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学期末考试采写心得
采写心得
第一次采访人物,写人物通讯,我是真的很不熟练,不得心应手。在采访的时候有些不知道问什么才好,选定不了一个中心点,在写作的时候也是有些苦恼,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该用哪种形式写才好。这些都是源于平时的实际操作练习太少,所以当要实际去做的时候就有些迷茫了。但经过这一次的采访写作,我了解了一个大致的过程,对于采访围绕主题选取问题和写作的框架构成、如何围绕中心去选取组织语言,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以后的采写,也有了一个操作模式。
这次的人物采写,让我对于采访和写作的有了更多的一些认识。在写人物通讯前要先进行人物采访。在进行人物采访之前,要先对采访对象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向周围的朋友们了解,也要自己去接触交流。再者就要根据了解到得资料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在采访过程中也要随机应变挖掘更多的故事。接着就要根据采访的内容确定一个中心,看这些采访内容能够共同表现的这个采访对象的某一特点或性格,围绕着中心选定一个结构框架进行写作。虽然这些步骤在老师教学是教过,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经过这次的采写,就对这个步骤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对于以后的新闻采写就会知道怎么入手了。
经过这次的采写,对于夏瑞玲,我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认识。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但是快两年来一直没有说过话,因为辅修在一起,又是同班同学,所以才逐渐有了一些了解。夏瑞玲是陕西那边的女孩,黑黑的、壮壮的,留着短头发,给我的印象是比较男孩子气,而且不喜欢说话。但平时在班上看她画的画以及后来她的一些设计作业,觉得之中透着一股女孩子的细腻,她的画颜色非常舒服,她的设计很有女人味,那时候就觉得她很神秘,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这次的采写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她。一直知道她在《大学四年》里工作,这次又一起选择了新闻辅修,想她一定很喜欢文字,在采访中发现果然是这样。当她说她喜欢尝试自己不会的,说自己为了这次策划项目看了很多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枯燥的书籍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她的勇气和求知的心。她在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比如觉得我们专业的学习过于感性,而文化生的思想就比较理想这些感想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小小的惊讶,觉得这个看似有些男孩子气的低调女生,心里原来有这么多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夏瑞玲说了多次的:“我做事情,要不就不去做,既然选择做了,我就会做下去并且做好!”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身边这样坚持而又认真的人真的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做事情要不就是做一半,要不就是应付着完成。夏瑞玲的敢于尝试的心,她对于文字的喜欢和追求,对于很多事情自己的想法,对于事情的坚持和认真,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她确实有很多我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新闻写作学
新闻写作学
1、人物通讯的采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P413
①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②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③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④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有哪些? P527
①抓准“镜头”
②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a、细节要有特点
b、细节要有动感
③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④要情景交融地写
⑤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和凸现
a、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二是
要尽量把它们写的有镜头感。
b、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
好是把背景和新鲜的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
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
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3、通讯的基本特征 P315
①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②真实、有时效性、所报道的事实有新闻价值
③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满足欲知
详情的需要
④通讯报道的事实更形象、生动,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
原生形态,更具感染力
⑤文体较自由
⑥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⑦体现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⑧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⑨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4、通讯写作中主题的提炼方法和选材方法 P352
提炼主题:①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②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选材方法:①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②围绕主题选材
③选材忌重复
5、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P432
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a、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b、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c、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④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⑤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a、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b、“多线条过程”结构
⑥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6、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作用P195新闻背景:宏观意义:就事物产生和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 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类型:
1、历史背景
2、地理背景
3、知识背景
4、人物背景
5、事件背景
6、政治背景
7、原委背景
作用: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揭示事物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⑥介绍新闻人物满足读者好奇,阐述人物行为合理性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1、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2、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意
3、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一则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
备哪些品质
第三篇:河北大学新闻采写期末考试复习笔记
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是文字表现形式,是新闻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记者要准确、鲜明、生动的报道新闻事实,体现政策思想,吸引读者兴趣,必须讲究新闻写作的技巧,必须进行相关的训练。
消息:是一种以简洁的文字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主要、最基本、最常用的新闻体裁,它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主标题:又称正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作用在于点名消息中的主要事实观点,文字十分简洁。副标题:又包括隐题副题两类,引题位于主题之上,引导说明烘托渲染,副题位于主题之下补充解释
实标题:实标重在叙事,着重具体体现新闻事实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主要事实是什么,属题材型标题。
虚标题:重在说理说情着重揭示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思想精神等,让人明白新闻事实的意义价值,属主体型标题
消息头:在导语的开头,一般会出现一些介绍语,说明消息的来源,消息的规格以及消息有关的时空顺序。导语:是新闻中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来表述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具有吸引力的开头。
消息主体:又称新闻躯干,是指消息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也就是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主体事实相关的能够说明新闻主体事实的历史状况、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人物经历、科学知识、基本数字的必要材料。
背景新闻:以新闻的形式出现,以过去的相关事实作为新闻背景材料而编发的报道,这类消息一班不单独发表,主要是配合重大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活动,向受众提供有关事件或者人物的背景资料,也有人称其为资料性新闻。
叙述型导语:提要型导语,他采用叙述手法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尽可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突出新闻事件的兴奋点。
描写型导语:以具体的描写开头或从现场场景、气氛写起,或用典型情节细节作为引子,抓住这些富有特殊意义或者具有个性的场景或情节,进行简洁而有特点的描绘。
提问型导语:在新闻的开头提出某个尖锐或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受众的思考或沉思
串联型导语:广播电视特有的一种导语类型,它在一则新闻与另一则新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比较重要的随后安排,再次的再向后排,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就是一个倒金字塔的形式,用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严肃新闻。
时间顺序结构:这一结构的文字稿完全自热的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发生在最前的表述在前,发生在后的表述在后,事件的开头就是新闻的开头,事件的结束就是新闻的结束。
悬念式结构:在新闻的开头设置悬念,在主体部分层层解开谜团,即为悬念式结构。运用自然,掌握好解开谜底的时期,不能故弄玄虚。
消息的结尾:指消息的结尾部分,即在主体之外的全文的最后一段或者最后一句话。
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新闻简报。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人们关心的和有兴趣了解的事物做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类型
事件通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这种通讯重点在于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工作通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新趋势的通讯类型。风貌通讯:又称旅行通讯,概貌通讯,记地通讯它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类型。通讯结构:指在一篇通讯中,内容的层次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是通讯的外在形式。
纵式结构:单线条过程连接法,即按单纯的时间、物发展顺序、作者对所报道事物的认识发展顺序采访过程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横式结构:按照空间按变换或者事件性质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这种结构是以相关联的系列典型事实的组合来安排层次的写作方式。
深度报道:西方新闻学对深度报道的概括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新闻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式报道新闻的方式。连续深度报道:指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就某一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件而写成的一系列的报道总和
系列深度报道:从不同侧面报道一件已经发生过的重大新闻事件,它是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或者报道内容复杂而不得不分成若干篇进行连载报道。
整合报道: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报道及相关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
简答
标题的作用
引导阅读、点睛作用、帮助记忆
标题制作要求
1. 题文相符(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 突出精华:将新闻中的精彩部分作为标题的写作内容
3. 言简意明
(1)善于省略(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三,省略消息来源;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
(2)锤炼语言
4.易读易懂
5.生动活泼(巧用比喻比拟等有助于标题的生动;巧用引用仿拟等使标题简练有情趣;巧用对偶对比排比等,有助于标题的鲜明性与生动性;巧用双关反语等有助于标题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的增加:还可以巧用动词,使标题鲜活。)导语的作用
以经济的笔墨反映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一语定意,为整个新闻报道定下基调,突出写作中心主线;唤起受众注意,激发受众阅读兴趣。
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突出最主要的新闻要素(一些并不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找出一个距离现在较近的新闻报道点,写入导语,然后再交代以前的新闻事实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导语中必须要有新闻要素且每一个新闻要素的意义必须完整,能够传递基本信息),用词简洁(突出吸引人的要素,隐藏部分要素,达到简洁的效果)
设置悬念或突出生动形象的事实,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设置悬念:通过违背常理的事实、富有趣味性的事实、与众不同的细节制造悬念)(突出生动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形态、突出场景、同时交代场景和人物动作神态)
主体功能:1.对于全要素的导语,消息主体的作用是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阐发。2.对于部分要素导语,其作用还有补充新的事实要素。
主体写作要求:1.围绕导语,紧扣主题;2.叙事要生动,以保持受众的阅读兴趣(内容上,提供受众预知信息;多种表现手法交叉运用)3.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消息的结尾(评论式结尾、悬念式结尾、背景式结尾、警告式结尾、提问式结尾、呼吁式结尾、希望式结尾、自然式结尾)注意:简洁精炼不冗长;有滋有味切忌空泛;紧扣新闻事实,紧扣主题。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3.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有文采。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
风貌写作的基本要求:1.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2.善于对比和衬托3.丰富知识,增添趣味。4.叙论结合,情景交融。
深度报道:特征:深刻性(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对事实全面,系统,深入挖掘;题材具有深刻重大的现实意义。)广泛性(题材面的广泛性;受众面的广泛性;影响力的广泛性)整合性(报道理念的整合;媒介之间的整合;媒介内部的整合)发展趋势:1.向全景化方向靠拢(相关新闻背景全景化;新闻主体的全景化)2.沿全程化方向发展(事件本身的全程化;事件走向的全程化)3.全知化趋势日显(相关知识的解释说明;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觉的有机结合)分类:根据每篇性质和组合方式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一根据每篇深度报道的性质可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其二根据多篇报道的不同组合方式划分可分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整合报道。
加入新闻背景应注意问题:1.少而精,防止其喧宾夺主(围绕主题选择背景材料;对于众所周知的背景材料加以省略)
2.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回答受众关心的问题。
第四篇:新闻采写技艺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第五篇:娱乐新闻采写
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