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坪煤业2016年二月份对标总结
沙坪煤业2月份对标立标工作总结
根据霍煤电发【2015】55号文件及矿管部发【2015】1号文件矿井“立标对标”工作要求,现将我矿 “立标对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标、对标方式
沙坪煤业的对标单位为薛虎沟煤矿,对标方式为外对标。
二、月度对标指标完成情况
1、单产、单进、人员效率指标完成情况
单产水平:二月份我矿综采队10—303工作面安装,不进行对标。
单进水平:我矿2月份单进104.48米/月,薛虎沟煤业2月份单进水平为133.81米/月,与薛虎沟2月份单进水平相比较,我矿单进水平降低了22%。
人员效率:我矿2月份全员人效为12.57吨/人,薛虎沟煤业2月份全员人效为103.44吨/人,与薛虎沟2月份全员人效相比较,我矿全员人效降低了88%。
原煤工效:我矿2月份原煤工效为1.09吨/工,薛虎沟煤业2月份原煤工效6.16吨/工,与薛虎沟2月份原煤工效相比较,我矿原煤工效降低了82%。
回采工效:二月份我矿综采队10—303工作面安装,不进行对标。
掘进工效:掘进工效为0.14米/工,薛虎沟煤业2月份掘进工效0.08米/工,与薛虎沟2月份掘进工效相比较,我矿掘进工效提高了75%。
2、原煤完全成本指标完成情况
沙坪煤业原煤完全成本311.06元/吨,薛虎沟煤业原煤完全成本331.97元/吨,和薛虎沟原煤完全成本相比,我矿原煤完全成本降低了6%。
三、存在的问题
1、春节过后,人员到矿人员不足,工作进度缓慢。
2、工作面顶板破碎,且放假期间工作面底板部分段底鼓,人员进行起底落道,增加额外劳动力。2月13日至2月15日进行底鼓起底。3、10—303工作面由于顶板破碎,由原来的机组刷扩更改为人工刷扩,造成刷扩进度缓慢。2月13日至2月26日
2、人员结构指标完成情况
沙坪煤业2月份全矿在册人数为534人,其中采掘一线队组274人,井下辅助人数为147人,地面生产人数为113人。井下一线人数/井下辅助人数/地面生产人数=1:0.56:0.46。
四、对标取得的经验成果
1、由机电科成立专门的机电检修组,主要对采掘核心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养,减少了机电事故机电非伤亡事故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
2、生产科每月安排三天时间,由专人对采掘工作面工艺工序进行测定,从人员、时段、工艺、工具、工序、系统和环境等变化情况进行排查,详细记录各工艺工序用时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定员定岗、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措施,优化工艺流程。
五、针对性措施
1、加强支护管理
一是加强泵站管理,确保回采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及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达标,二是加强矿压监测工作,确保在线监测系统数据传输不中断,数据真实有效,每天并进行分析总结,三是加强综掘工作面临时支护管理,坚持使用吊环前探梁临时支护,确保临时支护完好支护有效,严禁空顶作业。
2、跟班追踪,抓工时工序利用 由生产科每班安排专人对采掘工作面工艺工序进行测定,从人员、时段、工艺、工具、工序、系统和环境等变化情况进行排查,详细记录各工艺工序用时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定员定岗、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措施,优化工艺流程。
3、抓设备检修质量,加大考核力度 严格执行精益化检修,安排机电科人员检修班跟班,落实检修质量,减少非计划检修,提高开机时间,缩短对生产影响的时间,明确设备包机责任人,严格落实检修班工作量及检修质量,设备运行率与检修班工资挂钩,考核兑现。
4、加大材料回收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加大回采队支护材料回收利用,由回采队回撤出来的棚梁、棚腿构木、木楔安排专人进行检查验收,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支护材料进行再次利用,对于棚梁、棚腿弯曲、变形的材料进行维修复用,提高材料回收复用力度,降低原煤成本。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强化“立标对标”活动,全面开展单产单进提升攻坚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采掘系统“立标对标”活动,与薛虎沟单产单进、原煤生产效率、掘进工效进行对比,查找不足,采取相应措施,二是由生产科每班安排专人对采掘工作面工艺工序进行实测,详细记录各工艺用时,影响因素及时间,分析总结,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加大支护材料把关、考核、回收力度,减少成本的浪费 加强材料管理,严格材料的审批,加大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将材料划分为一次性消耗的直接材料和回收复用的周转性材料,对于一次性消耗掉的直接材料(如油脂、火工品、建工材料、小型配件等)主要是加强管理,减少丢失和浪费;对于可回收复用的周转性材料(如电缆、轨道、棚子、风水管等),主要是加强回收复用,这样既满足了生产使用,又可减少投入新的材料。
3、加强技术管理,强化质量管理
①加强技术管理,坚持技术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井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熟悉生产各个环节的过程,掌握工作面变化情况,及时解决工作面存在的问题。②强化质量管理,一是加强质量标准化培训工作,从各岗位操作规程入手,在现在的基础上,抓细节,抓环节,抓操作,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职工的现场操作水平。二是加强采掘工作面质量标准化的治理,利用旬检月验及日常抽查,严格对照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4、强化生产组织,制定班考核、目标计划
加强班任务分解考核,制定了考核和目标计划,完善班产量(进尺)台阶结算办法和班组总产量(进尺)完成考核办法,针对完不成考核指标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完成目标计划的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沙坪煤业 二零一六年三月一日
第二篇:山西晋神沙坪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晋神沙坪煤业有限公司
2012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
为加强我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确保2012年及“十二五”我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环办[2010]148号)和省环保厅晋环发(2011)275号《山西省排污单位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的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
组织实施好《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做好自测工作和委托监测工作;完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任务;完成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要求
各级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的规定和《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的工作要求,省环保厅晋环发(2011)275号《山
西省排污单位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的精神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将监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任务量化、分解,落到实处。各级环保部门要将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纳入减排工作计划,加强管理和指导。环保科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好自动监控设施的安装、验收、联网及监控中心的建设工作。环境监测站要做好监督性监测、比对监测、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和监测质量保证等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配合好监督性监测。要对主动积极配合黄管局、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性监测
(二)开展有效性审核。环保科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要求和程序组织对煤矿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
(三)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大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企业监测经费要及时足额配齐落实,减排监测能力建设的仪器设备要按规定按时采购到位。确保污染减排的监督性监测、比对监测和数据有效性审核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确保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五)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基础材料的积累和收集工作,对各项工作材料的收集要全面、完整、规范。各部门要协同配合,行动同步、情况互通、信息共享。
(六)按时报送自查报告。各地要结合总量减排核查工作,对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进行全面自查。
四、严格考核
环境科将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定,组织对本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考核情况计入半年和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并全矿通报。省环保厅晋环发(2011)275号《山西省排污单位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的精神严格按照《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制。
第三篇:煤业化工企业对标管理活动总结
一、立足科技发展部部门职责,全面对标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2012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对标管理活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按照“在对标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共享中学习”的要求,以优化提升科技发展部管理职能为重点,相继完成了对标现状分析、确定主题重点、选取标杆指标、制定改进计划、强化对标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对标管理活
动的稳步有序开展。认真回顾总结,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行全面客观的现状剖析,夯实对标基础。现状分析是对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关键指标的选取与科技发展部职责紧密结合,重点选择了科技创新投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等;二是数据来源渠道权威可靠,包括政府、协会和企业门户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行业协会研究报告及有关企业经营情况通报等;三是指标数据时间周期跨度较大,包含“十一五”总体数据及近三年数据。通过数据的比照分析,我们在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奖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科研人员数量等方面,与行业优秀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深入分析数据背后体制机制差距,明确改进重点。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部门职责,集中搜集整理了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淮南矿业等行业先进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查找出了数据差距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
缺乏确保科技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导致科技创新投入偏低;
科研计划项目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导致科研奖项偏少;
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尤其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长期的专利挖掘布局导致专利数量不足;
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淘汰机制欠缺导致科研人员数量偏少。
因此,我们的对标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创新人员等四个方面。
3、确立层级分明的对标主题,凝聚创新合力。针对现状分析的结论,我们确立“聚焦战略、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为整体对标主题;根据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及薄弱环节,确立“构建创新体系,实施重大项目,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部对标主题;结合所属企业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确立“六强四优、特色发展”为所属单位对标主题。三级对标主题的确立和完善,确保了对标工作既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又充分彰显个性特色,既独立运作,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有效促进了对标工作自上而下稳步开展、责任目标逐级落实、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4、瞄准国际一流的标杆企业,凝练管理实践。在对标一流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才能明白什么是高标准和快节奏。因此,我们选择了神华集团重点学习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选择淮南矿业重点学习科研平台管理运行,选择兖矿集团学习知识产权挖掘布局,选择北京低碳研究所、中煤科工西安院、中科院大化所等行业内一流科研院所,学习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在此基础上,对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独具特色的科技工作管控措施,牢固树立了赶超先进、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
5、制定科学合理的对标计划,推进改进工作。
围绕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这一问题,以健全科技资金界定、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与政府财税部门积极沟通,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使用范畴,制定出台了《科技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3%的科技资金投入。
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这一问题,学习神华集团,调整完善了集团公司科技工作三个委员会,形成了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与应用层定位清晰的“三委一部一院、两站五所十中心、两基地一联盟”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科技奖项偏少这一问题,以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为重点,试点运行了“专项团队指导、专题细则规范、专账经费管理、专家全程咨询、专门财务监督、专业机构监理”的科研项目“六专”管理法,同时,对标国家科技部的项目申报体制,开发并上线运行了网络申报系统,在广泛征集内部技术需求的同时,编制项目申报指南,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布,寻求合作。
围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不足这一问题,以系统长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专利布局为重点,制定集团公司《中长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并配套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知识产权指标与科研项目计划同步下达、同步指导、同步验收。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这一问题,以构建科研人员晋升渠道为重点,在内部经营管理序列外设立科研技术序列,建立了由首席研究员到见习研究员的九级职级,并出台了《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建设规划方案》,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基础研发人员。
6、建立定量
化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对标成效。以对标指标的整改实施效果为主要考核内容,以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科研奖项、知识产权等关键指标为核心要素,建立了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年共下达科研计划项目350项,同比增长106%;完成科研计划项目132项,同比增长91%;申请专利148件,完成计划指标值的247%;科技资金投入35.56亿
元,完成计划指标值的162%;获得专利授权30件,省部级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7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较好完成了对标目标。
二、着眼研究院内部管理,营造全员对标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对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全员对标局面,我们积极搭建对标交流平台,开展了多样化的对标学习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对标管理体系,确保了对标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
一是在现状分析阶段,重点开展专项对标学习活动。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标杆企业的优势,研究院组织开展了“知科情、学制度、强管理、上水平”对标学习主题活动,以“制度建设同行为养成并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齐飞”为目标,先后整理了6期、81篇对标活动学习专刊,督促各部门开展了每日半小时对标学习,逐渐养成了全体员工自觉阅览科技信息、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深入研判产业形势的良好习惯;以研究院《决策参考》为信息载体,增设对标专版,集中搜集优势企业科技创新先进理念和做法,截止目前,已经先后印发47期,汇聚了神华集团、中航集团、中核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煤科工等一流企业在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科技管理模式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是在对标改进阶段,促进对标管理与重点工作紧密融合。坚持将对标管理与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以提升全体党员干部对制度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先后开展了8个部门在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对标发展讲制度、讲流程活动,有力推动了研究院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促进了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和规范化;坚持将对标与科技重点工作相结合,举办了部门对标访谈活动,指导各部门围绕职能定位及重点工作,全面总结工作经验,查找管理短板,明确对标重点、改进举措、赶超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对各部门管理亮点和对标经验进行深入推广;坚持将对标与企业文化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岗位做贡献·青春展风采”岗位描述大赛、“成长成才进步”演讲比赛等活动,选树了内部青年员工标杆,增强了青年员工岗位责任意识,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强对所属单位对标工作的指导,以召开专题会、经验交流会、培育内训师等方式,及时了解各所属单位对标工作开展情况,工程中心2012年新获批组建陕西省煤制烃类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平台数量达到1个、省级平台数量达到2个,成为内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对标典范。
三是在对标总结阶段,构建覆盖全岗位的长效对标机制。2012年10月30日,集团公司在韩城矿业公司召开了对标管理阶段性工作座谈会,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促进对标管理向全员、全过程和重点领域覆盖,研究院启动了立足岗位、横向对标活动。活动要求,每名员工既是岗位对标的责任主体,又是实施主体,均要根据自身岗位目标和工作职责,全面梳理岗位例行工作,深刻剖析岗位履职现状,针对短板合理选定标杆,明确对标重点、改进计划及措施。截止目前,30个员工岗位已经完成了岗位对标方案的编制工作,正在对岗位管理短板进行逐项整改和落实。
三、2013年对标工作重点
2013年,研究院将继续按照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工作的要求,以“支撑煤炭、引领煤化、拓展多元”的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深入对标,创新驱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量上扩展,质上深化;发扬特色,探索规律”的工作思路,以优化提升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为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1、对标重点领域
数据是目标、机制是保障、体系是基础,在薄弱环节已经明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对标重点方向,因此,通过对改进重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梳理,我们确定了九个方面的对标重点,分别是:
科研计划项目的需求、发现、策划、凝练、论证和立项;
科研项目的管理、实施、验收和评价;
知识产权的挖掘、布局、保护和利用;
科技资金的建立、筹集、管理和使用;
科技信息的开发、整理、分析和利用;
科研平台的布局、建设、管理和运行;
现代化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规划与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评价;
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建设。
2、对标管理工作安排
(1)三月底前,总结2012年对标管理工作,部署2013年对标管理工作。
(2)四月份,制定对标实施方案和对标指标,指导并审核所属公司的对标实施方案。
(3)五月份,组织召开“知科情、强管理、对标发展”座谈会,对九个对标重点以及两大平台的运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探讨。
(4)六月,根据对标座谈会的安排和部署,结合九大重点对标领域,赴标杆单位进行现场学习,并制定对标改进计划和措施。
(5)七月至九月,持续改进,并对板块内部对标管理工作进行中期评估。
(6)十月,对对标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树立内部对标管理示范单位,并对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
(7)十一月至十二月,完成板块内部对标管理工作的评估总结,起草2014年对标管理工作计划。
第四篇:煤业化工企业对标管理活动总结
一、立足科技发展部部门职责,全面对标提升科技管理水平20xx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对标管理活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按照“在对标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共享中学习”的要求,以优化提升科技发展部管理职能为重点,相继完成了对标现状分析、确定主题重点、选取标杆指标、制定改进计划、强化对标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对标管理活动的稳步有序开展。认真回顾总结,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行全面客观的现状剖析,夯实对标基础。现状分析是对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关键指标的选取与科技发展部职责紧密结合,重点选择了科技创新投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等;二是数据来源渠道权威可靠,包括政府、协会和企业门户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行业协会研究报告及有关企业经营情况通报等;三是指标数据时间周期跨度较大,包含“十一五”总体数据及近三年数据。通过数据的比照分析,我们在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奖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科研人员数量等方面,与行业优秀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深入分析数据背后体制机制差距,明确改进重点。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部门职责,集中搜集整理了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淮南矿业等行业先进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查找出了数据差距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 缺乏确保科技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导致科技创新投入偏低; 科研计划项目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导致科研奖项偏少; 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尤其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长期的专利挖掘布局导致专利数量不足; 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淘汰机制欠缺导致科研人员数量偏少。因此,我们的对标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创新人员等四个方面。
3、确立层级分明的对标主题,凝聚创新合力。针对现状分析的结论,我们确立“聚焦战略、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为整体对标主题;根据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及薄弱环节,确立“构建创新体系,实施重大项目,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部对标主题;结合所属企业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确立“六强四优、特色发展”为所属单位对标主题。三级对标主题的确立和完善,确保了对标工作既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又充分彰显个性特色,既独立运作,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有效促进了对标工作自上而下稳步开展、责任目标逐级落实、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4、瞄准国际一流的标杆企业,凝练管理实践。在对标一流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才能明白什么是高标准和快节奏。因此,我们选择了神华集团重点学习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选择淮南矿业重点学习科研平台管理运行,选择兖矿集团学习知识产权挖掘布局,选择北京低碳研究所、中煤科工西安院、中科院大化所等行业内一流科研院所,学习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在此基础上,对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独具特色的科技工作管控措施,牢固树立了赶超先进、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
5、制定科学合理的对标计划,推进改进工作。围绕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这一问题,以健全科技资金界定、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与政府财税部门积极沟通,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使用范畴,制定出台了《科技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3%的科技资金投入。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这一问题,学习神华集团,调整完善了集团公司科技工作三个委员会,形成了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与应用层定位清晰的“三委一部一院、两站五所十中心、两基地一联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科技奖项偏少这一问题,以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为重点,试点运行了“专项团队指导、专题细则规范、专账经费管理、专家全程咨询、专门财务监督、专业机构监理”的科研项目“六专”管理法,同时,对标国家科技部的项目申报体制,开发并上线运行了网络申报系统,在广泛征集内部技术需求的同时,编制项目申报指南,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布,寻求合作。围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不足这一问题,以系统长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专利布局为重点,制定集团公司《中长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并配套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知识产权指标与科研项目计划同步下达、同步指导、同步验收。围绕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这一问题,以构建科研人员晋升渠道为重点,在内部经营管理序列外设立科研技术序列,建立了由首席研究员到见习研究员的九级职级,并出台了《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建设规划方案》,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基础研发人员。
第五篇:煤业化工企业对标管理活动总结(共)
煤业化工企业对标管理活动总结
一、立足科技发展部部门职责,全面对标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201*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对标管理活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按照“在对标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共享中学习”的要求,以优化提升科技发展部管理职能为重点,相继完成了对标现状分析、确定主题重点、选取标杆指标、制定改进计划、强化对标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对标管理活动的稳步有序开展。认真回顾总结,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行全面客观的现状剖析,夯实对标基础。现状分析是对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始终坚持了三项原则:一是关键指标的选取与科技发展部职责紧密结合,重点选择了科技创新投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等;二是数据来源渠道权威可靠,包括政府、协会和企业门户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行业协会研究报告及有关企业经营情况通报等;三是指标数据时间周期跨度较大,包含“十一五”总体数据及近三年数据。通过数据的比照分析,我们在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奖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科研人员数量等方面,与行业优秀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深入分析数据背后体制机制差距,明确改进重点。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部门职责,集中搜集整理了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淮南矿业等行业先进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查找出了数据差距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
缺乏确保科技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导致科技创新投入偏低;科研计划项目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导致科研奖项偏少;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尤其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长期的专利挖掘布局导致专利数量不足;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淘汰机制欠缺导致科研人员数量偏少。因此,我们的对标重点集中在科技创新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创新人员等四个方面。
3、确立层级分明的对标主题,凝聚创新合力。针对现状分析的结论,我们确立“聚焦战略、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为整体对标主题;根据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及薄弱环节,确立“构建创新体系,实施重大项目,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部对标主题;结合所属企业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确立“六强四优、特色发展”为所属单位对标主题。三级对标主题的确立和完善,确保了对标工作既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又充分彰显个性特色,既独立运作,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有效促进了对标工作自上而下稳步开展、责任目标逐级落实、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4、瞄准国际一流的标杆企业,凝练管理实践。在对标一流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才能明白什么是高标准和快节奏。因此,我们选择了神华集团重点学习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选择淮南矿业重点学习科研平台管理运行,选择兖矿集团学习知识产权挖掘布局,选择北京低碳研究所、中煤科工西安院、中科院大化所等行业内一流科研院所,学习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在此基础上,对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独具特色的科技工作管控措施,牢固树立了赶超先进、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
5、制定科学合理的对标计划,推进改进工作。
围绕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这一问题,以健全科技资金界定、投入、保障机制为重点,与政府财税部门积极沟通,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使用范畴,制定出台了《科技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3%的科技资金投入。
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这一问题,学习神华集团,调整完善了集团公司科技工作三个委员会,形成了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与应用层定位清晰的“三委一部一院、两站五所十中心、两基地一联盟”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科技奖项偏少这一问题,以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为重点,试点运行了“专项团队指导、专题细则规范、专账经费管理、专家全程咨询、专门财务监督、专业机构监理”的科研项目“六专”管理法,同时,对标国家科技部的项目申报体制,开发并上线运行了网络申报系统,在广泛征集内部技术需求的同时,编制项目申报指南,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布,寻求合作。
围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不足这一问题,以系统长期的知识产权规划和专利布局为重点,制定集团公司《中长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并配套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知识产权指标与科研项目计划同步下达、同步指导、同步验收。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不足这一问题,以构建科研人员晋升渠道为重点,在内部经营管理序列外设立科研技术序列,建立了由首席研究员到见习研究员的九级职级,并出台了《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建设规划方案》,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基础研发人员。
6、建立定量化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对标成效。以对标指标的整改实施效果为主要考核内容,以科技创新投入、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科研奖项、知识产权等关键指标为核心要素,建立了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年共下达科研计划项目350项,同比增长106%;完成科研计划项目132项,同比增长91%;申请专利148件,完成计划指标值的247%;科技资金投入35.56亿元,完成计划指标值的162%;获得专利授权30件,省部级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7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较好完成了对标目标。
二、着眼研究院内部管理,营造全员对标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对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全员对标局面,我们积极搭建对标交流平台,开展了多样化的对标学习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对标管理体系,确保了对标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
一是在现状分析阶段,重点开展专项对标学习活动。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标杆企业的优势,研究院组织开展了“知科情、学制度、强管理、上水平”对标学习主题活动,以“制度建设同行为养成并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齐飞”为目标,先后整理了6期、81篇对标活动学习专刊,督促各部门开展了每日半小时对标学习,逐渐养成了全体员工自觉阅览科技信息、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深入研判产业形势的良好习惯;以研究院《决策参考》为信息载体,增设对标专版,集中搜集优势企业科技创新先进理念和做法,截止目前,已经先后印发47期,汇聚了神华集团、中航集团、中核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煤科工等一流企业在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科技管理模式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是在对标改进阶段,促进对标管理与重点工作紧密融合。坚持将对标管理与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以提升全体党员干部对制度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先后开展了8个部门在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对标发展讲制度、讲流程活动,有力推动了研究院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促进了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和规范化;坚持将对标与科技重点工作相结合,举办了部门对标访谈活动,指导各部门围绕职能定位及重点工作,全面总结工作经验,查找管理短板,明确对标重点、改进举措、赶超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对各部门管理亮点和对标经验进行深入推广;坚持将对标与企业文化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岗位做贡献·青春展风采”岗位描述大赛、“成长成才进步”演讲比赛等活动,选树了内部青年员工标杆,增强了青年员工岗位责任意识,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强对所属单位对标工作的指导,以召开专题会、经验交流会、培育内训师等方式,及时了解各所属单位对标工作开展情况,工程中心201*年新获批组建陕西省煤制烃类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平台数量达到1个、省级平台数量达到2个,成为内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对标典范。
三是在对标总结阶段,构建覆盖全岗位的长效对标机制。201*年10月30日,集团公司在韩城矿业公司召开了对标管理阶段性工作座谈会,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促进对标管理向全员、全过程和重点领域覆盖,研究院启动了立足岗位、横向对标活动。活动要求,每名员工既是岗位对标的责任主体,又是实施主体,均要根据自身岗位目标和工作职责,全面梳理岗位例行工作,深刻剖析岗位履职现状,针对短板合理选定标杆,明确对标重点、改进计划及措施。截止目前,30个员工岗位已经完成了岗位对标方案的编制工作,正在对岗位管理短板进行逐项整改和落实。
三、201*年对标工作重点
201*年,研究院将继续按照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工作的要求,以“支撑煤炭、引领煤化、拓展多元”的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深入对标,创新驱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量上扩展,质上深化;发扬特色,探索规律”的工作思路,以优化提升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为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
1、对标重点领域
数据是目标、机制是保障、体系是基础,在薄弱环节已经明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对标重点方向,因此,通过对改进重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梳理,我们确定了九个方面的对标重点,分别是:
2、对标管理工作安排
(1)三月底前,总结201*年对标管理工作,部署201*年对标管理工作。
(2)四月份,制定对标实施方案和对标指标,指导并审核所属公司的对标实施方案。
(3)五月份,组织召开“知科情、强管理、对标发展”座谈会,对九个对标重点以及两大平台的运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探讨。
(4)六月,根据对标座谈会的安排和部署,结合九大重点对标领域,赴标杆单位进行现场学习,并制定对标改进计划和措施。
(5)七月至九月,持续改进,并对板块内部对标管理工作进行中期评估。
(6)十月,对对标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树立内部对标管理示范单位,并对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
(7)十一月至十二月,完成板块内部对标管理工作的评估总结,起草2014年对标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