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2:2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

第一篇: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

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B1002

1013100212

李明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有的人片面理解为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人把它定义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文化研究的需要,后者却把物质财富和蕴涵其中的文化财富混为一体。

法制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它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法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随便可以模仿的制度,法律提供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安全保障和有力的措施。

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强调的是制度层面的内容。就人类社会系统而言,除了制度层面,还有器物层面和观念层面。器物层面的发展构成物质文明内容,制度及规则层面的发展,构成制度文明的内容,智力及观念层面的发展构成精神文明的内容。法治即法律治理,法律与制度紧密联系,法律化就意味着社会生活制度化。这样,它就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提供就一定范围的人或事都普遍适用有效的规范或模式,从而对人由个别的转化成一般的指引;其二,由于法律规则具有持续性的作用,它使人们不再生活在充满偶然性的环境中,社会生产或生活趋于稳定而有序。因此,主张法律至上,并不等于法律万能,依法治国不仅不能排斥德治,而且必须凭靠德治力量对人的行为的深刻影响和对人的思想的强烈净化作用。

首先,德治对法治文明具有评判作用上体现了它的精神功能。一般说,法治是通过诸多的法律规则来实现的,这些法律规则,不应是人们主观观念和权力意志的任意构造,而是客观事实的综合表现。法律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的生命力,在于它要确认和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真实内容和发展规律,这其中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是从根本意义上起作用的,人们的习俗、社会心理、道德认知等伦理因素及哲学理念等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治文明,体现出它的精神功能。一般来说,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方式有所不同。法律与社会主导的道德虽然都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法律是以“国家意识”的形式出现的。要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制定,一经产生就具有普遍遵行的效力,并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修改或废除。这样,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一种事实状态,这种事实状态以反映现实的广泛性要求为主要内容。而道德则以群众意识、社会舆论形式出现的,其发生一般是在阶级的先进分子中首先形成,然后逐步为整个阶级甚至全社会所接受。这样,就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它的宣传、舆论的作用或力量就有助于法治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由外向内地发展,逐步形成行为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冲击旧的经济关系及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重组。然而,变革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新旧力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往往处于纵横交错之中。这是造成道德困惑、道德冲突的根本原因。

再次,德治可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话、交流方式实现社会控制,体现它对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可以看到,法律以国家名义规定基本规则,在社会生活的调整上,法律起主导作用,大部分社会关系要由法律和其他手段进行调整。但有些社会关系的调整,法律只能起辅助的作用,主要应依靠其他手段,如思想、信仰领域。因为法律作为制度,突出尺度的统一性、规范性,严格以事实为根据,考察主体行为对客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作用及行为主体应负的责任。法律制度不诉诸良心,不允许渗入主观因素,也不干预和惩办人的思想。而道德行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虽然也考虑人的行为的社会后果,但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内心,是行为主体由自身利益和文明素质熔铸而成的思想动机,带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道德通过对话、交流方式实现社会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任何社会或国家实际都需要有一种主流道德文化,它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延续的精神支柱作用。

为继续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号召全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视二者的相互结合。

第二篇:法制文明与社会文明报告心得体会

法制文明与社会文明报告心得体会

今天听了系里举办的法制讲座,我深有体会。身为年轻有活力的一代,我们拥有理想、渴望激情。我们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太阳,露水,花朵,清风……;我们有着出身牛犊不怕死的冲劲,为的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并能够勇敢的去承担,是因为那多于常人的自信。我们可以很普通,普通到走在人群中而不被别人注目,我们也可以很闪亮,周身散发的光辉让人羡慕。其实,我们可以一直这样快乐而不失激情地生活下去,我们可以让家人自豪,让朋友骄傲,让自己拥有自信的微笑……其实,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也有一些特殊的人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以特殊的心境和我们一起畅想,只是,最大的区别却是:愿望和奢望。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全都归于一个字:法。因为对法制知识的欠缺和忽略,因为一瞬间的心绪混乱,因为头脑失去了理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挡住了命运前进的道路,导致原本平直的轨道变得弯曲甚至歪斜,而他们也不得不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深。法制一词,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义也不尽相同,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①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也包括经国家机关认可的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属于这一类。②特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意义上的法制与民主政治联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证,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办事,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国家。

中国古书上所说的“命有司,修法制”(《礼记·月令篇》),其中的“法制”是指设范立制,使人们有所遵循的意思。古代法家著作中,也有“法制”一词。《管子·法禁》上写道:“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商君书·君臣》上写道:“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韩非也有“明法制,去私恩”的说法。所有这些,虽然都把“法制”与依法治理联系在一起,但还不是与民主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法制。中国古时的“法制”,说到底只是一种“王制”。

同民主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第二种意义上的法制,与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法治”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英国哲学家J.洛克认为,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政府论两篇》)。美国政论家T.潘恩(1737~1809)也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常识》)。其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这种主张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确立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起了很大作用,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知道:(1)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但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主题;(3)文明城市已成为引导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做起,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越牢靠。

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路径

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其实践路径各城市应结合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品位与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摩天大厦和繁华的街面,更在于它的文化、历史和亲和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要有营造城市空间的人文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用人文精神塑造社区,使之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既保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至上性;既尊重个人的自由空间,又培育人际关系的亲和氛围。在弘扬实践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2、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全面规划市民素质建设,培育市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培养市民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规划城市市民素质建设中,必须明确市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切实有效的市民素质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市民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要把市民素质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详尽合理的实施步骤;二是市民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构建一个既有政府部门引导,又有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的网状结构;三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以不同的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四是开展市民素质教育活动要与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五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要开设市民素质教育专题、专栏,刊播有关市民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评论,做好对活动的动态报道。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活动中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3、以社会公正公平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城市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第一、从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出发,以“公正公平”作为我国城市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要旗帜,为促进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第二、建立有助于社会公正公平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进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人生只有一次,光阴如若度过就一去不复返,而我们在一个错误的不经意间便将太多回忆埋藏在过去的时光中,剩下的岁月只是将那些回忆一遍遍地、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反复咀嚼,反复感受,但是令人揪心的是,回忆只是回忆,生活在回忆之后的我们,除了那些日渐模糊的影像,便已不再拥有什么。当一个人的生活重心聚焦于不切实际的回忆中时,他或她的余下时光也会笼罩在那段岁月,现实是什么,奋斗是什么,坚持是什么……都已毫无意义,因为现实令他们惧怕,也令他们逃避。就像拍一张照片,在某些人的青春肆意飞扬的时候,快门的轻响会将这一刻定格下来,时光也就在此停驻。但在某些情况,人们将按下快门的这双手称为“法制”,因为它的介入,你的人生可能真的会就此停住:没有飞得更高的可能,落下时也可能是虚无飘渺,它只是那么刻板又严肃地将你定格在那里,因为法律无情,更因为你的过错。

青春真的很美不是么?那爽朗的笑声,那飘扬的有些肆无忌惮的发丝,那轻盈的脚步,还有那足以让你讲起来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一大堆理想……人生最美在这时,何不把它装饰得精彩绝伦、充满希望?不要让悔恨的泪水冲散这些美好的蓝图,不要让冰冷的手拷圈住原本蓬勃向上的内心,不要让亲人的彻骨悲伤成为这一辈子最深的愧疚。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用心去理解并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捍卫好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

第三篇:城管与法治社会

城管与法治社会

城管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时间不长,近年来,它频频遭遇各种批评。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对于城管的批评指责已经出现妖魔化的趋势,即,把城管等同于凶神恶煞的暴力机构,而且是专门对付百姓弱势个体的公权力机构。城管形象被妖魔化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动机,暂且不说。我认为,某些城管野蛮执法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就整体来说,各地的城管是否已经完全成为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的常设机构?暴力是否已经成为各地城管经常性使用的手段?应该在认真调查后才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对于媒体来说,要避免把个案放大为整体,这也是媒体应有的客观态度。

想探讨与城管有关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城管会出现?为什么中国以前没有城管,现在会有?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城管?理解这个问题,也许有助于我们对城管现象的理解。每一个社会都需要执法机构,一般来说,警察是最常用的执法机构。但是,近年来,中国各地都普遍出现一种现象,即:警力不足。警察大多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不少警察都因为工作而愧对家庭和孩子。当今中国社会的“警力不足”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做一个比较。

评价警察数量一个常用指标是“万人警察比”,即一万人中警察的数量。以下是欧美国家的“万人警察比”:保加利亚62,意大利55,西班牙、马其顿48,葡萄牙46,土耳其、捷克、克罗地亚45,马耳他、希腊44,斯洛文尼亚39,法国38,比利时37,美国33,奥地利32,卢森堡、爱尔兰31,德国30,英国28,爱沙尼亚24,瑞士、荷兰22,罗马尼亚21,挪威18,芬兰16。一般来说,按照西方社会制定的国际标准,“万人警察比”为30,是一个基本的数字,也可称为国际惯例。

那么,当今中国社会的“万人警察比”是多少?13。当然,13是全国平均数,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万人警察比”较高,但也没有超过30这个国际惯例。由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警察比例较高,造成在其他地区警察的比例更低。例如,在以严厉打黑、成果累累而引人注目的重庆,“万人警察比”只有9,只有国际惯例的三分之一不到。

通过这样一个国内外警察比例的比较,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警力不足的现状有多严重。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城管”这样的执法队伍,实际上,城管就是警力不足状态下的补充。换句话说,西方发达国家警察达到30左右,中国达不到,便用城管来弥补。两者的差别在于,警察的成本更高,城管的成本较低。如果中国也按照国际惯例,“万人警察比”普遍达到30左右,就无需再使用城管。但是,那要支出更多的费用,这笔费用最终是由百姓支付。

上述这番符合国际惯例的解释,并不能彻底说明城管的合理性,尤其不能说明城管执法中出现的暴力现象。我们必须搞清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警察比例这么高?这就要说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西方社会称自己为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简单说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法律条文将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规范起来,每一个行为都有法律参照,是否越出,是否该受法律制裁,查查条文就可以遵照执行。其实,中国很早就实行了这种单一的法治社会,例如,从商鞅到秦朝建立,秦朝的法律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农民在哪一天播种。秦朝之所以短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单纯法治的结果,因为,单纯的法治使得司法和执法的成本很高。西方人到今天还没有汲取秦朝的教训。

西方文化一方面鼓吹自由,竭力倡导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法无禁止即自由”之类的原则很畅行,同时还有一大群律师出于赚钱的动机,想方设法地为当事人掩盖、隐瞒或减刑,成为消耗法制成本的寄生虫。立法机构只好随时制定法律堵漏洞,执法机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不得不加大各种各样的监督,以保证法律的兑现。从社会价值观的过度自由化到严密的法网,必然要消耗很多社会财富,包括对执法机构的监督,对监督者的监督,对监督监督者的监督等等。单纯的法治社会是昂贵的,只有西方发达社会才消费得起,才能把大量财力消耗在违法与执法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上,这也是很多穷国学习西方法治却难以成功、依旧腐败累累的原因。由于过度强调个人自由,单纯的法治不光是昂贵的,而且是像美国警察那样,武装到牙齿的。

单纯的法治就好比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时候,用法律到处堵漏洞。中国之所以后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实际上就是针对单纯法治的不良后果。孔子曾经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用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导,目的就是让人们有合理的社会价值观,自觉地减少违反法律、侵犯他人的念头。如果用大禹治水做比喻,儒家的方式就是用道德来“疏”,而不是用法律来“堵”。当然,疏与堵是相结合的,但是,在疏导为主的方式下,堵的成本要轻得多。因此,鲧即便有永远生长而不消耗的“息壤”,也没能堵住水的泛滥。大禹没有“息壤”,以疏导为主,却成功地治理了水患。这个概念用于社会治理,道理也一样。西方文化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就好比不主张疏导,反而有为所欲为的倾向,而单纯的法治就是一旦自由越线,法律就来堵。无穷无尽的法律条文和日益庞大的执法机构,就像是“息壤”,它的结果依然是鲧治水的失败。

因此,当中国的现代化过度地以西方社会为榜样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因自由泛滥失控而导致的治安形势严峻,这是当今中国社会“警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当社会还没有富裕到能够像美国一样消费法律、消耗法治成本时,便不得不采取成本相对较低的城管、保安之类,作为警察执法的辅助手段。前一段时间,网上爆出一个“城管操作实用”手册,类似城管培训用的。其中讲到了城管在执法时,如何使用暴力,引起舆论哗然。事实上,这个“手册”的编写者就是警察。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如果把城管都纳入警察队伍,补充“万人警察比”为30的国际惯例,那么,这个手册就应该叫做“警察操作手册”,而警察使用暴力是合法的。此外,编写这一“手册”的警察,有一位号称“中国首席谈判专家”。这是一个向西方学来的警察新职业,即面对绑架、劫持等危机事件时,与犯罪嫌疑人进行谈判。谈判专家与嫌疑人谈判时,一定是用表面的平静掩盖最终制服对手的目的。这对警察来说很正常,但是由这样的警察来编写城管的“手册”,很容易就把警察的合法行使暴力融到城管执法中。

比较而言,警察一般都要经过警察学校的职业培训,管理也相对严格。而保安、城管的职业培训相对稀松得多,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也就容易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警察面对的是犯罪嫌疑人,城管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些违规的普通人,因此,城管不该简单照搬警察的执法方式。而这一切背后的关键就在于,膜拜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引进西方价值观,从源头上说,人们的自律降低了,犯法意愿增强了,违法行为增多了。面对这一现象,单说中国人法治意识薄弱、法律知识不足也没什么道理。如果说生活在法治社会楷模的美国人更懂法、更守法,那么,看看美国有1%的成年人长期呆在监狱里,就知道单纯的法治会是什么结果。

在当今中国社会,城管之类容易出现暴力执法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暴力抗法。从一般概念上说,暴力抗法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不合理,但在中国,这并不是唯一的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中国社会,暴力抗法的频频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些媒体营造的舆论。少数媒体不遗余力地丑化公权力,习惯性地把政府描绘成“永远是坏的”、永远是与民众对立的。这一做法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这些少数媒体照搬某些国外政客、媒体的既定观念,把中国的政权定位成不民主、独裁、专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少数国内媒体时常扮演煽动民众对抗公权力的角色,并且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切对抗公权力的行为,都描述为正义。这些媒体一方面像西方社会一样鼓励尽情地追求个人自由,甚至反对和丑化一切道德行为,把道德都描绘成是虚伪,从而解除了很多人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又装出同情弱者的姿态,常常歪曲事实地把对抗公权力的行为拔高为伸张正义,由此误导了一部分民众,导致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的上升。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追求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大多数人都能经由道德培养而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从而减少社会的法律成本。在中国传统中,法律只是在道德失效之后最后采取的暴力手段。不像西方社会,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妥当,首先是问合不合法。如果合法,便无可奈何。如果这一合法行为引起很多问题,人们最后才问一问道德何在?

所以,城管之类之所以在中国新近出现,实际上就是崇洋媚外地过度提倡个人自由的结果,是不加鉴别地接受西方价值观的结果,是像西方社会一样走向单纯法治的结果,是放弃大禹治水的“疏”、倒退回鲧的“堵”的结果。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趋势下,的确会出现城管、保安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的现象。但是,某些崇洋媚外的媒体有意识地丑化公权力,诱发民众与执法机构的暴力对抗,也是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当这些崇洋媚外的媒体相当程度上把持了舆论的话语权,基于他们“民主与专制”的虚妄判断,更容易把暴力执法的个别案例,夸大为公权力在中国全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对于城管之类的暴力执法,我们应该批评。但是,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希望通过惩处暴力执法而得到改进,而不是为了丑化公权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盲目引入西方价值观,以避免在追求自由的名义下,违法行为大量出现。如果中国也像美国一样把1%的成年人关在牢房里,那也许是一个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结果,但它一定是一个可怕的结局。

第四篇:重拾文明创建文明社会作文

重拾文明创建文明社会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拾文明创建文明社会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春汛的潮水涌上古老的堤岸,冬季连接着春天的气息。你,将怎样?

当大雨席卷了昏红深沉的落日,夏日淹沉了春天的风景。你,将怎样?

当校园里劲吹着文明的风潮,道德与素质被拍打在社会浪口之上,我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将怎样?

你看,这是一个失去文明的世界——灰暗的天空笼罩着整个世界,云朵不再是纯白的点缀,树儿的盎然绿意也不复存在。人们互相谩骂,孩子们的脸上也不再洋溢着欢乐的笑容。随手扔掉的垃圾让天空烟尘弥漫,让道路拥挤堵塞,让河水臭於浑浊,让我们疾病缠身!请问,面对如此惨不忍睹的画面,情何以堪!唉,想想吧!

你瞧,这是一个拥有文明的世界——头顶的蓝天永远是一张洁净的脸,浮云将一切渲染上洁白的色质,在天空里发着光。香樟树是流动的绿色,阳光在午后变得透明,空气里散落着点点馥郁的'香气,沁人心脾,甚是惬意。我们在阳光下舞蹈,我们在草地上奔跑,让人心释然于纯净的国度。你看,阳光穿过楼房之间,投下大片温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满足惬意的笑容荡漾在脸上,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笼罩在四周,公德装在人们的心里,道德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上,美德传承在上空蔚蓝的苍穹!

如今的我们还在沉睡吗?不,一定不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该是重拾文明的志愿者。每个人都该在这个文明逐渐被人遗忘的时代义不容辞的付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文明”并不是那么高深,并不要费多大的力气,而是从身边的琐事开始,作为中学生,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打架,不骂人,不乱扔果皮`废纸,不随地吐痰,同时监督他人,尽自己的举手之劳,做文明的中学生。

为了打造我们的美好家园,重拾文明作为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前往文明的殿堂门前,铺上一条艰难而有效的大道,让我们重拾文明这朵花,大手牵小手,文明生活共享有。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第五篇: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关防乡中心校

刘书英

2018年8月24日,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李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性质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李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三、新教材四个方面的突破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习做人”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过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下载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社会报告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1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

    学习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心得体会(合集)

    学习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心得体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报告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学院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系部:经济管理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__09级__班级:___5班____ 姓名: _ _郭清雷__学号: __20096069_ 实践单位: 河北建......

    化学与社会文明论文

    绿色化学 世界化学化工产品已达到7万种之多,化工总产值约1万亿美元(中国约5000亿人民币)。化学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在控制疾病、延长寿命,增加农作......

    个人卫生习惯与社会文明

    个人卫生习惯与社会文明假如一个蓬头垢面的人与我们共进晚餐,假如一个长有长指甲且积满污泥的人和我们握手,假如一个乱抛瓜皮果壳的人和我们同在剧院里观看文艺演出,假如一个随......

    社会文明,应以法治为先(四辩)(精选五篇)

    社会文明,应以法治为先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谈到社会文明,我想庆幸的告诉大家,法治中国真好,我爱法治。 金无足赤,法治也并非尽善尽美,但相对于德治,法治是保护和推动社会......

    论法治文明

    2000年10月30日 09:40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文正邦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

    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生态文明——环境污染新观察 孟毅110750125 1113203船舶三班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