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五篇)

时间:2019-05-12 12:2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第一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 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四、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五、辩证论治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

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开PPT的殿堂,之前两年的学习,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

第二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三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第四篇: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

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第五篇: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09级中医一班郑萍 200902020128

一、《金匮要略》基本概况

《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原著共25篇,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原著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包括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因势利导等。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包括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等。

三、学习心得

今年我们有幸学习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经典我们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从经典中发掘对临床有用的价值。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第一、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多条原文提到肝脾的重要性,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该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不可见肝治肝,这样往往不能取到很好的疗效。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该重视肝脾的治疗。

第二、组方特点:本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治疗吐血证却不用止血药也可以治疗出血证,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的证治,体现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这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可见吐血妄用止血药,见泄泻妄用止泻药等,以免闭门留寇,时病情复杂化。

第三、据脉论理:从篇目如《脏腑经脉先后脉证》等可知,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的脉象开始论述。可见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尤为重要。在《金匮要略》中脉法灵活,首先各病有主脉,但一病又见多种脉,也有一脉主多种病的。在《金匮要略》里张仲景告诉我们如何用脉象解释病机,如何据脉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又如何据脉象推测预后。脉象相同又如何舍脉从证以认病,症候相同又如何从脉

以认病等等,据脉理论是原著的一大特色。

第四、学习方法:《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最切合实用的书。首先、应该熟记原文。“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等名言总让我们记忆犹新。学习经典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读书态度,孜孜不倦,学而不怠。只有熟悉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不能仅仅是望文生义,学习皮毛。然后、通读原文,联系上下。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联系上下文找出省文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意。例如“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联系前文其临床表现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如果我们不联系前文就不能知道“病形如初”指的到底是什么。可见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多学科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我们学习每一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在学习经典时,我们应该运用自己学到的多学科知识去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意思。使原文表达的意思通俗易懂。另外,在学习时也要学会分类。例如《痰饮咳嗽病脉篇》中张仲景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这样才能更好的选药,不同的饮病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体现了 “因势利导”的思想,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本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以上就是我学习《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学习经典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琢磨,不断的研究,从而发掘其中的宝贵财富。另外学习时还可以参考历代《金匮要略》注本等多种资料,结合临床

《金匮要略》作比较深入的阐析,但不可拘泥于资料,要有自己的想法。经典博大精深,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故我们应该学好经典。

下载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一.【填空】 1.《金匮要略》首创了 2.《金匮要略》前22篇共载方剂 3.《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4.“治未病”包括: 5.病者素不应......

    金匮要略讲稿

    金匮要略讲稿 目录 金匮上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续伤寒霍乱篇...................................................... 8 四逆加......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4J——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 五常:五行 风气:自然界的气候 元真:元气或者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疾病 干忤:侵......

    《金匮要略》论文

    《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 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

    金匮要略A(推荐五篇)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 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B、《金匮要略方论》C、《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 2、“脉得......

    金匮要略复习

    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风湿在表 麻杏苡甘汤 风湿兼表气虚 防己黄芪汤 风湿兼阳虚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大便坚) 表里阳虚甘草附子汤 百合病的正治法:郁热或余热耗伤津液,阴虚内......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