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心得
(胡少华)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有幸拜读了《摆脱贫困》这本书。此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的讲话和文章29篇,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理论观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一是群众路线是根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书中所提到:1928年中国的希望视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因为国民党的陈旧腐败失掉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执政党,若不能“察民之疾苦”,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是终究要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的。而要做到民心所向则就要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则需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苦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本功。二是树立坚定的信念。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干部的基本功》《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篇 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注重学习的精神。如在《干部的基本功》中习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基本的只有两条:首先是党的领导;其次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精神和信念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极高的站位。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引导功能势在必行。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落后的对策。三是务实为民是出路。《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习近平同志当年为实现闽东尽早摆脱贫困而孜孜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一贯的执政风格和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反复研读,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为了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美好日子,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公仆情怀;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倡导“四下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为了倡导勤政廉政的干事风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第二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 宁德 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 闽东 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都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认为我们基层党员都要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第三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常被单纯理解为贬义。在习近平所著《摆脱贫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也是一种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不妨做做王婆。”我认为,在卖瓜的过程中,不仅能彰显一个人智慧,更能看出一个“推销员”的真实水平。对于当代年轻干部来说,不妨学做“王婆”,既能“心如明镜”,又能“妙语连珠”,还能“别出心裁”。
下基层,访民情,做到“心如明镜”。王婆卖瓜,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介绍得好,鼓舞人心。如果你不知道西瓜产自哪里,品种是什么,有什么特质,瓜籽多不多,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不专业”,更不容易把瓜卖出去。对于年轻干部来说,不想在“人前出丑”,就必须在“人后下功夫”,立足工作实际,自觉深入基层一线,用双脚丈量民情,用行动彰显民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修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主动下基层、访民情、察民意,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到“身入”与“心入”相结合,既要扑下身子踏实干事,写好“实文章”,又要捧着一颗真心情系人民,筑好“同心圆”,要自觉走到群众身边去,走到群众心坎里,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想所忧,把“痛点”“难点”“堵点”找准,用好“良药”一针见效。
说到位,言有度,做到“妙语连珠”。听,一声声吆喝,再配上喇叭,再配上略带风趣、幽默的话语,过往的行人总会被吸引,忍不住在摊前停留一会儿,这时,“王婆”就会开启“狂夸”模式,从价格便宜、清爽解渴、甜入心田等进行“拉票”,总会有“一款”让“跃跃欲买”的消费者下定决心购买,并满意离开,而这都归功于王婆的“巧嘴”。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要勤于修炼“唱功”,即说真话、讲实话,而不是讲那些令群众厌烦的空话、套话、官话。要愿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与领导沟通要“巧”、与同事沟通要“勤”、与群众沟通要“真”,要主动打开“话匣子”,把群众关心的事儿一件件讲给群众听,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一一宣传到位,多说贴心话、暖心话、称心话。要时刻掌握说话的“度”,即温度、深度、广度,该说的尽说,不该说的勿说,真正说到位、言有度。
找路子,活思维,做到“别出心裁”。要想瓜卖得好,还要用好“脑瓜子”。“王婆”作为一名推销员,不仅仅是要把瓜卖出去,还要思考怎样获得最大利润,传统的卖瓜方式简单但不够“新鲜”,所以销量低、成本高、利润低。新时代“王婆”破除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卖西瓜的同时兼送勺子、榨西瓜汁、冰冻西瓜,与大型超市合作等,都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进。”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要善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驱动工作“加速度”,取得新成效。要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好“互联网+”模式,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事成本,致力于群众“少跑一趟”,争取服务“一步到位”。要树立创新思维,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群众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和
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深化工作。
第四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一】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25年之久,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是现在重读此书,特别是细读《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觉得过时,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全书透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群众观点和服务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谆谆教导,激励着我要掌握好、运用好这一基本功。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共产党人过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将成为领导干部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态”。本文就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谈读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此,要做到“三个不能忘”。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团结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强烈的“民本”的思想,决定了他在政治作为上“爱民”与“害民”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结果。习近平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这么多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当前,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观点,树立“权为民所用”与“权为民所赋”的观点。领导干部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稍有含糊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走向负面,为人民所唾弃。
对群众满怀真情不能忘。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比较积极上进,不习惯别人奉承,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时间久了,极少数干部官僚气息就逐渐滋长,久而久之就养成“当官做老爷”的习性,对待自己部下和基层群众,大有一种“让我一时不愉快,我就让你一生不好过”的施虐心理。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与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贴近群众的作风不能忘。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群众谈心,连你说的话部下和基层群众都不愿听或听不懂,那怎么会有号召力和感召力呢?从一些落马的不廉洁官员坠落的轨迹看,没有一个不是高高在上、作风飘浮,视人民群众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贴近群众的思想与需求,才能从做人做事中体现群众意愿,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自身抱负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统一。
其次,要坚定站稳群众立场
群众立场决定我们党的性质,是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理应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具有两面性,即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怎么用权?在同样的监督机制下,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一项根本要求。”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诚于中者,形于外”,站稳群众立场,才能真心为人民服务。极少数党员干部不能站稳群众立场的原因,是在于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从求政绩、求升官的思想出发,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绩工程而劳民伤财,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是从大拆大建中收取开发商的好处,谋取个人利益,成为不廉洁分子,从而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反面。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没有群众立场的为官,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有覆舟的危险。
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要在难题问题面前敢于开拓创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责任,时代需要这样的干部。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才是正确的。习近平指出,要多办利民之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指示批下来了,才去解决。
第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
【篇二】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后,密切联系群众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1989年,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习总书记说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意思就是个人的价值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奋斗中,当每个人不止限于考量自身价值的时候,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成功!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
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篇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15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启示二:摆脱贫困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扶贫攻坚方向,扶贫攻坚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四】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
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
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
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
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
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
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
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
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习近平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篇五】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诗人艾青的那段深情自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摆脱贫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富有创见的理念和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习近平同志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冷暖的勇于担当,对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敢于正视困难,勇于直面矛盾,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彰显解放思想的理论品格,这是《摆脱贫困》给我们的深邃思想启迪。“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闽东之光》),“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跋》)。穷则思变,到底如何变?就是要付出行动,就是要付诸实践。“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弱鸟如何先飞》),“应该看到,闽东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道路将是曲折的,不平坦的”(《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闽东的经济建设问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问题”(《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就要提倡“经济大合唱”,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发展,就是要勇于担当的发展。这样一种在认识中自觉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的前瞻理念,为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树立了表率。
《摆脱贫困》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样一种群众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始终把人民群众放置在崇高位置上。“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干部的基本功》)。只有善于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解放出来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以战略家的超常眼光评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位置。“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闽东之光》),对于闽东传统文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
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
闽东的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
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之光》),这样一种立足本土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体现的是文化的开放胸襟和文化的足够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面对新的发展征程,迫切需要锤炼一种更加忧患的清醒和自觉的担当。每个共产党员都能静心潜读《摆脱贫困》,不仅能收获精神的富足,更能增强前进的自信,从而更加坚定有力,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在更加广阔的“中国梦”征途上谱写出更为辉煌璀璨的新篇章!
第五篇:《摆脱贫困》读后感供参考
《摆脱贫困》读后感3篇供参考
【篇一】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25年之久,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是现在重读此书,特别是细读《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觉得过时,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全书透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群众观点和服务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谆谆教导,激励着我要掌握好、运用好这一基本功。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共产党人过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将成为领导干部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态”。本文就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谈读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此,要做到“三个不能忘”。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团结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强烈的“民本”的思想,决定了他在政治作为上“爱民”与“害民”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结果。习近平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这么多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当前,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观点,树立“权为民所用”与“权为民所赋”的观点。领导干部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稍有含糊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走向负面,为人民所唾弃。
对群众满怀真情不能忘。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比较积极上进,不习惯别人奉承,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时间久了,极少数干部官僚气息就逐渐滋长,久而久之就养成“当官做老爷”的习性,对待自己部下和基层群众,大有一种“让我一时不愉快,我就让你一生不好过”的施虐心理。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与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贴近群众的作风不能忘。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群众谈心,连你说的话部下和基层群众都不愿听或听不懂,那怎么会有号召力和感召力呢?从一些落马的不廉洁官员坠落的轨迹看,没有一个不是高高在上、作风飘浮,视人民群众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贴近群众的思想与需求,才能从做人做事中体现群众意愿,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自身抱负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统一。
其次,要坚定站稳群众立场
群众立场决定我们党的性质,是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理应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具有两面性,即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怎么用权?在同样的监督机制下,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一项根本要求。”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诚于中者,形于外”,站稳群众立场,才能真心为人民服务。极少数党员干部不能站稳群众立场的原因,是在于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从求政绩、求升官的思想出发,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绩工程而劳民伤财,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是从大拆大建中收取开发商的好处,谋取个人利益,成为不廉洁分子,从而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反面。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没有群众立场的为官,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有覆舟的危险。
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要在难题问题面前敢于开拓创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责任,时代需要这样的干部。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才是正确的。习近平指出,要多办利民之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指示批下来了,才去解决。
第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
【篇二】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后,密切联系群众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1989年,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
习总书记说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意思就是个人的价值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奋斗中,当每个人不止限于考量自身价值的时候,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成功!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三是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篇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15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启示二:摆脱贫困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扶贫攻坚方向,扶贫攻坚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村村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