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感悟,积累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
免费
分享
创新
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二篇: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第三篇: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共2篇)“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感悟,积累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共2篇)] 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篇二: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心得体会(共2篇)],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感悟,积累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
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第四篇:“以读为本、读思结合、优化感悟”学习体会_
开平镇后屯小学张翠玲
小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 1 - 2 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第五篇: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论文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它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旋律。读决不是目的,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才是读的意旨所在,也就是通过读来实现悟,在悟之后能更好地读。读悟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以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教学往往是以理解思想内容为目的,老师对课文内容作过多的讲解分析,繁琐的一问一答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又如何能让学生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内涵,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呢?因此,做到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再到掌握读书方法的过程。至于教师的讲解、提问、练习等,都应该有机地穿插在读书训练的过程中。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第一步: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自读感悟、整体感知是指在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自读课文,通过初步的整体阅读,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凭借课文进行语例训练,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课文内容。此时的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已有一定数量的字词储备,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读懂课文,感知内容,并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感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引导学生勤查工具书,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突破口,设计相应的作业,及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课文中写了什么事,什么人,是怎样的人,写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景物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体的阅读实践自行解决,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把自己读懂的,感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步:研读领悟,知情明理
语文教学强调感悟,体现了“寻言—明象—悟道”,“披文-感物—体情”这一学习汉语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读书去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理解就到位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语言特别优美,含有文化底蕴或人生哲理的典型语段,作重点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知其情、明其理,让学生领悟语例的内涵,获得语感。
1、抓关键词,知文中情
“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得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境。为了使学生知晓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有位老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的第一段时,抓住关键词“共同”,读与悟的结合就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老师一开始就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一段在语句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能看出来吗?”学生马上被问题吸引住了。他们一边默读,一边思悟。通过默读他们发现了特点,短短的两句话,作者连用了五个“共同”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更妙的是,老师没有让同学说出这个特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中声调、语气的变换,“读”出这个特点,而其他同学则根据朗读的表现,“听”出这个特点。于是,朗读的同学把“悟”到的内容用重音读出来,听的同学也从这种语调中证实、加强了自己已有的领悟。就这样,读与悟的结合在两个阶段和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实现:先读后悟,悟后再读;默读中自悟,朗读中互悟。同时,在领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
2、抓中心句,明文中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而课文的中心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性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中心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们要抓住“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去充分感悟作者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远意境。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它对祖国的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与国家的安定兴帮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体悟作者这一立意可抓住下列问题进行引导:(1)“亲切与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文中使我感到“亲切、舒服”具体表现在哪里?(2)结合自己体悟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为什么觉得兴安岭确实含有“兴国安邦”之意?(3)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深远意向的?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揣摩,边读边体悟,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逐渐会合,产生共鸣,从而领悟作者这份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美好意境。
3、抓典型语段,悟写作方法
在典型语例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感因素,设计有助于语言内化的训练过程,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重在领悟典型语例表达形式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言语心理图式,为语言形式的迁移做好铺垫。如《太阳》这一类常识性的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记清楚、说明白的,从中学习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三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文课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尤其是要强调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会,领悟语言,感受文采,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熟读背诵,培植和积淀语感,获取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库存,把精美的词句蕴藏在心中,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印入脑海,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诵读到位了,语言积累多了,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可谓是“胸中常有臆,下笔如有神”。
以上是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吸收当代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逐渐摸索出的一条以学习语言为本,以读书训练为主,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操作思路。那么,读书时间多了,学生是否会感到厌倦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其感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另外,“以读为本”,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其实,教师精彩的讲解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读书的积极性,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如有位老师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始终以形象、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过渡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以此来串联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整个读书学习过程中去。如一开始,老师就像讲故事般的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在寒冷的天气里,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一家旅店门口卖火柴,他就是文章的主人公——小珊迪,想了解这一催人泪下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调控,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摆脱了情节分析的误区,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学生的读书思考上,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2、形式多样,百读不厌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他们各尽所能。
(1)比如“带着问题读”,读书有目的,一边读,一边想,学会读中思考,自主探究,读有所得,达到自能读书。
(2)“自由选择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书,并成为自觉习惯,进而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3)“开火车读”使课堂上书声朗朗,人人参与;再如“小组比赛读”、“对手挑战读”等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是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教师从旁加以示范指导,学生徜徉在规范语言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合迁移,培养能力
为避免一味诵读带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核心,创造性的把读和复述、表演、写作等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如遇到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读懂的情况,就应该提倡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解决,把复述课文提前,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表演来指导朗读,体悟语言的魅力。如《笋芽儿》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演课文童话剧,体会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强壮的柱子的生长过程,从中理解“撒娇”、“央求”、“自豪”等词,琢磨文章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3)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抓住文中未加展开的情节或留下的空白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合理的想象,或扩写,或续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如学完《小珊迪》一文后,请学生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以后,是怎样嘱咐弟弟把钱还给先生的一段对话,写完以后,通过自己动情的朗读,同学的评议,再次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达到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促进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的积累,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4、重视评价,激励兴趣
朗读之后,要留读后评价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用鼓励来评价学生,不仅能使优者更优,而且能较好地实施差异教学,让差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我经常毫不吝啬、毫不掩饰地将鼓励送给差生,鼓励他们大胆读、大胆演,如,“今天,你朗读得真棒,把老师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境界!”“哇,原来你朗读的声音这么好听,你真行哪!”……并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综上所述,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