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仰的力量——张星南同志先进事迹
信仰的力量 ——张星南同志先进事迹
“儿啊!妈临走前托你三件事:一是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二是我走后,你要继续资助东明县那个孩子,政府发给咱的抚恤金,也要给那个孩子留着。三是想法找找东明县那边的领导,把孩子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没户口就没法考大学,孩子这辈子就给耽误了!”
——这是89岁的老党员、山东省禹城市离休干部张星南对大儿子王国防的临终嘱托。
2012年9月13日22时30分,老人安详地合上了眼睛。这个曾被错打成反革命蒙冤26年,受尽屈辱却对党的信念矢志不渝,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历经37个春秋63岁才如愿的党的好女儿走了——
这个离退休后3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清扫街道、捡拾垃圾、培育苗木,却分文不取的义务清洁工和园丁奶奶走了——
这个每逢党的生日、国家重大纪念日,还有长江抗洪、非典、汶川、玉树地震等国家危难之时都缴纳“特殊党费”的“特殊”党员走了——
这个每天吃着馒头咸菜,穿着破旧衣服,家徒四壁,却先后捐出20多万元工资,资助希望工程、春蕾女童、贫困学生的慷慨老人走了。
老人走后,她的遗体捐献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灰盒里,只留下她的一缕白发和一副戴了多年的眼镜。在她一生唯一的存折上,仅仅剩下22.43元。
老人没有留下什么,而在她简陋的橱柜里,却装满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文明市民、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百佳环保女性、德州市十佳文明市民、德州市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德州市模范老人、感动德州十大人物……
“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念,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1923年农历10月19日(公历11月26日),张星南出生在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彭桥乡张家庄,这是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出生时,父母给她起了个很普通的名字叫张玉芳,上小学时老师给她改名为张洁玺。
1947年,风华正茂的张洁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数理系。然而,进了学校,解放区的先进思想却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有志青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投身革命。1948年6月在地下组织的安排下,她到了苏北合德(现射阳县合德镇)的中共华中党校。根据工作需要,她改名为张星南,共产党在南方成立,党就是“启明星”,星南就是永远向着共产党。就这样,星南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边学习边劳动,开荒种菜,自力更生,为日后的革命工作积蓄着力量。
1949年5月,作为解放上海大军中的一员,张星南重新回到了上海,参加了接收上海的工作,昼夜不歇地到工厂学校做青年人的宣传发动工作。因为表现突出,7月她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不久,她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入党申请书中,她引用了作家巴金的一句话:“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念,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金秋十月,伴着共和国成立的喜悦,张星南作为优秀的团干部,满怀憧憬地进入上海华东团校学习,四个月后圆满结业。随后,她响应组织“知识分子到三个解放区”的号召,报名来到了山东。她先在山东省委,后到渤海党委、洛北区委,最后定岗于禹城团县委,分派到十里望区担任团委副书记。从此张星南与这座因大禹治水而闻名的鲁西北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着对党的事业火一样的热情,张星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1953年夏天暴雨成灾,徒骇河在火车站附近决口,临近的村庄被淹。身为十里望区团委副书记的张星南此时正在范庄村蹲点,白天与群众一起抗灾,晚上则挨家挨户为烈军属和普通群众看房子、查水情。有困难,她毫不退缩;有危险,她冲锋在前。出色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誉。
后经人介绍、组织推荐,张星南与伤残军人、禹城公安局副指导员王茂富结成革命伴侣。星南当时的想法非常单纯,他为革命光荣负伤,我要照顾他一辈子。婚后的生活紧张而又甜蜜,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儿子国防刚满月就送到了乡下奶妈家,小儿子卫平出生18天就找人代管。此时的她,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党的事业,为建设新中国拼命工作。
“母亲错打了孩子,错了就错了,难道还要责怪甚至怨恨母亲吗?” 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秋天,正当张星南满怀信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一封举报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举报信诬告她为国民党“三青团”的骨干分子,是潜伏在人民队伍的特务、反革命分子。没有调查,也几乎没有讯问,以她“对组织不忠诚、不老实,隐瞒历史”的罪名被关押,与家人划清界限,不允许与两个孩子在一起。接下来,勒令离婚,遣返原籍,接受改造。
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月光皎洁。正当万家团圆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作生离死别。丈夫瞒着组织送她去火车站,后来被人看见作了汇报因此受了处分。两个人走到县城外两棵大树下,心如刀绞,丈夫擦着火柴把两张离婚证烧掉了,发誓要等她回来。接着,丈夫又从奶妈怀里把两个孩子抱到她面前,大的一岁两个月,小的只有两个月。张星南含着眼泪把孩子抱了又抱,亲了又亲,几次走出去,又返回来,她怎么能够舍得离开这么小的骨肉啊,怎么能够舍得离开相依为命的丈夫啊!来到河南省邓县彭桥乡南岗村初级农业社,淳朴的乡亲们敞开胸怀迎接了这位“看上去不像坏人”的女人。尽管高强度的劳动让她喘不过气来,但她却为又一次获得了为党工作的机会而高兴;尽管夜深人静的时候常为思念年幼的孩子和残疾的丈夫而以泪洗面彻夜难眠,但是,第二天,她会照样带着微笑出现在乡亲们面前。
屋漏又遇连阴雨,在组织的“关怀”下,丈夫又不得不与别人结了婚。她仅有的一点希望破灭了。
1957年,在一些好心人的一再撮合下,张星南成了家。丈夫王金兵是个讨饭长大的老实人,小她整八岁,家在湖北省光华县(现老河口市)纪洪镇红云村。结婚后,育有一儿两女,儿子王国卫,女儿王中华、王中杰。
由于张星南特殊的身份,每次政治运动来临,她都首当其冲,成天被揪来斗去。随着政治运动的升级,对她的迫害也不断加剧:麻绳换成了手铐,双脚戴上了脚镣,头顶竖起了纸帽,甚至下地干活,别人休息,她却要双膝跪地,接受批斗。民兵逼她背“语录”:“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她不,偏要说“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直至成功”,结果招来一阵惨烈的毒打。打过之后,张星南家也没回,又一瘸一拐地下地去了。
时至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又狂飙突起。这一次,张星南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一伙人在批斗时,将她的左眼打肿出血,起初看东西模糊不清,20天后,左眼完全失明。两个看守她的民兵为了显示斗志,拉着她的一只手往电闸上按,企图逼她自杀。张星南不知从哪里来的劲儿,拼尽全力不让自己的手触到电闸,最后硬是从两个大汉手中挣脱出来。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张星南也没有丢弃信念,仍然不间断地向各级政府反映自己的问题,始终坚信党会给自己一个清白。她对儿女们说:“妈的问题迟早会解决,这辈子你们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啥时候都不能改变。”
这期间,她的家人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夜晚被拉出去批斗,婆婆搂着三个孩子不睡,再晚也要等她回来;在被民兵关押期间,婆婆踮着小脚为她送饭,鼓励她:吃点,吃饱了才有劲,才能撑得住。左眼被打瞎后,婆婆和丈夫商量,将圈里的一头小猪卖了,换回36元钱连同一双布鞋塞给儿媳:“到外面逃命吧,别在家里等死了。” 并嘱咐她:“拿着这双鞋出了村后,一只扔进池塘里,一只放在池塘边上,这样他们以为你投塘自尽就不会去追你了。”张星南为婆婆和丈夫的善良所感动,但问题没有弄清楚她死也不会当逃兵。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党啊母亲,你何时能认下你这个忠诚的女儿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随着频繁的政治运动的终结,张星南也有了一些人身自由。这一年的秋天,张星南收拾完地里的庄稼,揣着亲友们凑起来的80元钱,一路北上,回到了一别24年、给过她欢乐也给过她痛苦的山东禹城,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申诉之路。为了防止外出时人被扣留或申诉材料被没收,离家前,张星南将部分申诉材料留给了儿女们:“万一妈不在了,你们要继续找,一定要给妈找回一个清白。妈这辈子缺少的,一是清白,二是工作。”
几经周折,1980年12月24日,在当年与张星南一起工作的老同志们的帮助下,中共禹城县委终于为张星南作出平反决定:恢复政籍,办理退休。至此,蒙冤26年的张星南终于重见天日。听到这个消息,张星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兴奋、冤屈、悲伤的眼泪一涌而出。“党啊,亲爱的妈妈,女儿终于回到你的怀抱里了!”
消息传开,有人问:吃了这么多苦,你不恨么? 她回答:“就像母亲错打了孩子,错了就错了,难道还要去责怪甚至怨恨自己的母亲吗?”
1982年4月,组织上又为张星南办理了离休。1986年4月16日,63岁的张星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距她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已经整整过去了37个春秋。
“是党把我从一个幼稚的学生培养成革命干部,有生之年得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是党把我从一个幼稚的学生培养成革命干部,是党把我20多年的错案予以纠正,这一切都使我坚定了一个信念——离休不离岗,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入党时张星南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
多年的冤屈得以昭雪,张星南的内心,充满了对党无限的感激。她觉得,此时的自己,最迫切的事情是要把失去的岁月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
于是,她多次找到有关部门,恳切地希望给她安排一个工作,但由于年事已高,均被婉言拒绝。无奈之下,她找到当年她在十里望区工作时的一位老领导,老领导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经多方联系,终于安排她到当时县农业局土壤普查办公室做彩描地图工作。从此,她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不顾年老体弱,加班加点,勤学苦练,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竟描出了名气,别的单位有描图任务和外地有人参观,还专门请她去做示范。单位领导提出每月给她18元的补贴,她死活不要,她说:“我不是为了钱,我有退休金,只要能为党做点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
一门心思为党工作的张星南,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983年禹城县新修了行政大街和南北大路,那时还没有环卫部 门,她看到大街上不少地方有垃圾,立即自费买来扫帚、铁锨和簸箕。
1983年11月28日清晨四点多钟,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张星南和老伴就出了家门。当时的街道上还没有路灯,坑坑洼洼,两边的沟里杂草丛生。这样的路难扫不说,还要除草,扫一遍要花费四个多小时,老两口扫完常常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了。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就连大年初一,张星南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扫帚。
老人的行动唤醒了人们的环卫意识。有一天,县建委的司机早起看到漆黑的大街上,有位老大娘在扫街,回到单位说起此事,领导不信,便亲自早起察看,一连数日,亲眼所见,建委主任为之感动,于是督促成立了县城环卫队,张星南也真正成了一名只干活不领报酬的编外环卫工。
老人渐渐不满足于扫大街这一份义务劳动。从1985年4月开始,禹城旧城改造,拆迁老庄大街建“大经一路”(现“站北路”),县里成立了拆迁指挥部。在她的一再要求下,领导同意她在指挥部上班,分配给她的任务就是接听电话,接待群众来访。这样,每天早晨,她先扫完四个小时的大街后,又第一个来到指挥部。先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然后她守在办公室,认真接听电话,耐心接待来访。下班后,她每天坚持走访拆迁户,65个拆迁户统统走了个遍,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拆迁政策,精心掌握每个户的详细情况。指挥部领导让她负责发放建材,每个户主只要走进办公室,张星南就马上能说出他姓甚名 谁、家里几口人、拆迁面积,按国家规定应该给他多少建材,毫厘不差。
1986年3月16日,禹城成立了城区绿化队。建委领导考虑到张星南年事已高,早起扫大街又不安全,决定调她到绿化队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来去自便,并劝她放弃扫大街。张星南没听劝阻,仍然早上早起,扫完大街再到绿化队义务栽培花草苗木。
从此,人们每天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骑着三轮车往返于街道和绿化基地之间。为了节省经费,她经常到临街单位厕所里挑大粪沤制肥料,还经常走街串户收集罐头瓶子用来培育枝条。为了掌握花卉栽培技术,她自费订阅了多种苗木栽培的刊物,还自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花卉种植技术函授班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花卉专业函授班。为了摸索花卉生长规律,她把铺盖卷搬进了只有五六平方米的花室,一天24小时吃住在里面,夏天潮湿闷热,蚊子成群,浑身上下被咬得满是疙瘩,冬天冷如冰窖,冻得手肿脚裂。
有人给老人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她义务为城市保洁道路1万多公里,培育苗木30多万株,开垦绿地1万余平方米,为市里节约开支15万多元。
工作之余,张星南一直坚持学习。多年来她一直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等党报党刊,自己看了还经常推荐给家里人和绿化队的同事们看。为让家里的党员了解党的历史,她花了将近900元为家里的6名党员每人买了一套《中国共产党历史》。她在日记里写道:“共产党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
“为人民服务就是奉献,奉献就是快乐的。”
走进老人简陋的客厅,正中间墙上贴着毛主席画像,两侧挂着两幅字,一幅“服奉乐”三个字是建国后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向旭为她题写的,另一幅“爱人如己”四个字是曾任全国老龄委副主任的邢雁所题。
“服奉乐”的来历是这样的:1985年春节前夕,当她还是一名编外环卫工的时候,市建委领导坚持给她100元补助费,她实在推辞不掉,就找到附近的幼儿园,将署名“服奉乐”100元捐款悄悄放在园长的抽屉里,并留了一张条:“我这一辈子没为革命做多少工作,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
“服奉乐”,顾名思义就是服务,奉献,快乐。
张星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1985年开始,每逢“六一”儿童节,她都拿出100元钱捐给孩子们。2001年,山东省妇联推出春蕾计划,张星南与4名贫困女童结成对子并资助她们。
2002年5月8日,由于劳累过度,张星南又晕又吐住进了医院,两天后又因为阑尾穿孔引起了腹膜炎动了手术。苏醒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孙女王坚锐赶紧为资助的春蕾女童送去当年的捐款,并用颤抖的手写下“绝不能叫春蕾断了炊”。这一年底,省市县领导来看望张星南,并给了500元慰问金,她随即原封不动地将500元钱送到春蕾基金会。
张星南特别关心贫困学生,她觉得绝不能让孩子们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2002年初,她从《大众日报》上看到探访寒门学子 的栏目,就拿出900元救助了3名学生;通过希望工程救助了5名学生。7月26日,禹城市梁家镇尼庄村学生孙魏杰以602的成绩考上了山东科技大学,但家庭十分困难。张星南得知后以共产党员的署名寄去300元。在被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后,张星南从2000元奖金中拿出1500元捐给了贫困学生,另500元缴了特殊党费。
不仅是对学生,无论什么人遇到困难,张星南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张星南的捐助几乎到了无人不捐、无所不捐、无处不捐的地步。翻开她2005年的日记:3月,500元捐给林业部门,用于发展林业生产;4月6日,禹城宾馆一名叫孙萌的职工得了白血病,她把当时身上仅有的300元钱送去,半个月后,她又和孙女女婿姜坤买了礼品到医院看望孙萌,又留给孙萌100元;4月底,禹城“慈心一日捐”活动期间,她捐款1000元;7月初,行政街改造,她看到工人们干活十分辛苦,就拿出1000元交到建设局补贴这些农民工。
作为一名党员,张星南老人经常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表达对党的心意。每逢“七一”,她都缴纳特殊党费,先是100元,后到500元,2003年以来,每年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2008年,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缴纳“特殊党费”3500元,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又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2010年又为青海玉树灾区缴纳党费2000元。
2004年9月3日,张星南被评为“感动德州十大人物”后,德百集团、德州移动和皇明太阳能集团分别送给她一台彩电、一部手机和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因为大家都了解她的脾气,担心她再 把给她的东西捐出去,皇明太阳能集团的员工把热水器送来后,爬到楼顶,安装完毕后才离去。但是那台29英寸的彩电,她还是捐给了辛店镇敬老院。
老人捐款从来不是为了出名,从来也不留真名。“服奉乐”的名字被熟知后,她又化名“生在献”继续捐款,意思是人生在于奉献。
对于老人近乎痴迷的捐款,孩子们从开始不理解到理解,转而支持、参与,渐渐地也随着老人一起加入到这个爱心团队里来,老人一家人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心之家。
“只要人不懒,就会饿不着。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不要向党和政府伸手!”
张星南对别人极其“大方”,对自己和家人却极端“吝啬”。“每次看她捐款,再看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我都无法理解。”王坚锐很是心疼,“本来有稳定的离休金,完全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很好。可三餐不过一碗粥、一碟咸菜、一个馒头,为省钱有时还到菜市场捡别人扔的菜叶。” “一次爷爷病了,奶奶每天中午买一小碗水饺给爷爷,她再吃自己从家带的硬馒头,连咸菜也没有。”正好看到这一幕的王坚锐急出了泪,她大声责备老人:“又不是没钱,干嘛这么省?”老人回答:“吃好吃孬吃饱就行,咱把钱省下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
从小到大,奶奶没给王坚锐买过一件衣服,甚至是一个头花。在她到园林处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老人破天荒地花十块钱给孙女买了把铁锨,郑重交到她手上:“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老人讲党性。小儿子王国卫是一名下岗职工,1992年因公残疾,2008年公司破产时,他想让母亲找领导说说情,老人坚决不同意:“咱可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你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吧,现在的社会,只要人不懒,就饿不着!”现在,王国卫是一名送水工。
这个曾经感动温暖了一座城市的老人,走了,只留下一缕白发和一副眼镜。她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无数人心灵的大门。她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共产党人,何为信仰。让我们永远记住她的名字,党的好女儿——张星南!
第二篇:张星南事迹
张星南:蹉跎的青春
用后半辈子弥补(附照片)
禹城,大禹治水之城,隶属于山东西北部德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如今,它因为一位已离去的老人——张星南而感到骄傲。
6日、7日,记者走访了老人生前的生活过的地方,禹城。
从济南出发到禹城,开车大概1小时左右。三九天的寒冬刚过去一波寒潮。一路上,前几日落下的雪仍然铺盖在道路两旁的庄稼地上,冻得化不开。
阳光照在雪地上,眼睛里感觉敞亮了不少。但是心里惦记着此行的采访,多少有些不安。
不安的原因是之前只是从报纸、网上了解到张星南老人的一些人生遭遇以及典型事迹。“大爱无私”、“乐于奉献”这是描述她时经常出现的词语。但这似乎并不完整。
张星南,1923年10月出生,2012年9月13日去世。89年的人生岁月,因为一段被错划为“反革命”的历史遭遇被生生地截成两段。
1947年,张星南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就读于数理系,后来放弃学业于1948年7月参加革命,并于1950年来到山东禹城工作。然而解放不久,因为一封诬告信被错划为反革命,从此开始了长达26年的“牛棚”岁月。
直到1980年,中共禹城县委正式对她作出平反决定:恢复公职、办理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
这一年,她已经59岁。
临近花甲之年,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间了,而对于经过了大半辈子苦难的张星南来说,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似乎才真正开始。
张星南闲不住。在向老领导的多次请求下,张星南终于被安排到当时县农业局土壤普查办公室做彩描地图工作。然而,一份工作似乎并不够。1983年,禹城县新建了行政大街和南北大路,那时还没有环卫部门,她看到大街上不少地方有垃圾,立即自费买来扫帚、铁锨,并与老伴一起开始义务清洁工作。
1986年,禹城成立了城区绿化队。建委领导考虑张星南老人年时一高,早起扫大街又不安全,决定调她去绿化队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来去自便,并劝他放弃扫街。张星南没有听劝,仍然早起扫完大街再到绿化队义务栽培花草苗木。
也是这一年,63岁的张星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离休不离岗,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事实上,平反之后她也是一直这么做的。有人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老人为城市清洁道路1万多公里,培育苗木30多万株。
然而不仅仅如此,除了义务劳动,张星南老人经常以“服奉乐”的名字为贫困学生、重病患者、灾区捐款,30年来,累计达到20多万元。
老人离世后,她的存折上仅剩下22.43元。而对子女,老人留下的或许更多是精神财富。“我们买回迁楼时,她帮忙给了3000元钱。”三子王国卫清晰记得母亲少有的“慷慨”。次女王惠民解释说,母亲经常教育他们:只要人不懒,就会饿不着。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
“我们开始也有些不理解,但是她很倔,我们做子女的也不想让她生气所以只得随着她。”王国卫说。
或许正是这种倔强的劲头使得她在26年的牛棚岁月中活下来了,也塑造了她的硬朗的性格。女儿王惠民提起母亲曾经的想法,“不想把反革命的帽子带进棺材,要坚持活下去”。
第一次走进老人生前居住的房间,令导报记者印象深刻的也正是其照片里清瘦的面孔流露出的坚毅、硬朗气质。五十来平米的房间里有两室一厅,中堂上除了毛主席的画像,左边是挂着“爱人如己”、右边是“服奉乐”,即服务、奉献、快乐之意。采访行程结束之前,导报记者走访了汉槐公园,老人生前曾在这里做义务清洁。公园西边围绕一棵千年古槐建起了一座石台,石墙上镌刻了一篇《古槐志》,其中有一句当地王氏家族的祖训,“为民者,勤劳生产,苦奋斗”。
张星南祖籍是河南,1950年来到禹城。当然,她并不是王氏后人,但是这句祖训可谓是她生前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对儿女的教育想法。
但勤劳、奋斗只是她的表现方式,骨子里的硬朗为她塑造了一种生命的韧性。
很多人都疑惑:老人这辈子受了这么大的冤屈,就不怨恨吗?
“老人曾经感叹道,想把蹉跎的年华追回来,遗憾自己的青春被浪费了。”曾于老人生前采访过她的德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新晶提到了老人的想法,她只是想弥补做一些事情,如果再怨恨恐怕后半辈子也荒废了。
老人走了,留下的遗愿是把自己遗体捐赠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图片说明:张星南生前居住的房间里,中堂挂着毛主席画像,左边挂着“爱人如己”的书法作品,右边则是,“服奉乐”。
见习记者
张宜俊摄
第三篇:张健同志先进事迹
张健同志因公殉职事迹
张健,男,汉族,安徽省亳州市人,1968年10月11日出生。1987年11月入伍,在步兵179师535团先后任战士、卫生员、上士班长。1991年12月进入亳州卷烟厂工作,期间,于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在上海烟草专业学校学习。2003年1月调至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繁昌县局(营销部)工作,先后担任办事员、安全员、办公室副主任、安保股股长、办公室主任。2015年8月调至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政工科(工会办)工作,主要负责党务、工会日常事务工作。
2016年7月7日早8时07分,张健突发心肌梗死,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因病情严重,虽经多方全力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享年47岁。
一、吃苦敬业为典范
认识张健的人,都说他是忠良纯厚、踏实勤恳的好人。军旅生涯中,他是严守军纪、吃苦耐劳、屡受嘉奖的好兵,1990年6月在部队入党,入党后张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他时刻都牢记着自己党员的身份,他有着的朴素无华的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情怀和精神也成为他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行为信条。
张健退伍到地方后进入了亳州卷烟厂工作,在那里他做事认真严谨、任劳任怨、钻研技术、苦练本领,短短的四年时间,从中脱颖而出,1995年9月,被组织推荐选派到上海烟草职工中 等专业学校脱产学习,成为一名技艺出色的车间机修工。原亳州卷烟厂职工张长迎是这样评价张健的:‚机修工作又脏又累,可以说是‘天天黑乎乎、手上满是油’。可张健不在乎,脏活累活冲在前,他经手的设备,没有修不好的。‛张建专业过硬,但更值得令人敬重的是他对工作态度,在领导的眼中他是踏实敬业,值得信赖的好员工;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乐于助人,古道热肠的好心人。
2003年,行业关停生产能力差、耗费资源大的小烟厂。张健所在的亳州卷烟厂就在关停的名单上。最终,张健被分流至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张健来到新的工作单位芜湖繁昌县局(营销部),虽在一省,从北到南,张健也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工作变化的问题,从一名车间机修工转变为县局专卖管理所的办事员,一切业务知识都要从零开始。其二是皖南皖北生活上、饮食上、交流上的差异。
年近不惑的张健克服了种种困难,连续在芜湖市局(公司)繁昌县局(营销部)工作三个月,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加班加点,边学边干,主动适应,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了工作状态。正是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冲劲,张健从基层专卖管理队所的办事员逐渐走上了安全员、办公室副主任、安保股股长、办公室主任的岗位。
2012年8月的一天傍晚,时任繁昌县局(营销部)局长(经理)的金永保和张健过晚餐散步,途径一家小商店的门口时发现 两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手托烟箱,走进小店。他们看到烟箱里满满都是成条的卷烟后,二人立即亮明身份。
两名男子见状就要逃跑,张健死死抓住其中一人,金永保拨通了稽查支队队长的电话,同时也向警方报了案。犯罪嫌疑人气急败坏打电话叫来了4名同伙,对张健、金永保进行5分钟的围攻,过程中张健死死地抓住对方的手。警方赶到后,4名犯罪嫌疑人落荒而逃,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这时,张健的手上、胳膊上、肩膀上等多处受伤。
经查,他们当场查获的卷烟全部为假冒卷烟。繁昌县局根据线索,查获了一起小型的网络案件。
张健自从亳州调到芜湖工作以来,先后轮换了五个岗位。在市局(公司)政工科(工会办)工作期间,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工、工会工作,他无论大事小事都缜密思考,反复斟酌,从不忽视、遗漏任何一个环节。2016年元月,芜湖市局(公司)成立了烟草党校分校。张健负责烟草党校办班日常事务工作,拟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的拟定,做好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半年来,他为使烟草党校成为党员和干部‚理论武装的课堂,党性锻炼的熔炉,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张健和同事们通过共同努力,在举办了30多名党务工作者参加的第一期烟草党校培训班之后,又接着把全市系统所有党员分4批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两学一做‛专题培训班。他在同事的眼里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永动机,永远在最重要的时刻将自己这枚螺丝 钉铆紧在最关键位置上。
张健用执着、勤勉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一串串闪光的荣誉,2006年、2010年、2011年被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党组授予先进个人;2007年被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党组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繁昌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先进个人;2009年被安徽省烟草专卖局授予全省系统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2年被安徽省烟草专卖局授予全省系统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5年被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党组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2016年,省局(公司)已经公示并将表彰他为‚安徽省烟草商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二、公心处事立党性
张健对工作认真、较真,时刻秉承公心处事,严于律己,坚持原则。在繁昌县局(营销部)负责安全工作时,张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基层专卖管理所严格要求,奖优罚劣。
有人来讲情,张健耐心地解释原因,但在原则问题上一步不让,他的认真让部分不了解他的人有了意见。有的人在背后说:‚你一个外乡佬在这,搞什么搞?‛
张健得知后,没有在公开场合与质疑自己的同事理论,而是在下班后,单独找到这名同志沟通交流。‚之前多有得罪,请你见谅。我这也是为了工作,安全工作无小事,有时候可能一个小小的疏漏,就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次受到处罚下次迎头追上,只有你们支持,咱们县局的安全工作才能有起色。‛ 张健不仅抓好办公区域的安全管理工作,遇到安全问题易发的高峰期,比如夏天用电高峰期,他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到家属院查看供电设备,哪里线路老化,哪里端口松了,他挨家挨户的提醒大家,一户一户检查线路,让大家注意用电安全,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不出问题。
主动工作、热情工作、细致工作如雨润万物,悄然无声地让张健走进了每一名职工群众的心中。慢慢的,大家开始理解这位较真的‚老张‛,不再背后议论这个‚外乡人‛,于是工作上的支持多了、抱怨少了,规范多了、问题少了,赞誉多了、意见少了,张健就是因为坚持着服务群众的工作劲头,这个大家口中‚外乡人‛慢慢变成了职工群众咱们的‚自己人‛。
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张健还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
异地交流,孤身一人的张健在芜湖买房之前,一直住在县局(营销部)顶楼的单身宿舍。领导看他住着不方便,起夜方便还要到楼下,提出让他搬到县局(营销部)自有、未出租出去的房子里住。张健说:‚我是县局(营销部)的办公室主任,又是一名党员,如果我这样做了,同志们会怎么看?‛直到2007年在芜湖市区购买一套商品房后,张健才搬出了单位顶楼的单身宿舍。
2008年,为了能在逢年过节购票高峰期回家方便一些,张健准备考取驾驶证。当时,正是大夏天,马上就要开始科目三的 考试,中午休息时间,张健顶着似火骄阳,赶往2公里外的驾校练习。身边的同事建议他,大中午的不要来回跑,用单位的车子练两把,也费不了几个油。张健仍然拒绝了大家的好意,‚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繁昌县局(营销部)工作期间,每年夏天,妻子会带着放暑假的儿子到繁昌看望张健,多少年来,家人到繁昌的吃住行从来都是自己负责,从没有占过公家一分钱的便宜。
大学毕业的儿子找工作四处碰壁,往往是三天两头换工作,张健从没有为了儿子能够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去找门路、托关系,他总是说:‚年轻人,就要在社会上摔打摔打,自己的事情,由着他自己去做。‛
张健是一个极其讲党性、讲原则、讲规矩的共产党员,从他为人处事、工作生活上来看,他坚持原则,工作热情,待人诚恳,严于律己,做到公私分明,公心处事,从不因私废公,凡事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放低要求,放松标准,而是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点尤其令人敬佩。
三、诚恳待人是性情
做事就是做人,张健与人交往时,他处处谦让、事事宽容,和风细雨、浸润人心;日常生活中,他孝敬长辈、关爱妻儿,吃苦耐劳、克勤克俭。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相交何人,他都如自己所信奉的格言一样:‚真心做事、真诚待人‛。
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刘艳伟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来到了 繁昌县局(营销部)工作。当时,她与工作时间不长的黄田芳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与张健的房间门对门。
刘艳伟说:‚张健就像个老大哥一样帮助我们,工作上我们有什么不懂的他都会给耐心解释、指导。遇到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也有啥说啥。‛那时候,刘艳伟和黄田芳每天临近上班才起床,早饭都是早早了事。张健和二人约定:‚不吃早饭身体哪能受得了?往后,早餐咱们一起吃。‛
黄田芳回忆说:‚从那以后,张健大哥每天早上7点半喊我们起床吃饭,经常给我们烙北方的面饼。张大哥有个早起的习惯,每天六点多就起床,把县局大院打扫一遍后就叫我们起床,给我们做饭。到了冬天,还会自己熬上满满一锅豆浆,分给单位的同事们喝。‛
直到现在,刘艳伟还有一个遗憾:‚没多久,我从县局调回了机关,后来,张健大哥也来到了机关工作,可是都快一年了,因为大家手头都有事情,我都没来得及请他和嫂子吃顿饭,感谢多年来他对自己的帮助。‛说到此处声泪俱下。
张健有着优良的个人品质,他热心地帮助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同事和群众。不仅对自己身边的同事和群众有求必应,张健还帮助困难学生,雪中送炭,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走出困境。
在上海脱产学习时期,张健经常听同学谈起家乡湖北山区的孩子有多苦。得知湖北山区的艰苦生活环境后,张健委托同学帮助,在山区找一位贫困儿童进行资助,通过联系湖北省宜昌市共 青团宜昌县(后更名为夷陵区)委,找到夷陵区邓村乡江平村江平小学就读的三年级学生向某清,这名学生家庭困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一直跟着叔叔生活,生活求学都十分艰难。
联系到困难学生后,张健开始了资助,从1998年开始,张健共资助这名困难学生7年,一直到孩子中学毕业,每个月给孩子打去100元的生活费。要知道当时,张健与妻子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1500元。
对别人慷慨的张健对自己却吝啬起来,直到去世之前,张健还经常穿着打过补丁的衣裤外出锻炼,遇到同事好奇,他却笑着说:‚反正是散步的时候穿,好点孬点无所谓。‛
一个人生活境界与物质无关,一个人处事态度是内心美好的出发点,或是清贫,或是富有,源自于自己的态度,力所能及,倾心相助,张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就是张健!
四、忠孝公私两奔波
刚刚转到芜湖工作时,张健在繁昌荻港专卖管理所担任办事员。新工作对他来说十分陌生,为了尽快追上大家工作的步伐,进入状态,张健利用周末时间加强学习,边学边干。
从离开亳州的家到第一次返家,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他也思念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小,期间每天唯有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声平安,诉说衷肠。三个月之后,他回家了。
妻子郑艳玲回忆说:‚当时,他感觉到我有些生气。一进门二话不说,收拾出需要换洗的衣物,一头钻进卫生间忙了起来。‛
洗完衣服的张健又找出了扫帚和拖把,把家里重新打扫一遍。见妻子还没有主动和自己说话,张健在背包里拿出了妻子最爱吃的‚茶干‛。
张健看着妻子,低声说:‚对不起,让你受累了。‛ 听到道歉,郑艳玲泪如雨下,心里的委屈一股脑地发泄了出来。
那段时间,郑艳玲很累,除了正常上班工作,一面要照顾4年级的儿子,接送、做饭、辅导作业,一面,还要抽出时间照顾两家的四位老人。
‚以后,我会经常回来的,帮你分担。‛
听到张健的承诺,郑艳玲露出了笑容:‚我也不是拖你的后腿,只是心里憋得难受。‛
此后,工作越来越上手的张健,回家次数也逐渐多起来。‚那时候,张健每次回家,都是让我帮他买票。‛与张健最为要好的同事、芜湖市局稽查支队支队长杨良红介绍说,那时候,张健在繁昌荻港工作,买票不方便,‚每次买票,他都拖到最后,看看单位有没有急事需要周末加班。‛
有几次,杨良红帮着张健买了火车票,却又因为临时遇到周末加班,不得不放弃回家的计划,车票也因为过了时间,无法退 票,只能作废。
2005年,张健的妻子郑艳玲病了,查出了大肠息瘤。张健请了公休假,带着妻子到合肥医院检查,最终只切除了一个息瘤,另外一个仍然留在体内。就在患病的妻子的需要照顾的时候,张健并没有守在妻子身边。看妻子病情稳定,他又重回工作岗位,只是将一个月回一次家的习惯变为了每周回家一次。
虽然亳州、芜湖同在安徽省内,但两地来往交通不便,张健要坐六七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家。那段时间,为了更好照顾妻子,张健每周五乘坐晚上7点的火车赶回亳州,凌晨三点到家。周末,由他照顾妻子,平时照顾妻子、老人的担子就交给了自己的兄弟姐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郑艳玲的身体有了好转,但医生叮嘱,一定要按时服药,避免复发。一旦复发,很有可能演变为直肠癌。
妻子心疼来回奔波的丈夫。两人商议,将张健回家的次数再次变为了一个月一次。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儿子张子豪最难过:‚这下连‘周末爸爸’都没了,又变成了‘月度爸爸’。‛
只要一回家,张健总是先打扫一遍家里的卫生,然后抽出时间,赶到父母家,帮着做家务、做饭,他把一天的时间当做两天过,他总是对妻子说:‚平时顾不上,回来了一定要尽尽孝心。‛
2015年下半年,张健父亲病重住院,他的回家频次又变回了一周一次。周五晚上乘车,周六凌晨到家,在床上简单休息一下,就带着早饭赶往医院陪父亲。然后周日再乘火车赶回芜湖,为的是不耽误周一一早的工作。
两地频繁奔波的生活,张健一直坚持了半年多,身边的同事都在说,如此奔波身体哪能吃得消,张健却笑着说:‚平日里照顾不了父母,现在能尽尽孝心,累点没什么。‛
2016年年初,父亲安详辞世,请了三天假,简单处理完丧事,张健就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2016年5月8日是母亲节,张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着自己的母亲到亳州市十河镇参观芍花展。他将自己和母亲的合影放到网络空间中,下边写着这样一短话:今天是母亲节,这两天大家都在朋友圈中祝福母亲,但是别忘了,七八十岁的母亲不会上网,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多关心他们,才是最大的问候。
而这一张照片,是张健与母亲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身边的同事说,张健经常念叨一句话:‚等妻子退休、儿子大学毕业后,一家人就能到芜湖团聚了。‛
然后,张健却没能等到最后。
五、生命中最后的工作
从6月30日开始,芜湖持续遭受强降雨袭击,内河湖泊全面超越历史最高水位,遭受1954年以来最大汛情……暴雨持续不停,青弋江上游陈村水库已开闸泄洪、长江水位仍持续上涨,险情不断扩大,灾情不断蔓延,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危难时刻,烟草人挺身而出。
7月3日,芜湖市局(公司)组织了一支30人的青年抗洪 抢险突击队,支持当地的抗洪救灾,张健则被安排负责抗洪抢险的统筹协调工作。
得知分工消息后,张健立即找到领导:‚我当过兵,水性好,在繁昌县局工作的时候还有抗洪救灾的经验。‛张健一连讲出了一线请战的想法,要求组织安排他到抗洪一线。
出于对张健的保护,领导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7月5日早上,张健接到通知,抓紧落实全市系统补交党费工作;中午休息时间,代表工会赶往南陵县慰问家中丧父的同事;下午、晚上,他一头扎进抗洪抢险值班室,积极协调、联络抗洪抢险工作,冒雨检查机关大楼、卷烟仓库等关键部位,避免出现渗水情况。
7月6日,随着灾情的不断扩大,芜湖市局(公司)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全市系统开展‚抗洪救灾捐款活动‛。因时间紧急,一天的时间,张健就要做好通知下发、善款收缴清点等工作。
6日中午,平时午休时间喜欢出去散散步的张健回绝了同事的邀请,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
6日晚8时,张健在将《芜湖市局(公司)党员组织关系排查表》发给省局(公司)政工处工作人员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
‚最近怎么样?你那边雨水大,一定注意安全。‛回到家后,张健接到了在合肥工作的儿子打来的电话,‚最近身体好些了 吗?不要硬撑,难受就要抓进去医院看看。你这老医务兵还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吗?‛
‚放心吧,没事。最近事情有些多,就是有点胸闷,没什么大事情。‛张健宽慰儿子,‚明天把捐款送到慈善总会,我就去医院查一查。‛
一通简短的5分钟电话,没想到,却成了父子二人最后的通话。
7月7日早上8时07分,张健同志突然倒下,没有告别,没有嘱托,他就这么静悄悄地倒在了自己毕生热爱的工作岗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将自己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在整理遗物时,家人在他的包底找到一张5月31日的病历,病历上赫然写着:‚请患者注意休息、充足睡眠!‛而这份‚医嘱警告单‛,在他生前甚至无人知晓……
悲剧发生后,张健的妻子郑艳玲强忍着丧夫之痛前来料理后事,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告别仪式后,郑艳玲将安徽省局(公司)以及政工处、芜湖市直机关工委、芜湖市局(公司)、繁昌县局同事和战友送来的慰问金共20600元,以张健的名义无偿捐赠给抗洪救灾。另外,郑艳玲向组织上提出由她代张健补交2008年至2012年党费4492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事迹行动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他用生命谱写了对党的事业忠诚,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 了党的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口袋里仅仅存放了四样东西:一份记录抗洪抢险情况的工作清单、一部随时待命的手机、私人钱包和一枚鲜红的党徽。
第四篇:张学功同志先进事迹
房山区第一医院张学功先进事迹报告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儿时,我就梦想长大能够成为一名医生,用所学知识挽留患者的生命,用双手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了这个梦想,我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首都医学院。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心做一名人民信任的好医生。工作之初我参与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的人群防治和高血压的人群防治”研究工作。期间,白天去流调现场,晚上回来认真总结病历,查阅医学文献,为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5年8月至1996
年9月,我先后被派往北京阜外医院和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进修心血管专业和介入诊疗技术。回院后,参与组建了我区第一个介入室,在我区率先开展了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等多项领先技术,使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填补了房山区医疗领域的空白,为房山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目前平均每年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置入、心脏临时及永久性起搏、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风心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等各类心脏介入手术800余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为我院培养了一支年轻的介入专业队伍,为我院心血管专业培养了技术人才。2000年4月至6月,我在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进修学习冠脉搭桥术后病人的监护,回来后参与了我区第一个心脏搭桥术后监护室的组建工作,并成功地完成了100余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的监护及管理工作,开创了我区心内、心外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冠心病搭桥、风心病换瓣、先心病修补等高精尖手术的成功案例,使我院成为当时我区唯一的一所除心脏移植外,能够开展所有心血管疾病诊疗项目(从药物治疗到介入治疗再到手术治疗)的三位一体的区级医院,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居北京所有郊区医院的前茅。2007年顺利开展了急性心梗的急诊PCI技术,使心梗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充分的救治。2009年全年,我院完成急诊PCI近百例,这无疑为许多心脏急症患者打开了绿色的生命通道。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践,我在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有了独到的见解,掌握了多项新技术,也使我院心内科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成功抢救了许多危重症患者,使技术得到创新,使患者得到科学救治。
如:一例急性心梗患者除颤十余次抢救成功。患者,男,36岁,某商业城经理,因急性心肌梗塞,于晚上9点收入心脏监护室后即出现室颤、心脏骤停、呼吸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心前扣击、气管插管、电除颤转复心律,积极给予药物和呼吸机治疗,患者心脏一次次复跳,又一次次室颤、室速、停跳,病情反复,先后十余次给予电除颤,第二天,在IABP的支持下,行急诊PTCA加支架术,开通患者梗塞血管,经过近2小时的抢救,患者病情终于趋于平稳,起死回生,经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护指导诊疗,患者两周后痊愈出院。抢救的成功,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一个家庭,患者及家属非常感动,对我院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赞叹不已。
再有,我院产科一位36岁的高龄产妇,产后突发肺栓塞,病情危重,生命处在危险之中。为挽救产妇的生命,医院成立了临时抢救小组,在院领导指挥调度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抢救。我得到消息后进行了及时会诊,将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护应用于抢救中,使抢救过程的各项生命参数更加准确,为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一周的奋战,产妇终于转危为安。就是在那次血液动力学监护的应用,使我院急危重症病人的整体抢救水平得到了友谊医院、阜外医院专家的肯定和认可。
在我的带领和同志们的合作下,心血管各项治疗技术迅速成熟并得到有效开展,使我院的心血管技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也历练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医护团队,全体医护都基本掌握了股动脉、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气
管插管、心脏临时起搏、漂浮导管操作、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心脏搭桥围手术期管理等新技术,为我院心血管专业与国内、国际接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心血管技术的发展,拉动了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冠脉介入技术的成熟,监护技术的优势,推动了心外科,催生了冠脉搭桥、二尖瓣置换、先心病修补等技术的开展;肾动脉造影及肾动脉支架的开展促进了肾内科的发展,并带动了肿瘤化疗,外周支架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恶性高血压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领先的医疗技术,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患者的广泛赞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作20年来,我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人曾经说过,“医生分三等,三等医生把病人当路人,二等医生把病人当熟人,一等医生把病人当亲人”,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把救死扶伤做为己任,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记得去年冬天,父亲病重,全家人都守在父亲身边,夜里十一点半,我接到了科室的电话:有急诊患者需要会诊,顾不上和家人解释,我匆忙赶到医院。患者是一名78岁的退休教师,因胸痛收住院,诊断为急性心梗,情况非常不稳定,但因年龄偏大,无法进行溶栓治疗,我立刻组织人员为患者进行PCI手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我才离开。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面对家人,我满怀愧疚。身为一名医生、一名科主任,我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位心血管医生,只要病人需要,我和同事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竭力挽救生命垂危的患者。
我经常说:医者本分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唤醒生命。为
了病人,我们多次舍小家、顾大家,抛弃个人利益。自2000年来,每周二、四是心脏介入手术日,一做就是几台或十几台,每次都是从上午连续工作到下午,一连好几个小时,术中虽然穿上十几斤重的铅衣,但是很难避免放射线辐射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常常一天下来特别疲乏。作为一名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我总是带头上台,鼓励大家为患者做好服务,从不叫苦叫累。心脏搭桥术后病人病情变化快,在病人术后的24小时,我都要亲自在监护病房守护病人,直到病人病情平稳才能放心休息。其实,这样的情况对于我和我同事来说是经常的,当我们看到病人康复与家人团聚的喜悦时,我们也感到很欣慰,我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
20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心内科先后被共青团北京市委、房山区委授予市区两级“青年文明号病房”及“房山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于2006年被市妇联、市总工会、市人事局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我也多次被评为院、局级、区级、市级先进工作者,我在2001至2005年间连续五年被评为区级及市级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1年《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获区科委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2005年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初被房山区委、区政府授予“十五”期间“健康功勋”光荣称号,并被评为北京地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同时在《中国介入心脏医学》、《临床心血管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履行了一位医师的神圣职责,同时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房山区心血管病专家而自豪。
我的成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厚爱和支持,我的成功离不开
医院这个大家庭给我的温暖,离不开医院这所大学校对我的历练,更离不开同志们对我的真诚帮助。所以,也借此机会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我也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为我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我的应有贡献。
2010年5月4日
第五篇:张大青同志先进事迹
张大青同志先进事迹
张大青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曾先后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职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之江校区党委副书记、之江学院副院长、之江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该同志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中去,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在职教学院工作期间,该同志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认真刻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明显的实绩。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针对该院学生进校时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基础较差的情况,狠抓学风建设,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该院的学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校学生工作的先进单位,使该院学生的英语四级统考合格率连续几年名列学校前茅。
来之江学院工作之后,面对校区基础设施落后,多层次办学等复杂情况,该同志能及时理清学生工作思路,提出了中专的工作稳一点,学院的工作活上点,成教的工作细一点的总体目标,协调处理好之江学院、中专部和成教分院的学生工作,使校区学生工作更趋稳定,并已基本形成大学的校园氛围。该同志积极探索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主持了《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学生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课题研究,在之江学院试行学生班主任制,指导学生创办《之江先锋报》,并使之成为之江学院学生工作的宣传主阵地。每年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参与办学过程,进一步促进学院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作出了新的成绩。
该同志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针对民办二级学院现状,根据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早发挥作用的原则,重点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一年多来,该院已有70%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发展学生党员36名。在校区学风建设上,该同志能针对民办学院的特点,以计算机二级和CET-4考试为载体狠抓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之江学院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之江学院学生在省计算机二级等考试中合格率为%,与校本部平均合格率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