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3篇
浴火重生,经过锻造打磨历练,走向成功的过程,称之为蜕变。下面是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观看了《蜕变》,通过观看,本人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认真执行党员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公仆本色,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具体观感有: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观看片中的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无不是放松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发生的动摇,导致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如周文轩、陈少岚等领导干部成为腐败分子之所以落马,究其原因:基建后勤、配额等财权、事权的集中环节,在金钱、名利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讲理想、信念,只讲索取,只讲金钱,不讲原则,从所谓的第一次打牌的“底子钱”开始,一步一步地下了水,从第一次的“下不为例”开始,次次违例违法犯罪,走进了钱权交易的深渊。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从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中分析原因,受到启发,在工作和闲余之时,要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钻研党的政策理论,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将反面案件时刻警钟长鸣。不断加强自我警省能力,促使自己时刻不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断增强新时期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以案为鉴,廉洁自律
通过“蜕变”的观看,陈少岚、周文轩等人一些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片,思想上很受教育,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一旦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打败仗,一旦追逐名利,捞取功名,就会导致急功近利,贻误事业。一旦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就会以身试法。这些人大都有美好的童年,辉煌的青年,有成就的中年时代,在政治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工作实践上也有很丰硕的成就,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忘记了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各项规定,把党和人民委以的权利为己得,为己用。不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身不正则影子歪,不管好自己和身边的家属子女,所以成为了人民的罪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严格遵守中央、省委的八条规定和“四不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以苦干为乐,以民生为本,按制度办事,按原则办事,真正的做好廉洁自律。
篇二: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近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了《蜕变的权力》警示录。观后,我心情沉重,感慨万千。
杨大为、张杏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工作上得心应手,深受领导器重,拥有幸福的家庭。按常理说,生活算是比较惬意的。但是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大,他们渐渐经受不住金钱抑或是美色的诱惑,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最终冲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一个“贪”字。在他们的自述中,对自己当初的行为悔恨交加,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他们的反面教训使我深深体会到,增强法律意识固不可少,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也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种种诱惑,个人的抵抗力首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他们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工作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最终偏离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掉进万丈深渊。贪婪的代价是沉重的——漫长的铁窗生涯,破碎的家庭以及绝望的亲人。当他们漫漫的铁窗生活结束时,青春已不在,岁月已蹉跎。
理想信念的丧失,导致私欲的膨胀。他们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关键是动摇了理想信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产生迷惘,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一旦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便会离人民越来越远,在错误的泥潭越陷越深,最终也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有些官员为谋一己私利,把党纪国法、理想信念通通抛在脑后。大钱要,小钱也要,什么事都是钱权交易,没有钱不办事,有了钱好办事。他们对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不加丝毫克制,贪婪无度,最终把自己一步步地推向深渊。当他们把自己送进监狱时,迟到的忏悔是那样的发人深省,这样的结局真是可悲可叹。
古语有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来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于劳动所得,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支配。但是对于不义之财,会惶惶不可终日。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贪婪是万恶之源,一时的贪婪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勿损公肥私,为图一时之利而断送自己的前程。特别是对手中拥有权力的人,要经得住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对种种诱惑,做到“心不动,手不痒”。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空话,而应是每个党员干部一贯的行为准则。
篇三:蜕变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近日,我们观看了《廉政中国——蜕变》、《廉政中国——贪路无归》、《滑向深渊》和拒腐防变每月一课——《蚁贪之祸》等警示片,警示片反映了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从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走上严重违纪违法、腐败堕落的犯罪道路,邹韶禄这位曾经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从企业功臣蜕变为人民的罪人,陈双全利用职务之便在公与私中选择了私人利益,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原以为腐败和贪污只会在权力大的岗位和一些领导干部们中发生的事情,但“蚁贪之祸”警示我们贪腐隐患无处不在。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本钱,有了权就大肆捞钱,视党纪国法而不顾,利用手中权力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成了金钱的俘虏,最终沦为阶下囚。观看警示片后,如何在各种诱惑面前把守好自己的廉洁关,堂堂正正的做事,清清白白的做人?
在工作上要有不知足追求,勇于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而在个人物质待遇等方面要有知足常乐之心。片中年近花甲的落马干部,眼含泪水地忏悔说,自己对不起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警示片中的人物都有过灿烂的过去,但一个“贪”字却毁掉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逸,毁掉了美好的前程,难道不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反面教育吗?
我们一直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非常的赞同和认可,德就是党性。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因此,要求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弘扬良好作风。加强宗旨意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只有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扎扎实实的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醒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
要修身养性,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法律修养,更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干任何工作的基矗孔子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学会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时刻不忘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持执法为民的宗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在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努力工作的同时,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防线,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腐败堕落的思想侵蚀,以此规范警示自己,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记住共产党员是人民大众的公仆。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深入学习好、实践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带头遵纪守法,敢于接受各界的监督,要时刻警示自己戒除侥幸心理,保持头脑清醒。
第二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观《鉴史问廉》有感
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廉则兴,贪则衰。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 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包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清正官员的化身,一个青天文化的标志。包拯曾在端州为官,当他调离时,百姓挣拥相送,当包拯在路途的船上发现有人送的一方端砚时,毫不犹豫的将砚台抛入江水中。自此有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人间美谈。“一清二白”的美谈也为后人经久传颂。说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立即发布《禁止馈送檄》的檄文,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因 科考舞弊案,张伯行遭噶礼陷害接受审理,当地的百姓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扬州百姓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不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最后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死后,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纵观历史朝代,但凡有明君,就有能臣廉吏相扶,政治就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但凡有昏君,就有贪腐恶吏相衬,搞得民不聊生,导致国破家亡。我们党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贪腐不治,亡党亡国,这是历史给我们总结的深刻教训。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身处在国家机关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甘于奉献,甘于吃苦,甘于清贫,甘于寂寥,甘于屈辱、甘于平凡。否则,就不要当官。当官是一种责任,不是享受;当官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当官是苦差事,不是光宗耀祖。而在现实生活在,很多官员颠倒了黑白,舍本逐末,忘记了本职,丢掉了党性,强调了自己,忽略了百姓。
二、正本清源,清廉文化薪火相传
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正心、齐家、修身、平天下是仁人志士追求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公平、公正和正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公问政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政者正也”,说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行得正。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人们通过诗作、史书、戏曲、文物等等表现形式,表达心中对公平正义清官的向往。《诗经》中有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在现今河北省内,有一个诗经村,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西汉时期学者毛苌和毛亨来到这个村子,一直研究、传授《诗经》,使得秦朝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之后得以流传下来。自此,该村的人以诗书传家,虽然是以农为主,都是庄稼人,但是只要家里稍微有点条件,都供孩子上学,一直就是这样。他们村的人以继承祖辈悠久的诗书传统为己任,自发地组织起来学诗、写诗,使绵延了两千多年的诗香书香继续传承下去。河南宝丰的马街村,每年都有盛大的说书大会,人们自发的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剧目《七品芝麻官》、《窦娥冤》都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朝政,用戏曲来表达自己对清明政治,清廉官员的渴望。郑板桥,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是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板桥竹风”,展现了文人狷介高格的风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范仲淹的千古绝唱,一个心系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呕心沥血推行庆历新政改革,惩治贪腐,精简机构,却落得贬官,当他看到好友送的《洞庭晚秋图》时,一个一生都没有去过岳阳楼的人,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历史是天下苍生抒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着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穿越历史的风雨,人民感受了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声音,走过时间的长河,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一代代清官廉吏,力量和正气文化是根基,传统文化是动力和源泉。正是因为有历史,才有了今天的传承,“毛泽东、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吴金印、吴英、程浩、史来贺、雷锋、时传祥……”这一个个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都叫共产党员。
三、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国家兴旺的保障
在今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大门口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这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之一:《三院禁约碑》。碑文中禁约的第一条是:禁止滥用应付;第二条禁约是:禁止前站勒索;第三条禁约是:禁止矿税差使牌外横索;禁约的第四条是:饩廪通义成规。此条中详细的规定了地方驿站招待各级官员的用餐标准:招待京堂科道(一品或 二品)一桌膳银是二钱五分,招待本省两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银是三钱,招待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银是二钱,招待府、厅(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银是一钱五分。所有的招待标准刻在石碑上,永以为例,官员按照此规定执行,谁也不能逾越一丝一毫。碑文被人们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秦朝开创了监察制度。汉朝有了察举制度,回避制度;隋朝推行恩科,自此影响后世的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的谏官和御史制度;宋代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
每一个朝代为了巩固政权,都在管家管理和人事管理上出台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保证官员正常履职。邓小平说的更是直接“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做坏事,坏的制度无法让好人做好事”。是的,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在防治贪腐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社会中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总是如影随形,但是曲折的道路前方,总是有正义与光辉在前方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护佑我们开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第三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从2015年1月9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由我省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里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之中.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2015年元月16日
第四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坚 守
——观《鉴史问廉》后心得体会
范聪聪 送表矿区初中 2014年1月
坚守
——观《鉴史问廉》后心得体会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的人,多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史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就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坏材,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将他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因此,应该爱每一个学生。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之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
总之,廉政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师德师风,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老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努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最棒的,继续加油吧!Never give up!
第五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Xx中学
xxx
接到学校短信通知,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学习了《鉴史问廉》,是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收获,下面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说说;西晋的富豪官员们为何喜欢斗富?唐朝何以从“贞观之治”演变出“安史之乱”?北宋为何从一个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历史深处?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和“廉政文化”相对应的就是“腐败文化”。腐败文化严重损害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在这种情况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员的防腐拒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此意义上而言,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无疑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化力作。如果说,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旗下的河南影视集团之前推出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为我们呈现了一位现代“廉吏”的榜样,那么,《鉴史问廉》则深入历史的肌理,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从这一点而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把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鉴史问廉》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生态吹响嘹亮号角。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2 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总之,作为一名光荣的人名教师,更要廉洁执教,班级管理要以传统文化《弟子规》为向导,坚持每天早晨和本班六十六名学生诵读《弟子规》晨起思勉文—下午放学后诵读《弟子规》——夜幕心思文。让德促教 让德促学,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孝亲尊师,日行一善,从孝敬父母开始,婉言谢绝家长的宴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挣取做个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校领导放心安心的优秀老师,模范班主任,做好自己,让文明廉洁之花开满平罗四中这块公平净土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