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习心得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即做人在先,才能成大器。德育的成功,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有赖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大家都知道,目前在社会转型之际,尤其是普通大众家庭的子女,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将形成的行为习惯,让教育者忧心忡忡!在这方面,学校是个阵地,加强德育教育,拯救部分学生的心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只抓成绩,搞排名。
一、用科学制度规范学生
制度管理是保障,制度管理就是使人明辨行为的对错,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主要效应是抑制人中不好的一面。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就是规矩,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有了规矩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的品味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品味,影响到学校所造就人的品味。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导向其行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校在校园内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名人事迹、名人名言激励学生,用学生的书画作品感召学生,用日常用语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处处创造一种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三、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工作中既要树立的先进典型,具有旗帜的作用,使人们自觉的见贤思齐,又要从反面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起到警醒的作用。
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各自特点,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季节,在新生入学、升旗仪式、家长会等各种活动中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着力于抓全、抓小、抓严、抓实。通过各种典型事例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公开表彰奖励,对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公开批评教育和处理。对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从而正确导向学生。这些做法,对正确的校园舆论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无形中推动了校风的形成。
四、用人性化管理教育学生
以人为本,相信人尊重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责任心。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我们在按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训练的同时,辅之于情感的教育,旨在使学生的行为、思想、道德得到发展。
五、用优质教育服务学生
情感管理是手段。情感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只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充分发挥科学管理的育人效应。因此,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应学生之所想,察学生之所虑,亲学生之所爱,为学生之所需,做学生的贴心朋友,从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位学生,利用情感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更有利于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总之,我校通过校外活动基地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了校外教育资源,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爱岗敬业 育人为本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锤炼思想、提高思想境界
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时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创新教学方式,致力于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中,我致力与创新教学方式,开拓教育思路,不断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上网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由于自己的不断努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在县教体局组织的统考中,多次名列前茅。除此之外,教学工作中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
三、科学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主开放时代,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创造一种崭新的互动关系, 这必然要求班级管理是民主开放的。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让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班级管理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并加以重视。开学初,开展了“我能行”的主题队会,精选班干部和督导队员。该放手时就放手,每月的板报,让学生分组轮流办,现在办得很不错。朝会(让学生自己主持)一周一个主题。此外,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正、副班长,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及管理监督组长。二级管理:八名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督导队员,负责班级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仪等,并做好记录。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桌长”、“门长”、“窗长”“灯长”“盆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让每个学生感觉自己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心里素质得到锻炼,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只有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优化班级管理。为此,本班除了组建一支能管善管的班干部,而且民主选拔了一批精干的督导队员,分别有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仪等督导队员,督导队员实行竞争上岗制。并准备相应的记录本,首业写清加分减分标准。每个星期一的朝会时间各个督导队员分别对上周的记录做公布。每月要对学生的分数做统计,并张榜公布。对分数高的学生通过短信告知家长,并为学生发奖品鼓励。
在充分发挥民主作用的同时,难免在学生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的言论,甚至是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便要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认识,采纳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保留那些尚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让时间来考验。也就是说,在发挥民主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集中,不然会给工作带来障碍。
四、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
如果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为什么我想学名家大师却总不得要领?为什么我的课堂评价这么干涩?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份自然生成?总结起来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缺少反思。今后我将一边反思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一边反思,一边阅读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边反思,一边用反思指导教育教学。我将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虽然在教学工作中我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和陕县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重庆市开县赵家初级中学熊尚甫
摘要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等因素出发,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 体育德育渗透
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但其地位是没有变化的。纵观历代的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在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少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德育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要渗透於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那么显而易见,学校就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我国唯一的一门从小学到大学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必修课。《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任务之一是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增强组织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如何在完成传统的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之外,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本学科中,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清楚自己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以身立教,通过展现自身的素质,渗透习惯教育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又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之中学生具有好动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而体育教学又是在不断的活动中进行的,这又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体育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这会在体育教学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它对学生的各种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要态度端正,动作得体,言行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立教,身正为范,随时随地为学生展示道德风尚(如:公平竞争、团队精神、顽强斗志、战胜自我 顽强拼搏)。因此体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我们的仪表、言行、文化修养、道德品养、工作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种生动、直观、很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手段,以习惯养成习惯,以品格养成品格,让学生在“亲其师”中“信其道”、“受其教”。
二、抓住时机,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纪律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保证体育教学安全、顺利、高效进行的基础,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体育课课前、课中、课后都有种种常规,我们把这些常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对服装、整队、队列、考勤等课堂常规的严格要求、认真落实,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德育教育就能在学生大脑里真正渗透进去。例如:在学校集会和平时体育课集合时,都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做徒手操,要求学生动作到位、整齐划一;在每一次的队列练习,发出口令时,要求令行禁止。虽然,这一切只有很短的时间,但却是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好时机、好方法。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加以利用,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同学们的纪律观念增强,对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因势利导,结合课堂教学特点,升华品质教育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追求的既是物质性的身体运动,又是精神性的文明行为,两者有机统一。它的特点是在相对宽阔的环境里应用自然条件,在教
师的指导下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实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密切配合,教师与学生频繁接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体育教学也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活动,有着严格的组织性、实践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优势,要求学生遵守集体的意志,按照集体活动的要求来调整自己,改善自己,并对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竞争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有所感知,在活动中得到感悟,用集体荣誉感去感染自己、升华自己。例如:体育教学在经常在室外进行,常常是头顶列日,迎着严寒。但由于学生各自的体能、意志不同,在艰苦的环境下难免有不适感觉及一些不正确的想法,特别是女生怕晒黑、怕脏等,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都喜欢在能躲太阳和阴凉的地方练习。我们要把握时机,针对学生中各种不正确的心理活动,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德。另外,我们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表现出不怕苦、不怕流汗的顽强意志,以此来激励学生。另在游戏“迎面接力跑”中,在一些集体比赛活动中(体操比赛、球类比赛等),要求集体合作,也要求个人的努力,同时由于规则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规则,依次序行事。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爱集体,为集体争光,也同时要求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四、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全面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和练习内容很多,有的内容本身思想性很强,有的则不明显,各项运动项目,有的要求速度,有的要求耐力,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多样,需要集体配合。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不同内容主题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通过跑、跳、掷等田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活动能力外,要让学生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勇敢、机智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品质;通过游戏、体操、比赛以及球类教学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治情操,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公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竞争精神等品质;通过布置场地、收拾器材,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
五、因材施教,结合教学方法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重点,我们通过对课的任务、要求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各种练习手段,练习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我们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恐惧心理,增强自信
心。例如采用分组练习时,要求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性,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练习中互相帮助,骨干分子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学生课堂上表现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我们要及时作出好评,给予鼓励,以便树立正气,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助于其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及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应进行积极、适当的批评。我们还要注意到随机应变,在体育课中时有突发的事件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合理地将事件解决,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体育健儿在各种比赛中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还可以利用体育课中的突发事件,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当然,我们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椐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有条不紊地重点实施,要深入分析对象,好好把握时机,有效掌握情况,不断改进方法,保持学生共性特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之重,德为先”,通过多种渠道,营造健康和谐、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合理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请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6,2
2.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J].中国学校体育,1998,2
3.《体育教育学 》《 心理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国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新德育》
第四篇: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江苏涟水:
创先争优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创先争优活动中,江苏省涟水县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要求,按照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抓建设,一心一意育新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硕果累累,未成年人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探索出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思想道德建设优学校”等经验做法。
一、完善机制,突出育人保障。
建立完善了领导、工作、考核、投入四项机制,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堡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开展保驾护航。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各学校均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与各级关工委、家长学校协调配合,基本形成了一个“纵向衔接、横向协作、三教结合”的教育工作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理顺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管理体制。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把全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目标合理分解为6大块16小项,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适时开展督促检查。三是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分进行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县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全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三级考核、三类评价”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出本校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凡思想道德建设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在学校升等晋级、文明学校评选、表彰奖励、校长任用等有关方面均实行一票否决。
二、抓好队伍,突出管理育人。
一是抓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针对全系统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全县3000余名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使学校形成人人是德育教师,处处作榜样的良好局面。2010年评选表彰了10名“十佳师德标兵”,20名“优秀教师”。二是抓学生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各学校团队组织的健康发展,各学校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团队育人体系,在小学阶段以“雏鹰行动”、“手拉手”活动、“纳新教育”、鼓号队活动为载体,初中阶段以推优入团,团员意识教育,校园广播站,五四系列活动等为载体,高中阶段以推优入党为载体,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养成教育目标。三是抓社教队伍建设,发挥“五老”队伍优势。县教育局、关工委组织了一支红色精神进校园志愿者工作队,坚持用红色精神办学育人,让红日精神入校、入课堂、入师生头脑。全县各学校都成立了延安精神学习组,各中小学校每学期安排1-3小时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教育,并在政治、历史、语文、音乐等课程中渗透延安精神的内容。县关工委牵头在小学开展“强化养成教育训练”,改善了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增强了师生的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了团结友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
三、夯实阵地,突出环境育人。
着眼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远发展,坚持以阵地建设为重点,以环境育人为着力点,切实抓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一是加强校园阵地建设,塑造优良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环境。目前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达到“十有”,即有一块醒目的校牌,有一面国旗,有一条宣传教育方针、政策的醒目标语,有一条体现本校特色的校风、校训,有一块以上的宣传黑板报,有一条文化长廊,有一块绿荫地,有优美整洁的办公室文化环境,有昂扬向上的教室文化环境,有良好的师生寝室文化及卫生环境。积极推进课改,加强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校纪建设,依法加强学校管理,严肃校风校纪,使未成年人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创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明环境。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针对县内青少年无校外活动场所的实际,投资150万元兴建了集科技、体育、文化艺术、娱乐为一体的县城青少年活动中心,让益智健康的各类活动充实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三是抓好荧屏阵地,净化社会环境。全县公安、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对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对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市场进行专项治理,进一步净化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社会环境。
四、创新载体,突出实践育人。
一是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知荣辱树新风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动广大中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争做“八荣八耻”宣传员、监督员、践行者和推动者,以自己的文明言行感召家长、影响社会,用自己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动互动,共创文明家园。具体开展“四拉、一比、一评”。“四拉”即:我拉父母手,告别陋习向文明走;我拉父母手、尊老爱幼记心头;我拉父母手,文明礼貌大家都要有;我拉父母手,文明家园建设共携手。“一比”即“比一比,谁的父母好事多”评比活动。“一评”即开展“文明小使者”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累计做各类好事实事上万件,有27220名学生记录自己在“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中的做法和感受。二是创“星级文明”学校。为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由虚变实,抓出实效,结合群星文明工程的实施,在各学校组织开展了“五星级文明学校”、“五星级文明班级”、“五星级文明教师”、“五星级文明学生”等“四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创省级文明学校3所,市级文明学校5所,县级文明学校12所,“五星级文明学生”20名。先进班级30个,为未成年人树立了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全县各学校克服教学场地紧张,经费不足等困难,普遍建起了德育室,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强化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姜万生 马兆万 王新建)
第五篇:德育论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论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摘要]德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随之加大,并出现了一些和时代发展相脱离的不足之处。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中,提出了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给我们大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如何将现在的德育工作和优秀的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德育 儒家思想 传统教育
1988年1月,全世界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举行会议,会议上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便是:“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0年过去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更加广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深入地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完全可以把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不足
1.现代德育目标贪大,德育活动组织往往脱离实际 中国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倡雷锋精神,对此投入很大精力,效果却不容乐观。我认为“贪大”是制约大学德育成效的一个不良心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学校门口树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爱你的妈妈。所以德育目标应从身边开始。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提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怎会爱他人?一个不爱家的人怎会爱国?孝悌之德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奉行。德育的目标不应再是“大”而“空”。另外我们的德育活动组织往往脱离实际。道德是超越功利和现实的,是自觉自愿的,我们现代大学德育不能仅凭数字思维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德育量化,在貌似精确的数字统计和考核下,得到的只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德符号和精神空壳。
2.现代德育淡化了传统的“安贫乐道”精神,导致大学生中间“拜金主义”盛行
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观念的挑战,就连教育这方净土也受到了污染。“人们向‘钱’看,社会才能向‘钱’发展”这是一些在校大学生的看法。由此可见,校园已渐渐抵制不住“钱”的诱惑了。2006年末2007年初,“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支出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追求自由消费,有的喜欢穿着打扮,甚至借钱去买高档衣服。据调查,除了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花费外,在服装、娱乐方面的支出远远多于学习。立足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功利意识、拜金主义日趋泛滥,德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科学而理性地审视传统德育思想,仍可发现很多可取因素。“孔颜乐处”就是道德的一种高妙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精神是乐观的,能够笑对贫困,自能笑对人生,笑对权贵,笑对愚昧,这种精神是自我确认的,一个人能否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把持住自己,紧紧与道德相连,乐观地面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困境,面对社会处境的无权无势,面对他人纷纷变易信念而笃定行为取向,完全是由个人自我决定的。
二、高校德育工作与传统德育的有机结合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骄阳结合的方法,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使社会道德教育融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我们现代高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孝道教育
倡导“孝悌”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孝”被看作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有句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父母尽孝,认为敬爱父母,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功利心的增强,西方文化的渗透,淡化了家庭成员中的融融亲情,削弱了东方传统中最根本的孝道精神。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整个中国说明什么?由于当今中国老龄社会的提早来临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使人们对传统孝的观念有了强烈的呼唤。而孝道教育的核心便是爱心教育,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在学校教育中应把孝道教育、爱心教育贯穿于道德的始终。在社会中更应宣传强调“孝”的可贵,实行全民孝道教育,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能够延续下去,发展下去。
2.诚信教育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信”虽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不过在孔子看来,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更谈不上“仁”、“行”、“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因为“信”是“行”的基本前提条件。“信”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在功利意识的驱使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抛弃了传统的诚信,一个失去诚信的人是可悲的,而一个失去诚信的民族是可怕的,解决诚信危机已被列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我们要把诚信融入全民素质教育中,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美德,我们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此对大学生开展广泛的教育,使“信”的思想切实得到发扬光大。
3.生态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以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破坏大自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可以说生态危机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中国古代儒家讲究“天人合一”,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这两种思想都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种生态道德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人的作用在于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程颢用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来说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道理:“医书言手足之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痛痒相关,如同头脑、心肺、四肢之间的关系一样。仁人对自然界受到损害,如己身受到损害一样,应有切肤之痛。
总的说来,“天人之学”认为人类的伟大和尊贵不是表现为对天地和万物的凌辱和征服,而是在于人类能自觉地为整个大自然着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懂得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理,还要有热爱自然,与之心心相印,同气相感的深厚感情,并在行动上促使各种生命健康蓬勃地发展。
4.努力提高大学生传统道德修养
大学是培养高尚的地方,它最基本的内容是教会学生为人之道,也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的确立和提高,这在国民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而为人之道的养成则主要是靠教育和自我修养。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道德的自觉、自律,也就是个人要从自身出发,修身养性。这种修身养性是以德育为中心的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一个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认为道德修养应从小事做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儒家强调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范看成不可或缺的修养内容。如今的大学生进入了新的时代,时代对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科学越发达,人类驾驭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也越大,同时要求正处于这一时代前沿的大学生能更自觉地约束自己,节制自己的欲求,传统伦理强调的“不违天时”、“节用”和反对“暴殄天物”等思想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的。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生活在现代优裕环境中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培养自己艰苦朴素的精神,并发扬这种精神,这样才会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小结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法国人为“教育乃是道德和哲学的教育”;日本新教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德育目标,将教育内容由智、德、体改变为德、智、体;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等已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占据着首位,结合我们中国国情来看,传统的德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儒家提出教养结合的方法,既强调教育者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养,使社会道德教育融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古代教育思想还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学思结合”,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结合起来,道德教育由内向外逐步展开,由浅及深,由小到大,以启蒙教育为基础,以家庭德育为依托,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人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德育自觉地转化为终身式教育,强调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气氛,使德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无论是从人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还是从人才的培养目标,抑或是从社会的治理整顿和造就和谐进步的社会秩序上讲,都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是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促进个人道德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忽视德育,只会使人的社会属性受到损害,使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使社会道德现状日趋恶化。正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使吾忧也”。因此,中国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85.[2]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85.[3]二程集.识人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