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生感受
写生感受
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世态炎凉,世俗纷扰,来到了十渡风景区。带着满心激动,兴奋的心情到达写生基地,到内心充足,一脸收获而又恋恋不舍的离开。在这期间。我们师生之间度过了难忘而又愉快的写生七天。在这里有欢笑,感动,团结。。。使我无时无刻不在体会一个集体的凝聚力。这次虽然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外出写生了,但收获依然很大。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绘画能力,业提高了自己面对困难得毅力。大多是我不太熟悉的同学。平时大家都忙,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相聚一下,谈谈话,切磋切磋。真是难得。去亲身感受、触摸一下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风土人情。
并且使用了多种材料和风格尝试绘画,尝试多种材料在刻画上的特点。水墨,水彩,水粉,圆珠笔铅笔等等,在尝试中整理思路。村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建筑都是石块砌成,石板形状不一却万变不离其宗,石板色调深浅错落有致,斑驳的石纹、犹如进入了画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心境……每每走在其间总有种莫名的感动,在色彩训练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处理好画面中形态与色彩的关系的重要性。形态当然是经过了有意识的处理。形态的明确体现,是展示自己在色彩写生中也能清晰地表现出对大自然造型的准确把握。写生实习对于自然形态的更加主动和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并与色彩的表现更加主动地结合,是我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后的第一次体验。尤其是在速写中,我对造型的研究更加重视,体会到画面的整体性决定了造型的性质。体会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认识与把握世界,就必须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高度的和谐。同时,要使自然美得到客观的再现,必须做到美术技巧与人的心灵、眼与手的配合、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完美的统一。当然,对速写而言,事物的表象也不停留在它们的造型,而更在于发掘造型线条的秩序特征上,更在于使各个特征有机散布于画面的线条,或构成它的节奏的特殊价值。构图当然对速写重要,按照整个画面来改变形态,组织区域和线条。我从山、石、草、木等种种形象中发现造型与结构秩序,我们用点、线或者组成的面来解释和描绘自然中的生动形态。我们不仅关注造型的有趣,而且关注散布于整体画面的线条——组成形象的线条,构成着线面形式节奏的特殊价值。这里所意味的,不仅仅只是线条语言的表现。马蒂斯说:“色彩和线条是力量,而在这里的游戏里,在画的平衡里,隐蔽着创作的秘密。”
不写生不知艺术之乐之美、更不知农家人之善之慧。在村里的大部分时间天气是很好的,我们总是早早的吃完饭便兴冲冲的开始了一天的写生。看着如诗的风景,我们心中充满了表达她的欲望,怀揣着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把心情寄托笔尖,一座座小院成为我们画中的风景,我们又成为座座小院中的风景,我们不断的挥动指尖,把美丽用自己的方式记述着。老师在最需要的时刻总会出现,不知疲倦的谆谆教诲,我们都认真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努力学习努力绘画,让风景尽收画中,用画艺表达心意。或许是耳濡目染吧,这里的农家人个个都不简单,时而干农活回来,看到正在努力做画得我们有时也会热心的指导一番,有时几个同学会凑在一起共同和农家人探讨,从中我们也学会了好多东西,学到了好多技巧。农家人不仅乐于助人、爱好作画,还十分热情和大方。当地种了好多果树,他们总是摘些给我们解渴,有时我们要站着画画,他们见到后总是拿出自家的小板凳给我们坐,让我们感动不已。快乐着的作画进步很快,我想我们在这里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篇:写生感受
武夷山五夫镇艺术考察
12油画 凌文超
大约5个小时路途我们一行人从莆田学院到了武夷山五夫镇,朱熹求学定居的地方。这次来考察的目的就是采风写生。那我们来稍微了解下五夫镇的文化背景。
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婉约派词宗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授徒、生活近50年,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留下众多的理学文化遗迹,主要有屏山书院遗址、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刘氏节孝坊、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张琰百岁坊、朱子巷、五贤井、五龙桥和林立街中的石坊等。其中一处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列为武夷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五夫古镇整体格局基本完整,主要街巷、溪流等基本完好,历史建筑丰富而集中,保存相对完整。以兴贤古街为轴线,兴贤村、五一村、五夫村由北至南拓展,面南临溪水而居,追求传统风水中的村落布局,街巷尺度、建筑色彩、石板路面、院落天井等,构成了五夫镇区遗存的基本层面。周边自然山林植被茂密,荷塘田园、青山绿水、古树名木,共同构成了村落山水和谐的布局。山水与古街、古庙、古祠堂、古民居相映成趣,具有较高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发展、成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开发价值。
我们参观了朱子故居紫阳楼、品饮了朱子灵泉,详细了解朱熹在五夫成长成才、创立朱子理学的历史。随后采风团一行又来到兴贤古街,漫步在兴贤书院、刘氏宗祠等朱子遗迹林立的宋代遗风的街道上,领略了五夫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小镇风情。
朱熹故居门前有两棵参天古树,听村民们说是朱熹定居在门前亲自播下的树种。此时退远望去,与古宅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景画面,让人不禁动笔记录下眼前生动的风景。
古街老巷,乡村田野,纯朴的民风深深地荡涤着来自蜗居城市里的我们。兴奋,激动的同时,期盼着在写生创作的路上有新的突破!
第三篇:暑假写生感受
暑假写生感受
本次暑假我们迎来了大学期间的第一次集体外出写生。大巴车沿着高速公路开往浙江。随着客车高速的奔驰,沿途的风景逐渐变化,进入浙江境内就感觉是不断地山川,山坡上铺划整齐的梯田。
抵达我们此次写生目的地丽水,我们先住下休整一天,第二天就开始外出写生。
丽水是浙江南部的一个小镇,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写生基地。这里有逶迤起伏的群山和耸立的峰岩,竹海苍翠葱郁,川流纵横密布,使得风光旖旎无限。丽水还是瓯江、闽江等六大水系的发源地,八百里瓯江静静地流淌过处州大地(丽水古时称处州),沿途撒下了缕缕清纯,播出了片片绿韵。
在环绕着山路弯弯拐拐后,终于来到了回山写生基地,这里除了多蚊虫,水龙头的水流很小以外,其他都很好,舒适的床铺,明亮的卧室,善良的阿姨阿叔,甜而多水的西瓜,夜晚飘来的徐徐清风都让我们在一天的劳累中缓过神来,继续第二天的行程,这次写生一点也不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当地的风土人情——淳朴善良。
在当地客车司机的带领下,我们乘车到了山顶,俯瞰梯田就如同一道道满是青苔的台阶一样,铺得整齐,生得茂密。山顶的村庄就如同仙阁一般,坐落在万卷云头顶飘过的顶峰,山顶流下的清水被智慧的当地居民用竹筒和沟渠分流到每家每户,清清的水这样顺着山的走势,村民挖的沟渠静谧地流淌。
第三天,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写生活动,背着沉重的画包,走进小镇开始选景就地写生。那种感觉已经被压制在校园内多年了,突然的释放别提有多激动。第一天我就画了一张风景画,心里多少有一些得意。晚上,我们进行讨论和总结,朱老师老师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我们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那种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真是无法用确切的、精美的词句去描写,太美了。校外写生,毕业后的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让我们学到了如何思考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听到的是山民的欢歌笑语,感受到的是山民的热情厚道、真诚好客。
在这里,大自然的绚丽壮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恶劣和险峻的路途,艰苦的历程,都强烈地吸引和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激励求知探索的欲望,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这种被真实所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生命力与凝聚力。十天的写生活动中。
这次的色彩风景写生使我们对色彩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对色彩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在写生期间天气变化很大忽晴忽雨,这就为我们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提供了条件。老师教会我们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自然景色的色彩调和,体会到事物总会不断变化的。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人生的哲学。同时也为我们今后艺术创作积累形象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视野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外出写生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
恰巧我们在浙江写生,遇见了台风。那时,我们就被送到了山顶上,看着前方山峰尖上飞驰层层乌云觉得非常壮观。一阵一阵,一层一层乌云从头顶这样飞
指不定哪片云里就夹带着雨水。等了好久都没有来雨我们还是找好写生点开始绘画。而当我们坐下的时候雨就翩翩而至。我们收拾好画具跑到屋檐下等雨停好久 又回到起笔的位置准备开始作画而雨又来了。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好多次,在自己的画上留下雨的痕迹,润进钢笔画的笔触里,却使画又有别样一番意境。
总之,我们这次外出写生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写生结束后,我们回到校园中,对如何提高自身业务目的更加明确了,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去解决!教育局和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学会了,懂得了很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之外的许多事情。
学校给了我们这次“浙江丽水写生之旅”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优美的地方写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感叹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然而,看着眼前丽水的湖光秀色,真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丽水的先辈们,保护好这一片净土的环境,让我们还能看见这美丽的自然景观。
我们向往自由,忠实于线条,我们在纸张上尽情的挥洒着线条,我们通过线条来表现现代建筑坚实,挺拔,硬朗的个性;感受山水和城市空间的博大情怀;感受树木和植物无拘无束,轻松自然与极富美感的姿态。
一路上有老师的带队,让我们的外出写生顺顺利利,老师们辛苦了!朱老师带的我们,他带给了我们太多快乐,太多帮助、、、、、、希望大家永远都可以过得这么开心!2012年7月19日,清晨7点,我们按时坐上了回武汉的大巴,车子开动的瞬间我感动了,8天的外出写生也就画上了句号,我知道身后的一切都将成为以后的回忆,会成为我们心底的最美好的回忆。
工设1202刘冠伦
U201210845
第四篇:太行山写生感受范文
郭佳丽
巍巍太行山,是那样的坚韧挺拔、朴实厚道。那山、那人,在天地之间,独享一份清闲自在,没有喧闹与名利,只有宁静之中那份真诚与自然。太行山是一座亘古矍铄的山脉,萦绕其间的却是一种撼天动地的魂,她不仅是一座大山,更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坚韧精神!古往今来,太行山时刻都在迸发着这种精神。手中的油画笔不仅要描绘她的千姿百态,更要去诉说她的顽强生命力。写生的过程是我与太行山面对面的对话,通过油画语言去诉说我对太行的深切情感。
第五篇:建筑写生与对建筑的感受
建筑写生与对建筑的感受
2011年5月,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陕西省宝鸡市姚儿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美术实习。在此次实习过程中,当地清新古朴的关中建筑给我们建筑学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姚儿沟是一个较为偏僻的村落。周围被青山绿水所环绕,这样的环境养育了姚儿沟人纯朴好客的品格。这样的风气也在影响着当地的居住建筑。这里的住房多依地势而建,整个村子由一条水泥路联通着,房屋错落的分布在路的两边。两边的山上有小路,沿着小路登山而上,可以看到一部分的村民将房子建在山上。该地的房屋屋顶多为一面倾斜,由三四间房子围合成院落。院子的周围为牲口棚,与整个家庭的居住部分紧密相连。从平面上来看,整个院落由一家人使用。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我们从各个房间的居住情况也能看出该房间主人的身份。因为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在这座村子里还保留着很多茅草房屋。在这些屋子的外墙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从我们了解来看,这样的房子最能体现了老式关中山村建筑的风格。
此次写生我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平凡中寻找美丽,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 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画面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很少去外面写生,感谢学校提供这次机会。写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通过写生对建筑和美术的关系,建筑和空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了解。背景是精神分析心理,承现象学之前启人本主义之后。根据其学派的大家弗洛姆的观点,人生的根本矛盾在人一出生就被提出来了,该矛盾在人的成长过程的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被呈现出来,那就是:自我主体性对非自我的矛盾。于是,人一切的问题和矛盾的根本,在于人如何去克服人自身内部自我主体性不断加强的孤独和分裂。
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在于解答这个问题,即如何去克服自我主体和外在客体之间的盾。不同的克服这种自我主体的“孤独和分裂”的方式,就是不同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人都具有自恋情节,即是说,每个人都本能地将外在客体进行主体化,(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例子,就是语言和人自身的身体,语言既是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语言也是人的感情和思维的工具。因此语言是最早被主体化了的外在客体。关于语言具体如何发生和作用,我没有相关经验和理解,不能加以阐述)这个矛盾无法被消解,于是造成了一切的人生痛苦和烦恼。
到了建筑学领域,人的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充分被暴露出来。在此,我将建筑理解为人的主体性对外在空间进行主体化的结果,建筑学是达到结果的手段。建筑学的矛盾直接或间接来源与人的主体性和外在客体的矛盾。
人的矛盾表达到建筑学领域来,就形成了人的“空间欲望”:人对外在空间(包括自然和人为空间)都有一种体验和认知的欲望;人对外在空间都一种占有和控制欲望;人对外在空间都有一种改造和再创造欲望。(未归纳完?)
如果拿马斯洛的欲望层次理论简单的进行对号入座的话,似乎遇到了问题,即这些需要既不属于某一个特定层次,也没有先满足才能后满足的逻辑先后关系。人对空间(未知的和以知的)的体验欲望不仅有安全和保障的需求还有归属感的需求。“家”的概念使人对围合空间形成了某种情感上的依赖。而人对空间的认知欲望来自人的认知的需求:人对空间占有,破坏再改造以及再创造的欲望来自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对空间的控制欲望同时又有自尊的需求。(这种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其根本原因是否在于空间本身的存在特殊性呢)这些心理通过前意识或潜意识对主体发生作用,在建筑实践上的表达,就是,建筑空间具有二重性:即非像语言那样已经完成了主体化,又不具有像自然中草原或森林空间那样的高度客体性。建筑空间虽然是外在客体。但作为人的群体活动的产物,仍相当程度的被主体化了
由于人对空间的概念,来源与经验和知识两方面。因此,空间作为一种最基础的客观实在,它首先具有身体性,其次具有道德。
第一点,空间的身体性。和时间有某种相似,空间本身是无法被认识的,人对空间的观念来自眼睛看到的充斥空间的实物而非空间本身。人最基本的空间观念,来自于人的身体(假定为已经完成了主体化,是人自我主体性的一部分): 人对空间的左右观念,来自人的左右手;人对空间的前后观念人的面部和背部;人对空间的上下观念来自身体的头和脚的关系;人对高度的观念,来自人的眼部的高度;人对距离和速度的观念来自身体跨步的大小和行走的速度„。这些基本观念的形成只能由自身体验而得到,不可通过知识而获得。因此,空间的存在和意义产生了分裂,即空间的存在是相对与人的一种外在客观存在,不能被人创造和消灭;但由于其观念却来源于身体,于是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的自我主体性(假设人的身体的空间存在相对于身体之外的空间存在是忽略不计的)。
空间被观念地存在着,并不表示这个空间就是建筑空间。从空间到建筑的过程,是人的自我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建筑的目的就是实现人对空间的欲望,将外在空间纳入自我主体性,以缓和外在空间对自我主体性的矛盾。于是身体性变成了建筑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点,空间又具有道德,其道德特征间接来源于人的身体。人对水平直线的观念,来源于人眼看到的地平线或人眼对空间透视的灭线或其它空间客体。这些相关事物在前意识领域里以是否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被赋予了道德性,于是水平线被认为是平和的,稳定的,水平延伸的;人对圆形的观念来源于人眼看到的太阳和天空的视野以及其它事物,于是圆形被认为是中心发散的,围合的,完整的„。这些共同的观念于是构成了空间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形式法则。
这些法则进入建筑领域,由于人的道德共识而被赋予了形式美的内涵。(这些形式美常常被认为是建筑空间艺术性的所在,我的观点是:建筑的艺术性来自身体而非建筑的德)。这些形式美的道德内涵进入建筑形成了最基本的价值。相对来说,建筑中的道德成分,更多的来源于建筑的实践特征,即建筑实践的主体并不是作为客体的人,而是作为群体的人。建筑活动的完成依赖群体,于是其道德性便以地域,民族,时代等文化特征,审美观念堂而遑之地渗透到建筑实践中去。由于道德本身,作为一种知识,以语言为媒介,是群体对个体权力的产物,它不能证明其自身的合法性。在建筑行为中,自我主体性既表达了它的自由,又摆脱不了群体对其实施的权力束缚。
建筑,作为人的自我和自我之外的这个世界进行交融的基础桥梁,同时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缔造者,肩负重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东方古老智慧的渗透下,将身体还给个人,实现对人的生活的美化和终极关怀,在讨论建筑本体时,只讨论空间的个体身体性和群体道德,将理性主义对人的影响避而不谈,是因为我认为:理性主义本身作为方法的方法,其存在没有价值,直白一点说,我觉得事物的存在与否或事物的“是与非”“真与伪”并没有意义,只有将其“是或真”转化为对我有利的“善或者美”才能获得其价值。因此我将人的理性归结到人的道德之内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