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上善若水”5篇

时间:2019-05-12 12: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上善若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上善若水”》。

第一篇:感悟“上善若水”

感悟“上善若水”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道”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著《道德经》一书更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子在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老子用有形的水来指代无形的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各种优点,并且以此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深刻的人生处世哲学,使我受益颇深。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参考了多个版本的不同注释,各版本对于此章的理解虽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其大意为: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之人像水一样处于卑下之地,心灵沉静有如深渊,施恩于物以仁而行,言语诚实可信,为政论平持衡,做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烦恼。在此,老子将水人格化,以水喻道,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世。感悟“上善若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感悟“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居善地”。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水的特性是向下,“水往低处流”,但“人往高处走”。所以水“处众人之所恶”。海乃百川,正是由于处于低地,所以会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流进来。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注意放低身份,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能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

“心善渊”。水心空虚,渊深清明。渊,表面平静实则深不可测。做人正应如此,要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不断学习,不断增长见闻和知识,增加自己的内部涵养,但不要表露于外。

“与善仁”。万物得水以生,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与上善之人交往,他会把我们的本来的面貌告诉我们,而不会刻意去奉迎或者傲慢我们。人之初心正是如此。老子说“自然”,就是要我们尽量保持自己的初心,“如婴儿”,不要因为生活的经历而固执或者产生偏见。

“正善治”。水无有不洗,清且平也,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失偏颇,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和欲望,而去贪污受贿或者增加人民负担。要奉行“无为之治”,让人民按照自性自行发展,正所谓“太上,不知有之”。要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

“事善能”。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水完全根据周围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其他。做人也是一样,大丈夫能屈能伸,但心中始终要有一个原则和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应对,不要因为周围的环境而迷失自己。

“动善时”。水随顺自然,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春雨“润物细无声”;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而夏季的雨水也是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减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没有降水了。为人处世,要懂得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如果不能或不懂得把握时机,那么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二、学会“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

我在读各版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注解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各版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差异固然与作者各自的背景、经历、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所以,要学会“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学,有几个问题先要在此说明。

首先,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书写《道德经》更是开创了道家学说。虽然后来有传《道德经》非老子本人所作,但《道德经》至晚在战国庄子之前应已成书。东汉时,道家学说后来发展为道教。道教注重个人养生,祈求长生,应是对《道德经》后来的发展,而不应该是《道德经》的原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读《老子》,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诫文,并且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被后来西汉初的统治者所采用。道家后来发展成为道教,逐渐演变成一种养生之术,乃是由于后来法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增大所致。

其次,关于柔能克刚。老子提倡柔、守雌、处下、不欲盈,提倡柔能克刚,实际上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柔也具有很大的能量,柔能克刚是厚积薄发。滴水之所以能穿石,在于经年累月连续不断的腐蚀、敲打冲击着石头。那些能量如果一直保存积累下来,就可以直接断石而不是穿石了。

再次,老子提倡“绝圣弃智”,并不是实行所谓的愚民政策,让人民没有文化方便统治,而是说让人民不要把智巧用在虚伪、欺诈、偷盗等对他人无益或有害的事情上,要人民保守初心,不互相欺骗、以邻为壑。老子提倡“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知天道”,也不是否定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是看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人所共有的东西;对周围事物仔细观察,就可以领悟到天道。总之,老子的出发点在于回归自然,自然而然。

当然,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人对于《道德经》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件善事。各人可以各需所需、各有所悟,这才是一本优秀的著作应该具有的特点。我通过仔细研读《道德经》,尤其是其中的“上善若水”篇,得到了很多的人生感悟,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奉献社会,帮助他人,虚怀若谷,不断进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水善利万物”正如我们要时时刻刻准备帮助他人。水之就下,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保持谦虚。水能利万物,告诫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品德与能力,以便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想为而不能为。

第二,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水无论如何运动,总有一个不变的目标,就是向下。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周围地势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静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在认准目标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不与人争,默默奉献,不受周围环境所引诱,洁身自好。现代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不争就会被别人抢走,然而当一个人具有别人无法代替的才能或者影响时,别人无论如何争都只是徒劳。水洗涤万物,静则清澈透明,人也应该如此,学会包容,厚德载物。

第四,要学会反向思维。老子善于看到事物的反面,如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如果从正面很难有所突破,不妨从反向思考。不钻牛角尖,多从不同的角度尝试,问题终会得到解决。即使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不妨先放一放,也许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以后便自然不是问题了。

孔子说:智者乐水。只有像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欧阳云飞:《道德经的智慧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严敏:《<老子>辨析及启示》[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雷红霞:《“上善若水”——论老子的人生智慧》[J],《文教资料》2011年15期,第98-99页

[5]胡静:《简析老子“上善若水”思想》[J],《新世纪领导者》2010年9期,第52-53页 [6]刘绵绵 陈晓平:《浅析“上善若水”对理想人格之塑造》[J],《时代文学》2008年4期,第109-110页

[7]赵惠锁:《“上善若水”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1期,第46页

第二篇:漫谈上善若水

漫谈上善若水

覃少勉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0级汽检4班

摘要:善只是上得台面大谈特谈的美丽宣言,下台后善寸步难行,只因善利人而不能恶人,就有自私的人先怕恶后怕善为原则,大曰: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做好人不难,一直做好人就难了,做到“上善若水”的人简直是难死!

关键词:上善若水;献血;利已;雷锋;恶人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品性一样,泽被万物不争名利。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所以老子大曰:“上善若水”。

善是什么,只有从恶的镜面反映出一个对比的影像。我很惊讶地看新闻里,人们献出的鲜血被医院多少钱多少价的卖出。如果谁去献血,肯定不是为口号中的“光荣”,更不敢相信被别人拿去卖。我只认为他们献的鲜血可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一份珍贵的健康,他们给的是在绝望沙漠中的病人递上一杯希望之水,他们仅出于善而为之。

如果有一天曾经献血的他们躺在医院里,被多少钱多少价的鲜血而困扰,手术不进行而病情不想等待的日子里。他们就会“笑”了。善嘛,不过这样的出卖。有一天一个记者疯了,爆光这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级新闻,医院听到慌乱不已,不是毁尸灭迹,就是人去楼空。领导很惊讶比谁都惊讶,然后气愤,往下派调查组和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有效利”地得出报告:是不法医所弄的,这些医所自有献血车到处逛,主要是学生群体在献血。该死的,又是这样,曾经献血的他们又重新“笑”了。善嘛,利谁都是利,就是不利己。所以老子大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称号颁发给谁呢?思来想去还是雷锋最妥当。如果雷锋活着在我们现在社会的话,相信骗子就不会饿,可怜的孩子就不用上街乞讨而快活去上网去酒吧了。

善是什么?我认为善是主观上符合大众常理又无私利于好人好事的,人的行为。做好人不难,一直做好人就难了,做到“上善若水”的人简直是难死!善仅仅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跟别人无关,只能先天下之善而善,后天下之利而利。现实里有几个人用善当武器办事的。善只是上得台面大谈特谈的美丽宣言,下台后善寸步难行,只因善利人而不能恶人,就有自私的人先怕恶后怕善为原则,大曰: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善是清水,谁都想做,但善往往抵不住一个老鼠屎污染,全靠自己为或不为。上善若水是某些人的理想,也可能是大话。

注释:①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第三篇:《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水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是很接近“道”的概念。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上善若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的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 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 做到“为而不争”。这种“不争”, 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 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们去“为”, 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 但所得的成果, 却不据为己有, 更不居功自夸。

而对于当今物这个竞天择社会,我们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在我看来,老子所说的不争,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在于一种谦卑的心态。古往今来, 自是者必败, 自矜者必亡, 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老子所提倡的“不争之德”“功成不居”, 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 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 都具有启发意义。

人与人间不争,互利共存。志同道合者,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成就感触,可以取长补短,为自己铺上更加舒适的道路。不争,安享自己的生活,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人们隐于深林,不与世争,方得一片乐土。

国与国不争,国泰民安。苏美冷战时期,双方竞争非常激烈,战事一触即发,全球各国惶恐不安。均可见战争,并不会带来幸福,它只会带来灾难。如今21世纪,全球基本是平静下来了,和平乃当今的一大主题,国与国之间不再相争发起战事,人们的生活得以安定,国泰民安,国家才能更加繁盛。现今与未来不争,子孙万代。高科技的进步,高速度的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物资能源也在告诉减少。地球的资源即使有再多,它也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尽的。我们如今发展的同时,是否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一下,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在满足当今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留些什么给他们。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兼顾现在与未来,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我想,“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不争得安,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进步,才得以安乐。不必争得你死我活,不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必破坏自己原有幸福的未来,不争即得安。

第四篇: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读后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读后感《上善若水读后感》。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

总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炼与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样。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要领悟老子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就是我们读“上善若水”最大的启示。

感悟:水有形却无忧。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它柔弱的好像没有自己的性格,好像谁都可以任意欺负它。垒个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拿斧砍它,它也静静的承受却不受伤害。把它洒向空中,它就像珠子那样圆润的飘散开来。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河由它淌成,酒由它汇成,井有水才是井,泉有水才是泉。谁都愿意向高处走,唯有水,无论你把它提到多高的地方,它都向着卑下流淌。

老子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具有的广阔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应效法的德性。

在老子看来。谁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它遇到阻碍时,它就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的特性最为接近。我们人类应该学习水的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局傲的谦逊美德。而这也是大道的德操,这与许多人在取得成就时只知道夸耀自己的努力及运气是多么不同啊。

如果我们想体会大道的精髓,使自己形成最完美的人格,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世达到最和谐的境界。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性:真心真意的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利益得失,面对困境依然坚持。取得成绩是不抢功自傲,谦虚礼让,唯有如此,才不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增加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会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认同。使自己生活的更快活逍遥。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水柔静的真意,才能体会到水谦卑的本质,才能懂得奉献不争的深刻。

第五篇:高考题 上善若水

文学作品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上善若水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上善若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

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

1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1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下载感悟“上善若水”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上善若水”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善若水演讲稿

    上善若水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上善若水,大爱无痕》。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

    感悟“山高人为峰”、“上善若水”的企业文化融合

    感悟“山高人为峰”、“上善若水”的企业文化融合 随着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的大重组,卷烟品牌的不断整合,企业文化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显得非常重要。“在我们这个公司里,员......

    大爱无言 上善若水

    大爱无言 上善若水 ——读张万祥《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初一年级 葛怀彬 最近,我有幸读了张万祥先生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回想自己十年来的工作经历,不禁感慨万......

    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好像......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2670415932 我记忆里,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山上有一个牧羊人搭建的临时休息的小木屋,这小木屋也成了一个母蜘蛛的遮风避雨的港湾。在低低的屋檐下面,它产......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大全)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 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

    人生如水,上善若水

    人生如水,上善若水水,生命之源、生命之本、生命之基、生命之养„„;水,亲和、包容、可塑、钢韧、柔和„„;水,清污、滋润、养育、奉献„„;水生万物、水造万物、水养万物„„,我觉得......

    上善若水美文摘抄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着实喜欢。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像水一样。水有两大善德,即“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首先,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