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2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本收录了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29篇重要讲话、文章的书籍。书刚拿在手,我心里嘀咕:“一本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书籍,一位领导人的讲话,读起来会不会难懂?”轻启书扉,目录中的几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弱鸟先飞、滴水石穿、从政杂谈„„“似乎是本平实易懂、形象生动的书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书里语言贴近生活,比喻让人容易理解,数据来自实地调研,篇篇文章值得精读,值得反思。

一思“弱鸟先飞”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1988年处于十分贫困的闽东,如何让这只“弱鸟”先飞,在调查闽东九县后习总书记有了:树立“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反思现今的自己,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入队才满1年、接触现在的专业工作才近半年的统计人,才浅尝统计的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业务能力也有很多。做改变、促进步,首先正视自己的这些“贫”。明确自己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正、提高的措施方法才能被恰当地对准方向、摆对位置。快速补上业务上的落差是当务之急,练好业务能力就如“飞洋过海”的本领。平时积极地与对应处室、同级地市、县级队专业人员请教、沟通是一副特效药,它能在我疑惑不解时,在我混沌迷糊时给我清晰地指引。怎样能羽翼丰满呢?这不单需要时间的磨砺,还需要平时实践的积累以及反复研读制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的收获。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能力提升了,才能熟练掌握业务,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更好地与企业沟通,更好地让统计服务于社会。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者的鸿鹄之志,在我看来,就是让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怀揣着坚定的用数字尊重社会的信念,恪守统计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我们大家统计事业更好地、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因为我相信: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思“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小学时候便已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不单局限于恒,还道出了其他的道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通篇对我最大触动的是“敢”字,因为性格原因,很多时候,面对陌生人、领导自己表现得非常拘谨,给人的印象要么是过于冷漠、要么是呆头呆脑。几次和同事、领导的谈话,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统计调查需要与企业人员、调查户、社会公众、等各行各业广大的调查对象沟通,如果自己不“敢”,工作开展会遇到阻力。在单位日常的工作中,免不了与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沟通,这些不“敢”自然不会带来畅通地沟通和满意的结果。打破不“敢”的心魔,就如《重返地球》中父亲告诉儿子的那句话:“恐惧只是你的选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首先相信自己、逐渐改变自己,凡事“敢”想、“敢”说、“敢”做,才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思“从政杂谈” 这篇文章里从“‘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5个方面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有些内容虽写领导用人、为官及修养,但其中道理,值得品味。此间道理相互贯通,可由彼及此,对照促进。“芝麻官”千钧担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为人光明磊落,是做人基本原则之一,凡事有担当是一名青年应当担负的。“芝麻官”还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基层是与百姓接触最多的,也是锻炼培养人的地方,对于经验的积累、个人的锻炼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照自己在平时的工作检查、访厂工作以及统计宣传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统计的形象,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在与基层人员、调查对象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工作有序开展,不断获得收获。

青年干部四忌中提到了:“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现今快速信息时代是许多人的通病。“急躁、烦躁、焦躁”似乎充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如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灌输给别人,不但得不到认同,反而适得其反。还记得刚接手现在从事的专业时,因为急着要一份报告,在与县里专业人员的沟通上产生了些摩擦,双方都有些不愉快。一天我和科长谈起此事,他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在要求县里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这项工作是不是临时要求做的,如果是,人家做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才导致无法提供。县里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个专业,一时兼顾不上是正常的。另外还有个沟通小‘技巧’:别一大早,一开口就谈工作,就像闽南茶文化一样,坐下来先泡茶,你先跟别人问个好,再谈工作的事,不是能更好么?”按照科长传授的经验,此后与县里的专业人员沟通,再没有出现双方不愉快的现象。通过此次事情,我告诉自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心平气和,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加顺利,自己和他人的心情也能够更愉悦。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是说要让我们养成做事前谨慎思考,再做事的习惯。而我认为不单单做事前,在做事后也应该多反思自身;不止于“三”思,应该多思。此书在通熟易懂的语言文字中道出那些我们虽然熟知却时常忽视的道理,反复品茗,犹如茶香环绕,滋养思想,促人奋进。

第二篇: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三篇

读《摆脱贫困》有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甚而有些本来发展的不错的乡镇也把自己列入贫困的范围;干部们观念陈旧,不跳出老框框看问题……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首先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其次,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民,开拓进取,致力于摆脱贫困,创造了丰硕业绩,闽东创造了“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的闽东散发着光彩,锦绣河山大放异彩,闽东经济高速发展,灿烂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敬佩。

这伟大的历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仍存在着思想贫困的不足,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处处言难,不付诸努力,当想起考研需要日夜苦读,便半途而废;当想起就业难竞争大,便畏惧而不敢前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如不改变,我们又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因而我们要自立自强,要有时代使命感,肩负起身上的责任,要摆脱思想贫困,做一个思想富足的有为青年,追求美好未来。

《摆脱贫困》书中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大学生应有的品格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梦想是前进的马鞭,是生活的动力。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有梦有目标,应当要做有为青年,发挥青年人的力量。做有为青年,我们要做到:

第一:敢于担当,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责任心,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才能做有为青年。

第二,勤奋学习。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充满扩张性的精神状态。

只要我们有思想,有志气,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持之于恒,付出实践;只要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意志,直面困难,相信我们的梦、闽东梦、中国梦都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摆脱贫困,做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宁师青年强则闽东强,中国强。让我们秉承“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读《摆脱贫困》有感二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际中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在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不能因为落实而贻误时机,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读《摆脱贫困》有感三

《摆脱贫困》一书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月出版的关于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万字。全文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观点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读了这篇文章令我思考了许多关于脱贫工作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解放思想。

《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就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由于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和等靠要等意识,会严重阻碍扶贫道路。所以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习近平同志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闽东地区要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找准方向,把握机遇。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习近平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习近平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

三、具有滴水穿石,实事求事的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企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理想信念是扶贫工作者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扶贫工作者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四、富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滴水穿石的启示》、《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五、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而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首先摆脱贫困思想,然后抓住时机,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群众路线,发扬辩证精神,那么脱贫工作的实现指日可待。

第三篇:读《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学习心得3篇精选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闽江学院王慧福建省学联

在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

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网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王慧)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二):摆脱思想贫困,做有为青年

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他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篇二: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他更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 书中反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阶段、任何工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要更加重视打牢基础,艰苦奋斗。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十多年,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崇高使命,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我们的监管基础还较薄弱、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队伍建设还有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保持思想上的纯净、纯洁、先进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对各种形式、各种面目出现的“四风”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努力做到“灯红酒绿不眯眼,奢靡享乐不动心”。工作上要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实现远大理想与做好当前监管工作统一起来,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监管统一起来,聚精会神抓监管,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到“监管有新思路,机制有新突破,发展有新局面,工作有新举措。”作风上要艰苦奋斗。牢记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宗旨,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认认真真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自己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真正做到扶正祛邪,取信于民,凝聚共识,焕发出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是总书记洞察历史、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深邃见解;是总书记忧国忧民、实干兴邦、振兴中华的真实写照;是基层干部与群众艰苦奋斗、激情创业、鱼水情深的生动展示。“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伟大事业。正如书末所言,“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坚信,全省药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定能从《摆脱贫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经验,为科学监管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为攻坚克难厘清思路,为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现阶段,既是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改革完善、攻坚克难的挑战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究竟从何入手解决,依靠什么解决?根本只有一条,就是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决摒弃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走近群众、服务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发动群众。“四风”越远,群众越近;群众越近,办法越多。

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群众广泛参与。总书记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要坚持“开门”搞活动,把群众参与贯穿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要向群众问计;查找突出问题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请群众评议;整改落实方案要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整改落实中,要下功夫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监管的目标任务,要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努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集中群众智慧,团结群众奋斗,最终实现综合治理、社会共治的大格局。

密切联系群众,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改进工作方法。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他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三个不能、三个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打造学习型部门,把学习当做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能力来锻造,建立促进学习、考核学习、鼓励学习的机制,使崇尚学习成为浓厚的风气。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真正成为监管为民、监管便民、监管利民的坚强卫士。篇三: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9日参加xxxxxxx专题辅导报告,聆听xxx教授对《摆脱贫困》深刻内涵的讲解。《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2014年10月10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求真务实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xxxxxxxxxxxxxx,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摆脱贫困》虽然收录的是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历久弥新,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的:“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篇:读《摆脱贫困》有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前些日子,我有幸读到了一本我喜爱的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的随感和经验,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写的《摆脱贫困》。在细细品读后,回味良久、感想良多,对我启发也是非常之大。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好,好在以下三个方面:

逻辑打动人心。这是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提出来的,他认为,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学创作,唯有紧凑的逻辑关系,方能打动人心。想要建立紧凑的逻辑关系链,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对这一整件事物的背景概况有所了解;二是要深入基层一线,静下心来做调研。习总书记对这两点把握相当好。总书记在闽东宁德任职之时,能将附近各地方特色、有名产品、以及所创收入牢记于心,譬如福安县后洋村靠巨峰葡萄的特色种植,就让全村人口摘掉贫困的帽子;再譬如,关于闽东文化的建设,他敏锐的提出畲族文化是闽东的一个闪光点。说明习总书记当时对闽东地区的概况非常了解。

另一方面,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总书记明确指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茶叶是闽东的一大优势,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现在的亩产比较低,提高亩产应该是一个主攻方向,当前重点要抓好老茶园的改造工作。种果也是很有前景的,特别是具有闽东特色的水果应大发展,如霞浦、宁德的晚熟荔枝,福鼎的四季柚、福安的芙蓉李,古田的油柰等……能将这些内容脱口而出,可见总书记在当时基层调研实践上是下了很深的功夫的。所以,我认为,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链相当稳固,提出的建议符合实际,也一定会打动人心。例如: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中,总书记说到:修筑从福州到温州的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五十万吨泊位良港,创办赛岐开发区并发展成中心城市是我区的三大经济话题。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面貌,脱贫致富,这种愿望是好的,热情也非常可贵。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修铁路需要巨额资金,而且在哪里修、什么时候修,得由国家通盘考虑安排,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成的。当然,我们可以提合理化建议,努力促成,但不是近期内可以实现的。开发三都澳良港,牵涉到目前本省有些老港口还吃不饱,国家有限的资金先往哪儿投放。宁德地区既不是市中心,又不是原材料产地和物资集散地,这些因素对铁路、港口的建设都有制约。至于把赛岐开发区发展成中心城市,也不是很简单的事。中心城市不是谁批谁就行,而是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地自然形成的。所以,我觉得总书记“切合实际”的想法也一定是符合逻辑顺序的,可信度很高,很容易“打动人心”。语句精炼,引经据典,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本书仅用两个章节,就将为什么要“弱鸟先飞”,如何搞好“经济大合唱”的理论问题表述的非常透彻,“‘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地方的‘歌’肯定唱不好”。习总书记说,“‘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讲配合。”“‘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任何部门搞‘独立大队’,都是违背整体战略的。”习总书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见习总书记的语言文学功底深厚扎实,引用经典的一两句话,便将一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脚踏实地带领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壮美蓝图描绘得淋漓尽致。

政治立场坚定。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章中,总书记说:“各级民委、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服务观念。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作为党委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切实得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文中,总书记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这充分证明了习总书记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性,总书记不仅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牢固建立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确保了我国民族大繁荣大发展的事业逐步推向前进。

反观我,作为基层工作者的一份子,和总书记当年在宁德任地委书记的时候相比,不管是从政治意识上来说,还是从战略发展眼光上来说,相差甚远。总书记能在比我们社区情况复杂得多的宁德任地委书记,并且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基层,深入调研基层的农业、林业、工业和港口的建设,并且用敏锐的眼光和长远的战略角度,深入剖析了“麻雀”的五脏六腑,指出了宁德的发展重点要靠经济,这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

关于廉洁。习总书记说:“‘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这是很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总书记还说:“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总书记说:“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仔细反省,我们做基层工作的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上级布置的任务完不成要被领导找、居民有困难要找我们投诉、社区出了事故依然要被问责,甚至居民自家下水管道堵了,有了怨气,还是要被居民找。想当好一名基层工作者,确实很辛苦。但是习总书记还说:“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这些“乐趣”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吗?可见习总书记思想觉悟之高,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

海瑞在《令箴》中写道“官之至难者,令也。”说的就是最难做的官就是基层官员。习总书记说:“古人云‘宰相起于州郡’,我们党和国家许多高级领导干部也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县级岗位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好课堂。现在从事县级领导工作的同志,要十分珍惜在岗机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刻苦磨练,积累经验。”这句话使我深受鼓舞,基层工作者也应该在基层的岗位上积极地磨砺自己,积累好扎实的工作经验。正所谓“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我们青年基层工作者也要在做出决策前,兼听各种意见,“临大事而不乱”,要争取做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良好状态。习总书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在街道的基层工作者,就是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追求和目标,做好“服务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第五篇:读《摆脱贫困》有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挺立我们的精神气质

——读《摆脱贫困》有感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陈显松

我爱读书,然而智识有限,往往领悟不深。徜徉于《摆脱贫困》,我常常被习近平同志真挚的感情、执着的追求和灵动的思想所感动,每每有所收获,都会合上书本,琢磨片刻。该书名言警句甚多,无论是引用先贤,还是其首次阐述,随便拈来一句,都值得品味一番。我权且摘出几句特别喜欢的句子,结合学习谈理解,联系工作谈启示,概括为'一立二脱三塑造',抛砖引玉向贤者请教。

首先,讲'一立',即:树立鸿鹄之志。

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摇扶直上’是困难的'.要求闽东的同志消除小心翼翼的弱弱心态,树立远大理想,以弱鸟之躯展鲲鹏之志。我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这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我们从小听惯了立大志的叮嘱,经过长年的历练,常常感叹自己的现实与少年时的大志是那么遥远,甚至开始'现实'起来,告诫朋友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他们也'现实'起来,却很少深入地了解立大志的辩证意义。理想远大,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使之奋发图强,向理想的方向前进。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干部也要有这种鸿鹄之志,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清水衙门'就怀着弱弱心态,不敢谈理想说未来,不敢对统计调查事业做一番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实际上,不管你具体从事哪一项工作,我们如果能立足更高的视角,怀着更宽的视野去想问题、看问题,就能把当下的问题看得更清一些,想得更透一点,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自觉和从容。习近平在该书的《跋》中说:'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完美的文,做更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这样的话是多么富有时空感和历史感,基于宏大的志向,能够高瞻远瞩,才能有这样自信又谦虚的情怀。

其次,讲'二脱',即:摆脱贫困意识和摆脱思想贫困。

一是摆脱贫困意识。习近平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又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中说:'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就矮人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这样的话,换个有实权无实权、有资源无资源的角度,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自己。今年,我通过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与基层干部多次互动,发现统计部门是'清水衙门'、统计工作'无权无势'、统计干部'位低身卑'的观念在我们的队伍中仍然存在。他们认为我们自身缺乏资源,还要求人办事,底气不足,心理上就低人一等。所以,办事时小心翼翼,精神气质上也像'小脚女人',不够大度,更不敢展开格局,这种贫困意识必须摆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利于国家决策和百姓民生,姓'公'不姓'私',不藏着掖着,光明正大。工作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可怜,心理上必须自我拯救,必须挺立起昂扬的精神气质。

二是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说:'全书的题目叫‘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那么如何摆脱思想贫困呢?他在《从政杂谈》中说:'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充实头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是的,摆脱思想贫困方法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但有疑惑,问天下,问苍生。我们许多干部,在统计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再接触过其他工作。我们许多新生力量,大学毕业后直接考进我们系统,没有其他机关或企业的工作经验。在单纯的环境里成长,思想意识里缺乏比较、碰撞,缺乏由差异性思维而衍生的创新活力。所以,希望我们的干部能有机会与其他队伍、单位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让干部在多元平台的锻炼中开拓视野,获得成长。

其三,讲'三塑造',即:塑造担当意识、塑造刚正意识和塑造坚忍意识。

一是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意义。我们常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有一定道理,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安于本分,不要擅权,不要越位,但又不对,主要看怎么理解这个'谋'字,虽不在其位,但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积极主动向'在位者'建言献策,如此,虽不在其位,也可以尽一份心力。这话归根结底,就是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有的人,觉得自己身微言轻,不敢担,怕担不起。有的人说,统计调查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不在中流,何须'浪遏飞舟'?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不过话锋一转,又说:'但是世界上没有孤立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一种老实的心态,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担当起统计调查事业兴旺发达的使命。

二是塑造刚正意识。习近平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使命》中说:'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说到刚正,倒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么不正,而是觉得,我们有了刚正意识,心里就会充满阳光。还是回到我们统计调查干部办事底气不足问题。我来自基层,知道做统计调查工作很辛苦,基层更如此,很多事情要求人,被拒绝,吃'闭门羹',甚至被无端责骂。长此以往,心里就特别憋屈,久而久之,心里就阴冷起来。结果,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者有之,沉沦幻灭、自暴自弃者有之。实际上,身卑不敢忘国忧,小人物也要自珍自重,我们统计人也需要内心刚正。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一股浩然正气,需要一颗熊烈的太阳,鼓舞和引导自己。左宗棠有一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为什么他能做到呢?因为他心里光明正大,有一股浩然正气。胡林翼认为,只要我所办的事情目的正确、光明,手段就可以灵活,因为心里没有阴暗面,所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是塑造坚忍意识。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要有长远的视线,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统计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美,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展示我们的轻柔。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今年10月29日,我到龙岩出差,随身携带了这本《摆脱贫困》,读到三分之一时,已被作者的勤勉和坚持感动。我随即写了这么一条微博:'出差路上,读习总文章,有‘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之感慨。其今日能把新政之火烧的这么旺,基于长期在基层的才识储备,缘于对积弊的常年观察。楚庄王云:‘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所谓蓄势而待发,厚积而薄发,即如是。'

我深信,当年在宁德主政的习近平同志:他是自信的,因为志大而远见;他是虚心的,因为勤奋而好学;他是从容的,因为无悔而坦然。王羲之的《兰亭序》,文末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轻轻合上书本,也有如此质朴的感受。

下载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综合管理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后,我感触颇深,尤其在读到《从政杂谈》一文时,让我这个普通国企员工看到了***对青年干......

    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篇一)《摆脱贫困》是装帧一般的老书。具体地说,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老书。然而就是这本老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让我动笔要写这篇读后感。让我眼前......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汇编)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最新汇总范文合集

    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