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

时间:2019-05-12 12:4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

第一篇:《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

《<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解读》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古代的知识精华,是中华的宝物。历来研究中庸的人们很多,不同的人对中庸都有不同看法。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讲究“合适”,也就是“刚刚好”。在现代,可大致理解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中庸之道便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二: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对中庸,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的目标是致和。在人际交往中,不同身份、不同品性的人能够和合融洽,便是“和”。中国人讲“致和”,意味着人际关系中并不想一方克服一方,而是要在保留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犹如五指长短各异而组成灵巧之手一样。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便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在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中庸之道,我们就要做到:

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

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

四、用物不要太荣: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第二篇:中庸解读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义。(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忌惮和恐惧。【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论语•守旧》)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正文】①鲜:少,未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施行它。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请求“跑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子曰:“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敷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聪慧轶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人。【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中庸之道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总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所以,进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臆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

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心胸。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又叹息呢? 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

【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守也。”(第7章)【正文】(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

打赌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景象不都是多见的吗? 下一章(牢牢捉住不要放弃)

【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牢记(2)而弗失之矣。”(第8章)【正文】(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牢记:牢牢地放正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诚恳。服,著,安排。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别,他挑选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正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走。”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克保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门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选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下走。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采。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正文】(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超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现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瞧得相比超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出生进逝世,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手法还是正在于惹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看。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逝世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稳定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一成稳定,强哉矫!”(第10章)【正文】(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挑选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抨击。(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逝世而不厌:中途而废的意义。(7)和而不流:情温顺又不随波逐流。(8)矫:刚强的样子。(9)稳定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觉得的强呢?用宽容热和的精神走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抨击,这是南方的强,质量崇高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卖枕席,中途而废,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质量崇高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维持中立而不恰恰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清平常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黑暗时保持守,宁逝世稳定,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子路情莽撞,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膂力的强,有精神气力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膂力的强,而是精神气力的强。精神气力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保持本人的信心不动摇,宁逝世不改变志向和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没关系,只需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豪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正在这里所夸张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妙的道行。

下一章(正道直行,台甫鼎鼎也不懊悔)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1),后代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中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豹隐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正文】(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中止。(4)见知:被知。见,被。【译文】孔子说:“寻觅隐僻的歪歪原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沽名钓誉,后代或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尽不会这样做的。有些质量不错的人凭据中庸之道走做,但是中途而废,不克保持下走,而我是尽不会中止的。真正的君子遵照中庸之道,即使终身台甫鼎鼎不被人晓得也不懊悔,这只要圣人才华做得到。”

【读解】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沽名钓誉的搞法基础分歧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门路,走到一半又中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美并身膂力行的。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美的精神。

“鞠躬尽瘁,中途而废。”(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美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行动重双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观点,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下一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匹俦(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匹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克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匹俦(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正文】(1)费:广大。隐:精微。(2)匹俦: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方•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确。(7)造端:开端。

【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固然愚蠢,也可以晓得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即即是圣人也有弄不明确的地方,普通男女固然不贤明,也可以施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即即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地面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腾跃深水。”这是说上下明确。君子的道,开端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读解】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分析,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环抱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正由于道不可顷刻离开,所以,道就该卖有普遍的可顺应,该卖“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晓得,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晓得是一回事,一般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进其高妙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务必有精微玄妙的一方面,供品德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进修,进行创造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质联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又有进步,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道是如此,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程度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整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晓得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正在这里。

下一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看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肯,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敷,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第13章)【正文】(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准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看。(3)违道:离道。违,离。(4)庸:平常。(5)胡:何、怎样。慥慥(zao),忠厚老实的样子。【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挤人。假如有人施行道却排挤别人,那就不可以施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正在长远。’握着斧柄砍削斧柄,该卖说不会有什么差别,但假如你斜眼一瞧,还是会发觉差别很大。所以,君子总是凭据差别人的情况接纳差别的要领治理,只需他能改正过失施行道就行。”

“一个别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喊忠恕呢?本人不肯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儿子该卖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臣民该卖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弟弟该卖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朋友该卖先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平常的品德勤奋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品德的实践有不敷的地方,不敢不勉励本人勤奋;言谈却不敢放纵而肆无忌惮。说话相符本人的行为,行为相符本人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样会不忠厚老实呢?„”

【读解】道不可顷刻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一切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一切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一切的人走一样。相反,假如只答应本人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本人“”而禁尽别人(阿Q)“”,那本人也就不是真正的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准绳是从实践起程,从差别人差别的具体情况起程,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又可以顺应差别个别的非凡。这就是普遍与非凡相联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指责指责,而该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肠为别人着想,本人不肯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由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本人,不也还有很多该卖做到的而没有可以做到吗?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本人进行了严重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伧夫俗人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

不过也没关系,只需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恰恰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准绳,这就是中庸之道。下一章(素位而行,循分守己)

【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肯乎其外。

素崇高,行乎崇高;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进(3)而不自得焉。

正在上位,不陵(4)下;正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第14章)【正文】(1)素其位:安于如今所处的职位地方。素,平素。如今的意义,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卖时的少数民族。(3)无进: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进,处于。(4)陵:欺负。(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权利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安定的职位地方,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义。易,安定。(8)俟(si)命:守候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正在布上的喊正,画正在皮上的喊鹄。

【译文】君子安于如今所处的职位地方走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崇高的职位地方,就做崇高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情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正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正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温顺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负正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正在上位的人。端正本人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守候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梦想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本人箭术不可。” 【读解】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喊做安守天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循分守己。

这种循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顺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着名漫画家蔡志忠教师所说:“本人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消羡慕西瓜,西瓜也不消嫉妒苹果„„”然后才华熟能生巧,进一步积累、创造本人的价值,获得瓜熟蒂落的成功。

现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正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顺应和处置后获得的。一个不克顺应现状,正在现实长远不知所措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回到我们正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然发觉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本人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很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走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喊做不守天职,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或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卖代中国学问分子正在面对能否“下海”标题时的一个实在报道。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还可以举出很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瞧到那山高”,本质上是没有熟识明确本人,丢失了偏向。

与“这山瞧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丢失是不满足本人的职位,总是奢瞧向上爬,奢瞧高升,总是任劳任怨,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教师正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熟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假如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阻碍,就会由涣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每个别的劳动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组成需求,才华组玉成体的健全。”实在,耕云教师正在这里所说的原理,也正是号召我们“向雷锋同道学习”,“做一颗的螺丝钉”的情神。只惋惜很多人没有真正熟识到这种精神的深进内涵,不克“素其位而行”,循分守己,进步本人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晓得羡慕,以致嫉妒别人,不吝接纳一切手法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进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丢失了本。

凡有奢瞧,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走妄想什么,只问本人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循分守己。下一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大)

【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大(3)。《诗》曰:“妻子好合,如胀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怙恃其顺矣乎!”(第15章)【正文】(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胀,弹奏。翕(xi),和顺。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端;就像登高山一样,一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后代感情和睦,就像奏琴胀瑟一样。兄弟关系,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侥幸。”孔子赞叹说:“这样,怙恃也就顺心如意了啊!” 【读解】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大”的意义。

万事总宜循规蹈矩,不可之过急。不然,“欲速则不达”,效果事与愿违。

一切从本人做起,从本人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正在天下施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本人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规蹈矩的原理。下一章(无所不正在的道)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看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奠。洋洋乎!如正在其上,如正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正文】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艳服。(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方。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推断。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覆盖。【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品德可真是大得很啊!瞧它也瞧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表如今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严厉划一的打扮走祭奠它,无所不正在啊!似乎就正在你的头上,似乎就正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臆测,怎样可以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明显,实在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覆盖!” 【读解】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阐明道无所不正在,道“不可顷刻离。”

另一方面,也是呼应第12章阐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瞧它也瞧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表如今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抽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瞧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正在,无时不正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卖然该卖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星期了。下一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宽裕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盛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恼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盛德者必授命。”(第17章)【正文】(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奠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奠方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天分,本。(3)笃:厚,这里指厚待。(4)培:培养。(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方•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鲜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敬的人了吧?品德方面是圣人,职位地方上是尊贵的天子,财产具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奠他,子子孙孙都维持他的功业。所以,有盛德的人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职位地方,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财产,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名看,一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命。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凭据它们的天分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养,不克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崇大作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品德,让人民立足立命,享用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严重的任务。’所以,有盛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需你修身而进步品德,“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授命于天,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看、职位地方、财产都已不正在话下,应有的都市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里的主人雄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市有的。”

由此瞧来,儒学并不是尽对排挤功利,而只是那种急功近利,不循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夸张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己,进步自己的品德和才华,然后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地获得本人该获得的一切。

这实在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恰恰锋,不走极端,而是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走下走。

第三篇:中庸精华解读

中庸精华解读

《中庸》精华解读

1、天命①之谓性②,率③性之谓道④,xiū(xiū读)⑤道之谓教⑥。道也者,不可须yú(yú者)⑦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⑧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⑨xiàn(xiàn不)⑩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zhòng(zhòng发)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

【注释】

?中: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一切都按照“礼”的规定行事。

?中节:中,音zhòng种,符合的意思。节,节度的意思。这里指符合周礼规定的礼仪规范。

?达道:普遍遵循的原则。

?致:达到的意思。

?位:位置。这里用作动词,位于其应在的位置的意思。

【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片刻不能离开,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正因为如此,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当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其言行更加谨慎。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并且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可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

【解读】

此段文字是《中庸》的第一章,《中庸》这部小书的内容基本都围绕本章而展开。

《中庸》原本是《札记》中的一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一般认为《礼记》的《中庸》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担忧儒学失传,特意留下来的“心法”,并将其传授给孟子。所谓心法也就是形成孔子时代儒学的基础原理。不管任何时代,只要找到这个心法,就能够再将孔子的儒学思想重新架构起来。

关于《中庸》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有这样一种说法:孔子开创了儒学文化的辉煌时期,但却没有系统的阐述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如同有人送你一台电脑,却不告诉你电脑运行的基本原理,你不了解原理,要想获得电脑就只能从别人手里购买成品,卖家把高端CPU换成低端产品你也弄不清楚,只好吃哑吧亏。不过孔子在晚年还是把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告诉了曾

子,于是曾子写出来一部《大学》——相当于造了一台电脑给后世人使用,然后曾子又把这个基本原理告诉了子思,而子思则担心这个原理迟早有一天会被人丢掉,就在将其传给了孟子的同时,把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写成了《中庸》。果然不出子思所料,孟子他老人家只顾自己讲着痛快,自他而后,儒学就后继无人了。

眨眼之间时间过去了一千四百年,到了宋朝,朱熹识得儒学的心法,从《礼记》中将《中庸》篇抽出进行整编和注解,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宋代以后的官方教科书。而久已无人问津的儒学也从此发扬光大。

那么中庸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何以它竟能成为重构儒学文化与思想的契点?

《中庸》第一章这段文字就解释了这个问题。文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慎其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到晚年时,仍逐字逐句修改文稿。他的夫人取笑他说,“你那么认真做作业,还怕先生骂吗?”他回答说,“不怕先生骂,但怕后生笑啊!”一个一流的文学家还是这样“怕”自己的文章有不妥的地方,这种敬业精神就是慎独精神使然。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中庸”的“庸”字为平常之意。“中庸”的表面意思就是要人们以“中”作为为人处世的日常规则,也就

是说我们要心态平和心境坦然地处置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要我们做人做事、于人于己都应该遵循“平庸”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与天地,与自然的相一致,也就是说要“中和”,现在我们称之为和谐。同样中庸也绝不是让我们去做庸才,碌碌无为,草木一生,只是说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更加坦然,更加自在。

综合而言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学问,是讲究如何与人合作,合作的时候又怎样才能够维护自己与别人的共同利益的学问。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棵树,一高大而挺拨者;一矮小而奇陋者;一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忽一日,那棵高大而挺拨者不见了,随之矮小而奇陋者亦不见了,惟剩那株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生动地活在那里。有人问主人缘故。主人说:“高大而挺拨者砍了可作栋梁之用;矮小而奇陋者不甚雅观,又无所作为,存之何用?至于那棵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看起来又不怎么碍眼,与其砍掉不如留着。”

有人说,做那种不高不矮不丽不陋的人,这就是中庸之道吗?我看,不是。它不过是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决不是为了适应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决不是为了个人的饱食终日。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但遗憾的是,由于历来人们对中庸缺乏明确的思辨思维,更兼因历朝历代的暴政者恶意的曲解与愚弄,最终让中庸思想的光芒被掩盖。现在谈到中庸,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却是圆滑、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甚至是和稀泥。

近代著名思想家鲁迅先生所说:中庸是国人最为推祟的,但中国人却又是最不懂何谓中庸的,如果中国人那怕明白一点中庸的道理,中国的问题也不会象现在这样复杂。

说到国人对于中庸的无知,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艺术》一文中有过深刻的揭露: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

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鲁迅先生的这番话语揭示了国人对中庸思想在认识上的误区,鞭策入里,入木三分。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我们却迷陷在认识上的误区与曲解之上,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2、忠恕①违道不远,施诸②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庸③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④不zào(zào庸)慥⑤尔!(第十三章)

【注释】

【译文】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尽。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解读】

这两段话,孔子重点谈论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原则——忠恕之道,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

说到忠恕之道,我们一般引用较多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认为忠恕就是做到尊重自己的需要,同时尊重他人的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并且还有这样一个传说: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法国巴黎开会的时候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和平共存需要靠什么思想?与会者首先提出来是基督教,因为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思想是优势的文化,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基督徒。但伊斯兰教徒说基督教带给世界很多压力,我们不能接受,还是伊斯兰教比较好。因为“伊斯兰”三个字就是和平的意思,但是有人提出伊斯兰教世界充满了战乱。又有人提出来说,我们需要佛教,还是遭到了反对。后来有个人提需要孔子,孔子提出来之后,居然没有人反对了。因为他们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过在联合国大厅里,却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怎么做,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做。我不希望别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这一来的话不是互相尊重,不是互相关怀?如果人类以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人类不是和平共存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是人类社会应该确保的道德底线。

但是“己所不欲”的思想只是表达了忠恕之道的一个方面,而“己之所欲”的内容是不是就应该保持克制,而不去影响别人呢?当然不是。因为孔子还有一句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凡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也希望周围的人能够达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11月22日在新德里印度科学宫就中印关系和中国发展道路发表重要演讲时候,引用了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胡主席的意思是说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就是忠恕之道的第二个方面。

忠恕之道的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在成绩或功劳面前不要独自占有,在缺点过错面前不要推诿他人,即“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功不独居,过不推诿”这三个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所以老是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有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听了,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大家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有些人能够活得欢欣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差距真的有如此之大吗?一个人,应该积极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有所得,应该高兴满足,有所失,则细细体会过程,相信也必有所得。对人随缘,对事随心,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天下之达道①五,所以②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③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zhì(zhì之)④、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⑤也。或⑥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⑦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zhì(zhì曰),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章)

【注释】

【译文】

天下人通行不变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

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解读】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记》中的一篇《礼运》所言:“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近代以来这五伦一度被列为封建思想,致使很多人以五伦为封建大毒草而远离之。细观这五伦,实际包含了人生中所有的社会关系。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世界,必须学会生存法则才能在社会立足。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今日从家庭到学校所教的,大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类的“丛林法则”,而不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互敬互爱。尽管口头上一个劲的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实际上教育的善善教化作用已经被彻底淡化。如此急功近利的教育,加之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必然造就了青少年的思想紊乱,精神无所信托。

其实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沉淀着浓厚的文化传统。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便成经典,一曲《流浪歌》便能传遍大江南北。可见,孝文化还是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然而社会上对于孝文化的关注,实在也太少了。父母爱子女,是所有动物的共性;不过反哺孝敬老人,却是人类所特有。所以“孝”是人与动物最大区别之一。可是今天某些“有娘生没娘教”的不孝之子,竟然视“孝”如仇,以“能养”为“还贷”,其父子(母女)之情竟如此淡薄。这告诉我们,教育中“孝的教育”势在必行。否则,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真是就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只有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了,那不成了丛林的世界?所以,五达道不可丢。

那么,调节五伦的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华人的商界领袖、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发家故事,一直在社会上流传。他之所以成为香港大富豪,离不开其在关键时刻的“智、仁、勇”表现。

李嘉诚早年不是很有钱。一天,他请了一群专家,问他们如何积累财富,这些专家给他一些建议,他选择了其中一条:买香港股市的股票。他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他自己都不知道,或许一生也不会有答案。做好选择后,他就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家里所有的财物,全部买进香港的股票,结果炒了香港股市的大底。过了两年,他又问这些专家,如何保持财富的持续增长,这些专家说,香港的地产可能见低谷了,于是他卖掉所有的股票。虽然股票还没有见顶,但是他认为地产的机会大于股票,他还是卖掉所有的股票然后买进地产。结果他又炒了一个地产的大底。通过这两大手笔,李嘉诚奠定了自己的发家的基石。

成功都是一样的,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了香港的首富,首先他具有敏锐的眼光:当时专家跟他很多建议,他可以选择最正确的,这就是眼光。其次就是胆气:他敢卖掉所有财产,然后全部买进股票或房地产,这就是胆气。《中庸》中对人的要求讲三点:智,仁,勇。李嘉诚的眼光就是智,他的做法就是勇,最后他热心慈善事业,2009年4月22日,他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这可谓是仁。所以他才可以成为华人的商界领袖。

而蒋介石在1938年6月9日凌晨下令炸开花园口的黄河大坝,以便阻击日军,却造成百万民众死亡,可谓“智、仁、勇”的反面典型。1938年,国共两党同仇敌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激战正酣。2月份开始,在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正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徐州大会战,国民党在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后,南北两线日军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有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接下来日军占领徐州,攻陷河南省会开封,并企图打通向南进发直捣武汉的线路。在这危急时刻,蒋介石竟然下令炸开了在花园口的黄河南岸大坝,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为蒋介石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

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同时大坝绝口也造成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百万民众死亡,不知情的当地民众对国民党产生了强烈不满。事后,蒋介石为逃避责任,发动宣传机器,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坝,日军改变进军路线,使得炸坝阻敌成效甚微,如此料敌不明,是谓不智;死人近百万,如此不顾百姓死活,是谓不仁;事后,百般抵赖,不肯认账,死不认错,是谓不勇。如此不智、不仁、不勇之表现,早已为后来的败走台湾做了伏笔。

4、凡事豫①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jié(jié豫)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③,道前定则不穷。(第二十章)

【注释】

【译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解读】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言前定则不跲”,“跲”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字左边是个足字,右边是个合字,用文言文的注解叫做“颠仆”,颠仆就是走路跌倒了。言语事前没想好,话语漏洞百出,或者无话可说,其窘迫状如同走路时突然跌倒。古人有一句通俗的话,叫做“信口开河”,一开口就像河流里面的水一样,淊淊不绝。说了很多错误的话,自己还不知道,那是失败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的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直接会导致事情的成败。我们在世间,办大事、办小事,都要用言语,就是求学,也要用言语。说话要得体,要慎重。

“事前定则不困”,“困”这个字外面一个围框,四方围起来的,里面是一个木字,木被四方包围,使得它在里面无法伸展,感觉得很困扰。因此引申的意思,就是困难的意思。遇到困难,所做之事情将无法继续前行。因此,行事之前要有计划。所谓“三思而后行”。你事先把这个事情,一步一步都想好了,遇到任何问题出现了,你都有解决的办法,这都是事先想好啊,然后你才没有困难,就是有困难发生的时候,你都可以应付,有办法来应付。这是“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疚”是什么呢?疚是当“病”字讲。“行”是执行,就在执行的时候,你也要有执行的程序的。比如说,你要准备

旅游,在国内旅游也好,到国外去旅游也好,当然要用一个的旅游。正式的要出发的时候这叫行,出发的时候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在旅途上,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这个都是要想好。所以在执行之前,都要想好,在执行的时候,任何一种状况,就不会发生了,就算是发生了问题,也能够针对这个事先就想好,马上就能解决。这样执行的事情,就不会有后悔的事情。所谓后悔是事情办错了,才有后悔,你一切都安排好了,没有错误那就不会有后悔了。

5、博学之,审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ǔ(dǔ慎)②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二十章)

【注释】

【译文】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是愚笨之人,也一定可以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可以变得刚强起来。

【解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

做到“笃行”。

中国许多高校的校训都源自《中庸》的这句话。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校训就是这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山大学的校训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所以众多高校不约而同的使用这句话作为校训,就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学问之道,可谓亘古不变。

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下,我们还需要具有“弗措”的精神,也就是《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以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笨鸟先飞”的态度,龟兔赛跑的寓言里那获胜的乌龟的态度。

6、在下位不获①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②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③,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第二十章)

自④诚明⑤,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其次⑥致⑦曲,曲能有诚。(第二十三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dǎo(dǎo成)⑧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第二十六章)

【注释】

【译文】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由于有天生的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的,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的,这叫做人为的教育。达到了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比圣人次一等的普通人应该在局部的小事情上下功夫,这样也能做到真诚。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而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贯穿于万事万物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且还要完善万事万物。

所以,极端真诚是永远不会停息的。不停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

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解读】

“诚”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经典都对其有所论述。《中庸》也不例外。在《中庸》里从第二十章后半部分开始一直到第二十六章集中的对诚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

今天我们说要讲诚信。诚信缺失是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诚信的缺失严重地扭曲了人类的心灵,使人类精神生活处于一种高度的相互戒备状态之中,这一点无疑大大弱化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也无疑是一种不幸福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诚信呢?关于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构建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的诚信教育。而欲使诚信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外传统伦理思想史中有关诚信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在这方面,《中庸》的诚说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诚信”这个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诚”,其二为“信”。《中庸》认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如果要想获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就要与周围的同事朋友相交要讲信用;如果要赢得同事朋友的信任,就要孝顺父母亲人;如果要孝顺父母。就应该自身要做到真诚;想要做的内心的真诚,就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上级赏识、朋友信任、孝顺父母,做到这些需要的是内心的真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万事万物。这就是《中庸》所说的“诚”。有诚才有信。

今天所说的诚信,关注的“信”这一层次,并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社会信用制度,殊不知没有内心的真诚,何来信任。因此要做到诚信,还是应该多从内在层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本性,“圣人”只要由这种本性出发,就懂得为人处世的道路,正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而普通人需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明白善恶是非,然后于人于事就能真诚,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我们普通人只要能够做到“致曲”,即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通过“内省”,使小事上的“善端”扩展开去,由微到显,也能达到至诚的境界,成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正人君子,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这种通过从小事做起扩充善端从而达到至诚的方法,并不是要我们脱离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在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进行“内省”。这

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信乎”的修养论是基本一致的。

这个诚,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内心的真诚,而且还要用来完成万事万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企业需要对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社会公众等利益关系讲究信誉,也就是企业信誉不仅需要针对企业自身,还需要有效地将企业信誉传递给企业的利益关系者。其中企业内部信誉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外部信誉建立的根基。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为人要由己及物,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台湾大同公司有一句座佑铭。就是“创造利润分享员工”我们可以发现一家能长久经营的企业,除了有它健康的企业文化之外,一定有他的企业理想与使命观。大同公司在台湾已超过半个世纪,它能迄立于今,就是有其企业文化与理想。身为一个老板,创建一家企业当然非常艰辛,也因为创业不易,所以更想珍惜守成,而守成之道就在于了解与共创业的职工分享的重要与价值。了解这个道,就是要实践成已并成物的仁智之举。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的校训中有“诚以修身,信以待人”这两句话,真正点明了“诚”与“信”的逻辑关系,先诚后信,有诚有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有着优良传统的中国人,在守信守时上面,反而不如西方。有人说,欧美人,对他们不愿接受的事情,一般会直截了当说出来;日本人呢,可能不好意思,要扭捏一阵子;只有中国人,答应得很干脆,也忘得很干脆,不是中国人记忆力不好,而是答应的时候根本就没当一回事。看来,我们真的需要“诚以修身”了。

7、君子尊德性而道①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②以崇③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④。国有道⑤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⑥。(第二十七章)

【注释】

【译文】

君子既要尊崇道德修养,又要致力于勤学好问;既要达到广博境界,又要钻研精微之处;既要洞察一切而又要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忠厚朴实而又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悖礼仪。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解读】

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子应该“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和“道问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

”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我在初中时,便提倡应该以品行为先,学习为次。纵然学习再好,品行不好,也难以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反之,如果用于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将更大。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尽到为人的责任,没有好的品质是不会做到这一点的。首先不要当坏蛋,然后不要当笨蛋。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是不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居上下骄,为下不倍”实则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所畏惧。一代名臣东汉官吏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充分说明畏惧的重要。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白银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白银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有所畏惧,敬天畏神,所以终成名臣,而那些如和珅之流,由于什么都不怕,只怕能管他的上司(所谓“不怕县官,只怕现管”),终于遗臭万年。现在那些大到贪官污吏,小到骗子小偷,作奸犯科之人,哪个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这类“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又何尝不是以为别人不知道而为非作歹,做着掩耳盗铃式的蠢事?

有所敬,才有所畏。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会有什么事业心,责任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即使他有通天之术,也只会

危害人类。敬畏,乃责任感之源。因此,好人应该有所畏惧。

就像学生,也应该使他们有所畏惧。而怕老师,是成就学业的第一心理上要求。因为他们有所怕,才会敬业,才能学有所成。因为,人性总是好逸恶劳的,难免会产生“学也可、不学也可、那不学又何妨”这样的放任心理状态,后果又会是什么呢?

而目前,经常可以在各类媒体上看到攻击教师权威的文字。似乎提倡师道尊严者都是不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总拿“爱学生”来说事。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颜氏家训》提到的“无教而有爱”的种种表现。在家中,孩子是三代六个人的掌上明珠,名副其实的小皇帝。这些小皇帝毫无畏惧之心。而不怕任何人的孩子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呢?“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我们现在讲师生平等,这没有错。但老师毕竟是老师,教书育人的权威还是要的。可是现在有的学校竟然严令禁止老师批评学生,不允许老师在家长面前说学生的不良表现,甚至无限制地放纵学生,比如上课时允许插嘴、看闲书、瞌睡。还有地方发文全面禁止学校开除学生。这样长此以往,学校还是学校吗?教师还是教师吗?学生还是学生吗?学校将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场,教师将成为孩子们的保姆,学生将成为无所畏惧的叛逆者。

这样培养出的无所畏惧的人,与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只要有环境,有条件,一定会成为和珅那样的人,而后者却可能成为杨震那样的人。

“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老师要真心诚意教书育人,学生应规规矩矩用功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

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①天命:人的自然禀赋。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天当作神,认为天能致命于天,可以决定人的命运。这里的天命可以理解为人出生后所具有的自然禀赋。

②性: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主要包含仁义、孝悌、忠恕、中庸等一整套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中庸》书中所讲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

③率:遵循,按照,顺从的意思。

④道:原意为道路,引申为道理。《中庸》书中所讲的道,即“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⑤脩:“修”的异体字。

⑥教:教育、教化、教养的意思。儒家一向主张对百姓进行伦理教化,以使他们的言行符合道德规格。

⑦须臾:臾,音yú余。片刻,一会儿的意思。

⑧君子:在儒家的观念中,君子一般指有教养、有知识、品德高尚的人。

⑨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⑩见:音xiàn现。显现,表现出来。

?隐:暗处、深处,不易被人觉察的地方。

?慎其独:慎,慎重、谨慎。独,独自一人,独处一地。慎独是儒家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

①忠恕:这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

②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③庸:平常。

④胡:何,怎么。

⑤慥慥尔:慥,音zào灶,忠厚诚实的样子。

①达道:通行不变的规范。

②所以:用来„„的办法,以下的所以都是这种用法。

③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昆,哥哥。

④知:音zhì志,通“智”,指学习和精通周礼。

⑤一:道理都是一样的。

⑥或:有的人。

⑦困:困惑、不理解。

①豫:同“预”,预先有准备。

②跲:音jié结,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的意思。

③疚:音jiù旧,对于自己所犯过错,从内心深处感到惭愧。

①审:详细,慎重。

②笃:音dǔ堵,坚持。

③弗措:不停止。弗,不。措,停止,罢休。

①获:获得,这里指获得信任。

②顺:顺从、孝顺。

③诚:这是中庸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书的作者认为“诚”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真诚笃实的道德信念。

④自:由于,因为。

?? ?? ?? ??

⑤明:明白、清楚。

⑥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⑦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局部。⑧道:音dǎo导,引导。①道:讲究、致力于。

②敦厚:忠厚朴实,不圆滑。③崇:推崇 ④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有道: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的原则 ⑥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第四篇:2012Chinadaily新词新义

Reset generation(重启一代)指遇到复杂、难处理的情况时就选择离开那里,重新开始的年轻人。

Clotheshorse原本指用来晾晒衣服的晾衣架;现在多喻指爱时髦,喜欢买很多衣服的人,可译为“活衣架”。

急时代(the age of fast pace)是指生活、工作节奏过快的时代。压力大、竞争激烈、忙碌劳累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的特点。Sweet-words bribery指不送钱和礼,而用阿谀奉承之词讨领导或有利用价值的人欢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精神贿赂”。团体类体育项目比赛开始前,各队成员通常都会围成一圈,把手臂搭在身边队友的肩膀上,集体呼喊励志口号来振奋精神。这样的集体行为英语里叫group hug。

Hat tip在网络语境中表示“致敬,感谢”,缩写为HT或h/t,感谢某人让作者注意到某些信息或者激发了作者创作某个作品的灵感。Push poll指以民调之名行影响民意之实的民意调查,目的不是收集人们的意见,而是影响人们的看法,即“推手民调”

非屏幕时间(non-screen time)指家庭成员在每天的某些特定时段不使用手机等任何形式的屏幕设备。

长假后回到工作岗位可能经历的social jet lag(假后返工时差)过几天就能恢复,不过因为照顾宝宝而产生的baby lag估计要好些年才能缓过来吧。宝贝时差

Dating tours,以结识恋爱对象为目的的出游,即“相亲游”或“旅游相亲”,在中国众多未婚且过劳的白领当中日益受到欢迎。与传统相亲方式不同的是,旅游相亲让参与的单身人士都处于一个放松、自然的状态,而且还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彼此。

经过前几年的普及,大家都知道草根的英文是grassroot。那么,草根们的领袖用英语怎么说呢?Grasstop指某个社区或组织的领袖,即“草根领袖”。Grasstop这个词是在grassroots(草根)一词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十一假期,有人可能出去旅游,有人回家探亲,有人则可能宅在屋里“狂看片”。Binge viewing就是英语里“狂看片”的说法,英国是从binge drinking(狂饮)这个表达演化而来的。在家“狂看片”的人就是binge viewer。

跳城(city hopping)指中国的一些年轻人因为激烈的职场竞争和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而被迫放弃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工作,试图在二三线城市安顿下来。

Selfie就是“自拍照”,尤指那些自拍后上传到社交网站的照片。

Gangnam Style(江南风格,更广为人知的说法为“江南style”)是一个韩语新词,多用来形容首尔江南区走在时尚前沿、过着奢华生活的“弄潮儿”们。江南区被认为是首尔市内最有钱的区域。Gangnam Style相当于英语口语中的swag(拽)或yolo(you only live once,意为“人生只有一次”)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体所作的决定一般都比其成员最初的意向更加极端。如果个人最初的意向是要冒险的话,那么群体的决定会更加冒险;而如果个人最初的想法趋于谨慎的话,那么群体的决策会更加谨慎。这种现象也说明群体态度的变化趋势是个人最初态度经过集体讨论后被强化的表现。

红带文件 只要有官僚机构的地方,肯定就有走不完的办事程序。先提交申请表,然后准备各类材料,到不同的机构盖章,最后才有可能办成你想办的事。这样的官僚行政程序在英语里叫red tape。据说是16世纪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用红带子装订需要拿到国家议会讨论的重要文档,之后红带文件慢慢演变成代表政府机构规定和章程。

我们管“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叫做“三明治一代(sandwich generation)”,生动地描述了他们被夹在中间的困境。如今,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不少五十多岁的人家里除了要照看孩子和孙子,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压力比“三明治一代”还要大,因此被称为“多层三明治”(club-sandwich)。

水管坏了,自己修;灯泡坏了,自己换,想给沙发换个地方,也是自己动手。这就是强大的do-it-herselfer(自己动手女),也叫handywoma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LDR)指双方相隔距离遥远,但却保有亲密关系的状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异地恋”或“远程恋爱”。随着网络的普及,异地恋遍地开花。因为现代技术使远程感情的维方随时保持联系。

第五篇:新劳动法解读

新劳动法解读

所谓的新劳动法解读,就是对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为帮助大众正确了解《劳动合同法》,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副主任张世诚,进行了《劳动合同法》解读。

立法原则

立法宗旨非常明确,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前法与后法,旧法与新法的关系,按照《立法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地方,以《劳动合同法》为准;《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而《劳动法》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突出了以下内容:一是立法宗旨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劳动关系,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是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的问题;三是解决合同短期化问题。

用人单位有自主权,劳动者可自主选择 《劳动合同法》是比较完整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在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基本权利方面都给予了充分保障,保障劳动关系双方都有一个基本权利。劳动者在就业方面有一个自由流动、自主选择的权利,而用人单位有一个用人用工的自主权,今后不允许对劳动者的流动加以特别限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最基本的原则是提前告知。《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对比《劳动法》的相关条款,有了很大调整,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以前的用工形式很多,有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周转工、农转非等。《劳动合同法》规范了用工形式,明确规定3种用工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新劳动法解读签订合同

一月内不签订合同,赔劳动者两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对订立劳动合同作出了新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应当在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签订合同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签订无固定期合同,出法定事由仍解除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好的用工形式。从国外看,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主流形式,是基本常态。

《劳动合同法》强化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也对解除劳动合同放宽了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一些用人单位只看到前边强化的,没看到后面规定的,包括个别专家的一些错误解读。有人认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不能解除了,“铁饭碗”了,终身雇佣制了,其实不然,解除劳动合同有明确规定,出法定事由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是一个完整的机制,前后条文是有联系的。只要用人单位以前管理很规范就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规章制度、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就有影响,原来的一套做法行不通了。

合同期时间有长短,续签两次为无固定 可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太短,就不能约定试用期。这是从试用期的角度来说,因为有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做了限制。为了应对《劳动合同法》,现在有些企业想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规避给予经济补偿的规定。对此,有关部门也要作出具体规定。

签合同最稳定的还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劳动者好好干活,不违法乱纪,用人单位、企业生产经营都很正常,这样的无固定期限应当到劳动者领养老金。当然,效益不好了,可裁减人员;劳动者出现问题、违章违纪了,或劳动者因客观原因干不了了,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合同。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没有永久性合同,应该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如:签了一个满1年的合同,按规定适用期是2个月,1年下来双方情况都没问题,再用再签,就是续签一次了。如果签的还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论上说不可以有第三次,即:劳动者提出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没有主客观原因问题,没有《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规定的情况,用人单位就必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没有终止时间的合同,只是不再说合同什么时候终止,但是出了法定事由都可解除合同。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如解聘要有法定事由 签约后不能随便解聘职工,解聘要有法定事由。关于解除合同,《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41条有13项具体规定。过失性解除,以劳动者有过错为前提;非过失性解除,是依据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如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而不是劳动者过失引起;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裁员,是因经营状况不好出现问题了。这些都是法定依据,可以解除合同。解聘要给经济补偿,辞职履行告知义务

无论什么理由解聘,都要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补偿方法,按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对高端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有适当限制,最高标准是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补偿年限最多12年。

如果劳动者提出辞职,要求解除合同,要履行告知义务,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不提前通知,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举出证据,劳动者就要赔偿。

发生纠纷、争议,能协商解决的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调解。现在立法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这方面强化了,企业有调解,地方劳动部门有调解,但调解是自愿的。调解不成,需要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提请诉讼。依法可以解除合同,但要按规定补偿。

无论是国企还是国家机关,都有个别“磨洋工”的现象存在。《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完不成工作任务,不胜任工作,换一个工作地方仍完不成的,可以解聘。但要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规定。

违约金限两种情况,试用期限约定一次

适用期、违约金和加班的规定,主要是解决不订合同、合同短期化、滥用适用期、违约责任和加班费问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以前违约责任规定比较泛滥,现在违约只有培训和竞业限制两种情况。除此之外,对劳动者不能再有任何违约责任规定。

一般每日加班最多1小时,因特殊原因最多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

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实施岗位有“三性” 劳务派遣是新的用工形式,但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尤其突出的是同工不同酬,造成新的歧视、新的不公平。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了用工自主权,纷纷搞劳务派遣,以规避合同。

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劳务派遣,一般用工不能超过6个月,而正式的直接用工不能用劳务派遣。也就是说,不符合这三性的岗位,就不能用劳务派遣。新劳动法解读主张和解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要通过,2009年5月1日实施。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发生争议,我们还是主张双方和解,协商解决最好,劳动关系不要破裂。实际上,很多企业现在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化解矛盾的机制。如果出现不发工资的事,可以直接找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合同履行中的纠纷调解不成,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过这个法定机制、法律渠道解决。投诉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据,要注意: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时效是1年。

稳定的劳动关系,靠双方付出努力

国家立法充分考虑到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在为劳动者撑腰。制定《劳动合同法》就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劳动者更应该遵纪守法,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维权意识。特别要向劳动者提醒的是:解除合同,千万注意不要不辞而别,一定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双方都愿意有稳定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要想做百年老店,就必须善待工人;劳动者要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就要敬业,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干好工作。

新劳动法解读十大须知

1、不签劳动合同代价高昂 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休息休假纳入劳动合同 促使用工时间的合法化。

3、未尽告知义务可能属“欺诈” 避免用人单位在招工中,提供虚假信息,刻意隐瞒职业危害

4、合同自然终止也要支付补偿 除劳动者原因不能续约的外,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的补偿标准与解除长期劳动合同的标准完全一样。

5、用人越久经济补偿越多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的,以3倍封顶,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6、用代通知金可更快“炒人” 方便用人单位在合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对解约时间作灵活选择。

7、试用期最多不得超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个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是以劳动合同的成立为前提。

8、使用劳务派遣工难避责 一些用人单位热衷于使用劳动派遣工,除了在用人策略上的考虑外,还希望能规避责任。

9、大规模“炒人”程序要合法 用人单位只有在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才可以裁减人员。

10、对特殊员工不得随意解雇 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即使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也不得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

新劳动法解读劳动法新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二、将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三、将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四、将第九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决定公布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但是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不符合本决定关于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的,应当依照本决定进行调整;本决定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在本决定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1]

新劳动法解读各界反应

新政严格实施难度较大 “今年7月1日起,你们单位要开始派遣工和正式工同工同酬了吗?”网友“旺达”在BBS上的“一呼”,引来众网友纷纷跟帖回应。“今天碰到一个熟人,做派遣工被单位辞退了,昨天派遣单位竟然打电话来说有补偿金。所以查了下劳动法,居然今年要实行新的劳动法了,就是专门针对派遣工的,实行同工同酬了,真好。”

同“旺达”一样,大多数人对此满心期待,也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可能还会找空子来规避。

对此,专家认为,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降低用工成本。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实际上也是鼓励企业走长期用工的路子,提倡公平合理的用工环境。

然而不少人认为,严格实施这一新政的难度较大。有网友指出,一些国有单位的编制控制特别严格,不少单位的工作运转又依靠劳务派遣人员。在整体劳动成本上升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以及把这些人转成正式员工,短期内较难实现。

而新政在“辅助性”岗位上也有待进一步明确,防止用人单位随意把其范围扩大化,使用期限也应有所限定。

不少网站仍铺天盖地显示着“派遣至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某某著名电子厂诚聘普工、临时工”等招工启事。招聘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岗位都是“长期工作”,对于临时性劳务派遣工作岗位“不超过6个月”的规定他们似乎并不在意。

新劳动法不管怎么规定及何时执行,劳动者最关注的还是希望能执行到位及公平的执行。

下载《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环保法解读

    新环保法五大亮点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闭幕,会议以151条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修正到修订,这部新环境保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将于201......

    新环保法解读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简介: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新法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

    新消防法解读[最终定稿]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解读自2009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将正式实施。新《消防法》对原1998年实施的《消防法》作了大幅修改,共增加了1章20项法律......

    新消防法解读

    新《消防法》解读 一、消防审验制度改革 此次新《消防法》修订,最大的变化就是审验制度改革。主要是体现在新《消防法》第9-14条。 (一)改革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制度。 现行《......

    解读新征管法

    解读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信息来源:南通市如皋地方税务局贾忠龙 字 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342 一、纳税人未按期进行纳税申报,但按期缴纳了税......

    新《消法》解读

    全国工商系统贯彻实施新《消法》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张茅出席并讲话 马正其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作权威解读 11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新消法解读

    新消法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05 来源: 阅读次数:21 。 新消法解读 (一)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第十四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

    新预算法解读

    学习贯彻新《预算法》提高科学依法理财水平——新《预算法》解读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历经三届人大,启动四次审议,经过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修订,于8月31日经十二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