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支部建在连上观后感
观《把支部建在连上》有感
‚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政治制度。9月19日晚上,在学校组织下我们广工国防生在广州友谊剧场观看了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精心编排的十八大献礼剧目、大型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看完之后,我感触良多。
‚支部建在连上‛ 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途中,有感于南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遂确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在连队设党支部,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班排设党小组,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这就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后来,毛泽东等在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深切体会到‚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经过实践总结,‚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完善,遂纳入1929年底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并形成定制,成为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延续至今。80年来,尽管我军的体制编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务和社会环境等发生很大变化,‚支部建在连上‛的某些内容形式亦有所调整,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光耀古今并予未来以深刻启迪。‚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话剧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缩影,把支部建在连上,是‚党指挥枪‛的重要根基,进入新世纪建军治军仍须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把每个党支部都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组织者、有力推动者、模范实践者;无论形势任务怎样变化,体制编制怎样调整,干部战士怎样更新换代,都应巩固党支部在基层单位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指导员的‚党代表‛作用,保持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同时,这也是基层制度建设的关键。
‚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解放军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臵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军队闹独立性,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向党争兵权;二是除共产党和她的助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可以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在军队中工作以外,其他政党都不得在军队中发展和开展工作;三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话剧表演结束后,我仍然感觉余兴未尽,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紧跟着党的步伐,做到从组织上入党,更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时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铸牢军魂,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为祖国建功立业不断奋斗!〃
二连一排二班:冯凯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观看 《支部建在连上》心得体会
观看
《支部建在连上》心得体会
《支部建在连上》专题片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摄制,全片围绕“伟大创举”“制胜法宝”“使命召唤”3个部分展开,重在回顾呈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的酝酿发展和定型历程,揭示“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胜法宝的内在机理和实践伟力,突出习近平强军思想对新时代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引领,是一部阐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原则和制度的专题辅导片。
该片对于深化认识我党初心和使命,弘扬“支部建在连上”优良传统、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启迪教育意义。
“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余部挺进井冈山途中,有感于南昌、秋收起义相继失败,“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遂确定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改编部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在连队设党支部,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在班排设党小组,在连以上设党代表并担任党组织书记。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后来,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深切体会到“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经过实践总结,“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完善,遂纳入1929年底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并形成定制,成为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延续至今。80年来,尽管我军的体制编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务和社会环境等发生很大变化,但“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发展到今天,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细胞,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到基层,上级党委的各项部署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去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所以说,基层党组织的状况直接关系全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延伸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努力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落实到每名党员。
纵观中国共产党96年的历史,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基层党组织的状况是反映全面从严治党水平和效果的“晴雨表”,人民群众评价我们的党,主要是从身边党组织的具体形象出发的,就是看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有没有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和便利。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从这个高度来说的话,基层组织建设的松懈和怠慢,比任何外来敌人的进攻更具有摧毁性。所以,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作为基层组织部门,我们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和长远之计,坚持强功能、抓基本、补短板、重创新,推动基层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党的工作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力量支撑。
第三篇:支部建在楼院(三)
党的支部建在楼院
党建活动凝聚民心
北关区灯塔路街道新市民街社区党总支
新市民街社区位于市中心,现有居民3400余户,9642人,社区党总支共管理社区党员128人,在职党员654人。近年来,新市民街社区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把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设在单元,完善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十员定责”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使社区党建与社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建立楼院支部,解决党员管理“三难”问题
随着社区党员的不断增加和驻区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原有的社区支部设置己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产生“三难”现象。一是党员教育难。由于社区党员人数多、居住比较分散,社区办公条件相对较差,活动场所小,在组织党员学习方面比较困难。二是党员管理难。社区支部人员少、事务多,使党组织与党员的沟通联系不够,支部对党员的监督不到位,形成管理盲区。三是开展活动难。社区党支部管理着各类党员近800名,组织开展活动难度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工委的指导下,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在“一居一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把支部建在楼院,小组建在单元。按照“地域相邻、易于组织、方便活动”的原则和“组织便于管理党员、党员便于联系组织”的要求,凡各楼院有3名以上党员的要建立支部,支部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单
—1— 元党小组,共建立楼院党支部27个,单元党小组49个。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使原来集中管理变为相对分散管理,解决了社区支部管理面宽、力度不够的问题,扩大了党组织在社会和基层工作中的覆盖面,达到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其作用的发挥”的目标。
二、健全管理机制,推动楼院支部规范运行
为保证楼院支部真正发挥易于管理、贴近居民、运转灵活的党建工作优势,在组织设置以后,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建章立制,创新活动载体,推动楼院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使楼院支部和单元小组成为党在社区中了解民情的眼、宣传政策的嘴、倾听呼声的耳、服务群众的手。
一是配强班子安好家。社区党总支结合各支部党员的实际情况和社区表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酝酿提出支部成员候选人,提交各支部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报街道工委批准后在楼院广泛公示。选拔的支部书记、成员和各单元党小组长,平均年龄42岁,或在单位从事党务工作,或者在楼院有较高威信,能够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同时,按照便于召集、便于活动的原则,明确各支部活动场所,社区党总支统一订阅了学习资料、购置了“三会一课”记录本、印制了党员登记册、党员活动登记册等发放到每个支部,为推动社区党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制度管好人。社区党总支统一制定了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政绩备案制度、奖惩制度、下岗职工党员管理制度、社区建设联谊会制度、党员公示制度、进社区活动制度、责任区制度、活动考勤制度、评议反馈制度等十项党员管理制度,用制
—2— 度规范党员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发挥作用。要求在职党员除在单位参加组织生活外,要积极参加社区支部的组织生活,严格实行“双重组织”管理。对社区全体党员进行公示,公布党员照片、姓名、单位、职务,把每名党员置于居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共制作公示牌40余块,党员公示面100%。为每名党员建立了政绩备案记录,包括党员的基本情况、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服务考勤登记、活动记录、突出贡献和社区评比评议结果等,政绩记录由社区专人管理,每半年检查一次,对不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党员,由所在楼院支部写出评语,向在职党员工作单位进行反馈。这些制度的落实,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载体服好务。积极探索、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创新社区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开展“十员定责”活动。首先是按照“支部包楼院、小组包单元”的原则实行分包责任制,并将全社区划分为108个党员责任区,按居住地明确每名党员分包范围。其次是设置社区方针政策宣传员、社区活动组织员、“双十”承诺实践员、公民道德示范员、最低保障协理员、环境卫生监督员、计划生育督查员、信访工作接待员、民事纠纷调解员、群防群治保安员等“十大员”,结合分包责任区内党员的本职特长,明确岗位,无偿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三是社区总支以各楼院支部为单位,登记党员担负职岗情况,制作标牌悬挂在每幢楼前进行公示。四是各楼院支部印制了“社区党员为你服务卡”、“社区便民服务联系卡”、“接受群众监督求助卡”等卡片,注明了本楼院党员的联系电话,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方便群众联系党员,解决困难。
三、坚持以人为本,楼院支部工作效果明显
—3—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楼院支部密切联系群众、广泛贴近群众的优势,从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起,把“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民有所难,我有所帮”作为社区服务宗旨,通过耐心、周到、及时的服务,把居民群众团结到党组织周围,推动了社区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彰显了楼院支部的活动效果。
一是党员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原来每月党员活动出勤率很难保证,有的党员年龄大、身体不好,不能按时参加学习;有的党员工作不稳定,整天忙于生计。楼院党支部和单元党小组成立后,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不出楼院和单元,就可以召集会议、组织学习,宣传党的理论、了解党员动态,使党员集中学习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
二是民情反映渠道更加畅通。社区党总支坚持每月召开支部书记例会制度,汇报工作,交流情况,收集整理各支部了解的居民困难和意见,组织党员开展服务活动。如在一次例会上,了解到各楼院下岗职工增多的情况,总支依托各支部认真排查各楼院居住人员的情况,积极与辖区非公企业万帮家政公司党支部联系,在社区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为下岗职工免费培训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烹饪、美容美发、市场营销等技能。截止目前,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00多人,其中有263名实现了二次就业。
三是党员活动更加深入有序。楼院支部和单元党小组在贴近居民,服务居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康乐花园东区党支部书记张香梅,组织责任区内治安员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坚持每天在各楼道巡查,保护了居民的财产安全。长城支部第三党小组长任道玲担任着
—4— 责任区计划生育督查员,她利用业余时间,走家串户,了解居民情况,宣传计生政策,及时向社区上报信息,为社区计生动态管理做出了贡献。地区公安处党支部书记石淑媛,己经70岁了,自己身体近几年也不太好,可当了解到自己楼院王佩霞一家3口都是聋哑人,生活非常困难时,就经常帮助他们。近年来,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0余次,组织各类义务劳动6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上百起,化解信访苗头20余起,安排再就业300余人次,接受居民服务求助900余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70余件,为社区文化、卫生、稳定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使社区党组织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了“群众有事愿意找、群众有话愿意说”的居民群众贴心人,在社区营造了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氛围,党建活动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5—
第四篇:“支部建在产业上”的调查报告
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的调查报告
(第一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必须主动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此,简阳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臵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将单一化的行政村党支部设臵模式向产业支部为代表的多功能设臵模式拓展;让党员嵌在产业中,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基本思路
(一)从市、乡、村三个层面分别建立产业党组织
1、农业产业党组织的建立。全市层面,设立“市委农业产业党工委”。乡镇层面,设立“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可设立农业产业党委。村级层面,设立“乡镇产业党支部”,规模较大的可设立产业党总支。
2、农业产业党组织的运行方式。市委农业产业党工委在市委的领导下,对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进行指导,并直接领导跨乡镇 产业党总支开展工作;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乡镇 产业党支部进行领导;乡镇产业党支部对乡镇某一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同时,对行政村党支部进行产业指导;行政村党支部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对乡镇 产业党支部提供综合服务。
3、农业产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1)市委农业产业党工委主要应做好六个方面工作:贯彻执行中央、省和资阳市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指导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办法;对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党组织运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开展工作,对全市农业产业党组织运行状况进行考评;审批新成立的跨乡镇 产业党总支;负责跨乡镇产业党总支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组织和指导跨乡镇产业党总支班子成员的选举。(2)有条件的乡镇在建立农业产业党总支后,乡党委要切实督促指导其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决议、决定;主抓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工作;制定和落实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措施;负责所辖产业党组织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向乡镇党委建议所辖产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人选,组织和指导所辖党组织班子成员的选举;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各产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并督促所辖产业党组织落实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其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工作进行督促、考核。(3)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在建立 产业党支部后,要指导其做好五个方面工作: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对党员进行教育、监督和管理;认真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努力将产业支部的党员培养成骨干,把不是党员的产业骨干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并向相关行政村党支部推荐;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定期对党员进行产业技术培训,增强“双带”能力,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技术交流,通过产业大户、技术能手的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产业。
(二)产业党组织的设臵原则和人员组成
1、设臵原则:乡镇层面原则上建农业产业党总支,下面建有党总支的,可以建党委。村级原则上建 产业党支部,产业发展好、党员人数多、下面建有几个党支部的可建党总支。同时,一个乡镇内的同一产业只建一个支部,产业规模较大的可建党总支。成立支部、总支、党委必须达到党章规定的党员人数。
2、人员组成。(1)市委农业产业党工委的人员从组织、农办、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中抽调。(2)乡镇农业产业总支由3-5人组成。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1-3人。书记可按程序由乡镇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经济办主任或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兼任,委员可按程序由经济办、农业服务中心、产业发展较好村的支书、协会会长、专合组织骨干等兼任。(3)乡镇 产业党支部由3-5人组成。其中,书记1人,委员2-4人。书记尽量由村支书、协会党员会长、专合组织骨干等兼任,委员可按程序从产业党员骨干分子中选举产生。
(三)产业党组织设臵模式
1、依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出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党支部。通过产业党支部的建立,有序组织群众发展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在具体设臵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以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基地、示范园区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五指乡马铃薯产业党支部就是依托“家乡署业”在该乡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的党支部。第二,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比如,坛罐乡南埝猪业合作社党支部就是依托南埝村生猪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党支部。
2、依托农村致富能人党员人力资源优势,组建产业党支部。通过产业党支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以当地农民传统的主要种养殖项目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种养殖项目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第二,以重新规划、引导发展的新的农村产业项目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如:新规划的中药材种植项目等。第三,以服务、运输等非农产业为依托,建立产业党支部,以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党组织设臵程序
1、乡镇产业党支部设臵审批程序。第一步:单位申请。由专业合作社(协会)向乡镇党委呈报设立党支部提出建立党组织的请示。第二步:组织考察。乡镇党委组织人员对其成立条件、设臵形式、班子人选等进行考察。第三步:讨论审批。乡镇党委召开会议对申请的理由、支部及委员人数进行充分讨论。第四步:下发批文。乡镇党委下发包括组织设臵形式、党组织班子成员名额及人选的批复。第五步:大会选举。乡镇党委负责组织产业内的党员召开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产业党支部委员会。第六步:结果报批。选举结束后及时向乡镇党委报告选举结果,乡镇党委收到选举结果的报告后及时作出批复。跨乡镇的 产业党总支的设臵审批程序与乡镇 产业党支部设臵审批程序相同,但应向市委农业产业党工委提出申请。
2、乡镇产业党总支设臵审批程序。第一步:(1)讨论决定。乡镇党委根据全乡(镇)产业党支部设臵情况,召开党委会讨论作出成立产业总支的决定。第二步:下发文件。乡镇党委向所辖党支部下发成立乡(镇)产业总支的文件。第三步:组织考察。乡镇党委组织考察组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乡镇产业总支班子成员建议人选。第四步:确定人选。乡镇召开党委会对考察组提出的乡镇产业总支班子成员建议人选进行充分讨论,确定产业总支领导班子的人选。第五步:大会选举。乡镇党委负责组织所辖产业支部的全体党员召开大会选举产生农业产业总支委员会。第六步:结果报批。选举结束后,及时向乡镇党委报告选举结果,乡镇党委收到选举结果报告后要及时作出批复。
二、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形成过程
在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下,简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全市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个,其中猪业合作社202个、蔬菜合作社47个、水果合作社12个,总注册资金达2.13亿元,社员12880户,辐射带动农户71070户,覆盖了生猪、山羊、奶牛、渔业、蔬菜、水果等10多个产业。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领域的不断拓展、服务区域的不断扩大、吸纳辐射能力的不断增强,其凝聚的业主、技术能人、种养大户及普通群众还会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市委组织部门认识到如果党的基层党组织不能积极应对这一新形势,迅速有效地占领这一阵地,党在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将被逐渐削弱,并最终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产业跨区域发展,而村党支部由于职能大而全,事务性工作多,既没有充足精力帮助合作社协调相关经营活动,也不能向合作社提供专业指导,更不能结合产业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员党员开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适应不了、服务不好、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在农业产业上建设党组织有利于促进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臵模式,实现农村基层党的工作全覆盖;有利于搭建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引导农村党员更好地保持先进性。直接把党组织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不仅能强化对合作社的领导,而且能有效提升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实现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坛罐乡南堰猪业合作社党支部的成立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有养猪的传统,很多农民都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市上提倡“六方合作+保险”养殖模式,村两委经过反复商量,并征求一些农户的意见后,决定成立猪业协会,先试行“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有经验后再在全村推广,当时只有10名会员。
村党支部在指导协会运行过程中,遇到了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村民认为村干部不懂养猪,思想发动效果不好。最初在发动农民养猪的时候,仅靠村党支部的两三名成员去发动,农民根本不相信,有的甚至还说:“村干部懂不起,喂猪赚不到钱”。二是村党支部不能专业指导农民养猪。由于村党支部平时工作多,对生猪养殖没有研究,不能向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在帮助养殖农户扩大规模,建标准化的养殖场方面,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三是村党支部开展的活动同养殖户结合不紧密,对养殖户没有吸引力。四是没有典型的带动,村两委干部中没有一个养猪的,对农户没有说服力。五是协会运行中资金贷款需要党组织协调和担保,村上工作多不能保证时间。在推行“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过程中,企业赊销饲料和仔猪、农发行在贷款时对协会缺乏信任,必须要党组织出面担保和协调;村上的工作多而杂,而村党支部只有3个人,精力上顾不过来。
村党支部一直思考,仅靠村两委的力量无法快速带动全村生猪发展,能不能在协会上建立一个党支部专门为生猪发展服务?组建这种党支部后村党支部的政治影响力会不会减小?如果要建又该如何建? 2007年8月,市委、乡党委先后制发文件,要求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合作社、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并对合作社党支部的职能职责、同村党支部的关系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市上还成立了产业党工委,乡上成立了产业党总支。于是,2007年9月,将协会组建成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全乡乃至全市的首个合作社党支部。
三、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创新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方式
在专业合作社上建党组织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建立符合简阳市实际的合作社党组织,市委组织部门先后召开市级涉农部门分管领导、乡镇党务副书记及分管农业副乡镇长座谈会,组织调查组深入合作社调研,摸清了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和类型。以此为基础,在确定合作社党组织设臵模式时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是对党员人数较多符合建党组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单独建立党组织,如坛罐、平泉等乡镇在生猪、蔬菜专业合作社上建立的猪业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党支部;二是对党员人数相对较少、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党组织,如施家镇在3个生猪专业合作社和2个山羊专业合作社上建立的猪业羊业联合党支部;三是对党员人数少、周边村无相近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先建立党小组待条件成熟再建党支部,如五星等乡镇在猪业合作社上建立的党小组。
(二)始终突出合作社党组织专职化的职能定位
围绕合作社党组织的职能定位,2009年10月,简阳市对合作社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合作社党组织作用发挥“好或较好”的占59%,“一般”的占32%,“差”的占9%。党员干部及社员普遍认为,合作社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应以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专职化职能,而对村党支部具有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常规职能要尽量避免重复和交叉。为此,简阳市明确了合作社党组织 “一重三不”的职能定位。一是以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化引导、协调优势。合作社党组织负责指导专业合作社研究确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向农户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价格行情,帮助建立适应市场的风险机制,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2009年,经合作社党组织协调,市信用联社、农行对南堰猪业、平泉蔬菜等合作社的授信额度超过200万元,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社员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坚持党务工作“三不”要求,突出教育、凝聚功能。合作社党组织在开展党务工作中,不直接发展党员,但负责培养并向村党支部推荐;产业党员实行登记管理,可不转移组织关系;合作社党组织可不负责收缴党费。
(三)着力规范合作社党组织的运行机制
村党支部、合作社是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两个重要依托,但由于工作对象和服务领域存在交叉,能否处理好与村党支部、合作社的关系,就成为了合作社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和健康发展的两个关键点。在处理与行政村党支部关系上,针对合作社党组织怕村党支部不支持工作,村党支部怕合作社党组织影响自己的地位和威信等顾虑,为避免二者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组织部门及时明确了他们之间“平行、互补、相融”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实行了合作社党组织与村党支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一是平行发展型管理。合作社党组织根据覆盖面大小,相应受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或市农业产业党工委领导,与村党支部互不隶属。二是互补型管理。富民目标的一致性、职能的互补性,决定了村党支部与产业支部的互补、互依关系。通过建立协调合作制度,发挥村党支部和合作社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增强互补性,提高发展合力。三是融合型管理。实行“党员登记、双重管理”后,具有双重身份的党员,因参与村党支部决策时代表合作社利益,而参与合作社党组织决策时又同是村民利益代表,实现了合作社党组织与村党支部在工作上的互动与平衡,极大地激活了党员和党组织活力。在处理合作社党组织与合作社关系上,虽然二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二者都将发展产业作为工作重点,这就使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工作面临两难:干预过多,怕制约合作社发展;放得过松,又怕不能起好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与合作社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工作应把握的尺度。为此,组织部门制定了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工作必须遵循“二三六”日常服务规范。即:坚持合作社党组织书记参与日常经营管理会议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定期向党组织通报生产经营情况“两个协调制度”;严守党组织为合作社服务“帮扶不包揽、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的“三条基本原则”;实行“六步工作法”,即深入了解实情、集中民意民智、进行多方论证、提出决策建议、主动承担任务、发动群众落实。运行机制规范后,合作社党组织与专业合作社的关系理顺了,开展工作更大胆了。
(四)努力健全合作社党组织的保障体系
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合作社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简阳市结合实际,在规范合作社党组织的组织体系、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在组织体系上,在市级层面,率先在全省建立农业产业党工委;乡镇一级,建立农业产业党总支(党委),构建起了“市农业产业党工委—乡镇农业产业总支(党委)—合作社党支部”三级联动的专业化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组织体系健全后,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直接指导合作社党支部开展活动,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党员愿意参加了。在队伍建设上,将乡镇党务副书记、分管农业副镇长、经济办及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充实进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班子;采取合作社党支部与合作社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拔产业“能人”等方式建强合作社党组织班子,全市180余名合作社党组织班子成员90%以上是产业骨干、合作社负责人、懂行的村组干部、从事党务和农业工作的乡镇干部,为服务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日常管理上,市农业产业党工委不定期深入乡镇农业产业党总支及合作社党组织,就贯彻落实上级产业政策、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有力促进了合作社党组织的工作。在考核奖惩上,年底由市农业产业党工委对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其党建工作情况和产业发展规模奖补2000—5000元的工作经费,为合作社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一定物质保障。
四、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取得的初步成效
简阳市合作社党组织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合作社党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开展丰富有效的活动凝聚了党员群众,如五指乡水果合作社党支部开展“五指第一剪”技术标兵评选活动,形成了比技术、讲奉献的良好氛围。通过“双向培养”,把一批综合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积极分子并通过村党支部发展为党员,把一批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全市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向村党支部推荐发展对象30余人,已被村党支部接收为党员的13人。
二是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合作社建立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扩大了产业规模。坛罐南堰等30多个猪业合作社党支部,积极带领社员实行“六方合作+保险”生猪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生猪养殖中的劳力、资金、市场及防疫等问题,推动了生猪产业发展。2007年9月全国生猪现场会以及11月回良玉副总理到简阳市视察时,对简阳市创新机制推动生猪产业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覆盖农户18000余户,合作社社员年户均猪业收入上万元。同时,合作社党组织还积极与信用社、农行等金融机构协调,为合作社申请贷款,到目前为止,已为平泉疏菜、坛罐猪业等合作社协调贷款1200多万元。
三是发挥专业和特长优势,有效激发了产业党员的活力。合作社党组织根据党员特长将党员划分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等专业党小组,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产业发展之初农户怕亏本、不敢干,产业党员就先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探索出经验后再带领群众干。坚持开展1名富裕党员帮扶1名贫困党员、带动3—5户农户发展产业的“帮一带三”活动。平泉镇贫困农民林燕,在疏菜合作社支书张跃金的帮扶下加入了合作社,今年种植了2亩钢架大棚疏菜已收入1万元,一举摆脱了贫困。
五、简阳市“支部建在产业上”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受诸多因素制约,在合作社上建党组织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合作社党支部与所属村党支部的关系需进一步明晰。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中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在党组织活动开展、过组织生活等方面,难免出现时间、精力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合作社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的沟通和衔接,进一步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双重管理”机制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双保险”。
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合作社党组织考核管理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实体,抓经济、求致富,为社员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第一要事,党组织要更好地融入合作社,就要顺应合作社运行方式,结合党组织作用发挥,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考核机制,帮助合作社党支部规范运作,使党组织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多管齐下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就目前来看,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建立党组织认识不够,党组织活动经费无法保证。各级党组织应加大对合作社党支部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合作社党组织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返还部分合作社党组织的党费,作为党组织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可考虑从合作社经济收益中适度预算党组织活动经费,做到取之于社用之于社;上级主管部门也可适度预算下拨党组织活动经费,用于党组织活动的开展。
第五篇:将支部建在百姓心坎上
将支部建在百姓心坎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层支部的青苗要种在百姓心坎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印发,为支部青苗的茁壮成长给出了参考指南。
立规矩,发动支部“火车头”,构建有动力的党建队伍。《条例》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天支部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基层干部要见缝插针学、温故知新学、深入拓展学,从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开始,为基层党建的列车注入扎实理论动力;要认真切实避免“思想上重形式,行为上重痕迹”的现象,为基层党建注入务实工作动力;要拓宽监督渠道,让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常态化,为基层党建注入干群同心动力。
立规矩,开启支部“助推器”,构建有活力的党建联盟。《条例》的学习过程中,组织生活的突出强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尤其基层社区党支部党员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均衡、活动参与不方便等问题的制约,给党支部组织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同时也给基层党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困难更要迎头赶上,要拿出“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做好“党建+”的文章。一是构筑好党建联盟阵地,党建联盟突破传统组织体系的束缚,通过整合共建单位人力、物力、专业特色资源,结合党员固定学习日、党员活动日等契机,开展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让党课不只开在活动室,也可以开在劳动一线、党史文化教学现场等,从而达到以联盟促凝聚,以凝聚促发展的目的。二是要创新党员参与机制,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智慧党课,让学习随时随地。三是要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认真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党小组、党员区域划分方式,真正做到参与的党员相互熟悉,有话可讲、问题指出到位。
立规矩,消除党建“温差”,构建有温度的党建家园。社区党支部是我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处在一线位置,需要承担起组织、动员、引导群众的职责。切实把支部工作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愿,让群众感受到党支部的亲切关怀。社区工作人员要擦亮为人民办实事的招牌,提升服务热情,耐心解决群众问题;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确保服务质量;大厅微笑服务,采取业务预约上门办理等形式,将智慧党建送到群众家中;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难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