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2: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艺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艺心得体会》。

第一篇: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培训体会

兜余中心小学孙承浩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个人的实力,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有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凸显了建筑的宏观伟大。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二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颇有感触。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发觉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只是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来第三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意义的方法。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承古代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传下来的。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只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由于釉色、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表独特的形式特色、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也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而后它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第二篇: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

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第三篇: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一: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篇二: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三: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专 业

陶艺学号

2011-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 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一次便落选了。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

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图三图四:秦始皇兵马俑)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篇四:陶艺心得体会

综合材料创作——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男孩子的我们在小时候就有爱动手的习惯,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长江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会利用长江水及沙石来搭建小建筑和一些孩子眼中其他的有趣的玩物,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在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三个学年里终于等来了这门吸引我许久的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材料创作,最特别的是这门课是由叶双贵老师指导我们。叶老师在我们刚踏入大学校门之初就给我们上过专业课,正因这次课程是我们熟知的叶老师上课,我们倍感亲切和兴奋。周四上午我大早来到了陶艺工作室门口,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进入创作工作室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量的陶艺作品,那些作品在经过同学们的细心推敲和精心创作之后仿佛成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生命体,就是因为他们的认真和对艺术的理解及叶老师的精心指导才能有

如此出色的作品产生,因此我对这门课更加的憧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自己在努力过后肯定会有好的艺术作品诞生。

在整理完工作室后,我们男生就开始准备原材料,把整块整块的陶泥碾碎成粉末倒入盆中,经过水的溶解后我们用手搅拌这些陶泥,到了一定的粘稠度后再把它倒入专门的搅拌器内,在搅拌没多久后陶泥材料似乎就变成了热乎乎的新鲜的血液到了我们的手中,当时的心情是无比兴奋,因为我们马上就可以进行创作了。但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没有准备,叶老师马上就开始跟我们讲些注意事项和对这门课的要求。老师跟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陶泥的成分及使用方法,还有就是为什么要使用陶泥作为材料,因为它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于金属材质和其他非金属材质,在我眼里它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它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倍感亲切。陶泥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且还能大大降低污染,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天然材料。在叶老师对材料耐心解读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了。

每个周四周五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叶老师开始教我们用何种方法来来进行简单的陶艺,“压条”是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但是要把一大块陶泥

原料变为细泥条实属不易,当中我们要注意其中的水分所以就要不停的进行柔和,把它柔道一定湿软的程度才能做造型。在用泥条进行创作的时候是要格外细心和耐心的,如果条件都不成熟,我们的作品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当然一开始对它的小小陌生会让自己有些举步维艰,但在叶老师的耐心细致教导下,我的第一件作品终于完成了,虽然它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我认为沉着而细心的对待这些事才是成功创作的开始,特别的是要有想法和对这些材料的理解。相信自己在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件作品后会有一个成功的创作。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小作品,都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创作,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叶老师会时刻在我们身边叮嘱告诉我们一些注意的事项,但偶尔老师也会给我们讲一些他的艰辛的创作历程,老师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全部的奉献让我对老师更加刮目相看甚感敬佩。叶老师是个机智且幽默的人,叶老师时常会在我们疲惫且沉寂时跟我们开开玩笑讲讲小故事,让我们提起精神更有兴趣的进行创作,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的教导和亲

切的为人都让我们心头暖和和的。

在学习了压条等制作方法后,叶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拉胚,开始对这项方法不仅着迷并且十分自信的认为难不倒自己,但在后期的实践过后还是发现没有经过大量练习和细心的揣摩是根本做不好的。只可惜这门课仅有五周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周里要想做好这个功夫活说真的有点天方夜谈,但是今后只要还有机会我一定会谨遵老师的教诲用此方法做出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到课程的末期了,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交上几个小作品还有一个酒瓶高的大作品。对于我们来讲那件大作品让我们有点无从下手,因为之前的作品于此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之前的练习也并没阻碍我们像新的高峰发起挑战,越是这样我越愿意去尝试不同。在经过了压条拼接和拉胚成型的尝试失败后我还是选择了用块状陶泥拼接的方法,这样我的作品可以做的既稳固而且美观大方。因为工程浩大,还特

地选择了在课后休息的时间里跑去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艰辛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这份追求让我很好的完成那个体量较大的作品,当时可真是如释重负了。但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永不停息的,这一点我也得向叶老师学习,因为在我们眼里老师对创作的执着和思考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启迪和动力。

光阴似箭,短短几周的课程这么快就结束了,不知自己心里是有多么的不舍。从不懂到会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可是有叶老师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谆谆指导,那是多大的一种幸福和快乐啊。在这段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陶艺创作的基本技术,且对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最主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一些人生哲理,为了对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我们要学会舍弃,因为没有对艺术的执着和痴情的话,是难有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的。做人也是一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和为了理想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谢谢综合材料创作这门课,谢谢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热情的教导,希望我能谨记老师的箴言在以后艺术创作这条路上坚定而自信的继续走下去。篇五: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体会

中国陶艺——无法复制的辉煌

陶艺学号:818 名:李显光 班级学号:072093-08 学号:20091001243 在高中时就了解到中国的英文单词和陶艺是同一个,刚开始很好奇经过查询后大概的知道了其中的缘由:china一词是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从此便对陶艺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很想近距离的见识一下曾今乃至现在都作为中国代名词的中国陶瓷。于是在大学知道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便选了这门课,不过这个愿望是在我第三次选的时候实现了,当时得知没被踢的时候别提我有多高兴了。虽然现在这门课已经结束有一个多星期了,但课堂上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再次想起,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的卓越智慧及独具匠心所折服,下面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及自己的在实践中的过程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学后我所知道的中国陶瓷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

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着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

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接着,我们学习了在中国陶艺历史上另外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紫砂工艺。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器里面的最著名的就是紫砂壶了。紫砂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4,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隐退江湖的“陶朱公”。不过,这仅仅是个传说,紫砂做成壶还是明武正德年间以后的事。紫砂壶成就最高的还是要数宜兴了。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制作茶壶所具有的天然的优点有:1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2.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4。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在造型上,紫砂壶大致可分圆形、方形和自然形体三种。圆形紫砂壶主要特点是:珠圆玉润,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形紫砂壶特点是:方中藏圆,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自然形体的紫砂壶主要是仿照自然界中的已知事物。这种壶的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与风格

潇洒。”代表作品有供春壶,陈明远的南瓜形壶等。

说到陶瓷我们一定会想到景德镇,但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也有一陶瓷胜地——莺歌。一个同样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在台湾,只要提到“陶瓷”,第一个让人想到的,就是位于台北县的莺歌镇。莺歌镇位于台湾省的新北市,以盛产陶瓷而闻名,被人们誉为”台湾的景德镇”,有台湾釉瓷之都的美称。莺歌陶艺最早也是继承大陆,1805年,福建泉州的吴姓人氏移民到台湾的莺歌,开始了莺歌制陶的历史。随后,占有煤炭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莺歌制陶业迅速发展,陶瓷制品畅销岛内外。尽管现代莺歌制陶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但传统的手工制作仍然香火不断。这也是莺歌陶在当前出口工业没落后,仍能保留活力的原因。各具特色的制陶工作室遍布莺歌,成为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作课点滴:

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每节课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泥塑课和修坯课。

第一节课是泥塑课,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觉有点兴奋。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我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和以前小时候玩的泥不一样,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我做成了心的形状但并不像,厚度有点厚,但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然后,我又做了很细的几根长条,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杯子,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最终还是做出来了,但不知能不能烧成,为了避免烧坏我又做了几件作品,第一节课下来感觉做陶艺是需要耐心,只有耐心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二节是拉坯课。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接着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拉坯作品,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感觉很简单,我兴致勃勃的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其实没揉好),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在接近下课的时候终于找到感觉了却是下课了,只好等到下节课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了印象。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只好请老师帮忙做了个,真的感谢老师啊,要不就可能一个作品都没有。

第四节课是修坯课。老师仍然是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最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虽然作品看起来都不具有美感,但我还是耐心的将它们修好,毕竟是我花心血做来的东西,不过并不是那么顺利,弄坏了一个,一个小碗的底部被掏空了(没想到,本来以为很厚),最终将病态修成了更病态,不过还是挺开心的。

第五节课仍然是修坯课,由于拉坯制作技术不好,做不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刚开始拉坯时我就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所以拉坯完后,我收获颇丰,不过都是些歪瓜裂枣。即便是不太好看,但我也不准备放弃他们,所以按照上次的修坯要领我又修了一节课的坯。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也是在进窑烧制之前所面临的最后一场考验。由于只讲数量不太注重质量,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的作品还有不少,共有八九件之多。不过老师要求最多6间,所以我忍痛割爱的在他们;里面选了比较好看的出来进行上釉处理。小时候对画画什么的还

挺擅长的,不过也仅限于十几年前了。所以我的作品基本上都上的是彩釉。另外几件是实在不好意思上彩釉了才在上面随便花了几笔上了透明釉。最后就是等待进窑烧制,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考核,如果过了这一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跨过了鬼门关,我的心情还是激动的想看看我的作品到底咋样。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

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所以我还是冒昧的提一些建议,由于老师的课讲得几近完美,并且据说是我的前辈们提建议的结果,所以我的建议老师你就“看着办”吧。

我觉得中国陶艺欣赏课,除了向我们讲解介绍中国的灿烂陶艺文化,向我们灌输陶艺知识,我们使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陶艺外,应该培养我们对陶艺的欣赏力,也就是向我们介绍陶艺的鉴赏欣赏方法。应该是“授之以渔”,然后对陶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用这些知识去深入了解陶艺,并将之推广下去。我觉得这比仅仅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

第四篇:陶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尾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篇二:陶 艺 培 训 心 得 体 会

陶 艺 培 训 心 得 体 会

百江小学 翁金奎

25日我们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为期5天的陶艺制作课。看,老师们都像个孩子似的玩起了泥巴,那么专注、那么入神,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那颗童心再次被点燃。

以前一直没接触过陶艺。通过这两天的培训,使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陶艺是中国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制作陶艺需要理论、技法和创造性都具备。下午的实践课我认识了陶艺泥料,掌握了泥料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学习了揉泥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如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法等。我们运用所学技巧:如“压印纹、肌理、拍打、刻花等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将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了修饰。当一件件作品展现在眼前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欣慰,拿出自己的相机不停地拍照。

通过短短5天陶艺培训收获和感悟很多,比如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要有耐心,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要动脑筋,把握好感觉,充分地了解泥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和泥融为一体,进而做出好的作品。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内容不同,感触和快乐也有所不同。

相信通过我们今后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练习,一定会熟练陶艺制作,做一名合格的陶艺教师。2013.7.29 篇三: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四:陶艺心得体会

综合材料创作——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男孩子的我们在小时候就有爱动手的习惯,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长江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会利用长江水及沙石来搭建小建筑和一些孩子眼中其他的有趣的玩物,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在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三个学年里终于等来了这门吸引我许久的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材料创作,最特别的是这门课是由叶双贵老师指导我们。叶老师在我们刚踏入大学校门之初就给我们上过专业课,正因这次课程是我们熟知的叶老师上课,我们倍感亲切和兴奋。周四上午我大早来到了陶艺工作室门口,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进入创作工作室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量的陶艺作品,那些作品在经过同学们的细心推敲和精心创作之后仿佛成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生命体,就是因为他们的认真和对艺术的理解及叶老师的精心指导才能有

如此出色的作品产生,因此我对这门课更加的憧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自己在努力过后肯定会有好的艺术作品诞生。

在整理完工作室后,我们男生就开始准备原材料,把整块整块的陶泥碾碎成粉末倒入盆中,经过水的溶解后我们用手搅拌这些陶泥,到了一定的粘稠度后再把它倒入专门的搅拌器内,在搅拌没多久后陶泥材料似乎就变成了热乎乎的新鲜的血液到了我们的手中,当时的心情是无比兴奋,因为我们马上就可以进行创作了。但是做任何事都不能没有准备,叶老师马上就开始跟我们讲些注意事项和对这门课的要求。老师跟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陶泥的成分及使用方法,还有就是为什么要使用陶泥作为材料,因为它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于金属材质和其他非金属材质,在我眼里它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它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倍感亲切。陶泥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且还能大大降低污染,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天然材料。在叶老师对材料耐心解读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了。

每个周四周五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叶老师开始教我们用何种方法来来进行简单的陶艺,“压条”是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但是要把一大块陶泥

原料变为细泥条实属不易,当中我们要注意其中的水分所以就要不停的进行柔和,把它柔道一定湿软的程度才能做造型。在用泥条进行创作的时候是要格外细心和耐心的,如果条件都不成熟,我们的作品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当然一开始对它的小小陌生会让自己有些举步维艰,但在叶老师的耐心细致教导下,我的第一件作品终于完成了,虽然它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我认为沉着而细心的对待这些事才是成功创作的开始,特别的是要有想法和对这些材料的理解。相信自己在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件作品后会有一个成功的创作。

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小作品,都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创作,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叶老师会时刻在我们身边叮嘱告诉我们一些注意的事项,但偶尔老师也会给我们讲一些他的艰辛的创作历程,老师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和全部的奉献让我对老师更加刮目相看甚感敬佩。叶老师是个机智且幽默的人,叶老师时常会在我们疲惫且沉寂时跟我们开开玩笑讲讲小故事,让我们提起精神更有兴趣的进行创作,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的教导和亲

切的为人都让我们心头暖和和的。

在学习了压条等制作方法后,叶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拉胚,开始对这项方法不仅着迷并且十分自信的认为难不倒自己,但在后期的实践过后还是发现没有经过大量练习和细心的揣摩是根本做不好的。只可惜这门课仅有五周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几周里要想做好这个功夫活说真的有点天方夜谈,但是今后只要还有机会我一定会谨遵老师的教诲用此方法做出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到课程的末期了,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交上几个小作品还有一个酒瓶高的大作品。对于我们来讲那件大作品让我们有点无从下手,因为之前的作品于此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之前的练习也并没阻碍我们像新的高峰发起挑战,越是这样我越愿意去尝试不同。在经过了压条拼接和拉胚成型的尝试失败后我还是选择了用块状陶泥拼接的方法,这样我的作品可以做的既稳固而且美观大方。因为工程浩大,还特

地选择了在课后休息的时间里跑去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艰辛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这份追求让我很好的完成那个体量较大的作品,当时可真是如释重负了。但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永不停息的,这一点我也得向叶老师学习,因为在我们眼里老师对创作的执着和思考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启迪和动力。

光阴似箭,短短几周的课程这么快就结束了,不知自己心里是有多么的不舍。从不懂到会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可是有叶老师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谆谆指导,那是多大的一种幸福和快乐啊。在这段日子里我不仅学到了陶艺创作的基本技术,且对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最主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一些人生哲理,为了对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我们要学会舍弃,因为没有对艺术的执着和痴情的话,是难有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的。做人也是一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和为了理想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的。谢谢综合材料创作这门课,谢谢叶老师对我们无私热情的教导,希望我能谨记老师的箴言在以后艺术创作这条路上坚定而自信的继续走下去。篇五:陶艺课学习心得

陶艺总结心得

通过几个月时间的陶艺课的学习,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

很幸运选上这门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

第五篇:陶艺课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当初,我心心念念的陶艺课也到了尾声了。回想起来,选课时的兵荒马乱还历历在目。周日的选修课,我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并且容易过关的课程。琳琅满目的选修课,究竟要选哪一门?我为此头疼了很久。陶艺课,通俗来说,就是玩泥巴,应该会很有趣的。我 也可以顺便童真一回。在我挤破头,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我终于坐在陶艺课的课室里。才发现,陶艺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说,陶艺课,是一门讲究心灵手巧 的可是,看了那么多的作品,确实也是这样。当下,我心里可是后悔死了。要知道,我最不擅长的就是手工。可想而知,心灵手巧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神话。于是,每节操作课对我来说,就是劫数。每节课我都在认真看完老师的示范之后,绞尽脑汁构思自己的作品。笨手笨脚的我,老是赶在最后一刻才勉强把作业交上了。每次上完课,我总是班里最狼狈的一个。也许是熟能生巧吧,想我这样一个笨手笨脚的人,现在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我最喜欢的是猪)。当然,我现在虽然不能说得上心灵手巧,但是,经过这学期是训练,我也学会了享受做陶艺的快乐,我的手指的灵活度和配合度也大大提高了。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了吧!

下载陶艺心得体会(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艺心得体会(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传统陶艺课程心得体会

    关于传统陶艺课程心得体会 至此,我也终于接触了本专业最直接的课程,这个课程对我来说算是整整等了三年吧。似乎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曾记,小时候每每玩到饭点,奶奶就会站在......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5篇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5篇]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陶艺的心得体......

    陶艺心得

    陶艺心得 几周的陶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只为了学分的人来讲,这门课不过就是一门玩泥巴课,而对我来讲它是一门可以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的课程。......

    陶艺文化浅谈

    《起点幼儿数学》广西教研服务中心 陶 艺 文 化 浅 谈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 ,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就......

    浅谈生活陶艺

    浅谈生活陶艺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陶瓷文化有源远流长、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古人制陶是因为简单的生存需要,随后便有了相对复杂的身心要求。生活陶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

    陶艺教学计划

    陶艺教学计划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发明了陶器。陶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内涵深厚,名扬中外。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震撼着,影......

    陶艺课件

    实践活动—陶艺课程教案 有趣的陶艺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陶瓷艺术。 2.学会简单的陶艺制作。 3.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欣赏、提问、探究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