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一个字概括:难,两个字概括:枯燥,三个字概括:很抽象。可能大家觉得文科的学习能难道那里去,它有理科的微积分难吗?它有物理学的行星运行轨道推算公式难吗?它有建筑学的园林设计难吗?我只能说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
最初刚拿起这本汉语史稿书时,随便翻看了几页就觉得看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本书上都是繁体字编写的内容。虽说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认识繁体字是必须的,但是由于从小接触的简体字,突然间要学习一本厚厚的繁体字书籍,心里还是有所抵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看到一本厚厚的繁体字书籍,大家首先就输在了兴趣上。更何况我们即将学习的又是这么一门枯燥乏味难度系数很大课程。真的搞不懂王力老先生为什么要用繁体字编写这门本身就枯燥的课程指导书。
还记得老师讲到第二章语音的发展时,大家各种吐槽各种倒苦水,什么“原来文科也有听不懂的”、“ 终于到了汉语比英语难懂的地步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之类的话语不绝于耳。大家很无奈也很彷徨。我觉得,汉语在发展进程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语音了。上古的祖先们对于同一个字的发音到现在已经变化的面目全非了,偶尔会有个把字词的语音变化不大,依旧存留于一些地方方言中。而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哪里还有多少同学能清楚的记得自己家乡的方言怎么发音?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信不信由你,已经消灭了一些或者同化了一些方言了。没有夯实的方言发音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虚无缥缈的,毫无根基的,所以说,同学们在学习语音的发展这一章时感觉很抽象。再者说说语音的一些必须掌握的专业术语吧,从广韵的35个声母到广韵的206个韵母,再是从合口呼到开口呼,又是每呼分四等,各种专业术语现在依旧在脑海里打架。一张张元音舌位图画得我晕头转向。还好,最难最抽象的语音部分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了。
老师曾开玩笑的说过如果他上课不穿插讲些有关语音的笑话或者是让同学发言讲些各自家乡的方言词汇,估计大家早就睡着了。也难怪,这样的课程要想讲的生动有趣、趣味横生,简直是比登天都难啊!王力老先生能够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编纂这本汉语史稿书,实在是令人敬佩!敬仰!敬重!我们敬业的周老师能够一遍遍的给学生讲这本汉语史稿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一句,咱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真真儿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第二篇:中国货币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货币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
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 1
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正如诗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
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诚然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广泛的统一战线,没有人民的力量,就没有
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了依靠美国、军队却抛弃人民的国民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为人民群众是时间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坚持“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原则。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作为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 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因此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
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中国货币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货币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谈中国货币史,有太多的东西可说了,因为中国货币史长达五千年之久,可谓博大精深啊,要是面面俱到的话,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了,我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我就谈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吧。
自从学习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以来,感触很深,接触了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东西,例如:纳斯达克、前美联储、华尔街„„还有一些名人,原来什么事情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的,也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每件事背后都有一些经济因素制约着。还有一些对于我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货币史的历史也深深的吸引了我。
最近在看《中国货币史》这本书,其中有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暂且给这个小故事命名为“传奇”。**牧**满山遍野生长着一种落叶乔木——构树,其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因叶上布满细细的茸毛去油污力强,所以从古到今常被村民摘来洗碗擦锅。正所谓“平凡的生命背后有传奇”,人们绝对想不到,北宋时,“洗碗布”被开发成了纸币,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段显赫的货币历史。
“洗碗布”的蜕变:以楮为券的“货币年代”
构树,是**常见的本土树种,古名楮。构树不仅树叶去污力强,而且其树皮加工成的楮纸,白度、平滑度、紧密度及吸墨性都不错,于是“人们砍枝剥皮,用作造纸原料”,唐宋时代,作为“洗碗布”的构树已开始华丽蜕变,许多名贵纸张都是以楮纸再加工制成。
从唐朝开始,**成为**的造纸中心,巴蜀学者谭继和告诉记者,“这在元代著的《签纸谱》中有记载”。当时,**不仅牧**上满山遍野生长着这种落叶乔木,甚至田间地里也开始广种构树。
宋代,民间造纸业十分发达,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四川**中和场一带生产的楮纸名闻天下。
但是,这些内因并不表明**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纸币的诞生地,在谭继和看来,起决定作用的是外部因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造纸术发达的支撑、雕版印刷术的推动,以及四川人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运出川,使得川蜀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成了一个大问题。铁钱的价值与铜钱比,基本上是1:10比率。同样一桩买卖,使用铁钱交易,其个数要比铜钱多数倍,清点、保存、运输上的负担难以承受。据记载,当时买一匹布,需要铁钱约两万文,重达500斤,不得不用车来装载。
商人要来川做生意,四川商人要出川交易,都必须携带沉甸甸的大量钱币,千辛万苦地奔走在崎岖险峻的蜀道上,长久下去似乎不是办法。于是,聪明的四川人一拍脑子,办法有了!
公元十世纪末,**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交子铺”,一种用楮纸刻印的票据——交子也由此产生。交子用钢版印刷,版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
交子铺:发行“存折”的“银行”
据考证,最初的交子铺,是代客商保管钱币的店铺。客商将自己的大量金属钱币存入交子铺中,交子铺则写给客商一张票据作为凭证,这张票据就是“交子”。
这种流通于民间的纸券,虽然也使用印信做记号,并有暗号题写,但由于分散发行、缺乏信用,印制十分简单,很难达到防伪的目的,冒领之事时有发生。此后,一些富商联合起来,以他们的财产作为信用保证,正式发行了“私交子”。私交子用红、黑两种颜色印刷,以复杂的图案和秘密记号来达到防伪的目的。客户向交子铺交纳现钱,交子铺将钱的数量用手工填写在纸券上发给客户。这种书写面额的交子,在当时有点“存折”的味道,成为提取铜钱的佐证。
据史料记载,四川民风淳朴,当时的交子铺信誉普遍较好。后来,一些商人发现,在购买货物的时候,不必每次都拿着交子去铺里提钱,再把现钱支付给对方,而只需直接将自己的一定数额的“交子”票据交给对方就行了。卖方拿到交子,既可以随时去铺子提钱,也可以把交子用作自己购货时的支付手段。这样一来,交子在市场中开始流通,成了最早的“山寨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从洗碗布到交子,只是这些历史中的一部分,中国货币史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货币史像中华文明一样经历的五千年,真的有太多的可阅,可学习的地方了。
第四篇:汉语史论文
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
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
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兵、地”、“蔓草”是不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
二、被动式
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被”字式等。
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
(一)“于”字式
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于”表示处所。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以上表示时间。
先民有言,询于芻荛。(《诗经・大雅・板》)。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郑伯克段于鄢》)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
(二)“为”字式
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
有时,“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句式。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上下》)。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为„„所„„”结构是战国末期以后,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古汉语里,介词“为”后的行为动词优势也可以省略,使“为”和“所”连载一起出现。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为”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比较广泛。用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的语义是由动词“为”转化而来的。所以“为”的本义是作动词,表示“做、作为、成为”等,之后才慢慢演变为表示被动的意义。
(三).“见”字式
这中句式通常是在及物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被动式。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话总用助动词“见”构成的被动式“见”字后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施动者。放句子需要明确表示动作的施动者是,则需要用“于”字里引出。这和“为„„所„„”式都是比较确定的被动句式,一般只要出现这样的句式就可判断为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后来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又演变成了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这类句子的结构域“见”字句的被动式结构相同。但是,根据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当“见”字表示被动式,句式结构为“受事主语+见+动词”,当“见”做副词时,句式结构为“施事主语+见+动词”。由此可辨析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四).“被”字句
“被”字句在先秦时很少出现,在汉代才出现得多一些。“被”既可以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也可作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主语+被+动词”或“主语+被+名词+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白居易《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含有“被”字的句式都理解为被动。例如: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闻妻言,如被冰霜。(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被”字的本义为“衣被、寝衣”,表示被动意义的“被”是由本义引申为“覆盖”,再引申为“蒙受、遭受”,最后由及物动词“蒙受、遭受”虚化为助动词的。因此,当“被”字后面仅有名词而无动词即为“主语+被(动词)+名词”时,“被”字本身就作为动词用,再结合全句或上下句的语义关系,即可知上面三个例句中前两例句的“被”的意思是“蒙受、遭受”的语义,第三个例句中的“被”的意思为“覆盖”的语义。三.总结
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丰富多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巧妙地运用语境关系、句式转换、文言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方法来分析、了解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发掘汉语无限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
王力《古代汉语》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
《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标志和句法结构研究综述》
第五篇:汉语史学习心得
《汉语史》心得
学了一学期汉语史这门课程,说实话,我本人对语言类的课程有些恐惧,感觉语言类的课程太难了,但通过这一学期对汉语史的学习,虽然没有学的十分好,但我对语言的反感不是那么的强烈了,也对我们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汉语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地增加音节,减少音节或者音节永远的消失。通过学汉语史我对一些语言学学家有了比在古代汉语课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古代的学者段玉裁,近代的学者王力、吕叔湘、蒋绍豫、向熹等人,外国的学者太田辰夫。
通过这一学期的上课,我了解了汉语史这门学科的创立的标志是1958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的出版,对于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文字学有了比以前跟深刻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是较浅层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而且接触到了《切韵》这本韵书,知道了“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等36字母,知道了用反切上字、反切下字来了解声母类别和韵母类比的方法。
总之,通过对三十多节课对汉语史的学习,虽说没有把汉语史学的十分精十分透,但是也是我比较用心学用心听用心记的一堂课,也了解了汉语史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的组成部分,哪些学者对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还是要谢谢老师的讲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