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语新得杂文随笔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是忍耐,包容,不乱发脾气。二是狠得下来,小事上有决断,当机立断。
“小不忍则乱大谋”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不要因小失大,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在谋大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小的事情。这些小的事情可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影响前进的不利因素,每个人都会自然的规避这些小麻烦。但是更一种情况就不同了,有些事确实是好事,也能给人带来既得利益。如果这个时候犹豫不决,甚至停滞不前,就会耽误谋大事。就像小猫钓鱼一样,蝴蝶飞来了,小猫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费了好些时间没有逮到蝴蝶。刚刚静下心了钓鱼,蜻蜓又飞来了,小猫又忍不住去捉蜻蜓,还是没有成功。最后天晚了小猫空手而归。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结果既定的目标没有达到的例子。
像小猫钓鱼这样的错误还可以纠正从来。但是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机会稍纵即逝。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谋大事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有所舍,不为既得的小利迷惑才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当然也不是做到这样就一定能谋成功大事,这只是从个人自身角度去理解。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只是那些是不能被内心所左右的。人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也不由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二篇:半部《论语》的杂文随笔
于丹的《〈论语〉心得》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她似乎和很多人一样,误解了赵普说这句话的原意。记载赵普说这句话来源的,有南宋人的《乐庵语录》,其中提到李衡曾对弟子们说宋太宗想要以赵普为宰相,有人就诋毁他,说他只是个“山东学究,只会读读《论语》。”于是宋太宗把这话告诉了赵普,赵普回答说:“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稍晚,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最后一句是:“可以辅陛下致太平。”与《乐庵语录》几乎同时的王称《东都事略》则说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回到家里,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有时甚至整天在读书,翌日上朝他就成竹在胸了。赵普逝世后,“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宋史》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这与赵普的原话是有出入的。从赵普上宋太宗的疏中可以知道:他对汉唐的史书还是相当熟悉的;宋太宗所撰赵普《神道碑》也称其“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以至达到了“硕学老儒,宛有不及”的程度。
宋太祖曾用“乾德”二字为年号,并自认为没人用过,赵普也随声附和,可是卢多逊说:这是伪蜀曾用过的年号。命人一查,果然不错。于是宋太祖恼羞成怒,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乱画,认为赵普太没有学问了。但这种细事,不足以说明他早年不读书,所谓“山东学究”不过是说他读书不甚广博,比较初级而已。杜甫有诗说:“小儿学问止《论语》”,《论语》不过是儿童读物。所以他说:“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的言下之意并非承认了自己真的只会读《论语》,而是说:别人所说只会读《论语》的自己,不是已经辅佐宋太祖平定了天下?接下来用余生也足以辅佐宋太宗治天下。南宋以后的儒生则利用这句话,自神其道起来。元人的戏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元人高文秀的《遇上皇》就有这样的台词:“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与赵匡胤兄弟有着特殊的关系,赵匡胤登基后,经常到他家里去议事,以至大雪天的晚上,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来了时,因为“一榻之外皆他人家”,而睡不着觉的赵匡胤兄弟又冒雪而来了!而且称赵普的夫人为“嫂”。是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拥戴赵匡胤称帝;又是他献策“杯酒释兵权”,彻底改变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定下先南后北的征讨策略,使宋朝在短短二十余年即一统天下。所以司马光《涑水记闻》和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书都说宋太祖赵匡胤视他为左右手。要命的是还和枢密使李崇矩结亲!一个宰相,一个管军事,两人一结合岂不要架空皇帝?于是有点乱了方寸的宋太祖罢了他的相位,并让弟弟赵光义掌大权,重新启用已经被释了兵权的功臣,最终导致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不明不白地死去。他又投靠了赵光义,还编造出了一个“金匮预盟”,用以证明赵光义继承哥哥的皇位是早有预盟的,为赵光义解决了当皇帝正统性的问题。所以他说:“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是有足够底气的。而他所做的这些事,靠读《论语》是完全无助于事的,至于说他按照《论语》的要求来治天下,则更无从谈起了。
第三篇:读《威尼斯商人》杂文随笔
《威尼斯商人》是17世纪英国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作。在这部喜剧中,作者有自己的写作倾向,最重要的就是批判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的反动思想。当然,作为世界名著,作家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应当是多头并进的。
从各种题材的读后感可以看出,《威尼斯商人》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有人写爱情终于战胜了权势和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爱情。但在这部喜剧中,写了两对真心相爱的男女,一对是鲍细霞和巴散尼奥,另一对是吉雪加和罗伦佐。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内心相通相爱,而且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权势和金钱的诱惑和强迫。鲍细霞有两位求婚者,一位是摩洛哥亲王,一位是阿贡亲王。他们都是王国的贵族和侯门,位极权重,有钱有势,但他们的内心肮脏,“空有着一个渡银的外表”。正因此,他们得不到富贵聪明的鲍细霞的爱情。
又比如,有人写基督徒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等人的本分善良,写他与巴散尼奥、葛莱西安诺、萨兰尼奥和撒拉林诺等人之间的亲密友情。这种友情可谓生死之交,就像中国的圣贤曾子所说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当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在法庭上相抗衡时,安东尼奥的朋友们能把前者的生命和财产当做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加以保护和爱惜,因此说,他们的友情在生死面前得到了印证和升华。
再比如,有人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残忍和见钱负义。夏洛克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剥削者,这个剥削者见钱眼开,把钱看得高于一切。良心、友情、道义都不值钱。他就是“一个不懂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这样的人死后一定要下地狱。正如剧中的老实人罗伦佐咒骂他的,这个“犹太人有一天会上天堂,那一定因为上帝看在他善良的女儿面上特别开恩”。在《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中,当夏洛克发现自己的女儿从家里偷了一些钱物去与情人幽会,夏洛克疯了。此时他忘记了亲情,“糟糕!糟糕!糟糕!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还有别的贵重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却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却放在她的棺材里!”就是这样一个残忍到了极点的人,最终逃不出正义和良心的审判,最终要被人世间的正义、友情和美善所战胜。
今天,我们读《威尼斯商人》有什么新感受呢?这种感受应当来自历史唯物主义。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这个人对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来估评。一个人也许被古人描写得一塌糊涂,因为他有很多缺点。比如,夏洛克这样一个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除了金钱、残忍和刻毒外,再无一点优点。但这样一个人物对历史进步也会有作用,因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反作用就一定有正作用。所以说,评价历史人物一定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呢?剧中的人物分两派:一派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商人,一派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商人。前者信奉基督教,心地善良诚实,靠本分守信经商。后者是奸商,靠阴险狡诈欺骗谋利。自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从17世纪中期开始,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在经济制度上,英国已经过渡到重商主义末期。虽然经过长期重商主义政策的侵润,但在民间,仍有不少保守的资本家,仍然不支持重商主义理论。例如,安东尼奥就是一例,他反对借债牟取利息,认为借钱给朋友救一时之困,而要从中收取毛利息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对于新兴的产业资本家如夏洛克却相反,他认为借钱得息是正当行为。从经济学说史的进步来看,很显然,夏洛克是正确的。因为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方向,而安东尼奥却代表着腐朽和没落。
新生和没落总是要对抗的,甚至会引起生死对决。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决,在喜剧第一幕第三场,安东尼奥为他的朋友巴散尼奥向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夏洛克当即批评了安东尼奥价钱不返利息的做法。夏洛克引用《旧约-圣经》上的故事来做证明。这个故事说:在创世纪时期,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拉班,他雇佣雅各为自己牧羊,他们规定,只要出生的小羊身上有斑点,就可以归雅各所有,作为他工作的工资或“利息”。于是,雅各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当秋天母羊发情时,雅各削了许多木棒,插在受孕的母羊面前,结果生下来的小羊身上都有斑点,于是雅各的工资或利息增加了很多倍。这个故事告诉人:一个人只要付出了本钱或劳动,从中获取利息是应该的。可是这个故事没有感动安东尼奥,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为此,夏洛克对安东尼奥怀恨在心,并下定决心要伺机报复他。这就是决心要在行动上进行对决。
接着看夏洛克这个人物,他的残忍、自私和唯利是图,在20世纪以前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为,在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二百多年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或公理,就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就是“看不见的手”或“经济人”。“经济人”指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挣钱,不顾他人利益和死活,只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不尽人情的恶汉”。
这个“恶汉”之手在当时对历史进步却有大作用,因为他用这双手埋葬了封建制度,并用这双可恶的手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把资本主义制度端在了世人面前,使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因此,在那个时期,使“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好”这句名言得到了印证。如果不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在“钱”字上走得太偏远,以致把正义、良心、仁慈等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踩在脚下,那么,可以肯定,资本主义在他的早期就是很理想的社会了。
可是,在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暴露出了它的致命弱点。这个案例如,当《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因商船触礁沉没,成了一无所有后,他为朋友巴散尼奥借了夏洛克的钱,并按约定需要按时归返,若不按时归返,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作为代价。于是,心地仁慈友善的安东尼奥和心地残忍恶毒的夏洛克只得对薄公堂。这正是进步与没落的较量,新生与垂死的搏斗。但是,由于新生事物刚开始总是弱小的,又带有很多缺点,夏洛克终于被传统保守势力所打败,他败给了安东尼奥,前者不但没有割到后者身上的肉,还把一半的财产判给了后者。
这个事实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前提,随着历史推移到20世纪以后,他已经不再能站住脚跟了,而是下面这句名言:“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所以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不可能是过去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当代少数学者杜撰出来的“注目礼人”。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翻版,根本没有学术进步可言。所以说,它们二者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那么,在当今社会,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前提是什么呢?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既要为自己,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人。既要照顾自己的私利,还要照顾社会他人的利益,两者不能偏废。如果偏废就会重蹈过去社会覆灭的历史。因为如果只重视“私利”那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如果只重视“公利”,那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无私人”。前者只重视私利,而不顾他人利益。后者只顾他人利益,而忘了个人利益。这两种社会无论哪一种,最终都不能逃脱灭亡之命运。由此可见,我们姑且把当今社会的经济学所要找寻的最基本的公理称为“公私人”。很显然,只有“公私人”才是最科学最理想的经济学假设前提。只要一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紧紧围绕“公私人”假设运作,不仅我们的经济社会,还有我们的经济科学将进入最美好的发展时期。
也许有人要问,该如何从哲学高度批判“经济人”和“注目礼人”假设呢?这个回答不但可用事例说话,但是也可用一个定律来证明,这就是“囚徒困境”。这个定律讲,以前有两个囚徒,他们在社会上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做了许多坏事被关起来了,但到了监牢秉性还是不改。他们分别被法官提审,法官提问囚徒甲:“你偷了牛吗?”囚徒甲答曰:“是乙偷的。”法官再提审囚徒乙:“你偷了牛吗?”囚徒乙答曰:“是甲偷的。”这个审讯结果就是:虽然人人为自己,但却个个遭殃,而且在人生选择中是危害最大的。于是这两个囚徒均被关押起来,而不问他们二人事实上只有一人是偷贼,因为受害者却是大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自私自利之人。在经济市场上,如果人人自私,人人没有一点公益心,那么社会将是如何呢?很清楚,它的将没有秩序,也无王法。就像猴子争着拿勺子饮水,个个都想饮水,结果一个也喝不到水。由于市场竞争无序,虽然人人都想挣钱,但却无一人挣到钱。
最后,一定还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人还要有公益心呢?因为,为公和为私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为公的目的就是为私,为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他人。比如,我们只有把道路修好,把市政建设好,才能使市民能走好住好。反之,一个人只有尽快富裕起来,他才能为国家捐更多的税。国家有了钱才能修更多的路,建造更多的住房。此外,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这里用得着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段顺口溜来回答:可以用钱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用钱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首饰”,但买不到“美”;可以用钱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钱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可以用钱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用钱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可以用钱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用钱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可以用钱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尊荣”;可以用钱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可以用钱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志”;可以用钱买到“金屋”,但买不到“真情”。可见,在当今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也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有钱买不到爱情,有钱买不到忠贞,有钱买不到学问,有钱买不到真理等至理名言,应当说是每个人都懂得的常识。
(2018.2.7)
第四篇:读人识人杂文随笔
人生在世,都要交往人。但交往什么样的人,就需要读人与识人之后,才能决定能不能交往,怎样交往,如何交往。
所谓读人,就是要像用眼睛看书一样观察人。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内容极其丰富。但他同书有本质的区别,一本书的内容是不变的,一个人却是经常变化的。要读人,就比读其它文字写成的书难得多。所谓识人,就是要用心去分析人,是好是坏,是假是真,是光明磊落,还是阴险毒辣。读人和识人应当说,完全是一致的,读和想结合,就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如果欠用读书的眼光去观察人,你会发现多种多样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对各种不同的人,你必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读,用心去分析,把人看深看透,然后去正确地对待。特别是对以下六种人,需要我们认真去读。
第一种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读这种人,你会读出他自私的心,但伞是他自己的,他不愿意被雨淋着,也不愿意为你分担困难,你只能怪自己没做到“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对他的自私也情有可原。
第二种人,是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便对你躲得远远的。读这种人,你会认识到他是个趋炎附势的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赞美你,现在你没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唱赞歌。对这种人,你静下心来读,必须对他打不念旧恶问号,不要太轻信他的言行。
第三种人,是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悠悠流淌的河水,清亮宜人,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读这种人,要读出他的虚伪,但他在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
第四种人,是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丰收果实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果实。读这种人,他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可成全他个人的“业绩欲”,让他慢慢地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第五种人,是在你辉煌腾达向上时,给你鼓掌唱赞歌,而在你走下坡路、落井之时再给你投下一块石头。读这样的人,千万不要被他的吹捧所迷惑,而要想到那可怕的落井下石的惨景,你必须处处提防远离这种人。
第六种人,是当面喊你哥哥,比什么亲人都叫得亲,双手却在背后摸着刀枪,寻求时机给你致命一击。读这样的人,你必须高度用心想一想,必须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万万不要为甜言蜜语所动,而要想到你危在旦夕的后果。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必须要用心去读各色各样的人,不要读他们说的什么,而要读他们做的什么;不要读他们的表面,而要读出他们的内心,不要读他的像貌,而要读他的品德,然后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所作所为,要切实保护好自己,才有可能使自己不受伤害,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读罢此书杂文随笔
读罢此书,《自在 独行》。
带着寻找心灵解药的本心,开始追寻着文学上、心理上的解脱,想要去追寻出我所期望的高度是什么,想去让自己幸福,想渡自己。
读罢此书,一篇篇散文,有的朴素,有的却有深意。我明白这是一个自在的贾先生写的自在。但是我终究没有理解独行,或许是我所理解的独行不对。
这书里万事万物,都以一种自由的美好角度所展示,我能看出作者所热爱的生活。当然,我明白,文字能够表现出的,是作者所想的意,或者人的细节。我明白贾先生有大男子主义,是我所不喜好的。
从生活的美好里,追求生活的意义。不敢停止思考,我一直都在害怕,害怕着当有某一天,我看透了这个人生,选择离去。我害怕我会思考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没有意义。从来,对于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敬畏的。当海子选择卧轨时,是抱着多大的勇气,我想,他们定是明白了这个人生了。
“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或许我明白了这书来的意义。写给孤寂的人,看到这个世间的美好,便更加有了走下去的意义。
或许人生的意义,从来都是不需要去追寻的,或许它最终只是对于个人,来过这个世间的积累。看尽世间百态,或许是人生。也或许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道家里讲究死后乘鹤西去,佛家里追寻生命轮回,而唯物里,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化作春泥更护花”或许是唯物的追寻。
我有时在想,人生的意义,是否就是追求人在死亡来临那刻的高度,精神的卓越。我始终不解,但我知道,《自在 独行》里描写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所写出的美好,便是一个普通人理解的美好。
我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该问,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意义的过程。或许该是如此。
这书,从没有讲过生命,只是讲着这个世间的美好,而我从来喜欢“随想”,不局限思维。或许我在向一个怪人的路上渐行渐近。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