。角色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哑剧表演,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是角色的互换。如在学习“我能行”这课时,我请三位平时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自卑、自信、自负,与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性格截然当反,三种不同的性格体验,通过表演使表演者体验不同态度的不同感受,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会渲染整个学习环境,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2(3)运用想象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当学生没有相应的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进而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进行体验学习。如学习“自立与自主”这课,我假设了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了班主任的管理,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假设父母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学生在这虚拟环境中的体验、感悟,将课本知识所要求的“青少年要自立、自主”主题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行为准则。
(4)运用心理测试,加深学习心理体验。如我们在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我出示了一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日常的自理能力。这组测试题共有15题,每题分ABC三类,每类又有不同的比分,测试结果以分数为界分四类,我在课内请学生自我判定。面对测试结果,有些学生激动不已,自豪地宣布“我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我将继续保持”;有些学生被测试为自理能力较差,低头不语感到羞愧,决心增强自理能力,做生活的小主人。这组测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自我自理水平,为学生培养自理自立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生通过类似的测试,加深了自己的体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振奋了学生的精神。
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实践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学习“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来到大自然,亲身感受生命的多彩,世界的美丽。这是一种别致的学习体验,同学们在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中,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激发了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不仅达到了本课原来的教学要求,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这种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定社会角色,体验者更容易理解、感悟那些实际角色承担者的生存处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形成该角色所需的道德境界。如学习了“走向自立人生”后,我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去做一件你以前没做过的自立的事情。有些学生选择了学习烹饪、有些学生选择周末帮父母当一天家;有些学生选择去在这一周中学会做大米饭,洗衣服,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们的学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艰辛,劳动的辛苦,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热情,也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3、教师主导,课堂情趣盎然
开展体验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体验性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组织体验性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秩序,要注意课堂中的随机变化,让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
(1)教师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带入体验性教学中。例如学习“面对挫折也从容”时,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挫折,但面对挫折要学会从容面对。学习“我能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自己因自信而成功的事例,现身说法,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成为体验性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身的示范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自尊、自爱、自信、乐观、勤奋、自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都将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思想品德课要求通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与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开拓,学会创新的同时,更让他们学会做人,用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