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得到了不少的体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家的扶强政策;前几年,在胡总书记的领导下建立和谐、均衡的社会则是助弱的政策。现在,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认为政府应树立这样的概念:通过财政、税收来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国内倾斜:从富裕地区向贫穷地区倾斜、从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倾斜。国际倾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及其他一些公司在海外(如非洲)投资、救助以促进其发展,中国出人力、资金、担保及政府承诺,所有的风险都在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主义应适可而止,应适当减弱国际倾斜。中国在国际政策上应向国内倾斜,资金应更多投向国内。这样,就可以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
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意识到,贫困问题不单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呼唤起全社会的怜悯、同情、慈悲心,来共同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首先,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应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其次,社会要有公德心、慈悲心。举社会之力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要摆脱贫困,更主要的是贫者自救。自然环境不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以瑞士100年的发展为例,表明山区并不一定导致贫穷,所以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习总书记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等,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以后更好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加深了对贫困地区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关注这类问题,积极参加扶贫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也会努力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争取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近日,有幸拜读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总书记多次对‚滴水穿石‛的精神予以肯定和推崇,并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细细读来,深受启迪,有感于此,如何将“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推动人社工作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结合实际,谈几点感受:
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害怕,而逃避,而畏缩不前,而是义无反顾地一滴一滴滴了下去。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必需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人社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服务对象情况多样,工作过程中更是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如何能够实现我省建设人才强省的目标,更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作为年青党员干部,更要敢于担当,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勇敢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取,开拓创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对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老好人”的现象,我们也要勇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怕得罪他人,怕惹上麻烦,怕影响人缘,怕丢了选票,而对身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对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这看似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智慧,实则成为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阻力。只有坚持原则不退缩,按照规定制度、规则程序办事,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推进人社事业发展。
二、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勇于奉献的决心。‚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加强我省人才建设,就如水滴穿石一样,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一任又一任干部目标一致、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必须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成功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做长期的奋斗,做不懈的努力。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包打天下,水滴穿石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试想,如果这些水滴不是团结一致,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到处飞飞扬扬、飘飘洒洒,又能奈坚硬的石头若何?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周围领导同事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支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人社工作者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大发挥个人能力,推动事业发展。
三、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甘于平淡的胸怀。水滴穿石,在每一个水滴滴下来的刹那,看似简单的过程,对最终目标的实现,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远离鲜花与掌声,权势与财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只有沉下心来,向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甘于平淡,甘于寂寞,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个人的价值,由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爆发,推动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决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热衷‚面子工程‛,如若成天想着在最短时间内出亮点、出经验,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财力,还会徒增企业负担,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
四、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中,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做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着眼长远,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点滴积累,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功。人才服务工作是辛苦的,经常需要面对出差在外,加班加点的情况。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不断体味战胜困难的喜悦,积跬步而致千里,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第三篇: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第四篇: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离贫困的艰辛历程。
摆脱贫困,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古代早有定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陶行知也说了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所以要真正测底摆脱贫困,首先不仅要转变一些群众的守旧观念,而且要带领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展特色产品的发展,创立品牌,走出农村,让城市中的人可以拥有原生态的东西。在闲暇时可以带上家人去户外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开展旅游业。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期好好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好好干一把。发展旅游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近期报道漳州的古雷PX爆炸的事件是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是获得了比较多的利益,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但是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经济效益增长,更主要是文化上要摆脱贫困。就现代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跷课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经历了高中三年,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幻想着大学就是玩,上什么课呢?其实,大学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就是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不懂得鉴别,也不善于更新知识,则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免毕业之后自己后悔。都说大学必做的事情:逃课、挂科。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四年青春就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给荒废了。大学不读书难道还等进了社会去读吗?这是不现实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基础是需要下功夫的,要相信,今天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精神食粮。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需要很多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怎么才能测底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在我国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脱贫走向富裕。
第五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 宁德 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 闽东 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都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认为我们基层党员都要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