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时间:2019-05-12 12:3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定居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太太简宁、儿子丹尼斯和从北京接到美国尚未拿到绿卡的老父亲。丹尼斯着凉腹痛,许大同的父亲为其刮痧后背部留下了紫色的刮痕,美国医生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误认为是孩子受到了虐待,将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后来,许大同的老板到中国亲身体验了刮痧后,使误会得以澄清。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从中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却发人深思,值得剖析。

一、影片内容回顾。

许大同的得奖感言说他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热爱美国,而且他的得奖更是证明了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肯定,成为了美国的一员。看到这里不禁会让人认为许大同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已经认同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却证明并非如此。

1.1 丹尼斯打保罗事件。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许和太太简宁让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认为他打保罗是因为保罗侮辱许大同所以不肯道歉,这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在场的人都非常震惊。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许向昆兰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从丹尼斯打保罗的事件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两种文化的撞击。任何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都不难理解而且相信“许大同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个事实。许大同认为丹尼斯打了保罗,这让老板没面子,而且丹尼斯不肯道歉是不给老板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子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他要教训(打)丹尼斯,把老板的面子补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而美国人打骂孩子都是违法的,是虐待儿童,所以昆兰夫妇会不理解许大同打丹尼斯的行为。

1.2 向儿子道歉事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后向他道歉时丹尼斯不理他,这时朱旭所扮演的爷爷说了一句中国的顺口溜:“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个顺口溜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教育方式。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凝练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爷爷认为父亲打儿子是很正常的,不存在道歉的问题。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许大同向儿子道歉却说明他已经认同了部分美国价值观。影片的中间部分丹尼斯在学校再次打了保罗,老师告知许大同时许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他们不好”,这让保罗的妈妈抗议:“不是他们,而是丹尼斯打了保罗!”。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昆兰太太对丹尼斯再次打保罗非常生气,而且无法接受许大同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此时许大同的反应也可理解,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孩子们闹着玩不用当真,不需要小题大做,所以他并没有让丹尼斯道歉而是带了儿子离去。

1.3 刮痧事件。

1.3.1 替父承担责任。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将许大同诉诸法律时,法官曾询问是谁为丹尼斯刮痧的,许大同为了老父亲能拿到绿卡而承认是自己。之后,许父知道后去找昆兰,艰难的用手势向昆兰解释刮痧的是他而不是许大同,让昆兰这位美国老板非常不解许大同为何要替父亲承担责任,对此简宁的解释发人深省:“因为他(许大同)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四大行为标准:仁、义、忠、孝里,孝道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依然是当代中国人所最为珍视的美德之一。然而在美国人的文化中,子女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这点从美国的成年孩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与父母断绝关系中可略窥一二。

1.3.2 对父亲隐瞒真相。事情发生以后,许大同的态度是隐瞒,不想父亲知道后会着急、担心。直到简宁承受不了压力对父亲说出真相,许大同输了官司、辞掉工作时仍然试图隐瞒下去而故作轻松。这同样可以用中国人或说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孝顺”、“报喜不报忧”来理解。

1.3.3 请律师事件。许大同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师,仅仅是因为信得过他,觉得他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请打赢官司的可能性更大的家庭法领域的律师。第一次听证会的失利,许大同将其归因为知识产权律师没帮忙,而不是正视真正的症结所在;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师则认为许大同没有事先告知他丹尼斯刮痧后背部留下伤痕而不满,尽管许大同也没有意识到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成为被告的。第二次听证会时,许大同受到了对方律师的恶意攻击后过于激动最终导致不得不对簿法庭。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而许却认为家庭法律师未能替他辩护而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从这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任人唯亲)朋友观。

1.3.4 难产事件。某医院的妇产科护士作为听证会的证人之一认为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因开会未能到场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而许大同却认为这是完全可以解释和理解的。许大同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问题上更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有良心的正常的”中国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保大人”,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烧”。美国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认为他不想要这个孩子。

1.3.5 辞职事件。许大同认为老板在作证时没有帮助他而是说出了实情出卖了他,愤而辞职。中国人对朋友和义气的观念,与美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理念相矛盾。这种矛盾让许大同在身陷囹圄时仍然愤然辞职,使自己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况,以致他在与太太分居后只能露宿街头。

1.3.6 昆兰夫妇对许大同一家的友情。昆兰知道了真相后,为了帮助许大同,也由于对中医传统的刮痧疗法的好奇,他亲赴中国切身体验了一回刮痧,了解到了刮痧是一种神奇的中国疗法,完全不是原来所理解的身体虐待。在回到美国后找到了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和法官证实刮痧并非虐待,从而让许大同获得了回家团圆的权利。同时,昆兰太太也对许大同一家非常友善,圣诞节时主动去许家陪伴简宁和丹尼斯共度节日。所有这些都是在许大同辞职、不再视昆兰为朋友后发生的。我们姑且认为中国朋友义气的狭隘让许大同很没风度,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大同身上散发出的中国味道的人格魅力让他的美国朋友昆兰深深折服,才会想方设法的帮助他。

二.上述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的中美文化冲突。

许大同离开中国到美国生活、创业,必然要改变已习得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新的即美国文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许大同的再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即他还没有适应美国的生活,而远非他所说的“适应”。这导致了他与美国文化中成员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能相互理解,沟通失败,对簿公堂。

2.1朋友观。林语堂在《吾国吾人》中曾说过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阴性的三位一体。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则是“人要脸树要皮”、“情、理、法”,习惯于凡事要先讲面子、顾及情面最重要。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1]。《刮痧》中丹尼斯打了保罗已是失礼,而后不肯道歉更是失礼,所以许大同为了表示对保罗父母的尊敬也就是给面子,为挽回失礼的后果而打了丹尼斯。不仅如此,中国人一向赞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以已推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表里如

一、以诚待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遇到困难、麻烦或挫折时,“见义勇为”、“解囊相助”等行为是人们公认的善行、义举。因此,昆兰在作证时表示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让许陷入被动的境地时,许会认为昆兰不够朋友。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公众福利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法律非常尊重,深信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2.2家庭观。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宗法家庭为背景的。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人绝不会明白中国人“跪乳反哺”的道理。这也正是许大同甘愿承认自己为儿子刮痧,而不愿父亲承受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所以也就出现了子女可直呼父母、长辈名字的习惯。而且,这种生活习惯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目无尊长”。

2.3优越感与民族歧视。影片通篇反映出了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从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刮痧是虐待到影片所浓墨重彩描写的两次听证会的场面都体现了这一点。正是许大同无法忍受对方律师通过对孙悟空的贬低与毁谤所体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才会在听证会上暴跳如雷。美国建国不过二百多年,即使追溯到美洲的原始印第安文化,也远不能和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期起来的人,耳濡目染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由于华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种族认同,以及他们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始终感到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阻止他们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因而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国人,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2]。

美籍华人和华裔正逐步从社会的底层攀登到美国的学术、经济、甚至政治领域[3],同时中国――他们的祖国――也逐步强大繁荣,这不但增强了华人的自信心与荣耀感,而且提高了他们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不仅如此,华人对美国也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中美交流也在日益增加,不仅华人赴美的人数不断增多,美国人来华的人次也大幅增加。中美双方的有识人士正努力地认同彼此文化差异,通过沟通、容纳和接受来加速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使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也能使美籍华人真正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促进中美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亦希望《刮痧》的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春苑.中美文化差异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8-61 2.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季刊).2001,83(3):86-92 3.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外国文学评论.1996,3:126-134

第二篇:刮痧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

以《刮痧》为例浅析中美文化冲突

一、《刮痧》故事梗概 影视作品《刮痧》,是一部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讲述了由中医疗法“刮痧”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矛盾,令人深思。华人许大同和简宁移居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孩子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想到儿子突然肚子疼,在家的爷爷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于是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有天许大同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去接父亲,回家开门时,儿子跑着去应门,不料摔倒,额头流血不止。,医生发现孩子背后的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不准许大同接孩子回家,暂时将孩子交给福利院照顾。后来,福利院将许家告上了法庭。不过故事最后以全家团圆结尾。

二、《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一)刮痧

刮痧在中国是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方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非常大的冲突,因为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被作为是虐待儿童的证据。在法庭上,无论许大同怎么解释,别人都不知所云。在中国人看来,刮痧这种疗法在中国很普通,美国人理所当然的知道这种疗法,因此遭致麻烦。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即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刮痧事件使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二)中国亲情与美国法律

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所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众甩了儿子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子过”。中国父母对其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训诚、体罚甚至打骂。“打是亲,骂是爱”,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他们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而在美国人看来,许大同的行为太粗暴,是虐待孩子的表现。在美国,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孩子过分责骂,更不能动手打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更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美国法律观已经渗透到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美国人的法制观念与中国人的传统格格不入,这就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他们的最后一段对话是: 昆兰(老板):“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昆兰:“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许大同:“不可理喻!”

在中国文化中,很注重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人的独立性,主张个性解放,长幼平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与集体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们努力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尽量避免人际冲突,人们说话比较委婉。另外中国人在交往中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影片中大同为了给他老板面子而打自己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西方人也讲究面子,但他们尊重事实,公事公办,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

三、冲突根源——文化定型

文化定型指人们在跨文化研究中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近年来,文化定型逐渐引起跨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态度始终褒贬不一,但总体趋于客观:定型一方面忽视了个体差异妨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另一方面,定型也简化了认知过程,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它是文化沟通中的基本元素,不可能被去除。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打破肤浅而又带有偏见的文化定型,继而建立一种客观的、公正的定型,使文化定型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在《刮痧》中,美国梦是许大同对美国的定型,美国人对刮痧的定型是对人的虐待,是非法的。他们依据自己的文化准则、行为方式来解释和评判其他文化,其中包含着民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习俗是“不文明的”“荒唐的”“残酷的”。

例如:在许大同无法将“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解释给美国人的情况下,他只能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家庭、爱孩子的好父亲”,但是原告律师的一些所谓的“证据”,尤其是昆兰先生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对许大同设计游戏的灵感来源——孙悟空进行侮辱的时候,许大同被激怒,情绪开始失控,法官因此下结论:你不能证明刮痧是一种治疗,你在法庭上的行为,说明你是个危险人物,丹尼斯由儿童福利局监护。对刮痧的消极定型很显然不但没有动摇,在“证据”面前反而强化了,而这些“证据”都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其中没有考虑任何中国的元素,也就是:只有美国的医学、美式的英语解释通的才是科学合理的。故事最终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这种团圆不仅仅是主人公一家的团圆,更重要的是许大同和妻儿团聚得到了美国法律的认可,不再是非法的了,这种认可是基于对“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的转变。昆兰的做法表明了一种跨文化的积极态度:谦虚、平等摒除消极定型、尊重事实,努力突破自身思维所受到的文化局限去了解别种文化的合理存在。

四、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难免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方面。因此,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化习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持宽容态度,消除民族偏见和打破文化定型,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积极参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尽量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摘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界大都是从新闻学角度进行阐释,不同作者在表述上也很接近。而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新闻敏感作分析,旨在丰富、补充新闻敏感的内涵,以使新闻从业者从理论上多角度地认识、把握这一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主动培养这种素质。

关键词: 新闻敏感 心理学 人格

目录

1.新闻敏感的基本定义.........................2.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2.1新闻敏感的“直觉性”.......................2.2新闻敏感与认知、思维和人格..................3.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3.1提高政治理论水平........................3.2 不断积累知识........................3.3 培养高尚的人格....................4.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4.1 学习新闻专业知识.......................4.2 要深入媒体实践....................5.参考文献..........................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

一、新闻敏感的基本定义

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记者作为新闻采写环节主体,新闻敏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不应仅像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敏感那样强调准确的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而应强调“新闻敏感”的形成机制,即“人”这一主体怎样准确的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大小,也就是关注“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1.新闻敏感的“直觉性”

虞达文说:“新闻敏感依赖于直觉,发端于直觉”,但是即便如此,“直觉性”也只是新闻敏感的开始和表象,并不代表其全部。而《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对直觉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非逻辑形式或未经逻辑推理而洞察事物的特殊思维,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也可在表象或内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其主要特点为

(1)以经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2)需要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3)产生迅速而突如其来,是一种瞬间的判断,是智力活动的飞跃。”而这种“顿悟”是“记者头脑中潜藏着的某种信息,突然与外界的有关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 2.新闻敏感与认知、思维和人格

在心理学视角下,新闻敏感涉及到认知、思维和人格三个层面。不论从哪个层面看,新闻敏感都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一种敏捷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甚至是新闻从业者人格的体现。而人格是一种综合性衡量标准,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记者的人格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幕后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影响着新闻敏感强弱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正确与否的方向性以及应变的灵活性。如果将新闻敏感的产生比作一个化学反应的过

程,那么,感知、思维就相当于反应原料,人格便是促成反应最终发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催化剂的加入,化学反应就无法发生;如果催化剂变了质,那么,这次反应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走向反面。在一种健全人格的激发下,感知和思维才能相互作用,产生新闻敏感;如果没有这种人格背景,一切的感知和思维过程都是没有意义的,新闻敏感也自然无从说起。

在人格的诸多因素中,与新闻敏感联系最紧密的是动机。“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对感知和思维等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目标导向上。动机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与某种具体目标的结合,因此,当人的需要很低级,并且目标也并不高远时,只能产生微弱的负面动机;反之,则会产生强烈的正面的动机,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记者的新闻活动也是如此。如果记者只是抱着交差、应付的思想,对许多事情都无动于衷,缺乏强烈的发现、挖掘有价值新闻的动机,他的新闻敏感就无从产生;相反,记者怀着一股激情,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工作,那他不抓住好的新闻便心里不安,不把有价值的新闻报出来,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记者就会不停地去思考、探求、创新。这样,记者培养新闻敏感便有了动力。

三、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之于记者,犹如生命之于生物。它是记者独一无

二、不可替代的宝贵素质。缺乏这种素质,记者的职业角色将变得模糊不清。那么,该如何培养这种素质呢?

1.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很难设想,一个不读书不看报,对政治缺乏兴趣,对国际国内大事漠不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新闻敏感。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心中要装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辨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这样稿子才能成为一篇好新闻。

2.不断积累知识

一个记者的成功,是与他的知识积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对社会认真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一个记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事物的价值。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依赖于了深入社会、解社会、熟悉社会而形成的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周围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洞察力通过观察、锻炼、思考等长时间的训练是可以培养的,最后形成一定的社会直觉,而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新闻发现与平时积累直接相关。对记者来说,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的信息在头脑里引起的反响就不一样。如果记者不注意在实践中积累有关信息,那么,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也是枉然。而且,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维的。积累贫乏的记者,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算再有力度的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3.培养高尚的人格

白岩松曾说过:做任何工作,拼到最后的是人格。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要以高尚的人格为支撑,这样内在的积累才会外显于行为上。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记者,其政治素养、政治预见力,对受众的认知力,新闻价值判断力都比较高。具备人格魅力的记者,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时间过程而已。

四、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那么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1.学习新闻专业知识

新闻专业知识最主要来自于课堂的学习。对于我们打学生来说,专业知识除了来自课堂,还可以通过阅读新闻优秀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往往是新闻界优秀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可以掌握成功的诀窍。新闻专业的课程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采访写作专题等若干门类,这些门类的设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学生素质的培养,目前我们大学生专业学科普遍重视“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报纸编辑”等这些更贴近新闻学本身、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从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可看出,新闻专业学生上手快,擅长写社会新闻,但能写好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专刊新闻的少。这就说明新闻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欠缺。

2.要深入媒体实践。

在课余时间我们大学生可以去当地报社或者电视台实习,在媒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但是采访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搜罗情况的过程,而是凭借新闻敏感不断分析情况、逐步选择和提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主题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只有多动脑筋,反复研究,才能从大量客观事物的现象中认清其本质,也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报道才有思想性,有说服力。我们既要深入生活,还要正确地认识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新闻专业学生不能一般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而是要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

五、参考文献

[1] 欧东衢.也谈新闻敏感的“顿悟说”.新闻窗[J].2008第2期

[2] 许佃兵.浅议记者的社会认知与新闻敏感.军事记者[J].2002年第3期

[3]曾正贤.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J].新闻知识,2002(2)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很多学校新开的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怎么进行教学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热点的话题,而组织教学步骤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学步骤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核心,本文从小学生认知心理学角度,把信息技术教学分为两大核心环节[1],第一,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任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警觉心理和期待心理,恢复学生的工作记忆,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语义编码。第二,巩固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提取情况。给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强化和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字】期待心理 课程教学 作业的布置 信息技术课程测验教学评价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怎么样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这问题的思考自然要十分关注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2]。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也影响到该课程发展进程。目前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步骤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进程的加快,系统而全面地探究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步骤变的十分迫切。我参照了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力图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地建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框架。本文从教学过程和巩固过程两大方面系统而详细地阐述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阵地,那么怎么样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是个关键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不要让学生输在兴趣的起跑线上,呈现具体而形象化的教育技术信息,引起学生的警觉心理

(1)警觉心理阐述

顾名思义,警是指警惕重视的意思,觉是觉察的意思。所谓警觉心理是指个体在对刺激物的外在社会化特征有了清楚认识后所引起的感觉、知觉和注意力方面变化的心理源动力。[3]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介绍信息技术的用途和特点能充分发挥警觉心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说,信息技术是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从兴趣出发,让兴趣与动手结合。先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会做什么,然后再去了解它为什么能够这么做,最后引导他尝试着自己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本领很大,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卫星、导弹的控制;工厂的管理、生产的自动化;学校、家庭的辅助教学„„处处都有信息技术的功劳。信息技术不仅是个计算高手,还能充当会计员、生产能手、设计大师、信息技术教师„„总之,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多面手。当学生知道了这些以后,肯定会在他心中产生想学会操作信息技术的强烈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3)教师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有趣、有用的一面。使学生在老师精彩的操-1-

作中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参考美国的一位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这位老师用鼠标点开了听音乐的图标软件,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动听的儿歌,歌曲放完后,问学生:“好不好听啊?”,然后他又用鼠标点开了自己提前下载好的唐老鸭flash,等学生看完后他又问学生:“这个效果和家里边的电视有没有区别啊?”,随后他又打开了word2000,在工作区输入了:“goog morning,everyone!”,然后他又变换了不同的字体,操作完后问学生:“这么方便的变换字体奇不奇怪啊?”,我认为这位老师上课是成功的,因为他向学生传输了信息技术精彩的、有用的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做什么,在章节目标的指引下,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

(1)期待心理简述

期待心理,是心理学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所作的主观性描述。期待心理反映着个体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越高

[3],期待越高。所以教师在学习之前,告诉学习者在学习本节课程后能做什么(即课程目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燃起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强烈动机,从而使学生在适宜的动机水平下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2)通过讨论法或问题探索法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4]。在学习第一课《认识信息技术》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当一回小记者,做一个小小的社会调查,问一问身边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等亲戚、朋友、长辈们,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把调查过程记下来。有调查日期,调查人和被调查人,谈话内容。学生们当时一听,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于是就积极思考行动起来。在下一节课时,我就上了一堂调查汇报课,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整堂课显得特别的充实,这得益于课前学生的充分准备。学生们争着抢着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说出来,其他同学我也不让他们闲着,要求他们做现场小记者,记录同学的发言,写精炼语言,记下认为重要的话。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在这堂课中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聆听者;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展开讨论,自己去发现结果。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

(三)激起学生对以前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回忆,恢复学生的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成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帮助学生复习课程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节课的知识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阐述的,这节课内容经过再编码,使上节课的记忆内容重新组合,扩大其容量。象信息技术的这种带有操作性技能的学科更需要不断的复习和巩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措施帮助学生恢复工作记忆。

第一、上课前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的方式看看大家是否回去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要知道学生的关于上节课学习的问题所在。

第二、教师自己快速的把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大体复习一遍。

(四)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它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在学习中,人们将材料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比如,教学生怎么样输入汉字时,教师要先把几种输入法的特点和区别说明一下,例智能ABC是全部按拼音进行文字输入,五笔则按笔画进行输入,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两种输入法时,就不会弄混淆它们的特点,而能正确的输入文字。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因素不是外在的原因,而是内在的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追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那么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时日指日可待,所以怎么样才能开发好、保护好、发挥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5]:

第一,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的质量。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就忘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我的实践来看,一般一节课最多1/3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2/3的时间进行学生的上机实践。

第二,为了提高学生上机的质量,尤其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学生上机时,我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比如在教学生使用word2000输入文字时,要告诉学生菜单栏在哪?菜单栏的用途,教师可以自己先自己动手师范一下,然后学生可以自己去尝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帮助。

二、巩固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怎么样才能将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巩固下来呢?这就是课后巩固阶段要做的。课后巩固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环节去加强效果。

(一)精心布置课后作业或思考问题,诱发学生课后自己去复习和学习,让学生对上课老师呈现的教学信息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

老师上课呈现的教学信息刺激和学生对这种刺激作出的反应的关系,就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好的形式就是布置作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中,布置作业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布置信息技术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点[6],(1)作业的安排要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出发点。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大方向。

(2)信息技术作业量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业量的问题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业是否占用学生其他文化课和课余活动的时间的问题,作业的布置要么多而简单,要么少而精,总之要让学生很快的完成信息技术作业。

(3)作业的形式最好是纸笔化。

纸笔答题和上机操作两种作业形式各有优缺点,但针对小学生的自身情况来说,首先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家里都有信息技术,其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对于那些家里有信息技术的学生来讲,作信息技术作业可能会成为他们上网的政正当理由,并且会因此而耽误了他们的学习。

(4)作业的管理分组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把学生按照地域或者其他现实因素划分为几个小组,每次作业后进行小组作业评比,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作业的讨论、交流和收集等相关工作,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把小学生分组是个正确的举措,因为小学生的群体和丛众心理十分强烈,分组作业比个体作业更有优势。

(二)受学生作业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正确的而积极的强化

强化是心理学最基础最普遍的定义,它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象表扬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刺激称为正强化,反之成为负强化,如批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学会强化的技巧,从而能让学生得到一个积极的强化。积极的强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我长时间的经验,它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的运用批评和表扬的技术(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我评价)评价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的好坏,要因人而异,所谓相对评价,就是以学生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对于那些成绩中等而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让学生知道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向第一名靠齐。而绝对评价,要把卷面分值和满分进行个比较,对于那些成绩好但有些骄傲的学生来说,适合用此方法,要通过卷面分数和满分的比较,让他们知道他们仍然存在不足。而相自我评价则是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成绩在过去和现在两方面进行一个原因性和结果性分析,对于那些成绩差而性格又内向的学生多采用此种方法来鼓励他们,实践证明,三种方法只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来具体对待每个不同的学生,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7]。

(2)向学生讲解作业中的问题

评价学生作业中的好坏之分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作业让老师和学生知道什么不会,然后教师根据作业中的反馈的信息进行集中的作业问题解答。

(3)根据学生作业中所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业中反馈的信息就可以知道他在教学中的策略是否正确、合适。另外,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征求全班人的意见,主动的调整教学策略,使之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提供给学生不同规模的信息技术测验,检查学生的知识提取质量,对测验结果做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和知识提取相比,知识的提取显得更重要,因为知识的提取是知识的学习的目的,最好的测试学生知识提取的方法是测验,测验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能不能测出学生知识提取情况。在信息技术测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测验题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题不能太偏僻,也不能太简单,偏了谁都不会做,简单了谁都会做,如果太简单或者太容易,就会使测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也丧失了基本的信度和效度。

(2)测验形式是上机和笔试结合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单独只考上机,则违背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之一——掌握基本的简单的理论,反之,若只考笔试,不仅违背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犯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大忌——纸上谈兵。经过我长时间的总结和归纳,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是偏重于上机考试一点,笔试占的比重偏少点。

(3)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测验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而稍微少一点关注分数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而实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操作能力,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后,在自己以后的上机操作中能把那些没有学好的操作技能补回来。

(四)让信息技术教学走出课堂的局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因此,让每一个小学生学会上网,也是小学生学信息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设学生上网的虚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学会从网上查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以上是我对目前小学生如何学信息技术的一些想法。总之,我们教师要树立适合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参考资料:

[1] 乌美娜:《教育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汪刘生主编: 《教学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心理学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一)》陈畸1992(2)

[4] 查有梁 :《教育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5]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祝智庭:《现代学校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家庭教育讲话稿

    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家庭教育讲话稿各位家长,晚上好!由于孩子的缘故,我们今天有缘聚在了一起,谢谢你们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学生家长会,说明大家对自己的孩......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一、一见钟情是存在的。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

    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内容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的背景下,我国多次在国际社会中提到和谐社会,国际梦等观点。这是我国关于文......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日本......

    霍夫曼:从存在心理学角度看死亡与意义

    编者按:2011年3月18日—20日,“2011年存在主义心理学研讨会”由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主办。会议结束后我们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出会议内容,征得讲员同意,在此发表出来。此举旨在......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上一个人的九种感觉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上一个人的九种感觉 当你爱上对方时,应该会有这九种情感,才能算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最起码,你应该扪心自问,将来是否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情感来,才能确保你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