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时间:2019-05-12 13: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第一篇: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是少有的学识渊博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象的风貌,但也是出名的艰深、难懂。《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其导言部分则全面的阐释了其本人的哲学观。

关键词:逻辑学;辩证法;黑格尔;导言;思辨

正文:虽然人不必先学习逻辑,也能正确的进行思维和推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回避《小逻辑》的理由。阅读《小逻辑》对我是个不小的挑战。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他从绝对理念出发,也就是从概念出发,来进行其逻辑体系的推演。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角度出发,沿着黑格尔给出的起点去进行阅读。当然,我们也要本着“批判的态度”进行阅读,不能因为盲目信从或畏惧回避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小逻辑》是黑格尔关于人类普遍思维的认识,首先是他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读《小逻辑》首先是对黑格尔的思维方式的认识。他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存在、本质和概念,这但个阶段内在的又分为若干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逻辑发展是个辩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是否定了自身又包含了自身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概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按照黑格尔德解释,他的逻辑完成了一个圆圈,即终点就是起点,只不过是发展了的、提高了的起点,扬弃了自身否定性的起点。存在是作为概念的存在,而概念则是最高的存在,也就是人类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黑格尔的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小逻辑》一书。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和观点,如“绝对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里的论述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黑格尔对“逻辑”这个概念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小逻辑》里明确指出,他所谓的“逻辑”是一种跟普通理解上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一言以蔽之,逻辑就是形而上学,即研究事物存在及其本质的纯粹的哲学。

抛开哲学立场不论仅就哲学的形式而言,《小逻辑》在形式上是极其完整的、完美的,在论证的形式上,可以说一个楷模,按照黑格尔本人的话说,他的论证完成了一个圆圈,达到了自圆其说。辩证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步步衔接,滴水不漏。

一、个人对导言部分的解读

因为《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的第一个部分,所以《小逻辑》前这个导言不仅仅是《小逻辑》的导言,也是《哲学全书》的导言。一共十八节,个人感觉这个导言非常简明又非常重要。黑格尔先把核心问题铺垫一下,使读者理解什么是哲学,以及他如何阐释的哲学。

下面我简要说明一下我对导言的结构、大意的理解与原文的摘抄

§1哲学没有现成的对象与方法,哲学不能满足于熟知,不能满足于假定;相反,哲学应当指出事物的必然性,应当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这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的要求:用概念思维,而不是凭感觉去猜测。

§2-§12从逻辑方面说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2哲学的方法:纯粹思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3思维一般作为意识的对象,与它的各种表现的特殊性:“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所以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象这样的表象,一般地讲来可看成思想和概念的譬喻。但一个人具有表象,却未必能理解这些表象对于思维的意义,也未必能深一层理解这些表象所表现的思想和概念。反之,具有思想与概念是一回事,知道符合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表象、直观、情绪又是一回事。”

§4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

§5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把意识的真实内容翻译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且反而能更正确地认识”

§6活的哲学或哲学的生命:“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

§7哲学从开端处即与作为反复思索的“后思”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重新开花时,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思想,如象希腊哲学初起时那样和现实缺乏联系,而是于初起之时,立即转而指向着现象界的无限量的材料方面。”

(“后思”即“反思”。反思和思辨,按我对黑格尔的解释,反思就是主体对外界反应的反应,是对思维的思考。比如我想做笔记,想怎么做成,是正思。思考想做笔记这个想法,那就是反思。如此说来,我也可以进行“反思”,我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认识就是一种对社会这个概念的反思。而“思辨”就是辩证的思维,一种思维的方式,把辩证法运用到思维的过程中,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8—§9经验知识的有限性与两类哲学知识的无限性:

§8关于自由、精神和上帝的知识,包含着无限的内容。

§9与经验的思维不同,思辨的思维也是无限的,包含真正的必然性:“思辨的思维,即真正的哲学思维。这种足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的反思,就其为一种反思而言,与上面所讲的那种抽象的反思有共同点,但同时又有区别。这种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

§10对思辨思维的考察,即思辨逻辑:“思辨思维既自诩为足以认识绝对对象(上帝、精神、自由),则对它的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何在,能力如何,必须加以考察和论证。”

§11活的精神的自身运动:正、反、合与回到自身:“更进一步,哲学的要求可以说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于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而以思维为它的对象。这样,精神在最深的意义下,便可说是回到它的自己本身了。因为思维才是它的原则、它的真纯的自身。但当精神在进行它的思维的本务时,思维自身却纠缠于矛盾中,这就是说,丧失它自身于思想的坚固的“不同一”中,因而不但未能达到它自身的回归与实现,反而老是为它的反面所束缚。这种仅是抽象理智的思维所达到的结果,复引起的超出这种结果的较高要求,即基于思维坚持不放,在这种意识到的丧失了它的独立自在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忠于它自身,力求征服它的对方,即在思维自身中以完成解决它自身矛盾的工作。”

§12出发点和方法:以经验为出发点,否定的方法,对康德所谓理性没有“经验”作为对象的超越:“所谓经验是指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而言。超出经验的要求成为鼓励思维进展的刺激,而思维进展的次序,总是超出那自然的、感觉的意识,超出自感觉材料而推论的意识,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因此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取一种疏远的、否定的关系。这样,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理念(绝对或上帝)多少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也给思维一种激励,使它克服将丰富的经验内容仅当作直接、现成、散漫杂多、偶然而无条理的材料的知识形式,从而把此种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种激励使思维得以从抽象的普遍性与仅仅是可能的满足里超拔出来,进而依靠自身去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可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的自我超越有两方面的动力,一是上帝等无限对象在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牵引,二是经验科学的否定)。

§13也可以从历史方面(哲学史方面)说明哲学的发展:“一提到哲学,许多人便借口说,由于哲学有许多不同的体系,故每一体系只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哲学本身,借以作为轻蔑哲学的根据,依此种说法,就好象樱桃并不是水果似的。有时常有人拿一个以普遍为原则的哲学体系与一个以特殊为原则,甚至与一个根本否认哲学的学说平列起来。他们认为二者只是对于哲学不同的看法。这多少有些象认为光明与黑暗只是两种不同的光一样。”

(光明=哲学,黑暗=对哲学的否定)

§14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全体:“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15黑格尔哲学:一个由许多圆圈构成的大圆圈:“这里面每一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环节之中。”

§16对于“哲学全书”的说明:它的大致面貌——哲学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

§17哲学的起点或开端的特殊性:“哲学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起点或开端:哲学是由于思维的自由活动,而建立其自身于这样的观点上,即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换句话说,科学的概念,我们据以开始的概念,即因其为这一科学的出发点,所以它包含作为对象的思维与一个(似乎外在的)哲学思考的主体间的分离,必须由科学本身加以把握。简言之,达到概念的概念,自己返回白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

(由于黑格尔把哲学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所以可以用亚里士多德对有机体运动的理论加以说明:哲学的起点或开端颇似一粒种子,以后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它重新生出种子的时候,它便完成了一个“圆圈”)

§18哲学各部门的划分,带有预想的性质:“哲学全书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二、总结

黑格尔在其导言中,集中谈到了哲学的开端问题。按形式逻辑理解,追寻哲学的开端会导致无穷追溯。而黑格尔创造性地把哲学的开端理解为一个辩证的矛盾,不是僵死地理解开端,是把开端视作生命。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哲学观,尤其是谈到作为思辨科学的哲学本身和经验科学,以及与泛泛使用哲学这个名称的一般理论学说的区别。黑格尔通过导言部分对哲学的设定,使得随后在《小逻辑》正文部分对逻辑范畴的详细阐述和思辨演绎才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依据。换句话说,只有在对黑格尔哲学本身有了总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根本主题、主要内容和范畴规定等基础性问题。所以导言也是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入口和重要的关节点。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 [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二篇: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结33 杨培元201301022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马克思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通过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德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哲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消灭德国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宗教批判(1—7)、德国现状分析(8—21)、德国的理论(22—27)以及德国应该怎么办(28—48)。行文思路是先以历史上对宗教的批判为引子,通过对比提出对政治和法的批判,引出全文中心。接着通过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证明德国制度的落后以及哲学理论水平的先进性(通过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从而得出应该消灭旧制度并批判德国哲学来实现变革。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德国未来变革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而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的工具。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用其激昂、锋芒毕露的笔锋,对现存的统治思想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由此出发,他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归属于国家的概念领域。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马克思还指出,国家不可能超越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

我们可以总结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理论内涵,从中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

(一)马克思揭示出人是人最高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观点:人的本质即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或者权利、或者说是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好事物。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我们组成员的认同,不知道在座的其他组同学是怎么看待的。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只去寻找非人了。”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象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在这一部分最后,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很显然,我们读者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怎样实现实现自己的本质呢?人怎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呢?那就是要批判现存的使人不成为人的制度,批判把人不当作人的法和国家,使人成为国家和法的主人,才能实现自我。这就是马克思在后面所阐述的要达到的人类解放。

(二)人类的解放或者彻底的革命需要彻底的理论来指导

在以下两页的篇幅里,马克思描述了德国的现状:比如,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呵!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描述现状后,马克思自然表露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马克思头脑的激情,而是他激情的头脑!

虽然德国历史现状低于当代其他政治国家水平,但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却异常的发达,正如文中所言,“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马克思随后提出,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既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现代文明保持同步,那么还为什么还要批判它呢?马克思随后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第7页最后一段)以及,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宗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这样,我们就很明了,因为德国的这种观念上的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在其他国家已被实践证明存在缺陷,因而应受到批判,何况这种理论本身高于德国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

那么德国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人获得彻底的解放,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常水准呢?

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意思就是说,德国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就是那种能够反映人的普遍要求的,真正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德国人的普遍解放!这正好跟第一个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观点相衔接,相呼应。

(三)德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而不是纯政治的革命

德国人的普遍解放所需要的理论找到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了彻底的理论就可以了呢?马克思语气很坚决的说: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那是什么困难呢?那就是德国不能象英国、法国那样进行纯政治的革命。文章里面对纯政治的革命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接着,马克思作了具体分析,我这把纯政治革命的条件归纳为两点:第一,一定阶级和市民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对立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而它还能作为整个市民社会的总代表。第二,一定阶级必须是处在革命的上升期。它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同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

反看德国,他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革命对象即德国各邦政府把现代国家的文明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起来了,因而革命的水平就应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马克思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着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第11页第4段)第二、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在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刚刚卷入同贵族的斗争就卷入了同无产者的斗争;资产阶级还不敢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思想,而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是陈旧的了。德国资产阶级缺乏那些彻底、勇敢、尖锐、无情,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第13页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狭隘性,这使得它很难形成为一个革命的阶级。因此,德国不可能进行象英国、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

那么德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呢?正如文中所问,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马克思马上给出了回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到这里,马克思终于提出了无产阶级这个概念。他看到了,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地位,它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不象其他社会阶级那样狭隘、无情与自私。它的现实要求就是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它可以代表普遍的人的需要。因而它是实现人类普遍解放的心脏!

上述三个观点之间其实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的本质,又从对德国现状及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得出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彻底的理论的来指导,最后又从对德国与当代其他国家的区别中得出在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实现人的普遍解放。其中包含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马克思关于革命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它阐明了革命是解决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和直接动力,改革是先进国家完善自身、保持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但是通过阅读某些相关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这种批判中,在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进行批判而得到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这里的市民社会思想还不够成熟。在之后的《巴黎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市民社会,得出了生产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的结论。而后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研究,得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动力,得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唯物史观原理,至此,科学的市民社会思想才得以完成。

第三篇: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首先非常感谢那些翻译本篇文章的译者们,是你们才让我们看到一篇如此有深度的文章,让我们能够了解到那时的马克思。

读过整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只是读了一遍,文中的话语是如此的艰涩,感叹马克思是如何的伟大,如此的文章是如何构思而出的,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时代去解读当时的情况会怎么困难。

文中有一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我深表同意,试想如果在古代想要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光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是万万不行的,它必须依靠着刀枪身体,堆积而成的。想想现在的情况,我觉得自己的国家就有些类似,任别人(暂且将其称之为人吧)如何采取实际行动而我们依然申明,声讨,只会以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语来安慰自己国家的人民,“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可笑!要怪也只能怪制度的腐败人的腐败!不大刀阔斧地变革一下,只会任人鱼肉。

第四篇:读黑格尔有感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读黑格尔有感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康德和费希特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下成为近代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开创了哲学史上的新的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伟人,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可说是大器晚成。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高中思想政治书上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记得,“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我们把它当做唯心主义的名言,恐怕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都不赞成黑格尔的理论,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的黑格尔的那种精神。黑格尔的话仔细研究会使人有一种沉迷于其中的感觉。在大学时期我读了几部黑格尔的名著,静下心来仔细读下去后,便明白了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一个智者的角度阐述人生的真理,让深邃的文字与思绪共同思考深奥的人生。“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这是黑格尔的积极。与老子庄子不同,黑格尔向往的自由,不是一种逍遥,而是一种智慧的存在,一种绝对的精神。“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可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偏激的思想。

读过黑格尔的人都知道,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精神有过一段评论,西方学者在中国文化中很推崇的中国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最着力反对的也是中国伦理精神。在他的眼里,中国的伦理道德甚至算不上是一种精神。“伦理”在黑格尔哲学中包括道德,家庭、社会、国家、法律等,他对中国伦理的评价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 黑格尔如是说的依据是,中国的伦理没有“主体性”因素,没有自由的精神。“主体”和“自由”是黑格尔规定“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辩证的运动,而“主体”就是运动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精神的价值。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它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体首先转向自身,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性。其次,主体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获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后,主体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活动中获得完全的自由。他否定中国伦理具有主体性和自由,无异于把中国伦理排斥在人类精神之外。

我想通过上段的论述,黑格尔的主体、精神与自由的联系,已经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宗教的问题上,黑格尔说过“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有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 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宗教的民族才是最可怕的民族。我理解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不相信宗教,只注重物质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信仰,把追求利益当做人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任何手段。黑格尔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态,如希腊哲学和艺术、希腊罗马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和自由,它们构成了人类精神进步的环节。我记得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时,似乎并没有死很多人,中国人民很自然的接受了佛教。这在西方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在西方看来思想的入侵比物质的侵略更为严重,你可以夺走他的财产,并不可动摇他对上帝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些信仰,使得有宗教的民族从内心产生一种良知感和罪恶感,从而限制了人类的兽性与残忍。而在中国,我觉得利益是最大信仰。

黑格尔的哲学不的深度与高度无人企及。当我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其感受可以用几个字形容:一见如故,为之倾倒。很多人批判黑格尔,实是对他的误读,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很显然是对黑格尔的误解,孔子读不懂老子,尚且感叹:其犹龙耶!马克思读不懂黑格尔,却来批判,这种批判是有幼稚性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差距,如同孔子和老子的差距,马克思的哲学很容易被世人接受,孔子的思想也很容易被世人接受,黑格尔和老子的思想,则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可以说:我把马克思的哲学读懂了,我把孔子的思想读懂了。但是谁敢说:我把黑格尔的哲学读懂了,我把老子的思想读懂了。在西方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可与黑格尔相媲美,人们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读黑格尔,去读老子,这就是哲学的深度与高度!老子用最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复杂的思想,这是老子的优点也是老子的缺点。而黑格尔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为亚里士多德所不及,这是黑格尔的优点也是黑格尔的缺点。而老子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这就是东西文明的互补!说到东西文明,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释伽牟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无人同样敢说,我把佛经读懂了,敢说,我达到释伽牟尼的境界。哲学和宗教,需要用心去悟,读是读不懂的,哲学和宗教能够拯救人类,末日来临时,许多人都已成为哲学家,许多人都已成为宗教家,这就是人类的方向!而宇宙和人类的终结,必将带来更新,这就是“终结”的意义!

回忆高中所学,马克思青年时期疯狂痴迷于黑格尔的理论,在黑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今日的发展,也足以显示黑格尔对于后世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对后世的贡献不只是哲学方面,在美学和逻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可见黑格尔的智慧足以使后人敬仰。在美学本身,黑格尔继承康德而对康德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判。康德在《美的分析》里把审美活动看成只是感性活动,认为纯美只关形式,涉及内容意义便破坏了纯美。这种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在当时的美学界以至在现在的资产阶级美学界都是占优势的。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就是要驳斥这种风糜一时的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和理性的内容对于艺术的重要性。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这样说,到了黑格尔,美学的天地开阔了。黑格尔指出,逻辑学是哲学体系的灵魂,它研究哲学的精神性表现,即研究精神的概念化系统。由于精神表现为概念系统,因此,逻辑学所研究的东西是抽象的、不现实的阴影。相反,自然哲学则是具体自然现象中的概念,也就是研究有血有肉的精神。如果说离开了自然现象的概念是一种无所依附的幽灵的话,那么结合了自然现象的概念就是活生生的东西。但是,精神性的概念如果停留在自然状态中不再前进,那么精神就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本性。自然必须要产生出精神,精神是自然的真理和终极存在。自然离开了精神就是死寂的东西,就丧失了灵魂,因此,精神必然要克服自然事物对自身的束缚,成长为完全的“巨人”。所以,自然哲学必然要走向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才是最高的学问,它研究以自由为特征的创造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逻辑学的弱点和自然哲学的弱点都得到了克服,精神最终解放了自己,成为主宰一切的“灵明”之物。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来作为结尾,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循着黑格尔的足迹,寻求思想的至高境界。

第五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以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应该属于这样一类人——内心强大但是疯疯癫癫,绝大部分都神经质。为什么呢,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仔细一想结果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我看来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哲学,还是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归正传。

整篇文章看下来,除了几段还能懂些,其它的艰涩难懂,就其中能看懂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人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对某种东西的敬畏,缺乏这种东西的人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鬼才知道何时会爆炸,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依然存在着宗教而不取缔它的原因吧。

无可非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规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个去发现它的人,也许在某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就必然会存在一个人去发现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课时候老师找人回答问题,许多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师点到自己,这时他们往往都希望某某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就必然会跳出来某个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来回答这个问题,种种种种的环境必然会存在一个必然的事情。所以说马克思的出现是必然的,或许即使不出现马克思也会出现候克斯,牛克斯,什么什么克斯。

一个人的口舌再怎么厉害,遇上蛮不讲理的人,结果也是一拳头被撂倒,就好像美国人一样,试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后代会跟你讲什么道理么,有些东西是留在基因中,无形的一代传递一代,不过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头脑,知道利用别人来为自己服务,知道师出有名,即使站在人们的对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无话可说。

下载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小逻辑》有感

    读《小逻辑》有感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我对这本书作者的好奇。本书作者黑格尔乃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名气之大让我在很小的时候便有耳闻,也听说其理论晦涩难懂,使很多哲......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读书报告 田继元1 一、 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 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阐释了宗教为何会吸引现实的人......

    杨祖陶:黑格尔《耶拿逻辑》初探[★]

    杨祖陶:黑格尔《耶拿逻辑》初探一、问题的提出研究黑格尔哲学,甚或读懂黑格尔哲学,必须深入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部,而不能绕过其体系。这是因为黑格尔哲学的每个观点都只是其体......

    数字逻辑感想

    数字逻辑实验感想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数字逻辑实验课,在实验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不到的东西。为期六周的的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回顾这六周的学习,感觉......

    逻辑的世界读《小逻辑》有感

    逻辑的世界 ——读《小逻辑》有感 内容摘要:逻辑学是哲学的基石,黑格尔的逻辑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但是这套逻辑体系并不是最完美的,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及不......

    读《自然辩证法导言》有感(5篇)

    读《自然辩证法导言》有感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对曾经一提起来就觉得特别深奥的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些小小的了解,这点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说明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对自......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

    读黑格尔的那群人的杂文随笔

    请放心,这并不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原因很简单——我并不敢说自己读过黑格尔。这对于一个致力于考入高等学府的文科生来说,也许是一种悲哀,说明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