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中的学习总结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许溯鹏
单位名称 省份城市 邮编
摘要: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住宅建筑涌现出来。预制装配式作为住宅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BIM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对于预制装配式住宅来说,通过合理的应用BIM技术,不仅能够可以提升设计效率、减少误差的出现,对预制构件的生产流程不断优化,同时还能在施工阶段以及运维阶段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对相关流程进行合理的模拟,最终提升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BIM技术;预制装配式;住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预制装配式住宅被提出来,其不仅施工操作较为简便,同时还能提升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力度,正因为预制装配式住宅具有上述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在建筑领域,BIM技术被提出来,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合理运用BIM技术能够有效加强住宅建筑中各个阶段的管理,提升施工效率,最终促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BIM技术简介
(一)、定义
BIM也被称作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对工程中的有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建立的一种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的模型。BIM不光具备将信息进行集成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可以用来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信息应用。BIM通过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分析之后,合理构建数字信息化立体模型,进而为设计以及施工单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二)、特点 BIM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可视性,众所周知,在建筑行业中,可视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BIM在整个过程中都具备可视化特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就是具备模拟性,BIM不光可以对建筑物模型进行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同时还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模拟。第三就是协调性,BIM技术的协调性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协调,规避风险的出现。第四就是具备一定的可优化性,当BIM信息模型建立完成之后,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有效的调整。第五就是可出图性,利用BIM可视性的特点,对模型的设计图纸进行出图,由于图纸是依据实际建筑构建的模型上进行绘制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二、预制装配式结构特性分析
(一)、施工难点较多
在对预制装配式结构进行施工的时候存在较多的施工难点。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各边的甩茬连接钢筋的根数以及施工位置的要求相同,就会导致施工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证结构连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必须要加大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以及沟通能力,只有加大技术交底工作,才能保证甩茬连接钢筋的位置与数量符合标准。另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机电管线的走向与固定件位置需要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对固定件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出现管线损坏的现象,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构件较多,在进行安装时容易出现差错,最终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
(二)、施工精度要求高
预制装配式结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对于精度的要求较高,需要保证固定件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对于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必须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操作。另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工作,在此期间必能对并施工的精度及其质量造成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施工人员需要进行严格把控,必须要持证上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三、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
(一)、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对预制装配式住宅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依据BIM技术对实际工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构件建立信息库,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升构件厂、设计单位以及施工企业的可视化协同能力,同时还可以明确设计重点,减少建材的损坏以及浪费,同时还可以简化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还可以对施工环节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引入物资、劳动力和场地的概念,减少劳务选择风险,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缩短工期。
(二)、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
在整个装配式住宅建设过程中,生产阶段极为重要,同时该阶段也是连接装配式住宅设计与施工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预制构件生产的合理性,生产厂家可以从装配式住宅BIM模型中准确掌握预制构件的尺寸大小及其相关信息内容,然后对生产计划进行合理编制。另外,生产厂家还可以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为各类预制构件植入含有构件材料种类、几何尺寸以及安装位置等信息的RFID芯片,通过RFID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物流管理,最终提升预制构件仓储和运输的效率。
(三)、在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1、基于BIM的现场施工仿真筹划
利用BIM模型进行4D施工仿真模拟,BIM 软件可以实现与Microsoft Project的无缝数据传递。在模型中导入MS Project编制完成的项目施工计划甘特图,将3D模型与施工计划相关联,将施工计划时间写入相应构件的属性中,这样就在3D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素,使其变成一个可模拟现场施工及吊装管理的4D模型。
2、构件现场吊装管理及远程可视化监控
当确定施工方案之后,需要在平板手持设备把储存构件吊装位置及施工时序等相关信息的BIM 模型导入进去,通过制定三维模型检验施工计划,最终可以实现施工吊装缓解的无纸化以及可视化辅助。在对构件进行吊装之前,需要展开必要的检验及其确认,当手持机中的当日施工计划得到更新之后,还要扫描工地堆场的构件,准确识别相关信息内容,随之再进行吊装工作,并对构件的施工时间进行及时的记录。当所有构件安装完成之后,检查人员还要对相关的细节内容进行校核,只有当检查合格后,才可以使用手持机对构件芯片进行扫描,然后确认整个构件施工完成,并对完工时间进行记录。在施工阶段,通过利用BIM技术,所有施工内容以及完工时间都会被准确记录,并且能够避免误差的出现,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3、在装配式住宅运维阶段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运用BIM以及RFID技术,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合理的搭建,从而完善装配式住宅中预制构件以及设备的运营维护系统。比如,在进行资料管理或是应急管理的时候,使用BIM技术极为重要。如果发生火灾的时候,相关人员可以利用BIM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内容准确掌握火灾发生位置,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火。除此之外,在对装配式住宅或是其附属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还可以从BIM模型中得到预制构件或附属设备的相关信息,比如型号、参数等等,为接下来的维修工作提供了便利。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得到了推广以及应用。通过在该住宅建筑中合理引入BIM技术,实现建筑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完美结合,对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保证相关人员准确的掌握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特性,同时还能为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最终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文波,蒋剑,熊成.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2,v.41;No.37722:72-74.[2] 李亭亭,杨学会,张德海,张涛.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工程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v.6;No.2404:62-65+69.[3] 蒋剑.BIM在预制装配式住宅(PC)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设科技,2014,No.20505:21-23.[4] 姬丽苗,张德海,管梽瑜,韩进宇.基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初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v.5;No.1501:54-56.[5] 张德海,陈娜,韩进宇.基于BIM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v.6;No.2606:81-85.
第二篇:学习文章BIM技术
学习文章
BIM不是3D图,而是技术体系
国内建筑业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起步于2003年 2004年,标志就是在个别大型复杂工程中有了BIM技术应用的“记号”,例如“三维数字化模型”、“交互式可视化表达”、“多专业协调和碰撞检查”等。李云贵是国内工程CAD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主持开发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 SATWE,是国内少有的能与国外著名软件比肩的产品。在BIM技术浪潮中,他主持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奠定了国内BIM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
BIM技术的意义
作为中建技术中心BIM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李云贵要做的事情可不少:首先,要协助科技与设计管理部完成总公司层面的BIM技术顶层设计和技术政策制定、统筹规划、整合BIM资源,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协调BIM技术发展,提升应用效果;其次,要组织相关二级单位开展国家级、行业级和企业级BIM应用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最后,技术中心还要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在专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为重大工程提供高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能力,占领制高点。“BIM在国内建筑行业内还是一个新事物,大家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所以谁站位高,谁就掌握主动、拔得头筹。”李云贵对笔者解释BIM技术的意义。
李博士说,总有人认为做个施工动画,画个3D图就是BIM,其实不然。BIM是一个技术体系,可以贯穿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北京林河研发基地是中建技术中心第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全生命期综合应用BIM技术的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避免时间浪费、有效地减少质量风险,精确地控制建设成本,这个是BIM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李云贵说。
探索应用于全生命周期
在林河研发基地项目规划阶段,规划者利用BIM模型对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体量进行分析,对风环境、日照、采光进行模拟。在设计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协调,从而发现了很多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有效提高了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由于研发场所需要很多特殊的地段保证研发需要,例如巨型反力墙、反力底板等,这些地段的建设预埋件多、施工精度要求高。于是单独对反力墙、反力底板建立BIM模型,利用BIM模型推敲施工流程,精确定位钢筋、托架、预埋件布置,把握施工要点,消灭技术难点,确保了施工质量。
“通过林河工程,我们要探索出一条BIM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中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相关软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优化,解决设计和施工过程中BIM模型的衔接问题,为建立企业级BIM技术实施标准打基础。”李云贵表示。
BIM技术弥补二维图纸不足
“有了BIM技术,图纸是不是不再需要了?”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云贵博士禁不住笑了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他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BIM技术弥补了二维图纸表达复杂工况的欠缺,给工程团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传统二维图纸在表达建筑构件细节时一直具有先天优势,比如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楼梯栏杆细节,建筑师在一张图纸中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硬性地用模型表达反而啰嗦。现在很多人对BIM技术尚不了解,更多的还是对已有技术的依赖,对新技术应用的恐惧。人们真正想问的问题应该是:“没了图纸,我怎么工作?”
图纸是“工程语言”的核心部分,“看图说事”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也是饭碗,而未来也是。所以BIM技术其实只是工程语言中的新元素,它依赖已有的工程术语,增加了表达工程信息的手段。所以,“二维图纸”原来、现在、未来都会存在,而“三维模型”是对它的补充。说它不神秘,是因为不管模型,还是软件,都充满大家熟悉的工程信息,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和手段,更加高效地组织起来。说它的应用不简单,是因为它要辅助工程人员解决最难的协同工作问题。这说明,BIM技术不是一两个人会操作软件就行的,还要好的、新的工作模式来配合。
如今,该BIM技术研发团队承担了中国BIM发展联盟“施工与监理阶段P BI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研发团队发现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完全从成本优势转向创新优势,而建筑项目的高度个性化,决定了其BIM技术应用的难度,但也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BIM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效益提升的潜力。(中国建设报)
BIM,大数据时代的建筑业核弹
地球村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这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升级版。研究表明:建筑业是数据量最大、业务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但同样是当前各行业中最没有数据的行业,就同等规模的企业来讲,也是最没有数据的企业。
这样的行业就是典型的等待被革命的行业,但行业近30年一直被约25%的行业增速(与互联网产业增速相当)麻痹着,行业管理创新能力十分微弱,企业与行业的转型升级步履艰难。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与行业隔得较远。
当然建筑业信息化、大数据始终难发展起来,与行业本质也有较大关系。建筑业生产的复杂性,导致互联网充分应用、大数据成为生产力的技术难度十分巨大。这一点也大大减少了技术对行业变革的冲击,使保守势力得以长期掌控行业。
建筑业独有的生产方式,相对于制造业,即使是一幢6层普通住宅楼的建造,也是面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建筑业要达到制造业的精细度,要细到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要事先排好,出好排布图,各种规格砖的数量事先统计好,按数据通知供应商供货,安排运输班组按精细数据按各堵墙用量的标注图,进行垂直运输和楼层就位。让砌筑班完成作业后,几乎没有任何二次搬运和废料。
在BIM技术出现以前,按传统的管理技术手段,现在行业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做到。
BIM技术的发展和初步成熟,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完全可以轻松实现上述管理手段。
BIM技术在创建、计算、管理、共享和应用海量工程项目基础数据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让建筑业的管理与制造业的差距大大缩小。从全专业建模、计算工程量,到分析各专业技术冲突,输出预留洞标注图,专业团队可以10天时间完成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体量作业,比传统作业方法,综合工效要快5~10倍以上,工作质量(数据质量、技术成果质量)更是提升数倍。
BIM技术在海量项目数据的承载方面也表现优异,由于多维度(可大于7个维度)结构化能力,工程数据和业务数据只要加载到BIM上,不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管理的功能也可大幅增加,如数据的可存贮、可搜索、可计算和可追溯能力都大大加强,项目各参建方的协同能力增强很多,有效减少协同时间成本、降低协同中的错误。
BIM技术不仅在处理项目级的基础数据方面,在支撑企业级海量数据方面,同样具备强大的能力。建筑业项目管理主流模式至今还是以承包制为主,集约化运营难以做到。其根源就在于企业级数据集约化还无法实现,基于BIM的企业级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将不再是难事。
企业级BIM系统将大型建企的上千个项目的构件级基础数据集成管理成为可能。传统方式下,上个月完成多少产值,下个月全公司钢材用量,完全靠各企业自报,有问题也无法追溯,ERP系统收集上来的数据完全不可信。集约化的采购、资金运营无法做起来。基于BIM的企业级基础数据系统,将上千个项目的海量基础数据结构化,通过云计算实现企业级精细统计分析。(建筑时报)
第三篇:预制装配式的“未来住宅”,中国走到了哪一步?
预制装配式的“未来住宅”,中国走到了哪一步?
2015/03/22 07:05 来源: 搜狐焦点网 作者:姚瑶 0 评论
用手机看
前几日,一段“19天建成57层高楼”的视频在网络上疯转,也使得“搭积木”式的装配式建造模式、乃至住宅产业化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并且饱受质量方面的质疑。对此,搜狐焦点网走进万科住宅产业化实验基地以及施工现场,探秘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未来建筑”的初形。
“搭积木”的装配式建筑
提到“住宅产业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用吊车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将凡是能在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都事先在车间的生产线上按照统一标准做好,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买下一座小洋房,等待20天,至多3个月,就能住进去,也不用担心房型变形、墙体倾斜开裂以及漏水等问题。
这部分事先做好的部件,叫“PC构件”,是英文Prefabricated Concrete Component的缩写,即“预制装配式住宅混凝土构件”的简称,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广州的万科金色梦想小区的施工现场,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一“搭积木”的过程。
现场施工员首先通过放线确定好PC构件的位置,然后利用塔吊进行构件吊装。吊装时,使用特制钢扁担,通过钢丝绳及吊环与构件连接,利用塔吊吊臂匀速提升并缓慢向楼面转动。到达楼面后,安装工人通过揽风绳、调节螺栓进行构件安装就位。一块PC凸窗的吊装大约需要15-20分钟,需要1名指挥人员和3个吊装工人。
万科金色梦想小区,工人正在吊装一块PC凸窗 由于减少了传统施工现场的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环节,安全隐患随之减少,尘土飞扬情况也减轻不少。在万科金色梦想小区,到处干干净净,基本不见传统工地“乌烟瘴气”的场面。
而此前在万科PC构件实验室里,我们看到这些PC构件的制造过程:用金属模具在“模具加工线”上开模,然后在“PC加工线”上,把混凝土倒进模具浇筑完成。这一技术还运用在园林景观上。在实验室车间的外面,我们看到一块块混凝土制成的预制块,有仿大理石的,有仿木纹的。
据工程师介绍,此前有国内3D打印合作方找到他们,想为他们“定制”构件,成本也比较低。结果一试,成品非常粗糙,完全不能用。
标准化铝合金模板:让你家的墙面更平整
传统的房屋建造过程中,主体结构施工的模板是木制的。随着技术的发展,铝合金模板和钢模板陆续被开发商使用。传统木模施工技术更多依赖于工人的手艺,精细度与稳定性较差,铝模则通过系统配模及现场标准化作业,能到达到较高的精度及保证质量稳定性。
最主要的是,传统木模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胀模漏浆,结构垂直平整的精度较差,后续需要较厚的抹灰层进行找平,容易出现空鼓开裂的质量隐患。而铝合金模板,模板强度及精度高,可以省去抹灰找平工艺,减少空鼓开裂的情况。铝模也有局限性。当建筑物的户型结构无法做到标准一致时,木模板可以现场切割加工,而铝模板的就无法实现这一点。对此,现场工程师解释道:“万科的标准化户型都是经过调研分析,考虑建筑物通风、采光、保温等性能,结合客户的需求导向,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
预制内隔墙:让施工变得轻松环保
在带我们到房子里去看“预制内隔墙”的路上,现场工程师用“干净的厨房”来比喻万科施工现场:“我们也想在安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为工地的工友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样也能促使建筑质量得到提升。”
预制内隔墙是由工厂预制,现场拼装,也就是说,根据户型进行排板,在工厂生产后,运到现场,一块块拼起来。好处在哪呢?现场工程师介绍,首先,墙板垂直平整度精度高,误差大约在3毫米左右,精度的提高可以省去抹灰找平的工艺,从而减少墙面空鼓开裂等质量隐患,并且,墙板轻质高强,便于施工,施工时仅需两个工人进行作业,工效高,可大约缩短一半的工期;其次,预制内隔墙在抗震、防火、隔音等方面也达到了国家规范的要求;再次,轻质墙板采用了部分建筑废料,属于绿色环保的材料。
中国的装配式住宅参照了什么样的标准?
早在60年前,中国建筑业已经开始采用多层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俗称大板结构)。不过,由于当时预制装配技术不够成熟,建筑材料标准较低,使用过程中出现隔音效果差,外墙渗漏等问题,在唐山大地震时暴露了抗震性能差的诟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地区的预制装配住宅逐渐被现浇混凝土取代了。
日本也经历过惨痛的地震伤亡教训,而模块化住宅的建造正是从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得到普及推广。当时,震中兵库县实施了“不死鸟”计划,要求建筑物遭受8度地震不倒,日本政府也提出了“零死亡”计划,后来,抗震性能卓越的轻质材料等各种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2011年日本遭遇了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大地震,还伴随有特大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日本建筑经受住了9度地震的考验。
在采访中,搜狐焦点了解到,给广州万科装配式住宅项目做设计咨询的华悦设计院负责人窦祖融博士,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盐原等教授是日本装配式结构分野中的权威专家。日本现行的、适用于超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技术规范,就是由盐原等教授主编。窦博士学成回国后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工作,主编的深圳市地方规范,已于2009年开始实施。据介绍,在行业规范和广东省规范尚未出台之前,广州市的装配式住宅建设标准一直参照的是深圳地方规范。
2014年10月1日起,代表国家行业标准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开始实施,这本规范,窦博士也是编委之一。广东省的地方标准目前仍处于“送审稿”阶段,据主编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其功透露,这本标准也“很快就要批下来了”。徐总还告诉搜狐焦点,我国规范是总结现有的成熟经验后才形成的,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之前,项目会由主管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然后能通过施工图审查。据窦博士介绍,当年万科就是先组织安排了大量实验、中试,然后再以这样方式做了一些试点项目,最后把这些成熟经验汇总,编制了深圳市的地方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徐总介绍,房子是否满足抗震性能目标,是在图纸设计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接着会有具备施工图审查资质的专家组进行图审,图审过了,说明设计是达标了,接下来就是施工是否按图纸完成,施工过程中会分部分验收,混凝土、墙板、钢筋、装修、水电、消防等,每个部分验收完后又要通过总的验收,所有过程都通过后,房子的抗震就是达标的。
这些住宅是否抗震、防水?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起的,而一栋房子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承重梁柱。
搜狐焦点从万科工程师处了解到,在广州万科的住宅项目中,是采取“内浇外挂”体系,承重的剪力墙和梁柱是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而所采用的PC凸窗、预制内隔墙等都只是非结构构件,不会影响楼房的承重能力,而且预制件和现浇部分有钢筋连接,整体上也很牢固。徐其功告诉搜狐焦点,在某些部位,装配式结构的抗震要求比传统现浇方式会更高些。目前在编行业规范中,是要求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要比传统现浇构件的抗震性能还要好。
业内有专家质疑,预制件之间缝隙的防水问题难以处理。对此,万科工程师解释道,PC凸窗是用现浇结构连接起来的,预制件有预埋钢筋,和现浇部分是互相咬合的,所谓的“缝隙”已经由混凝土液盖住;预制内墙是用了粘合剂,经过了接缝处理,至于卫生间,也是按国家规范做了防水处理,比如用了防水涂料。
徐总告诉搜狐焦点,房子容易漏水的地方是窗户和砖墙之间,现在PC凸窗是在车间生产线上就已经装配好了,这就意味着,以前漏水的问题80%就解决了。而且传统砖墙外立面会贴装饰性的马赛克或瓷砖,质量不好的话有可能掉下来,预制墙板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预制装配式的“住宅产业化”在中国走到了哪一步?
针对网络上疯传的“19天建成57层高楼”的视频,业内有专家认为,达到这样的速度,是需要24小时白天黑夜连轴转,安全质量难保证,再有,基础工程时间也没算在内。对此,万科工程师介绍,万科广州住宅和该远大“小天城”项目从技术到预制率都不一样,“小天城”预制率达到了95%,而万科的预制率只有10%,大部分还是用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造,尤其是抗震的承重剪力墙和梁柱。在广州万科东荟城、欧泊项目的部分楼栋,目前只有凸窗、楼梯是采用预制构件的工艺,预制率大约10%,工效没有明显提升。据介绍,如果能实现100%的预制率,所有的前置工作都在工厂车间里完成,现场只需要拼装的话,节省的时间将会很可观。
目前,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普及率较高,尤其是日本,接近70%左右的住宅均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预制率到达60-70%左右。国内大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住宅预制率可达40-70%左右。
上海浦江瑞和新城5.15万平米的保障房,是国内首个高预制率住宅项目,预制率达到50-70%,已于去年竣工。北京首个“住宅产业化”超六成的工程——通州区马驹桥公租房将于今年10月交付,整个工程的叠合板、楼梯、阳台板和部分内外墙,约60%的零部件实现产业化预制。经统计,工地上的沙尘和渣土分别减少38%与46%。
成本和政策问题倒逼中国住宅产业化进程
随着人口红利淡出,依靠廉价农民工建房的道路已渐行渐窄。自1999年住宅产业化正式提出,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但由于房企参与度低、产业链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政策有力扶持、市场质疑声不断等原因,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首先,住宅产业化的每一项都会增加成本。价格是市场定的,增加的成本只能由开发商自己承担下来。
“如果PC凸窗、铝合金摸板和预制内隔墙三种一起用的话,大概每平米要增加3~4百元的成本,其中,铝模和预制内隔墙的成本增加相对较低,PC凸窗的增量成本大约是这两项的10倍左右。” 据了解,由于成本原因,万科采用工业化建造的项目,也是选择性的采用,暂未全面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大约相当于日本的八十年代。而成本太高、产业链不成熟是其中最大障碍。尤其是PC构件,由于生产规模小,不仅选择余地少,还需多缴纳17%的构件生产增值税,产品只能维持高价位。据了解,在珠三角生产PC构件的工厂虽多,但主要供应香港和日本,一方面这两个地区住宅产业化程度更高,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城市发达程度更高,出价方面更“大方”。
虽然为了工艺革新、环保尝试以及更实际的缩短工期的需要,一些开发商表示还是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本月万科联合了北京住总、北京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发展住宅产业化,但目前更多内地开发商还在观望中。
其次,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政策制度也还未得到规范。业内人士不止一次呼吁,应营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制定住宅产业化的技术标准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表示,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技术标准已经在编制过程中,会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完善的、适宜的标准结合起来。不过,政策补贴和奖励机制仍未成熟。
目前,北京、上海都实行了一定的奖励。例如,北京在2011年就发布政策,以容积率和住房面积奖励方式,吸引房企参加,对于积极推广应用经权威部门认证的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在财政和融资方面都给予优惠和倾斜。上海于2013年就已发文,把PC住宅变成硬性指标,2014年,对“装配式住宅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0%,还根据预制率高低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满足条件的PC商品住宅还给予不超过3%的规划建筑面积奖励。深圳对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保障房必须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建造,到1/3层数提前预售、奖励3%建筑面积。
只有广州,这一步还迟迟未迈出去。
第四篇:建筑结构设计与BIM技术学习总结(本站推荐)
“建筑结构设计与BIM技术”学习心得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的要求,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7月7日至8月16日举办高职高专建筑结构设计与BIM技术(企业顶岗)培训班。现将有关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周为理论学习阶段,后三周为企业顶岗实践阶段。本次培训的目标主要是熟悉Revit(BIM工具)软件、一般施工、设计类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使教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岗位规范、软件绘图、具备“建筑设计、结构设计、BIM技术咨询”岗位的职业能力。
一、实训单位概况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0余年来,学院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已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中南幕墙建筑幕墙施工一级、建筑幕墙设计甲级、金属门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拥有境内国际招标、境外工程承包许可证、GB/T19001-2000、GB/T28001-2001以及ISO14001:2004三项体系认证的现代化企业。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建筑幕墙行业前三强企业、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明星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幕墙行业功勋企业等诸多名誉。
二、顶岗实训基本情况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有PKPM公司的老师给我们讲授Revit(BIM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小别墅的建筑建模。然后对Revit软件的其他功能进行了了解,比如MEP管线,Revit高级应用,施工模拟等。
第二阶段的企业顶岗主要是在中南集团幕墙设计院幕墙设计所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的文化,工作程序等。在实践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幢综合楼的建筑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设计所的员工请教。
三、顶岗实训的体会
在一个半月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学习了解、广泛调研、亲身体会,我获得了第一手关于校企结合办学、以行业为需求、就业为导向的资料,加深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教学研究的进行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收获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从中,我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1、开阔了思路和视野,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比较对口的实训岗位上,本人努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并能灵活应用,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均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提升。通过参与公司的实际工程项目,本人对BIM技术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培养了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了学习积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实训工作之余,我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反思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学校和企业虽然属于不同行业,但是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在两个行业都是适用的,两者都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和服务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谋求更大突破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增加积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我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接触新领域,研究解决新问题,培养严谨科学的教学理念,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永不落伍。
在顶岗实训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对软件的学习比较片面,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和专业对口的建筑建模,对软件其他的功能应用较少,甚至有抵触情绪。虽然在BIM团队中精于其中一个专业模块就可以叱咤风云,但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做更为全面的掌握。这些均要在以后的在教学中加以完善。
以上是我近一个半来结合教学和企业实践的一点心得。由于我个人的理论水平有限,见识短浅,难免有所片面;我会在将来的工作和实践中继续体会,不断地修正,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五篇:装配式建筑学习总结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前景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前景
2017年11月20日,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樊长林博士为我校教师做了关于“土木工程发展专业建设探究”的讲座,尤其对发展装配式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于是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现状、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最近1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住宅体系,即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以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钢结构为补充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并且,在住宅技术研发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配套技术的整合正式装配式住宅推广的关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过程仍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的建造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它颠覆传统建筑方式最终占据建筑业主场阵地的主要原因。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有很多:
1、设计形式多样
目前住宅设计和住房需求脱节,承重墙多,开间小,分隔死,房内空间无法灵活分割。而装配式房屋“采用大开间灵活分割的方式,住宅采用灵活大开间,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具备配套的轻质隔墙,而轻钢龙骨配以石膏板或其它轻板恰恰是隔墙和吊顶的最好材料。
2、功能现代化
(1)节能:外墙设有保温层,极大限度地降低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能耗;(2)隔声:提高墙体和门窗的密封功能,保温材料具有吸声功能使室内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外来噪音的干扰;(3)防火: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防止火灾的蔓延或波及;(4)抗震:大量使用轻质材料,降低建筑物重量,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
3、制造标准统一
传统建筑物外表面若是依靠现场施工制成多种美观的图案,粉刷彩色涂料不出现色差且久不褪色,是十分困难的。但装配式建筑外墙板可以轻易做到这点。况且,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都可随时进行精密控制。
4、时间最优化
预制建筑最大的优点是缩短了现场施工的时间,对工期有更高的可预测性。预制建筑的项目能够节省时间源自工厂制造和现场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预制基础,因此现场在建造基础的同时工厂加工生产结构、构造构件以及服务系统和室内集成模块。
5、技术可持续化
尽管在建造过程中,使用集成构件早已经被提上了设计师和技术专家的议程,但是装配式建造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和环境保护理论体系发生交叉。如今,人们已意识到建筑垃圾造成的严重环境破坏。在诸如木材加工、砌砖、粉刷和装饰的过程中的切割和原料混合工序中由于没有集成装配的过程,也会产生多余而造成浪费,这种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浪费份额巨大。
装配式建筑在国外是大众化的产品。而在我国,到2010年前后,在设计、功能、生产、安装等方面也能够生产上述条件的装配式建筑。例如,一位需要购买房屋的顾客,走进一家房地产公司,公司他的要求就很快能装配一幢符合要求的住宅。目前我国钢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完全可以在建筑市场上大量使用。如果采用钢结构,配以石膏板、轻钢龙骨、岩棉、彩色外墙板、塑钢门窗、彩钢复合板等材料制造装配式房屋,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功能和舒适性上,都将优于现在的砖混和混凝土结构房屋。并且现在一批国内大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的推广装配式住宅,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看来,装配式建筑将是我国房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预制装配式建筑大到整体空间布局,小到建筑细部的每一个预制构件,将建筑群与环境雕琢的如此细腻。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向工业化发达国家学习的起步阶段,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各环节的技术是实践过程中首要攻克的难题,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环境、功能及美观等建筑设计方面的因素并无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建设量极大时间又非常集中,建筑工业化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虽然目前在预制建筑在住宅的发展上有了一些新气象,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产业链也不是很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支持和推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公共建筑开始在各个城市中不断出现,很多建筑由于功能和形式的需求采用了异形的结构形式,无法用传统的建造方法实现,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预制构件装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