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体会
学习“两个率先”精神 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2006-01-25 信息来源:政府办
延吉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哲学
(2005年5月26日)
根据省委组织部的安排,4月中旬至下旬,我参加了吉林省党政领导干部赴苏州市培训考察班的学习,培训考察时间虽然只有半个月,但苏州的高速发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政府公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高素质,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特别是苏州人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的特点,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并处于长三角空间上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环境适宜,不仅适宜农业的发展,而且适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前,苏州虽然被人们称之为“天堂”,但其经济总量并不大,城乡人均分配水平也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人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苏州由一个传统的以消费为主的农业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兴工业化城市,一个曾经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苏州”,转眼间变成了现代的“世界工厂”,步入了全国经济发达市行列。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4.8亿元,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五、第六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5亿美元,居全国之首。当前的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迈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州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原始积累,已经具备了率先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所以,2003年,苏州市确定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05年,把苏州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10年左右,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通过半个月的培训考察,我一直被一种奋勇前行的苏州精神深深的感染着,也悟懂了苏州精神的精髓体现在“两个率先”上,也就是:苏州敢于和善于率先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州具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胆识和能力。我认为苏州“两个率先”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字、四句话上,就是“有胆识、善谋划、着法多、措施灵”。
有胆识。主要表现在敢于自断后路,善于自加压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争当第一。“胆”来自于“识”,“识”就是知已知彼;“识”就是对已和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了如指掌;“识”就是对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心中有数;“识”就是对我国的各项法规、政策有深入的了解。“识”就是发现机遇的时候善于抓住机遇。胆识决定前进的步伐,做什么事情只有敢想、敢做,才有可能实现。
苏州昆山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拥有62万人口,下辖10个镇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二十年前的昆山还是一个农业县,全市生产总值不到10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二十年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8%,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6.1%。2004年,全市完成GDP570亿元,财政收入8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当今的昆山又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昆山”的发展目标,这种敢于自断后路、善于自我加压的勇气让我折服。
苏州昆山市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被列入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辖区面积从开始的3.75平方公里已经拓展到70多平方公里。创业之初,昆山一无经济实力,二无工业基础,提出了“富规划、穷开发”的方针,“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昆山人带着50万去建开发区,没有享受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完全靠的是他们的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精神,当时的大学生都是光着脚、扛着标尺去丈量土地,自行车都进不了;当时的办公室只有8间小平房,建第一个住宅小区的砖头都是人工扛进去的。当初昆山在农业县的基础上搞工业小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后来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90年代中期,昆山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企业踊跃进入,为了满足这些企业生产中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要求,昆山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大胆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并积极创造条件向上争取,历时两年,先后进京80多次,终于被国家批准为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出口加工区的创建,成为了昆山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它的磁场效应充分的显现出来。出口加工区的创建也是昆山人的一个概念创新,昆山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创业的艰难到成功,正是以一种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闯过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出了全国全省许多个第一: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自费”开发区;举办了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实施了全省第一幅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创建了全省第一个陆路口岸通关点;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如今已成为苏州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科技进步的先导,城市化建设的亮点。2004年,区内累计批办来自欧美、日韩以及港澳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159个外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2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实际到位45亿美元。2004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84亿元,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各项指标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90年代初,昆山抢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和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率先开发,率先开放,在别人还在等待、观望和犹豫之际,埋头苦干,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先发优势。又如:昆山合资企业投资规模日益扩大,而中方配套资金严重不足,不少外商提出开办独资企业的要求,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中外投资比例的限制,鼓励外商兴办独资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对外资大量进入的制约,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兴办外商投资企业的先河。90年代中后期,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昆山人敏锐地发现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外移扩张趋势,果断作出“主攻台资”的重大决策,此后,昆山台资日渐集聚,成为全国三大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这些,都是昆山人有胆识的体现。
在苏州人特别是苏州干部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力量。一是永不满足、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敢于争先,是一种锐气、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境界。苏州人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快发展,而是牢固树立“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苏州人始终坚持自我加压,永不满足,在学习先进中找标杆、寻榜样、找差距。二是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自主创业、发奋创业已成为苏州人的价值追求。今天,当我们在感叹昆山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时,有谁会想到,昆山的第一个外资企业是由昆山市外贸局局长带队,自带干粮,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的台阶上坐了几个月等来的。每当看到从浦东开发区出来的外商,他们就主动上前宣传昆山的投资政策,终于把一个又一个外商引到了昆山。如果没有这种自强自立、不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昆山的条件再优越,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样令人震憾的“井喷”现象。三是只干不说、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坚持“实”字当先、“干”字当头,一抓到底,各项工作务求落实,“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谋长远不图一时,求实效不搞形式,解难题不避矛盾,以实干创造政绩,已在苏州广大干部中蔚然成风。
善谋划。主要表现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准确定位,布局科学上。苏州的城市品位、产业布局都能够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的特点上与苏州城市特点相结合,构筑了各具特色的版块经济带和较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的苏州市分为老城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全新城市格局。老城区充斥着悠远的古意,这里是传统吴文化的体现。在它的东西两边,分别崛起了两座以现代化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区。东边中、新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开创了国际合作兴办开发区的先河,创造了与国际合作更紧密的开发区模式。自1994年启动以来,它因为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而名声显赫,通用汽车、西门子、诺基亚、艾默生电气、三星电子等八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工业园区,为工业园区带来了信息流。西面的苏州高新区一面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产品引进来,一面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高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达到了206家,在苏州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苏州已经成为长三角IT信息产业的制造中心。老城与新城的融合、外资与内资、民资的融合、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相呼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使苏州实现了社会与经济相协调、人文和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州乡镇企业,为苏州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80年代中后期,苏州又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面对21世纪经济日益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2003年,苏州又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与开放型经济、私营个体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对于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州的经济经历了“苏南”模式、“外向带动”模式、“三足鼎立”模式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后,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着法多。主要表现在赢得上级支持着法多,营造投资环境的着法多,落实项目着法多。
苏州开发区的环境营造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的。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苏州开发区探索了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自费开发”,一次规划、滚动推进的“巧开发”,吸引外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凤筑巢”,尝试股票上市和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等各种筹资渠道,确保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充分利用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好资本运作。每年向上争取1个亿左右科技贷款资金用于科技开发投入。1991年,高新区以政府2000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新区开发主体(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的初期注册资金,先后和香港中银、北京中创、中信等集团成立联合开发公司,募集资金数亿元,确保开发初期投入需要。1996年,“苏州高新”上市后取得良好业绩,被列为上海30指数股,综合指数列全国上市公司第78位。总公司还在美国发行了1.25亿美元融资债券。1998年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机,进行债券回购,获利5500万美元。苏州的省级开发区普遍达到“五通一平”,国家级开发区普遍达到“七通一平”,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更是达到“九通一平”,首期开发的12平方公里区域投入资金128亿元,每平方公里超过10亿元,这在全国开发区中首屈一指,其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可与国际著名开发区新加坡裕廊镇相媲美。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只局限在单纯注重生产及其相关的领域,还注重向生活安居拓展,不断完善商贸等生活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居”才能“乐业”,只有让外商有“家”的感觉、让工人生活方便,才能将其留住。按苏州领导的话说,开发区“有人气才有旺气,有商气才有财气”。学习考察中,我还注意到苏州、昆山注重在土地批租上让利招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开发成本每亩20多万元,但他们一般仅以每亩12—13万元批租。昆山在吸引一些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式项目以每亩1.5—5万元不等价格批租。苏州、昆山开发区虽然让利招商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前瞻性地盯住未来税收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以低价土地、低税收吸引外商投资,是其共同的认识和行动。他们从放低地价门槛、税收门槛带动工业发展中,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苏州、昆山还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努力打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服务品牌,以服务见长,以服务取胜,营造综合环境的新优势。在苏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百个您好,不如把一件实事办好;一千个微笑,不如办成一件实事有效”。所有职能部门都绝不能对投资者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他们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优化机关服务质量入手,加快机关作风转变,真正让投资者满意,让基层满意,让群众满意。苏州开发区内通过清理整顿规范各种规费收取,大大削减了收费项目、降低了收费标准。如苏州工业园区现只有9项收费,而且数额很小。实行了“一口收费”和收费卡制度,有效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苏州、昆山开发区还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健全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中介服务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昆山开发区提出了“充分放权”和“坚决支持”两个原则,使中介服务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昆山开发区先后建立了近百个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所务、人力资源中心等,将许多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还给社会,交给中介服务机构去做,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为企业服务上来。招商引资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苏州开发区发展的首要任务。他们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实行“一项一策,个案处理”的招商策略。主要做法:一是主动出击,做好项目源的挖掘和转化。为获取项目信息,采取团队和小分队相结合、召开招商说明会和上门拜访相结合,使出国招商有准备、有针对、有收获。同时,加强和国内中介机构、跨国公司在国内分公司的联系、联络、交流,尽可能地搜集相关信息,并先后在美国、日本、香港、北京、南京等地设立了办事处。二是改善服务,依托外商,扩大招商覆盖面。开发区始终坚持“亲商为本”的工作理念,制定了项目全过程代理、项目建设服务、开工投产例会、企业跟踪走访、基础配套工作承诺等制度,招商机构都配备懂外语、知经济、精谈判、会公关的专业人员,必要时还聘请高水平的科研专家参与招商活动,建立了完善的外商服务体系,增强了外商扩大投资的信心,外商们反过来发挥最大热情,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苏州,纷纷介绍自己的关联企业前来考察投资,取得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的裂变效应。三是利用网络招商。开发区在信息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各种产业动态、项目投资信息、区域投资环境以及洽谈过程中的具体事项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和传递,增强了对外商的吸引力。一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也相继入驻苏州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已成为苏州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措施灵。主要表现在搭建创业平台的措施灵,实行人才支撑战略的措施灵,干部使用的措施灵。
苏州市为了全力搞好创业平台建设,专门设立了创业中心,创业中心已进入产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一是创业中心积极为创业企业提供人才平台。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一步加大引进外地人才的力度,同时制定相应的人才倾斜政策;不断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多次组团赴海外“招才引智”,并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与2000多名海外学子保持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高科技人才发展。通过把人才引进和项目嫁接相结合,跟踪技术项目和技术带头人,促进人才和项目的共同孵化。吸引了包括100多名博士、400多名留学人员在内的4000多名科技人员到创业中心内发展。此外,创业中心还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人员工作站”,与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一批人才培养和项目转化基地。为科技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做出新的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和技术创新模式。目前,创业中心内的科技创新人才80%来自外地和海外。二是积极为创业企业提供项目平台。自创业中心成立以来,坚持“招才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原则,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的高科技项目,聚集了一批技术领先的高科技产品,还使创业人员在创业中心的创业模式形成从个体创业到团队创业,与国内上市公司合资创业,与外国公司合资创业,聘用国外科技人员参与创业的方式转变。三是积极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平台。在苏州新区财政支持下,设立“种子基金”,为科技企业的科研开发注入活力。新区政府每年以自有财力的3%用于扶植中小型科技企业;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省内首家股份制的苏州高新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目前已为数家中小企业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组建注册资本达1.5亿元人民币的苏州新区科技创投公司,并同银行挂钩,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资金;成立投资者俱乐部,为海内外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和创业中心内急需资金的科技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合作;积极为入驻企业和创业者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争取多项政府专项基金;2003年创业中心成为国内首批创新基金小额资助依托试点单位之一,首期运作资金600万元,为创业中心内一批优秀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四是积极为创业企业提供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大孵化大楼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建立了基于交互式平台的新主页,同时架起贯通创业中心与进驻企业之间,以及两者与国内外交流的信息立交桥。五是积极为创业企业提供市场平台。大力引进专业市场服务单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市场信息咨询。同时发挥同类进驻企业的聚集优势,联合市场策划和组合销售,还为进驻企业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宣传、刊登广告,打响企业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贸易洽谈会、展销会,努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苏州开发区管委会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开发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仅120多人,其中招商人员和规划建设人员约占1/4,突出了招商功能和规划建设的功能。对公务员采用聘用制,能进能出,不合格就解聘,从严管理。机构的精简、人员的精干、职能的转变、市场化的运作,形成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干部管理体制。
自苏州培训考察归来,我始终在反思,我们与苏州的差距之大是令人瞠目的。我们与昆山相比:2004年昆山市生产总值达到570亿元,而我市只有62.29亿元;昆山市财政收入达到85.8亿元,而我市财政全口径收入只有8.9亿元(含上解),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只有6.63亿元;昆山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0元,而我市只有9109元;昆山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650元,而我市只有3820元。这些数字只是我们与昆山表面上的差距,在数字上差距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我们跟苏州人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运筹发展能力上的差别,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上的距离。
为了缩小这些差距,实现我们确定的“争先进位”目标,我认为应该积极做到:培育一种精神,破解两个课题,抓住三个关键,推进四项重点。
培育一种精神。苏州精神体现在“两个率先”上,我们吉林省提出了“提速快跑,争先进位”的目标,也是一种吉林精神的体现。要干成一番事业,必须靠合力,合力来自哪里?就来自于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一个群体共同认可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要靠我们去发掘,靠我们去提炼,靠我们去培育、充实、倡导和弘扬。一个优秀的城市,不仅要有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和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健康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市民心态、行为准则、文化品位,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多元、经济成份多元、生活水平多层、社会群体多样的情况下,引领大家共谋城市繁荣、实现人民富裕、群众安居的大业,尤其需要培育一种城市精神。我们应该在继续弘扬延吉人尊重知识,善于接受新事物,忍辱负重、敢于冒险的前提下,注意摒弃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拼搏”作官、不科学消费等小农经济意识和官本意识,努力创造善于创业、敢于争先、勇于奉献,诚信守法的延吉精神。以这种进步的延吉精神引导全体市民提高素质,同时各个群体要按照城市精神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行业的行为准则。
破解两个课题。要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我们必须要破解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这两个关键课题,这两个课题都是解决引进或者培植好的投资主体的问题。
在这些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一直进行着各种招商引资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效不是很显著。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一是招商方式单一。主要是组织的大军团式招商活动多,专业性的招商少;盲目走出去多,有针对性的走出去少。二是在考核招商结果的运用上不尽科学合理。招商的数量关系搞不清;招商中介人和主体分不清;招商成果的回报或奖励不到位。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拓展招商渠道,改善招商方式,树立新的招商理念。要采取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利用我市资源招商、产业配套招商、盘活存量招商。在招商对象上,坚持内外资并举,外资的重点放在韩国企业资本上,内资的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其次要选用一支精良的招商队伍,把专业招商的水平提升上去,并与领导干部招商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加快培育招商代理队伍。在各经济协会、团体当中,选择培育有能力的招商代理队伍,给这支队伍提供必要的政策、信息,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把招商工作,渗透到各个层面上去。
在搞好全民创业工作中,要注重搞好创业引导和建设全民创业平台的工作。在创业引导上:一是制定全民创业的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市民听得见、领会得到。二是大力宣传创业模范典型,使市民感到做得来、办得到。在建设创业平台上:一是积极为投资者提供可行性的项目单子,并认真搞好创业方面的培训,扎实为全民创业做好基础工作。二是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全民创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三是下决心建设标准厂房,为全民创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抓住三个关键。就是要紧紧围绕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机制、准确科学定位,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解放思想。就是不断地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就是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以及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及理论、观念、做法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就是敢为人先,就是一种冒险,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杀出一条血路来”;解放思想就是开放式思维,善于随时捕捉推动市场、推动事物发展的支点。我对我们市直机关干部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简单一句话:把常人认为不好办的事办好,把常人认为办不成的事办成。
勇于创新机制。出路往往来自于机制,机制来自于思路,思路来自于开放式思维。我们搞经济建设必须善于创新,创新适合各个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动的机制,可谓“一着好棋,满盘皆活”。比如,同样是一个企业家,在旧的机制时,是新项目的阻碍者;注入新的机制后,他却成了新项目的积极推进者和带头人。又如,同样是一个项目,机制不同,嫁接成功率却截然不同。借鉴苏州的经验,我们要在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建立一套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二要建立一套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三要建立一套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内在活力的激励机制。
准确科学定位。首先要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次明确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虽然延吉市这几年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发展,但放在全国和全省看却有滞后的趋势。2001年我市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72位,2002年落到了第89位,2003年被淘汰出局,排在了第111位。与省内比较,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仅列第6位,落后于长春、吉林、白城、四平、通化等市本级数;2003年列第7位,落后于长春、吉林、松原、白城、四平、通化等市本级数;2004年列第9位,落后于其他八个市市区本级数。如果再不迎头赶上去,我们就将对不起自己的市民,对不起上级对我们的期望。我曾经提出过我们能不能给我市定下一个努力目标:那就是——到下个“五年计划”实现的时候,使我市的经济总量争取达到延边州的一半。昆山定下了三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我们的这个目标和人家比起来还差的很远。为此,今年和明年要以的大投入为主要措施,打好坚实的基础,逐步把我市真正建设成为全州的产业集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旅游消费中心、特色文化传播和体验中心。
推进四项重点。全力推进我们确定的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项重点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要牢牢把握招商引资上项目、激活民间资本上项目、完善开发区功能上项目、推进国企改革上项目的工作方针,围绕我市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接替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城镇化建设要以谋化求高、规划求特、建设求精、投资求广、管理求严的理念进行城镇化建设,注重在产业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城市功能完善上下功夫,以“绿色延吉”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努力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一是提高行政许可登记、审批人员队伍的建设,把素质高、品性好的人员安排到关键岗位上来。二是提高公务人员的思想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克服部门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的思想。三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力求减少审批事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多创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等各方面的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措施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确保各方安定。
组织上这次派我去苏州学习考察,我感触很深,并学习到了很多有利于今后更好开展工作的方法。经过整理之后,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只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几点启示,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激情,进而把这种激情转化为工作上的动力。总之,学习苏州的“两个率先”精神,实现我们的“争先进位”目标,是强市富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抓落实。
第二篇:关于赴苏州市考察经济全球化
关于赴苏州市考察经济全球化
与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
为学习苏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2011年12月3日至8日,潍坊市委党校组织2011年第四期科级干部培训班赴苏州市党校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了波士登集团、昆山市工业园区、太仓市工业园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
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苏州作为我国东部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有着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九五”期间由于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苏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江苏省GDP产值以及进出口贸易额最高的城市。发展方式正在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加快转变,现阶段苏州国民财富大多用于投资,经济发展方式为投资驱动型。跨国资本大量在苏州投资于出口加工型企业,因此出口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也直接决定了苏州外向型经济结构这一特点。
二、苏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
第一,苏州抢抓机遇赢得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先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苏州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意识和做法是苏州近十几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苏州市,上上下下信奉的是“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的经济哲学。苏州人抢时间、抢速度、抢机遇、抢资金、抢信息、抢市场,从而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苏州,有这么一个生动的范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州人是如何抢抓机遇的。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竞争,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提出要为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配套,建立加工区,为上海做好“后花园”,要求所有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企业,都必须到浦东去建立关系、设办事处、买地皮、宣传苏州。这一举措在当时有许多人看来似乎不可理解。然而就是这一招,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当时浦东刚刚开发,许多设施还不完善、办事效率还较低。许多原来看好浦东的跨国公司、大财团、大项目纷纷转而落户苏州。抓住了这个机遇,苏州市的外向型经济在1992、1993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1年苏州市合同外资仅5亿美元左右,到了1992年就猛增到42亿美元,到位近10亿美元;1993年合同外资达到48亿美元,到位外资17亿美元。
第二,苏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赢得了外来投资者的认可。解放思想,不断地更新观念,是苏州发展的重要经验。据介绍,90年代中期,在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市上下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政策引导促发展。他们认为“中央政策是原则,地方贯彻讲特色”。当时苏州市的各个部门都做到了超前了解政策信息、超前做出调整反应、超前应用与突破、超前获取政策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一是抢先贯彻落实中央、省的优惠政策,做到落实彻底,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资源。二是坚持“放权、放手、放行”,强调每个地区、每个部门都要有结合自己实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措施,制定发展方向、努力目标和工作要求。对于方向正、发展快、起点高、有创新的部门给予重奖。三是抓各种政策的综合具体运用,不僵化,不死守。苏州的同志介绍说,宏观上的政策全国都一样,在具体运用中却存在差异。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但有些地方过于热情,几套班子一起敬酒,使外商大
醉3天才醒,结果把许多外商都吓跑了。还有些地方给外商看全省、全市、全县的情况,送厚厚的材料给外商,可能人家连看都来不及。外商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你这里都有哪些特殊的优势。
第三,苏州坚持以人才为本,形成了引进人才促进发展的良性机制。苏州市的发展坚持以人才为本,形成了一套“爱才、聚才、用才、育才”的新型用人机制。先是“筑巢引凤”,制定了苏州市归国留学人员来苏工作的若干规定,建立了苏州市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家属、子女的入户、入学及住房、工资收入、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大力扶持。对苏州市急需的各类人才,在入户上不受限制。对高新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均实行高薪制。
在苏州市和各个开发区均建立了人才招聘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定期举办人才交流集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苏州市(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各级政府部门已连续多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政府公务员,使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至2001年苏州市45岁以下的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达23.21万人。占总数的75%。
苏州市还注重“育才”。在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提出的口号是:“开发区的竞争力之一,来源于在投资的需求出现之前,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超前培训员工的技术能力,这和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同样重要”。苏州工业园区的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引进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概念和模式,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国际投资商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飞利浦半导体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在选择苏州工业园作为公
司的新工作厂时,其理由是: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广泛的潜在雇员与发展良好的技术与后勤设施。
三、启示和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向型经济为苏州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新全球化进入苏州的过程,就是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水平总体提升的过程。目前我市的经济发展尚处于探索上升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到位,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外资,学习应用苏州市的成功经验无疑将大大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苏州市各县(市、区)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对客观形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我们必须坚决摒弃照搬条文、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研究政策,灵活运作,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就要大胆的闯、大胆的试,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实干中求完善。
二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苏州市各县(市、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招商引资是基础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头号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全力以赴跑资金、引项目。要借鉴苏州市的经验,抓好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调整充实,重点是要抓好对涉企收费项目的清理,该砍掉的坚决砍掉,对违规收费、违法施政的严肃处理。
三是优化外资结构和提高外资质量。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抓住当下世界服务业转移方兴未艾的战
略新机遇,大力提高外资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比例。尤其是抓住当前世界产业调整中服务外包大转移的有利时机,争取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本地,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适当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通过控制成本为企业赢得利润空间。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要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适当降低利率,简化信贷手续,通过贸易融资等方式及时解决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增强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投资。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抵御外需变动风险的能力,提高发展的水平。
第三篇:赴大庆油田考察学习体会
赴大庆油田考察学习体会
齐齐哈尔管理局
1月31日,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率垦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与会人员赴大庆市考察学习了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北十五联合站和创业城。通过考察学习,齐齐哈尔管理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在这里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找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和启发,进一步增强了谋事创业的信心。
一、大庆油田企业管理特点
通过考察学习,主要有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精细化管理。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北十五联合站建站以来,随着生产管理的发展,企业确定了“今天永远是起点”这一核心理念,并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工作标准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位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是合格,都有详细要求。做到了“三不放过”、“四不下班”、“八个一万”:参数变化异常不放过、设备声响异常不放过、指标波动异常不放过;工作没完成不下班、质量不达标不下班、交班不清楚不下班、隐患未处理不下班;以及万次巡检无漏点、万张报表无涂改、万次化验无差错、万次操作无失误、万次修保无返工、万个接点无泄漏、万米场地无污染、万天安全无事故。全体员工把岗位当作家,凡事不过夜,坚持把准每一个参数、严控每 一项指标、精保每一台设备,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在标准上做精文章。
二是创新管理。北十五联合站在抓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管理全过程。首先与日常管理相融合。通过基础管理工作,让“今天永远是起点”理念入心入脑,以实践检验员工践行管理理念成效,提高员工岗位标准执行能力。其次,与安全生产相融合。坚持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出发,把“万次操作无失误”等理念植入员工心里,做到推行管理理念与安全教育培训同步;落实管理理念与排查消除隐患同步;强化管理理念与解决突发问题同步,从而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行为,实现员工无违章、班组无隐患、全站无事故。第三,与制度考核相融合。把“三不放过、四不下班、八个一万”和岗位规程、管理标准、技术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员工岗位操作有标准,工作奖罚有依据。通过创新管理,使北十五联的站队文化与生产管理做到了有机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员工都能自觉践行“事不过夜”、“三不放过、四不下班、八个一万”等管理理念,实现了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从“要我执行”到“我要执行”、从“要我做好”到“我要做好”的转变。
三是人性化管理。北十五联合站在企业管理中为员工营造了“家”的氛围,充分尊重员工的感受。食堂张贴着所有 员工的生日,每一个员工的生日,大家都会在一起庆祝;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干净舒适的床位上休息;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健身室、棋牌室等活动室进行娱乐活动;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图书馆查阅书籍。这种温馨使每一位员工都在竭尽努力建设这个“家”。创业城是为油田会战老职工开发建设的住房改善性工程,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人性化,使会战老职工享受到“家”的温暖。
四是高标准管理。北十五联自建站以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质量指标始终高于油田公司样板联合站标准,成为大庆油田联合站的一颗璀璨“明珠”,荣获了大庆油田公司管理样板站、金牌站、功勋集体、先进党组织,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北十五联合站坚持从抓基础工作入手,把管理理念渗入日常生产全过程,落实到每一细节中。通过“日查、周评、月结”方式,规范员工巡回检查、数据录取、报表填写等生产操作行为,检验员工践行管理理念成效,提高员工岗位标准执行能力。几年来,这个站五大主要生产岗位累计巡检16万余次无一漏点,化验3.3万多次无一差错、填写各类生产报表3.6万多张无一涂改。
五是高品位设计。创业城工程地处大庆西城区中心地带,规划总占地430.07公顷,总建筑面积436.22万平方米,将于2012年年底全部竣工。这是一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民生工程,引入世界顶尖的美国SOM、EDSA等国际顶尖设计公司,借鉴国内外高品质建筑风格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宜居新城区”的定位,突出新理念、高品位,从源头和根本上确保项目的高品质,打造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欧陆风情、安逸舒悦的高品位绿色居住区。
二、学先进找差距,以今天为起点,实现大发展 通过学习大庆,我们感觉到:一要学大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二要学习大庆敢为人先、思变求新的创新意识;三要学习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通过学习大庆,进一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秉承“今天永远是起点”的理念,抓发展、抓管理、抓建设,努力把今年各项工作推进到位。
2012年,管局将围绕农牧业循环经济建设,坚持把“强工”攻坚战作为主攻方向,把结构调整作为首要任务,把产业兴城、富民强局作为根本目标。打造“十园九链”,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改善“十项民生”,实现 “1158”奋斗目标,创业、创新、创优,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富民强局筑牢基础。
(一)重点抓好2012年十项工作。
1、保增长。2012年,管局计划实现生产总值58.1亿元,增长22.14%,人均纯收入1.9万元,增长22.34%,企业实现利润8000万元,粮食总产108.3万吨。
2、建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建立“基地推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化建设中,按照“一场一品、一主一特”原则,建设“稻玉乳、肉菜薯、能机药”九大产业链条。
3、上科技。一是抓校企共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建立紧密型科企合作机制,实施资源共享战略。二是抓科技推广。注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的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的入户率、应用率和到位率。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围绕农牧业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开展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创意和设计,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意农业的展示水平。四是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4、增产能。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种植户收入水平“两提高”方针,做好增产、提质、增效“三篇”文章,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水稻面积100万亩,粮食产量100万吨,种植业效益10亿元,设施农业发展到1000栋,高效作物平均亩效益1000元。
5、兴牧业。一是调优畜牧业。构建以奶牛为主,生猪、肉羊为辅,兼顾发展特色养殖、林下草原禽类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格局。二是调强奶牛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300户奶牛存栏50头以上家庭牧场;建设奶牛科技园区,使奶牛单产达到7吨以上。三是调快健康养殖业。发挥草原和林地优势,发展370个年效益10万元以上的绿色生态健 康特色养殖户。四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绿色草原、巨浪、富裕、查哈阳、克山和齐齐哈尔种畜场6个奶牛良种场,认证良种奶牛15000头以上;新建3个种猪场和5个种禽孵化站。
6、抓城镇。进一步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城镇工作由建设向管理转变,确保城镇建设稳定健康发展。全年新建住宅50万平方米,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全局城镇化率要达到垦区平均水平。一是建设农垦绿色小城镇体系。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好农垦小城镇。二是经营城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资金和管理问题,满足居民对城市的各种需求。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配套工程,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四是强化城镇管理。建立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城镇管理体制,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推进“市场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群众化等“五化”管理,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新型城镇管理机制。
7、惠民生。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续建25.5公里通畅公路。新建2 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3个安全饮水项目。新建2个清洁能源项目。完成造林任务1.5万亩。抓好公益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高中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新建富裕牧场、绿色草原牧场幼儿园。加强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保医保监管。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共富工程,推进富民行动,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
8、强管理。深入实施《黑龙江省垦区条例》,推进法治管理局建设;按照总局《关于完善国有农场社会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化国有农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国有农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强基金及“一事一议”资金提取和使用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防范财务风险意识;继续做好“两资”文章,实现全局经济的根本性好转。
9、促共建。继续发挥“两个领跑”作用,全力推动场县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共建范围上,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在共建内容上,实现由单纯农机跨区作业到生产全过程共建的转变;在共建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的有偿服务到多种利益联结的转变;在共建层次上,实现由场、县共建到局市共建的转变。
10、构和谐。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访,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开展综合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推进北大荒文化发展和繁荣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强大文化力,它创造出了大庆油田创业辉煌。北大荒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局将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靠精神的力量、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发展和繁荣北大荒文化。
1、弘扬文化理念。北大荒文化是反映三代北大荒人精神气质、集中北大荒人共同理想、规范北大荒人思想行为的精神家园。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基本内核;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北大荒文化的主要精髓。我们将坚持用北大荒文化统领各项工作,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贯穿到改革发展各领域,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抓好北大荒文化理念传播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形象展示系统建设,使北大荒文化成为全局上下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完善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十二五”时期,管局将建设文化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完善综合文化体育休闲广场。每个场建集群众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场史馆、文体活动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一座文化体育休闲广场;每个管理区建有文化体育活动小区,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室和图书室。建成覆盖全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3、打造文化品牌。打造和推出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突出抓好查哈阳稻米水城、克山中国大薯都、富裕柯尔克孜民族村等一批具有厚重历史风情、鲜明产业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紧紧围绕打造品牌文化,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建设文化景观园区,把自己鲜明个性和历史特征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提高文化品牌的承载力。积极开展说文化品牌、唱文化品牌、演文化品牌、写文化品牌、画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齐齐哈尔垦区文化品牌。
4、组建文化队伍。以打造文化强局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文化队伍建设推进力度。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两只队伍,创作更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志性的优秀文化产品。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O一二年二月八日
第四篇:赴延安考察学习体会
赴延安考察学习体会
茹佰宁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来临之际,长安六中党支部在董文利书记的带领下,于2011年6月17日至18日,组织51名党员和随当学习积极分子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我作为一名党员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的身心接受了深刻的洗礼,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在延安短短半天多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重要党史发生地,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了13个春秋的延安革命遗址。我们在毛泽东主席铜像前重温入党诗词,向党宣誓。
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学习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到了延安精神是的党的先进性重要体现。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因而始终保持着历史的活力,对于我们当前的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让我亲身感受了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延安南泥湾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打败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救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为了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中央、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贯穿在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更表现在政治品质和精神状态上,实质是一种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勤俭创业,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央红军在经过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延安后,系统地总结了革命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终于寻找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即毛泽东思想这一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路线,从此迎来了中国革命新的伟大高潮。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其重要的标志正是延安精神的产生和逐步丰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具有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而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惯、老办法,更不能用过去的老方式、老路子去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过这次红色之旅,我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国革命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决心以新的姿态、新的行动开拓创新,充实人生,将延安之行作为一个转折,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秉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党、为人民、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五篇:赴延安考察学习体会
2007年4月15日至22日,我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十七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赴延安考察学习。在革命圣地延安,参观了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凤凰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干部学院、南泥湾等等,聆听了延安干部学院王诚安教授的“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专题报告。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追寻革命足迹,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
十三年的伟大实践,从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运筹帷幄打江山的光辉事迹中,深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真谛。这里的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有着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望着那一排排简陋的窑洞,听着解说员认真细致的讲解,深深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精神所打动,为他们在如此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形成统一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写出科学的理论著作,领导指挥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而无比钦佩和赞叹。站在革命领袖们工作、生活过的遗址前,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老总和周总理等开国元勋们秉烛夜读,研究作战部署,召开会议时的身影和神态。可以说,延安之行,带给我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心灵上的洗礼,灵魂上的升华。
一、小窑洞孕育大思想
中国共产党86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历史。其中,延安时期的13年(1935年-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发展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并成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时期。
“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来源于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最集中地反映在毛泽东同志延安时期的著作里。毛泽东的190多篇箸作中,有120多篇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写成的。延安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良特征、品质、作风的综合,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财富。
历史实践证明,延安精神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都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延安精神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二、民主党派也要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治格局,也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总结形成的。中国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中国国情与我国民主党派实际情况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早在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提出了“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只有汉奸反共分子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其中,必须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正是这样一种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格局,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回顾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即共同主张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共产党一道,坚持抗战,坚持团结与进步,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为和平民主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五一号召”,我国八个民主党派积极响应,抛弃了“不右倾、不左袒”的中间路线和有人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想法,最终正确地选择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各民主党派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奠定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个民主党派参加的多党合作的格局,是对毛泽东提出的“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的践行与深化。由此可看出,中国的民主党派与延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