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2: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岩松看美国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第一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美国,从小到大,给我的印象就是,是个强国,美国人就是开放的,富有的;美国思想是自由的。因为也没有看美剧的习惯,所以剩下的印象就是一片空白。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只要是美国片或者说是外语片吧,就会直接跳台,因为由衷的觉得还是汉语好,听着有感觉,所以即使是要看美剧,也得要汉语发音的。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开始学习外语,开始自己去了解一些新的东西后,发现自己的观念完全转变了。美国电影必须是纯美口音的才看,也会经常跟一些美剧。说实话,不是我崇洋媚外,确实美国电影的特效还有一些剧情确实是我们比不上的。说多了,接下来开始描述下我对白岩松写的这本《岩松看美国》的读后感想吧,纯属于个人观点。只为记录下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的描述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美国的校车和图书馆。在美国,你经常会看到一辆辆黄色的身影在马路上行驶——校车。校车在美国已经做成了一种行业,或者说是一个体系。不管是整个国家还有个人都已经把它当做一项生活的必需品。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辆悍马与美国的黄色校车相撞,悍马破损不堪,而校车却只是有些小损伤,至少里面的人是安全的。这跟前段时间海南海航发生的那个校车事故相比,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不要觉得这则新闻夸张,在美国,对黄色校车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总统出行的轿车。()它的安全系数是得到很大的保证。美国有自己的一套校车管理制度,包括维修保养,定期检查等,都有非常完善的系统流程。因为这辆车载有的是国家的未来,一位校车司机这么说。

美国的图书馆,用作者的话就是FREETOALL自由通行。因为它是完全免费的面向所有人的图书馆。在美国,基本没隔多远就能看到一座图书馆,这点让我感到很惊讶。

美国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因为无论何时何人,就是你是一个流浪者,你都可以进去享受免费的阅读,并且图书馆还提供插口和无线等免费的服务。每周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充实人们的生活。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居民们都相当配合和喜欢这种活动。

不过唯一缺点是因为写作背景在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还有民族特点,美国教育等方面去进行访谈。所以只是比较宏观的对美国进行一些介绍,不过还是挺不错。

第二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我对美国的认识,完全来自电视、周围的人和书,岩松看美国读后感。作为一个从未踏上美国本土的人,不能够亲自解读美国,那我就通过这些方式来看美国。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是《岩松看美国》。(下文中提到的所有译名均以本书翻译为准。)

这本书是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所做的特别策划。(我认为奥运会后央视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转播奥运会赛事,能够做到更自由的转播各种新闻事件,可喜可贺。)他们派了一个摄制组到美国去,采访一些人物,关注一些现象,我认为做得不错。其中最主要的记者是白岩松,我很喜欢这个人。建议大家看看每周六晚10:15开始的《新闻周刊》(不是美国的那个《新闻周刊》),这是他主持的。(当然还可以看之前9:30开始的《新闻调查》,虽然柴静已经离开了那个组。)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我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访谈式文章,他们访问了约翰·麦克(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威廉·罗兹(美国花旗银行高级副董事长)、骆家辉(美国商务部部长)等等金融界的人物,询问他们对于金融危机的看法。他们还访问了我们熟悉的大卫·斯特恩(NBA总裁)、我们不熟悉的默里·普拉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更多的是对美国文化、民生的拷问。第二种是新闻稿式文章,是对一些专题的讨论,例如美国校车、公民持枪。

访谈式文章因为大多涉及美国的金融体系,我对此不了解,所以这些文章会被我无情的掠过,特此声明。

一、黄色的特权

采访地点:一个叫“梦露”的美国小镇。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应该知道,电影以一辆黄色的校车作为开头和结尾,象征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而校车到底是什么呢?

校车承载着学生上下学。“全美国每天一共有50万辆的汽车要运送5200万左右学生,这些校车每年行程达四亿英里”,“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这足以说明美国校车的重要性。校车不仅方便了学生,还给了家长以更多的自由。不住宿的同学可以问问父母每天接送你上下学累不累,耽误不耽误时间。这就是一种先进。

既然校车如此重要,美国人是如何保证他们校车的安全的呢?“校车业是美国少数几个由政|府严格规范和介入的行业”,“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校车的基本生产标准”,“当时一辆悍马和一辆校车追尾,悍马的前驾驶舱几乎撞毁,但校车安全无恙”。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设计了“过路闸门”,“校车停住后,这个过路闸门就打开,孩子们下车在路边等候,校车司机给他们一个手势,孩子们从闸门前边走过,读后感《岩松看美国读后感》。这样校车司机就能看见孩子们过马路的全过程。”真是精妙的设计!美国人真正明白了有校车是为什么。

校车使美国孩子更多的明白规则意识。从幼儿园开始,校车玩具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乘坐校车,怎样才能安全。这样孩子上到小学、中学后真正乘坐校车时,就能很快形成习惯。

大家都听过石国鹏老师说过的美国校车的STOp sign,一打开,双向前后25米内禁行,如果有车超越,就是严重违章。这保证了美国孩子的安全。这可是在乡村!这事放在中国,不敢想……

再来谈钱。“纽约州负责57%的经费”(以纽约州为例),“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何既节省费用又保证校车正常维护和更新……是教育部门面对的问题……为纳税人呈递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希望可以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这件事是由教育部来做的,美|国|政|府保证每一分钱都不会被浪费,他们为纳税人负责。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国,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教育部负责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车,公安部保证安全,财政部拨一些款,随随便便就四、五个部委了。怪不得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五部|委联合发文”。这势必影响效率。不是天天说保民生吗?这就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双方解放,提高效率。

当然,人家发展了100年了,我这么比有些不厚道。他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有过阵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这是美国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的社区文化很发达,而中国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二、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谈到社区文化,不得不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FREE TO ALL”,这是挂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门上的字。直译过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白岩松从图书馆出来时把它译为了更传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翻译。

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身份。没有身份什么也办不成。(还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们有时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身份证。我不会记得很多数字,但我会记得我的身份证号码。其它的证据就是学生卡、学生证、团员证。美国人好像就一个号码:医疗保险号码。似乎什么事都是用这个号码的。(连用“好像”、“似乎”是因为这些还都是道听途说。)

在中国用图书馆,可麻烦了。学校图书馆还好说,大的图书馆可谓极其繁琐。办证成了必要程序。我虽然没去过美国的图书馆,但去过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自由穿行”之意。进是随便进的,只要不偷书,出也随便出,证是不需要的。但这还是不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自由穿行”。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国有公共图书馆上万家,其数量占美国总图书量的8%左右。服务涵盖几乎所有人口,藏书8亿多册,人均藏书量达到2.8本。”(引自此书,我本人对此数据有疑问。美国人口已突破4亿,对于人均藏书量的表述也不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对这个数字我很有感触。以前在看杂志时也有过文章说某欧美国家年人均读书量50本,中国0.5本。对于这个0.5,我认为农民伯伯有很大责任。我一年读的书何止20本,那传说中的9亿农民就算每年读一些农业方面的书也行啊。

这或许还和书价有关。一般一本书至少20元,有的价格就比较恐怖了。《激荡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过的《经典常谈》22.5元,可是全书只有8.9万字,不能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的就那么贵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经去世,也无需付版税,不应该卖这么贵啊。当书价太贵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是在中国农村,你听说过公共图书馆这个东西吗?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数字击倒,并且实在无话可说。)由政府拨款、免费对公众(不是“公民”、“群众”)开放,被称为全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第三篇: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感觉像个小学生或中学生命题作文似的,想起了当年被老师逼得焦头烂额半夜游魂在客厅想第二天参加作文大赛参赛题材的某个晚上了~~~~

事出偶然,办公室的网络连接两天断网,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休假,导致联网希望变的越来越渺茫,岩松看日本读后感。反正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总会有人急的,咱不急。

说了这么多废话,最终要说的就是,因为,1,断网了2,手头没有需要急于处理的工作。既然上不了开心网淘宝网果皮网天涯猫扑人人网~~~我该干点啥呢?

跑去阅览室找本杂志,花花绿绿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个电影,目标忒明显肯定会引起鬼子侧目。不得已抽出这本不起眼封面的《岩松看日本》,一溜烟儿跑回座位打发时间去了。

看了几眼,浑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够以影画方式了解某事的话就不倾向选择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许楼下那几张《岩松看日本》的专辑会出乎意料的好看呢?总之,这书,实在是不怎么样。。

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是p2~3出现的“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说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闻的吗?我寻遍网络未果,但是从google出现的例子来看,的确“我们下榻”的说法,但极少。我仍然固执认为用于第一人称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p60讲述转战大阪取材相扑选手的环节。莫名其妙的在讲述前插入一个莫名其妙的花絮,说他的同事赵海燕过安检时因为腰带有个大金属扣的原因导致报警器一直在响,不得已把腰带解了下来,大家看后哈哈大笑~~

不莫名吗?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这个小花絮跟大阪相扑有关系么?还是说这本书就是个流水账啊?

看到80页左右的时候,我准备放弃了。觉得这类电视解说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浅显,叙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的情节,比如相扑、比如垃圾分类等等。当然,应该因为我是学日语的,我了解这些知识,而这本书针对的是不接触日语日本人的大众,所以内容上讲目的在于普及知识。但即便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文笔也太不过关了。采访渡边淳一的环节除外。这个环节肯定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貌似还比较有深度。我对《失乐园》类一向没什么兴趣,在此不多加评论。

----------------------

这本《岩松看日本》的书大部分是在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时间里看完的,比我计划要看完的时间早了不少,当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感觉不知该怎么描述,总体认为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你不去亲身地体会一下,想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来观望,终究是不能了解清楚地,就好像一个人你没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没有办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质。还有就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面组合起来的,所以有时候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对错,就像一个多面体,只有全部感觉之后,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总体的评价。

我只能是记录几点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点或者说画面来陈述一下了:

1、关于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日本是一个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和培养小孩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每一所中小学都会举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和宣传活动。而且日本还有很多的防灾生活用品店,里面各种各样的防灾急救用品是应有尽有,读后感《岩松看日本读后感》。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备有一个急救包或者紧急时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发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难室躲避起来。而我们这方面确实挺欠缺的。

2、关于环保和垃圾处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已经细分到17类了,比如说瓶类还要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里,而且一周只回收两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丢放地点和时间。她的垃圾处理厂外部看上去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所以处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可以让来参观的儿童直接看到整个过程,还建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的家长的欢迎,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

3、老年人的问题: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还会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目的有很多种:第一,有事情做,有利于健康‘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第四篇:岩松看日本观后感

岩松看日本观后感

09物流一班 李会 学号:2009160031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放了岩松看日本的节目,看过之后,我感触很深。作为中国人,我们看到日本人的觉悟,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日本人把超市里盛放肉制品的发泡塑料饭盒洗干净了再放进超市专门的回收箱里,当岩松问一个日本妇女为什么这么做时,她的回答不像是我们中国人的固定模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而是淡淡地说:“我想给我的孩子留一个好的环境。”说的多好!多么平淡无奇!平淡中见伟大。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白色垃圾随风飘扬?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环境日趋恶化?问题在哪?

对于我们来说,日本其实一面镜子,很多地方多可以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参照。当这个国家有很多做得很出色的地方时我们应当虚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饭盒回收

在节目中,白岩松:说到垃圾回收,不能不提到白色污染,而是装食品的很多白色的饭盒。我们看到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比较大的超市,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也就是说在超市里买走东西之后,它由于是用白色的塑料饭盒装着的,等回家里头使用完毕之后,还有人要把这饭盒交回来,来我们看一下这样的设施。在超市里头有各种包装回收的设施,这里头是装着牛奶的这种纸盒,也有很多的消费者喝完牛奶之后,在下一次来买东西的时候,又把这白色的饭盒盒带回来了。而且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的白色饭盒已经相对洗得干净了,这是据当地人介绍,这成为了一种习惯。

而在中国,很多人吃完饭后,喝过牛奶之后就随便扔进垃圾桶了,中国的超市也没有提供这样的设施。我想到在我们学校里,我们有时从食堂打包带走饭,吃过之后也就扔进垃圾桶了,没有做到像日本那样去做。我觉得中国的超市可以像日本学习,设置一些放饭盒的垃圾桶,进行宣传,鼓励消费者把用过的饭盒带回来。

二、垃圾的处理

节目中我们看到每天8点半之前,居民们会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中,垃圾车会分别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取走,并送到相关的地点去处理。在这天上午的9点到10点之间,我们就见到了十辆运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车。有一位赶来送垃圾的女士,在这里转了一圈后,却又将带来的垃圾拿走了。这位日本居民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罐子已经收集结束了,车都已经拉走了,没有了,所以我拿回去。因为我们都是有规定,比如这个社区要在这个地方,当然旁边有还来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话,我可以向他们打一下招呼送去,但是基本上我们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区,所以还是要拿回去。这一次没赶上,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里存放一到两个星期。

在我孙子市,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了,而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个城市

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了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后以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中国会把垃圾集体放在一起,国人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分类分放垃圾。即使在公共场所中,设立了分类的垃圾空格,也会发现大多数的人根本不看,就直接丢弃手中的垃圾。更多的人,会随手抛弃手中的废物,看着漫天飞舞的垃圾,有的人会感叹着说:这要是干净点,我也不会丢垃圾呀,瞧这地方脏的,我也就丢了垃圾。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想,那么垃圾怎么会不多呢?环境又怎么可能会变化呢?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清洁,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更期待着,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的意识,不要再随意丢弃垃圾,为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还我们一个清新的空间。

三、关注娃娃的教育

节目中我们看到在岩松参观日本的一家企业时有很多为儿童设计的产品,有一个发电机,只要用手摇几下就可以使灯亮起来,让儿童自己体会节约的好处,从小就培养了节约和回收的兴趣。

而我们中国博物馆以及其他的参观场所的时候,有多少的设计为儿童设计?有没有考虑到娃娃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与点很多,不可忽视一点一滴细小的地方,也不可放弃对娃娃的启蒙教育。除了教学知识,我们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养成好习惯。使我们的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

四、总结

现在世界资源越来越紧张,我国在实行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国家应该制定关于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建立现代化的垃圾回收中心,发展垃圾回收的新技术。

2、世界各个国家应加强合作,说到环境问题,不能说它只属于哪一个国家。现在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互相影响,不管是日本、中国、韩国,还是其他国家,共同把环境治理好,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也要关注社会利益,在企业中要树立节约和回收的意识,在整个生产运作过程中要把回收纳入生产的环节。如一些物流企业设置有回收物流,逆向物流。

4、学校要加强节约和回收方面的教育,如日本在节约方面关注娃娃的教育。我们中国应该在学校就灌输节约和回收的理念。

5、我们每个人应树立节约和回收的意识,为了我们的生活和后代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第五篇:《岩松看日本》观后感--浅谈日本

《岩松看日本》观后感--浅谈日本

初选《日本概况》这门课时,其实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原因主要有三点:1.喜欢宫崎骏的动画作品;2.上学期选学了《日语基础》;3.了解一下日本的民俗风情,自然风景,文化丰富下知识面也挺好的。

一般大多数人对于选修课都是一种比较随便的上课心态,但是,自从开始上了这堂课之后,我反而渐渐发现了它的有意思,也发现有了许多兴趣。

自从上次看了老师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给我们放的纪录短片《岩松看日本》,让我对这节课、对日本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

对这节课而言,不再觉得这只是一门简单的、带着点小清新的、走走停停看日本、形形摄摄,看日本的一门简单的课程,反而多了些,对历史、对未来、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刻思考的,让人对了些敬畏与思考的一门课程。对于日本而言,我不在只停留在它有美丽的富士山、漫天纷飞的樱花、整齐却又温馨的小居、随处可见的cosplay、大家都很喜欢的动漫卡通形象等这些可见的影像认识,更加了解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国民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真实的社会现实。

初看《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的名字是,我本以为会是一档类似于国外观光旅行的、介绍风土人情的旅游类的节目。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才意识到,它并非那么简单,反而是以一种最平实、最客观的角度去解读日本,去解读历史,去解读,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提到日本时,当大多数人准备以一种极其严肃甚至抗拒的态度来审视那个在感情上不太好接受的国家

时,白岩松和他的团队却用冷静的思维与平和的语气深入到日本的各个阶方面为我们做深度分析。当然这一套反映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生态的节目绝不仅是旅游采风那么简单,其中也有透视日本复杂的二战史观的报道,还有对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的高端访问。

我在观看了此次视频之后,对日本很多问题都有了很多的思考,主要归纳为日本的过去和现在几个方面来总结:

日本的过去:

在很多的历史记载里,都有说其实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而作为中国的邻国,中国与日本有割舍不了的历史渊源。为了民族进步,他们也曾派人历尽千辛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知识,至今也能从日本找到很多中国元素。然而,有一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也是永远也忘不掉的,那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在《岩松看日本》当中,也很真实的展示了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当然,对于这个历史问题,在日本有两股势力,一个是试图掩盖历史的左翼分子,另一类,就是尊重历史,公平、公正的还原历史的一部分人。在日本对待历史问题上,我发现日本国民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度。其中靖国神社展现了荒唐,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讲述了真实,而鹿儿岛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则表现的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只有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日本对历史的一个总体的态度。

谈到日本和中国,最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之前,很受关注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情,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个敏感性问题。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而且,日本对那段历史的掩盖与扭曲,更重要的是会使那些后人对历史的看法产生空白,更加无法以史为鉴,警醒自己战争带来的痛苦。之后的日本天皇继续参拜,中国政府依旧谴责,恶性循环,无休止。可是,任何人站出来承认错误都需要勇气,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的声音”。可是,1869年成立的靖国神社,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而1992年成立的和平博物馆多年来参观人数才50多万,触目惊心的对比,让好多人都很无力,无力去辩解、无力去纠正。

日本的现在:

在《岩松看日本》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了日本的动漫文化,虽然,日本不是动漫的起源国,但是自从动漫这里种子种在了日本,反而,发展的比任何一个国家更繁荣。阿童木、一休哥、叮当猫……那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动漫形象都是这个名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日本人民对动漫的热爱与追求,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童话、对单纯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日本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日本人喜欢樱花、喜欢那些精致的美食、注重保护那些历史遗留的珍贵文物。从各种小小的细节中,更多的隐性观察中,都处处体现出日本的严谨与对自然的敬畏。

虽然,只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但是日本仍然有十分灿烂的民族文化、认真严谨的民族内核、独特的创造力。也正是有着这些独特的东西,才使它能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并且有着影响世界的力量。我想在因为日本人做事时认真,严谨的态度,才能使其不断的取得成功,不断进步。当然,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日本人也更应该多些反思,多些实际行动,多些更加理性的思考。

在节目中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细节,那就是白岩松从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当时在馆外受到了多加日本媒体的现场采访,白岩松说,在我们中国人来到日本回访历史的同时,也同样有很多人关心着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我觉得,在中日两国关系上面,历史问题是两国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于我来说,日本其实一面镜子,很多地方多可以供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参照。当这个国家有很多做得很出色的地方时我们应当虚心的去学习,而在面对中日关系上,理性、客观、冷静的面对日本才是最好的态度。

然而在一味反日的浪潮中冷静下来,我们仔细去回想,究竟自己对日本除了政治和历史还了解多少?我们究竟在现代化的日本中可以学习到什么?什么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中国要引以为戒?我觉得这才是岩松想要带给我们的。

下载岩松看美国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岩松看美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岩松看日本影评5篇

    清晰地记录结构,巧妙地拍摄手法-----评《岩松看日本》之《走进日本动漫王国》二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中又一次的快速崛起,无不向世人证明它的成功。一战前即将沦为西方列强殖......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共5则范文)

    《岩松看日本》黑白配色的封面,里边包含着新闻人的严谨和字斟句酌,读完之后才能回味到出书者及制作团队的努力,日本——行走在爱恨之间的国度,是本可以回味的好书。说到日本,大多......

    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 (精选五篇)

    也许,美国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讲,了解美国,何尝不又是在了解自己?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

    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5篇

    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一)金翔辉"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活动之一,大概就是现金交易的大大小小的店铺了。但是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世界各地的店主们却无法解决两个颇为伤脑筋的......

    徐松岩教授论文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 1 页 共 7 页建立健全党员标准体系,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党员工作 龚光军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合川401572)摘要: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

    读后感岩

    读朱永新《我的理想教育》有感 岩三罕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了。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

    告白信 作者:石岩松

    描写暗恋的诗句 施朱则太赤 时间:2012-10-02 16:52来源:未知 作者:石岩松 1、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2、尤物既醉,红颜酡些。 3、秀色掩今古,......

    盘山县妇联主席 张岩松

    盘山县妇联主席 张岩松 (2011年6月14日)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基层妇联工作日趋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