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白的思考杂文随笔
小说创作中的留白,是创作时一定会遇到的,也是许多新手的一个瓶颈。小说,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留白都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无论怎样,你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都顾及到,都去写到,不可能用尽所有素材,写遍每个角落。在小说创作中,经常用到一句话,或者算是两句诗,叫“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这里说的虽是小说创作中的疏密有致,也谈到了需要留白。我们在创作时,对于需要表现的重点,细节刻画时,可以洋洋万言的周密、细致。但是当需要留白的时候,就要惜墨如金了,一个字都不要多写。这些是我们在具体小说创作时的疏密有致,还不是关于如何处理留白的重点。
诚然,小说创作的留白,并不局限在短篇小说,或者小小说、微小说,而是所有小说都有留白的设计。但是,由于短篇小说、小小说和微小说的篇幅,远小于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由此,在创作时,留白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严格意义而言,小说创作的留白处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留白,一种是有意留白。前一种是作者在小说创作的行文过程无意留下的,不知觉中的留白。对于一些老练的小说家,或者所谓小说高手,他们会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留下许多,似乎言犹未尽的空白。这些留白随意、洒脱、自然,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生硬的故意的那种感觉。在整篇作品里,这种留白与洋洋洒洒的文字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美感。这样的留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小说创造者追求的方向。
这方面的成功作品很多,就我个人而言,大部分留白,还是属于这种情况。请大家读一下《今夜暴风雪》中,就有许多的自然留白,比如严岩在于暴风雪斗争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在冲进冰河之后的情况,还有作为一位将军的儿子,怎么会来到大草原?以及严岩的爱情等等,都是留白处,特别是全文最后的处理,让这个知青点剩下的知青举着写有“严岩在我们中间”的横幅,江涛捧着严岩的帽子走进高考考场,就是一个很大的留白。可谓回味余长,让读者可以充分思考。对这些知青而言,这场高考已经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案。他们也给自己的青春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雪,让他们完成了由青葱到成熟的蜕变。
还有一种留白属于刻意的,在创作初的构思就想到的留白,就是所谓的设计留白,预先已经想好的一种留白。前面已经说过,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问题,是对生活采用的横向断面的处理,而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在时间轴上是纵向的。这就尤其要求短篇小说必须考虑,采用时间轴上的横向切割方式来解剖一个事件。这种手法必然会产生各种留白。我们还以《今夜暴风雪》为例,这部小说就是切割了以严岩为代表的这个知青团队,一天一夜的经历,高度浓缩地刻画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精神面貌。我自己是知青,我们所经历的这个年代,差不多和“文革”等长,大部分都有8—10的光阴。而这段时间,又恰恰是青春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利用这些素材写几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绰绰有余。短篇小说没有这么大篇幅,只能横向切割一个时间段,这就是创作前已经设计好的留白。比如严岩他们是怎样来大草原的?每个人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在大草原这些年,又有那些难忘的回忆?都是创作前就刻意留下的空白。再比如鲁迅的著名小说《祥林嫂》,她有两次婚姻,婚后的许多情况都被做了留白处理,而是同样采用横向切割,只取了她一生几个断面来表现。这都是设计上的留白。
留白除了因为篇幅关系,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留白处,才会给了作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读者而言,看一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次再创造。读者总在不知不觉地,让自己代入进去,体会作品的人物情感和经历。如果作者不留下足够宽裕的留白,就会让读者失去那种想象力的展示,而恰恰是读者这种想象力,才是一部小说最有韵味之处。作品是需要靠读者的想象空间来丰富本身那种内涵的。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究竟怎样来设计小说留白?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有三留三不留。
一留,结尾留白。在小说结尾高潮时,对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可能产生多样化发展变化的结尾必须留白。就是说,当小说的人物发展,故事情节进入高潮,在准备收尾的时候,要充分设计成为有多重发展趋势的结局,而且要留白,不要用一种结局。这样才可以让读者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这种例子很多,就不举例了。这种留白叫尾声留白,或者结尾留白。
一不留,结尾不能留白。对多重趋势的结尾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或者几种结局,会影响主题表述,破坏主要人物形象的不能留白。这叫结尾不留白。
这个不能留白,就是我们假定在设计一个情节包袱的时候,发现这个情节的多重发展变化中,有可能出现一种,甚至不止一种的最后结果,会破坏这篇小说的主题,会破坏主要人物的想象。那么,就不要处理成为留白的形式,而是给出你设计的结尾。我们还是看《今夜暴风雪》,这篇小说对主要人物严岩的结局没有留白,不是处理成生死未卜,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是明明白白写成严岩悲壮地死去,化作一座不朽的冰雕。我们所以这样,就是不去影响小说已经写成的悲壮主题。
二留,悬念留白。小说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换节点,情节的三岔路口必须留白。说具体一点,就是你设计的故事情节,不要一口气顺着一个发展方向写到底,而是在每个重要点位戛然而止,宕开一笔,给读者留下悬念,让他们去想会发生什么可能性?这叫悬念留白,也可以叫情节留白。大家注意一下,既然是悬念留白,情节留白,那么,这个悬念包袱,是不设计抖包袱的,也就是到最后,这个情节都是悬念,是留给读者自己去补充的,或者叫读者去想象的。
二不留,悬念不能留白。同样的,对这种悬念的多重发展可能性,唯一前提是,不能影响整篇作品的主题表现,不能影响主要人物的主体形象,与主人公的整体思想意识,世界观等不产生矛盾。凡是可能出现歧义的情节悬念,都必须在作品中给予必要交代,也就是只能留下悬念,不能留下情节空白。
三留,时空留白。所谓的时空留白,是指一篇小说在叙述过程,以及情节发展上出现的大段时间顺序轴,还有事件全程中的空白剪辑。这种现象在短篇小说,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微小说、闪小说中更是常见的手段。当然,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同样在运用,这是不像短篇作品那样显得突出而已。这种时空留白,可以说是小说创作必须学会的技巧,因为再长的小说,也不可能对生活做全程、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是一定会有取舍的,所以,小说一定会有留白。而恰恰是这些留白,与那些洋洋万言的实写,一起构成了小说虚实有序、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艺术魅力。因为,小说的欣赏过程,就是一种读者再创作过程,而恰恰是作者留下的这种时空上的空缺,让读者有了发挥自己想象的巨大空间。
三不留,主体时空不能留白。什么叫主体时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这部小说重点在叙述的故事情节,一层是指小说的中心人物。所谓主体不能留白,就是小说交代的影响主题表现的时空事件是不能留白的,同样会对中心人物想象的表现引起歧义的内容,也是必须交代清楚,不能留白的。说明白一点,就是你不能因为留白,让你这篇作品变得主题含混,中心人物不鲜明了,搞得读者不知道你在表现什么?
关于留白技巧常见的问题。
发现我们很多作品存在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习惯,就是该留白不留白,喜欢把作品写满。什么是写得太满了?其实不是指篇幅,字数,而是指结构,是结构太满了。所谓的结构太满,其实就是缺乏留白,甚至没有考虑留白,把所有的空隙都塞满了,也就使得文章缺乏了灵气,少了韵味。因为读者没有想象空间了,读着自然没有味道。有个词,叫空灵。什么是空灵?当然,前提就是空。没有空,哪里来灵呢?空灵,这个比喻不是诗词专用的,小说、散文都有这样的艺术要求。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会有这样的空灵感。可我们很多习作者,就是喜欢写满,生怕读者看不明白,担心读者误解自己的初衷。尤其表现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最满意的,或者自己最希望的结局硬塞给读者。为什么就不能留点空白,让读者多几分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第二种问题是不善留白。有些朋友知道应该留白,就是留白处理不当,读起来感觉生硬、刻意,缺乏真实性。当然,这也是与通篇的结构设计,以及语言叙述相关的。这先要解决结构上的逻辑问题,其次是语言表述技能,然后,才谈得上去巧妙地运用留白技术。对于通篇逻辑混乱的文章,完全谈不上处理留白了。同样,语言很差,表述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留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前面两种情况,连把一个事件、或者故事,写得让读者看明白都成问题了,又何谈留白?
第三种情况就是错误的留白,也就是违反了留白的原则,在不能留白的情况下,做了留白处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经常会有看上去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却在结尾处让读者产生了困惑。或者还不能让读者看明白主题的时候,突然把尾部斩掉了。不仅会让文章有一种头重脚轻,有头无尾的错觉,而且会让读者产生不应该有的歧义。这就不是留白了,而变成了文章漏洞。请注意文章存在的漏洞,不是留白。既然称作漏洞,就是需要补起来的,当然不允许。留白可以多一点,漏洞最好少一点,因为留白是技巧,而漏洞是错误。
第二篇:白园杂文随笔
金色荒原,屹立着一棵枯树和一片绿林,现在这里聚集着很多不同空间的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为了“逐风”而来,还有兜售【云】和【筝】的小贩,北边不远处的巨大环形摩天轮便是到达这里,【白园】,唯一的工具,其它的通道多数已经坍塌。
很多人不记得曾经的【白园】,也不记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时空震荡导致了空间大面积裂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就只能离去,至今百年未归。
时空震荡产生的大量【灵】(一种发光,像鱼一样的生物)被小贩们捕捉,制成了【筝】,商人们自然挖掘了商机,不仅开发了这片土地,而且制造了【门】(可折迭时空),方便不同空间的人进入,当然,是要费用的。
小孩子们围着兜售【云】的小贩,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的像云朵一样却很甜腻的美味。
人们一个个笑容可掬。
但【白园】有个规定,不许靠近荒原的南边,南边的空间情况不稳定,随时可能坍塌,所以建造了“塔”,“门”的正南方,加以稳固。
第三篇:白噪音杂文随笔
难得实习周 叫苦叫累之余 小组合作仍然是繁杂迷人又充实愉快
天气阴而闷热 占领了有空调的空教室 等待组员到齐之际 终于下起来零星的雨
空气也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中陷入沉默了 当然主要是因为身体上的疲惫 互相也想找一些喘息的余地 空调努力地运转 风声似在耳畔又忽而远去 室外的主机嗡嗡作响声因为隔音的窗户变得似是而非
“好像高中的时候啊” 同学说了一句话 记忆被拉回了几千公里外的熟悉的教室
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熟悉的过去啊 大雨滂沱敲打室外主机的钢壳的嘀嗒声 窗外的乌云和摇晃的树
有不尽相同的 现在是透过窗外看到别的院楼已经长起来了的爬墙虎 以前的场景却是白线一圈圈的塑胶跑道 伴有一个个忽浅忽深的水坑
让人晃神的deja vu
熟悉的 却是那个伴有机械和自然相对的白噪音
好像是不太让人注意的搭配 却是回忆涌现之泉 像蒙太奇一般 也像是回闪 也是不令人陌生的安全感
一瞬间仿佛我和同学的雷达互相感应到了
只是不知道是否她也曾听过这样的 白噪音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雨量 我永远对北方的雨处于恨铁不成钢的状态 同时也感谢它的优柔寡断 让我不置于狼狈不堪的处境 其实论天气 理智还是更喜欢北方的多一些 然而偶尔也会回忆起家乡似蒸笼般的的雨后闷热 和瞬间躲入室内冷气开的十足的避难般的快乐
或许那是最无忧的时光 连同那被雨打湿过的裤脚一般 都是怀念 却不太容易回到的过去
第四篇:白马之白杂文随笔
《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戏份很少,在鹰愁涧与孙悟空斗过法,在宝象国与黄袍怪交过手,此外没有更多作为。但是,我们不能小看或忽视这匹马。白龙马的身世,是作者借孙悟空之口交代的,“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
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
书中,观音菩萨又强调了这马的重要性,说,“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由此可见,白龙马本是龙种,出身贵族,又是菩萨点化后步入正途的,没有他,西天到不了,取经完不成。
事实上,白龙马与唐僧师徒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一则,大家都曾是罪犯——唐僧轻慢大教、悟空大闹天宫、八戒调戏嫦娥、沙僧摔坏杯子、白龙忤逆犯上,所以谁也别笑话谁。再则,大家都是菩萨拯救的,都感恩西天赐予的重生机遇,都是以取经为目标的自我救赎,所以谁也离不了谁。
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唐僧之外,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都与天庭有着历史积怨或仇恨,换句话说,菩萨为圣僧挑选的几个助手,至少不会公开造反,引来非议。因此,小白龙是唐僧死心塌地的追随者,甘当坐骑,负重前行,不过他和沙僧一样,也是担当的苦力角色。
在《悟能之能》、《悟净之净》中曾经分析八戒和沙僧具有间谍属性,但在这里可以肯定的说,白龙马是清白的,他绝不是卧底,只是个搭车取利的叛逆。为什么呢?龙族虽然是神仙,但在天庭的地位并不高,充其量也就是个降水系统里的基层干部,待遇比不了雷公、电母,也没有听说哪个龙王的孩子上天做了官。不做官也就罢了,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哪吒闹海滋事后,被太乙真人所救,后来竟然上天做了官,龙王能不记恨?因此,龙族暗自结好西天也是可能的。
小白龙以忤逆之名脱身,借观音的面子加入取经团队,最后得其正果,被封“八部天龙”,盘于擎天华表柱上,留存至今,何等荣耀。回到作者的本心看,由于愤恨朝廷的吏治不公,所以杜撰这些天庭叛逆、变节者的故事,为的是彰显时世之颓相而已。脚踏两只船的不止龙王这伙人。
托塔天王李靖的长子侍奉佛祖、次子追随菩萨、三子居官天庭。你看看,这叫佛道两界通吃,不管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自风平浪静呗。扯远了,还是回来继续说马!白龙马在鹰愁涧等到唐僧,又幸得菩萨亲临,才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变做马。观音菩萨为何对这事如此重视,为什么要将龙变作马?圣僧直接骑着龙去,腾云驾雾向西行,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好吗!这是取经团队组建的法理需要。
通常,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入定修行的障碍。这心猿就是孙悟空,意马就是白龙马。所以唐僧开始西行后,最先遇到的是悟空,其后是小白龙。这寓意着唐僧取经修行的开始,要从克戒心猿意马的思想障碍起步。再往深层次里看,白龙马的出现补全了取经团队的五行,形成了五行相克的平衡关系。
此五行定位数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唐僧为火、悟空为金、八戒为木、沙僧为土、白龙为水。按五行相克之理,唐生克悟空,因为紧箍咒;悟空克八戒,经常揪耳朵;八戒克沙僧,推脱苦累活;沙僧克白龙,牵着马缰绳;白龙克唐僧,只有我驮你。
可见,白龙马在取经团队中并不是个可有可无,而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定位和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了平衡。白龙马是水,上善若水,水者,无争,有包容之心。
因此,白龙马干活不计较,佛祖褒奖说,“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但白龙马也有弱点,如第六十九回,悟空为朱紫国国王配制丸药,需要白龙马的尿。可是白龙马却厉声说到,”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童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看看,这话说的就不够低调,有点自我吹嘘了。所以,这马尽管是白马,既有历史的污点,也有骨子里的缺点,还是需要继续修炼。他看来是真的不懂,吹嘘实则心虚的道理!看过此文后,麻烦你告诉他吧!
第五篇:初见白先生杂文随笔
白先生笔名“白夜”,年近不惑,是西安的一位作家。平时叫惯了他“大叔”,而在这里我更愿意叫他“先生”。
他是我从网上认识后要见得第一个陌生人,但因为早先就知道他的“文人”身份,所以对于约定和他见面的事情也并不觉得恐惧。
我想白先生应该是善良的。
那天刚下班,我按照约定坐车径直到了说好的站牌。下车之后霓虹在眼前闪烁着光芒,四周的喧嚣让我无处容身。他打电话过来,街边声音太吵,我钻进一个居民楼的甬道里和他继续联系,然后按照他的指示穿过马路继续向西走去,但我最终还是迷路了。当白先生从后面追上我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已经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了很远。
很不容易见到了,白先生看起来却有些埋怨我的意思。见面第一句便是:“你反应太慢了!你是个理科生,不该这么反应慢的。”
我知道,他或许爱惜时间,是我自己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找路上。他先伸手,我也伸手,天气冷,两只手握在一起,冰凉碰到了冰凉。见面礼完毕之后白先生直接递给我一个写好打印在纸上的小说。我翻了一下,有六七页的样子。在街边的昏暗里,看不真切。白先生说,这是他最近写的,让看看提些意见。
我惶恐之极,白先生太当真了,我在文字方面没有一点儿天资,也没有一点儿根基。唯一拥有的大概是一份多于别人的热情和痴迷。也许在他眼里我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读者,有一个读者该有的耐心和细心。他手上拿着的,又必是他刚刚“生产”的文字。见面之前说忙着修改一个稿子,应该就是这篇了。对待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态度且如此,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小心地拿着那几页文字,感到它带着白先生的余温。
边走边聊,我对那边不熟悉,全由白先生领着,如一个长者领着与自己关系很近的晚辈。过马路时,他牵着我的胳膊,说这月快挂了,老婆去了海南,留他的零花钱这月买电脑等设备花了一些,剩的不多了,这月难过之类的话。本想带我吃好的,但是现在只能低调简朴了。我在心里暗笑,这个大叔倒也直率!
白先生问我吃过饭没有,我肯定地说在公司吃过了。大概是口音的缘故,我总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反而让他觉得我是在说谎话。我拍着肚皮恨不能用腹中已经开始加工的食物证明自己吃过饭的事实。但他执意要带我吃饭,说现在正是吃晚饭时间,吃饭理所当然。我要拒绝,他不但给我扣上“吃饭不积极,人品有问题”的帽子,还故意煽动在门口立着的餐馆老板:“老板你说,不吃饭对不对?”但是那个老板三心二意,估计没明白他的用意,说到:“不吃没事,只要你愿意就行。”白先生煽动不成功,白了老板一眼。又旁征博引的说了些劝饭话。
最后我们到了一个陕西特色小吃店。看样子他很熟悉,进门扫了一眼挂在墙上的菜单,朝老板喊一句:“来盘猪肠!”他和我说的普通话,叫菜时却说的方言。白先生说:“上次我和谋子吃的时候他请的我,那家伙写稿子积极,有钱!让他请应该的。而你是个大学生还没挣钱,我请你也很合理。”
菜上来之前,我端庄地坐在他的对面,有些僵硬的回答着他的问题。他的眼神有些犀利,我目光迷离,不敢与他对视。和白先生谈话时间空隙很大,他就时不时看一眼侧面或者外人,偶尔听一两句旁边人的闲话。旁边有几个大汉婆娘在哪里闲扯。
在见到白先生之前,我潜意识里的文人大概是这样的:干净,胡须可长可短,长衫翩翩,多感情细腻,举止温婉,言必之乎者也。当然,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不可避免,甚至比常人更强烈。除此之外的一大特征是,身上必透着超脱常俗的魅力。而眼前的白先生呢?着冲锋衣,登山鞋,平顶帽。除了胡子剃得光尽些,实在看不出他与文人有啥关系。不仅与他照片上呈现出来的形象相去甚远,且出言毫不遮掩,不说鄙陋,也有粗俗的成分。就是站在街上大概谁也看不出他与街头小贩有何不同。
羊肠端上来后,白先生又要了两瓶啤酒。白先生说他喝不了白的,和我这样喝不了酒的屁孩子喝酒正情投意合,不必陪着遭罪。
猪肠放在桌子中间,冒着腾腾热气,透过那层雾气我才发现白先生脸色有些灰黯,估计是天气的原因。他见我瑟缩着,就问我冷不冷?我说不冷。他就给我递来一双筷子。他说这家的猪肠地道,整条街小有名气,他经常来吃,所以才带我来的这里。
店家准备给我们拿杯子,白先生看一眼说不要。给我一瓶,自己直接拿起一瓶仰头就喝。看着有些古代江湖侠客的豪气。我一首举着酒瓶一手拿着白先生的小说,浅饮慢酌,有时夹一两口菜。他嘴里喂进一口肥肠,呷一口啤酒然后看着我,不时问我看到哪里了?我抬头说第二页,第三页…
我看得很慢,比任何时候都认真。我在周围逼仄的喧嚣里努力沉静下来,去融进他文字的世界里。慢慢的,我似一只船儿,在他文字的海洋之漂浮起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成了白先生的“御用”读者,我也一直比较喜欢白先生的文字,曾经大半夜的被他“骚扰”。他不择好坏强行给我灌输,我横着心阅读它刚出炉的东西,完了按照一个普通读者的想法给他提些意见,一来二去就熟了。
他写作效率很高,虽然我对他狂轰滥炸式的兜售表现得很无可奈何,但实际我内心是窃喜的。白先生说得幽默,每每他给我看到的文章都是热乎的。看时会有惊喜,白先生的期待也是我的期待,看着这些从一张白纸开始到满页都变得致密的文字能够走出那间屋子被多数人喜欢或接受,有所启示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
我看过他的很多文章,很熟悉他文字的“气味”,正如他熟悉这盘肥肠的气味。
关于白先生的文字能力,我不必赘述。他在大站混,能和省作协编辑吃饭喝酒,去过鲁迅文学院学习过。
关于生活,关于写作,他总有自己的理论和说辞。
据我了解,白先生有藏书几千。在闲聊时我故意提出能否借几本书,白先生很警觉,当场否决了我借书的请求,并说道:“我最不喜欢给人借东西了,钱你也别找我借,书更不会借给你的。有前车之鉴,我不会因为熟悉就借给你几本书,要是丢了、损坏后我一个系列的就废了,而且都是正版货。不借!”
白先生说的坚决,我死乞白赖,说要是不放心的话我可以押东西给你。“不借!别和我说这事了。看书是你自己的事,你学校里那么多书还不够你看么?”我故意在他面前讽刺,说他抠门,他满不在乎,随便我说什么,权当听不见地样子。
吃完饭时,他的小说我也基本看过两遍。他立马要我提些看法,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处说起。完全没有平常在网上对着他键字如飞,汪洋恣肆评论的感觉。我扭捏半天,简单总结到:感觉还行,我挑不出来毛病。白先生又问喜欢么?我说嗯,比较有意思。白先生高兴起来,说是我回得晚,那就多说些!
白先生说他准备不写了,本来是在养病,写作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做的营生。但是他没挣到钱,反而在这种爱好里投入了大量的银两。说完这句,白先生目光低垂,有些伤感的意思。我说不出一句安慰或者激励他的话,作为一个晚辈,我的任何口号式的吹捧赞扬与奉承的句子对他不会有任何影响。
除此之外还聊了些其它,学校的事,我的工作等等。他出言多押着韵律,陕西的顺口溜很有意思,我听过的不多,被白先生这样的文人说出来,需要的腔调和姿态,恰到好处。大概到了菜尽酒干,白先生当着面点了一根香烟,他的打火机很有特点,不是一般人用的那种。白先生有自己的讲究,好比那几页文字,总要弄出些不同于别人的花样来。
我想起白先生说他不抽烟,让他抽烟还是我给他兜售的创意。我说:老舍先生生前写文章必备烟草与花株,点烟不一定抽,为的是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作文的间隙瞟一眼插在桌上的花株亦能怡情,舒神。陕西作家协会主席贾先生作文前必浴手焚香,和老舍先生的意思大概相同,有一点不同是,贾先生真正抽烟。除此之外,据我了解路遥生前是个十足的“烟筒”,路遥先生逝世后,后来有人回忆说有次在听路遥讲课时,除了其关于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最引人的还是他那只夹在手指尖冒着青烟的香烟,路遥抽烟很凶,一根接一根。一节课完了,半盒香烟也没了。估计是夸张的说法,无处考究。我给白先生举例的意思是抽烟大概除了无益健康外,对于作文没有啥过分的阻碍。
白先生估计有些心动,叹一口气说道:老婆不让抽!我猜不到他发出这句似乎感叹的句子时的神情和心态。这次意外看到白先生明目张胆的捏出一根香烟,也作喷云吐雾状,很好奇。实话说他抽烟动作很娴熟,比如捏烟的手指动作,点烟的打火动作,完全不像个不抽烟的人。
我的用意还是在于,袅袅青烟,伴着这个耕耘于白昼的中年人,多些被飘渺烟雾浸润的意蕴。现在来想,这或许是我做得最错的一件事。
这样聊的时候我手里仍然拿着他的小说,我想等到空回去再看个细致,不想白先生扫我一眼,看我看的差不多了伸手从我手里将那几页纸抽走,两边对折,放在自己的帽筐里。桌上到处是油腻。白先生看样子不想让那几页纸沾上污渍也好似没有把那它给我的意思。
我在心里又一次暗笑。
之前我忙着找工作,租房子,他给我提了很多建议,比如住哪里好些,价钱还是安全性都有所考虑。父亲没给我说的话他提前给我说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对白先生的人品问题比较诟病。抠门、经常爆粗,在一个都是大家和实力派的文学群里没几个和他真心搭讪。他的“亲友团”都是些和我差不多年轻人。他喜欢我,说我正派。
他知道我的真名,却喜欢叫我“阿流”。我曾公开说我是流氓,今天一见之后被嘲讽说:“说话都不利索,扭扭妮妮,还自称流氓。算了,别让别人笑话!”并说,你是男儿也就罢了,扭扭妮妮的,人要自然。
他给我灌输个人思想的时候我提着瓶子往自己肚里徐徐灌着酒水。度数不大,我不担心自己倒在这里。酒喝完之后,该说的话基本说完了。白先生说家里老头不喜欢陌生人,不然的话就带我去家里,顺便给他装个单机游戏。外文版的,要汉化之类的,比较麻烦。我说自己还没弄明白那游戏的安装程序,去了也是白浪费时间。于是安装游戏的事情就算了了。
结账时,白先生叫来饭店老板,然后从外衣内兜里掏出一个黑色钱包,拿出一张钱递给他,老板油腻腻的手接过去又从自己的钱包里抽了几张零钱交给白先生。零钱不多,白先生看着人家数过了,拿过去却又仔细数了一遍,才放入口袋,然后我们起身出门。
到了街上他简单嘱咐我一句注意安全早些回去,遂转身消失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我朝相反的方向离去,穿过一层一层的朦胧,上车之后,速度很快,这时我才想起忘了给白先生说一句“再见”。我今天也才知道白先生是个“粗人”,联系这么久无论电话还是现在从来没有说过再见。说什么再见呢?人生何处不相逢。
后来聊得多,却再没见过白先生,但是了解到他给陕西一个残疾作家给予帮助的事情,提起那事情的时候还好开心的样子。我笑了,白先生其实并不抠门,也不算一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