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面向21世纪的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面向21世纪的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党性修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党性修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世纪。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修养?共产党员需要进行哪些修养?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这些问题我们要很好地解决它,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党性修养。
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应进行修
1、什么是党性
“党性”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用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中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要求。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大量的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许多的举措。什么是党性?教材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因为任何政党都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党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第三句,又因为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精英所组成,所以这种阶级性是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先进性。“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都是体现“先进性”要求的。
可见,党性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内涵,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同。解放前,党的任务:武装斗争;共产党面临的考验:生与死,苦与乐;党性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建国后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考验:金钱、地位和权力(焦裕禄、刘青山);要求: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任务:经济建设;考验: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信心、共产党信任;另一方面是作风的:权、钱、色。要求: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模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党性要求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党性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民主集中制;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常说的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就是这“六个坚持”。
2什么是修养
“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能力。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可见,修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就其词义的本身来讲,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而一旦在内容上赋予它以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含义,其意义就不同了。讲究修养,这也是我国古人也经常议论的课题,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说过“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荀况也说:“修道而不贰,则天地不能祸”等,都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3、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党性”概念的提出是列宁。而“党性修养”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创造。“党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范畴,修养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内容。是我们党把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党性修养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从传统看。“修养”的原意是通过内心的反省,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胸怀、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准则,如:不徇私情、勤政为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积极的自我修养的观念,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作为一代社会精英,他们也同样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实践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工业非常落后,工人阶级的数量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加之,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所以,党的阶级基础以农民为主。因此,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课题:既要从大量非无产阶级的成员中吸收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到党内来,又要使这些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样,党性修养的问题必然被突出地提到日程上来。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和实践,使自我修养达到了一个新的崇高境界。
4、共产党员进行修养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挠地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挺身而出等。可见,修养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我看主要应当搞好三个方面的修养:其一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修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修养。其中理论修养是基础,党性修养是核心。通过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其二是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以共产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去影响社会,促进和净化社会风气。其三是业务和知识方面的修养,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先进作用。
二、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
1、从客观上看,加强党性修养是时代的要求。
1)国际局势
世界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转变,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使各种力量相互制衡,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但是,世界多极化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不是现实。现实是美国一超独霸。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第二个特征。它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而且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如美国大片不仅仅是惊险、恐怖、色情,还体现着美国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即“西化”、“分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世界局势的第三个特点。19世纪,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是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30年翻一番,70年代是5年翻一番,80年代则是3年翻一番,微机是1·8年更新一代。xx年每天网络外汇交易达15000亿美元,是中国外汇储备的近10倍,占世界外汇储备的90%;无序流动的资金达3万亿。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要搞垮一个国家很容易。江泽民同志所说:“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三大特点既给我们学习世界先进的东西、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机遇,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2)国内形势
经济成份多样化。外资、独资、合作、私营、股份合作企业等等。到xx年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家gdp的1/3,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近五千万人)。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组织形式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基本上都在政府直接管理的单位中工作,农村人口也全部组织在集体经济的组织中。如今则不同了,组织形式各种各样,xx年有社团组织20多万个,经济实体更多了。过去那种以机关和单位为依托,通过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部门和单位来实施党的领导的传统做法面临严峻挑战。
就业方式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城市居民的就业要求(承担不了的,国家统一安排上山下乡),农村人口也全部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现在则不同了,就业不再由政府统一安排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过去的方式来实施党的领导显然不行了。如何扩大党的领导范围,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利益分配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收入分配再不象以前那样平均了,并且差距在拉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xx年,东部11省市人均gdp已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人均只有610美元。东部最发达的上海市人均gdp已达4500美元,而最不发达的西部省还只有350美元,相差近13倍。一些学者调查发现,目前城镇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者约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2%到45%(农村会更高),国有企业工人和农民这两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群体,均认为和被认为是收益最少的。如果一个社会的最基础阶层产生了相对危机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国内形势的这些变化,不仅给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课题,而且使党的领导面临挑战。
3)党内状况的特点
党员队伍变化巨大。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我们党由一个53人(一大13名代表)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6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工农党员占绝大多数。进入新时期后,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私人企业老板等,也开始加入党组织(有的以前就是)。党员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高收入和贫困这两个社会阶层中都有许多党员。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35岁以下的党员达1480多万,占党员总数的22.3%。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40岁上下的这一代年轻干部,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有学者指出:老干部浴血奋战打下江山,有点失误,群众能原谅;年轻干部则不行。因此,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
长期执政面临考验。我们党已经连续执政50多年。长期执政易出现的问题有四:一是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二是容易滋生和积蓄既得利益。三是容易出现权力失控现象。四是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
腐败问题仍然突出。十六大在总结五年来工作成就后指出,腐败现象仍然突出。中纪委副书记刘丽英说:“我们查处的腐败案件只是实际存在腐败问题中的很少一部分。很多问题还没有被揭露出来,有的即使揭露出来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查处,人民群众还不满意”社会转型期是腐败的高发期。一个国家的转型时间大概需要30—50年。我国现在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92年十四大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见,我国计划,用30—40年时间完成转型。因此,我国的腐败现象要到2016年后可望得到遏制。
党内这些特点表明,教育管理好6700万党员,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以上国际、国内和党内的变化,无一不说明加强党性修养是形势所需,时代所迫。
2、从主观上看,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而且是终身的必修课
坚强的党性不是自发产生的,不是入党宣个誓就有了的,而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一步步提高的。一个人在组织上入党,只说明他具备了党员的基本条件,而党性修养才刚刚开始。另外,从党性的时代性来看,社会在前进,面临的任务和考验在不断地变化,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再者,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思想倾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这也要求党员要不断地坚强党性修养。
周恩来:“人总是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完人。”“改造没有个完,一直到死,那时也不能说改造够了,只是比现在好一点。”可见,党性修养是无止境,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
综上所述:
一,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指出:“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我们党遵循着这条规律,领导全国人民打碎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其基本方面是相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目前,在不适应的诸多方面中,党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要解决党风不正的问题,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共产党员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第二,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伟大光荣的,也是十分艰巨的。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仿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参考。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我们要完成面前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要依靠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正确而又坚强的领导,二要靠全体党员成熟老练地、运用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去指导和从事革命实践。正象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在各方面斗争中改造自己,由一个们要完成面前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要依靠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正确而又坚强的领导,二要靠全体党员成熟老练地、运用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去指导和从事革命实践。正象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在各方面斗争中改造自己,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把广大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自己锻炼成为成熟老练的革命者,那才能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本部门、本岗位上的落实,才能使党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
第三,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它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伟大历史任务的先决条件,而先进性的保持又赖于每一个党员自觉的党性修养。目前我们党员队伍的状况如何呢?最近北京市委分析了党员中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少数党员身上,但影响极坏,它腐蚀了党员的党性,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损害了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要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也必须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正象刘少奇同志所说: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靠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决定了共产党员加强革命锻炼的修养的长期性。刘少奇同志指出:“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加紧自己的修养。”可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一刻也放松不得,必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共产主义事业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业,作为领导这个事业的党和从事这个事业的每一个党员,不但要经受同外部敌人斗争的考验,还要经受革命队伍中内部斗争的考验;不仅要经受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考验,还要经受顺利、成功的考验;不仅要经过夺取政权武装斗争的考验,还要经过取得政权后、和平建设的考验。因此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今天,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的地位的变化,容易使一些同志放松思想改造,出现腐化堕落、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以权谋私等现象,因些尤其要注意加强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
总之,社会发展的规律、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责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任务和革命斗争长期性、复杂性的实际,都要求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观念。
三、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修养
怎样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修养?我们党员同志要增强党的意识,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非党员干部都要增强党的意识。党的意识内容丰富。作为党员要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纪律意识、先锋模范意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除有普通党员所具有的外,还应有公仆意识,竞争意识、干群关系意识、大局意识等。具体地讲,当前我们主要增强以下意识:
第一要增强党性意识。党性是衡量党员阶段觉悟的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重温和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中共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落实好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很好地贯彻实践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增强党的公仆意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增强公仆意识,很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同群众的关系上,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和模范行为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我们奋斗目标而共同奋斗。要心系群众,体察群众的情绪,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三要增强竞争意识。竞争会带来压力,但也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的创造精神。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学会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抓住新世纪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加大我们工作的改革发展的力度,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第四要增强大局意识。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高屋建瓴,摆正自己部门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我们必须很好地坚持和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本部门与单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围绕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发展,做到议大事,顾全局,管本行,创造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总之,加强党性修养,理论武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与时俱进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是重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上应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优秀的成绩和表现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
党性修养是建立在完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自主行为。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坚持做到江泽民同志反复倡导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高度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生追求。
第二篇:学习《面向21世纪的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党性修养》的体会
党性修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党性修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世纪。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修养?共产党员需要进行哪些修养?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这些问题我们要很好地解决它,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党性修养。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应进行修
1、什么是党性
“党性”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用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中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要求。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大量的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许多的举措。什么是党性?教材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因为任何政党都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党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第三句,又因为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精英所组成,所以这种阶级性是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先进性。“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都是体现“先进性”要求的。可见,党性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内涵,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同。解放前,党的任务:武装斗争;共产党面临的考验:生与死,苦与乐;党性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建国后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考验:金钱、地位和权力(焦裕禄、刘青山);要求: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任务:经济建设;考验: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信心、共产党信任;另一方面是作风的:权、钱、色。要求: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模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党性要求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党性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民主集中制;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常说的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就是这“六个坚持”。
2什么是修养
“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能力。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可见,修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就其词义的本身来讲,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而一旦在内容上赋予它以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含义,其意义就不同了。讲究修养,这也是我国古人也经常议论的课题,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说过“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荀况也说:“修道而不贰,则天地不能祸”等,都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3、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党性”概念的提出是列宁。而“党性修养”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创造。“党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范畴,修养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内容。是我们党把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党性修养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从传统看。“修养”的原意是通过内心的反省,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胸怀、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准则,如:不徇私情、勤政为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积极的自我修养的观念,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
第三篇:学习《面向21世纪的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党性修养》的体会
党性修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党性修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世纪。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修养?共产党员需要进行哪些修养?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这些问题我们要很好地解决它,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党性修养。
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应进行修
1、什么是党性
“党性”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用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中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要求。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大量的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许多的举措。什么是党性?教材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因为任何政党都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党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第三句,又因为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精英所组成,所以这种阶级性是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先进性。“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都是体现“先进性”要求的。可见,党性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内涵,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同。解放前,党的任务:武装斗争;共产党面临的考验:生与死,苦与乐;党性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建国后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考验:金钱、地位和权力(焦裕禄、刘青山);要求: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任务:经济建设;考验: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信心、共产党信任;另一方面是作风的:权、钱、色。要求: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模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党性要求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党性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民主集中制;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常说的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就是这“六个坚持”。什么是修养
“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能力。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可见,修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就其词义的本身来讲,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而一旦在内容上赋予它以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含义,其意义就不同了。讲究修养,这也是我国古人也经常议论的课题,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说过“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荀况也说:“修道而不贰,则天地不能祸”等,都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3、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党性”概念的提出是列宁。而“党性修养”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创造。“ 党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范畴,修养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内容。是我们党把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党性修养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从传统看。“修养”的原意是通过内心的反省,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胸怀、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准则,如:不徇私情、勤政为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积极的自我修养的观念,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作为一代社会精英,他们也同样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实践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工业非常落后,工人阶级的数量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加之,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道路。所以,党的阶级基础以农民为主。因此,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课题:既要从大量非无产阶级的成员中吸收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到党内来,又要使这些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样,党性修养的问题必然被突出地提到日程上来。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和实践,使自我修养达到了一个新的崇高境界。
4、共产党员进行修养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挠地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挺身而出等。可见,修养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我看主要应当搞好三个方面的修养:其一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修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修养。其中理论修养是基础,党性修养是核心。通过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其二是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以共产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去影响社会,促进和净化社会风气。其三是业务和知识方面的修养,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先进作用。
二、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党性修养
1、从客观上看,加强党性修养是时代的要求。
1)国际局势
世界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转变,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使各种力量相互制衡,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但是,世界多极化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不是现实。现实是美国一超独霸。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第二个特征。它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而且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如美国大片不仅仅是惊险、恐怖、色情,还体现着美国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即“西化”、“分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世界局势的第三个特点。19世纪,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是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30年翻一番,70年代是5年翻一番,80年代则是3年翻一番,微机是1·8年更新一代。2000年每天网络外汇交易达15000亿美元,是中国外汇储备的近10倍,占世界外汇储备的90%;无序流动的资金达3万亿。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要搞垮一个国家很容易。江泽民同志所说:“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三大特点既给我们学习世界先进的东西、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机遇,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2)国内形势
经济成份多样化。外资、独资、合作、私营、股份合作企业等等。到2001年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占 国家GDp 的1/3,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9.3%(近五千万人)。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组织形式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基本上都在政府直接管理的单位中工作,农村人口也全部组织在集体经济的组织中。如今则不同了,组织形式各种各样,2002年有社团组织20多万个,经济实体更多了。过去那种以机关和单位为依托,通过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部门和单位来实施党的领导的传统做法面临严峻挑战。
就业方式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城市居民的就业要求(承担不了的,国家统一安排上山下乡),农村人口也全部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现在则不同了,就业不再由政府统一安排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过去的方式来实施党的领导显然不行了。如何扩大党的领导范围,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利益分配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收入分配再不象以前那样平均了,并且差距在拉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2001年,东部11省市人均GDp已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人均只有治理发愣功美元。东部最发达的上海市人均GDp已达4500美元,而最不发达的西部省还只有350美元,相差近13倍。一些学者调查发现,目前城镇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者约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2%到45%(农村会更高),国有企业工人和农民这两个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群体,均认为和被认为是收益最少的。如果一个社会的最基础阶层产生了相对危机感,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国内形势的这些变化,不仅给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课题,而且使党的领导面临挑战。
3)党内状况的特点
党员队伍变化巨大。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我们党由一个53人(一大13名代表)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6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工农党员占绝大多数。进入新时期后,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私人企业老板等,也开始加入党组织(有的以前就是)。党员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高收入和贫困这两个社会阶层中都有许多党员。
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35岁以下的党员达1480多万,占党员总数的22.3%。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40岁上下的这一代年轻干部,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有学者指出:老干部浴血奋战打下江山,有点失误,群众能原谅;年轻干部则不行。因此,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
长期执政面临考验。我们党已经连续执政50多年。长期执政易出现的问题有四:一是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二是容易滋生和积蓄既得利益。三是容易出现权力失控现象。四是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
腐败问题仍然突出。十六大在总结五年来工作成就后指出,腐败现象仍然突出。中纪委副书记刘丽英说:“我们查处的腐败案件只是实际存在腐败问题中的很少一部分。很多问题还没有被揭露出来,有的即使揭露出来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查处,人民群众还不满意”社会转型期是腐败的高发期。一个国家的转型时间大概需要30—50年。我国现在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92年十四大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见,我国计划,用30—40年时间完成转型。因此,我国的腐败现象要到2010年后可望得到遏制。
党内这些特点表明,教育管理好6700万党员,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以上国际、国内和党内的变化,无一不说明加强党性修养是形势所需,时代所迫。
2、从主观上看,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而且是终身的必修课
坚强的党性不是自发产生的,不是入党宣个誓就有了的,而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一步步提高的。一个人在组织上入党,只说明他具备了党员的基本条件,而党性修养才刚刚开始。另外,从党性的时代性来看,社会在前进,面临的任务和考验在不断地变化,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再者,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思想倾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这也要求党员要不断地坚强党性修养。
周恩来:“人总是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完人。”“改造没有个完,一直到死,那时也不能说改造够了,只是比现在好一点。”可见,党性修养是无止境,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
综上所述:
一,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指出:“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我们党遵循着这条规律,领导全国人民打碎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其基本方面是相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目前,在不适应的诸多方面中,党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要解决党风不正的问题,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共产党员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第二,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伟大光荣的,也是十分艰巨的。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仿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参考。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我们要完成面前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要依靠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正确而又坚强的领导,二要靠全体党员成熟老练地、运用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去指导和从事革命实践。正象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在各方面斗争中改造自己,由一个们要完成面前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要依靠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正确而又坚强的领导,二要靠全体党员成熟老练地、运用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去指导和从事革命实践。正象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在各方面斗争中改造自己,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把广大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自己锻炼成为成熟老练的革命者,那才能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本部门、本岗位上的落实,才能使党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
第三,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它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伟大历史任务的先决条件,而先进性的保持又赖于每一个党员自觉的党性修养。目前我们党员队伍的状况如何呢?最近北京市委分析了党员中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少数党员身上,但影响极坏,它腐蚀了党员的党性,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损害了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要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也必须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正象刘少奇同志所说: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靠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决定了共产党员加强革命锻炼的修养的长期性。刘少奇同志指出:“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加紧自己的修养。”可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一刻也放松不得,必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共产主义事业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业,作为领导这个事业的党和从事这个事业的每一个党员,不但要经受同外部敌人斗争的考验,还要经受革命队伍中内部斗争的考验;不仅要经受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考验,还要经受顺利、成功的考验;不仅要经过夺取政权武装斗争的考验,还要经过取得政权后、和平建设的考验。因此刘少奇同志在《论修养》中指出:“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今天,我们党成了执政党,党的地位的变化,容易使一些同志放松思想改造,出现腐化堕落、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以权谋私等现象,因些尤其要注意加强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
总之,社会发展的规律、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责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任务和革命斗争长期性、复杂性的实际,都要求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观念。
三、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修养
怎样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性修养?我们党员同志要增强党的意识,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非党员干部都要增强党的意识。党的意识内容丰富。作为党员要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纪律意识、先锋模范意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除有普通党员所具有的外,还应有公仆意识,竞争意识、干群关系意识、大局意识等。具体地讲,当前我们主要增强以下意识:
第一要增强党性意识。党性是衡量党员阶段觉悟的高低和立场是否坚定的准绳。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重温和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落实好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很好地贯彻实践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而努力奋斗。
第二要增强党的公仆意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增强公仆意识,很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同群众的关系上,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和模范行为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我们奋斗目标而共同奋斗。要心系群众,体察群众的情绪,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三要增强竞争意识。竞争会带来压力,但也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的创造精神。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学会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抓住新世纪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加大我们工作的改革发展的力度,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第四要增强大局意识。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高屋建瓴,摆正自己部门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我们必须很好地坚持和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本部门与单位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围绕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发展,做到议大事,顾全局,管本行,创造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总之,加强党性修养,理论武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与时俱进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是重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修养上应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优秀的成绩和表现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
党性修养是建立在完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自主行为。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就要坚持做到江泽民同志反复倡导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高度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生追求。
第四篇:学习《面向21世纪的党性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党性修养》的体会党性修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期新阶段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党性修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世纪。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党章明确规定了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修养?共产党员需要进行哪些修养?为什么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进行党性修养?这些问题我们要很好地解决它,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党性修养。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应进行修
1、什么是党性
“党性”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用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中都体现了这样的原则要求。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性”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大量的论述,在实践上也有许多的举措。什么是党性?教材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因为任何政党都代表了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党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第三句,又因为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精英所组成,所以这种阶级性是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先进性。“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都是体现“先进性”要求的。可见,党性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内涵,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党性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同。解放前,党的任务:武装斗争;共产党面临的考验:生与死,苦与乐;党性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的生死观。建国后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考验:金钱、地位和权力(焦裕禄、刘青山);要求: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任务:经济建设;考验: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信心、共产党信任;另一方面是作风的:权、钱、色。要求: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的模范,反腐倡廉清正廉洁的模范。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党性要求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党性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始终如一的: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民主集中制;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常说的按党性原则办事,指的就是这“六个坚持”。2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能力。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可见,修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就其词义的本身来讲,不能确定它的正确与否,而一旦在内容上赋予它以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含义,其意义就不同了。讲究修养,这也是我国古人也经常议论的课题,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说过“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荀况也说:“修道而不贰,则天地不能祸”等,都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3、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指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党性”概念的提出是列宁。而“党性修养”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创造。“党性”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范畴,修养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内容。是我们党把二者结合起来,创造了党性修养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从传统看。“修养”的原意是通过内心的反省,培养一种完善的人格。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胸怀、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修养的准则,如:不徇私情、勤政为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积极的自我修养的观念,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第五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到2001年,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使我国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2000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工)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学术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
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从1999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
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要保证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认的信誉。同时这种学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并依法对境外捐赠设备、进口设备的关税给予减免。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等学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和辐射源的作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同时,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贡献大小分配给有关研制开发人员。要研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以及行业性很强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由省级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为主与国家共建。中央财政继续拨款鼓励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生自谋职业”的试点。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4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3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减少冗员,精简高校职工队伍,使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学生与职工之比、专任教师与职工之比均有较大提高;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市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已基本合理的地区,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基金,促进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8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要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评定职称、业务培训、升学考试、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同等待遇。国家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要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机构可面向社会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颁发非学历教育学生的结业证书,也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专项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振兴行动计划中中央财政支持和资助的项目。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国办发[1998]23号)的精神,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00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此项工程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予以专项支持,其余部分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分担,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利用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建设。为解决高校教师住房困难、稳定高校教师队伍,在2000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48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发挥高等学校“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50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使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