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本学期我转岗从事了数学学科的教学,丢了近10年数学教学现在重新拿起,感觉压力非常大,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急需要加强业务培训。就在这时,组长吴老师给我推荐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捧起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真正领会到了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一种和谐美,它的美存在于图形中,存在于解方程的过程中,存在于严谨的证明过程中,存在于求概率的树形图中„„美在统一,美在和谐,美在严谨,美在自己心中。他那用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闪耀,让学生领略了数学之美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华老师的书中,我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美和魅力,让我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的世界里,要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无穷的魅力,学生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追求,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的终极目标。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无穷。
2013年9月
第二篇:《我的读书体会》
《我的读书体会》
原本,我虽然知道书里有很多知识,应该多看书,但那时侯,我认为读书很累、很烦、没有意思,根本不会愿意去看书。爸爸妈妈总是叫我看书——“看一下书吧!”这句话已经在我耳边转了几回了,我只是点点头,表面上顺着他们的意思,其实我很不想看。
我家里有许多别人想看的书,什么名着啊、散文集之类的,别人都很羡慕我,但我很少去阅读这些书。我总以为只要学好老师教的,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但事实根本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要不还买那么多书做什么?大部分的知识是从课外书里“吸”来的如果不去读课外书。知识就差得多了。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现在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我开始爱看书了,尤其是名着。一本《红与黑》深受我的厚爱。里面的故事情节使我牵肠挂肚,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心理却还在细细品位着那些精彩的片段,使我难以忘怀。
我认为,书,就是一位人类最好的老师,它赐予我们知识;书,就是一粒开心果,它赐予我们快乐;书,使一株忘忧草,它令你忘掉所有的不如意;书,是一艘大客轮,它装载着人类所有的灵魂„„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宝贵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我却认为书是最宝贵的。爸爸对我说的一句话,使我铭记在心:知识就像一条河,基础原本是浅的,就像河的浅处,往后就越来越深,基础打好了,你就能游过这条河,基础打不好,就像你不会游泳一样,就会沉下去。所以我就要打好基础,游过这条河„„
我读完书后,脑子里感觉到好像充满了智慧。知识就是金子,等这去花、去用。读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励,给了我骄傲,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感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态度。
第三篇:我的读书体会
我的读书体会
读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只有一次人生,而读书却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体验多种的人生,在你面前展现广阔的世界。
读书具有乐趣。这种乐趣不为外物所滞,而求于内心乐趣。有时读书的乐趣可以用放浪来形容,有些书读过了以后,会令我们会手舞足蹈,欣然忘食。
读书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读书使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沁入了骨子里。
读书增长知识。古代读书人要进行科举考试,作为现代人也常常要与考试打交道,譬如:升学考试、学位考试、业务考试、职称考试等等。这时读书无非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通过考试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读书是一种乐趣,要享受这种乐趣也需讲究些意境。我爱夜读,每当夜深人静、微风轻拂之际,打开一盏台灯,调好一杯咖啡,捧出书来,心便沉入了一种宁静的意境。白天的紧张与劳累都忘却了,处事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没有寒暄与打扰,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科学的精密,哲理的深邃,诗歌的灵巧,艺术的美妙——都奔凑到眼前。待读到会
心之处,击掌而笑,与古贤交谈,与今哲辩论;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听树舞婆娑,更是乐在其中。
然而书有好坏优劣之分,有些书可供品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但有为数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读;还有不多的好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譬如说,《读者》就是好的读物,每当打开《读者》,就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它经成千上万读者慧眼挑选,披沙拣金,汇集而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读过一本《读者》,就象交了一位益友。
书是传播思想的,它能启发人的思维,亦可成为束缚人的框框,所以读书既要能入,又要能出。所谓能出,就是要跳出书本的框框,进行质疑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
书之后必须进行思考,才可免于迷惘和危殆。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时宜做些摘录笔记,读书后可写点心得体会,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整理出来。
然而,个人的读书思考可能是主观的、片面的、肤浅的。这时不妨沏上一壶清茶,邀上三五好友,进行读书交流和探讨。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通过头脑风暴,人人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倾倒出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过三巡之后,往往妙语连珠,脱口而出,高山流水,知音可寻。特别是今天网络的普及为读书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方便,我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放进
论坛或博客,与网友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往往受益匪浅。
如果读书之后,止于思考和探讨,而不付诸于行动,那么只是清谈。读《荀子•儒效》,使我明白教学的过程可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习可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为,以美其身。教者须以身作则,而学者要持之以恒。经过读书学习,认真思考,才能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荀子认为,整个教学过程, 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包括知行的过程。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教师传授的多半是书面知识,讲解以后,需要指导学生实地观察,观察以后,更要加以分析,使学生懂得道理,把听到见到的转化为自己学到的知识。有了知识,再用于实
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过程。反之,如果只闻不见,虽然听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错误百出;如果只见不知,虽然看到很多东西,一定会闹出笑话;如果只知不行,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却不解决问题,成为无用的累缀。荀子在两千年前提出的教学过程,仍然基本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只有不断推进,才能不断提高广度和深度。
通过读书,我实在是享受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也得到了一些知识和智慧。然而这只不过是我读书的点滴感受而已。朋友,不论你的人生航向驶往何方,如果你有时间,请你拿起书本来吧。唐朝诗人颜真卿有首诗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
刘世伟(网名:手执吴戈)
第四篇:我的读书体会
我的读书体会
我很热爱读书,特别是神话类的书籍,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书里讲的很生动、形象。
把故事中的人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牛郎织女》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亲相爱,忍受着一年只见一次的痛苦。从中我体会到了牛郎织女无法割舍的爱情。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女娲造人》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使人们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使人们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人们补天,从中我体会到了女娲不惜一切也要造福人类的决心与毅力,不屈不挠,顽强不屈。最后,经过一番努力,女娲终于将天补全了。从《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这两篇神话故事中,体会到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创始者,还是人们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总有女娲保护人们。
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爱读神话故事。
浙江湖州长兴县小浦镇中心小学五年级:许罗雅
第五篇:我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体会
我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体会
我把读书当看动画片,书里的动画片是比电视里的动画片好看极了,假如灰姑娘这篇故事就比电视里的动画片要好看,在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快乐。如果你不相信你就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