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黑格尔的那群人的杂文随笔
请放心,这并不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原因很简单——我并不敢说自己读过黑格尔。这对于一个致力于考入高等学府的文科生来说,也许是一种悲哀,说明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远,甚至可能根本没上路,不过并不重要,反正我想讲的,还是读黑格尔的,那群人。
活在我待的这个地方,不会辩论和慷慨激昂的阐述自己思想的人,是会面对诸如“你是谁呀”这种打脸问题的。即使老师口口声声说着,你们太不像文科生——尤其是成绩还很好的文科生——了些,不够狂,我想他心里还是明白,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底下总是暗流汹涌,而他能看见的一朵小水花,往往象征着后头有巨浪滔天,只不过全班同学默契的把争论和演讲挪到课件和自习,宁可沉浸其中时撒些集体拉肚子的拙略的谎,也不愿向他交代刚刚讨论了什么,若是硬问,大约会被气个七窍生烟。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我们的信念就是,老师总是错的。
老Z算是个中翘楚,曾把语文老师辩个哑口无言并以此为荣长达半个月——这期间他的语文作业是其他人的两倍——直到另一位同学也获此殊荣。我曾有幸和老Z同桌半个学期,纵览了他的书单,对于他这种资深文科生,辩论发烧友而言,什么《庄子浅说》、《中国哲学简史》都已经是过去了,连《瓦尔登湖》都排不上前几位,能让他安静坐下来,带上眼镜,老老实实花一下午时间啃上几页的必定是诸如《纯粹理性批判》《逻辑学》这类如雷贯耳的大作。虽然其间翘掉了一节历史,一节地理,没有写数学作业,他还是能一边对我动弹不得的耳朵大发品评,一边抄我的数学作业。有老Z在边上的日子总是热闹,他会以关西大汉的豪迈舌战群儒后扭过头来,喊你爸爸央你帮他带午饭,费事,但充满了心理和学术成就感。
小R和他就不一样,是那种你看到她就会不由自主叫她爸爸的人,而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个茁壮成长的好学霸,有了这个后桌我总算也能抄抄别人的数学作业。但小R有两大缺点,一是她的名字,有一个叫你怀疑自己的舌头少根筋的读音,一个摸不着头脑的含义,即使在我们班也鲜有人叫对。其次是,小R很少和人辩论,她通常选择一击秒杀,教你怀疑自己刚刚的理论就是堆垃圾,我被一剑封喉一次后就选择与她短兵相接,宁可装疯卖傻也不自取灭亡。还有一点也很烦,她是个和老Z一样的书虫,也幸好她不会宣讲自己的体会否则我就只好接一盆水,深深的淹死我自己了。
当然了,在别人眼里我并不比他们好多少,话多嘴欠神经质,一入书海不知愁,去借书的时候,老先生也评价我们读的书太高深,有些眼高手低,因为“这些都知道我这个水平才能看懂的书”,我嘻嘻一笑回答长江后浪推前浪,被老爷子一拐棍敲死在地板上也许是活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啃书的信念。读文的小屁孩们日后有的是时间积淀,融会贯通,时下我们该做些小屁孩的事,眼高于顶,随时上天。中年人负责发展,老年人负责指导,年轻人就只好负责质疑,去疯,去吵,去喊,去骂,用尽最后一点评头论足的机会。
当北京寒风凛冽,我们因为雾霾不能去跑操,兴高采烈地抱着书溜出教师,去找一个隐蔽又阳光灿烂的地方,摊开黑格尔的《逻辑学》,向死亡诗社里那些中的年轻人一样,一人一句,大声朗读,兴奋争论。
读黑格尔的那群人像疯子一样。
可是一群快乐的疯子!
第二篇:读黑格尔有感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读黑格尔有感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康德和费希特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下成为近代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开创了哲学史上的新的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伟人,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可说是大器晚成。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高中思想政治书上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记得,“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我们把它当做唯心主义的名言,恐怕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都不赞成黑格尔的理论,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的黑格尔的那种精神。黑格尔的话仔细研究会使人有一种沉迷于其中的感觉。在大学时期我读了几部黑格尔的名著,静下心来仔细读下去后,便明白了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一个智者的角度阐述人生的真理,让深邃的文字与思绪共同思考深奥的人生。“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这是黑格尔的积极。与老子庄子不同,黑格尔向往的自由,不是一种逍遥,而是一种智慧的存在,一种绝对的精神。“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可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偏激的思想。
读过黑格尔的人都知道,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精神有过一段评论,西方学者在中国文化中很推崇的中国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最着力反对的也是中国伦理精神。在他的眼里,中国的伦理道德甚至算不上是一种精神。“伦理”在黑格尔哲学中包括道德,家庭、社会、国家、法律等,他对中国伦理的评价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 黑格尔如是说的依据是,中国的伦理没有“主体性”因素,没有自由的精神。“主体”和“自由”是黑格尔规定“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辩证的运动,而“主体”就是运动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精神的价值。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它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体首先转向自身,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性。其次,主体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获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后,主体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活动中获得完全的自由。他否定中国伦理具有主体性和自由,无异于把中国伦理排斥在人类精神之外。
我想通过上段的论述,黑格尔的主体、精神与自由的联系,已经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宗教的问题上,黑格尔说过“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有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 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宗教的民族才是最可怕的民族。我理解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不相信宗教,只注重物质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信仰,把追求利益当做人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任何手段。黑格尔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态,如希腊哲学和艺术、希腊罗马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和自由,它们构成了人类精神进步的环节。我记得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时,似乎并没有死很多人,中国人民很自然的接受了佛教。这在西方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在西方看来思想的入侵比物质的侵略更为严重,你可以夺走他的财产,并不可动摇他对上帝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些信仰,使得有宗教的民族从内心产生一种良知感和罪恶感,从而限制了人类的兽性与残忍。而在中国,我觉得利益是最大信仰。
黑格尔的哲学不的深度与高度无人企及。当我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其感受可以用几个字形容:一见如故,为之倾倒。很多人批判黑格尔,实是对他的误读,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很显然是对黑格尔的误解,孔子读不懂老子,尚且感叹:其犹龙耶!马克思读不懂黑格尔,却来批判,这种批判是有幼稚性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差距,如同孔子和老子的差距,马克思的哲学很容易被世人接受,孔子的思想也很容易被世人接受,黑格尔和老子的思想,则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可以说:我把马克思的哲学读懂了,我把孔子的思想读懂了。但是谁敢说:我把黑格尔的哲学读懂了,我把老子的思想读懂了。在西方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可与黑格尔相媲美,人们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读黑格尔,去读老子,这就是哲学的深度与高度!老子用最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复杂的思想,这是老子的优点也是老子的缺点。而黑格尔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为亚里士多德所不及,这是黑格尔的优点也是黑格尔的缺点。而老子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这就是东西文明的互补!说到东西文明,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释伽牟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无人同样敢说,我把佛经读懂了,敢说,我达到释伽牟尼的境界。哲学和宗教,需要用心去悟,读是读不懂的,哲学和宗教能够拯救人类,末日来临时,许多人都已成为哲学家,许多人都已成为宗教家,这就是人类的方向!而宇宙和人类的终结,必将带来更新,这就是“终结”的意义!
回忆高中所学,马克思青年时期疯狂痴迷于黑格尔的理论,在黑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今日的发展,也足以显示黑格尔对于后世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对后世的贡献不只是哲学方面,在美学和逻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可见黑格尔的智慧足以使后人敬仰。在美学本身,黑格尔继承康德而对康德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判。康德在《美的分析》里把审美活动看成只是感性活动,认为纯美只关形式,涉及内容意义便破坏了纯美。这种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在当时的美学界以至在现在的资产阶级美学界都是占优势的。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就是要驳斥这种风糜一时的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和理性的内容对于艺术的重要性。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这样说,到了黑格尔,美学的天地开阔了。黑格尔指出,逻辑学是哲学体系的灵魂,它研究哲学的精神性表现,即研究精神的概念化系统。由于精神表现为概念系统,因此,逻辑学所研究的东西是抽象的、不现实的阴影。相反,自然哲学则是具体自然现象中的概念,也就是研究有血有肉的精神。如果说离开了自然现象的概念是一种无所依附的幽灵的话,那么结合了自然现象的概念就是活生生的东西。但是,精神性的概念如果停留在自然状态中不再前进,那么精神就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本性。自然必须要产生出精神,精神是自然的真理和终极存在。自然离开了精神就是死寂的东西,就丧失了灵魂,因此,精神必然要克服自然事物对自身的束缚,成长为完全的“巨人”。所以,自然哲学必然要走向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才是最高的学问,它研究以自由为特征的创造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逻辑学的弱点和自然哲学的弱点都得到了克服,精神最终解放了自己,成为主宰一切的“灵明”之物。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来作为结尾,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循着黑格尔的足迹,寻求思想的至高境界。
第三篇:读《威尼斯商人》杂文随笔
《威尼斯商人》是17世纪英国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作。在这部喜剧中,作者有自己的写作倾向,最重要的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的反动思想。当然,作为世界名著,作家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应当是多头并进的。
从各种题材的读后感可以看出,《威尼斯商人》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有人写爱情终于战胜了权势和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爱情。但在这部喜剧中,写了两对真心相爱的男女,一对是鲍细霞和巴散尼奥,另一对是吉雪加和罗伦佐。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内心相通相爱,而且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权势和金钱的诱惑和强迫。鲍细霞有两位求婚者,一位是摩洛哥亲王,一位是阿贡亲王。他们都是王国的贵族和侯门,位极权重,有钱有势,但他们的内心肮脏,“空有着一个渡银的外表”。正因此,他们得不到富贵聪明的鲍细霞的爱情。
又比如,有人写基督徒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等人的本分善良,写他与巴散尼奥、葛莱西安诺、萨兰尼奥和撒拉林诺等人之间的亲密友情。这种友情可谓生死之交,就像中国的圣贤曾子所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当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在法庭上相抗衡时,安东尼奥的朋友们能把前者的生命和财产当做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加以保护和爱惜,因此说,他们的友情在生死面前得到了印证和升华。
再比如,有人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残忍和见钱负义。夏洛克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剥削者,这个剥削者见钱眼开,把钱看得高于一切。良心、友情、道义都不值钱。他就是“一个不懂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这样的人死后一定要下地狱。正如剧中的老实人罗伦佐咒骂他的,这个“犹太人有一天会上天堂,那一定因为上帝看在他善良的女儿面上特别开恩”。在《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中,当夏洛克发现自己的女儿从家里偷了一些钱物去与情人幽会,夏洛克疯了。此时他忘记了亲情,“糟糕!糟糕!糟糕!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却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却放在她的棺材里!”就是这样一个残忍到了极点的人,最终逃不出正义和良心的审判,最终要被人世间的正义、友情和美善所战胜。
今天,我们读《威尼斯商人》有什么新感受呢?这种感受应当来自历史唯物主义。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这个人对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来估评。一个人也许被古人描写得一塌糊涂,因为他有很多缺点。比如,夏洛克这样一个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除了金钱、残忍和刻毒外,再无一点优点。但这样一个人物对历史进步也会有作用,因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反作用就一定有正作用。所以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呢?剧中的人物分两派:一派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商人,一派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商人。前者信奉基督教,心地善良诚实,靠本分守信经商。后者是奸商,靠阴险狡诈欺骗谋利。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从17世纪中期开始,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在经济制度上,英国已经过渡到重商主义末期。虽然经过长期重商主义政策的侵润,但在民间,仍有不少保守的资本家,仍然不支持重商主义理论。例如,安东尼奥就是一例,他反对借债牟取利息,认为借钱给朋友救一时之困,而要从中收取毛利息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对于新兴的产业资本家如夏洛克却相反,他认为借钱得息是正当行为。从经济学说史的进步来看,很显然,夏洛克是正确的。因为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方向,而安东尼奥却代表着腐朽和没落。
新生和没落总是要对抗的,甚至会引起生死对决。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决,在喜剧第一幕第三场,安东尼奥为他的朋友巴散尼奥向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夏洛克当即批评了安东尼奥价钱不返利息的做法。夏洛克引用《旧约-圣经》上的故事来做证明。这个故事说:在创世纪时期,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拉班,他雇佣雅各为自己牧羊,他们规定,只要出生的小羊身上有斑点,就可以归雅各所有,作为他工作的工资或“利息”。于是,雅各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当秋天母羊发情时,雅各削了许多木棒,插在受孕的母羊面前,结果生下来的小羊身上都有斑点,于是雅各的工资或利息增加了很多倍。这个故事告诉人:一个人只要付出了本钱或劳动,从中获取利息是应该的。可是这个故事没有感动安东尼奥,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为此,夏洛克对安东尼奥怀恨在心,并下定决心要伺机报复他。这就是决心要在行动上进行对决。
接着看夏洛克这个人物,他的残忍、自私和唯利是图,在20世纪以前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为,在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二百多年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或公理,就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就是“看不见的手”或“经济人”。“经济人”指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挣钱,不顾他人利益和死活,只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不尽人情的恶汉”。
这个“恶汉”之手在当时对历史进步却有大作用,因为他用这双手埋葬了封建制度,并用这双可恶的手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把资本主义制度端在了世人面前,使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因此,在那个时期,使“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好”这句名言得到了印证。如果不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在“钱”字上走得太偏远,以致把正义、良心、仁慈等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踩在脚下,那么,可以肯定,资本主义在他的早期就是很理想的社会了。
可是,在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这个案例如,当《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因商船触礁沉没,成了一无所有后,他为朋友巴散尼奥借了夏洛克的钱,并按约定需要按时归返,若不按时归返,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作为代价。于是,心地仁慈友善的安东尼奥和心地残忍恶毒的夏洛克只得对薄公堂。这正是进步与没落的较量,新生与垂死的搏斗。但是,由于新生事物刚开始总是弱小的,又带有很多缺点,夏洛克终于被传统保守势力所打败,他败给了安东尼奥,前者不但没有割到后者身上的肉,还把一半的财产判给了后者。
这个事实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随着历史推移到20世纪以后,他已经不再能站住脚跟了,而是下面这句名言:“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所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不可能是过去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当代少数学者杜撰出来的“注目礼人”。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翻版,根本没有学术进步可言。所以说,它们二者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那么,在当今社会,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前提是什么呢?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既要为自己,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人。既要照顾自己的私利,还要照顾社会他人的利益,两者不能偏废。如果偏废就会重蹈过去社会覆灭的历史。因为如果只重视“私利”那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如果只重视“公利”,那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无私人”。前者只重视私利,而不顾他人利益。后者只顾他人利益,而忘了个人利益。这两种社会无论哪一种,最终都不能逃脱灭亡之命运。由此可见,我们姑且把当今社会的经济学所要找寻的最基本的公理称为“公私人”。很显然,只有“公私人”才是最科学最理想的经济学假设前提。只要一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紧紧围绕“公私人”假设运作,不仅我们的经济社会,还有我们的经济科学将进入最美好的发展时期。
也许有人要问,该如何从哲学高度批判“经济人”和“注目礼人”假设呢?这个回答不但可用事例说话,但是也可用一个定律来证明,这就是“囚徒困境”。这个定律讲,以前有两个囚徒,他们在社会上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做了许多坏事被关起来了,但到了监牢秉性还是不改。他们分别被法官提审,法官提问囚徒甲:“你偷了牛吗?”囚徒甲答曰:“是乙偷的。”法官再提审囚徒乙:“你偷了牛吗?”囚徒乙答曰:“是甲偷的。”这个审讯结果就是:虽然人人为自己,但却个个遭殃,而且在人生选择中是危害最大的。于是这两个囚徒均被关押起来,而不问他们二人事实上只有一人是偷贼,因为受害者却是大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自私自利之人。在经济市场上,如果人人自私,人人没有一点公益心,那么社会将是如何呢?很清楚,它的将没有秩序,也无王法。就像猴子争着拿勺子饮水,个个都想饮水,结果一个也喝不到水。由于市场竞争无序,虽然人人都想挣钱,但却无一人挣到钱。
最后,一定还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人还要有公益心呢?因为,为公和为私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为公的目的就是为私,为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他人。比如,我们只有把道路修好,把市政建设好,才能使市民能走好住好。反之,一个人只有尽快富裕起来,他才能为国家捐更多的税。国家有了钱才能修更多的路,建造更多的住房。此外,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这里用得着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段顺口溜来回答:可以用钱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用钱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首饰”,但买不到“美”;可以用钱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钱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可以用钱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用钱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可以用钱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用钱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可以用钱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尊荣”;可以用钱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可以用钱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志”;可以用钱买到“金屋”,但买不到“真情”。可见,在当今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也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有钱买不到爱情,有钱买不到忠贞,有钱买不到学问,有钱买不到真理等至理名言,应当说是每个人都懂得的常识。
(2018.2.7)
第四篇:读人识人杂文随笔
人生在世,都要交往人。但交往什么样的人,就需要读人与识人之后,才能决定能不能交往,怎样交往,如何交往。
所谓读人,就是要像用眼睛看书一样观察人。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内容极其丰富。但他同书有本质的区别,一本书的内容是不变的,一个人却是经常变化的。要读人,就比读其它文字写成的书难得多。所谓识人,就是要用心去分析人,是好是坏,是假是真,是光明磊落,还是阴险毒辣。读人和识人应当说,完全是一致的,读和想结合,就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如果欠用读书的眼光去观察人,你会发现多种多样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对各种不同的人,你必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读,用心去分析,把人看深看透,然后去正确地对待。特别是对以下六种人,需要我们认真去读。
第一种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读这种人,你会读出他自私的心,但伞是他自己的,他不愿意被雨淋着,也不愿意为你分担困难,你只能怪自己没做到“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对他的自私也情有可原。
第二种人,是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便对你躲得远远的。读这种人,你会认识到他是个趋炎附势的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赞美你,现在你没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唱赞歌。对这种人,你静下心来读,必须对他打不念旧恶问号,不要太轻信他的言行。
第三种人,是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悠悠流淌的河水,清亮宜人,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读这种人,要读出他的虚伪,但他在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
第四种人,是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丰收果实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果实。读这种人,他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可成全他个人的“业绩欲”,让他慢慢地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第五种人,是在你辉煌腾达向上时,给你鼓掌唱赞歌,而在你走下坡路、落井之时再给你投下一块石头。读这样的人,千万不要被他的吹捧所迷惑,而要想到那可怕的落井下石的惨景,你必须处处提防远离这种人。
第六种人,是当面喊你哥哥,比什么亲人都叫得亲,双手却在背后摸着刀枪,寻求时机给你致命一击。读这样的人,你必须高度用心想一想,必须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万万不要为甜言蜜语所动,而要想到你危在旦夕的后果。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必须要用心去读各色各样的人,不要读他们说的什么,而要读他们做的什么;不要读他们的表面,而要读出他们的内心,不要读他的像貌,而要读他的品德,然后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所作所为,要切实保护好自己,才有可能使自己不受伤害,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读论语新得杂文随笔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是忍耐,包容,不乱发脾气。二是狠得下来,小事上有决断,当机立断。
“小不忍则乱大谋”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不要因小失大,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在谋大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小的事情。这些小的事情可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影响前进的不利因素,每个人都会自然的规避这些小麻烦。但是更一种情况就不同了,有些事确实是好事,也能给人带来既得利益。如果这个时候犹豫不决,甚至停滞不前,就会耽误谋大事。就像小猫钓鱼一样,蝴蝶飞来了,小猫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费了好些时间没有逮到蝴蝶。刚刚静下心了钓鱼,蜻蜓又飞来了,小猫又忍不住去捉蜻蜓,还是没有成功。最后天晚了小猫空手而归。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结果既定的目标没有达到的例子。
像小猫钓鱼这样的错误还可以纠正从来。但是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机会稍纵即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谋大事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有所舍,不为既得的小利迷惑才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当然也不是做到这样就一定能谋成功大事,这只是从个人自身角度去理解。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只是那些是不能被内心所左右的。人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也不由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