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教学设计 (3000字)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量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细胞需要通过代谢活动来获得能量。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就是因为有了酶这种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因此酶是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了解酶的本质、特性,对理解细胞中复杂的代谢过程能井然有序地进行、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重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故本节内容为第五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打下了知识基础,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知识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在高中生物课标中的要求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属于理解水平,即用生物术语解释明白有关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新课标强调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节通过实验及相关讨论引领学 生体验并总结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并进行了一些生物学实验。这为理解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供应、酶的作用本质并进行相关实验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方面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b:了解。)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c:理解。)3.说明酶的本质。(b:理解。)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斯帕兰扎尼的实验探讨”及“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认同科学家不仅需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能力方面
1.在有关实验探究、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等问题中,运用语言表达想法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六、教学策略设计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时,酶的作用这部分主要通过与化学催化剂的比较及实验带来的现象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辅以教师的点拨讲解进行归纳;酶的本质这部分内容,结合书本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设置问题串,加强学生的思考和体验,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精神
七、设计思想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较抽象,在教学时结合实验思考,利用多媒体
动画形象地辅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实验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分析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我知识建构最终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含义及在实验中的重要意义。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前准备ppt.九、教学流程图
引入→播放课件→学生活动→引领→师生互动
十一、教学反思
经过课前准备和课堂实践,对于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公开课前的准备
这节课作为公开课来开设,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所以可利用的资源很多,于是我搜寻看了不少案例,不过看完之后觉得思路更乱,反而对怎么上这节课感到了迷茫。有一天,我正在结合教参及课程标准,阅读书上这一段的内容,突然理解到这样一种想法,我之所以思维混乱,是因为只顾赞赏地接受他人的想法而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思考。所以看起来简单,而实践时困难。这是我作为教师在特定情况下学习时遇到的困惑。同样作为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过程中,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遇到类似情况的机会更多。你讲给他听,他被动接受,但如果不融入自己的思考,习得的大量知识很难纳入他自己的认知结构,终会陷入混乱或遗忘的状态。所以最终我把这节公开课设计得很基础,围绕着三个原则进行,一是直观性,二是思考性,三是活动性。我要在这节课上把要学的知识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引导其思考,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对表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加工,进而完成自我知识的构建。
二、这节课的优点
1、直观性
这节课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酶的作用和本质:二是进行实验的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实验。本节课很好的处理了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在研究酶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用分组实验的方法给了学生直观的体验。实验通过在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尤其是无机催化剂与酶的比较,引出了酶的催化功能,其次通过动画展现了不同条件反应加快的本质,突破本节的难点,酶的作用是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在研究酶的本质这部分内容时,直接利用了书上的资料阅读,通过阅读给酶下定义的方式明确
了酶的本质。
2、思考性
在本节课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些思考讨论,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刺激了学生知识的内部转化和深入。例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途径。以化学实验中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以及细胞内的环境作提示引出学生对于细胞内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对实验加深思考,通过问题串驱动学生真正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的真正含义,得出进行生物实验的原则。阅读关于酶本质探索的资料分析过程,也是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拓展对酶定义的理解。
3、活动性
在这节课上,以实验和问题讨论两个方面作为了活动的载体。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学生活动。由于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及时给学生做好指导,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还有同学大胆尝试,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实验,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下面讲解设计生物实验的原则做了铺垫。在活动中为了不被现代教学技术困住手脚,我在制作课件时省略了许多冗长的内容,这样课堂上有较多的时间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过大,没有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标规定的标准课时是一节半课。为了使学生能充分理解酶的作用,所以设计时加入了实验。整节课的节奏很快,各个知识点均匀用力,使一些需要强化的部分没有凸现。建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将一些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内容,例如探索酶本质的小故事,布置给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学,教师不要大包大揽。
2、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本节课有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因此设置了不少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但有些问题设置的比较零碎,有的问题学生弄不清答题意图,有些问题教师有自问自答之嫌,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老师讲的多而学生想的少,没有充分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今后要加强提问的技术含量,与学生共同思考,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倾听的艺术。
3、活动设计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矛盾没有解决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一对矛盾,如果预先设计好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严格执行,课堂就过于按部就班按部,缺乏一些活力;而如果把活动放宽,又很难收口,容易偏离目标。受公开课时间和考虑讲课效果的限制,我在活动的设计上过分狭隘,仿佛事先给学生画好了圈子,使课堂的活动性显得有点僵化。例如在把握生物的实验原则那部分,开始我想让学生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体验不同变量对实验的影响,但在课堂中受时间限制,最终还是用了比较传统的方式。提问活动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不敢让学生多说,老师给了太多的限制,学生心中存在的疑问得不到挖掘,被动接受了所讲的内容。综上所提到的一些问题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新教师在课堂上驾驭能力不足的缺陷。在这一点上专家杜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纵观她的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进行交流,循循善诱,将学生活动进行的很充分。
4、基本功的锻炼不容忽视
在这节课上也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如语言不够精炼,注意语速的控制,上课的声调过于平缓,缺乏感情色彩等。这提醒了我,平时还是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一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要多与学生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本次教学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我在准备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等各方面收获颇丰。同行间的交流和讨论,专家的点评和指导,更令我看到了在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习,做研究型教师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努力让教学工作能力更上一层楼。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i《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2节。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介绍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个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有助于理解线粒体作为“动力车间”,叶绿体作为“能量转换站”。学习好本节内容,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包括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之前对细胞的能源物质、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有一定了解,但对具体提供能量的机制不太了解。
学生课前准备:完成学案,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atp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简式
?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 运用新旧知识迁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方法进行学习,在模式的摆放中增强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1)atp的结构特点;(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难点: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六、教学策略设计
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六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在atp结构这部分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活动:1.学生自学教材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试拼atp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2.讨论atp分子的 结构简式及atp分子的化学特点,最后由学生举例说出atp的使用途径,从而使学生明确结构决定功能。
七、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运用探究法、总结法、讲授法。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应用多媒体教学,借助互联网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课堂的鲜活性
九、教学流程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课堂总结→课堂练习→课堂作业。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很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理念。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及表达的机会,展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本节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实验的观察,图片的共享。以后我将更多利用网上有利资源来教学。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呼吸是发生在每一个活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细胞呼吸是否全都需要氧的参与呢?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获得细胞呼吸两种方式的知识。但是探究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对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这两个步骤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关于有氧呼吸的原理和大致过程,对学生是个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又是教学重点,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同时,组织学生用剪贴图在黑板上演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和用准确而简明的科学术语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3)、理解有氧呼吸中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思考、归纳总结反应式来突出,并用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并可通过列表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点。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是本节书的另一个难点。
六、教学策略设计
结合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教会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实验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能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的产物,这样就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打下了基础。然后从酵母菌转向其他生物,介绍高等动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有氧呼吸。
七、设计思想
通过对上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atp作为能量的通货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笔者结合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呼吸作用必须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1、文字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图片等,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流程图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方式这一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呼吸的 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
小结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节课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内容形象化、隐形内容显形化。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1.有利于展示微观世界。对于微观世界中神秘复杂,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利用口头表述、模型、挂图或投影、幻灯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特点,可以将这些内容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本节课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的反应,如果单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即便能讲清,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一难题轻松化解。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果单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即便能讲清,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一难题轻松化解。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 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生有城市
的也有农村的,生物的知识层次有差别,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学生很熟悉的贴近生活的知识、图片、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方面: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方面: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⑵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⑷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
⑴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⑵ 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六、教学策略设计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七、设计思想
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 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准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示意图 2.学生准备
(1)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前面学习的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本节课内容作一了
解。
(2)调查当前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与光合作用的生产实际例子
九、教学流程图 分3学时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十、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
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
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
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
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
7了什么?
a、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教师归纳总结: 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色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外膜 叶绿体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 [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 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总结
重点总结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叶绿体的结构,其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用于进行光合作用。
四、作业布置
p10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
(含量约占)叶绿色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 叶黄素(黄色)
2、叶绿体的结构
1、分布
2、形态
外膜
3、结构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
4、功能
第2课时
导言: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吧!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联系?
2、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你还有哪些感悟?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人类认识光合作用的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p106 练习
五、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的实验
3、梅耶的实验
4、萨克斯的实验
5、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6、卡尔文的实验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总反应式
2、过程
3、实质
第3课时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采用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的措施。那么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呢?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学生阅读p105回答:
1、什么是自养生物?什么是异养生物?
2、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自养生物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教师归纳: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2nh3+3o2→2hno2+2h2o+能量 2hno2+o2→2hno3+能量 6co2+6h2o→c6h12o6+6o2
三、总结
重点小结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化能合成作用。
四、作业布置:p106 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2、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化学合成作用
1、自养生物、异养生物概念、区别
2、化能合成作用概念、与光合作用的区别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分组观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全面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取问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
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课堂效率提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差异,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把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标明在叶绿体结构的各个场所上,这样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合和贯通。
第二篇: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九、教学流程图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讨论收集的食物和营养保健品的说明书,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遵循元素──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这些结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时从有机化学甲烷的分子式引入,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注意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关于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表格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另外,在教学中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图片、投影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几个题目,在参与中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能力目标:
1.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2.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3.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目标: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2.蛋白质的功能。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六、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七、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
九、教学流程图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 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特征: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核酸的感性认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初始能力: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组讨论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实验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学案导学:
3.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及作业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九、教学流程图 开始
核酸的种类:DNA、RNA 设计实验
实验: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讲解并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破案事例引入
投影
思考并回答
指导、归纳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四节。本节共有三大问题:细胞中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及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有哪几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骨架。整个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生物中曾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对此学生了解得很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恰当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③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六、教学策略设计
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主要从实际生活中入手,直观教学、分析对比、自学导思、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描述—解决问题的程序。
七、设计思想
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出发点,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展现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本设计的主旨在于创建和谐,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的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九、教学流程图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的内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糖类和脂质)、小分子(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奠定基础。通过探讨组成细胞分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体会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界的同源性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本章其他小节的学习,学生对构成细胞的水和无机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无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却不太清楚,再加之高一年级学生的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接触,对理解“结合水”这一概念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立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从分子水平上知道人体健康的基本常识。(2)形成自觉爱护水源的环保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设计
以一个运动广告让学生探究:“解体渴”这句广告词的科学含义,引入本节课:细胞中的无机物。然后欣赏几组有关水与生命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几个表格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生物体;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生长时期;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接着由自然界中水的形式引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接着举例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无机盐,讲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最后纵观整个章节的内容总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七、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其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九、教学流程图
第三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
高一生物教学体会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曹村高中
王海荣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各地教学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使的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初中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生物学习中出现空挡,进而对于生物的学习总是力不从心,总觉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使得的生物教学显得特别的被动。
关 键 词
生物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体会
本学期我主要从事高一生物教学工作,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几乎就没有学过这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总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使得教学经常陷入困境。
一. 初中与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问题
1.1初中生物教学透视
初中生物知识并不深奥,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入不了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基础普遍较差: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大部分地区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生物教学,只在初
一、初二阶段开设生物课,而初三不开设生物,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出现“断层”现象。
(2)学习兴趣不够浓:生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考不是考试科目,因此,该学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辅课,加之高考所占分值也不高,所以学生对其兴趣并不大,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不良的心态。(3)错误的学习观点:初中生物绝大多数是通过理论和现象来阐述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这样,就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完全寄希望于背诵,而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1.2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分析
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教材中增加了若干实验,其中也保留了以前的一些经典实验,但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体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目标导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生物因初中不是中考科目,与高考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进而导致了一系列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考试制度与教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对生物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几乎没有一点基础知识。导致高中生物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学习。
2.学习兴趣不够: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既是中考又是高考科目,学生对此很重视,而对生物学习兴趣不大,再加上师资的限制,大多数学校无法开足课时,实验教学无法实施。而这种现状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3.学习习惯及方法欠佳: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加,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堂练习不积极,课后也不能很好地复习,不懂又不善于问。学习中仍然沿用机械、死板的记忆方法,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
1.3.初高中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导向方面
初中与高中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初中生物侧重于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生物观念:如“生物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但对于具体的要求较低,对知识体系的了解相对薄弱。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注重设疑能力的提高,提倡体验过程,而不强调结果,有的甚至没有具体的结果;而高中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较高,在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面对高考选拔性的考试,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也有相当的要求。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的差异:(1)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对教法的不适应,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2)课改的实施过程使初高中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形成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3)初中生物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一般较慢;而高中生物每课时内容较多,进度快,学生对不懂的知识,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课堂上又没有太多的时间解释和反复强调,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二.生物必修一教学的一点体会
苏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材,主要是围绕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开的,看似简单,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对其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1.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考就出错。比如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很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当然还有动植物体内各自特有的糖,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出的。再比如酶的概念,明明讲的是有机物,可总有些同学认为是蛋白质,而忽略了RNA这种酶。
2.考试中但凡牵扯到化学方程式方面的计算,学生大都晕头转向。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整个过程,而对问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答题中经常张冠李戴或者以空白作答。3.面对数学曲线所表示的生物过程,学生都表示看不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各种曲线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讲解。比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曲线,由于学生未能搞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无法从曲线上看出两种生理过程的变化。
4.对于探究性实验题,相当的同学由于恐惧而多选择放弃。比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问其呼吸过程和方程式都知道,说起实验原理和方法也能理解,可就是由于恐惧,而对于此类题缺乏了主动性。
5.忽略知识间的递进关系,缺乏创新和拓展,忽视对学生原有生物知识的纠偏、更新和整理,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新起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夯实基础是才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循序渐进,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学好这一门课程。
第四篇: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生物必修一教学心得体会1
高一生物教学体会
人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材,主要是围绕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展开的,看似简单,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对其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1.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考试一考就出错。比如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很多,有糖类,脂类,蛋白质等,但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当然还有动植物体内各自特有的糖,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出的。再比如酶的概念,明明讲的是有机物,可总有些同学认为是蛋白质,而忽略了RNA这种酶。
2.考试中但凡牵扯到化学方程式方面的计算,学生大都晕头转向。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整个过程,而对问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答题中经常张冠李戴或者以空白作答。
3.面对数学曲线所表示的生物过程,学生都表示看不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各种曲线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讲解。比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曲线,由于学生未能搞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无法从曲线上看出两种生理过程的变化。
4、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备课至关重要。有效备课要求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传统备课中的“备学生”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教师能讲什么知识。而有效备课更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教师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并引出许多相关的问题:图片中的头发为什么会如此漂亮?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了吗?光滑柔亮的头发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这种洗发水中添加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等等,这些问题贯穿着整一课堂,使学生一直保持着求知热情;将知识点变成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图片。
总之,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新起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夯实基础是才是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循序渐进,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学好这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