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

时间:2019-05-12 12: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

第一篇: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

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在选课程时,看到的是中国文化概论课,不是很想选择,但是却只剩下一门而且还是必须的选,就选了吧。为什么有那么的一点拒绝呢,因为在上这一门课之前,有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所听的都是那种依书而教实在沉闷的课程,的确让学生很难提起积极性。但是在听了这一门课听了老师您的讲解,我是从心底感概啊:原来大学也是有这么有趣的一门课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样的我认为,如果当今的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学习什么也没有用。现在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而却又急功急利的过程。传统文化在发展与潮流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城市发展而导致古旧建筑被大肆拆除,新潮文化引入而导致传统文化手工艺后继无人,如此下去,更显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及无可取代。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基础到发展历程,从文化到经济,从教育到科技,从伦理道德到宗教,从古到今,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虽不能每每细致讲解,但都能点出每一方面的重点,让我们能够以点及面,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如我在课上听到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正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正如上述的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另外,还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当然,一个课程的好与坏的主要决定因素就老师。老师的讲课方式以及讲课内容会影响到学生对于课程的直接感受。很明显的,骆老师的讲课方式非常有趣,能够把讲课的内容与各种各样的历史趣闻和故事,以及老师自身的一些经历相结合在一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最终学习到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

感谢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最终,中国传统文化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再一次的扬帆起航,迎风以进,伴随着民族的前进而前进!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课感受(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课一点感想

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学生,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脑海里十分淡薄。之所以这么觉得,一方面是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做过太多学习,一方面是在平时遇到一些问题时,发现自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经常产生冲突。我便想通过亲身学习,来解开这一困惑。

举几个例子,送礼,实际是送人情,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送礼确实能帮人办成想办的事,建立关系。但礼尚往来的,礼物的实际用处并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送一份人情,借此人情,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但现实生活中送礼造成了很多不公平,而且是许多罪恶的诱因。我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不存在送礼这种行为,人们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来争取,为了防止争议,建立完善公平的制度,这样很多问题就会消失。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但通过对比,我可以看出送礼这种行为的利弊。当社会制度不完善,人民素质不够高时,社会需要其他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交往,人情网则弥补了这个空缺,这是送礼有礼的一面。人情维系的社会,规则容易被部分人控制,人治经常会强于法治,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显然,完善的法治社会更公平,不会存在这类社会性的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已实现较完善的法治社会,依靠制度管理整个国家,由于法律不完善产生的问题也比较零散,很少成为顽固的社会问题。中国几千年来这种人情社会一直没有任何改观,我想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后,我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我第一个清晰的认识是,我之前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我上这门课之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在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文化知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教给我们的通常是传统的文化。而当我明确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后,我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差甚远,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即使把这几十年给剥离开,仍然是一部完整的文化史。相比起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十年的文化不如说是一段政治产物,因为这几十年文化的发展在权力的控制下完全背离了正常的轨道,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甚至颠覆的变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我第二个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包罗万象,并不是单一死板的。虽说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但其他思想依旧闪耀着自己的光彩,影响着中国人。拿我自己来说,我最近又一次读到了《十条诫令》,每次读到都会感觉触目惊心,这次最让我震惊的是这样两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十条诫令》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内容及口吻明显把美国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形象,不符实际。但通过反思这句话,我发现自己确实很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不是它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其自由追逐自己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国内的情况是,社会以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满脑子成功学。我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美国文化洗脑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发现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道家的思想,从庄子的逍遥,魏晋名士的不羁,到王守仁的心学,都是提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现实的规则所约束。我所想的并不是美资本主义的腐蚀的成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化且深远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想我的收获不只是上述的几点,而更多,会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显现出来,给我指导。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体会——老子的道家思想

本学期的选修课,我怀着拓展知识面的初衷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为课时有限,我就在学习了大致的老子思想之后,谈谈我对老子思想的初步理解和体会。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在我小时候看过一些蔡志忠的系列漫画,其中就有一本老子说,这是我第一次对老子有所了解,虽然是一本漫画,但也让年幼的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一个侧面的认识。它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

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老子问他得小弟子:“你身上什么东西最硬,什么东西最软?”弟子想也不想的回答:“牙齿最硬,舌头最软!”而老子则张开他牙齿掉光的嘴,伸出舌头说:“你看,我到了这个年纪,牙齿都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老子指着大树和小草说:“大树比小草刚强吧。”弟子连连点头,老子说:“可是台风来的时候,大树都被吹倒了,而小草缺完好无恙。而风无形无体,却能将大树连根拔起。水可方可圆,能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未必是强,柔弱才使真正的强吗。”这正体现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老子把矛盾看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认为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具有消极性。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继承发扬它。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虽然只是了解的皮毛,但仍可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老子能够看到事物的反面,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多站在多方面的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四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评估报告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评估报告

评估表共发放29份,其中28份为有效问卷,一份废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态度,28人中6人选择了A选项占21%,21人选择了B选项占75%,1人选择了C选项占4%,而在选择有兴趣,积极学习的6个同学中有1个同学却表示不愿意在课后继续深造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75%)的学生对于这门课态度一般,兴趣不高,只有少数人(21%)对于这门课态度积极、兴趣高昂。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学生的兴趣不大,希望老师挑同学们感兴趣的部分多讲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28人中仅有2人选择了A项很了解(7.14%),还有2人选择了C项不了解,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B项知道一点,而在知道一点的同学里面又有四人(16.67%)不愿意去发扬传承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有20个愿意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人中又有7名同学不愿意去深造学习传统文化,只是心动而不行动。

综上所述,大部分的人虽然表明自己仅知道一点,但不太愿意去学习它,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大兴趣。建议放映有关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展一系列讲座形式的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针对完整的读过四大名著中的几本的问题,得出结论为,一本的占7.14%,两本的占10.71%,三本和四本的为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几乎一本都没有读过的占了我们调查人数的82.14%。从数据上得出的结论,大家普遍对名著乃至书本读物并没有多大兴趣,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娱乐项目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而我个人认为,这与学校里考试要求和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关,除非是个人兴趣或者家长要求,就目前教育制度和社会现象来说此现象还是十分正常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哪一块的兴趣更大,5.88%的同学选择了古代哲学,8.24%的同学对传统宗教文化比较有兴趣,7.06%的同学倾心古代文学,11.76%的学生觉得传统艺术比较有趣,选择传统戏曲的同学较少,只占2.35%,9.41%的同学钟情于古代科技,喜爱传统节日占的比值较最高,达17.65%,11.76%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礼仪,选择传统饮食文化有22人,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高达25.888%。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热情度很高,传统艺术和传统礼仪次之,根据以上数据,我觉得老师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所向讲课,有的课程比较枯燥的话可以与学生感兴趣的相结合。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课方式你有什么启示,28人中有9人选择A项实地考察占25.71%,5人选择B亲身体验学习占14.29%,9人选择多些互动占25.71%,12人选择看影视资料占34.29%。从数据(34.29%)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喜欢通过观看影视资料作为传统文化的上课方式,实地考察和互动各占25.71%成为同学们的第二选择,而选择亲身体验学习只有14.29%,综上,发达的网络资源能提供大量资源供我们同学学习而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同学的首选。

对于拥有信仰,39.29%的人有信仰,60.71%的人表示无信仰。从侧面体现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虽然存在多种宗教文化,却没有哪一种宗教信仰对国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有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益的。

对于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后是否对你的信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有信仰的11人中9个人(67.86%)选择了是,2人(32.14)选择了否。传统文化这门课在宗教方面主要讲它的起源、发展、传播,应该是会对自己的信仰有个更深入的认识的,至于选择否的人应该是本身就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结束后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调查结果表明,班级28位同学中有19位同学愿意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本课程,9位同学表示课程结束后将不再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还是很喜欢并且愿意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沉淀我们的心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对于老师授课的建议是:可以放一些传统音乐、纪录片以及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15人选择了可以陶冶心性,14人选择了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国,24人选择了扩展大家的知识面,12人选择了得到文化习俗的传承,5人表示可以准确定位,不迷茫,1人选择了其他项却也没有指明到底会怎样。通过24人选择扩大知识面反映,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并不经常涉及的,于我们而言,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课程要求,更是能帮助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陶冶情操。

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对学生就业、工作有帮助16人(57.14%)选择了没帮助,12人(42.85%)选择了有帮助,其中有一人没有明确指出帮助是什么。在选择有帮助的的12人中1人表明有激励作用,2人表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4人表示可以提高自身素质,4人表示可是自己接人待物更有礼仪,应用于实际。

在表明没帮助的16人中也许有人受问卷结束这四个字的影响而选择了它,从侧面也体现了同学们不愿意做评估表的意向。

评估表

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于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您持有什么态度

A.有兴趣,积极学习

B.一般,尝试了解

C.无所谓,混学分

2、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多少

A.很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3、你完整的读过四大名著中的几本

A.一本

B.两本

C.三本

D.四本

E.都略有涉及,没能看全

4、对于传统文化,哪一块的兴趣更大(多选)

A.古代哲学

B.传统宗教

C.古代文学

D.传统艺术

E.传统戏曲

F.古代科技

G.传统节日

H.传统礼仪

I.传统饮食文化

5、对于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你们是否愿意去传承发扬它们 A.愿意

B.不愿意

6、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课方式你有什么启发

A.实地考察

B.亲身体验学习

C.多些互动

D.看影视资料

7、是否拥有信仰

A.是(下转第8题)

B.否(下转第9题)

8、您是否能在中国传统文化课上对自己的信仰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A.是

B.否

9、在课程结束后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对它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A.是

B.否

10、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们的生活有会什么改变(可多选)

A.陶冶心性

B.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国

C.扩展大家的知识面

D.得到文化习俗的传承

E.准确定位,不迷茫

F.其他______

1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就业、工作是否有帮助 A.有帮助(下转12题)

B.没帮助(问卷结束)

12、你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帮助为

第五篇:中国传统家具的感受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姓名:刘佳

班级:艺升093班 学号:200830892 指导老师:钱志科

日期:2011年11月8日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研究、收藏的对象。

家具在满足人们坐、卧、支撑或储藏……功能性需求之后,就成为了传统、特色和民族性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和规范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家具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说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体现了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魅力。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我主要收集的家具的典故故事,并且浅谈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举案齐眉”典故里的古典家具知识

一个时期的礼节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紧密关联的,受到当时的建筑技术、房屋、家具、日用器皿等特点的制约。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至吴地,“依大家阜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这里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否则尽管孟光能“力举石臼”,要经常把上面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

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斫木胎漆案,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附有矮足,足高仅有2厘米,案全高只有6厘米,案面为60.2X 40厘米。面髹黑漆,用红漆绘出两重方框,然后在案心及两重方框框间的黑底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底部亦髹黑漆,用红漆书写“软侯家”三字,表明该案所属主人为谁。出土时案上放置着五个小漆盘、一件耳杯、两件漆卮小盘内盛食物,盘上放有一件竹串,耳杯上放有一双竹箸,这种摆设,表明了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至于一般人使用的案和食器,自然没有这样豪华,但是案的形状,仍然是差不多的。因此,案架上摆放的饭菜的重量是有限的,举案齐眉表示尊敬是有可能的。然而,人们如果直立在地上把放满东西的案高举至头顶,眼睛向下看,那是很难保持平稳的,但汉代的习俗是席地起居,人坐在铺着席的地上,把案举至眉际距地并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稳定,因此虽然眼睛不看前面,也还可保持案的平稳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倾覆。

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案几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人们的起居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现在,案几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和大小都和东汉时期有很大不同,现在的起居习惯已经不是席地而坐,因此案几的高度和大小变化比较大,例如名鼎檀高档黒酸枝拐子纹翘头案,在设计上,保留许多古典元素,两边翘头,下面透雕拐子纹,显得非常典雅,但是高度和大小都与东汉时期的案几大不相同,这一改变正好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二、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的兴盛繁荣在晚明文人的著述中可以窥见一斑。万历时屠隆《考盘馀事·起居器服笺》列举了家具数件。高濂《遵生入笺·起居安乐笺》有类似的叙述,而长洲文震享《长物志》的记述更祥,屠龙又增列了天然几、书桌、壁桌、方桌、台几、椅、杌凳、交床、橱、佛桌、床、箱、屏等十多种,明人积习,喜欢互相剽窃。三者孰创孰因,姑勿究论,仅起居器用,各书都津津乐道,足见一时的风尚。内容最多的《长物志》,不妨看作是晚明江南文人列举家具品种,兼及使用、鉴赏和带有理论性的一段文字。沈春津《长物志》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室内家具陈设的旨趣,在这几句话中阐发的很清楚了。还有万历时戈汕所著的《蝶几谱》,祥述可用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错综变化,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相信是由更早的燕几演变而成。它等于大型的七巧板,好事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三、清式家具--太师椅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也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关于它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据岳珂《木呈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一日宴请宾客,席间有个参军走到秦桧面前,吹捧这位相爷的“功德”,秦桧十分高兴,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赐坐。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坐时,因举止失措,忽坠其幞头,露出了巾环。伶人即问参军这是什么巾环,参军回答是:“二圣环”。伶人一听,便一语双关地对参军说:“你只顾自己坐太师椅,却把二圣环丢在脑后,讲得过去吗?”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评参军的失礼行为,实际上是暗讽秦桧只顾自己做太师,却把宋徽宗、宋钦宗的回归忘得一干二净。伶人所说的“二圣”即徽宗、钦宗,这时已被金人俘虏扣押;“环”偕音“还”,指回到宋朝朝廷。后人除叹服伶人的说话技巧外,从此就把交椅称为“太师椅”。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后,上述三种木料逐渐缺少,遂以红木代替。

综观清式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总的特点是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装饰上富丽豪华,并能吸收外来文化,融会中西艺术。造型上突出稳定、厚重的雄伟气度,制作上汇集雕、嵌、描、绘、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艺,品种上不仅具有明代家具的类型,而且还延伸出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别于明代风格的鲜明特色。

四、感悟体会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明清家具”。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简练、流畅的装饰艺术特点,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清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清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它都是世界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一方的文化都不能主宰另一方的文化,而中国家具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家具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珍贵的家具设计文化资源,西方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家具设计是体现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工业产品,将本土优秀文化中的民族特色纳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并吸取现代设计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家具文化支点。

现代家具设计在形式上简化了许多,通过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现物体,但它的出现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古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取其精华部分、去其外在的形式并运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古代家具的现代化演变的成果。自人类使用家具产品伊始,人们的审美情趣就趋向于向两极伸延:求新,可使人获得幻想时的亢奋和新奇的刺激。怀旧,可引起人们对流逝年月的追忆,以品咂温馨的慰藉,所以,家具设计的许多创作原点,都无不盯准这两个方面去延伸,而优秀的家具设计又往往是准确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契合点,使得家具设计既体现现代风格,又不失传统。对现代家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载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学习《考古学通论》感受[定稿]

    谈学习《中国考古学通论》感受 老师:耿纪朋 学生:王浩 学号:20093108047 选修《中国考古学通论》这门课,是因为身为校友的姐姐推荐耿纪朋老师的课,所以对历史感兴趣的我选择了这......

    简谈学习五天的感受

    简谈学习五天的感受 首先,非常感谢教研室能够开展这次体验式培训班,不仅使我学到很多关于高效课堂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教师。我们互相交谈,互相探讨,互相改进,一起畅......

    谈旅游感受

    南戴河一游的感受时光交替,冬去春来,人们终于从厚厚的衣服中解脱出来。5月的假期无疑成为了人们出门散心,活动身心的最佳时机!当然我也不例外,驾着5.1节日的春风,我和家人到海滨体......

    谈感受2

    如何让别人信任你2 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爱人,无论你此刻正被光芒环绕、被掌声淹没;还是孤独地走在空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湿;无论是飘着小雪的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黄昏,他......

    谈中国传统学派的管理智慧

    财公院 公管班 徐亨元 学号2010110010 谈中国传统学派的管理智慧 中国有极厚重的历史,有各种成败得失的体验。中国也因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智慧。——这一点无可......

    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感受(最终五篇)

    我对传统戏剧的一丝感情 虚假的繁华掩盖着真实的衰落 表面的热闹粉饰着实质的贫瘠 ——题记 上学期我无奈中选了一门很有意思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戏剧鉴赏。无奈是因为想......

    道德讲堂谈感受

    道德讲堂-“谈感受”: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听完吴师傅的事迹后,我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温暖由心而生。他朴实无华、助人为乐的故事蕴含着对人生互帮互助、亲情......

    命运共同体 谈感受

    “离心力”巧化“向心力” 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汹涌澎湃,一棵树只有拥抱森林才能蔚然成荫。每名职工是企业的一部分,只有依靠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