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时间:2019-05-15 06:4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清华校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第一篇: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

清华大学的发展分为191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年至今以下这三个阶段。

(1)清华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而今国家间的新时代的战争就是经济的较量,我们作为清华经管MBA的学生,身上是更重的担子: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为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的人文精神

讲座中提到闻名世间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

在这一校训的指导下,在过去的近百年中,清华培养了许多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士和治国栋梁。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感想:

这里我最受到鼓舞的是清华当年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看法: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这指导我们在当今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就是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东方哲学相结合,发展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的同学,我很幸运能够接触到西方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对我的考验是如何将在外企所体验和学习的这些经验和知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发展和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的中西文化,荟萃一堂。

第二篇: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清华大学、清华文化简介)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00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风是行胜于言。(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00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年间,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11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5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

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04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宁德楼(Ninde Hall)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院系调整,北大响应国家基础学科的号召,调出农学、工学、医学、地学、法学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清华学习有感汉语

清华大学《2009初中英语教师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班》学习有感 步入清华园,初步感觉就是宽阔,同时也使我感受到那里学生的纯朴和热情。

2009年12月26日 — 28日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筑馆北楼502远程直播室参加了培训,通过三天的学习,收获很多。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老师们的交流中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责任的重大,更让我了解到自己知识量的不足。

12月26日上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礼,并且与甘肃定西共同进行的远程教育直播(清华大学为主会场,定西为分会场)。开幕礼之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汤启康先生为我们讲授学习英语有效途径,他从简介英语的重要性到如何来学习英语,从英语听说的重要性又到作为一名孩子们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怎样做等等。从汤先生的课里使我学到:1.学习英语前,一定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英语。2.鼓励学生每节课都要开口说英语,创设英语环境。3.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使用学习英语的关键词或寻找规律来记忆。例如:b/l/h+and、b/l/h+end)。4.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法中的时态(举出实例,例子来源于现实生活)。5.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来源于亲身看、听、触摸。

6.使用游戏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7.利用歌曲学习单词和句子等等。让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他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一个活动,时时刺激着每位学员,同时也会不断地鼓励每位学员,让每一位学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下午汤先生继续的为我们讲解了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并运用到

实际,把我们三十六名学员分成了六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谈、交流和竞争。而且在每一组中都安排一位香港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有助于语言的沟通。同时也让每一个组显得底气十足。在下午的交流中使我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薄弱。今后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能量,学好文化知识,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12月27日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的林凯珊女士讲解了听力教学以及听力教学技巧。听力对于每个孩子的第一感觉就是难,怎么样才能消除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呢?通过林女士的讲解,我的见解如下:

1.改变以前听录音,再听录音的听力方式。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去大胆猜想图片内容,或者给出对话或短文内容,让他们根据对话或短文内容自己设计问题。

2.每个人设计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进行展示。

3.各组进行展示的同时生成更多、更好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听力训练。

4.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下重点信息及关键的单词,以便于做题时更加顺畅。

众所周知,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百分之四十,让学生在快乐中听,在听中享受快乐。

12月28日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讲师陈贤冰博士为我们细心讲解了口语教学以及口语教学技巧。她用流利的口语以及生动的肢体语言打

动了所有的学员,课堂上也显得生机勃勃。从陈博士的课中我学到了一些口语表达的教学技巧,特别是在对话的设计上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她用功能、用途、准确性、原则、做法、支持、总结作为课题主题纲要。在本课上体会到英语环境的重要性。学好英语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三天时光一转即逝,感觉尤为短暂。不过在这三天里让我进步很大,让我知道学英语的重要性,意识到英语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天里香港同仁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意志和坚持不懈鼓励我们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会把这种精神和态度运用到我的教学实际中,让每位学生都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

同时在这三天里我也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功效。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也愿意跟每一位同事共享,共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位新时代的名师!

2010年1月13日

第四篇: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七日学习有感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七日学习有感

于清华七日,学习七日,深思七日。这七日对我而言可谓不虚此行,学有所获,也圆了我少年时的求学梦。本次行程最为感谢的是大连市教育局领导对职业院校的支持与肯定,我才得以有幸聆听北京众多学府教授的谆谆教诲。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清华作为最早沟通中国与西方文化教育的桥梁,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值得信赖的坚强堡垒!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10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各类精英和名家大师。此次培训,不但近距离欣赏到大师们的才华横溢,还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仔细游览了这所中国实力最强、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环境最美的大学。在此表达心中所感,以纪念这七天紧张又难忘的学习经历。

收获一:感慨。大学之道,学术为魂,育人为本。我至今仍留恋于清华的校园氛围:充满着理想,充满着灵气,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偌大的校园里,宽阔的道路旁,学生们或快速移步或脚踏自行车,神色匆匆的赶赴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虽匆忙,但不慌张,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让我想起张学政教授总结清华学子的话:“清华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大多懂得珍惜时间,脚踏实地的追求科学真理。”追忆起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轨迹,不禁感叹,如果能更重视对时间的充分利用,如今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一定更丰厚,处理起工作和生活更加柔韧有余吧。

收获二:感悟。此次培训聘请的几位教授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何以见得?就从面对我们这些渴求知识的目光,他们能够不被课件束缚,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近两个小时,只为课程的核心思想做铺垫。

渊博的知识储备,精彩的讲座内容,每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关立勋教授讲授的《周易与管理智慧》,课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人意犹未尽。教授提出管理要儒释道三教合一——即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身。儒家主张仁(仁者爱人,仁政),和(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法家讲求礼法并重,而道家将旷达超脱发扬光大。如将这三大家主张灵活运用,面对不同社会环境,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任何管理都会是无往而不胜的。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好学生管理是衡量其专业素养的一把标尺。如果教师首先能做到仁爱,与学生平等相待,不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懂得尊重学生并一视同仁,他们才会尊重教师,愿意学习这个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时常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热情激励,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可以快快乐乐的感受人生的价值。在关教授的课上,我还首次接触到周易学说,同学们在他幽默风趣的解读下,大开眼界。

尹文刚教授的《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课上,我学到处理人际关系的秘诀以及自我减压与放松的有效方法,令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母亲,双重身份多重责任,导致我在工作生活压力很大的今天,也会把持不住脾气,偶尔来场身体或心理的“革命”。怎样调节良好心态,保持身心健康,正是我们这些职场女性应当认真学习的。重视身体信号,善于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学会桥梁式夸奖……尹教授这些宝贵经验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王晓毅教授的《道家智慧与识人用人》一课中几个观点恰似点醒梦中人。如他讲水的品德,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说:“上善若水”。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如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必须找准“我的”社会角色定位,扮演好“我的”角色,随遇而安,不要怨天尤人;要敬畏谦虚,甘居下位,学会感恩;认定奉献、贡献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决不失信;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工作,要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要固步自封,钻牛角尖等等。

万事万物顺其自然,教育亦如此。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生理素质、气质和才能的差异,对其应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评价方法,授以相应的教学内容等。当下,因人而异的教学受空间、人力财力所限,很难实现,但就评价方法而言,是每个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该且能够做到的。面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微笑鼓励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激励方法。而激励的内容,是要教师很下一番心思的。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恰到好处的“切中要害”,并加以期望和跟进,一切如顺水推舟,由单一的学业评价转向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阶段性、发展性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对于某项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应作为我们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张学政教授《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是本次学习最贴近职教老师工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门课程。他对于教学手段的“四点、四性”归纳的精辟到位。四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设臵疑点、安插兴趣点;四性:讲究逻辑性、注重启发性、富有节奏性、力求形象性,它已成为我今后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影音文件、数字故事、案例、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注意活学活用。张教授还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据统计,中国人均读书量为每年4.3本,而以创新著称的犹太人年读书量为每人64本。知识能成就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我们作为当代中国少年的引领者,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转变教育思维,将传统保守的大众求同导向更为重要的求异求新,这从根本上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头脑。让我们与学生携手共读,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疑问,多一些创造。

收获三,感动:教授高尚的人格魅力。

大学之道,大师为先。我们每天课上收获的不仅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浸润在教授们风姿卓越的不凡气质中,如沐春风。七天里,我们接触到的教授来自首都各大高校,身为中国核心智慧群体,象牙塔尖上的精英人士,在用他们的心智跟灵魂感动着我们。这些老师能够笃信并宣讲正确价值观,十分难得。

亲切质朴,是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一件旧棉袄,一顶毛线帽,寒风中摆放好自行车,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他们从不迟到,亦不拖堂,课间总是不顾疲倦的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他们对课程内容精辟到位的讲解、严谨求实的态度、敬业乐业的精神、对物质生活的淡漠及对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使他们的生活目标明确而坚定,那就是为挚爱的教育热土忠诚的贡献每份力量,把自己呕心沥血钻研的科研成果和数十年悉心总结的教学经验普及到更需要它们的年轻教师中去,无私无畏,令人敬佩。他们那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为我们年轻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收获四,修身:国学诵读与手语练习令我不断提升修养。伴随每天晨读与午休时光的国学与手语训练,使我的内心愈加强大。领悟到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对于塑造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品德尤为重要。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相对技能,师德教育应摆在首位。它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学高为师,行高为范。教师首先要做到德才兼备,仁爱有加,学生才会近朱者赤,学会谦和仁慈。作为未来学龄前儿童的系统教育启蒙者,“爱心、耐心、细心”是必备品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要把握好课上课下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机会,给予关爱,遇到学习、生活或思想问题要谆谆善诱,及时帮助解决。

收获五,友谊。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是我收获的又一颗硕果。

本次学习是我第一次独立远行,出于惶恐,我带上家里最大号的旅行箱,装满能想到的各种日用必须品,大到服装鞋帽,小到电吹风、洗漱用品、零食、书籍,事无巨细,但也加重了我的负担。抵达首都机场,当看到自己的托运行李时顿时傻了眼,箱子把手被摔掉,弹簧拉杆也罢工了。正当我欲哭无泪,王勇和王志奇两位老师提醒并热情帮助我把箱子推到服务台,简单维修后还帮我维了权……连上下车的行李搬运也都包揽了。北京的夜寒风刺骨,我的心却是暖的。

令我感动的还有王韶华老师的热心无私。返回的前一天,放学后我心潮澎湃的走出教室,还沉浸在刚刚的小组讨论氛围中,全然忘了自己手机还在教室充着电。我边在教室外等着同学,边和他们继续交流课后感想。只见王老师出门看见我时,激动地大喊:“孔媛,你手机忘教室了!快回去拿!出门手机多重要啊……”

与我同屋女子职高的潘晓华老师,面对我经常性的对所从事的学前教育专业问题的刨根问底儿,总是不厌其烦的耐心回答,生活上也给予我很多照顾。

感谢石文焕跟王敏两位带队老师,一路上对学员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理解。石老师如姐姐般亲切,王老师机敏睿智,整个行程和学员们形影相随,事无巨细,极其负责,整个学习过程充实而圆满,她们二人功不可没。

难忘七天来关系融洽,彼此关爱的兄弟姐妹,经过“破冰”,我们逐渐熟悉并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我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既扩展了业务知识,又加深了彼此友谊,幸运的共同拥有了40多位新朋友。

最后要表达衷心的感谢!感谢大连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对本次学习各方面的支持,让我们有机会走出校门,聆听到大师们精彩绝伦的授课,提升自己的同时感受到顶级学府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和“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诗情画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校训成就着清华的名望。今后,它不只是清华学子独有的励志笃行的方向标,也成为我暗自发奋的不竭动力。我将时刻秉承“行胜于言”的优良学风,向大师们学习,珍惜时间、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丰富自我,增强技能,为大连市职业教育、为学院学前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连市技师学院 孔 媛 二〇一三年一月七日

第五篇:清华游园有感

2015年 7月28日,北京清华园、军事博物馆一日游。虽说劳累,可是是收获也是很大的。

在两位清华大学生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建校百年的清华园,见证了他的古朴与优雅。可是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场演讲。一位毕业清华大学两年的山东小伙,给我们师生说了他的经历。他说在他上初三的时候,他很是觉得妈妈眼里只有她高考的学生,而没有他这个儿子,于是他沉迷游戏网络,自己最后没有考上妈妈所教的重点高中,自己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在妈妈的重点高中上学。那还要交上4万元的借读费的。妈妈什么怨言也没有说。他觉得自己让妈妈很是没有面子,于是他努力读书,在最后的高考中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选择了复读,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当他把大学通知书给妈妈时,妈妈含着泪说:“儿子,你最棒!”他最后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8个月时,妈妈把我们抱在怀里,教我们说话;我们8岁时,妈妈天天陪着我们做作业;我们18岁做到考场时,妈妈在考场外比我们还要紧张;我们28岁时,妈妈把她积攒半生的钱拿出来给我们买房子买车为我们成家;我们38岁时,妈妈又为我们看护下一代------可是我们的父母要求我们给她的却是很少很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呢?

下载学习清华校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清华校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参观清华大学有感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

    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

    学习校史活动(推荐)

    参观校史馆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背景 爱国是义务和责任,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始终树立“校兴我兴,校荣我荣”的观念,利用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等契机,引导学生读校史、知......

    赴清华培训有感

    赴清华培训有感 8月22日-29日,本人非常有幸参加监狱组织的第二期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赴清华培训学习。对我而言,此次清华之行,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清华大学作为全国知......

    清华百年校庆 有感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青年人的教育,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任......

    清华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

    清华学习感想

    清华学习感想姜小军五月二十六日在武董的关心下,我们一行走进了神秘的清华校园,圆梦清华学堂。在清华大学校园让人感受到世界名校的气魄和博大;让人感悟到知识带来的力量和震撼......

    清华学习感受

    麻江县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高级研修班清华学习心得 清华之行,受用一生 基东小学:罗锦荣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次清华大学暑期研修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