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青春飞扬
之
大学语文
随缘出版社
主 编:李文裔 20100103147
用 道必施之,外验此道,是为道也 术须用之,内敛其术,是为修术 ——编者题记
0
目录 实用文书写作格式作业 作业单元一 读后感……………………………………2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3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8 1
作业单元四 请示………………………………………10 作业单元五 通知………………………………………11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时,朋友对我说:“读余先生的文章,最好选一个秋日的黄昏,静静的品一杯苦茶。你会慢慢步入他的文学世界,如同轻轻地踩在枯黄的落叶上。”我听不懂朋友的内涵,今晚我在这雨夜,摊开《听听那冷雨》,那丝丝雨情缠绕着我,或许,这种感觉,你不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被雨淋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雨。静一点,你躺在床上轻轻的听雨点从房檐滑下来欢乐的笑声,看雨滴打在玻璃上淌下的痕迹,似乎写满漫漫人生路。嗅嗅那冷雨,你会闻到故乡泥土的清香,舔舔那冷雨,你如同回到小巷,那带着淡淡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浅紫色的油纸伞。丝丝雨都牵动着富有感性的人类。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乡思乡愁。
正如余先生所说:“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都断了,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不能扑进她的怀里,为她的裙边扫一扫尘土也算是安孺慰慕之情。”这正如我们在外地求学的学子,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却隔不断那丝丝的情,窗外的雨大了,每一滴仿佛都是相识的,都是故乡窗外的那一滴„„
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从中年听到老年。听听那冷雨任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雨打风吹。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底。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窜成。雨又牵连着历史从古到今。在这夜深人静的雨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听雨打落叶,想到的是故土,亲人渴望的是台湾与大陆的早日统一。余先生的这种感觉又有几个人能够感受得到呢?他无言只对着雨空发自慰,罢了!雨越下越大,余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他要用笔来敲击,唤醒人类的灵魂——不要在这雨夜静静的沉睡!起来,思考一下自己肩头的重任,前途,理想吧!不要等到雨打白头时,留下的是空空雨泪。
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你会感到这是 心灵的一次朝圣。雨滴从你的丝发滑向心里,让你的各种干感官,感觉得到从内到外的洗礼,你会品尝到那浓浓的乡思,乡情。总忘不掉这雨,就如永远忘不掉那旧日朋友!
放下手边的杂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去体味余先生《听听那冷雨》,或许那种感觉,你也可以触摸得到。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
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
目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主题
四、主办单位
五、活动时间、地点
六、参赛人员 七、机动小组
八、参赛形式
九、活动流程
十、奖项设置
十一、经费预算
十二、活动效果评估
十三、策划人
一、活动背景
由于普遍的同学对学习现在感觉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经过班委会讨论,决定举办一次读后感诵读比赛活动来激发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自己,特举办本次活动,与此同时,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同学们的PPT制作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三、活动主题: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四、主办单位: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
五、活动时间:第一阶段:2010年5月23日
15:00~17:40
第二阶段:2010年5月30日
15:00~17:40
地点:博文楼109
六、参赛人员: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全体学生
七、机动小组
组长:莫永胜
组员:李文裔、韦雨江、陈家棕、韦飞
宣传员:赵小琳,黄晓敏
八、参赛形式:PPT诵读(可配乐)
九、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5月17日,由班长召集班委讨论诵读比赛的内容,并把有创意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经过班委一致讨论认可。
2.由团支书担任本次诵读比赛的主持人,并事先熟悉活动流程。3.5月18日—5月21日,由宣传委员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可通过Q群,海报等。
4.5月20日前由学习委员以及生活委员买好活动奖品并向班委进行汇报活动经费。
5.邀请辅导员由班长在5月23日前完成 6.由学习委员打印好活动评分标准。(见附件)
7.评委:黄晓敏、罗兴林、韦飞、毛文聪、潘清健、刘建春(需计算器6个)
10.统分员:池观汉、黎鸿熙 11.拍照员:刘朝辉、冯柏杰
(二)、活动内容
1.由主持人龙腾飞致开场白
2.每个诵读者上台诵读自己的内容,诵读时间3-5分钟。3.每轮结束后由主持人宣告比赛结果。
4.比赛结束后,由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并由辅导员给获奖者颁发奖品
5.比赛结束后,班委留下来清理比赛会场
(三)、活动后期
1.语文老师对本次诵读比赛点评。
2.每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写一篇活动总结
十、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一等奖奖励10元笔记本一本及奖状一张,二等奖奖励5元笔记本及 奖状一张,三等奖奖励3元笔记本及奖状一 张,优秀奖奖励1.5元水性笔及 奖状一张)。(注: 奖状由辅导员书写)
十一、经费预算
奖状:10×1=10元 笔记本:10×1=10元
5× 2=10元
×3=9元
水性笔:1.5×5=7.5元
费用总计:共46.5元
(注: 经费由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费支出)
十二、活动效果评估
希望通过举办本次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在此也提高班委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同学们的诵读演讲比赛能力,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搞。
十三、策划人:李文裔
附件:评分规则(满分为10分)
1.作品: 内容健康向上,中心明确,结构清晰。(3分)2.自我介绍: 自然大方、充满信心、青春活力、衣着得体、精神饱满(2分)
3.诵读: 普通话标,真实情感,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对文章内容理解到位、情感丰富,辅助性动作表达合理(3分)
4.PPT 图文并茂,且与读后感内容相符,画面清晰(2分)
注:
1.评委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
读后感PPT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2011年5月23日通过举办读后感PPT诵读比赛,同学们制作PPT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普通话等等一系列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此次比赛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较好的有如下几方面:第一,作为一个诵读者理应有的礼貌礼仪;第二,诵读的声音比较响亮;第三,在活动比赛中有些同学用了手势;第四;同学们的PPT普遍采用了图文并茂,给人以清晰的感觉。第五,主持人龙腾飞语言幽默,组织能力较强。例如;他将每位同学诵读的内容用古诗连接在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六,同学们都能够比较好的遵守比赛规则,比赛现场秩序好。第七,本次策划书写的比较仔细,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第八,还邀请了班主任参加本次活动
在诵读比赛中也有表现的不好的,主要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有一部分人的普通话发音不是很标准,发音总是出现错误,以致台下的听众表现的不耐烦,甚至有人发出讥笑的声音。其次,诵读的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一直照着上面的念,缺乏感情。再次,有一些诵读者诵读没有把握好时间,以致后面的活动受到了推迟。最后,活动有一部分没有按活动策划书上面的进行,例如:本应该每轮诵读结束后都应由主持人宣布诵读比赛结果。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注意以上几个方面让自己以后在诵读比赛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的来说,这次PPT诵读比赛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在诵读方面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最后,在此祝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帆风顺。
作业单元四10
请示
关于开展读后感征文诵读比赛的请示
高职语文教学团队:
为了提高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同学的PPT制作、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普通话的强化,于5月23日博闻楼109教室举办“读后感诵读比赛”的活动。
妥否,请批示!
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委员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作业单元五 通知
关于举行读后感诵读比赛的通知
同学们:
为了丰富课外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经班委讨论及老师同意,决定在班级内举行一次读后感诵读比赛,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读后感诵读比赛于2011年5月23日15:00-17:30在博文楼109举行;2.同学们自带诵读稿(PPT统一交到学习委员处);3.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4.提前十分钟入场(工作人员提前30分钟入场)。
2010机电一体化技术1班班委
2010年5月20日
第二篇: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文章通篇叠词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羞涩的表现出冷雨的美,经营“雨”在听觉、视觉、嗅觉上的诗意,这无疑是本文艺术追求的主导意向。但是,余光中在突出雨美的同时,也着意在其它感觉方面加以陪衬。叠词结构,跟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出一辙,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不但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上,而且将其定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尤其是李清照式的节奏,以及汉语的特殊韵律上,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更将作者的乡愁无声无息地流露出来,温柔中带着坚强,羞涩之中流露出自然。
余光中还如是说:“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此处明确地概括了作者的遭遇: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异乡;老年时,远离祖国,想到国家分裂不由得悲从中来。当作者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时,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同时也感叹随着时光的流逝,台北的瓦屋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失去了雨打屋瓦的特有情韵,同时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台北的雨季,漫长而细腻,从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从少年听到中年,从杏花的江南,听到雨季的台北。潇潇,绵绵,淡淡,腥腥,滂滂,沱沱,细细,密密。可听,可看,可闻,那雨都是一样的雨,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在台北的氤氲迷离里听雨。那雨声,都是单调的乐曲,串连着雨中的片断,散发着浓烈的乡愁,不用闻,不用看,也能感觉到。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
我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宛如重读《红楼梦》。每一处小细节都不肯放过,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令自己思考琢磨好几天,进而放入自己脑海中消化掉,回味无穷。听听,那冷雨,浪子江湖关何处!听听,那冷雨,天涯孤客情归何处!听听,那冷雨,白发游子肠断何处!人如水中鱼,又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的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停靠着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实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第三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观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
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这一年(宋神
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
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对雨的迷恋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你总能在他们的文字里听到若隐若现的雨声。
在现代作家里,周作人大约是对雨最情有独钟而情感又最为复杂的一位了。周作人喜欢雨,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雨斋”,有两本散文集分别叫作《雨天的书》和《风雨谈》。在《风雨谈》小引中,周作人说:这个题目我很有点喜欢。……我取这《风雨》三章,特别爱其意境。另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周作人写道: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现在仍旧拿了来作这本小书的名字。《雨天的书》中有一篇十分著
名的散文《苦雨》,其中有一段说:卧在乌蓬船里,静听打蓬的雨声,加上 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
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说到底,周作人喜欢雨,是喜欢它造成的迷离的梦一般的诗境。然
而,梦终究不过是梦而已,在现实的苦雨斋中,周作人体会到的却不是诗意而是人生的琐屑无奈与苦痛。
当全国抗战的风雨声响彻神州之际,周作人却躲进他的苦雨斋里,但他编织的雨的迷梦很快就破灭了,他
不得不很快作出选择,走出了人生最不光彩的一步。或许,自那以后,夜雨敲窗之际,周作人听到的再也
不是诗意的雨而是人生的凄风苦雨了罢。
外国文人对雨的兴趣似乎不如中国的这样强烈,这可能也算中外文学的差别之一,至于其间的原因却
说不出。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与雨有关的书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作家约翰•史密斯的《book for a rainly
day 》,译成中文也可叫作《雨天的书》,不知周作人的书名是否就来源于此。可惜的是这本书我没有见
过,只在诗人布莱克的诗集中读到了一节引用的话,据说作者是布莱克的好朋友。倒是一首清新的与雨有
关的小诗让人印象难忘,诗中写道:我的房间变暗/几乎是正午/深蓝色的天空/一块挡雨板,雨最后落下
来/疗治女孩的伤口/自悲伤变形的早晨/拯救她们……/我们在最后一阵细雨中舞蹈。这首诗名叫《女孩和
雨》,作者是英国的当代诗人佩内洛•夏特尔。这样一些写雨的零星的片断当然不能和中国源远流长的传
统相比,不过也可看出,雨的诗意的意象不是中国文学所专有,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诗
意正被后现代的社会事
实所驱逐。雨也正在从我们的文本中消失,逐渐蜕变成一种纯自然现象。你很难设想一个居住在都市森林
中的人还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听到什么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坚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顶上所
发出来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种让人厌烦的噪音。谁还能体会到“雨打芭蕉读红楼”
诗意,谁还能听到雨在大自然中所演奏出的天籁般的音乐?也许有一天,雨只是天气预报中的一名词,而
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出门带好雨伞。
第四篇: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有关资料(本站推荐)
《听听那冷雨》有关资料
A有关乡愁的诗
1《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民歌余光中
传说北方有一种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能听见,沙也能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能听见,龙——也能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也能听见,梦——也能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能听见,笑——也能听见。
3当我死时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4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6出塞曲席慕容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英雄骑马啊 骑马啊归故乡
7狂风沙席慕容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
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
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8国殇(临终诗,又名《望大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43年前(1964年去世),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北,其 著名的哀歌《望大陆》也同时公之于世。于右任先生的这首血泪涌注、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曾令 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
9乡色酒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0瓶竹舒兰 虽然
我生活的很好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我的枝叶
仍能进行光和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生我的乡土
感叹:沐沐乡风,恋恋乡情,乡音难改, 乡土难忘;谁不念故乡,哪怕简陋得只 是茅舍一间。
B有关写雨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 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 说着亡国的痛苦。这样看起来,雨 在很多文人眼中总是一种感伤的情感 符号,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 人生感慨的功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 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 乐观开朗的心境。
C、余光中的亲情诗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 一个部分,余先生的母亲去世后,余先生写了一组诗《母难日》,共有三首,是给他母亲的。之一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之二 矛盾世界 快乐的世界啊 当初我们见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惊天,动地
悲哀的世界啊 最后我们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无言 关天,闭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论初见或永别 我总是对你以大哭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 而幸福终于你闭目
之三 天国地府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 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那不耐烦的接线生 卡挞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D、《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 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 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 第7节 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 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节 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形象密集
听雨(主线)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 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 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