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深白《表爷爷》杂文随笔
谁都知道他有两个儿子,大的让他去南京,小的让他去北京。只有他自己知道,大的在北,小的在南。
如果只看前两行,是暖流!最后一行是对前两行的补注与揭示!第一行是乡邻熟知的,第二行是表爷爷对乡邻夸赞两个儿子的!第三行是冷漠的亲情!
两个儿子互相推卸亲情,已经忘记了老父的恩养!忘恩是这个世界的通病,他们在这个病的世界里已得甜利!忘恩但不能忘利,否则不配做人!
这样的人在尚利之社会通行无阻,在一个大的忘恩环境里,如鱼得水。
那些让我们心潮汹涌的神圣庄严的情感还在吗?那些让我们面对英雄肃然敬仰的情感还在吗?如花瓣凋零于无边的腐水,如星辰退出黑色的幕布,美好的一切消失了。
认同庸俗且与庸俗苟合,为了生存放弃亲情,放弃拖绊成功的传统品德,这都源于丛林法则的作祟。表爷爷的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趋利避害,没有什么可以谴责的,而这个丛林法则是不是需要我们继续赞美呢?
第二篇:静水流深杂文随笔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那是2017年的5月,车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当我读到这一句,周遭仿佛顿然安静,心灵深处满是惊撼。那时,杨绛先生刚刚逝世,朋友圈一则又一则的推送都在悼念她的离开。或许正是这一则则推送将杨绛先生的一方一隅铺陈开来,使我看到了一个令我钦佩不已的不争不慌的优雅者。
杨绛先生的光芒是她自己的,正如她的脚步是她自己的。读她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她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为了自己而留,她是要走给自己看的,不是受着牵制在向众人展现自己。这些明白了很久却又像恍然间才领悟到的大道理,对于那时的我,抑或现在的我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又或者说,为自己而活,不被周遭的条条框框所围困,从来都是永恒的真理。
《我们仨》,一个温暖至极的书名却也有沧海桑田的苦涩。杨绛先生用极其平和的语气将她与丈夫、女儿如何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如何一个人思念她们仨娓娓道来。她们仨热爱阅读且笔耕不辍,她们仨拥有超然物外的心境。杨绛先生习惯用“不要紧”安慰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在生活中能忍耐也肯委屈,钱媛在病床上动笔试着完成她心中的《我们仨》。在杨绛先生《我们仨》中,我遇见了她们仨的从容与淡定。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杨绛这句翻译兰德的诗句,像是解开杨绛如何成为杨绛的谜团。时光永逝,而静水却能流深。
第三篇:爷爷和书杂文随笔
一个喜欢看书,喜欢说书,更深爱书的农村老人的故事!
暑假到了,在当当网上挑选的暑期读本也到了。十岁的儿子程程迫不及待地捧着《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每当我看到这些英雄人物式的小说时,都会想起一个人,一个喜欢看书喜欢说书更深爱书的老人——我的爷爷。
爷爷是个勤劳质朴的农民。在那个需在米饭里添加红署,洋芋子,才能免強解决温饱的时代,在那个能电都没有通的村子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爷爷却是个“富翁”,精神世界的富翁。爷爷有好些本厚厚的书,农闲时,爷爷经常搬把靠背椅,戴上黑框老花镜坐到屋檐下看书,整天整天地看书,好些书来来回回的看,爱不释手,乐此不疲。
晚上,听爷爷说书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夏日的夜晚,爷爷常常坐在屋檐下乘凉,我和哥哥搬着小板凳坐在爷爷的两旁缠着爷爷说书,爷爷经常一边扇扇子,一边给我们说岳飞的精忠报国。冬夜,我们常常围着火炉听爷爷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说108条好汉的故事。平时严肃,不苟言笑的爷爷,说书时神彩飞扬和蔼可亲,只有在爷爷说书的时候我才敢爬上爷爷的膝盖,跟爷爷撒娇,让爷爷抱抱我。
小时候经常看爷爷看书,经常听爷爷说书,爷爷和书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斑斓的记忆。
“爷爷,书里有好吃的对不对?是不是有纸包糖?”小野丫头斜着脑袋问爷爷。爷爷难得地呵笑着说“是有好吃的,比纸包糖还要好吃。”
“我要吃,我要吃”野丫头边说边做式要抢爷爷手里的书。爷爷敏捷地把书抱在胸前严肃地说“等你上学了,能认识很多字了,就让你看”。从那以后,小野丫头为了能吃到比纸包糖更好吃的东西,天天盼望着去上学。
后来,上学了。知道书里除了好看的图画和黑小的字,什么也没有,却依然相信爷爷的书里有最好吃最好吃的东西。
在我还没来得及认识很多字,还没来得及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爷爷的书时,爷爷的书就越来越少了!大姑姑家的大表哥常来家里,带走爷爷的书从来不还。村子里的青年常来家里借书,那些我碰都不准碰的书,爷爷常常借给他们。借出的书不是被弄丢了,就是缺章少页了,爷爷心痛极了。后来,爷爷的书,谁都不借了。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手触摸到爷爷的书,是在爷爷的棺材前。奶奶说爷爷去世的那个上午都看了一整个上午的书,爷爷离不开书,要把书烧给他。奶奶流着泪从上了锁的柜子里搬出了爷爷所有的书,一共十本,我就这样跪在爷爷的身旁,一边哭,一边一页一页地烧完了爷爷最深爱的书,就这样爷爷和书都永远的离开了……
后来想想,奶奶定是想错了,爷爷深爱书,定是不愿意把书带走的。
记得念书时爷爷经常跟我们说“发狠读书,多读书是自己的好处,别个偷不走,别个抢不走。”
记得兄妹三人里,爷爷最喜欢的不是哥哥,不是我,而是最小的妹妹。因为妹妹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爷爷经常把妹妹扛在肩膀上带她出去玩,把妹妹的奖状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逢人就献宝。
爷爷喜欢书深爱书,定是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喜欢书爱上读书的。怎么会愿意把书带走呢?
“妈妈,我的新书都没地方住了,我们家真是书香门第呀!”昱程捣弄着书柜,想把新买的书放进书柜里,我愣了愣说,“还真是的,妈妈的爷爷就是个很喜欢很喜欢读书的读书人。”
第四篇:白园杂文随笔
金色荒原,屹立着一棵枯树和一片绿林,现在这里聚集着很多不同空间的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为了“逐风”而来,还有兜售【云】和【筝】的小贩,北边不远处的巨大环形摩天轮便是到达这里,【白园】,唯一的工具,其它的通道多数已经坍塌。
很多人不记得曾经的【白园】,也不记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时空震荡导致了空间大面积裂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就只能离去,至今百年未归。
时空震荡产生的大量【灵】(一种发光,像鱼一样的生物)被小贩们捕捉,制成了【筝】,商人们自然挖掘了商机,不仅开发了这片土地,而且制造了【门】(可折迭时空),方便不同空间的人进入,当然,是要费用的。
小孩子们围着兜售【云】的小贩,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的像云朵一样却很甜腻的美味。
人们一个个笑容可掬。
但【白园】有个规定,不许靠近荒原的南边,南边的空间情况不稳定,随时可能坍塌,所以建造了“塔”,“门”的正南方,加以稳固。
第五篇:白噪音杂文随笔
难得实习周 叫苦叫累之余 小组合作仍然是繁杂迷人又充实愉快
天气阴而闷热 占领了有空调的空教室 等待组员到齐之际 终于下起来零星的雨
空气也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中陷入沉默了 当然主要是因为身体上的疲惫 互相也想找一些喘息的余地 空调努力地运转 风声似在耳畔又忽而远去 室外的主机嗡嗡作响声因为隔音的窗户变得似是而非
“好像高中的时候啊” 同学说了一句话 记忆被拉回了几千公里外的熟悉的教室
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熟悉的过去啊 大雨滂沱敲打室外主机的钢壳的嘀嗒声 窗外的乌云和摇晃的树
有不尽相同的 现在是透过窗外看到别的院楼已经长起来了的爬墙虎 以前的场景却是白线一圈圈的塑胶跑道 伴有一个个忽浅忽深的水坑
让人晃神的deja vu
熟悉的 却是那个伴有机械和自然相对的白噪音
好像是不太让人注意的搭配 却是回忆涌现之泉 像蒙太奇一般 也像是回闪 也是不令人陌生的安全感
一瞬间仿佛我和同学的雷达互相感应到了
只是不知道是否她也曾听过这样的 白噪音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雨量 我永远对北方的雨处于恨铁不成钢的状态 同时也感谢它的优柔寡断 让我不置于狼狈不堪的处境 其实论天气 理智还是更喜欢北方的多一些 然而偶尔也会回忆起家乡似蒸笼般的的雨后闷热 和瞬间躲入室内冷气开的十足的避难般的快乐
或许那是最无忧的时光 连同那被雨打湿过的裤脚一般 都是怀念 却不太容易回到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