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1
高一生物教学体会
人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材,主要是围绕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开的,看似简单,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对其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1.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考就出错。比如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很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当然还有动植物体内各自特有的糖,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出的。再比如酶的概念,明明讲的是有机物,可总有些同学认为是蛋白质,而忽略了RNA这种酶。
2.考试中但凡牵扯到化学方程式方面的计算,学生大都晕头转向。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整个过程,而对问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答题中经常张冠李戴或者以空白作答。
3.面对数学曲线所表示的生物过程,学生都表示看不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各种曲线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讲解。比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曲线,由于学生未能搞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无法从曲线上看出两种生理过程的变化。
4、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备课至关重要。有效备课要求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传统备课中的“备学生”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教师能讲什么知识。而有效备课更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教师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并引出许多相关的问题:图片中的头发为什么会如此漂亮?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光滑柔亮的头发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等等,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一课堂,使学生一直保持着求知热情;将知识点变成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图片。
总之,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新起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夯实基础是才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循序渐进,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学好这一门课程。
第二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
高一生物教学体会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曹村高中
王海荣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各地教学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的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初中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生物学习中出现空挡,进而对于生物的学习总是力不从心,总觉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使得的生物教学显得特别的被动。
关 键 词
生物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体会
本学期我主要从事高一生物教学工作,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几乎就没有学过这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总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使得教学经常陷入困境。
一. 初中与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问题
1.1初中生物教学透视
初中生物知识并不深奥,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入不了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基础普遍较差: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大部分地区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生物教学,只在初
一、初二阶段开设生物课,而初三不开设生物,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出现“断层”现象。
(2)学习兴趣不够浓:生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考不是考试科目,因此,该学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辅课,加之高考所占分值也不高,所以学生对其兴趣并不大,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不良的心态。(3)错误的学习观点:初中生物绝大多数是通过理论和现象来阐述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这样,就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完全寄希望于背诵,而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1.2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分析
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中增加了若干实验,其中也保留了以前的一些经典实验,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体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目标导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生物因初中不是中考科目,与高考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进而导致了一系列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试制度与教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对生物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几乎没有一点基础知识。导致高中生物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学习。
2.学习兴趣不够: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既是中考又是高考科目,学生对此很重视,而对生物学习兴趣不大,再加上师资的限制,大多数学校无法开足课时,实验教学无法实施。而这种现状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3.学习习惯及方法欠佳: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加,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堂练习不积极,课后也不能很好地复习,不懂又不善于问。学习中仍然沿用机械、死板的记忆方法,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
1.3.初高中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导向方面
初中与高中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初中生物侧重于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生物观念:如“生物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但对于具体的要求较低,对知识体系的了解相对薄弱。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注重设疑能力的提高,提倡体验过程,而不强调结果,有的甚至没有具体的结果;而高中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较高,在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面对高考选拔性的考试,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也有相当的要求。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的差异:(1)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对教法的不适应,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2)课改的实施过程使初高中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形成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3)初中生物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一般较慢;而高中生物每课时内容较多,进度快,学生对不懂的知识,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课堂上又没有太多的时间解释和反复强调,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二.生物必修一教学的一点体会
苏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材,主要是围绕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开的,看似简单,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对其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1.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考就出错。比如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很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当然还有动植物体内各自特有的糖,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出的。再比如酶的概念,明明讲的是有机物,可总有些同学认为是蛋白质,而忽略了RNA这种酶。
2.考试中但凡牵扯到化学方程式方面的计算,学生大都晕头转向。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整个过程,而对问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答题中经常张冠李戴或者以空白作答。3.面对数学曲线所表示的生物过程,学生都表示看不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各种曲线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讲解。比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曲线,由于学生未能搞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无法从曲线上看出两种生理过程的变化。
4.对于探究性实验题,相当的同学由于恐惧而多选择放弃。比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问其呼吸过程和方程式都知道,说起实验原理和方法也能理解,可就是由于恐惧,而对于此类题缺乏了主动性。
5.忽略知识间的递进关系,缺乏创新和拓展,忽视对学生原有生物知识的纠偏、更新和整理,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新起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夯实基础是才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循序渐进,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学好这一门课程。
第三篇: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高中必修一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高一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杨燕
目前,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也饱受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灾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历史潮流。学科渗透也是当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生物这一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其法制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目前,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也饱受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灾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历史潮流。由此,世界各国都已行动起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生命科学的生物教师,更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 , 把环保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为培养21世纪具有高水平环保素质的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就是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及其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知识整合,储备材料,构建环境及法制体系: 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相关生态、环保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文献、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为今后的教学作充分的准备。在知识收集和整合过程中要有选择性、代表性,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只作简介,有的要安排讨论、分析,有的点到为此。
二、联系教材,学科渗透宣传环境法制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及其法律法律制定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与缺乏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讲述第二章第二节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从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入手,直接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在讲到酶的本质和功能时,从酶的功能入手,直接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 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许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条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第四章第一节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时,也可以直接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 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许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条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第四章第二节讲到光合作用时,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作用及应用入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三条 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第六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时,由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癌症的产生及预防,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 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第二十四条 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第八章第二节“非细胞生物——病毒”时从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引入也可从学生亲身经历的非典、甲流等着手接着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自然保护的决心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把学生学到的环保知识所看到的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现象向全社会呼吁以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把保护环境视为己任共同爱护绚丽多彩的生物圈。
三、组织活动付之行动体验保护环境成效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保护环境取得的成效和成就感。教师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社区、街道、河边亲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等义务活动让学生到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情况同时也感受到作为“环保志愿者”受到人们赞扬的喜悦。除此之外,可以如定期出版墙报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6日保护臭氧层日、10 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的日子举行专题讲座等。除此之外亲自带学生到社区、街道、河边进行义务活动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广度和深度还应大大扩展加强“环教”课外活动的开展和环保知识的宣传直至全民参与是最理想的前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应该对广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义务感。这对人类生存对社会发展而言价值无法估量。
总之,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其它的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展开时,我们生物教师应抓住这次机遇,积极投身尽己之长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
第五篇: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九、教学流程图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讨论收集的食物和营养保健品的说明书,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遵循元素──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这些结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时从有机化学甲烷的分子式引入,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注意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关于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表格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另外,在教学中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图片、投影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几个题目,在参与中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能力目标:
1.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2.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3.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目标: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2.蛋白质的功能。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六、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七、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
九、教学流程图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 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特征: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核酸的感性认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初始能力: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组讨论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实验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学案导学:
3.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及作业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九、教学流程图 开始
核酸的种类:DNA、RNA 设计实验
实验: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讲解并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破案事例引入
投影
思考并回答
指导、归纳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四节。本节共有三大问题:细胞中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及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有哪几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骨架。整个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生物中曾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对此学生了解得很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恰当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③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六、教学策略设计
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主要从实际生活中入手,直观教学、分析对比、自学导思、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描述—解决问题的程序。
七、设计思想
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出发点,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展现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本设计的主旨在于创建和谐,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的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九、教学流程图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的内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糖类和脂质)、小分子(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奠定基础。通过探讨组成细胞分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体会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界的同源性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本章其他小节的学习,学生对构成细胞的水和无机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无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却不太清楚,再加之高一年级学生的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接触,对理解“结合水”这一概念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立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从分子水平上知道人体健康的基本常识。(2)形成自觉爱护水源的环保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设计
以一个运动广告让学生探究:“解体渴”这句广告词的科学含义,引入本节课:细胞中的无机物。然后欣赏几组有关水与生命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几个表格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生物体;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生长时期;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接着由自然界中水的形式引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接着举例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无机盐,讲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最后纵观整个章节的内容总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七、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其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