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经验总结
中国/陕西: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省/自治区/直辖市:
陕西省
项目目标:
1.在10056.6km2的范围内,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显著提高,泥沙输出显著减少;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和保证粮食单产、总产以及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103.17万人受益;
3.整合破碎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实行科学种田,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把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
4.制止和约束人为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5.形成比较完善的的培训、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项目资金来源:
1.世界银行;
2.中、省、市县政府财政以及社区、个人投劳或集资。
实施日期:
1.一期项目:1994年10月——2001年12月; 2.二期项目:2002年1月——2005年9月;
案例研究提供者:
1.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2.陕西省财政厅
摘要:
1.建设成果。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建成水浇地1571.11hm,坝地1407.7hm,果园14479.61hm,对项目区12318.15hm
222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2.项目建设成果的交付管理方法。
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决定着交付全过程,土地权属在建设改造前后保持不变;
②建设成果的交付一般受制于土地权属,随土地权属交付运作,谁拥有土地,谁最终得到项目建设成果;
③公益工程如生产道路等属于社区;
④大型可盈利工程如小型抽水站、中心果库等交付社区集体管理;小型可盈利工程谁建设、谁所有。
一、原先的发展挑战。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立项实施前的项目区是一副满目黄土裸露、沟壑纵横、几乎看不见绿色、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景象。在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且难以利用、交通等基础设施很差、外来投资极为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甚至一部分人面临着温饱问题等等,几乎看不到这里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但在这些挑战中,当时最紧迫的一个是水土流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制约,一个是贫困和温饱,都是当地难以自行解决的。
1.面临的水土流失挑战。1990年代初,这里的水土流失占到总面积95%以上,局地侵蚀模数达26400t/km2〃a,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流失的强度在全世界水蚀发生区都是极为严重和典型的。
2.面临的贫困和温饱挑战。项目实施前,项目区耕地面积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30.6%,林地面积仅占到12%,耕地中坡耕地占到76%以上,粮食平均单产仅
维持在仅43公斤的水平,全年人均占有粮食不到100公斤,面临着非常大的粮食缺口,而且,除过粮食以外,群众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当时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需要救济才能维持生存。
二、项目设计
1.总体思路:在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阻止破坏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地貌特征和侵蚀规律布设各种水保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实现保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增长。
2.项目设计。在项目前期,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民及其社区组织经过反复地协商和讨论,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设计方案。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统一规划、全面设计,自下而上,实现全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
②根据地貌部位和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梁峁坡、梁峁边、沟谷坡、沟谷底不同部位布设不同的水保措施,形成四道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③统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林,在解决温饱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④措施设计。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措施类型,保证项目的实施,并按照有关规范对各项措施作具体技术设计。Ⅰ.工程措施:A.新修水平梯田与田间道路;B.新修淤地坝及旧坝维修加固;C.新修治沟骨干工程;D.新建小型灌溉工程(含水窖);E.新建沟头防护工程、沟边埂等。Ⅱ.林草措施:A.水保林;B.果园或经济林;C.苗圃;D.人工种草;E.封山育林;Ⅲ.其它民生工程:A.中心果库;B.农户果库;C.蔬菜大棚;D.畜棚;E.养畜。
三、项目交付
㈠机构方面
项目实施初期的1993年11月,陕西省政府就成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项目管
理组织机构,并将该组织机构细分为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而且将此类机构推广到市、县两级政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
㈡资金方面/新型筹资方式
1.资金管理:首先,在各级项目办设立了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其次,根据世行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经常进行财务检查,督促项目资金正常运转,第四,做到了专款专用,为项目顺利提供了资金保障。
2.资金筹集:项目筹集的资金总额共约111335万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世行贷款64415.35万元,占57.86%,另一方面来自国内配套资金,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配套和项目区居民投劳折资,累计约46919.65万元,占42.14%。
㈢采用的激励措施
1.谁治理,谁受益。在项目区全面推行“谁治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筹资投劳按项目设计的要求治理水土流失,并以合同的形式保证投资治理成果在合同期内归农户个体所有,调动了各个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个体业主、工贸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居民、佛教人士等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兴办绿色产业,此类投资高达24851万元,占项目投资的22%;
2.长期承包。在项目区大力提倡户包治理小流域,允许有一定技术、且资金充足的农户,大面积(5-10km2)、长期承包(10-20年)完整的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3.转贷措施。将世行贷款由政府贷款转化为农户个体贷款,保证绝大多数农户参与项目活动,并在其中受益。
㈣使用的创新手段
1.封山禁牧。项目实施中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在了项目建设中,实行“封”“治”结合。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后,项目区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退耕还林(草),大力实施封禁治理,边退耕边封禁边造林种草,加快了植被恢复,并用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如彬县政府颁发的《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彬县柿子生产基地林木管护办法》,配备专职护林员320名,建护林房160多处,树 4
立禁牧标志碑1000多块,有力地促进了封山禁牧,实现了全面封禁。
2.管理创新。项目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组织领导体系、实施管理体系和技术咨询管理体系,以新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首次按照基建程序进行设计;项目财务首次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首次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项目物资首次按照采购制的方式进行采购,引入了国竞争性招标采购、自营采购等概念。整个项目把组织实施、技术管理、财务保障、支持服务、考察培训等环节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科技创新。项目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培育项目建设新亮点。全省项目区推广了彬县总结的“挖根、分级、修根、蘸浆、浇水、点播、整盘、覆膜、压土” 和长武县总结的“吊袋输水法”等造林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结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项目区引进优质水果、干果品种,栽植优质大扁桃2000多亩,美国红提葡萄2000多亩,美国黑梅李500多亩,澳洲青苹8000多亩,冬枣2000多亩,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安塞、宝塔、淳化等县区大力推广大棚菜、大棚水果种植技术等,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㈤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较低,造成项目资金的浪费。
项目在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上想了好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在项目的中后期,将这项工作做为的重点工作来抓,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但还是较低,究其原因,在乔木林造林上,违反了自然规律,几十年陕北造林经验和8年项目实践,证明在延安以北不宜大面积造林,只宜走大力发展灌草,沟道少量栽树的路子;在种草上,片面强调种植面积,忽视草的利用,忽视草的转化,忽视草的深加工,致使农民在种草上得到的效益很小,因而造成常年种草不见草的局面。
2.对项目区原有植被保护不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图好看,施工中不注意原有地面植被的保护,造成地面裸露,增加了土壤侵蚀量和水分蒸发量,不利于水土的保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四、取得的成果
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以上,建成水浇地1571.11hm2,坝地1407.7hm2,果园14479.61hm2,对项目区12318.15hm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一期项目经过8年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4.6%增加到目前的48%,治理程度由19.0%增加到60%,项目实施以来的减沙总量达3064.07万吨,年减沙能力达383万吨。项目区全面脱贫不反弹,儿童入学率达98%,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畜饮水基本解决。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81公斤提高到517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00元提高到1458元,增长了近4倍。而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项目促产业,以苹果、柿子、枣、仁用杏、酥梨、布尔山羊为主的大型商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从优质果品生产、布尔山羊繁殖到果品加工、草粉加工已经从农户向现代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渭北地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果品产业、畜牧产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大量采用了新技术,项目区已引进了大扁桃、早结实核桃、美国阿尔钢金苜蓿、布尔山羊等新的果、草、畜品种,并建立了药用植物示范基地、布尔山羊良种羊繁育基地,引进了新配方继承套先进设备,建起了果品加工、草粉加工企业。三是大面积种草、舍饲养畜、封山禁牧成效显著,使种草、养畜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造林成活率高,普遍达85%以上,彬县高达95%,结束了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五是机制创新有了重大突破,培育了一批治理大户,引入了一些企业参与,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项目区治理,加速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的形成。
五、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得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引发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持续不断来项目区考察访问。特别是1995年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先生,在项目区考察后,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把黄土高原水土保
持世行项目树立为世界范围内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使陕西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的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大大增强。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受江泽民的委托,到我省世行项目区就“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专题调研,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在陕西的考察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向全国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7年8月,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现场会在项目区召开,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各省区政府的负责同志、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项目区参观学习,使陕西省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全国有60多个地市以上的省、市、区到我省项目区学习。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为陕西招商引资赢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年、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连续两年到项目区视察,并提出了“以工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16字方针,对项目建设后期的发展给予亲自指导。在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仅陕西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经验和教训
1.经验:
①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理念;如世行当年提出的将水土保持与扶贫作为项目宗旨、社区参与等理念;
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方、受益方(农户)等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并对项目设计进行反复多次地实地论证;
③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团队; 2.教训:
①所用贷款没有必要坚持必须全部转贷到户。短期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可以转贷到农户,而公益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由集体(地方政府)承贷;
②应当进一步论证项目监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监测质量,保证监测成果的利用率更高。
第二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2005-3-22 来源:本网
发言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何兴照副总工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一、二期)涉及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4省(区)的14个市、48个县(旗),总面积3556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347万km2,是我国水利行业首次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型外资项目。
一、二期项目区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农业是项目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一期项目区199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67元,二期项目区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元,远低于项目省(区)同期平均水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泥沙大量进入黄河,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给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和隐患。为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水利部从1990年开始探讨在这一地区利用世行贷款开展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性。
一期项目从1991年开始前期准备,1994年10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信贷),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二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前期准备,1999年12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信贷5000万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式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两期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
在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四省(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项目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誉和好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引进、吸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利的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为全面达到预定项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项目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被世行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荣获世界银行颁发的2003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
一、项目前期准备
1、可行性研究。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和可行性研究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的必要条件。根据世行软贷款“扶贫和改善环境” 的宗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的特点,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围绕 “发展农业生产,促使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的项目目标,中央和四省(区)组织技术人员,对黄土高原项目进行了充分论证。从1991年起,按照世行要求以及国内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关规定开展了全面的项目前期准备。为满足世行项目在经济效益评价和投资成本分析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水利部派出2名技术人员,赴纽约世行总部,学习专门的经济分析和成本分析软件,中央、省、地、县各级抽调近千名业务骨干,共同开展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经过各级业务部门,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建议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利用外资方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等论证材料,使项目顺利通过世界银行的预评估和评估,1994年4月在华盛顿通过谈判,5月27日得到世行执董会批准,同年10月3日正式生效。二期项目从1998年起前期准备,由于有了一期项目奠定的良好基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项目立项所需的所有技术文件和论证材料,顺利通过世行项目预评估和评估,1999年5月获世行执董会通过,1999年9月签署法律文件,同年12月正式生效。
2、规划设计。项目在规划设计中,紧紧围绕项目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高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与开发体系,注重各类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发挥,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提高作物单产,促进陡坡退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修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水保工程,有效的拦蓄、利用径流泥沙;通过育苗、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发展经济林、大面积封育保护,增加项目区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考虑贷款项目的还贷要求,在项目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保证项目贷款偿还。
按照世行提出的要求,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引进系统工程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用于小流域规划以及项目监测评价和管理等,使项目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项目经济分析、财务分析、工程概算和成本分析中使用了世行研制的Costab和Farmod等计算机软件;在项目规划中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小流域规划编制;在项目投资使用、物资管理及采购、实施进度、财务报账等方面也广泛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推动项目科学管理。各项目县(旗)政府对项目准备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经费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并积极参加中央项目办组织的有关培训学习,使项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很快达到项目工作需要,并且为以后的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世行方面的高度肯定。
二、项目实施管理
1、组织机构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了健全完善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在水利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央项目领导小组,由水利部1名副部长担任组长,国家有关部委、司(局)及流域机构负责人、四省(区)分管项目的副省长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制定有关项目建设方针、政策,审批项目总体规划,协调四省(区)及中央各部门之间关系,解决重大的项目问题。省(区)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省(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市、县、乡各级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各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以水保部门为主,吸纳农、林、牧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中央和省(区)级还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小组,负责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咨询,进行技术指导。
中央项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由黄委1名副主任担任主任,全面负责项目宏观技术指导,协调各省(区)项目活动;通过ICB、LCB等方式组织项目物资采购;负责社会发展项目的实施,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国外考察培训和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审批治沟骨干工程,检查监督各省(区)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审查四省(区)报账申请,负责与世行和中央各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沟通。
中央项目办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通过对项目各省(区)的宏观协调指导,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黄河治理开发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等要求,结合各省(区)区域治理和开发规划,在统一的框架和体系下组织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规划,保证各省(区)提出的项目建设区域性目标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在项目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作用。各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及运作流程见下图所示。
2、计划管理
项目执行进度采用计划管理。四省(区)各级项目办依据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及上计划执行情况,逐级编制并上报下项目工作实施计划,4省(区)项目办汇总后报中央项目办,由中央项目办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项目总体实施计划,作为下项目执行依据;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统计,由各级项目办具体负责,计划执行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会计核算等资料的填报,由各级分别负责,省(区)项目审核、汇总后上报中央项目办;中央项目办根据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对各省(区)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和下计划进行协调、审查、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世界银行。
同时,中央项目办还必须随时随地对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计划落实情况及有关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帮助,要求制定统一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了解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征求各省(区)对项目计划的改变和调整建议,经过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在必要时征得世行同意对项目计划做出调整。
3、财务管理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省贷省还的打捆项目,世界银行为一、二期项目提供的贷款总额为3亿美元,在资金支付方式上根据世行项目特点采用了报账制,即对于建设完成的项目内容,按照项目监测规定,通过各项目办检查验收合格后,根据实际数量和规定的支付方式向项目专用账户申请支付。一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财政部,二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四省(区)财政厅;项目建设资金由各省(区)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并下拨。但四省(区)项目机构对于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完成措施的数量、质量及真实性负有责任,并且对贷款的发放和使用具有控制监督职能。
为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按照世行要求全面推行了项目财务审计制度。各省(区)在专业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定期组织编制本省(区)财务报告,由中央项目办审核汇总编制总项目财务报告,报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同时,每年定期由同级(及世行指定)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项目提款报账流程见下面框图所示。
4、还贷机制
贷款发放和回收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一般是省(区)财政部门转贷给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或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按照项目机构提交的措施任务情况与合同数额,搞好贷款发放。国内配套资金的运作方式与贷款发放基本相同,同样由受益方与相应的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同,纳入基建和项目管理程序一道管理,采用报账制的方法进行支付。所不同的只是国内配套资金不需签订还贷合同。
贷款偿还原则上本着“谁使用、谁受益、谁还贷”的原则,采取由地方政府(财政)承诺,贷款使用和受益人还款的做法。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主要的还贷途径有以下几种:
①项目区各级政府从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地方财政税收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或利用有关开发建设项目(如石油、煤矿、矿山等)收取的水土保持治理费中的部分资金还贷;
②根据合同规定,受益农户(如小型加工、养殖户,梯田、果园种植户等)从获得的经济效益中偿还所贷款项;
③项目区各级政府从拍卖、租赁项目治理措施使用权以及治理后项目区土地增值所得的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以及其他措施等。
具体各地在执行中,又根据实际有多种不同的做法。
5、物资管理
根据世行要求,对项目涉及的大宗物资和一定投资额以上的工程措施,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方式分别有国际竞争性招标、国际有限招标、国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外直采等。具体方法包括:各省(区)在中央项目办统一组织下,编制本省(区)的项目物资供应计划,报中央项目办审批后,会同物资部门将落实的物资采购数量、规格逐级分配到各项目实施部门;按照《项目协议》规定的种类、数量和采购方式编制本省(区)的物资招标采购计划,中央项目办重点对其中需采用国际竞争招标方式采购的物资组织进行统一采购;在中央办统一协调下,制定项目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各省(区)项目办协同有关部门全面监督、检查本省(区)项目物资使用情况;中央项目办和上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并加以解决。
从1994年5月开始,中央项目办成立了由中央项目办牵头,四省(区)项目办参加的项目物资国际招标采购工作小组,按照项目计划组织开展国际招标采购工作,按照世行规定的采购程序及时完成了材料和车辆的国际招标采购任务。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对大宗物资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外,对金额超过10万元美元的自营工程,也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完成,小宗物资设备和自营工程采购主要由省(区)各级项目办组织进行。
6、制度建设
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吸收国内外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管理、财务管理和技术规程等办法和制度,使各级项目办的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项目实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技术规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规程》等,对项目的宏观管理程序、各级管理职责及项目实施总体要求等做出统一规定;对财务报账、物资管理、监测评价、项目造林措施及牧业管理等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或世行特别重视的工作制定出单项管理办法;省、地、县项目办则逐级针对每项工作制定出
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指导项目实际工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项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各种项目实施细则、畜牧管理以及治理成果管护和土地承包办法等。
7、监测评价
根据世行项目要求,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中央和省(区)各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成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监评人员,充实监测评价工作技术力量,强化监测评价工作。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办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规程》等,编制了统一的监测指标、农户监测表;各级项目办根据项目监测评价整体规划,布设了较为完整的监测网点,对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等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在对项目进展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将监测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与工程质量监测方面,各地分别采取定点监测、抽样监测、重点监测和跟踪监测等不同手段,及时掌握完成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保证了各种进度数据的准确可靠;采取有效的施工监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监理监督办法,中央和省、地各级项目办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际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监测评价工作人员由各级项目办统一调配,监评资金一般利用国内配套解决。但从黄土高原一、二期项目
工作实际来看,完全利用国内配套资金解决监评经费,在国内资金有时到位不够及时的情况下,对于保证监评工作的时效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贷款项目设计中,建议在监评工作经费中列入一定比例的外资,有利于监评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项目执行结束后3-5年需对项目进行后评估。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后评估工作目前尚未开展,但中央项目办为项目后评估已做了准备,在研究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中,将对一期项目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归档整理和分析,同时,将根据后评估工作的需要,安排布置各省(区)开展有关资料的收集补充和完善。
8、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项目实施的科学保证。中央和省(区)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技术小组,对项目实施与管理进行技术把关。中央项目技术委员会成员由水保及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监测评价报告》、《竣工报告》等重要技术报告的审查,并定期对项目区进行考察,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中央和省(区)各级项目办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考察与培训活动,对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学习项目区外先进经验;组织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科研推广课题研究,在积极引进推广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对项目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用科研成果指导项目实践。
9、中期调整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在项目实施中期,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世行称之为项目中期调整。项目中期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项目《评估报告》、《信贷协定》、《贷款协议》、《世行检查备忘录》等文件。在保证项目目标宗旨和投资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影响项目实施的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汇率的变化,对项目措施类别、数量及单价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
黄土高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区严重干旱,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调整中根据干旱、汇率变化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对各项治理措施结构做了进一步优化,对项目计划做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项目计划与原计划比较其设计更加经济、可行,生态效益更加明显。除中期调整外,项目在执行期末,还根据项目资金类别的使用情况和措施进度,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类别进行了最终调整。如项目内容中增加较多的畜牧养殖、封禁保护等措施。
10、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世行项目必须履行的重要程序,也是项目实施完成的重要标志。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竣工验收2002年9月由世界银行委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验收团进行。验收团通过对项目区实地考察以及与各级项目办座谈了解、内业资料查看等,对项目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检查与验收。世行验收团经过对一期项目执行情况和效果认真考察后一致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其扎实细致的前期准备,科学严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建成了一大批综合治理典型。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减少了入黄泥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验收团在提供给世行执董会的ICR报告中给予项目非常高的评价。对于项目建设内容、产出效益、可持续性发展、机构建设、借款方表现等五项指标都给予了“非常满意”的最高评价。验收团团长刘雪明先生在验收总结中指出: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实施如此规模的水土保持项目,并取得这样巨大的治理成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无愧于世界银行农业项目“旗帜工程”的称号。项目经理伏格乐先生也认为:项目创造了黄土高原开发的新的且可持续的模式,即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原来的预计。
目前二期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开展。
三、项目实施效果
经过十年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项目实施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地面植被大幅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9万hm2,果园经济林12万hm2,营造乔木林40万hm2,种草16万hm2,天然草场封育5万hm2;修建骨干工程258座,淤地坝1353座,修建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5400多处。一期项目各项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3800万t,植被覆盖率由17.8%提高到4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06元提高到2001年的1263元,人均粮食由378公斤增加到532公斤。二期项目完成后,一、二项目各项治理措施累计年减少泥沙可达到6000万t。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了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项目首次按照基建程序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完备的项目组织领导和实施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中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首次开展了全面的水土保持项目监测评价工作;首次进行了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开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样板工程,同时还引进了先进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
项目成功实施充分证明引进利用外资、扩大投资渠道对于提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都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项目建设方向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部署是完全一致的。项目实施中引进吸收了国内外大量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建立完善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支持服务系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运行制度和办法,保证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任务和预定目标实施。项目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由此在国内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黄土高原乃至全国的水土保持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加入WTO后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今后继续开展国际间合作交流,引进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从黄土高原项目的实践中看到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希望。
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进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如报账制、审计制、监测评价、科研和推广等,已在全国的水土保持项目中普遍应用。同时由于项目实施引出的各级政府对一些相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如禁牧、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成果维护以及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迪
1、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在引进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成功地引进了世行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为各级项目办和业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管理人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与实施效益。如在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引进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2、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治理速度
引进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水土保持工作完全依赖国家无偿投入的传统观念,拓宽了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以事实证明了引进外资治理水土流失是切实可行的。
3、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通过报账制、招标采购制和监测评价、监理监督、财务审计等要求在项目中的广泛推行,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按照基本建设要求引进推行“三项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促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在优质、高效和规范、科学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4、加强了水土保持机构的能力建设
通过世行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大量开展的考察培训、科研推广等内容,加强了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和项目办的能力建设,锻炼了技术队伍,培养了业务人员,提高了项目实施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为以后同类项目的实施管理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业务管理队伍。
5、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项目在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带动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展现了引进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
由于一、二期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利用外资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多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都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表现出极大兴趣。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361万英镑实施的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已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根据黄河流域有关省(区)的一致要求,中央项目办在一、二期项目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省(区)全面开展了世行三期和亚行贷款项目的前期准备。
第三篇:世行贷款项目建议书(定稿)
世行贷款2015-2017财年备选项目推荐
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组织单位
垫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垫江县财政局、垫江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项目申报单位
垫江县中医院、垫江县人民医院
三、项目名称
中医健康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区(重庆市垫江县)
四、项目背景
(一)垫江县基本情况
垫江县位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辖26个乡镇及社区,面积1518平方公里,人口97万。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98.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741元和9234元。
(二)垫江县中医健康资源状况
垫江县历史悠久,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千年古县”,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丹皮之乡”。全县有三甲中医医院1所、中医诊所62所,卫生技术人员1727人,其中中医药人员731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330人,高
级90人,中级159人,开设中医病床895张。有全国优秀基层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各1人、硕导9人,市、县级名中医22人。乡村医生742人。风湿病科、心血管病科、耳鼻咽喉科、护理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肿瘤内科、针灸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心血管病科、风湿病科、肺病科及肛肠科、康复科分别为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与特色专科。
2013年全县中医诊疗人次108.1万,占总诊疗人次的33.7%。
(三)垫江县中医健康服务需求
1.近5年垫江县中医诊疗人次快速增长。与2009年相比,门诊人次增长147.6%,出院人次增长187.1%,急诊人次增长120.5%,流动人口就诊人次增长45%,2013年县内就诊率达90.3%,本地就诊率上升30%。
2.近5年垫江县中医服务半径不断扩大。2013年垫江县埠外病人中医就诊率达30.2%,与2009年相比增长20%,服务辐射川、黔、鄂等十余个区县。
3.疾病谱及就医需求变化明显。自2009年以来,垫江县肿瘤就诊人次增长20%、骨伤就诊人次增长50%、心血管病就诊人次增长30%、糖尿病就诊人次增长18%、高血压病就诊人次增长25%,养生保健就诊人次增加42%。肿瘤、骨伤、代谢性
疾病大幅增加,疾病谱发生变化,群众期望医疗质量提高,疗效提高,是现在“看病难”的焦点。
(四)垫江县中医健康服务体制机制问题
1.中医健康服务资源合理增长机制未形成。垫江县中医服务资源不足,每千人口床位数3.07张,每千人医师数1.34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数的67.5%、45.6%。中医服务资源增长缓慢,靠医院自筹资金为主,医改减少了医院资金积累,各种困难日益突出。
2.中医健康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机制未形成。近10年垫江县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成倍增长,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疗业务结构及服务功能未能及时调整,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有较大差距相距。
3.城乡医疗服务协作机制缺乏活力。近年开展的城乡对口支援收效甚微,在于过分依靠行政指令,对基层医疗工作实际情况调研不够,没有考虑医疗机构及人员的积极性。
4.多元化投入的中医健康服务体制机制未形成。社会资本进入中医健康服务领域受到限制,仅靠医院自身投入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中医健康服务事业。
5.中医健康服务队伍建设机制未形成。目前中医队伍建设仍按计划经济模式执行,中医健康服务从业人员配备数量不足、质量较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五)垫江具备项目开展的基础和条件
1.垫江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8月确定的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县,为全国唯一县域单位。任务是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完善中医药服务政策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中医行业提供经验。
2.垫江县是重庆市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任务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理顺医药服务价格,建立新的人事薪酬、绩效评价制度,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3.县域卫生体系建设位居西部地区前列。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县。
4.中医健康服务多项专业位居西部县级地区前列。骨科、心血管病、风湿病、肿瘤、康复等专业均达到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是国家及重庆市的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
5.垫江县多项卫生改革在全国领先。垫江县政府要求卫生行业在全县社会事业中率先发展,加快改革。2001年率先在全国推进“120急救体制机制改革”及“中西医并重发展”。2009年、2010年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先后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建立院校合作体制。2013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五、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一)垫江县中医院。建于1984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是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放病床800张,职工1022人,其中卫技人
员781人,高级76人,中级106人,硕、博士48人,硕导9人。设有内、外、妇、儿、骨伤、急诊、重症医学、康复等17个临床一级诊疗科目,开设病床科室25个,特色专科专病及专家诊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拥有螺旋CT、核磁共振、药物熏蒸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和中医特色诊疗设备。近五年医疗服务量年均增长30.98%,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诊疗人次年均增长32.6%,拥有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特色诊疗技术86项,基本形成以骨伤、心脑血管病、风湿病、肺病、治未病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科室。先后获重庆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垫江县人民医院。建于1949年,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216亩,开放病床1200张,业务用房7.55万m2。职工1050人,其中高级114人、硕士48人,设临床医技科室47个,肿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专科,康复医学科、针灸科、妇产科、骨科、消化科、康复科分别是重庆市重点专科、医疗特色专科。拥有螺旋CT、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是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川北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2007年获首届“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2013年11月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主要发言单位。
六、项目内容
项目目标:通过2-3年改革探索与建设,建立与垫江县中
医健康服务事业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成为我国县域卫生健康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提高县级医院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小康社会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一)体制创新
1.探索中医健康服务一体化新模式。以垫江县中医院为基础,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共同参与,转变机制,引进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方式,形成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养生养老一体化的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
2.全面提升城乡中医健康服务水平。以两所三级医院为龙头,乡镇、社区卫生机构为骨架组建城乡医疗联合体。推进乡村一体化服务,建立由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组成的全科医师服务队伍。
3.引进社会资本投入中医健康服务业。除参与本项目投入外,鼓励社会资本,与县级医院合作,建设挂靠湖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县域临床教学医院,建设新院址和医养结合医院。
(二)机制创新
1.中医健康服务城乡协同运行机制探索。重点解决资本投入多元化、医务人员报酬合理化、城乡机构协作效益均等化,实现小病、康复在基层,大病在县级的城乡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
2.中医健康服务发展机制探索。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争取社会资本投入,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建立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中医医疗与养生结合服务、中医医疗与康复结合服务、中医专科专病服务运行机制。
3.县级龙头医疗机构运行及发展机制探索。重点探索现有卫生资源合理运用及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的机制。
(三)垫江县中医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1.实施中医健康服务人员分类、定期、定向培训。对在岗人员采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技能进修等方式,多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
2.加快中医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制订完善垫江县乡卫生人才引进办法,试行县乡中医药人才优聘机制。完善青年骨干医师派出制度,在县级医院设置基层卫生服务岗,规范化培训后下乡服务三年,乡镇卫生院每年等额派员到县级医院学习。
(四)体制机制改革支撑项目建设
1.以县中医院为依托,建设中西医结合骨科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代谢疾病诊疗中心。分别进行骨伤、骨病、关节功能康复、骨保健、老年骨病防治、儿童骨与关节发育和糖尿病、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的诊治及研究。
2.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与康复中心、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中心。
3.以县中医院和渝东卫生学校为依托,建设中医健康服务指
导与培训中心。
(五)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开展三项课题研究 1.开展县域中医健康服务一体化模式及城乡协同服务机制研究。实现“两大建设”,以人员培训和合理配置使用为轴心的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现代卫生管理为支撑的中医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2.开展县级中医院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实现“三大转变”,由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向急危重症救治转变;由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向医疗保健康复养生转变;由“能看病”到“看好病”转变。
3.开展县级综合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机制探索。
七、经费预算
(一)经费来源:项目预算总经费2500万美元(15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2000万美元(约12000万元人民币),地方政府配套500万美元(约3000万元人民币)。
(二)经费使用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50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
2、人员培训:100万美元(约600万元人民币)
3、支撑项目建设:2300万美元(约12000万元人民币)(1)中西医结合骨科诊疗中心600万美元(约3600万元人民币)。
(2)中西医结合代谢疾病诊疗中心165万美元(约990
万元人民币)
(3)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850万美元(约5100万元人民币)。
(4)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中心165万美元(约990万元人民币)。
(5)中医健康服务指导与培训中心520万美元(约3120万元人民币)。
4、项目协调管理:50万美元(约300万元人民币)。
八、项目实施步骤
2014年11月—2015年3月
项目论证准备; 2015年4月
项目申请; 2015年9月
完成项目前期准备; 2016年1月— 2018年5月
项目实施; 2018年6月
项目关账。
九、项目保障措施
(一)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督促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康服务类的意见》、《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垫江县人民政府负责。
(二)加强项目的协调与支持。由垫江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卫计委负责。
(三)加快引进社会资本。拟引进3—5亿元社会资本建设本项目的配套设施项目及垫江县医养中心建设。
(四)强化项目督导与考核。引进第三方,建立考核评估标准及机制。
第四篇:世行贷款项目建议书
篇一:世行贷款农业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名称
*******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种猪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1.2项目申报单位
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1.3项目实施单位
*******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坐落于渭南市*******官路镇,始建于1992年,2004年7月由官路饲料厂改制而成,注册资金330万元,2008年底总资产1384万元,所有者权益875万元,总产量突破万吨,销售收入2185万元,利税281万元,从业人员120人。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为主,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现拥有硕士2名,40%以上员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连续几年被省市区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作为渭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的产品被评为“用户质量信得过产品”荣誉,并荣获中国杨凌第七届农高会金奖,2008年通过了iso9001标准认证。公司董事长孙景安被评为“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和“陕西省乡镇企业家”,并担任*******政协委员。1.4项目建设期限 2010年1月—12月 1.5项目实施地点
生产场区及办公服务区设在渭南市*******官路镇
示范点分别设在官路镇的张天户村、官路村、吝家村、南
志道村、潘家村;吝店镇的红池村、凭信乡的大钟村、交斜镇的来化村等40个村。1.6项目建设内容
1、养殖场建设
新建标准化猪舍24座7200㎡(其中后备猪舍2座、怀孕舍6座、分娩舍5座、保育舍6座、育肥舍5座),建1800m沼气池1座及粪污处理设施,配套铺设沼气管道;配合新建猪舍进行猪场水、电、路改造;对养殖棚间距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2、办公服务区建设
疫病防治兽医室200㎡,培训室600㎡,办公室及宿舍700㎡、饲料库房等1300㎡;新建标准化疫病防治室1个,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常备药品;配套完成生活区的给排水、供电、消防等。
3、示范点建设
计划在周边养殖户中选取40个建场比较规范、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进行补助,协助其完成扩建任务。每个示范点(场)补 3助建设养殖大棚2座(600㎡)、沼气池1座,购进优良种猪10头,在免费进行技术培训、人工授精及防疫的同时,在疾病防治方面给予补助,负责回收,统一销售。1.7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估算总投资2416.74万元(折合355.40万美元),其 中固定资产投资2166.74万元,流动资金250万元。资金来源:世行贷款1088万元(折合160万美元),省级 配套资金435.2万元(折合64万美元),地方配套资金108.80万元(折合16万美元),自筹资金784.74万元(折合115.4万美元)。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 政策背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外资?2000?189号《关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00-2002财年备选项目规划的请示的通知》,将农业科技项目列入该规划之中。2002年8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在陕西等4省实施利用世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
是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对周边地区的有效辐射作用,扩大科技成果的示范效应,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的转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陕西省确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以杨凌为主体的关中六市区(即杨凌区、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和渭南市)农业科技项目。
在项目设计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技术方面,高 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在设施设备选型上,适当超前和经济适用相结合;在实施形式上,公司、农民经济组织和农户相结合;在产业设计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配套相结合;在发展方向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及实力状况完全符 合该项目的政策要求的实施条件,为此提出了*******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种猪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2.1.2项目提出的依据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陕西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5、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1.2 项目提出的理由
陕西省“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把畜牧业列为陕西省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决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定精神,渭南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渭南市“十一五”畜牧业产业化建设规划》。
政策环境优越,水土资源丰富,*******适于养殖业的发展,但目前生猪养殖业规模在难以扩大的情况下,仍然处于混乱状态,首先是农户在自发养殖过程中防疫程序不够规范,疫病损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是养殖户各自为政,在饲料、兽药采购过程中随意性大,造成生猪品质下降;第三是很大一部分养殖户技术不过关、猪舍设计不尽合理,给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篇二:世行贷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议书
世行贷款江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赣州市####中心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子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 录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一)建设条件
(二)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方案
四、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国内配套资金
(三)贷款规模及用途
五、项目业主简况及实施组织安排
六、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
七、项目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八、项目风险分析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赣州市####中心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赣州市####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环卫所1个,占地0.06公顷。
2、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每个容量为10吨,占地面积大于100平方米。
3、建设水冲式公厕4座。
4、新建大型垃圾填埋场一座,以3万人口规模设计50年服务年限,总库容100万立方米。建设总投资及来源:1240万元。其中:世行贷款620万元,占50%;地方配套620万元,占50%,由市、县政府财政配套。项目建设期:2015年至2017年 项目执行机构:####人民政府;法人代表:林智勇;地址:江西省####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797-2681576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1、##基本情况
##位于##东北部,青龙山下,黄田江畔,距##城48公里,距323国道49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与广东省南雄市和本省龙南县接壤,是##北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总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42亩,林地23万亩,辖有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农业以产粮为主,是我县的粮食主产地之一;山上特产尤为丰富,如香菇、笋干、木耳等,中药材灵芝、黄柏等享有盛名。##圩镇面积2平方公里,圩镇9000多人,是江西省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也是全市3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之一。近年来,##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为重心,投入200多万元改造了圩镇面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经济总量增大,流通搞活,人气搞旺,环境变优的良好局面。在农业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把加强服务农民生产为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蔬菜、果业、生猪、蚕桑”四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了千亩优质果业基地,毛竹林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优质葡萄基地等一批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
2、##规划情况
根据《####总体规划(2001-2020)》、《####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区职能定位是:##北部商品集散地,利用丰富的木竹资源、果业资源,重点发展木竹深加工及脐橙深加工,同时辅以五金、纺织等产业。镇区发展规模为规划人口容量为10500人,总用地为83.03公顷。建设方针是: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以##政府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小城建设重点镇为契机,努力将##建设成为赣粤边际宜居宜业的精致小城镇。重点推进##新区“一江两岸”规划建设,发展新的居住片区。建设重点是:着重改造长城集团的工业厂房和职工宿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绿色空间,重要的景观节点、公共绿地、沿街绿化由政府控制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心镇区,按容量适度超前、设施逐步跟进的原则合理展开建设。
4、严格审核开发项目用地需求,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及土地利用的效能,规定土地开发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杜绝土地投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今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扩展空间之一。但##环卫设施老化、落后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搞好中心小城镇基础建设,必须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2、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立外向型经济格局的需要。通过实施本项目,促进位于##北线中心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使其成为全南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新的重要窗口,可进一步改善提升##及##投融资环境形象,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及先进的技术、管理进入##,为##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
3、有得于改善镇容镇貌,提升人居环境
通过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将使全镇面貌焕然一新,有利于改变脏、乱、差等现象,使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三、项目建设条件、内容、规模及方案
(一)建设条件篇三: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编制提纲 附件1: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
二期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提纲(供参考)
第一章 项目背景 第一节 项目由来
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章 项目区选择
第一节 项目区选择(标准与选定)
第二节 项目区基本情况(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资源状况、农业生产概况、存在问题)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 第三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 性节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具体目标(灌溉水利用系数、水分生产效率、工程取水 节水量、粮食、棉花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经济内部收益率、地下水环境、子项目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变幅、降低田间蒸腾蒸发量)
第二节 项目建设规模(节水灌溉面积、解决人畜饮水规模等)
第三节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采用工程、农业、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进行规划设计)第四节 项目效益(农产品产量增产、收益增加等关键性描述)第四章 项目建设内容(按投资概算详细表六大工程分类描述)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基本费用、实物和价格不可 预见费、建设期利息等;贷款和配套资金构成、筹资计划)第六章 项目实施计划 第一节 建设项目进度安排 第二节 项目采购主要设备清单 第七章 国民经济评价
第一节 财务评价(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分析)第二节 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分析)第八章 环境影响与社会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及防范措施)第二节 社会评价(节水意识、群众参与、改善环境等)第九章 贷款偿还
第一节 还贷机制(机构、偿还方式)
第二节 贷款偿还计划(偿还资金数量、偿还资金来源)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项目管理机构
第二节 水资源与水环境统一管理机构(包括sidd和wua)第三节 项目检查监督计划 第十一章 结论
关于世行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建议书编制的 总体要求及基本思路 水利部世行项目办 刘斌 2005年4月28日
一、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安排及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解决目前国内水利投资不足的问题,经部有关司局研究,并经部领导同意,由水利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办组织,经山东、北京、山西、湖北、河北、辽宁(沈阳)等省(市)申请,积极开展了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便争取能列入世行贷款2006-2008财年3年滚动计划。2004年4月,水利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办正式开始向有关省(市)水利厅(局)发函征求意见。经各省(市)财政、发改委、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现有山东、北京、山西、湖北、河北、辽宁(沈阳)等6省(市)作出明确的回应,并递交了项目建议书(初稿)以及省(市)发改委、财政厅(局)的承诺意见(已有5个省(市)提交)。2004年11月,水利部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办完成了总项目建议书初稿的编写。2005年1月21日,水利部以水规计[2005]25号文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报送了申请世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的立项报告,要求将该项目列入2006财年(或2007财年)国家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计划。
同时,在2005年4月初水利部世行项目办向国家发改委外贷司、农经司和财政部国际司,以及世行驻中国代表处进行了专题汇报,其中包括世行节水灌溉一期项目的执行情况及主要作法和成效,二期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展情况。但由于未能按规定要求在2005年2月底前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报送总项目建议书及各省(市)发改委、财政厅(局)的承诺意见,而没有被正式列入4月中旬中国政府与世行研究讨论 2006-2008财年世行贷款3年滚动计划之中。现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世行的建议要求,必须在2005年6月底前完成本项目的总项目建议书编制及国内外资项目有关申报手续,同时随附齐全各省(市)发改委、财政厅(局)的相关文件,以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查研究后再争取列入世行贷款3年滚动计划的备选项目。
因此,根据目前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按照申报世行贷款项目的国内外技术审查及审批立项程序的有关要求,拟定世行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初步计划为: 1、2005年6月前完成总项目建议书的研究编制及水利部规计司的技术审查及申报工作。同时,要求各省(市)在5月底前完成本省(市)项目建议书的修改及申报项目有关承诺文件的落实工作。2、2005年9月前争取完成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的技术审查评估以及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立项。同时,完成世行组织的项目认定团接待工作。3、2005年12月前完成分省(市)项目可研报告的研究编制工作以及水利部水规总院的技术审查。同时,完成世行项目准备团的接待工作。并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水利部对6个省(市)项目可研报告的审查批复。4、2006年3月前完成分项目和总项目实施计划(pip)报告及有关附件(初稿)的研究编写工作。同时,完成世行预评估团的接待工作。
5、2006年6月底前完成分项目和总项目实施计划(pip)报告及有关附件(送审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完成世行评估团的接待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总项目利用外资方案,报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批。6、2006年8-9月,争取完成项目谈判工作和《贷款协议》、《项目协议》的审查、签约。7、2006年10-11月,项目提交世行执董会审查批准,列入2007财年贷款计划。争取在2006年12月或2007年2月项目正式生效。同时,争取本项目在2006年7月开始列入追溯期计划。以上工作内容,需要各省(市)项目办在中央项目办的统一部署和计划安排下开展工作,力争在1.5-2.0年的时间内履行世行贷款项目的有关程序及相关手续。
二、世行项目区选择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以及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情况,主要将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区选择部分项目县(市、区),作为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的备选区域。项目区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1、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实施节水灌溉,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对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性高。通过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可缓解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2、水利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所选项目区基本做到防洪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灌溉有水源。项目建设以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配套挖潜为主,重点进行支渠(含支渠)以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
第五篇:世行贷款江西省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
江西省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实施手册(PIM)附件11-1《财务管理办法》
世行贷款江西省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
财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贷款江西省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以下称本项目)的财务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及按时还本付息,根据本项目的《贷款协定》和财政部《国际金融组织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世行贷款财务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利用世行贷款实施江西农业现代化项目的项目单位。“项目单位”系指项目区的财政部门、项目办公室(简称项目办)、管理并直接负责实施世行贷款项目的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第三条 项目区各级财政部门为本项目世行贷款同级政府的债权债务人代表,负责落实世行贷款债权债务;向世界银行报帐、提款及核拨贷款资金,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并管理世行贷款帐户;统一向上级财政部门付费、付息、偿还本金;制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细则;建立贷款总帐、明细帐及其它必要的帐卡;审核财务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及财务报表;确认项目实施计划;履行财政管理、监督、服务的职责。
第四条 项目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实反映项目财务状况;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做它用。
第五条 财政部门同项目办等其他项目单位要密切配合,做好资金的发放、回收和再利用工作,提高贷款项目的偿还能力,保证同级政府债务偿还工作的落实。
第六条项目单位、尤其是项目办要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切实做到:
(1)设置财务会计机构,配备专职财会人员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适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财务人员发生变化时,应按规定办理财务交接手续;(2)负责本项目有关的财务会计事项;(3)执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4)编制财务计划、财务报表,审核汇总向世界银行报帐的有关报表及资料;(5)审核财务计划;(6)协助同级财政 814
部门做好世界贷款债务落实和息、费、本金的收缴工作。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七条本项目资金来源包括:(1)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2)国内外赠款,(3)国内配套资金。
世界银行贷款系指通过省财政厅转贷并按本项目《贷款协定》的规定从世行提取的未偿还的贷款资金。
国内外赠款系指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外企业和个人专为本项目所提供的赠款。
国内配套资金系指地方各级有关部门(包括财政、计委、银行、农业等部门)为项目提供的有偿和无偿配套资金。
第八条省财政厅按本项目《贷款协定》的规定,在外汇指定银行设立美元特别账户,用于存入世行预拨的贷款资金和补充拨入的贷款资金,支付应由贷款资金负担的合格费用。
各项目区财政部门应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贷款项目资金账户,用于存入人民币贷款资金及相关的配套资金。
第九条本项目发生的费用应按本项目《贷款协定》规定的类别、程序和比例报账提款。项目单位应根据本项目《贷款协定》和《转贷协议》以及项目评估报告和已批准的计划,及时筹集资金,保证各项资金的按时到位,合理使用。凡未经批准的工程、采购合同等,均不得付款。
第十条项目财务计划、提款、报帐、支付及监督管理,以世行有关文件、财政部的要求以及省财政厅的《提款报帐办法》为依据。
第十一条项目的报帐回补资金均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开设的世界银行贷款帐户由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财政部门层层核拨。原则上在贷款资金到达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下级财政部门。世行贷款转贷给农户的小额信贷资金,由乡级财政部门作为最终转贷机构,负责同农户签订贷款合同并报县级财政部门同意后转贷给农户。贷款合同要有经济实力的单位或个人担保,并进行公证,各方的责、权、利受经济合同法保护。
作为最终转贷机构,必须负责贷款的回收。
第十二条本项目提款报账程序:项目实施单位(乡财政所)县
(市、区)项目办、财政局设区市项目办、财政局
省项目办省财政厅世界银行。
第十三条国内各项配套资金的管理,原则上由项目单位按照现行的管理规定执行。各级政府应负责筹集并如期落实已承诺的配套资金。项目单位要负责管理好配套资金,要将各项资金的下达、使用情况登记在册;项目单位的自筹资金,也应按照项目计划予以落实,并切实用到项目建设上;农民以劳折资部分的计算依据应以完成的工程量的多少,根据当时完成单位工程量的市价来计算,严禁弄虚作假。
第十四条国债专项资金的管理。国债专项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债专项资金财政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通知》(财基字„1998‟619号、《关于加强国债专项资金拨款管理的通知》(财基字„1999‟457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管理。国债专项资金的管理主要包括:
预算管理。国债专项资金纳入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范围。 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及时足额将国债专项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财务管理。国债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按其规定的标准开支,财政部门要主动参与审查项目概算及项目工程招投标等工作。
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分别按照职责权限对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不允许擅自挪用国债专项资金,不允许用国债专项资金置换其他已投入的资金,不允许随意扩大工程规模、拖延工期、留下资金缺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五条其他资金的管理,世界银行贷款资金在转贷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净收入(汇率盈余、银行存款利息、罚金、调剂销售的物资价差等),按照财政部《关于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专用帐户利息收入纳入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的通知》(财世字[1998]59号)文规定执行。
第三章物资管理
第十六条项目物资采购应按世界银行确定的计划物采清单进行,采购的物资必须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配合本级项目办公室精心组织搞好项目物资招标、接运、存储、分配工作。
第十八条物资采购发生的国内运杂费、招标费、保险费、商检费、仓储费等开支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可计入物资采购成本,其费用按物资数量分摊,由项目实施单位支付。物采人员的差旅费、办公费等不得计入物资采购成本,只能由项目管理费开支。
第四章资产管理
第十九条项目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流动资产的管理分别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进行;各级项目办公室自用的固定资产按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项目建设单位购建的固定资产在未交付使用前不计提折旧,只有在已交付使用并办理竣工决算后才能按有关规定计提折旧。项目单位固定资产的转移、变卖以及报废处理,应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在项目完工后单独移交。
第二十条项目单位在本项目贷款债务尚未偿清之前,在决定并向有关部门申请进行资产重组、经营权转移、企业改制(包括股票上市)或企业兼并破产等之前,必须与本级财政部门就有关贷款债务偿还安排达成协议,由财政部门出具相应的审核意见后方可进行。
第五章项目管理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项目管理费是指项目办从事项目实施和管理等工作所需的业务和行政费用,项目管理费的来源和标准按照江西省发改委和财政厅《关于尽快落实世行贷款江西省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管理事宜的通知》中有关规定执行。各级项目办应本着实事求是和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项目管理费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六章债务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应在与下级政府签定的转贷协议中,明确双方债权和债务、责任和义务、条件和要求,转贷协议应抄报上级财政部门。第二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谁借、谁用、谁还、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将世界银行贷款的债务落实到用款单位。省对项目市、项目市对项目县的世行贷款均以美元落实债务。
第二十四条本贷款需要由世行直接支付的费用部分,按各项目市、县(市、区)实际发生的费用额度,将债务落实到项目市、县(市、区)。第二十五条各级项目办公室应及时提供工程、货物成本、咨询、当地费用等数据资料,配合财政部门落实好债务。
第二十六条息、费缴付和债务偿还。
(一)本项目负有缴付息、费和偿还本金的借款单位,应根据与财政部门签定的贷款合同,及时足额向当地财政部门缴付。由当地政府统一偿还贷款的建设项目,当地政府应安排好资金,按时缴付息、费和偿还本金。
(二)财政部门按财政级次自下而上缴付息费、偿还本金。还本付息(费)的时间按省财政厅下达的付款通知书规定的时间为限。
(三)对拖欠的世行贷款费、息、本金的项目市,应就迟付的承诺费、利息、贷款本金按日率1‰向省财政厅缴付滞纳金(用人民币支付)。对拖欠的世行贷款费、息、本金和滞纳金,省财政厅将通过预算直接扣缴的方式进行清偿。
第二十七条 本贷款回收的资金,应存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本项目资金帐户;对于回收的贷款资金重新投资,原则上需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同意,根据省财政厅、省项目办与世行达成的意见,回收的贷款资金应投资到类似的项目活动中。
第七章财务计划及财务报告
第二十八条各级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计划、转贷协议和评估报告等资料,编制《项目工程计划》、《项目用款计划》、《项目管理费用开支计划》和《项目还本、付息计划》,经
同级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财政厅和省项目办备案。
第二十九条各级项目办应根据本项目《贷款协定》及财政部门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如实反映项目财务情况,及时编制(汇总)项目财务会计报表,报表须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盖章,一年两次。半年汇总报表应在每年的8月31日前报送到省财政厅和省项目办,汇总报表应在每年的3月31日前报送,同时须附财务计划执行情况、项目进度情况等说明及审计部门意见书。
第八章财务监督
第三十条项目单位应接受财政、审计、项目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财政、审计部门有权调阅本级和下级项目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以及计划、物资采购、物资分配等文件、资料;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如发现不符合规定的问题,财政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包括暂缓资金报帐。
第三十一条本项目所有费用开支都必须有合法的原始单据,会计核算应如实记载和反映财务情况,不得弄虚作假。各项目区必须执行本项目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切实做到帐帐相符,帐单相符,帐实相符。
第三十二条项目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对项目实行财会监督,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不符的,应按财务规定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从项目执行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五条各项目市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