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知识产权》的感想
知识产权
学《知识产权》感想
摘要知识产权最核心的、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内容便是专利以及相关的权益。专利是指专利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出现,保护了一个人的应得利益,体现出了对知识的尊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 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课程《知识产权》,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切地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它已经深深得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虽然它看似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确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知识产权”从其内涵来看,是人们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从外延方面看,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等涉及文学、艺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新能源技术的知识财产。从知识产权这一广泛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从事的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的和知识产权有着关联。大到宇宙飞船的升天,小到平时创作的文章之类,全都有知识产权的身影。
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并非只是字面上简单的几个汉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它还分成许多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从狭义上分,可以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从广义上分,又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作品,音乐作品,科技成果等等。曾经一度我认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是能够划上等号的,但通过这次的课让我明白两者还是有显著的区别的。专利权所保护的对象比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对象更具有严格的限定。一个作品能够被知识产权所保护,那么它必须具有独创性,而一个作品如果要申请专利权,那么它仅有独创性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专利权大多与发明创造、与新产品新技术相关,而知识产权涉及的面能够更宽更广。
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而在我看来,知识产权最核心的、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内容便是专利以及相关的权益。专利是指专利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出现,保护了一个人的应得利益,体现出了对知识的尊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屡屡有公司为对某项产品的专利而打官司的案例发生,曾经我们国家对专利的保护不甚重视,导致各种抄袭、侵权行为不断发生,眼中破坏了社会的和谐,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打击了一大批人的创新热情,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得到重视,专利权受到保障,社会的和谐也得以稳固,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知识产权
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既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树立品牌,增强意识。(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3)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知识产权课并不能让我们了解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它很好的起到了引领作用,让我这样原先对法律只知皮毛,似懂非懂的人开启了这一领域的大门。它同时也使得我产生了对知识产权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毕竟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已无可避免地在进行接受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的行为,正确进行这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知识产权课上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它同时让我领悟到身为知识爆炸时代的当代人,我们应该学习并遵守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例。只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因此有所创新不断进步。
知识产权
结束语
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这个挑战几乎涉及知识产权所有的领域。我们既要坚持知识产权特有人和公众利益平衡的原则,又要从发展的眼光来探索新问题,改进、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归根到底,一切应从有利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出发,研究解决互联网技术给知识产权带来额新问题。
第二篇:知识产权课总结感想
知识产权课程总结和感想
SC16023109
刘威 本学期学习的《知识产权》这门课程,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存在于我们现代生活中各个层面,无处不在且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一)、知识产权定义
对知识产权定义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识产权”区别于知识财产和智力成果。知识产权是对知识的财产权,知识财产自古就有,知识产权则不是。知识产权的对象是知识,但并非所有知识都能成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知识产权”从其内涵来看,是人们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民法通则定义,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劢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亊权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总称。包括著作权(版权)、与利权、商标权、収现权、収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由知识产权的领域不同,分为工业产权(专利、商业秘密、商标、商号等)和文学产权(著作权、邻接权、传统知识等)。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定义的范围涉及文学、艺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新技术等等。知识产权是对知识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因所知识产权法所调整对象知识的特点,导致知识产权呈现出开放和収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迕步、人类精神文明収展,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型智力成果,如计算机软件,数据库,集成计算机电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基因技术,植物新品种等,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知识成果,相应地就会催生各种新的知识产权。不难发现,我们从事的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的和知识产权有着关联。大到宇宙飞船的升天,小到平时创作的文章之类,知识产权身影无处不在。
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专有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的独占排他权,即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未经其本人许可,任何人都不得使用和占有,知识产权只能授予一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超过保护期限的知识产权就进入公共领域,为人类共享。知识产权并不是自然拥有的,它的获得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确认,并需履行一定的手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法律保护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和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规范文件对文学艺术著作、科学发现和发明专利及商标等各种权利取得程序、行使的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和范围因各国具体单行法的规定而有所不同,并且无不受本国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及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并以保护本国人及其国家利益为立法宗旨。
(二)、知识产权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
虽然知识产权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看似和我们联系不大,那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产权?之前没学习课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以为知识产权只是专利,版权方面的,只有申请了专利才会有必要学到。实际上,认识学习知识产权有很多好处。
对于个人而言:(1)、现实中的知识产权无处不在,也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认识和学习知识产权很有必要;(2)、学习知识产权可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知识创造者注重个性发挥,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鼓励和激发智力成果创造者创作出更多的精神产品。(3)、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世界不断深化发展,知识产权称为经济全球化制高点的背景
对于公司企业:(1)、知识产权可以保护产品,专利产品可以排除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复制,使得企业的产品在相关产品市场得到较大的市场份额。(2)、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他人侵权,也要防止自己的产品侵犯他人的权利,知识产权在这中间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此外,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相比有形资产要大得多。因此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维护企业利益。而且,知识产权也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证明。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能够强有力地证明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此来树立起企业品牌,就如同海尔集团一样,在开拓疆土的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更长久。(4)、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必须考虑、实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公司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并且能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来鼓励员工创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防止窃取研发成果,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占领专利的至高点,从而使得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处于不败之地。
对社会而言:(1)、知识产权助推经济转型,我国现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要地位,如果要向科技密集型产品过度就必然要关注知识产权产业的建设,以版权为例,版权保护不但能够激发智力成果创造者创作大量精神产品,而且能够促进图书报刊等传播制品产业的发展。(2)、鼓励创造发明,知识产权出现之前,发明与创造都是无偿的,使得发明人或者持有人无法从中获得切实利益,知识产权的出现,可以使发明人通过法律形式保障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拥有排他性的专利权,防止他人擅自使用发明人的成果,从而极大提高发明者的创造积极性。(3)、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应用,由于竞争的需要,人们对自己发明成果进行严密监控以及保密,因此导致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速度极为缓慢,不利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但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之后,发明人可以持有对其发明事物的专利权,因此发明人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将其发明内容向社会公开,使得科技信息迅速传播,让相关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帮助。(4)、促进科研专业队伍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产生,让发明成果有偿许可实施,让发明创造称为一种能够赖以生存的职业,会促进科研专业队伍形成,从而使发明者积极创造,以此来促进国家稳定发展。
(三)、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1)、首先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知识产权文化强调知识是有价和有偿的,对于知识创造者注重个性发挥,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但是当前我国公众和企业公司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普遍缺乏。我国重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是仓促地应对外部和 内部对盗版、假冒等侵权指责的形式宣传,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因此我国的立法进程与国民意识的提高存在脱节。公民对知识产权保护还普遍缺乏一种比较清晰的认识。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公民对知识产权这种五星的财产归属与占有的判断,很难做到对有形财产那样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所以许多人将日常生活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视为“合法”。这是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断地加大普及知识产权的教育,仍有领域的侵权活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重视,多数国内企业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对国际规则的了解贫乏,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辛苦创造和积累的无形资产付诸流水,大多企业宁可仿制求生存,也不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到最后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另外这也有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都是强迫性学习产物,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使知识产权制度缺乏存在的环境。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依靠国家权利机关的立法行为强制推行的,并没有使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产生切身体会和积极要求。(3)、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执行水平有待改进
首先,知识产权执法效果还不甚理想。知识产权执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瓶颈和软肋。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处在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在中央政府层面主管知识产权事务的机构有七八家,这直接导致了执法过程中效率和相互协调性的缺乏。另外,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公开,披露也无法实现及时和到位。为此,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其次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散、冲突、缺乏统性的问题。已有的专利法》《商法》和《著作权法》等制度,也有着共性的内容。但是,律实施的时间不同,因此他们的制定目标不同、司法和行政保护范围和力度上存在着差异。同时对于专利,商标,著作权之间的交叉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具体规定。另外由于高新技术不断涌现,许多无形财产已经超出了原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所涵盖的范围,我国立法还存在滞后现象。再次,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位。目前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认识不利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善。(4)、近年来,总体上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和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和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四)、如何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
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在国际贸易方面,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为解决以上问题,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树立品牌,增强意识;(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3)、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知识产权课并没有让我们了解知识产权所涉及的详细的各方各面,但很好的起到了引领作用,让我这样原先对知识产权的只知皮毛,似懂非懂的人开启了这一领域的大门。让我对之前看到的新闻上的专利商标等侵权行为有了更直观和具体的认识,认识到知识产权也是有趣并且涉及每个人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一门学问。我们每个人都已无可避免地在进行接受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的行为,正确进行这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呵呵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课上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让我领悟到身为信息发达时代的当代人,我们应该学习并遵守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例。作为高知识分子,我们要从自身坐骑,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既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更能促进我国和世界的知识产权的发展在开拓疆土的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更长久。
第三篇:知识产权学习心得体会
知识产权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知识产权与学术道德规范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知识产权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的认识,我深切地感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它已经深深得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综合体,已经对知识产权的问题非常重视。这门课会教会我们怎么用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避免自己碰触到法律的禁区,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
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随着知识经济时期的到来,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实力方面的竞争。科学技术优势是参与各类竞争的原动力,产品优势仅仅是科技优势的一种体现,不充分利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在当今的竞争中就不会占据主动的地位。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往往与其自身掌握和对待知识产权的状况密切相关。
其中知识产权最核心的、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内容便是专利以及相关的权益。专利是指专利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出现,保护了一个人的应得利益,体现出了对知识的尊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专利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得到重视,专利权受到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既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知识产权学习心得体会
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班学习心得
此次很荣幸能够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此次培训以网上听课考试结合现场面授的方式举行,其中网上听课考试历时较长,现场面授共计5天分2次举行,总体来说,网上听课对知识产权的有关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场面授通过专家学者的包含诸多案例的详细讲解,对知识产权在保护、应用以及今后发展有了一个更加趋于明朗的了解,对今后从事知识产权工程师来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基础。
网上听课考试阶段,其实从我自身角度来说,只能是从宏观上去理解有关的概念,尤其是诸多的知识产权常规概念,譬如有关知识产权基础理论、专利法概论、商标法概论、著作权法概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等相关知识。由于授课方式的特殊性,缺乏必要的互动性,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和记忆性不强。但是面授阶段,由于是现场授课,尤其是聆听了省市知识产权有关领导对省、市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势讲解,同时分课程中南理工以及市相关专家学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逐步讲解有关知识产权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理解和记忆,从整体上也对知识产权的今后发展趋势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
虽然说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对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有过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产权的拓展和延伸应用还存在不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认识。经过现场面授班的专家学者的讲解,对知识产权在企业实际应用中有了更加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作为企业 无形资产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升,现就结合听课情况对知识产权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评估作简单的总结认识。
1.无形资产的认识理解:
企业资产包括两大部分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企业无形资 产主要包括商业信誉、专利使用权等。然而专利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具有相应的价值,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一方面,以专利的技术属性为依据,可以将专利承载的发明创造的技术内涵转变为物态的商品。从而完成专利的技术实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和突出的是,以专利的权利属性为依据,可以在市场中从事资本的多种运作,最大化专利价值,如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作股、专利信托、专利担保、专利保险等,这是专利技术实施的自然延伸。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商业工具,是企业研发和市场之间的自然链接.是企业价值和盈利的重要增长点。是企业建构商业视野的关键环节。专利对于企业募集发展资金,扩大收益回流,形成竞争优势。强化市场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企业间转让、兼并、收购等重大商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2.无形资产评估认识理解:
无形资产评估如品牌、商标等评估是根据特定目的,遵循公允、法定标准和规程,运用适当方法,对商标进行确认、计价和报告,为资产业务提供价值尺度的行为。无形资产评估同样也在当今商业市场竞争中存在诸多的意义,尤其是在企业资本融资、企业扩大再经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意义认为首先能够积 极的培育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企业对自我品牌的培育和经营意识,充分利用形成的品牌强化主体宣传自我,成为企业市场化价值更具说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开展市场化竞争的有力武器;其次知识产权将会成为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趋势,随着无形资产评估可以使无形资产有了市场价值定位并使其价值不断得以发掘和提升,今后企业将会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培育和投入,通过合理有效可行的手段进一步丰富企业无形资产,促进企业有效运营,进一步提升企业总体市场竞争实力和质量;第三,企业融资进入多元化多渠道化,由于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和市场品牌号召力,今后无形资产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有效的融资、抵押手段,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市场化竞争提供资本支持;第四:促进无形资产评估更趋完善和理性化,通过大量的无形资产的评估实例,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评估手段、方式以及标准等,促进无形资产评估更趋专业化和市场化。
总之,通过本次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培训和学习,较为系统地对知识产权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了解,对今后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实际认识和操作力量,对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第五篇:知识产权学习心得体会
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大学本科阶段,我曾经选修过一学期的知识产权,让我对知识产权的概念、作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堂课就是知识产权与学术道德规范,使我对知识产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综合体,已经对知识产权的问题非常重视。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10月底开始,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说明我们国家也对知识产权的问题产生了极大地重视。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
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是指著作权人基于作品的创作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包括自己使用并且禁止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放映、广播、网络传播、摄制、改编、翻译、汇编)、收益权(许可他人使用并获得报酬)和处分权(包括转让、质押和出资)。
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的权利。专利权的客体是发明创造,具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
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利。商标俗称牌子,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将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于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区别开来的一种商业识别标志,可以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
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动性。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国内外流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各种报纸、杂志、国际学术会议、学者访问、国际博览会、电视、广播、图书资料、卫星技术、计算机的国际互联网等的出现,使得在一个国家取得的某一知识产权很容易就会传播到外国。这种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与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别是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严格地域性对其很不利。因为,一方面他们想把自己拥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专利产品、商标商品、文艺作品输送到国外,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惟恐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国家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以至被无偿使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希望在本国取得的这些权利,同样也能够得到有关外国的法律保护。这样,就出现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拥有知识产权就是拥有一种财产,一种财富,一种可以让自己长足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商业手段。有人说,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此话不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资料,各国之间通过以专利技术为主的许可贸易方式成交的贸易额,1965年为2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到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2500亿美元。技术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专利等知识产权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其出口商品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仅为10%,90年代这一数字迅速上升到50%,现在已经达到65%.1999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为2676亿美元,但其知识产权贸易不仅有250亿美元的顺差,而且出口额还超过了飞机等传统出口产品,达到了370亿美元。
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商业手段熟练运用于商业竞争当中。“白家粉丝”商标在欧盟地区和德国,被白家食品在德国的三个代理商之一欧凯公司抢注。此前,欧凯还在欧盟或德国抢注了国内几家著名食品企业的商标,包括北京“王致和”、安徽“恰恰”、贵州“老干妈”、河北“今麦郎”、四川“郫县豆瓣”,中国驰名商标“海信”在德国遭到博世—西门子公司抢注……太多的案例,太多的教训警示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正如王瑜律师所说:“当我们的著名企业正豪言国际化时,却发现自己的产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他们的商标已经被抢注;当我们DVD制造业为占到世界分额多少百分额而喜悦时,突然有人找上门来收钱,说我们侵犯了他们的专利,结果我们的企业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将你的商标注而不用,微小的注册费用,却可以将你阻止在这个市场之外,轻而易举地排斥了你这个竞争对手。先让你使用他们的专利技术,等你长大了,再来收拾你,这种'放水养鱼'的策略,正大肆将我国的企业依靠低廉的人工费而辛苦积攒的利润收为其囊中……”。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多专家学者都作出巨大的贡献,我国政府更是把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这也使得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取得进展,相关制度日臻完善。在法律上,我国对知识产权侵犯的打击是严厉的,然而尽管如此,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知识产权的财产属性。
2009年4月23日,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终于对王致和诉欧凯公司商标侵权一案做出终审判决,宣布“中华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案”——王致和诉德国欧凯公司抢注商标一案,以王致和终审胜诉落幕。这次海外维权的胜利给我们带来欣慰,也带来信心。只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在发现商标侵权后选择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甚至海外维权有何不可?
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不是一个单纯的立法和执法水平高低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对发达国家适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不当然适用发展中国家。2000年,国外的研究表明,在专利权和人均国民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U型的关系,即专利保护的力度会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最低点处之前呈递减需求,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专利保护的需求会逐步加大。而且,在高收入水平阶段,保护需求会增强很快。经济学的计算表明,专利保护最弱时的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接近1985年的2000美元。(注1)
实际上,最不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创新能力,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问题;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中等水平以后,国家才倾向于采用弱保护政策,但其主要精力仍旧在于模仿;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发达水平后,才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注2)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而诞生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育,人均国民收入还没有达到临界点时,迫于国际压力和改革开放的需求接受了较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的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高,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用能力更是不足,政府也出过许多激励政策,行政执法的力度一再加强,可是面对的知识产权的国际压力一点也没有减少。我们是否能从经济规律的角度上审视一下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当然,无论我们的经济水平如何的不适应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不能通过放弃知识产权制度来解决问题。我们应当从加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用和防止知识产权垄断和防止限制竞争的制度构建上寻求制度受益最大和损失最小。
对于目前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中国多数制造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并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再强调创新,也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而过于严格的行政执法,也不会让这些企业自觉提高保护意识。同时,也应当考虑知识产权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当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充分的讨论:
首先,知识产权是私权。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权利的取得(主要是专利、商标)需要当事人自己提出申请,权利要求范围的大小是当事人自己确定(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也是基于申请人递交的请求)。二是权利的保护是权利人自行启动,私权的保护属于民事范畴,适用于“不告不理”原则,除非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一般不适用于公权力介入;三是权利的利用以及如何利用也是权利人自行开展,权利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在利用过程中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除非国家有法律规制。知识产权最大的特点是独占:包括自己使用、限制他人使用和许可他人使用。基于上述认识,显而易见知识产权权利的产生、利用和保护都是权利人自己的事情,政府的责任是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上,更多的应是权利人作为民事主体自行启动民事程序从而得到民事救济。只有少数情况下对公共利益等造成危害时,才启动行政执法。同时,权利人也是“经济人”,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尚、善良和纯洁,在其权利的产生过程中也会参有许多“杂质”,这些杂质不应当收到当然的保护。
其次,知识产权是资源,是需要创造和经营的。以前对资源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国历来强调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些确实是资源优势,但仅限于小农经济时代或者以制造业为主的初级工业社会,当进入信息社会或者说是知识经济时代时,这两个资源就不再有明显优势了。在某种情况下仅有人或仅有物还不行,还要给人和物加上高附加值才体现出它的优势。比如说商标资源,驰名商标的附加值比普通商标高,它的高附加值背后的支撑是商品的品质、服务、科学的经营等无形价值,这些都是通过使用产生的;再如专利,一项创新成果完成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获得专利权,这种创新成果即使会有利用价值,但不是效益最大的利用,只有通过专利权的形式才有可能和他人进行权利的交易,才可以阻止竞争对手、可以获取谈判的价码。版权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资源,但多年被我们忽视了,人们在讨论版权问题时更多地是关注人身权部分,禁止他人随意抄袭、剽窃、复制。但实际上版权的保护应当以发展版权产业和促进贸易为主要目标,美国在全球要求的版权保护和许可都是围绕像好莱坞、迪斯尼、唱片协会、影视协会、出版集团等版权产业的代表机构等展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不少,但是没有形成版权产业,没有对这些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资源进行版权再造的包装,没有利用演绎、再创作、利用现代的版权制度把它们变成权利资源的意识,以至于我们很多的文化消费相当程度上对国外的依赖,而这些引进的文化都是以版权的形式进行交易的,我们的自己版权资源实际上被忽视了。
知识产权作为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不一样,它是需要创造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自然产生为主,权利资源是创造产生。这里的创造有一些特别的含义,既有货真价实的权利也有虚假的权利。比如专利中的重复专利、翻新专利、稻草人专利等(好听的用语是防御专利)就是权利人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妨碍创新的,与专利保护的宗旨不相符,但是由于专利权的私权性质,在没有人提出无效请求再被授权机关宣告无效后,这些权利都是有效的权利,也是权利人重要的经营资源。另外,在企业进行专利战略时,也决不仅是将创新成果以原始面貌申请专利的,经过企业的专利管理部门和专利代理人的撰写技巧,一件创新成果会衍生出很多专利,一件专利会有最大的权利要求范围,而到最后侵权诉讼时又会通过专利律师巧妙的“等同原则”的适用,进一步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在这样的过程中 “创造”出比原本价值高出许多的“权利资源”来,然后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都成为谈判的砝码。
可以说,知识产权创造就是要把创新成果最大程度专利化,创立更多的世界级驰名商标,产生出更多的基于现有公共资源的版权产品。知识产权战略其实不是科技人员和作者的事情,更多的是创新成果的经营加工、管理者,这些加工者就是代理人、专利律师、授权机构和企业的良好协作,他们会在一件朴实的发明创造基础上,撰写出最大的保护范围,变成一个杀伤力很强的权利武器。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将知识产权创造停留在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层面,现在国外专门进行知识产权贸易的公司就是通过专利收购、专利挖掘来进行知识产权贸易的。
第三,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工具。其实这不是新观点,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一种工具,法律是为国家服务的。问题是当我们在全球贸易规则下面讨论知识产权问题时,我们接受的是全球适用的知识产权规则,我们接受的理念是:知识产权是智慧的结晶,她应当像普通财产权一样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甚至认为有了知识产权制度当然就会促进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产业政策性,知识产权制度的两面性。以专利制度为例,并不是所有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都能实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马来西亚比日本的专利立法还早,可在科技方面却远不如日本。我国专利立法也有20余年的历史,但企业主动受益效果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在被动应诉中才觉悟到专利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将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良性的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可能是阻碍创新和限制竞争。
知识产权制度的工具性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层面上,也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所考虑的是怎样构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政策。在企业角度上,所考虑的是怎样制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立法不是企业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更多的问题是如何把制度利用好,制定最佳的战略措施。当然,企业也不应是立法的旁观者,即一旦发现制度不合理时,企业完全可以参与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很欠缺,很多立法和修法企业是不参与的,政府也没有足够听取企业的声音,倒是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包括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的制定以及行政执法,有很多外国企业积极参与和资助。什么时候我国的企业也像国外的公司一样,将立法看成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相关的事情,我国知识产权的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法律工具。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高速发展并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既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