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中文091 蔡文怡
摘要:《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为一本世界名著,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广泛的阅读者。自名著《茶花女》诞生之后,也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异同,主要从人物塑造、剧情结构、情感渲染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得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关键词:茶花女、小仲马、葛丽泰·嘉宝
《茶花女》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早引进的歌剧,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凡翻开《茶花女》的人都会被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会生生不息,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能够在几百年后仍被我们捧在手心,视作珍宝。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许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仅扩大了名著的影响,也使名著更加的普及、更加的大众化。从此,名著逐渐走进每家每户,成为人人皆可欣赏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电影对名著影响力的扩充作用,而文学经典也为电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题材与故事情节。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版本的电影与原著《茶花女》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小仲马的《茶花女》进行一次“再欣赏”。以下就是《茶花女》几个版本在各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1936年的《茶花女》 简体中文名:茶花女 导演: 乔治·库克
主演: 葛丽泰·嘉宝、罗伯特·泰勒、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09分钟
上映日期: 1936年12月12日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作为奥斯卡的经典影片,是《茶花女》相对较早的一个电影版本,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版本。虽然受到当时电影业地发展的限制,这个版本的色彩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反而给人一种浓厚的、经典的年代感。
(1)人物塑造方面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的扮演者葛丽泰·嘉宝在饰演玛格丽特的时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玛格丽特独有的那种高傲的、奢华但不轻浮的气质,并以她自身冷艳、高贵的气质完美的诠释了一个身为高级妓女却不同于一般妓女的茶花女。在她的身上,奢华与纯洁并存,她转眼间的随意与不屑更是完美展示了玛格丽特自信与无所无谓,玛格丽特偶尔的俏皮可爱也被她阐释的恰到好处。
而罗伯特·泰勒饰演的阿尔芒不仅有着英俊但不招摇的外表,而且完美的展现出了阿尔芒清澈、单纯的心灵,从他身上弥漫的绅士风度不同于伯爵的表面功夫,此外,他更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出了阿尔芒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尊敬。
该影片《茶花女》在演员的表现力上显得十分出色。在影片中,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纯真而又凄美的爱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人物的诠释与塑造上,该片更是近乎完美,无论是人物的性格,或是人物服装的装饰,都把握的恰到好处。除主演之外,娜宁的形象完美地阐释为了一个的忠诚而又善良的老妇人形象;而盖鲁普斯(名著中的布吕丹斯)的贪婪、唯利是图、贪图享乐、荒唐更是表现的出神入化;而该片中少了名著中那位将玛格丽特当做女儿的替代品的老伯爵,而多了一位面容冷酷的年轻的男爵。当然人物的适当增减也是可以理解的。
(2)情节结构方面
从情节的结构来看,与原著相比较,该片与原著的差别在于以下几点:
1、省略了原著中倒叙的情节,玛格丽特死后的情节被删减;
2、让玛格丽特在阿尔芒怀中死去
3、该片少了原著中那位有些让人同情的,把玛格丽特当做女儿的老公爵。该片相对原著来说有一定的删减,1995年波兰版几乎是完全遵循原著的,包括名著中倒叙的手法,而这个版本最大的删改主要表现在结局上,玛格丽特她见到了阿尔芒的最后一面,并最终在阿尔芒的怀抱中死去,这是与原著不同的。尽管如此,从情节的整个框架上来说,该片仍表现为悲剧,与名著的基调是一致的。
(3)情感渲染方面
从情感渲染来看,相对于别的版本的影片而言,该片在情感的积蓄与蕴含上有显著的优点,在感情的渲染与情节的表现力上,这部影片远远超过了1995年波兰版的《茶花女》,因此,若是用于教学课堂上的影片片段欣赏的话,1936年美国版的《茶花女》是不二之选。因此,若是想要去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感悟,若是想去体会一下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凄美而真挚的爱情,该片是最值得去欣赏的版本,影片中的年代感更会给你一种经典、久远的感觉,仿佛在那个黑白的年代,那个古老的城市街头活生生的有着两个人一样,他们曾经相爱,曾经奋不顾身。但是这个影片若是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片段欣赏,若是用于对原著某一情节的深入体验,该片有许多情节、片段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它并不与原著吻合。除此之外,从别的方面来看,这部作品被称为经典是毫不夸张,毫不吹嘘的。
(二)1995年的《茶花女》 简体中文名:茶花女
导演: 泽基·安特科扎克
主演: 安娜·拉德旺、让·弗里兹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片长: 103分钟
上映时间:1995年12月26日
这部影片先让茶花女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从一片的花后面穿过,伴着她娇媚的容颜,给观众一种朦胧的美感。然后再通过倒叙的手法,从拍卖会开始进入主题。这不同于2005版本影片的直接倒叙,也不同于1936年那样,直接取消倒叙的部分,而从相识到死亡采用单线进行。
(1)人物塑造方面
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很美,安娜·拉德旺的脸有一种静谧的、高贵的气质,她很温柔、俏皮,但比原著多了一点忧郁的感觉。她纯净的脸庞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种天真、纯洁的感觉,然而由于这个版本是波兰的,似乎与法国爱情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同,因此虽然玛格丽特的饰演者安娜·拉德旺自身条件无可挑剔,但从总体气质来看,总是让人觉得与原著不尽相同。其次,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少了一种高级妓女放荡的气质,她更像是一个高贵的大家闺秀,在她给人的感觉中少了玛格丽特应有的那些欲望、奢华、放纵的影子。
而阿尔芒虽给人一种体贴的感觉与安全感,但眼神中少了一种热情、青春的气质,反而多了一份忧郁的气质。他多了一种儒雅的稚嫩的味道,却少了一种成熟的男人味。他对男人面对爱情应有的占有与嫉妒没有表现到位,这可能与每个国家不同的表现方法的不同有关。波兰人深邃的眼睛总是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这是男主角、女主角共同拥有的气质。
(2)情节结构方面
这个版本的情节在众多的影片中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与原著相似。在情节上也是以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为主要线索进行的,除了玛格丽特死后掘墓的情节,其他的主要情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这部影片是与原著最情节最接近的一个版本。
(3)情感渲染方面
这个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与影片相一致的,但有些次要内容却被一再的精简,因此在情感的积蓄与情节的积累上不够充分,观众难以从精简又精简的影片中感受到这份爱的炙热与深沉。在影片中,更多展示给观众的是故事情节的转变,而少了人物内心爱情的展现与转变。他仿佛是以情节为主,而不以爱情为主。在情感还没有足够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情节就已经发展了。它很少展现给观众一些幸福的、挚爱的感觉,就像是在平淡地讲述一个故事,纵然故事曲折多变,但少了感情的渲染,故事再曲折,也难以动人。
(三)1998年的《茶花女》 导演: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主演: 克里斯蒂亚娜·耶里、迈克尔·科恩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片长:118分钟
上映时间:1998年1月1日 又名: 巴黎茶花女遗事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相比较1936年、1995年的版本都逊色很多。
(1)人物塑造方面
首先在演员的表现力上,其感情的表达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诠释。玛格丽特是由克里斯蒂亚娜·耶里饰演的,而她饰演的茶花女有着淘气、机灵的气质,她虽然很美,但却是不玛格丽特那种高贵的美,她没有诠释出玛格丽特应有的高级妓女的那种自傲、奢华与无奈、忧郁的气质,她更像是一个淘气的、有着机灵气的小家碧玉,因此在人物的气质方面与原著不太符合。
而阿尔芒的扮演者迈克尔·科恩过于呆板、木讷,他对阿尔芒感情的诠释像是一条水平的线,没有深情也没有恨,在相爱的时候,他少了对玛格丽特应有的那种狂热的不顾一切的爱,在被“背叛”的时候也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痛。在影片中,从头到尾,他的情感过于平静,没有起伏,像是一首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的乐章一样,因此显得人物性格不够饱满,不够丰富,反而显得十分单调。
(2)剧情结构方面
而在情节的删改方面,该影片也做了大量的改动,他的结局改编的与1936年美国版本的《茶花女》一样,让玛格丽特死在了阿尔芒的怀里。但是这部影片多了前两部影片都没有的一个场景,便是原著中阿尔芒为了让玛格丽特嫉妒,为了报复玛格丽特而在赌局上打赌的场景,若是教学有需要这部分的影片,可以截取该片的这一部分。
(3)情感渲染方面
在情节上,这部影片前期的铺垫远远的不够,若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爱情的诞生是在什么基础之上,好像两个人莫名其妙地相爱,莫名其妙的产生了难舍难分的爱情。总而言之,这个版本的《茶花女》在艺术表达上,难以超过之前的作品,人物性格的诠释也十分的不到位,相对来说,并没有十分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四)2005年的《茶花女》 导演: 洛多维科·加斯帕里尼
主演: 朗切斯卡·内里、琳达·巴蒂斯塔、塞尔吉奥·穆尼兹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片长:186分钟
上映时间:2005-11-29 这部影片是以玛格丽特遗物的拍卖会现场为影片的开头,阿尔芒出现在拍卖会的现场,他悲痛的表情被一位记者看见之后,他被带到了一个餐馆休息,后来他便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这部影片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影片的回忆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阿尔芒的内心独白,所有情节的展示都是以阿尔芒为第一人称的。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与原著不同,阿尔芒不仅仅是一个将要成为律师的青年人,他更是一位爱国者,他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反抗奥地利人,是革命军的一员,因此阿尔芒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有着他应有的深情,更增加了一种硬汉的气质,这与影片中的革命者形象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得这个形象更有男人味,更有魅力。在这部影片中,阿尔芒不仅仅是伯爵的情敌,在政治局面上,他们也处在对立的位置上。
(1)人物塑造方面
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是所有版本中最温柔的一位。然而在她的性格里少了一点高傲,有些柔和内敛,她具有一种母性的温良的感觉。因此与原著相比,玛格丽特少了一种冷艳的美,少了一丝不屑,反而多了一份内敛与温柔,而这种内敛将她内在的善良与纯洁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部影片中的阿尔芒的角色有很大的改动,他不仅仅是一个将要成为律师的青年人,他更是一位爱国者,他作为革命军中的一员,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反抗奥地利人。因此阿尔芒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有着他应有的深情与绅士的气度,更增加了一种硬汉的气质,这与影片中的革命者形象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得这个形象更有男人味,更有魅力。
但虽然人物性格与身份和原著有些出入,但就这部影片自身而言,人物的塑造还是相对成功的,在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上也都是十分合情合理的。除了这两位主要人物之外,其他人物的性格塑造也十分的到位、十分的饱满。不管是本性正直、内心善良而外表严厉的父亲,还是善良温柔的娜宁,都塑造的十分成功。然而在该片中费洛娃夫人(原著中的布吕丹斯)贪婪的性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渲染,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该片的缺陷,因为任何影片主要侧重的方面都是不同的,该片淡化了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而致力于情节上的曲折与情感上的浓郁。
(2)情节结构方面 这部影片在情节上增加了更多的元素,原著的《茶花女》只是两个人单纯的爱情故事,而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不仅仅有着爱情的元素,也加入了爱国的成分。在故事的情节上,也不仅仅是以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单线为主,更加入了阿尔芒妹妹迪安卡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这部影片还加入了阿尔芒与伯爵决斗的场景。与原著差别最大的是,在2005年版地《茶花女》中阿尔芒的父亲最终被茶花女真挚的爱所感动,因此在玛格丽特死去之前,把一切的真相都告诉了阿尔芒。阿尔芒知道后,飞奔离开,回到了玛格丽特的身边,而玛格丽特由于多年的疾病最终在阿尔芒的怀抱中死去。
相比别的影片,该影片在情节的结构上十分的完整,在剧情的演绎上也十分的深刻。在结尾上,该剧的收尾并不像别的版本那样急促,而是在那个悲痛的高潮之后,缓缓的慢慢将悲伤的基调降下来,在顺其自然的收尾。舒缓流畅是这部影片独有的特点,它如画般向观众静静讲述了这一被人们称颂的爱情故事。虽然该片增加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情节,但是相比于其他更贴近于原著的版本来说,这个版本更加的感人,从整体上看,它的情节更加的饱满、完整,这是2005年版《茶花女》的突出优势。
(3)情感渲染方面
这部影片是所有版本中增加情节最多的,也是相对来说情节最复杂的,由于这部影片的时长是最长的,它有足够的时间来表达、加深各个情节的情感蕴含。因此,它的优点在于它把原著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误会与波澜都演绎的十分到位、饱满。人物、情感、在剧情中交织、穿梭,这使得这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深沉真挚的爱情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表达。又由于演员高超的演技,感人至深的台词与旁白,在总体上使得这部影片的感情渲染达到很高的程度。每一个场景的展现都在逐步的加深这部影片的悲剧意味,并最终在玛格丽特死去的那一幕,所有的情感喷涌而出,调动观众的感官,达到一种共鸣的境界。
该片在每一个细节上的演绎,并不仅仅是为了剧情的完整,这一点是与其他版本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它的演绎更追求的是一种情感的积蓄与迸射,它在每一个细节中慢慢的积累情感,最终的结局的时候完美的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将这多少年来被传为佳话的爱情绝唱演绎到极致,这个版本的《茶花女》可谓改编较为成功的一部名著电影,完全可以与1936年版本的《茶花女》平分秋色。
(五)其他版本综述 除了以上的版本之外,笔者在现有视频资料中,找到最早的是1921年版本的《茶花女》,这个版本是与1921年9月11日上映与美国的影片,导演:Ray C.Smallwood,主演Rex Cherryman。由于这部影片受到当时电影事业的发展的限制,除了轻快的背景音乐之外,可以被称为无声电影,它主要靠演员的动作来表现情节,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或人物介绍(如下图),都是通过字幕的形式直接展现给观众的。这部影片给人一种很深的年代感,同样由于电影事业发展的限制,这部影片在如今它的欣赏价值已经减弱,因为毕竟字幕的形式、夸张的肢体动作并不能完美的传神的表现情感与剧情。而夸张的肢体使得这部剧难免有些搞笑、滑稽的成分。
1980年版的《茶花女》是法国拍摄的,又名《茶花女逸事》,导演:莫洛鲍罗尼尼,主演:伊莎贝拉于佩尔、布鲁诺甘茨。法国的电影拍摄是最大胆,最开放的,时常有上身裸露或全裸的戏份,这是法国影片的共同特点。这部影片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在网络上已经搜索不到,但市场上应该还有碟片销售。
此外,还有1984年科林·费尔斯主演的《茶花女》,这个版本的电影制作水平不够高,在清晰度、影视效果上成就不高,在众多的影片中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因此逐渐淹没在众多版本的《茶花女》之中,网上虽然还能够找到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但是并没有中文翻译。除此之外,与其他版本相比,无论是演员的气质、表现水平,还是剧情的吸引力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由于《茶花女》的脍炙人口,各个国家都不择疲惫的对它进行改编与翻拍,因此由《茶花女》改编的电影十分的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个版本,有些版本由于知名度不够高,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网络上销声匿迹。如阿根廷1954年版本的《茶花女》、意大利1982年由弗兰克·泽菲雷利导演的《茶花女》等。除了电影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歌剧,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各电影版本之间的异同,因此对歌剧不做太多的比较分析。但有些歌剧与电影一样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值得广大的读者观众去欣赏。
(六)总结
由《茶花女》改编的电影可谓是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2个版本,而笔者相信《茶花女》的电影一定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然而现今留存下来的,并且依然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首当其冲的是1936年由葛丽泰·嘉宝主演的《茶花女》,这部影片作为奥斯卡的经典作品的确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与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笔者看来,能够位居第二的便是2005年意大利版的《茶花女》,虽然在这个版本在内容上有大量的增加,但在情感的渲染上十分的到位,可谓是全部版本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由于这部影片在时长上是最长的,因此对情感的加深、对剧情的渲染都有充足的时间,这部影片的剧情静静的流淌,展现给观众一个精美绝伦的爱情悲剧。而其他的版本也有一些突出的艺术成就,如1995年波兰版《茶花女》的女主角,独具东西方美的结合,美不胜收。但在相比之下,影片整体的艺术成就并不是太高。
尽管各个版本的《茶花女》的成就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每一个改编电影都对《茶花女》的“被阅读”、“被接受”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影片能够使名著经典转化为大众文化,进入家家户户,也能使名著在视觉上、画面上演绎出一种不一样的风采,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正是电影对《茶花女》一再的改编、翻拍使得这部名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名著为电影提供素材,电影为名著扩大影响力,因此在电影与经典名著的相互促进中,各自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然而,笔者在看完若干版本的《茶花女》之后,不得不说一句话,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必定有其必然的原因。《茶花女》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被人阅读,一直被人回忆,这都得力于小仲马完美的描写与感人至深的诠释。笔者认为,相对于电影来说,原著或许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感受与体悟,200多页的文字会完美地向你展现一个跌宕起伏、深情哀转的爱情悲剧,而某一个词语、某一句话带给你的共鸣与体验,也都是电影难以替代的。
第二篇:名著改编电影
外国文学名著电影小汇总
来自: 皆喜(杯具)2009-08-11 08:49:35
古代部分:希腊、罗马、希伯来:
1、根据荷马史诗拍摄的《奥德赛》,场景宏大,并包括了《伊利亚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马屠城记》是《伊利亚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环王》中的精灵弓箭手饰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应该很好看。
2、希腊悲剧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批量搬上银幕,《美狄亚》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还有风格怪异的《俄底浦斯王》。
3、关于罗马的电影不少。老片《宾虚传》,表现罗马赛车场面,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而反映罗马后期文化历史的《角斗士》也一定要看,里面的反面人物是根据历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电脑特技复原了罗马城原貌。可以参照较早的大片《罗马帝国沦亡史》。另外一部风格独具的电影是《提图斯:圣诗复仇》,霍普金斯主演。至于根据安东尼奥尼小说改编的《斯巴达克思》也还不错。
4、希腊化托勒密王朝及罗马的复杂纠葛:《埃及艳后》,有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影子。
5、终于有人为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拍部电影了:《亚历山大》。
6、勿忘东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圣经中的旧约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制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银幕,名字自然是《诺亚方舟》;《出埃及记》有两个版本:史诗巨片《十诫》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场面震撼人的《所罗门》(上、下),其实“上”是所罗门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著名导演奇斯洛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诫》,对《旧约》十诫的现代阐释,非常好。
9、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根据希腊存在主义作家卡赞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对救世主进行了全新阐释,8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国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据福音书改编的耶稣生平《神之子:耶稣传》,是《新约》的入门。不过现在有了两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稣传记,一是梅里尔·吉布森导演的大片《受难》,一是2003最新版本的《约翰福音》,都很壮观。中世纪部分: 中世纪最著名的自然是亚瑟王传奇,有电视连续剧,也有电影《阿法隆传奇》。而亚瑟王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一骑士兰斯洛德与王后圭尼维尔的故事,电影《风流剑侠》很好看。同样的骑士风俗和文化,可以看比较后现代的《圣战骑士》。还有一部史诗性的《十字军骑士》。不过,最能体现中世纪梦幻与野蛮特色的,当属神话传说大联合的《指环王》。看看但丁想象中的天堂与地狱:《美梦成真》,电脑处理非常细腻而唯美。中世纪最著名的英雄故事:《圣女贞德》,让-吕克·贝松的名作,看之前最好多读点中世纪历史和神学。班德拉斯主演的《十三勇士》:北方蛮族的世界,北欧独特的传说系统,神王奥丁、地下的龙和妖怪,等等,故事未必能自圆其说,但值得一看。中世纪最著名的浪漫爱情:哲学家阿贝拉尔与他的学生爱洛伊丝,《天堂窃情》。英国的民间谣曲,家喻户晓的《侠盗王子罗宾汉》,科斯特纳主演,主题曲《一切为你而做》比电影更有名。还有个老版本是肖恩·康纳利和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宾汉与玛丽安》。意大利后现代作家艾柯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名作《玫瑰之名》,80年代末期被拍成电影《蔷薇的记号》。文艺复兴部分: 《十日谈》是西方的经典禁书,拍成电影后也一直是被禁的电影,颇多“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与《十日谈》齐名的,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有些少儿不宜。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宗教历史事件是圣巴托罗缪惨案,以此为背景的《玛戈王后》颇为精彩,大仲马写过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运《狂野之爱》;英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简《九日皇后》;自然还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还可以和写他父亲--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电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情人》一起参照研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文艺复兴的巅峰人物--莎士比亚,关于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剧院的环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许多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迪卡普里奥出演的“后现代激情版”颇得原作的青春叛逆神髓。名角汇粹的《仲夏夜之梦》,剧本严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换到了近代,一样好看。描写命运和性格双重悲剧的《麦克白》(《马克白》)有好 几个版本。《哈姆莱特》也有多个版本,比如马克·达蒙主演的后现代版本,但以奥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电影《王子复仇记》最为经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电影版本,比如根据《李尔王》改编的《一千英亩》,根据《奥塞罗》改编的《O》。中央电视台还播放过《第十二夜》等。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无事生非》等等蔚为大观。文艺复兴中的地理大发现非常激动人心,可以看史诗性电影:《哥伦布》。维加的名剧《羊泉村》,电影叫《羊泉镇》,索菲亚·罗兰主演的老片。《米开朗基罗》虽然是好莱坞老片,但有罗曼·罗兰的同名传记为基础,充满激情。十七世纪部分: 译名《路易十四的情妇》,真实名字应该是《玛绮丝》,里面有莫里哀、拉辛;有路易十四的宫廷和民间场景,还有苏菲·玛索的精彩表演,绝对值得一看。要了解路易十四时代,还可以看《王者之舞》,有关路易十四与芭蕾舞。想领略当时贵族的盛宴情形,可以看《维特》。十八世纪部分: 有一部不容易找的片子:《痛苦的抉择》,写法国大革命的,把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些雨果《九三年》的韵味,也是苏菲·玛索主演的。非常非常好。
《费加罗的婚礼》脍炙人口,其作家的一生精彩绝伦,同名传记:《博马舍》。
菲尔丁的同名作品:《汤姆·琼斯》。
007扮演鲁宾逊,《鲁滨逊漂流记》!央视还放映过根据笛福小说改编的《摩尔·弗兰德斯》。
《格列佛游记》搬上银幕叫《小人国历险记》,被改得失去思想。
18世纪最另类的作家是萨德侯爵,描写他的传记电影叫《鹅毛笔》。至于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卡萨诺瓦,也有了欧洲电影捧场:《情圣:卡萨诺瓦》。还有著名阉人歌手的故事:《绝代妖姬》。十九世纪部分:
简·奥斯丁在上个世纪90年代非常时髦,所以能看到多部改编自她的小说的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和《曼斯菲尔德庄园》,最后这部被翻译成《心锁》。除了传统的古装,也有后现代版,比如《一个单身女人(布里奇特)的日记》。
灰姑娘的故事经格林兄弟之手化腐朽为神奇,多次搬上银幕,很经典的是《水晶鞋与玫瑰花》。
《红与黑》有多个电影版本,新版很精致,但要说忠实于原作,还要看钱拉·菲利普主演的老版本。
搬上银幕的《包法利夫人》,简直是对原作的糟蹋,不是因为拍得差,而是原作太好了。
同时能看到四个《悲惨世界》版本,有老的电视剧版,长、但忠于原作。有将背景搬到二战时期的版本。有美国拍摄的、由《辛德勒的名单》男主演出演的新版本。还有由法国拍摄的、由德帕迪约主演的版本。
《巴黎圣母院》对于80年代的中国观众具有轰动的效应。但现在时髦的是看音乐剧版《钟楼怪人》,非常震撼,强力推荐。
《双城记》的电视剧版最好。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有新旧两个版本,老版译名是《孤星血泪》,新拍的后现代版本叫《玫瑰有刺》,德尼罗和帕尔特洛等主演。相比之下,还是老版好看。狄更斯的许多作品都为英国人所喜爱,现在还能看到《新大卫·科波菲尔》、《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又译为《少爷还乡》)和《圣诞钟声》。
《阿黛尔》表现雨果女儿阿黛尔著名的单恋。同样由阿佳尼主演的《罗丹的情人》也好看
《简·爱》,当然要看,不过好版本不容易找。可能还是司各特爵士主演的最好。
《呼啸山庄》有多个版本,还是推荐由奥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版。叫《魂归离恨天》的版本不怎么样。倒是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新咆哮山庄》还行。
大导演波兰斯基的《苔丝》,是非常成功的“名著电影”,要看。而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也在90年拍成了电影,女主角是温斯莱特。
《战争与和平》版本众多,有好莱坞的老电影版,数前苏联拍的最下功夫,现在有全套6盘面世。
由苏菲·玛索主演的《爱比恋更冷》十分好看,它其实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大仲马最近又火了,新拍的《达达尼昂》动作感强烈,班德拉斯主演的《基度山伯爵》也还可以,《王后的项链》也被改编成了《项链事件》,其译名是《复兴与革命》。
老《茶花女》美仑美泱,而《红磨坊》中也有原作的部分影子。51 以改编大胆而出名的,是黛咪·摩尔主演的《红色禁恋》,即《红字》。
刘易斯主演了库柏的名作:《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最后的摩根战士》)。
王尔德的名剧《理想丈夫》。如果想看他的传记片,新拍有电影《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
19世纪末同性恋很时髦,表现兰波与魏尔伦的同志之爱的电影《月之全蚀》,因为迪卡普里奥的出色表演而值得一看。
两个激情的作家富于激情的爱情,《恋恋红尘》,乔治·桑与缪塞的故事。
《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是成功的传记片,又是德帕迪约主演,应该看。
天才的科幻小说家威尔斯,开创了数个著名母题:隐身人、火星人入侵地球,最新改编的是他的名作《时间机器》。史蒂文森的科幻作品也很有名,可以看看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致命化身》(即《化身博士》)。
《古墓丽影》其实是用来诠释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四句诗。
丽芙·泰勒主演的《迟来的情书》,原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
二十世纪部分: 60 亨利·詹姆斯是那种特别细腻的作家,最受保守人士的青睐,是贵族品位的典范,他的名作基本都有电影版,如:《驿动的心》(即《鸽翼》)、《金碗》、《贵妇肖像》、《欧洲人》、《华盛顿广场》(译名是《华府艳闻》)、《黛丝·密勒》。
以19与20世纪之交为背景,很有一批精致的作品,电影如《心外幽情》(《纯真年代》)、《走出非洲》、《屋顶上的轻骑兵》、《告别有情天》等。
福斯特的作品一向受人青睐,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
改编自《飘》的《乱世佳人》,不可不看。64 电影《齐瓦格医生》(即《日瓦格医生》)如诗如画,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在里面也并不媚俗,但就是无法和原著相比,帕斯捷尔纳克在表现个人与时代、知识分子与革命方面非常有深度。
君特·格拉斯获奖是近几年的事,但他的《铁皮鼓》早已改成电影了。
前苏联以二战为背景的“卫国战争文学”有许多史诗性巨作,但更受中国喜爱的却是意识流式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想要了解战争的惨烈,不妨看看《大敌当前》(也叫《兵临城下》)。感人的可以看前苏联拍的《一个人的遭遇》。
反战主题和人道主义是西方20世纪文学的主流之一,《西线无战事》是此方面的经典,有空还可以看看《兄弟连》或者《雷霆救兵》(《拯救大兵瑞恩》)。
昆德拉在中国盛名不衰,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版是《布拉格之恋》。
大诗人艾略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汤姆与薇芙》。
根据女作家伍尔夫和她的作品改编的《时时刻刻》曾经名噪一时。
20世纪最具轰动效应的美国作家是海明威,褒曼主演的《战地春梦》改编自《丧钟为谁而鸣》,还算不错,其他的作品搬上银幕都不成功,比如两个版本的《老人与海》。但前几年拍的、反映他在一战中的经历的《海明威青年时代的爱情》还挺好,加入了一些《永别了,武器》的成分。
美国戏剧家田纳西的名剧《欲望号街车》非常出色,费雯丽的表演出类拔萃,中文名字叫《欲海奇女子》。
另一位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霍夫曼主演,很好。
反映越战的《现代启示录》受到康拉德《黑暗的心灵》的影响。
《卡夫卡》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既有作家生平,又融会了其主要作品。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拍成电影的少,《巧克力情人》不错。77 著名的《第22条军规》有同名电影。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写了一部戏拟式的作品:《洛丽塔》,拍成电影叫《一树梨花压海棠》
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同名电影《苍蝇王》。
法国女作家杜拉的《情人》,是电影改编的成功之作,应该看。
有越南情结的电影还有《天与地》和《印度支那》。
《阿甘正传》的电影是励志型的,感动了很多人,但远不如原著好看,那本是黑色幽默小说,笑破肚皮。
英国作家福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收藏家》。
根据杰出的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生平改编的电影《希尔维亚》,刚刚新鲜出炉。
85、好莱坞 2004 年史诗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
86、好莱坞 2004 年史诗巨片之《亚历山大大帝》,掀开野心勃勃的马其顿君王脆弱的内心,还有广袤的阿拉伯沙漠和危险的印度丛林。
87、好莱坞 2004 年史诗巨片之《亚瑟王》,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是一大看点。
88、好莱坞 2004 年史诗巨片之《天国王朝》,再现十字军东征盛况。
东方部分:、新拍的《一千零一夜》,很有后殖民色彩。卡通版《阿拉丁》值得关注。、新拍的《春香传》,画面唯美,启用新秀,引来了青年一代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新兴趣。、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圣经女神》,以色列早期多神信仰,“阿瑟拉”曾被称为“耶和华”的新娘。、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叛逆的法老》,埃及是诸神庇佑的神圣之地,而阿肯顿法老却背叛了神祗„„、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一位真正的征服者。、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木乃伊之谜》,带你走进金字塔内部。7、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永恒不朽》,拜占廷帝国的兴盛,是人类的荣耀;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一个文明的结束。、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筑梦帝国》,拜占廷帝国建筑艺术荟萃。、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上天赐予埃及的礼物。、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埃及艳后》,历史上最有名的女人之一,引无数罗马英雄竞折腰。、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帝国末日》,天主立国的拜占廷极盛而衰的过程。、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系列之《彼得大帝》,俄罗斯走向现代世界的灯塔。、《阿拉伯的劳伦斯》,现代世界的堂·吉诃德、《蝴蝶夫人》,普契尼的歌剧版引誉世界,电影版同样出众。东西文化的心灵碰撞。、《安娜与国王》,周润发 VS 朱迪·福斯特,演技大比拼,一曲暹罗古典文化的挽歌。、《夏天的滋味》,越南硕果仅存的大导演陈英雄力作,向世界展现越南文化的窗口,绝对比《三轮车夫》要好。、《太阳的季节》,日本大作家石原慎太郎名著。
第三篇:世界经典名著电影
世界经典名著电影:
【简爱】 【包法利夫人】 【巴黎圣母院】 【雾都孤儿】 【茶花女】 【三个火枪手】 【小婦人】 【德伯家的苔丝】 【成为简·奥斯汀】 【基督山伯爵】 【傲慢与偏见】 【红与黑】 【远大前程】 【荆棘鸟】 【乱世佳人】 【沉默的羔羊】 【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 【罗密欧与朱丽叶】 【呼啸山庄】 【悲惨世界】 【与狼共舞】 【汤姆叔叔的小屋】 【双城记】 【肖申克的救赎】 【爱玛】【理智与情感】【约翰·克利斯朵夫】 【拜伦】 【推销员之死】 【永别了,武器】 【伊豆的舞女】 【蝴蝶梦】 【哈姆雷特】 【神秘岛】 【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的雪】 【费城故事】 【宾虚】 【教父】 【复活】 【战争与和平】 【日瓦戈医生】【十诫】 【堂吉诃德】 【福尔摩斯探案】 【苏菲的世界】 【霸王妖姬】 【西线无战事】 【堂吉诃德】【阿甘正传】【钦差大臣】【百万英镑】【哈姆雷特】
【三十九级台阶】【谢利】【影子写手】【天方夜谭】【侠盗罗宾汉】【环游世界80天】【好兵帅克】【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孤星血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失乐园】【新福尔摩斯】【野性的呼唤】【海底两万里】【罪与罚】【浮生若梦】【环游地球80天】【少爷返乡】
第四篇:My comment on Camille国外名著茶花女读后感
My comment on Camille
五B-0815班宋婷 I have read Camille a few years ago.At that time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main character Marguerite Gautier.“Camille” or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by Alexander Dumas, fils, is the story of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courtesan, or kept woman, in Paris in the mid 1800's, and how she 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Armand Duval, and then tries to escape from her questionable past.Unfortunately, it comes back to haunt her and she ends up returning to that life and dies painfully and alone, but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she was a noble woman at heart.When I first began to read the book, I did not care for Marguerite or her attitude or lifestyle, but as I got further into the narrative, I realized that her saucy attitude was a front to cover the lonely woman that she really was.She felt ashamed, abused and unloved, until the gentle Armand Duval came into her life and showed her that he loved her as a lady and not for what she could do for him.It must have taken great courage for Marguerite to leave the life she had lived for so long, knowing all along that it was probably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would not last indefinitely.And it also showed that Marguerite really loved Armand Duval for she could even change herself for him.However, happiness didn’t last for long.When M.Duval, Armand's father, came to her, pleading for her to leave Armand to save both Armand's reputation and that of his younger innocent sister, Marguerite
saw a way to become pure of heart, if not in body.She felt that it was her duty, because she loved Armand so much, to do this even though it meant giving up her own happiness and hurting Armand temporarily.She reluctantly returned to her former life, knowing that some day Armand would forgive her.Sadly, she died in debt and basically alone, except for her one female friend, Julie Duprat, who helped her during her illness.She had her journal sent to Armand after her death, explaining why she had made the choices she had.I think Dumas's last few lines about Marguerite being the exception, not the rule were quite true, and I also agreed with his view that while her lifestyle could not be condoned, we as a society assume that all of these types of women are cold and heartless, while this may not always be the case.A person can make the wrong choices in lif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try to redeem themselves, but sometimes past situations prevent them from changing their lives, even though they desperately wish to do so.This applies to both men and women in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ircumstances: involvement in crime;drug or alcohol abuse;gambling;prostitution;financial problems;poor marriage choices;etc.And this is the fact, which exists in the whole society.As far as the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 think Marguerite was right in saying that no one truly cared about her, but only wanted something from her, the only exceptions being Armand and Julie Duprat.Of course, the Comte de G.and Comte de N.wanted her body and appearance.The
Duke needed to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and realize that she could never replace his dead daughter.If he truly cared, he could have helped her leave her lifestyle without “keeping” her himself.And lastly, Prudence was a blood-sucking leech who used Marguerite almost worse than the men.I also think she was jealous of the fact that Marguerite had so much more courage than herself and someone truly loved her.I remembered a saying: “Women are like the flowers”.Those pretty women are like those beautiful flowers;their delicate beauty makes people feel they are the miracle of life.However, even the God envies their beauty.It seems that beautiful women always have tragic endings.As we are normal persons, even we can see the hideousness of humanity that results in their fate of withering, we can at most ask quietly in our hearts: Where have those beautiful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they gone?
第五篇:中外名著与电影艺术鉴赏感想
中外名著与电影艺术鉴赏(选修课作业)名著荡气回肠,史诗之作
电影诸多硬伤,差强人意
——电影《白鹿原》评析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
《白鹿原》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
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农村地主、长工和乡村贤哲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鲜明各异的性格,展示了他们追逐时代的步伐或被时代的车轮驱裹而形成的或凌乱或跌宕的人生履痕和复杂多变的命运,深刻地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半个世纪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和历史脉动,展示了一个民族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轨迹和心理行程,揭示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人格精神在现代文化背景中的深刻矛盾和裂变。该作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斗争视域,超越了简单的阶级斗争模式,以宽阔的历史视野观照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幽深的文化眼光打量历史行程中的各色人物,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该作的主旨是探寻民族的文化心理并进而探求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白鹿原》的核心人物是白嘉轩。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继承了几千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本质特征。他是非常现实也务实的人,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换句话说,没有浪漫情怀。他所在的白鹿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主体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耳濡目染,又接受了来自朱先生的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教化,他终生服膺儒家的思想和精神,并以儒家思想“修身”、“齐家”。在白嘉轩之上,是整个白鹿原的灵魂人物朱先生。朱先生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和生活的指路人。白嘉轩则是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实践者。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精神文化象征,他的思想渊源是儒家,具体到他的身上,则是儒家思想的变相理学,理学中的关学一脉,关学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这样一种实践理性非常契合白嘉轩们的生活实践和生命实践,对于白嘉轩这样的农民和族长特别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们易于和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深刻地掌握。
鹿子霖也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与白嘉轩性格相反但却能成为一个互补的形象。白嘉轩做人行事,遵循的是内心已然形成的信念和意志;而鹿子霖行事做人,则是依照现实的形势,这是一个能够迅速判断时势也能够很快顺应时务的乡村“士绅”。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社会,主要的核心人物就是由这两种人物构成,一个坚守先贤的遗训和内心的原则,一个观风看云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化,一静一动,动静冲突又结合,构成了一部激荡的而又稳定的中国历史。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白鹿原上的精明人和威权人物。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都具有原型的意义。这部小说对秦地文化和渭河平原风俗的精彩描写,对关中农民日常生活的精确描绘和农民语言的传神运用,构建了一部难得的中国北方大地乡村美学文本。
电影《白鹿原》表现力差强人意。
小说《白鹿原》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乃至意境,电影表现起来难度非常之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能纠缠于是否忠实于原著。但是,是否抓住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内核,无疑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白鹿原》而言,白嘉轩这个人物能否塑造成功是衡量改编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仅此而言,电影中的白嘉轩很被动,他的主动性、丰富性,他跟土地的关系,跟其他人物的关系都时隐时现,没有充分在银幕上凸显出来。当然,电影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试图完成一个史诗的建构和表达,但可惜的是最终没有完成。最终,电影自然不自然地成了“田小娥传”;而就这个“田小娥传”而言,也没有产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此外,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的短板还是出现在叙事。影片里出现的麦浪、秦腔、油泼面、海碗、长筷子,追求画面和影像的质感,但可惜只起到了符号性的作用,而没有有机地融入叙事,推动叙事。电影画面和影像的冲击力一定是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叙事推进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情绪、情感,产生了情绪、情感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才会打动我们的内心。而只有打动了我们内心,我们才会认同电影的表达。叙事没跟上,再多形式上的因素都仅仅是符号,很难引导观众,也不能有效征服观众。
但我个人仍然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较高的评分: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白鹿原》能够坚守史诗的追求。将来中国电影的高峰应该就是具有人文品格、审美品格的经典之作,尤其是这种高品质的民族史诗作品。《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
所以,我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强调质量为王。对电影来讲,我们必须要更深入地去分析它与文学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创作的差异性,凸显电影创作特殊的规定性、规律性。电影是高科技艺术、工业化艺术、大众化艺术,在本质的意义上是由当下观众推动和决定的。当下,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填补工业的薄弱,填补叙事的短板。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去适应观众,适应市场,同时在适应的过程中来提升我们电影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白鹿原》的创作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利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更多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角度多做理解和分析,释放更多的善意、宽容,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