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的力量》有感--陪伴是爱的开始
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教师读书心得
姓名:152 年级;一年级 2017年2月14日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陪伴是爱的开始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一下书名《教育的力量》,我以为会是讲述知识的伟大作用,知识怎样改变人的命运之类的课题,再仔细看小字“如何转化后进生”,这不正是我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吗?这不正是我亟待解决的心头大患吗?我如久经饥寒的乞丐,开始了对这份精神食粮的“啃食”。
教育,始于走近。读到陈霖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总是拿后进生束手无策——因为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走近他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后进生尤其是,不去了解他的小世界怎么去转化他呢?做为一个70名学生班集体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光环,而我要做到每个孩子的平等对待是何其的困难。走近一个孩子,必须去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所生长的环境,和家长的沟通是必须的,了解孩子家庭的观念,和家长沟通,孩子“现在的”样子一定不是单纯自己原因,是他生长的环境所决定。
发现,让教育更近。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意义而言,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上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其中,爱是人的一种归属需要,爱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而爱缺失,会抑制孩子的成长及其潜能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不能选择拥有生么样的父母和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我们教师可以选择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而选择一些合适的机会为孩子的父母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教,然后知不足。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该事情的看法困扰着。在很多时候作为教师,一个优生和后进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很难平等对待,因为这个孩子已经被我们无情的打上了“后进生”的标签。我们很难做到公正、合理,一个年纪尚小且自身情绪控制力较差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抵抗是不是就容易接受了。我喜欢陈霖老师提到的一个词“归零心”,它引领我们改变思维方式,让我们每天对人、对事的态度做一次更新,就像电脑“格式化”一般。孩子不应该被我们贴上标签,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他的改变,毕竟每个孩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
教育需要家庭,需要集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家长唠叨过“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内心很是抵触,可是我们更不应该把这个情绪再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自己
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的学生。自己两个孩子的相互比较,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较;自己班学生和优生的比较;成绩的比较等等。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班集体的关心。就拿我们班一个孩子来说,上学期一直是全托在托管,没少叫老师费心,脾气倔强,老师一丝都动不得,上课他乐意听就听,不乐意听老师要说很多话哄着他,和家长沟通过,家长表示尽可能的回来工作并带孩子,这学期真的回来自己带孩子了,孩子不在托管住真的很大区别,开学第一天就咧着嘴跟我说“老师我不住托管了,爸爸妈妈回来了”,我能感受孩子内心的喜悦,对于孩子来说,陪伴就是爱的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被认可的天性。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卡带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我很幸运在这种“困境”的时候遇到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迪,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态度,怎样将对后进生隐蔽的爱表达出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
第二篇:读爱的力量有感
读《爱的力量》有感
大竹县乌木中学
钟诗琪
从前,我看过这样一句话:爱可以拯救一切。那时的我对这句话还是似懂非懂,但读了《爱的力量》这篇文章后,我才真正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篇文章虽然非常简短,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它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姑娘,因为一场车祸而被送进医院,而且伤势非常严重。在她昏迷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妈妈,一位护士了解了孩子的父母已经离婚,无法取得联系时,义不容辞地承担’“妈妈”的职责。她轻轻地握着女孩的手,贴着女儿的脸柔柔地说:“女儿,有妈妈在。”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却玩久了一个频临逝去的生命。当人们将赞扬的目光投向那名护士时,她只却说了一句话:“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是呀!的却如此,爱是力量的源泉,她可以把人从死亡中拉出来,给人重生的动力,她是人类永恒的感动,更是生命的奇迹之源。爱是一个人生命的支柱,有爱的地方就会创造出奇迹。
其实,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又一次,妈妈由于太劳累病倒了,在这时,我那年迈的外婆来了。她不但帮妈妈做完了所有家务,还十分细心地照料妈妈。外婆的没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无不流露出对妈妈的怜爱。再回想过去,当我们灰心丧气时,是谁语重心长、不厌其烦地启发开导?当我们开心快乐时,又是谁与我们分享喜悦…… 一想到“爱”的字眼,我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第三篇: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寒鸦小学 韩凤利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范_文_先_生_网)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有感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席晶
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里的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良好的教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肖川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的强大力量。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随笔系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中精选百余篇编著而成的。虽然已经阅读过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两书,但捧读这本《教育的力量》随笔集时,我仍然产生了许多冲动与想法:我要把一些思想传播给老师们,我要把一些观点推荐给老师们,我也要把自己的一些随笔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我在肖川的文字里读到了他对教育的挚爱,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对教师的期许,对课堂的理解,对人文的敬仰,对民族精神培育的渴盼……而他对“打造有魅力的学校”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给予我这个校长很多启发。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这是肖川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列举了十个方面: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同伴关系、课外活动、课业负担、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规校纪、学校的社会声望、对学生的评价、学校风气。与其说是吸引学生,不如说是吸引家长。在这十个方面,有的是客观条件,而更多的是主观意愿。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给这十个方面排个队的话,或许首先会考虑“社会声望、学校风气、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课业负担等”;但如果真正给孩子们作个选择的话,他们则会更注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评价等”。因此,作为校长,办好一所有吸引力的学校,要考虑的方面的确很多。不过,在我八年多的校长生涯里,从家长、学生处反馈来的重要信息是:“我喜欢老师,所以我喜欢去学校。”老师,成为他们喜欢学校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校长,我必须非常认真地坚定一个信念:教师第一。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能够成为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人。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在我们做的一份调查中有这样的发现:博学、亲和、公正、风趣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许这是一位新老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爱孩子,懂得细心呵护,也能够虚心好学,于是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也许这是一位老教师,但他不刻板,不保守,既凭经验驾轻就熟,又能不断开拓创新,于是,孩子们也会喜欢他;也许这是一位中年教师,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他积极乐观、爱生如子,能承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孩子们会亲近他……因为爱老师,所以爱学校,也会爱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迁移。我希望孩子的这种积极情感之源——教师都能懂得并领悟自己在良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学习,改进自己,在学生的充分认可与欣赏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与满足感。
“教育者与领导者”是肖川的一篇关于“如何做个好领导”的思考与见解,读后我特别有感触。他对于“教育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阐述得清楚到位。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亦然,一个好的教育者也一定是个好的领导者。他的许多论述给我启发。他说,“人们钦佩的领导者是这样的人:正直诚实,具有远见卓识,富有感召力并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一个好的教育者一样,一定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说,“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他也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几乎必然要去克服人们固有的惰性或冷漠,以及他们的玩世不恭、不信任或抵制。然而,这都是你的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被这些消极因素拖垮,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困难局面,是你区别于别人的一个宝贵品质。”是啊,每一个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不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领导者完全的素质与能力才就任的,而是在岗位上不断磨炼与成长起来的。就这一点而言,肖川以上的几条观点的确能够给人积极的暗示与启迪。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压倒一切”?但“不被一切压倒”的信念与坚韧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谁能保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积极的、支持与理解团队中所有工作的?但“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并努力影响与改变一些消极的存在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强有力的人”不是指盛气凌人、专横跋扈、咄咄逼人的人,而是对人充满体恤、谦和平易、从善如流的人。“强有力的人”就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追求坚毅的人。肖川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会成为我一个努力的目标。
还有一篇特别吸引我的文章是“校长的职责与境界”。他说,校长究竟靠什么来形成和保持在师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概括地说: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在我看来,校长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够唤醒每一位教职员工心灵深处巨大的潜能,唤起他们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带给他们更丰富、更真实和更强烈的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并将这所有个体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而要
做到这一切,需要校长的领导智慧与个性魅力。我深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很多时候,有的老师还只满足于完成一天的工作,因为的确工作负担比较重,工作比较累。大班容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的责任在于我。一方面优质教育的需求要满足,另一方面学校客观办学条件仍欠缺。而真正的“力量”一定需要自发地、主动地积聚与爆发的。作为校长,我不能不负责任地“强迫”老师超负荷工作,那是泯灭人性的。只有积极引导以期感化,提供支持以期唤醒,以身作则以期熏陶,创造条件以期成就。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是我的想法。因此,加大学校“分享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给每个教师以平台、舞台与机会,激发向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积极的氛围熏陶人、用分享的文化凝聚人,让每一个实小的教职工能够确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建造幸福的精神家园。为此,当不懈努力,更有作为。
在阅读这本《教育的力量》时,我时不时被一些精彩的随笔感染,迫不及待地要与人分享。于是,我向相关部门、老师进行了阅读推荐。推荐仅供参考,但表达的是一种愿望:教育的力量需要大家共同集聚。我们需要一种力量——厚积薄发、不断进取、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我们也需要一种姿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五篇: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青岛天山小学
马田雨
《教育的力量》一书,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教育故事之一。育人工作是有规可循的,转化学业不良学生更需要智慧,因此,教师在平日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要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去研究个性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真心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