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学习总结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努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建设
清华大学—云南省财政系统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感悟
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财政局 张奇能
前言
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哪怕是短暂的逗留,感悟一下清华严谨的学风,这是我多年的夙愿和梦想。此次有幸来清华零距离聆听诸多著名学者、老师的教诲,我感悟颇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深深熏陶了我,加之,认真聆听了老师从未来成功人士的全面素质、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演变与中国经济走势、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等专题讲座,让我启发颇多,现仅结合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达抛砖引玉的目的,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华广袤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干部群众担负着守土戍边、维护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保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低、不平衡和相对滞后的情况较为突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一、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边疆民族地区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边疆、民族、敌对势力活动等复杂情况,按照“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和“直接过渡”的方针,采取“缓冲区”土改政策及“直接过渡”的办法,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大多数民族地区从原有的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落后的经济社会形态中解放出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低总量水平和低人均水平的基础上,与内地的差距还是明显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果将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条件、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及国内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支撑,建设覆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1、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途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巩固边疆的根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尊重各民族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基本体现。边疆民族地区财政困难程度高,凭借自身财力无法平衡地方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资金缺口,要保证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立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高质量的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
3、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实行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存在明显的发展滞后现象,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又都有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致富要求,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分享我国改革的成果,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
4、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推动我国边疆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等影响世界不稳定的不确 定因素依然存在,而我国陆路边疆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稳定安全至关重要。
5、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15%,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3.72%,近三分之二国土面积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因此,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是不“全面”的。要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必须加快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
6、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主要江河的源头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2.2%,草原面积占7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6%。譬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天然林保护区面积占全州有林地面积的93.54%,森林覆盖率达73.2%。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85.53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承担了生态保护的功能,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经济活动将受到限制,地方财政收入势必会减少,因此,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有利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关系到其他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三、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及财政的特殊性
边疆民族地区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就是“边疆”和“民族”四个字,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处边疆,跨境而居。我国拥有2.2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和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隔海相望,其中陆路边疆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仅云南省与缅甸和老挝有着近2700公里的边境线,有25个边境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毗邻的边境线长449.467公里,边境地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且,一部分少数民族属于跨境民族,譬如,怒江的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就是世居怒江的跨境少数民族。
(二)少数民族聚居,民族结构复杂。边疆民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种类多比例高,仅怒江州147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居住着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6.87%,比例之高居全省全国之首。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其特殊性。从生产方式来 看,少数民族经济基本上属于工业化之前的生产经营方式。从社会经济形态看,有相当的少数民族步入社会主义是跨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经济形态,这与汉族相比,显然并非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绝对量的增长仍很小,地方的财政自给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尤其像怒江州的独龙族(总人口4000多人)、怒族、普米族等总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特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更为恶劣。
(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解放初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或半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形式仍占主导地位,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数豆记数等较为盛行,大多以生产生活技能和本民族历史、风俗及宗教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到目前为止,这些地区的“两基”工作相对滞后,较少民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盲率较高。医疗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草原和荒漠地带。脆弱的生态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因人类活动日益遭受破坏,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反过来危及人们的生存基础,很多地区的民族群众因生态恶化需要易地安置,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有12.7万人需要通过移民搬迁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六)贫困人口多,生产生活条件差。全国592 个国家贫困县中,民族地区就有267 个;人口在10 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2 个,共63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39.4 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有640 个,其中较大部分村没有通电、通邮、通公路和通电话。
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弱,使其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这也就决定了这些地区财政政策具有特殊性。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边疆民族地区财政呈现恶性循环的态势,即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少,从而提供给财政的收入规模和数额较小;政府由于缺乏必要的财政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金投入,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改善,从而又无力吸收外部资金的流入;投资的严重不足使生产规模和财政收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用于发展经济文化和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大等 4 原因促使边疆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数额大。因此,在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体系时,必须统筹考虑这些地区财政在民族构成、地理空间、收支活动等诸方面的特殊性。
四、构建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财政体系
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要求,遵循市场性、公共性和引导性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并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投入,财政支出继续向困难地区、行业和群体倾斜,建立并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一)构建雄厚的边疆民族地区财源体系。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要有配套的高效益的财源,做大财政“蛋糕”。不断完善分级财政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应做、必须做的事坚决做好,保证政府职责范围内应办事项的资金供应,切实缓解客观需求与财力不足的矛盾。
(二)构建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一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着力增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大对农村道路通讯、水利设施、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促进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支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形成覆盖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大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大江大河治理。五是完善财政扶贫机制。完善资金分配办法,逐步加大扶贫投入,支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人口素质。
(三)制定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财政扶持政策。鉴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中央及省要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这些地区特殊倾斜,着力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上级财政应侧重于边疆民族地区与市场开发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支持经济转型,同时增加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采购支出,扩大边疆民族地区的需求,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保障能力。增加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三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并从项目立项、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改善其公共服务环境,逐步增强其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四)建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转移支付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在财政支出中对中央和省的依存度高,因此,要建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应调高边疆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返还基数,提高政策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建立一套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平衡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当根据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标准财政收支差额、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增支减收等因素确定转移支付系数和转移支付规模。设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和卫生专项补助,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向下延伸到县、乡,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2009年9月4日
第二篇:清华学习培训总结
清华学习培训总结
7月9日至16日,我参加了区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西秀区乡镇、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思想政治建设暨领导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培训,聆听名师、专家的真知灼见,我倍感荣幸。走进心仪已久的名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校风,领会到了实干的清华精神,体会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使我明白做事先做人,做人则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人,做事则言必求实,以行证言。我们的人生应像天那样高大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清华8天的短暂学习,从时间跨度上看,或许不算太长,却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能学习到政务礼仪、博弈思维与行政决策、领导干部能力与素质提升等方面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我无论在心灵上还是认识上都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的每个学员干部无不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课堂上认真听讲,热烈讨论;参观中留心观摩,虚心求教;课余时间,大家积极交流。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给这个和谐的集体;每一天,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了这次求知的历程。教授学者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
“留学清华”的光荣已成为历史,曾经如火激情也终将淡去。值此回顾培训历程、盘点学习收获、筹划工作之际,我既感动于组织上的关心和领导们的关怀,又感慨于时光的 短暂和友情的珍贵,如何将培训收获转化成素质能力,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则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我应当:
第一是要深刻领会并努力践行“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清华风训。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戒浮躁,淡名利,不管个人今后境遇顺逆,都要以人民为重,以事业为先,以真诚为本,抱平常心,怀青云志,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有限时间里,争取活得明白,干得精彩,做到仰俯不愧于心。
第二是要从心灵深处更加重视学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真正将学习成为一种人生乐趣,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毕竟,清华受训,是一种奢华,很珍贵的学习形式,在我们的工作经历甚至人生阅历中不可能遇此等荣幸。我们应该把在“清华留学”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进一步地放大起来,延伸下去,真正将学习溶入到工作、生活中,甚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
第三是活用清华所学,开创性地做好本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工作开展的水平,是检验我们这次学习培训效果的一条重要指标。就我个人而言,一要切实转变思维方式,摒弃消极有害的观念,置身当前,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多找自身修养、能力方面的不足,多想他人成功、进步之不易,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积极调整精神状态,以更加平和沉稳的心态,以更加理性从容的作为,笃定扎实地迈向前进。二要认真搞好个人的“价值排序”,将工作、事业 2 永远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切断时常增生的世俗杂念,培养清纯高雅的人生追求,以高度的目标关注、全部的精力投入、紧盯工作,干好事业。三要开拓创新,争取本质工作上水平,出特色。创新能力是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求变能力,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反骄破满,弃惰扬新,在工作和事业上努力追求退一步“海阔天空”,转个弯“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第三篇:清华学习感想
清华学习感想
姜小军
五月二十六日在武董的关心下,我们一行走进了神秘的清华校园,圆梦清华学堂。在清华大学校园让人感受到世界名校的气魄和博大;让人感悟到知识带来的力量和震撼;让人在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对未来的浮想翩翩;让人的内心在瞬间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清华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鞭策着每一个清华学子为家国梦前赴后继,“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短短五天的培训学习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企业管理与创新、组织运行、市场营销战略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
《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经营管理》课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MBA客座教授金超教授主讲。金超教授授课视角独特,剖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发人深思。思维就是思考的维度,创新思维就是发现或者发明一种新的方式,用于处理某件事情或者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传统思维的障碍,是惯性思维,心理设限,轻信,拒绝相信,从众的枷锁。俗语讲,老经验害死人就这个道理。创新思维的特征:逆向思维(换位思考)、系统思维(蝴蝶效应)、纵向思维(五个why)、辩证思维(矛盾论)、联想思维、模仿思维。撕开神秘面纱,人人都能创新,让三思而行变六思而后行。突破思维定势,转换思维方法。当然创新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不断实践的探索,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组织运行管理》课程是资深管理专家,清华、北大特聘教授马作宽教授主讲。马教授从价值观入手,讲到价值观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核心。从道、儒、佛到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从市场观,以百姓心为先,服务观,万物心为先,行动创造感动,竞争观,守正出奇,为而不争,诚信观,诚以待人,信以立身,用人观等方面。倡导学习水的精神,目标明确,不可阻挡,一往无前,能上能下,不畏强暴,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学习是终身的事业。21世纪企业发展什么最贵,人才。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再次感悟到知识的力量,让我对公司有了更深的感恩,我将用全身心的力量干好本职工作。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日
第四篇: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
学校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安排,课程设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局部解剖;既有理论概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既重视讲授,又注重互动;既有行政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还有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课程。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清华大学对每期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实行严格评估制度,由学员无记名填写表格对老师授课的针对性、生动性等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这次安排给我们上课的不仅有清华的知名教授,还有国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学者、专家。刘书林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实际讲述了21世纪领导干部素质提升;侯景新教授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张学政教授以激情飞扬、渊博知识、独特视角,给我们讲述了领导科学与艺术;钟朋荣教授用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实例生动地讲述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栾帆老师讲述的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使我们明白了领导者处理与媒体关系和科学应对危机的基础是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傅思明老师和董晓宇老师分别讲解了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和公共管理前沿;姜平老师和孟小权老师讲授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思想与对策和领导干部的语言艺术;李成言老师以实例分析生动地讲述了廉政建与官德修养。每次授课都能把大家带入一个忘我的知识境界,教授们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使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学习期间,大家自觉遵守培训时间,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上课时间自觉关闭通讯工具,甚至忘了下课时间。
三、收获在清华
在清华学习短短8天,生动的教学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受益匪浅。现就本次学习培训浅谈几点体会。
(一)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的楷模。领导干部要有高素质、高境界、高情操、高能力,要有真学识,要做真表率,并且指出,学识水平决定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并且更新迅速,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扩展学习领域,才能防止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僵化、能力的退化,才能在领导岗位上发挥好领导作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二)领导干部要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总结和提炼出了丰富的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每一个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再完善再丰富,都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时代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的思想渊源,认识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熟知这些理论的内容,还要学会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开展工作。在此次培训中,共安排了两节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我真正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白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前在观念上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偏见,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新理论,现在看来,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科学管理,提高领导水平。首先要学会用人。在工作中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具体讲就是要见人所长、容人所长、用人所长、励人所长,同时,要正确析人之短,容人之短,努力治人之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是用人的人,要力避事必躬亲。其次,要学会管理,在管理中要善用激励,要区分对象、区分时间、区分方法进行激励发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再次要学会决策。领导干部相当于指挥中心,就是发号施令,让员工们按要求执行,所以领导干部必须会决策、善决策、能决策、决好策。在决策中首先要打开空间,做好选择;其次要快速反应、快速选择;再次要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僵化,要学会借助外脑,并能够把握主动权,当机立断,切忌瞻前顾后,犹柔寡断。
(四)领导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实干精神。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常言道“创新则生,守旧则亡”。工作中,既要有创新的思路,还要有创新的举措,只有会创新、善创新、常创新,才会永远保持生命力,才能有发展的活力和冲劲,才会取得发展的新成果。当然,领导干部除了要善于创新外,还要具有务实重干的精神,有一句话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讲实干,重实效,求实绩,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所以,在工作中要突出一个“实”字,从实处着手,在实处落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五)领导干部要努力工作,做部门员工的榜样,在业务上要当行家里手。作为领导干部就得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对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性质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在业务管理上,要思路清晰,计划周详;工作中要率先垂范。率先垂范能形成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别人愿意和你一起工作,为你分忧解难。当领导,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篇二:清华大学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台江县后备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6月8日至20日,我有幸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后备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参加学习,这既是自己工作学习生涯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全方位感受清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治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良机,更是提高个人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领导力的难得机会。历时十余天的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意识、开阔了视野,充实和丰富了自己,驾驭实际工作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许多思想和内心的感悟将使我终生受益。
几点收获:
一是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课程设置比较紧凑,体现出范围广、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学员在短短12天时间内完成了十多门课程80个学时的学习计划,主要学习了公共管理、管理沟通与协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国际形式与国家安全、科学发展与依法行政、走进音乐世界等专题讲座,聆听了清华大学知名教授的讲课,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力和领导艺术,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是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这次培训,授课教师都是知名学府教授,也是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能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新的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三是感受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在清华学习期间,感受到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年校训的熏陶,深切地体味到清华“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学习中除开设基本理论讲座外,还着重加入了“政务礼仪、走进音乐世界”等一些现代文艺课程,让学员们更加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和个人魅力的重要性,增强做一个知识面广、修养文明、体格健康的新一代党员干部的意识。
几点体会:
第一,要开创一项事业,必须树立正确理念。清华人才确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才成为了中国最知名的大学,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开创一项事业,就要树立一种精神、坚持正确的理念。对此,我认识到,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坚持创新的作为,在一个新起点、新层次、新水平上来思考和谋划工作,才能建立工作新机制,增添工作新活力,推动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坚持实干精神。朱自清先生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途径。“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不打官腔,不只炼“嘴功”,要改变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落实放在第一位,只有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干一件成一件,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位为台江谋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实干干部。
第三,要提高自身才能,必须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班,我更加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台江“主动融入凯里城市经济圈,实现台江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台江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地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思想,向领导学经验,向同志学方法,向书本学知识,向实践学本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推动台江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概括地讲心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人格变,人格变则人生变。总之,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反映信念。在工作中,有个别干部成天怨天尤人,埋怨社会不公、埋怨工作辛苦,对工作失去了激情,什么事都不管,一天都在混日子,结果把耽误了工作,把自己也荒废了。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才会对工作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从工作中体现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人生价值。
走进清华,充满期待,走出清华,充满感激。虽然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但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内涵,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投入到今后工作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台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篇三: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参加了这次“清华大学——国土资源局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与全体学员一起,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一流学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通过聆听那些学术大师的生动授课和名家前沿的理论成果,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升华了思维理念
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资深博导教授和国内名家大师,他们个个知识渊博,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比如周士渊老师的《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与阳光心态》、刘旭涛老师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周培玉老师的《领导智慧与国学修养》、董晓宇老师的《领导力与执政新理念》、韩廷春老师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周孝正老师的《当前社会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等课程都使我大受裨益,使我的思维理念得以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拓宽了知识领域
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宏观经济、国学、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地方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通过聆听资深博导教授、名家大师们的精心授课,不管是从理论到实际,还是从耳闻到目睹,无不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三、提升了能力境界
学校给我们培训班安排了六个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提升综合能力的盛宴。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总之这次来清华学习体会很多,收获很大。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工作、学习,并把清华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清华学习感悟(定稿)
清华学习感悟
宁夏金海永和泰集团公司
张鹏骞
2012年**月**日,我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走进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校园,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紧张的学习培训生活,让我们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了清华的魅力,使我们在饱享知识大餐同时,又饱经了思想的洗礼。期间,有着许多心动与感悟。
北京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以其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紧随时代的步伐闻名于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清华精神,使我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授课老师的精彩演讲,使我倍感知识力量的无穷。在清华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至少让我有以下感悟:
1、自己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多年来累积的管理经验,备感充实。经过与清华知名专家交流、学习后,内心颇有惊慌之感,犹如井底之蛙,焉知天之大呼!从这些老师的身上,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这次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见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老师的讲课中都受到了启发和思考。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勤于学习、精于学习,克服多前沿知识的匮乏,努力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定让企业从小金豆到漫天飞雪。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视野宽则思路变、思路新则全盘活,开阔的视野,需要更高的站位、全局的眼观,开放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靠老经验、老办法”等老师讲课中提到的这些话语的深刻内涵。
3、漫步在魅力的清华校园,感悟和体会着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魅力,仿佛沉醉于学海的天堂,游历与精神的家园。我深深的感受到,无论是最在安静的课堂还是漫步在百年的历史之中,无不折射出清华的风韵与魅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