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时间:2019-05-12 12:5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写作培训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第一篇: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

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定义。

a.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b.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c.新闻必实)须是对事件(事的“报道”。

2.新闻六要素=5W 1H。

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 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a(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如:比如3月份发生在车间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

b(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重真实、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

C(新闻不是公文

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3.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a.客观。

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b.确切。

比如,“近300人”比“几百人”,“300多米”比“几百厘米”要精确。c.简练。

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尽量避免。本来就是一个简讯不要写成消息,本来是一个消息不要写成通讯。

d.朴实通俗。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稿件中有设备、工艺的特殊专用词,即使你写错了,我们编辑也看不出来,所以要求通讯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

同时,新闻写作必须用第三者身份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通讯员经常用“我院、我校、我专业”等进行表述,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通讯员,应该改为“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学院某某专业”。只有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第三方,才能更客观、更真实。

二、新闻的分类 1.新闻的分类。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

从写作规律和格式上: 新闻体裁主要分为三大类: a.消息:迅速及时和简要报道社会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电报传递的称“电讯”,特别简短的称“简讯”、“简明新闻”。比如阳光之窗的头版文章。

b.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并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动态的新闻体裁。常见于报纸、刊物驻外地记者发回的专题采访。多用于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情等。

c.特写:以文艺手法写所报道的人物,真实再现场景和气氛,使之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求完全符合事实,不容许虚构。亦为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的形式之一,写真人真事,可以在细节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

消息、通讯和特写是新闻写作最常见、最多用的主要体裁,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评论(言论、述评)、图片新闻、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等等。

2.消息与通讯的特点与区别 a.消息的特点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b.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三、如何写好消息 1.消息的结构。

结构分为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6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比如阳光报的要闻简讯栏目),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a.标题: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

b.消息头(通讯员可以不写,单必须有新闻来源,您的名字其实就是您的消息头)c.导语写作来自于电报。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如:“校歌比赛”[叙述式]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

还有描写式导语、摘要式导语等等。„„

四、如何提高通讯员新闻采写能力

1.大家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单说,它就是我们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我们要建造一栋房子,必须先备料,写作也是一样,采访了解的新闻素材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我们视野并被我们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进行新闻写作的问题。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其实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3.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院宣新闻稿模板

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讯(通讯员 xxx)x年x月x日,xxx(主办单位)于某地举办了(主题为xxxxxx的)xxxx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名称+姓名......以及(参加活动的主体单位)......活动现场描述,要突出主体,抓住新闻点,描述简介明了,行文流畅,用词严谨恰当。......可适当加入采访内容,如有嘉宾讲话也应当写进去

活动意义.......

第二篇: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说说新闻由头

黄冈日报社 刘富中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就是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一,什么是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其它的新闻报道体裁如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请看2009年9月15日《鄂东晚报》头版头条消息:艺苑奇葩争芳斗艳 犁园妙笔推陈出新(眉题)黄梅戏娘家唱响二十载声名播九州(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说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即将开幕,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昨日欢聚一起,你一笔,他一字,书写了一幅楹联:响震东山,南北西咸同敲金戛玉;音溶秋月,春冬夏常睹甘雨和风。

这幅楹联的意思是:黄梅戏的锣鼓音响和唱腔如敲金戛玉一样的好听,演员的声音溶进了秋夜的月色,春冬夏都能看到他们的演出,每看一场戏,都像沐浴了甘雨和风。这则消息的的新闻由头就是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书写楹联称赞黄梅戏。用“昨天”写的对联作新闻由头,时间近,事情新,而且对联颇有特色,形象概述了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和演出效果。用此作新闻由头,可谓新颖别致。

“由头”是什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可作为借口的事。新闻由头的概念,并不是“新闻”与“由头”的释义的简单相加,它是指重要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引子。这里的关键是,“引子”必须是当天的(至少是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如果运用的“引子”与原来的新闻事实,在时间差距上不大,那么,不仅“引子”体现不出多大价值,而且报道出来的新闻还是读者、观众、听众所不喜欢的旧闻。

请看2012年3月7日《黄冈日报》的一则新闻:盖环境友好型大厦 建资源节约型工程(引题)湖北本格公司“高频焊接”和谐生态(主题)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临海矗立于深圳大铲岛的前湾LNG电厂,与海滩、海浪、海鸥等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来此观光者无不为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由衷赞叹。

这个电厂的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是由中南钢结构集团湖北本格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制造并安装的。

3月5日,目送来自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远去,公司总经理戴国华走进计财科,看了看台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是偶然巧合吗?

这则新闻采用的是复合式导语,新闻六要素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通过描写、叙述和设置悬念来逐渐交待。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用一个特写镜头,“放大”电厂,吊起读者的味口;第二自然段交待电厂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的来历;第三自然用“最新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来说明: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对于本格公司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导语在使用“由头”时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其“引子”是:3月5日,公司总经理戴国华目送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走了后,到计财科看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个“引子”与公司引进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生产设备和技术,突破高频焊接薄壁的瓶颈的新闻事实相距半年,而这“半年”所发生的事情无疑是读者想要知道的。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如果把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即把新闻由头比作“藤”,而把新闻比作“瓜”,的确,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的联系。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很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请看1994年6月8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黄梅戏乡添新曲 两代秀才弄金梭(标题)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黄梅戏的故乡黄梅县,过去“男耕女织配成双”,如今有父子三个作搭档,开办家庭织布厂,带出了一个纺织村。

6月2日,这黄家父子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他们黄家织布厂产品的门店。

这是一则人物新闻,“两代秀才弄金梭”,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时间跨度30多年,要把他们的事儿报道出来,就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6月2日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服们产品的门店”,记者眼前一亮,这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由头。

在事件性报道中,它的导语具有新闻由头,但这种由头不具备审美的直观性,如会议新闻、一般的动态新闻等。非事件性题材的新闻,就需要记者用主观审美的创造力来找到具有张力的新闻由头。

有一条《花椰菜贮藏保鲜技术已过关》的新闻,猛一看题目,也就是某一项技术通过了鉴定的一条很一般的消息,但导语却语出不凡:“元旦前后,黄州某些蔬菜商店的货架上出现了用塑料袋套装的花椰菜(俗称花菜),一棵棵新鲜洁白,招人喜爱。谁会想到,这是已经贮存了二、三个月的菜。这些菜花是北京市蔬菜贮藏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采用一项新技术贮存下来的。1月中旬,商业部在大同市召开了鉴定会,这项花椰菜保鲜技术正式通过鉴定。”记者在这里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写出了花椰菜的新鲜感觉,让一条“硬”消息,生成了一条“软”导语,把新闻写活了,其实,这种写法并不难,只要记者抓住新闻由头这根新鲜的“藤”,那么摘下来的新闻之“瓜”就会有新意。

二,新闻由头的依据

新闻由头,即新闻的报道依据,是新闻报道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价值依据与时间依据。它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

新闻由头要回答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中各有不同的侧重:事件性新闻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

1,价值依据 报道首先应当努力表明事实的新闻价值。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定要在导语中表明。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不够明显,导语中如不表明,读者就难以理解报道的必要性。请看这一导语:黄冈市劳动模范、三泰棉纺织公司青年工人吴琼芳昨日结婚了。

吴琼芳虽然是一个市级劳模,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按西方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零”,这是构不成新闻的。所以读者会提出疑问,她结婚也是新闻?我看了这条消息后,对导语进行了修改,同样也是报道这一事实,就能让人感到其价值所在:

三泰纺织公司挡车工吴琼芳,曾表示不达到连续50万米无次布不结婚。昨天,她在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后,高高兴兴办了喜事。

后一条导语,与其说是报道“结婚”,不如说是报道这位普通女工做了不平凡的事,即“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这样就把“结婚”背后的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显示出来了,以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体现报道的价值依据,回答的是为何要报道的问题。事件性新闻在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时,着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它的报道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效性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回答好“为何要在现在报道”这一问题。但是,新近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实,你为何独独挑这一件来报道?你的回答当然是这一事实有报道价值。所以,如何表明你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依据,成了事件性新闻写作的重要问题。

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表明新闻事实的价值依据。

(1),突出法。突出法的意义在于将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某些内容在导语中特别加以醒目处理,让人开门见山一下子就能把握到报道的价值依据。

在某些事实中,其不同的新闻要素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按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根据前者,“不平常人”不管做的是多么平常的事,也可能构成新闻,报道时只要表明其“不平常”的身份,即解决了新闻由头。根据后者,“平常人”所做的事,必须具有“不平常”性才能构成新闻,所以,报道时一定要将其事实的不平常性突出出来。其他的新闻要素,只要具有显著性特点,也可以作价值依据突出以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如:“早上八点钟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这里突出的是“何地”这一要素。中央国家机关迟到现象显然比一般单位更引人注目。又如,工人们每天都要上班,但过年过节还坚持在岗位上就是新闻。这时,时间要素就是报道的新闻由头。

对某些要素在导语中作突出处理,是消息写作中的一个进步。是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过去的消息写作很重视第一段的“撮要”功能。如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把新闻的格式分为撮要与详记两部分,“新闻之第一段,曰撮要。”它所包括的,“不出下列之六种,即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为何及如何?是也。”可见,所谓“撮要”并不是对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作突出处理。之所以要在导语中包罗诸要素,是因为电讯事业刚刚诞生,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记者担心发了第一段后机器出故障,后面的内容发不出去。等到后来技术发达了,记者可以一次把一条消息完整地发出,在消息一开头仅将其报道价值凸显也就成了可能。

突出的另一面即是隐去法,对不重要的内容作隐约处理。突出与隐去是相辅相成的,有突出必有隐去。隐去一些,另一些内容就变得突出了。消息导语从“全型”的、“晒衣绳式”的第一代导语,发展到“部分要素式”的第二代导语,就是将另一部分要素作了隐约处理。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在事先没有发出警告的情况下,住在15号街433号的30岁的铸铜工布拉迪,星期五早晨8点钟过后不久,走进他的兄弟威廉在拉涅西街45号开设的店铺,并且向他的兄弟的身上开了3枪。

这是早已停刊的美国《底特律日报》在1911年曾经刊登过的一条“全型导语”,六要素俱全。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不够鲜明。如作突出法处理,就要将一些不要紧的信息作隐去处理:

一个铸铜工星期五早晨8点多钟在拉涅西街45号的店铺,向他的兄弟开了3枪。

可见,隐去与突出有着必然的联系,惟有“隐去”,方有“突出”。

(2),渲染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可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请看2006年4月21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机杼声穿越历史 木兰景独秀荆楚(眉题)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见机杼声,便会想起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想起花木兰,便会滋生去这位古代巾帼俊杰的故里走走看看的欲望。

昨日下午,女英雄故里的武汉市黄陂区旅游部门在来我市举行的木兰山旅游推介会上说,机杼声穿越了历史时空,木兰山景区已独秀于荆楚名胜,成为集访古、探险、漂流、疗养、观光、娱乐、集会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热线。景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目前报名于今年“五一黄金周”组团前往旅游的旅行社络绎不绝。

这篇报道的主信息也在标题中表明。导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说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读者可能感受不到其新闻价值。导语对景区的“神奇”稍作渲染,即令读者大开眼界,叹为奇观,欲知愿望顿生。

以渲染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防止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消息写作必须是:以最短的文字,以最朴素的表述,将最重要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而渲染之法如果不加适当控制,首先就有可能造成篇幅过长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如《陕北有煤海》的导语:

记者本月上旬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

这条报道的新闻价值就在于煤成了“海”,以其数量之多而构成报道依据。所以,对“煤海”作点渲染是必要的。这条导语仅用了一二十个字,就把“海”之貌勾画出来了,十分传神。

渲染法要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显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消息不能仅靠文字的生动来引人注目。1995年我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市开幕,一条消息是这样来渲染的:

红脸蛋红肚兜红抓髻,以东北之宝人参作拟人形象设计的吉祥物人参娃展现了吉林人敦厚、诚挚的热情。大型文体表演《冰雪颂歌》中,身披白、粉、宝石蓝各色轻纱,头戴晶莹冰花头饰的60名“雾淞少女”飘浮冰上,尽展人间仙境,体现了吉林人的智慧和洒脱。吉林省又一次争得了在这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冬运会的机会。

过多描写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了,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冬运会开幕则被淹没了。

(3)反常法。着意揭示事物包含的矛盾现象,通过矛盾来表现事物的反常性,以此来凸现新闻价值。如“中国最小的狩猎民族有了第一名大学生”,抓住“最小”与“第一名大学生”的矛盾,突出新闻价值。又如《“武化”门前观春潮》的导语:

正月十四,雪后的大别山区寒气袭人。天还没亮,鄂东最大的化肥厂——武穴化肥厂的大门口,就熙熙攘攘聚集起四五百人。汽车、拖拉机、摩托、板车、自行车排成几条龙,车主们都伸长脖子,望着大门口那一长溜开票交款的队伍,只盼同伴一吆喝,能早点进厂装化肥。

对这景象,武穴化肥厂厂长姚春也十分惊讶:“往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是化肥销售淡季,都是我们去给农民兄弟送肥上门,今年却是农民兄弟主动给咱“拜年”来喽„„

这段文字着意强调的是“冷”与“热”、“淡季”与“旺季”的矛盾,从今年与往年的巨大反差中见出事物的变化。西方关于新闻的定义,就特别突出事物的反常性。如我们熟悉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即是。反常性通常表现为一种角色反串。事物的运行,既有正常的情况,也有反常的情况。西方的新闻价值取向更看重反常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多动脑筋,也可以把握到这一点,如郭玲春报道关于表彰新闻工作者的大会,就注意到了“常年”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与“今天”他们扮演的角色的反差:“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了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4),评价法。有些新闻事实的价值不易被人感知,需要有简短的评论来揭示其意义,这样才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如2010年4月30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麻城发现世界最大映山红群落(标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出席昨天第二届中国麻城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麻城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这个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将造福人类、惠及子孙后代。”

这样的事实,如果要想让一般读者判断出其价值,介绍会议内容本身虽然也是可以的,但会把篇幅拉得很长,而用评价法,寥寥数字就点出其价值。

评价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自评法,一是他评法。

自评法,由记者直接作出评价,在叙述事实的同时附带道出事实的意义。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一个并无实权的关工委,一群两鬓苍苍不辞辛苦的老同志,却乐于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办实事,善于帮助弱势群体解难题,形成读书活动、法制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告别网吧四个特色品牌,为加强和改进黄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全区的和谐平安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月23日,在东湖街道召开的黄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双先”表彰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来自基层的32个关工委组织、40名先进工作者和11名优秀法制教育报告员,受到区关工委、区文明办的表彰。

他评法,通常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表明其价值。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巴河文苑》创刊号昨天与读者见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新华说:“这本杂志聚集了大别山脉、巴河两岸文学艺术人才的佳作精品,把鄂东厚重的文人历史、秀美的山川景色尽展人前。”

对于一般的消息来说,应当是尽量少用议论,因为较多的评价可能会给人主观色彩较浓之感。他评法因为是引用了他人的见解,所以比较而言,要比自评法显得客观些。这大概是西方记者乐于使用的原因。福克斯将这种手法称为是当代新闻报道的一个“必需的特征”。“它们可使读者感到与报上所登的新闻当事人发生最密切的接触。假如说对大多数报道而言记者的角色就是在读者和新闻事件之间担任中介人,那么使用直接引语他们至少可以退居一旁而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为自己说话。”

(5),细节、现场描写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能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最能体现新闻发生时间的环境特征、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引出新闻报道主题。写细节、写现场,起始的关键在于记者采访中的工作:在采访中如何捕捉到最有诱惑力、感染力的一个横截面。有了它们,可以使稿子富有一些生动的笔触、有更强的表现力。问题在于,它们怎样与概括性的语言融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如1994年5月21日《湖北农民报》的一则消息:“迷魂阵”迷倒东洋女(标题)

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八张张开的渔网弯弯曲曲,布成一个八卦阵势。在船蒿的驱赶下,鱼儿成群结对地往渔网里钻,以为找到了躲避捕捞的安全场所。渔民收网了。受骗上当的鱼儿左冲右突,跳下跳下,拼死拼活也没寻到一条生还之路,不得不流着悔恨的眼泪滑进渔舱„„这是一幅黄州农民画的内容。

一位东洋女士的目光,被这幅名为《迷魂阵》的农民画给紧紧地拴住了。她打开钱包,掏出1000元人民币„„

这位东洋女子名叫门胁京子,是日本境港市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5月15日,她偕同10会员来华参观访问,作客“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黄州市,对黄州农民画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则消息的新闻由头描写生动,文字简洁,现场感强,让人爱读。现场景象常常表现为一种凝结的画面。在具体的写作上,寻找细节、观察现场有必要借鉴新闻照片展示出的形象。经验性报道是我们报纸上常见的品种,光用数字结果与公报式文字讲成就,容易让人倒胃口。实际上,每一件宏观的大事都是由一个个小场面、小细节、小景观累积而成的,有时只不过需要人略一点染,一个活生生的画图就跃然纸上了。

再看2006年1月5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丹心贯日月 风范昭后人(眉题)黄州各界人士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主题)

本报讯 记者张辉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身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的西服,手持一本《新青年》杂志,眺望远方„„这巍然矗立于“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前的陈潭秋铜像,昨日在蒙蒙细雨之中,接受黄州各界人士三鞠躬——为着陈潭秋烈士诞辰110周年。

以细节、现场描写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二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有哗众取宠之嫌,让人觉得不够实事求是。过多描写会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也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往往就被淹没了。

总而言之,在我们平时的采访中,只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身边的新闻,然后,在采访中多问、多记、多观察,就不难给这个新闻找个发布的由头。2,时间依据

导语中应当努力表明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以必须要有能表明“新近”的时间标识,否则读者就难以感觉到所报道的事实是新闻的而不是历史的。请看下面这条报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晚报专电 1935年6月2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劳工组织第19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与会各国缔结了《关于每周工时减少到40小时公约》(即第47 号公约)。公约规定,凡批准该公约的会员国,应在不降低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每周40小时工时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5天工作制。不仅所有发达国家,而且大多数发展,甚至多数公认的最不发达国家也实行5天工作制。在已了解到的世界上175个国家中,有144个实行5天工作制。在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也有37个实行5天工作制。

这是我国实行“双休日”后新华社发的一个背景性的资料。有的媒体将它当成一条消息发了。但这条报道一开始就是写几十年前的事情,这既不是“新近发生的”、也不是“新近发现的”的事实,为何此时当成新闻来报道?读者定会不知其解。

由此可见,解决好报道的新闻由头,是满足新闻报道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强调了报道的时间依据,但对报道的价值依据未作限定,这正是人们试图对其定义作出修改的原因。但一篇报道中,时间依据是绝对的,而价值依据是相对的,其价值大小是要受到一些相对的参数来决定的,只能在报道中具体处理。

一般而言,非事件性新闻比事件性新闻更需要考虑时间依据。因为它的时间性不如事件性新闻强,时间跨度大。所以,它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事实早就存在,为何现在要报道?

对于事件性新闻,因为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的报道,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它的时间依据是很明显的,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但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报道时间错过的情况下,如何将已成为“旧闻”的事实再作报道,也得考虑报道的时间依据。

消息如何寻找时间依据?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途径。

(1),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非事件性新闻的。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故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如2011年2月23日《黄冈日报》头版偏头条的消息《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综合报道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家乡创业,所选报道的由头就是回乡创业的一位农民新近发生的事情。

如:日丽风和花引蝶 枝繁叶茂凤还巢(眉题)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傅艳雯报道:2月20日,坐落在黄冈市新港路特1号的湖北石盛钰石业有限公司一开门,就有3个客户找上门来,签下总价值320万元的3份订单。公司总经理廖洪涛一脸掩饰不住的自豪与兴奋:“回乡创业的感觉真好!”

今年34岁的廖洪涛,家住黄州区东湖办事处六福湾村,1995年高中毕业后到山东打工,后在威海、日照办起2家企业,生产金钢石合金系列产品。在家乡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他于2008年回乡创办洪涛金钢石刀具厂,2009年建立天时船舶修造有限公司,2010年又创建湖北石盛钰石业有限公司。这3家企业的总投资达到3600万元,去年实现产值3000元、销售收入8000万元,安排210个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民就业。

像廖洪涛一样,仅去年以来,黄州区就有20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乡创业,其中67人办起的企业或实体已经启动,总投资5亿多元,转移本地劳动力5000多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找同类事实中的最近发生者入手,在非事件性新闻中,是以点带面式的写作。一些报道不顾非事件性报道也要满足“新近发生和发现”的这一要求,往往直接从面写起,或者干脆从这类事实的起点写起,结果报道只显示了价值依据,没有表明时间依据,其新闻由头就显得不足。

(2),找过去事实的新动向。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事情发生时,记者没有及时得到报道线索,错过了报道机会,但这一事实仍然有报道价值,只是报道的时间依据已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意这一过去了的事实是否有新的动向或新的发展。抓住新的动向或发展,就有了新的报道由头。

如:实时监测预警 提供决策依据(眉题)智能水位监测标尺应用前景广阔(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不须到现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查看到水位高程或现场视频等水体实情——这种现代高科技水位智能终端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水位观测标尺,在我市问世后,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科技推广企业的极力推崇。

6月1日,市内又有一家高新电子科技公司与其发明者洽谈合作推广应用事宜,并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这种集水情监测、灾害预警、无线网络通信及数据传输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叫做“智能水位监测灾害预警观测标尺”,是黄州区堵城镇土管所干部刘军胜历时3年发明的,已于今年4月20日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这是2011年6月5日《黄冈日报》在头版偏头条位置刊登的消息,其报道对象智能水位观测标尺的面世和获得专利,因记者不知道,没有报道,已是过去的事情,但这件过去的事情有了新的动向:市内又有一家高新电子科技公司与其发明者洽谈合作推广应用事宜,并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这就为记者对智能水位监测标尺提供了报道契机。

在寻找事实的新动向时,如果有几个动向,新闻由头一定要注意抓住最新的动向,以满足“新近发生或发现”这一要求。请看2008年12月19日《鄂东晚报》头版头条消息:我市第一个挖掘东坡传统文化的产品成功注册(眉题)东坡蜜酒瓮生香香飘鄂东(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我市第一个挖掘东坡文化而开发的产品——东坡蜜酒·瓮生香,昨天被国家商标局注册。注册人周金平高兴地说:“商标是企业的脸面,它直接指明了商品生产者或经营厂家。”

坡蜜酒·瓮生香既是周金平开发的,也是他妻子童菁创办的民营企业——黄冈市瓮生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史。清闲时,他得西蜀道人杨士昌酿酒的秘方,酿出了“开瓮香满城”的蜂蜜酒,并写下了《蜜酒歌》:“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周金平受此启发,滋生开发东坡蜜酒的念头,遗憾的是苏东坡酿酒的秘方早已失传。

2002年,周金平到华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学习,在掌握了黄酒的发酵、生产工艺后,开始自己试制,将酒名定为“东坡蜜酒·瓮生香”。经多次比对,反复试验,2003年9月,他终于生产出第一壶东坡蜜酒,填补了黄州东坡传统文化产品的空白。

继2006年12月22日在第15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后,在2007年3月在全国糖酒会上,东坡蜜酒·瓮生香荣获“中国酒业十大创新品牌”称号,周金平跻身2006“中国酒业十大创新人物”行列。

今年8月,东坡蜜酒·瓮生香正式投放黄州、团风市场,众多消费者“既闻香而畅饮,又陶醉于东坡文化”。

东坡蜜酒·瓮生香有很多可以报道的时机,在“最近的时间”也有两次,一次是投放市场,一次是注册了商标。究竟选哪一个更好?从时间的先后来看,后者离报道的时间更近,应当作为报道的契机写入导语。

(3),找事实延伸出的场景。还有一种情况,事实已经发生,当时没有及时报道,但这个事实还以某种方式存在着,记者可以从事实延伸出的场景入手,从现场写起。请看1998年9月3日《特区青年报》一则消息:黄梅县一少先队员舍己救人壮烈牺牲(眉题)9岁王敏被追认为共和国最年轻烈士(主题)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9月1日,是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麻墩村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全校师生的心情却格外沉重,三年级王敏同学的座位还空着。班主任王金堂流着泪说:“王敏同学牺牲已经25天了,可是我们天天盼望他回来上课呵!”

这条消息,如果是在事情发生后很快报道,当然就不存在找新的时间依据的问题;如果知道在她被追认为烈士的那一天报道,也不存在找新的时间依据的问题。可这两个报道契机都有没抓住,于是我从开学的第一天王敏的座位还空着这一场景入手,把这发生于25天前的事件报道出来了。“空着的座位”是王敏舍己救人这一事实的延伸场景,从这里写起就弥补了时间上的陈旧。

第三篇:新闻写作基础——大学生记者团培训讲义

新闻写作基础

一、新闻定义

同学们学写新闻报道,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了解这个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事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新闻体裁是新闻的载体,如同大家写作文,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写作文之前都要想好的。

新闻一词来源于西方。“News”是由north,east,west和south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这四个字母分别表示“北面、东面、西面、南面”。据说在西方报纸出现以前,人们将一些大家关心的事件公布在公共场所的布告牌上。布告牌上方标有四个方位词的首字母N、E、W和S,以表示信息来自哪个方向。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消息或新闻说成了“news”。

那么,是不是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呢?对于这点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其中有几种“说”,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解下: 1.“记录说”。认为新闻是一种记录,就是有闻必录。

2.“事实说”。把新闻定义为一种事实:如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就说“凡是有趣味的事情,都是新闻”。

3.“信息说”。认为新闻是某种事实信息: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就是新的事实信息”。

4.“报道说”。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如原中宣部部长、著名学者陆定一就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5“反常说”:如西方比较流行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

闻。”

目前,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著名学者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注意,是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什么是价值,哪位同学能回答?(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但你回答的是经济学的价值,我们这里说的是社会学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

二、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我们常见的新闻体裁有两类——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等的总称。

关于新闻评论我们只是简要介绍,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新闻报道。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边缘体裁。消息和通讯等下会详细讲,先简要介绍下新闻特写、新闻边缘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就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比较知名的如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调查后形成的报告。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的特点。一般记者以内参形式递交有关部门。

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

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是记者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同时的副产品,报纸上出现的采访笔记、采访日记、采访手记、采访杂感、采访随感、采访见闻等均属这一类。

记者来信,是记者将采访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发表,台头、落款与普通书信格式基本相同。特点是记者通过来信形式及时反映各种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讲明目的、讲清理由、讲清要求。

三、消息写作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新闻就是指消息,它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以“本报讯、本刊讯、新华社讯、据„社„讯”等开头的都属于消息。通讯啊、特写啊都是中国新闻界的“土特产”,在国外类似这样的报道一般称“特稿”。

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述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消息具备新闻6要素5W+1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5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和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电报的运用。在战争期间,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军事临时征用的原因,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时常中断。后来,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把战况的结果写在最前

面,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依次写下去。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这种应急措施产生了新的文体——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特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节省时间。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符合新闻“快”的特点,因此在战后,倒金字塔结构继续保留下来,并得到推广。

消息的写法:写作消息就要设想并回答读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这其实类似我们写记叙文,同学们写一篇消息就要从这6方面去写,抓住6个要素,起笔构思的时候就要一一想到,做到胸中有数。

下面请大家看一篇实例,是我们《华德报》第70期的一篇消息。

当我们弄清楚了我们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从我们大家平常经常接触到的报纸来看,消息的结构其实比较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了解消息的结构后,我们来看下消息的组成部分,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

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体;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要拿起来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拟的好可以吸引读者,拟的不好,一篇消息就失去了灵魂。

消息的标题有主题(正题)、副题(次题)、引题(眉题)三种。

主题:概括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引题:揭示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或烘托气氛;

我们看两个实例:

消息标题的特点:

必须有何人(who)、做何事(what),要求简洁准确。如《华德报》第七十二期《我院交通运输专业(who)获评黑龙江省重点专业(what)》只有标题中出现了这两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标题。同时标题还必须短小精悍,一眼就能够让读者探明主题,比如:“我院召开„„”、“„„在„„隆重举行”,也可用一些生动鲜明或者排比对称的句子。

四、通讯写作 1.什么是通讯

通讯就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详细的消息,展开了的新闻,形象化的新闻)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消息以报道事件为主,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通讯以报道人物为主,写人的思想及实践活动;消息立足于让受众“早知道一点”,通讯立足于让受众“多知道一点”。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为了吸引受众,往往要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东西放在前面,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导语里;通讯则不一样,它围绕主题把材料串起来,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材料,从头到尾都一样。

从新闻时效看——消息强调的是迅速,快;通讯要求没那么严格,时效性不强。

从信息量看——消息单薄一些,通讯丰满一些。

从信息深度看——消息简单一些,通讯深一些。

一篇优秀的通讯都能缩写成一篇消息 3.通讯的种类

事件通讯,是详细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如实反映各种突发性事件具体情节和过程的报道;第二种是揭露性的,体现舆论监督的报道;第三种是客观全面的揭示事件真相和实质的报道。具有新闻性与具体性、典型性与重要性,完整性与形象性的特点。

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的政策性、指导性较强,要求写出背景、做法、成就、经验、教训,概括好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比典型的报道更详尽,比工作总结要具体生动,富

有文、情、理之长。特点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它取材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着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崭新面貌,激发人们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报纸上常见的形式有“见闻”、“巡礼”、“侧记”、“散记”等。风貌通讯的报道形式比较丰富,见闻、参观记、访问记、杂记、札记、巡礼、纪行、掠影、拾零、拾萃、拾趣、一瞥、侧记、散记、游记、印象记等。

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集体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读者。4.人物通讯的类型——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传记式人物通讯,《华德报》一般不会采用。

特写式人物通讯:像《华德报》第七十五期的人物通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记我院赴新疆阿勒泰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文超同学》,描写对象是我院学生陈佰坤,着重点就在于他参加“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前后的所思所想,进而引出他整个人的作风和品格,为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群像式人物通讯:比如最新一期《华德报》的人物通讯《发扬华德八次搬迁精神 群策群力完成实验室改扩建工程》,描写的就是机电

与汽车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群策群力改扩建实验室的事,报道选取了机电学院吴柏宇院长、吴犇老师、于连志老师在改扩建过程中辛苦劳作、甘于奉献的场景,列举诸如“累了就躺地上休息一会,躺过的地面上留下了汗水的印迹”、“在实验室复位加班中牙齿被撞碎一颗,但他没有立即到医院就诊,而是带着学生继续加班”等生动事例,通过众多个体的描写来褒扬整个集体,既显得生动立体,又真实可信。5.人物通讯的写法

(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写人,不是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而人物的事迹就是实实在在的铺垫。咱们《华德报》的人物通讯几乎都是这样的形式,因为只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拥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才能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成为《华德报》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

(2)抓细节,抓特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事情的细节及人物的特点往往成为整篇人物通讯的亮点,吸引读者眼球的往往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所以,注重细节和特点在人物通讯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发扬华德八次搬迁精神 群策群力完成实验室改扩建工程》那篇报道,“在实验室复位加班中牙齿被撞碎一颗,但他没有立即到医院就诊,而是带着学生继续加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要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关系。所以在写集团先进人物的时候,要突出先进人物与单位员工的亲密关系,写员工对该人物的支持、信任

和敬佩,这样才能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

(4)写人物通讯避免出现全篇只有描写、叙述。可以适当插入一些群众对该人物的评价,从周围人的角度进行的评价往往更有说服力。

第四篇:新闻写作培训

新闻稿,也就是通讯,是报纸、电台常用的文体。因此,通讯也应该满足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局或造成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也就可以用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但通讯和文学作品又有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通讯不可以。这就涉及到了通讯的三个基本特点: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通讯必须客观真实,而且要及时广播出去。不真实,就是假新闻,不及时就是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亲临现场,写自己亲眼所见、真是所感,绝不可以道听途说妄加揣测。

分类和写作

1.通讯一般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

2.主题要明确。就是说你到底想要向读者广播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意图。

3.材料要适当。有了主题后,就要围绕主题去组织材料。往往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被访者常常会给你提供许多素材,在这许多素材当中,实际上有许多材料是你所不需要的,所以,你就要从一地鸡毛中,逐一甄别,合理取舍,最后遴选出你所需要的材料。

4.角度要新颖。有了材料,就要选择成文的角度。一件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都知道,老调重弹的东西是没有人要看的。这就要求写作者要选择一个即合理又新颖的角度去写。比如,2005年,周家湾居委有一名归侨摔伤了,由于老归侨家庭经济很困难,老婆和女儿全有精神疾病,所以也没人照顾。这种情况下,街道侨联就发动大家捐款,并且把这件事报到区侨办,区侨办又报到市侨办,结果,上级部门也捐款了。当时街道要我去写一篇报道,本意是想写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如何捐款帮助老归侨度过难关。我去了以后,发现了另外一个细节,就是老归侨的家人都送进了精神科医院,家里很乱。老归侨住院期间也没人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居委干部轮流去服侍老归侨一家。我认为,从捐款的角度写太普遍,没有新意,于是我就选了居委干部这一角度,再在写的时候,把大家捐款的事一并写进去,结果被新民晚报刊登了,而且被评为当年上海市社会新闻三等奖。

5.标题要别致。通讯稿写好了,未必有人看。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没有人有时间有耐心一篇篇新闻看过去,都是挑着看。所以你写的新闻要想脱颖而出,吸人眼球就非常重要。所以就必须要有一个别致的标题,使你的文字被读者的法眼选中。当然,一个好的标题对文章来说,有时候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画家拿了一幅画来给《龙华社区》报投稿,那幅画是一幅风景画,但没有主题。大家知道,没有主题的画,对普通居民来说一般是很难看懂的。我仔细看了以后,发现,画面中有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所以,在刊登的时候就想给他添一个主题,起初的时候想用“搀扶”为标题,用了以后觉得没有诗情画意,就改为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结果,画家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说,这样一来把画的主题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一次,是世博会前夕,妇联搞了一次摄影比赛,一位居民送了一幅摄影作品给我看,照片上是一位电工正在中国馆前安装路灯,我灵机一动,给照片取了一个主题,“我为世博增光”,增光用引号引起来,实际上就是谐音,结果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闻标题的制作

1.要题文一致。有很多人的标题和文章是不对应的,就是说标题是标题,文章是文章,两者毫无关系。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人人都想把标题设置的更好,而在设置标题的时候,脱离了文章的主题。比如说,街道曾经有这么一篇通讯,是写街道市政管理方面的。文章内容是写街道拆了多少违章,种了多少绿化等等。结果他的标题是“传承千年文化,打造魅力龙华”。文章通篇读下来,我没有看到半点文化。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应景的标题,因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加强文化建设”。显然这个标题是题不对文的。

2.要易读易懂。标题不要太晦涩难懂,因为读者是普通大众,不是专家学者,太晦涩太难懂就偏离了新闻普众性的要求。有些人喜欢表现自己有文化,有学问,故意在标题上拽一拽,用一些难懂的不常见的生僻字或冷僻的诗文。当然,不是说是文不能用做标题,是不能用冷僻的诗文。我记得十年前,我还在当老师的时候,我们一个办公室的十五位老师(包括语文老师),没有人看懂当时上海教育报的一篇新闻的标题(具体的标题我已经忘记了,但这件事记得很清楚),这样的标题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取。我对这种现象用时髦的话来说,叫装。

3.用富有表现力的事物来当做标题。所谓有表现力,就是只要一看标题就会令人内心产生激动、感动、愤怒、讨厌等心理反应。比如说,韩寒早年写的文章《穿着棉衣洗澡》,这个标题就非常富有表现力,听起来就让人好奇,觉得穿着棉衣洗澡,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吸引读者去读这篇文章;还有以前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样的标题,一听就让人揪心;前几天解放日报的《医疗过度:一次心脏病就装了7个支架》,这样的标题,一听就让人气愤。像这些标题都是属于有表现力的标题。

4.巧用诗文来当标题。用诗文做标题,既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可以使文章增添文才,还可以使文章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叫做一举三得,但不能过,过了,就是装。比如:前几年,湖北洪湖莲子产业产值超十亿元,当时湖北日报作了一个长篇报道,标题就是引用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湖北洪湖莲子产业产值超十亿元”(原文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002年,长江受到污染,《楚天都市报》发了一篇通讯,标题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原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004年,我发在新民晚报上的一篇通讯,是写张家园居委书记一心为民的,用了一个标题“一枝一叶总关情”(原文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小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5.巧用几个并列的词语做标题。这里所谓的并列的词语,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相关的。比如,某贫困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看到当地缺医少药,心有不忍,就自学医学。学成后,他一边从医,一边教书,教书的时候对学生特别严格也特别慈善,当然,严格是对待学业,慈善是对待生活。后来当地媒体对这个老师进行了报道。报道的标题就是“严师、慈父、名医”,大家看看这个标题,三个毫不相关的词语,却因为一个人而变得相关起来,这三个词实际上是这名老师的三重身份,而这三个词从不同的三个侧面刻画了人物形象。2008年,我写的一篇征文,获上海市委宣传部优秀论文,征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对《上海宣传通讯》这本内看的学习和使用情况。我用的标题就是“邂逅、受益、推荐”,就是说,我如何在茫茫书海终遇到了《上海宣传通讯》,我从这本书中如何受益,最后又如何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还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等。

6.用疑问句式做标题。这种标题的好处就在于直接提出疑问,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答案。这种标题在写负面新闻或面对社会某一疑问的时候采用,效果非常好。比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直接引导读者去寻找答案;前几年,在针对深圳特区是不是要撤销的问题,深圳晚报登了一篇通讯,标题是《深圳特区还能维持下去吗?》可以看出,这两篇是针对社会普遍疑问而写的,用疑问句作标题实际上就是自己出题目,自己解答。针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这种标题更能警醒人们,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前两天(2月20日),解放日报登了一篇新闻,标题是“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安全吗?看专家怎么说”,一看就知道,肯定不安全,安全还要拿出来讨论吗?所以这样的标题,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7.巧用容易引人产生遐想的模糊字眼做标题。这种标题,我把他叫做噱头标题,这种设置标题的形式是当下最流行的。它主要是利用了人们某种不健康的心理,让人忍不住去偷窥一眼。比如,《丈母娘要和我睡一张床》,这样的标题看上去是很吓人的,但看完全文以后,你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很温暖的文章,它主要是讲妻子出差,丈母娘来自己家照顾生病的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自己要睡到沙发上去,丈母娘怕他受凉会加重病情,就在自己的床上另加了一床被子,让他同床不同被。

8.巧用同音字做标题。比如最近关于苏泊尔厨具重金属超标的报道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篇报道是这样的《苏泊尔厨具:专家再爆“锰”料”》,在这个标题中,作者就巧妙运用了“猛”和“锰”的同音;还比如,前几天,意大利的一个纪录片获得了柏林金熊奖,当天的新闻标题是这样《意大利纪录片,柏林擒金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金熊”非彼“金熊”也。

9.直接用文中主人翁的话语做标题。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的好处是既不会文不对题,也能很好地诠释文章的主题。前几天(2月17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长篇通讯,报道了解放军105医院院长高春芳的感人故事。通讯的标题就是高春芳的一句话“没有菩萨心肠,就不配当医生”。这样的标题很切合文章的内容,也很能刻画主人翁的思想境界,就非常好。新闻角度的选取

1.紧跟时代选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千古真理。紧跟时代的脚步就是说,当下什么最热,就从什么角度去写。

2.以小见大选角度。就是说面对一件发生的事件,写作者不是笼统概述事件的经过,而是选取事件某一个特定的镜头,通过特定的镜头,慢慢散开,就像一个广角镜头,逐渐发散开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比如,会议通讯是很难写的。一般的人都是这样写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开了一个什么会,会议通过(传达)了什么内容,最后取得了什么好的效果。而某地的一篇劳模表彰大会的通讯就写得非常有特色。它从劳动局局长做报告开始写,抓住局长向老模鞠躬这一细节,以小见大地写了社会对劳模的尊敬和爱戴,我记得当时的新闻标题是《向劳模鞠一躬》。3.从特殊性中选角度。现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你捐款1000元不是新闻,乞丐捐款10是新闻;王菲歌唱得好不是新闻,王菲唱歌跑调才是新闻;王菲和李亚鹏生一个健康的女儿不是新闻,而生了一个兔唇的女儿就是新闻。所以,面对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要从共性中找出特殊性。比如今天你说我在这里和你们交流如何写新闻,绝对成不了新闻,如果你说一个外地民工来街道给机关干部上新闻写作课那绝对是一件新闻。2月17日《环球时报》刊登的一条印度的新闻,角度是选得相当的新颖。讲的是印度的某贫民窟中,不仅贫穷,而且脏乱差,甚至连厕所都没有,男男女女都是就地解决。政府也一直没有认真去解决。有一次,一外来女子和男子结婚,新婚之夜发现当地连厕所都没有,很不习惯,第二天就逃回了娘家。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政府被迫无奈,在当地建起了第一座厕所。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这个新闻一定是写政府如何如何为民争取资金,建起了第一座厕所。但是你想想,不要说印度,就是中国,也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厕所,建一座厕所能成为新闻吗?结果记者转换了一下镜头,以《印度新娘为厕所出走成楷模》为标题,写了一篇新闻,结果这篇新闻传播到了全世界。

4.从遗忘的角落中选角度。对于一件事情,共性的东西大家都看得到,都会去写,作为一个新闻人,要善于从大家遗忘的角落中选取角度写新闻。

写作中几个应该注意的细节

1.不要空话套话太多。有些人一拿起笔,就是“在xx的指导下,在xx的统领下,在xx的正确领导下”,屁放了许多,全是空屁,没一点作用。新闻就是要短小精悍,要干货,不要湿货。

2.不要大抒特抒个人情感。有些人一写到帮困送温暖,就是感谢这个,感谢那个,不然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样写太矫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就差一句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否则到是一篇很好的悔改书。

3.不要随便下结论。在人物通讯中,写到结尾的地方,有些人总忘不了写上“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崇高的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其实这是错的,新闻只是把主人翁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个点展示给了人们,结论应该让读者去下。

4.一个事件的多个方面,要按编年体的结构来写。就是说一个事件,它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写的时候,要先写重要的方面,再写次要的方面,越是次要的越要放到后面写。这样的话,便于报纸编辑人员的编辑。因为报纸版面有限,不可能把你写的东西全部放上去,另外编辑人员面对许许多多的稿件,也不可能来细细看你一个人的稿件,来帮你挑出重要的,剔除不重要的。一般编辑人员编辑稿件都是从后面往前面删除,这样一来,次要的删除了,也不会影响稿件的质量。

5.投稿时多看几遍,尽量不要有错别字。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编辑的尊重。

二.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6.中国文学的长篇巨作是从元曲开始的,以前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篇幅相对较短,且通篇精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涌现,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就是“虎头、猪肚、豹尾”理论的出现。所谓的“虎头、猪肚、豹尾”理论,就是指创作者通常在开篇与结尾上下大功夫,以求得开篇吸引眼球,结尾震憾人心的效果。而中间部分则写得比较随意,不仅不是很讲究字词的斟琢,而且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比较散漫。这样安排,主要是与长篇曲牌及小说的篇幅过长的原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写一篇小说,但也还有“猪肚”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准备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

7.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8.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1.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第五篇:新闻写作培训

校报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新闻消息写作培训教案

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又被俗称为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

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7、交代必要的背景。

新闻消息的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倒置的金字塔。这是小写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方式。

特点:

(1)最能体现新闻性。

(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

(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新闻欲”。

(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

(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2、金字塔结构

这是将事实结果,最重要的材料留到最后才显示出来的消息结构。相对于“倒金字塔结构”而言,又称“积累兴趣”结构。它不像倒金字塔结构依据材料的重要性安排结尾,而是依据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事件的开头,便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便是消息的结尾。直到最后,才把事情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显示出来。

特点:

(1)行文构思比较方便。

(2)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

(3)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3、散文式结构

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开头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特点:

(1)比较自由和有文采。

(2)比较容易突破消息写作的某些模式、框框,有利于改变千篇一律的面孔,使消息行文富于变化,较为引人爱看。

消息的特点:

【真实准确】

真实性是消息最基本的特征。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用确凿的事实来教育影响读者,绝不允许虚构和添枝加叶。无论是构成消息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真实、准确可靠。

【讲究时效】

消息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实效性强是消息又一突出特点。它必须迅速及时地把最新的事实报告给读者,延误了的信息就失去了新闻价值。

【短小精粹】

消息要用较小的篇幅,简练的文字来叙述事实、传达信息,要求内容集中,言简意丰。

消息的种类:

1、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2、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3、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4、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新闻的要素: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例如《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20日报道:针对性财税信贷外贸政策将尽快出台(此为主标题,前有引题,后有副题)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

针对性财税信贷外贸政策将尽快出台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

如为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

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话、官话。

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

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有兴趣再看下文。一般应控制在8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150字。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

如题目:县××部门举行迎新春座谈会;导语:昨日,县××部门在该局会议室举行慰问老干部座谈会。题目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在消息主体的写作中,应注意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主次和详略。

(四)背景

1、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写作误区:

误区一:弱化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引着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

误区二:角度错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力,但写出的东西质量却不是很高。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

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我们在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才能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误区三:贪大求全

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 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如果在新闻写作中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其实,在消息写作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就可以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量了。

下载新闻写作培训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写作培训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写作培训

    新闻写作培训一、新闻的特性 1、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属性。 2、时效性——争分夺秒,在新闻发生的瞬间,把新闻捕捉到手。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新闻。新闻写作时注......

    新闻写作培训

    新闻写作培训 基本知识 校园新闻 一般套路 注意事项 一、基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

    公文写作培训讲义

    公文写作培训讲义 前言 公文是法定机关与共青团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书或者公务文件。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

    公文写作培训讲义

    公文写作培训讲义 学生干部公文写作,亦即学生干部文书,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能否会写、写好文书,不仅体现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组织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工......

    新闻写作培训课件

    新闻写作培训课件一、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各类宣传媒介(包括但不限于网媒、纸媒、广播电视、自媒体等)进行传播的信息统称。二、企业新闻宣传的作用1.企业新闻宣传......

    新闻写作培训五篇范文

    新 闻 写 作 培 训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学生会新闻部 2009年11月4日星期四 新闻常识概况 1. 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2.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

    记者团新闻写作培训

    记者团新闻写作培训 培训内容 1、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2、校园记者常用新闻体裁; 3、校园新闻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4、新闻写作技巧记者的铭言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做人方为......

    新闻写作培训心得

    充电以后劲更足 ——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心得 新闻宣传是一个企业与外界交流的纽带,是树立单位形象的重要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机要局新闻写作能力,促进我局的宣传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