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机械设计专家的心得体会,个人强力推荐
一位机械设计专家的心得体会,个人强力推荐
在工程设计的各学科当中,机械设计是发展最早,且已经发展得日臻完善的学科。机械这种东西比较直观,所有的东西都摆在面上,好不好使一目了然,当造成破坏和事故的时候,也更容易遭人诟病,使你无处遁形,也不好狡辩。
机械设计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你拆了电缆、卸掉管路以后,基本上就算是机械结构。许多人认为:‘水、电、风、气’的家伙都是有专业的,人家是‘术业有专攻’,但你要是搞机械的,大家就可以认为你是‘万金油’,在总结一个现场故障的时候,当别人都有理由逃遁以后,剩下的那个倒霉家伙就是你,即使就真的是人家的毛病,只要别人稍稍耍一点赖,说他不明白,他就可以安然脱逃,领导是绝对不会允许你逃走的,因为你是机械专业的。所以,为避免尴尬,许多的东西都是你要学习的。
在机械专业混了不少年的事,虽然机械行业看似庞杂,好像没有什么头绪,似乎不知从哪里下手,但我习惯上总体将机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运动结构’,另一类是‘静态结构’。运动结构可以从飞行装置算起,从航天器,到飞行器,再到各种运动的设备,本质都是一样的东西。静态结构包含各种桥梁、建筑结构、各种工业的仓体、支撑结构和各种梁体、底座、绗架、网架等等。相对而言,机械设计的‘人才’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擅长设计‘运动结构’的家伙,另一类人才是善于设计‘静态结构’的。
除了人才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混在机械设计领域里的家伙,这部分人里面有一部分是老板,自称懂机械,实际是一知半解,他们不需要理解具体的结构,只要挣钱就好,这类老板不好相处。另一部分是学什么都不明白,基本上是抄了一辈子别人的图纸的笨家伙,鄙人就属于这类人。
静态钢结构
许多搞机械的、自认为是有天赋的家伙自己就瞧不起稿‘静态结构’的其他人,他们觉得设计各种支撑梁、连杆、绗架、底座,以至于是设计斜拉结构和悬索结构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水平的人,干这种活体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当一个重载箱型梁破坏的时候,能说得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破坏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很多,这正说明懂得设计这种东西的人其实不多。
除此以外,什么时候用绗架,什么时候用箱型梁,其各自的载荷特点和承载方式也是许多‘聪明人’说不清楚的。我国因为没有工程学的教育,大家又都学的很窄,纯理论的课堂教育。于是,很多的问题都说不清。
计算一个承载结构,不外乎是计算强度、刚度和结构的稳定性。计算强度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你只要上过中专,你就应该很明确地计算出一个断面的强度,无论断面的结构有多复杂,就是花费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假如你说不会算,谁都帮不上你,只有再回学校念书。而刚度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一些,要考虑各种工况,考虑最复杂的一种组合状态,这就不是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了,想学明白了,第一要有好的师父,师父就不明白,你学不明白。第二,就是你要肯学,要下功夫。
比较复杂的问题是计算一个结构的稳定性,它不仅要考虑工况,许多外在的条件你必须要考虑进去。比如:当你设计一个大型的料仓和附属结构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就特别多,例如,风雪引起的荷载,地震的不同振型引起的破坏效应等等东西。就仓体的支撑形式而言,条件许可的时候,要尽可能采用较为‘柔和’的多柱支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它的‘弹性’和‘柔软性’都比较好,在承受以‘扭转’振型为主的地震破坏中,边上的柱子的联结节点可以‘拧断’,以吸收地震的冲击波。当地震过后,虽然有些支撑体破坏了,但整体结构是完整的,达到这种水平,你就基本是‘人才’了。
当不允许采用多柱支撑结构时,支撑形式的的刚度就一定比较大,柱子就不允许被拧断,这时的变形就被转移到仓体本身上去了,你必须选择一个变形/破坏点,通过它的破坏而保留结构的完整性。
采用少柱结构时,就必须要慎重使用型钢作为柱子,有些时候,方形或圆形就可能是你的唯一选择。
重载箱形梁的破坏,你要是细看或者说你看明白了,你就知道:真正由弯矩导致的破坏并不很多。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扭转载荷破坏了结构。扭转载荷首先是破坏了箱形梁的纵横筋板之间的焊缝,导致形变的加大,而形变的增加又进一步破坏了纵横结构,最后导致了翼板(有时称梁的‘上下盖板’)与间隔结构的分离,失去了承载的理论位置,最终使整体结构分崩离析。
煤矿上使用的液压支架就是一种典型的重型承载支撑结构,其顶梁、掩护梁、连杆、底座的设计都比较讲究。什么地方要加强是非常重要的,也有许多的学问。在型式试验的时候,虽然只有5000次的循环,看似次数很少,但能撑过试验结束的的架型也并不很多,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尽管现在是有限元时代了,但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偏载试验,从根本上讲还是扭转载荷作用的问题许多人没有完全理解透,或者没计算好。
能设计结构巧妙而又经久耐用的钢梁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是很看一个人的功底的,它和在学校的学习和后天的锻炼都有很大的关系,别小看了它。
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你需要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正常计算弯曲载荷以外,一定要搞清楚最大的扭转载荷,这种载荷可能不一定是什么东西施加给梁体的,也可能是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假如你当时没有仔细考虑基础沉降的问题,到时候,土建的家伙是救不了你的,你哭都没人理你。
如果是薄板结构,你还必须计算剪切和冲切的问题,你的钢梁是没问题,但人和物件掉到底下去了,你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筋板的联结也是特别重要的东西,焊缝尽可能不放在受力大的位置上,如果必须放在那里,要作额外的加强和支撑,通过增加局部的刚度,减少此处的形变,使变形发生在非焊接位置。当然,书上说了许多特别细致的东西,都特别重要。
有人会说:你说了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到底用什么来衡量一个家伙是不是行呢?这个我比较在行,因为我不会干什么,再不知谁会干?岂不是要饿死?其实,衡量一个家伙只用一个标准就够了,他自己设计的结构,随便取一个截面,他都能讲得清楚何处的应力是多大?哪个断面在何种条件下可能破坏,这个截面破坏以后引起的后果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整体结构会崩溃?在众人面前可以讲清这件事,他就合格了。假如是抄图,抄一辈子也还是抄。
静态铝结构
假如我们把钢结构叫‘重型结构’的话,铝结构就是‘轻结构’,它的设计与钢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两码事。有些时候,因为某些需求,你必须设计铝结构。
铝结构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在二战时期,当时是‘玩命时代’,你的飞机速度快,灵活,载弹量大,生存条件好,你就有了制空权,一旦有了这东西,就可以在人家头上扔炸弹,炸掉滚针轴承厂,潜艇制造厂,Me109 的组装厂、重水厂,最后纳粹就玩完了。
在这场竞争中,美国佬胜出,直到制造出B29的时候,世界知道,大局已定了。
铝是一种柔软而耐氧化的物质,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它不太适合做结构件使用,首先是不宜焊接,另外是比钢材的耐温性能差许多,但对于某些领域又必须使用它,于是人们开发了许多与钢结构完全不同的设计方式来利用铝及其合金结构。
由于铝的机械性能差,美国率先开发所谓的‘硬铝’用作航空材料,除少量必须用钢材的结构以外,当年的大型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都是这东西,由于铝的延展性能好,做结构件时,要充分利用这种性能,使应力大的地方实行一体化的结构设计,避免使用铆接,连接的位置可以在‘中性线’上,大大地提高了铝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这一点和钢结构的设计完全不同。
这种设计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代的高速列车就采用了大量的铝结构件,这些结构件是大型的铝型材,从车厢的断面上看,是由几块大型型材拼接而成的,受力区域都是连续结构,不会有焊接或铆接的设计结构。假如你原来是搞钢结构的人,后来转到设计铝结构,你就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你必须要能独立拆解一个铝断面,用什么方式提高强度和刚度?用什么方式进行联结?同时要知道热挤机是否可以挤出你要的断面,有没有这么大的力能参数。
把铝结构联结到一起的方式也不如钢结构多,早年一般是铆接,今天还在用,世界上铆制铝的铆接设备和铆钉并不很多,说白了吧!就美国佬和欧洲有。日本准备要造100吨级以上的大飞机了,为什么没有早动手,日本没有合适的航空铆钉。今天,铝结构可以焊接,当然,方法比较特殊,还有一种被称为‘摩擦搅拌焊’的工艺,做厚结构时也用得比较好。假如你做铝结构设计,能设计断面,会计算,再能拆了这个结构,分块做型材,再将其联结起来,你就会有饭吃,做这个的家伙比作钢结构挣钱多。纤维热压增强材料 合金材料
随着人们对航空器‘更高、更大、更快、更远、寿命更长、事故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更强’的多‘更’要求,铝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了。无论是强度、刚度和温度适应性及稳定性能都不够了。这时,纤维热压增强材料就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了。
这些纤维热压增强材料主要是做结构用的碳纤维结构材料和做蒙皮及结构翼板的凯夫拉夹层材料。碳纤维的模量很大,用它制作的结构,在有很高的强度的同时可以有很大的刚性,这是其它材料所不具备的。碳蜂窝结构是历史上最强的蜂窝结构。
凯夫拉夹层结构是由凯夫拉纤维和薄铝板的多层复合体,欧洲称‘凯夫拉三明治’,由于它的模量略小,具有一定的弹力和变形能力,是作轻结构蒙皮的上等材料,有时是唯一的选择。
作碳纤维结构设计时,你主要是考虑用什么结构形式,它和加工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在断面很薄的时候,蜂窝结构是你的唯一选择。会蜂窝结构的设计,你可以有一碗不错的饭,就可以作真正的白领了。
纤维热压增强材料的联结就比较特殊了,它与钢铁结构和铝结构的联结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材料一般是采用粘--铆联结方式。承载的联结体是环氧或类环氧胶,而铆钉只是辅助固定的方式,无论是哪国的铆钉都不会有这样大的联结强度。
粘--铆结构有其致命的缺陷,腐蚀会沿着边界层渗透,当层间结构被破坏到一定的程度,这种看似无敌的结构体就会瞬间崩溃,而在这之前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标注材料的表面处理和粘接方式,以及搭接界面的封闭处理。总体技术要求要标明多长的周期要进行层间结构的探伤处理,探伤显示的损坏结果到什么程度就要报废,而不管它看起来是新还是旧。碳纤维还被用来作为结构的增强材料,粘接在梁体的表面以提高强度,它属于专门的学科。
你需要学习的实际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碳纤维结构件,一种是碳--钛复合拉杆,学会这两种东西,可以设计F1 或者设计飞行器。
在工程设计的时候,有时客户会提一两种特殊的结构给你,这是你的附属结构,一种是间隔消音结构,结构体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内表面要粘贴某规格的沥青石棉毡,结构之间要悬挂式布置一定克重的玻璃纤维毡,这是依据声频特性计算出来的,有些时候这些东西你也必须会。
再有一种东西就是防弹结构,防炮弹的东西不是咱设计的范畴,那东西咱搞不了。防枪弹的结构主要是硬式和软式两种,软式的也是一种凯夫拉夹层复合结构,以前要自己设计,现在可以买得到。
说‘静态结构’和设计,俺就知道这些了,按中国成语说‘坐井观天’,俺就是那只井底的大蛤蟆,也希望有一天爬到井台上来看看世界,但,很难啊!不过,上面说的这些东西,俺可以替你做,即使是纤维材料,俺从压机替你做,做了设备再替你设计结构。
具体你要知道多少东西,那就要看你自己了,客户要侬作什么,侬没有自己的选择,白相白相以后就得干活,到底是钢结构、铝结构、还是复合结构,你的老板说了算,你说不会,他不给你发薪水
运动结构
说到搞‘运动结构’设计的家伙,有时看不起搞‘静态结构’设计的人,在有些场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设计一个‘运动结构’,不仅要考虑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完整性,还有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些任务有时是精密的动作,有时是一个变化着的力,有时二者兼备。
既然是为了完成一个运动的任务,从总体上说,各种运动机构都是类似的,从宏观上看都是一样的东西。运动系统在运动过程中都包含有‘启动、加速、工作运转、减速、停止’等过程,怎么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动作,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习惯上将‘运动系统’分成几大类:第一类是‘大惯量系统’,其自身的启动惯性较大,而工作载荷并不很大,例如,棒材轧机的定尺飞剪,设计的关键问题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启动到位,完成剪切动作,真正的剪切力并不很大。
第二类是‘大载荷系统(或外加大惯性体),这类系统的自身惯性很小,而工作载荷很大。例如,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在瞬间发出巨大的推动力,而这种大推力又是可以精密控制的,设计这种东西有难度,有时,你设计了也没有条件加以实现。
第三类是混合系统,自身的惯性比较大,工作载荷也特别大,有时载荷还有不确定性,例如,轧机、热带飞剪等冶金设备就是如此。
驱动装置 电机
你无论是设计哪种系统,首先你要分清楚这东西的实质所在,才能选择用什么方式加以驱动。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驱动一个系统用到的原动机。原动机主要有各种电动机、活塞式内燃机、涡轮轴式燃气轮机、外燃式的斯特林机、驱动大型风机和压缩机的蒸汽轮机等。无论如何,我们最多采用的是各种电动机。
各种电动机都有不同的启动特性和负载特性,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和控制。设计棒材轧机的定尺飞剪时,主要考虑电机的启动特性,电机要适应频繁的连续启动,启动过程要准确。设计轧机的时候,主电机主要考虑的是过载倍数是否合适,过载倍数不够,轧机的力能参数不够,光能转又有什么用?。
设计冷床的时候,假如你是采用启动/停止的方式,就要选择较大的电机,当采用气动离合器的方式时,电机相对就小些。这些都是根据计算得出的。
说到计算一个电机驱动的系统时,电机是否合适?曾经有许多的说法,很多书里说了不同的观点,有时把人说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以然,有些东西我参考,有些东西只是看看算了。
什么叫电机选择得合适?就是在工作载荷的条件下基本达到额定状态,留下一点富裕就够了,留多少富裕的功率,那要看你选择的是谁的电机,假如是德国的电机,你在90%的额定条件下可以长期使用,如果是美国的电机,有时可以使到100%。有些电机,你就要慎重,可以询问厂家,到底可以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给你的答复有时是75%,有时还要低,但你也要遵循,谁让你想少花银子呢?
电机到底在什么条件下会烧了,一堆人可能有许多的说法,无论谁说过什么,最终的答案都只是一种:那就是积累的热量。请你记住,只有发热超过散热并累计上升到规定的温度,同时持续一定的时间,最终烧毁绝缘的时候,电机就烧了。
在实际的设备设计中,有时,你按工作载荷计算的电机功率是不能满足启动要求的,因为过长的启动时间将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使系统马上被‘顶掉’。但你若是按启动工况计算电机的功率,就会严重富裕,这将导致系统的效率下降,对整个的工厂是没什么好处的。这时,你就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平衡不了的时候,就要另加一个装置专门负责启动,这种东西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最简单的就是两个电机串在一起,用离合器联接,启动的时候,两个电机同时工作,正常工作的时候,断开一个,使用一个。
其实,你只需掌握几点关键的东西:启动期间的发热是否超限,如果启动的次数很少,首次启动是冷车启动,即使发热略有超过,也不会怎么样,但时间不能太长,长了,对电机的寿命有影响。电机在工作期间的过载问题必须仔细计算,力能参数满足需求的时候,主要是计算每一个循环的发热是否满足要求,应该使用什么方式进行散热,对于封闭式电机的计算要特别注意使用的环境。而对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比如湿热带的气候,要使用专门的湿热带电机,以前,有的公司出口设备到印尼去就有这类的问题。在系统减速阶段,你可能用到某些减速的方式,假如和电机的力能参数有关的话,也要仔细计算,力能参数合适以后,再算发热量,总之,你什么都算过,并且都算对了,在工程中出的错误就少。
真正选择电机的时候,你会看到有同步机,异步机,异步机里还有众多的分类,当然还有直流机、各种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开关磁阻电机,许多我都用过,书里有明确的原理说明,厂家有详细的曲线参数表,这些东西我不能侃,一侃就要露怯,在选电机之前要仔细地想好了,你要驱动的是什么系统,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使用电机不方便的场合下,可能你被迫要使用其他的原动机,例如,在输油中继站要使用柴油机,这东西和电机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要考虑一大堆的东西,比如液力耦合器及控制系统,调速装置,齿轮变速箱,散热器和循环系统等,你别嫌麻烦,挣钱麻烦吗?
在输气的线路上,假如气体的热值和灰份等质量合适又有处理站的话,可能使用涡轮轴燃气轮机,这东西是高速机,减速装置比较复杂,还要有一大堆的监控系统,但它的效率很高,装置比较小。还有使用斯特林机的,可能场合特殊,那东西很安静,有在车上使用的,我没用过。
被驱动装置
假如一个驱动力可以使系统启动的话,系统就可以开始运转,但运转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许多的问题。按我的习惯,我把这些问题归为四类,即:(1)控制位置精度的问题。(2)平衡问题。(3)振动问题。(4)润滑问题。
(1)控制位置精度
控制位置精度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控制系统的选择、被驱动件的惯量、控制的算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对于要求高速运动,而定位准确的物体,减少自身的惯量而提高其刚度是尤其重要的。有时,你必须放弃钢铁、铝合金等结构而转求采用复合材料。不管对谁来说,一个大而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就是难以控制。在提高刚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结构的自振频率,这对于提高位置控制精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就控制系统来说,不是你选择的系统精度越高就越好,过高的精度有时没有必要,它无故地增加了制造的成本。有时,你提出的、超高的精度其实是实现不了的,比如,你要求热轧板带的精度到‘缪’级就很难做到。还有就是,太高的精度引起的系统震荡也是很难处理的,有时是对生产过程的严重干扰,可以大大地降低生产效率。
提高一个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和算法还有很大的关系,你的算法比较先进,简单地解出轨迹和正确地修正和差补,都是提高控制精度的有效手段。
作为机械设计者,在设计这类东西时,你应该是先设计好你的所有机构,做完所有的惯量计算,找到最大的惯性力作用点和外载荷的附加点,再和专业的自控公司的家伙谈控制,看他们的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的力能参数是不是可以,控制卡是不是有这么高的响应和适当的电流输出,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谁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谁是真正混事的家伙。只有这样,你设计的东西,你才知道最终是不是可以使用,即使在使用中有问题,也可以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驱动跟不上?还是算法的问题,或是控制电路的问题。不知道这些,永远是糊涂的。
(2)平衡问题
说到一个系统的平衡问题,也有许多的讲究,例如大型的棒材轧机的冷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精轧机经过倍尺飞剪上到冷床的棒材的规格随着生产的规格调整时刻在变化中,规格从∮10到∮40都有,究竟在哪一点平衡冷床是有说道的,你要和轧钢工艺的家伙仔细探讨,找到最常生产的规格,还要考虑生产的连续时间,工作做细了,对设备的寿命、电耗都有利,但能考虑这些东西的家伙是非常少的。
平衡不好的话,不仅是设备寿命受影响,基础的寿命减低,还可能把床面甩下来,几百吨的家伙,甩飞是什么后果?所以,当你接手设计这东西的时候,会有许多的人劝你这家伙的可怕后果,但东西设计好,摆在那里,大家能抄许多年,也是一件趣事。
(3)振动问题
平衡问题与振动问题有时是一个问题,有时是两个问题,有时二者有关系,有时一点关系都没有。做好平衡在某些场合可以减少振动,有时就不能,甚至根本就不能。
运动系统的振动有许多的原因,一些是由不平衡引起的,这些东西只要简单地加以平衡就可以解决。有些是由于外界的激振源的振动频率和系统接近而导致振动,附近的空压机、活塞式内燃机、有时甚至是某些液压泵组也可以引起振动,要先找到振动的激励源,做相应的处理,此类问题就可以解决。
比较难以处理的是扭转振动,特别是采用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设备。这种振动一旦发生,很难消除,并严重地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是很严重的破坏事故
做长轴系的设计的时候,要事先计算整个系统的扭振问题,只有计算完了这东西,才能开展结构设计。
(4)润滑问题
润滑问题是非常庞杂的东西,一个东西一个样,一点规律都没有,你那点所谓的‘经验’在什么时候都不管用,在一个大的设计院里,做不了设备设计的家伙,有时就被派去搞润滑系统,殊不知,润滑这东西也很复杂。
低速重栽的非精密的场合,许多人愿意用轴套,随便抓一个就用,人家能用,我也能用,但场合不同,材料和使用的方法还真是不同,有时就不能乱用。
见过一个设备的轴套,使不了几天就坏了,换上还是坏,设计者说不知道怎么处理。看看环境才知道周围的温度特别高,打进去的干油熔化以后流出来结焦,根本就没有润滑作用,当然要烧轴套,换点高温润滑脂试试?那东西250度都不变色,也不熔化,再打进去什么毛病都没有了,万事大吉。
处理上述的问题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选用高温润滑脂。第二是采用水冷轴承座。第三是每次运动都打定量的干油,当然这很浪费,但没办法。
还见过烧油膜轴承的,在负荷特重的工况下,油膜轴承的启动要特别小心,有时要考虑用静压先把油打进去,运转以后才可以停掉静压,否则就可能烧了轴承,油膜轴承很贵的,尤其是大型的。
滚动轴承也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是选型有问题,包括选型不对,负荷能力不足,润滑有时也有问题。滚动轴承一般采用脂润滑、油润滑、油气润滑。在高速的情况下,假如负荷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油气的润滑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帮助散热,也可以充分润滑轴承的滚动体。总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确定负荷、转速、冲击等问题,严格按要求润滑,任何‘拍脑门’和想当然的东西都是不可取的。
自动化控制
当人们走过‘坚船利炮’的强打时代,无论是什么设备都逐渐有了自动化的成分。哪怕今天它是全手动的,恐怕有一天也得加进自动化的装置。自动化系统的好坏有时是至关重要的,苏霍伊设计局和米高扬设计局的战机设计都是一流的,要论气动布局和动力性能都举世无双,但战斗实力差在计算机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上。
美国的B2 是飞翼式气动布局,单从气动布局上看根本就没有人工操纵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假如停掉其自动飞行舵面控制系统,它马上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人工是根本操纵不了它的舵面的。
一说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家都觉得神奇得不得了,都觉得学自动化是个好差事,搞自动化的家伙也都很神气,在工地上,你要是发现谁穿得比较干净,那家伙很可能就是自动化专业的家伙。
自动化控制系统其实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年基本上就是继电器联锁系统。继电器的线圈接上一个开关,对线圈一通电,衔铁吸合,原来的常开触点闭合了,控制下面的回路通电。而原来的常闭触点打开了,控制其原来接通的电路断开,实现逻辑控制。你只要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牢牢地记住,哪怕是到了计算机控制时代,也不过就是在计算机里面有无数个受你控制的触点在工作罢了,想到这些东西,你就不会慌了,也不用害怕搞自动化的家伙,无论他们多么趾高气扬的。只要一层一层地找控制的问题,一个点一个点地找,无论是PLC 控制,是微机控制,还是网络控制,你什么都不用怕。你要看的就是信号的规范是否正确?传输的过程是否对?信号的波形是否有歧变?谁干扰的?干扰源在哪里?系统的屏蔽是否有问题,干扰信号从哪里窜进来的?隔离是否有效?电源是否是独立的?一个一个的问题找下来以后,自动化的家伙一点脾气都没有。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程的总体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不由设计的家伙决定的,决定权在甲方的手里,人家不肯出银子,自动化水平是上不去的,除非你是给西洋人干活,他们有时要很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以体现人文关怀。
我国现在许多工厂广泛采用的网络结构是:在控制网络结构中,以太网应用在工厂、车间网络的上层,将管理计算机、服务器、操作员站、控制器等进行联网,控制底层采用现场总线的形式。这种网络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接线方便。
控制网络的设置:控制网络的设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现场控制层,采用PLC和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控制;第二层为过程监控层,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带以太网通信模块的PLC组成工业以太网,监控系统采用组态软件。第三层为生产管理层。
确定总体的控制方式以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全线的所有设备的控制模式用文字写出来,有时要写好几百页,不写?不写所有的东西都动不了,自动化的家伙没法介入,其它专业的家伙也没法和你配合,大家就只有都等着,到时候,看领导能不能饶了你?
这些控制点的控制方式都写好以后,还要考虑诸如:PLC双机热备的建立问题,从站的问题,从站和PLC的通讯问题等诸多东西。
PLC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环境千差万别,无论什么品牌的PLC都难免会发生故障,为了保证整个生产系统能正常的运行,就要有一个备份系统,一旦主系统发生故障,备份系统立即投用。
PLC双机热备你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1)双机热备,(2)双机互备,(3)双机双工。
以上的问题考虑好了,你就可以准确知道哪台电机是直接走MCC 柜的,哪个是通过从站走的,直流模块和变频模块与主PLC 之间是怎么通讯的。所有这些东西都定下来以后,就可以和电气及自动化的家伙谈他们的系统了,要和他们商讨电缆隧道和电缆沟的布置,如何错开其它专业的配管? 如何将电缆配到用电点? 有时还要和土建的家伙进行协调。有时要和工艺的家伙协调操作室的位置是否可以看到要操作的工位?机旁操作台是否安全?问题很多呀!有人还没干什么就说头大了,其实我看你头并不大,真干点什么试试!那才真叫你头大呢!
你如果真的比较侥幸,就是没什么大的问题,在调试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堆的意外事件,人家水专业的搅拌器可能烧了,水泵的电机可能被自己水箱里的水淹了,毛病很多的。
你作设备专业,或者说你作设备设计,尤其是成片的区域设备或全厂的设备设计时,有些东西你必须是很清楚的,这包括:
1.网络时代的控制方式,网络的分层布置,根据你使用的网络系统,可以大致选择网络设备。
2.网络和PLC、PLC 之间、主PLC 与从站之间、与各种模块之间的通讯方式。
3.各种传感器的使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类别和变换的问题。
4.某些特殊的场合下如何使用传感器的问题,比如高温、高冲击条件下,这都不是人家自动化专业可以帮你解决的东西,你必须自己解决,没人可以帮你的。
5.电控的方式问题,你应该有一大堆所谓的‘模式图’,每一种控制方式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走MCC 的,还是走从站的,一旦有事,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别人又都袖手旁观或等着看你笑话的时候,要能迅速而准确地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网络的哪个节点上?直接短接什么地方可以判断故障所在。
当你把这些结构的问题,材料的问题,运动的问题,驱动的问题,惯性的问题,自动化控制的问题都搞得很明白的时候,你就基本上可以做机械设备的设计了。
产品设计
机械行业是一个宽泛的领域,我想不出对工程师有什么限制,有什么是不能从事的?无论是石化、航空/航天、海洋设备、金属行业、采矿及勘探,无不深深地打着机械的烙印,他们都是可以供机械工程师发挥才能的地方,每次听别人说:那不是我的专业!我不会!我都要问人家:你给自己限定的专业是什么?
在机械行业做事,可以把事情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做单体的产品,或者叫设备,搞这类东西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适当的广度。第二类是做工程,或者叫线,作这类事情和搞产品需要的知识正好相反,它需要的是比较宽的广度和适当的深度。
假如我问你,设计、制造加湿器或激光设备,与设计一台钢包翻转台有什么不同吗?不知你如何回答,反正我认为都差不多,只是有些东西复杂点,花的时间多些罢了。
作产品,你其实要把握的就是两点,第一就是这东西干吗用?第二就是怎么把这东西用好?掌握这两点你以为容易吗?我分析过无数的东西,就是上面这两点没弄明白,南极雪地车的履带板其实要求的强度并不大,但环境温度特低,我们常规的电机到了印尼,使用的寿命下降许多,因为那是湿热带气候。所以,充分了解使用条件和工艺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在了解所有使用条件的情况下,你还是不知道怎么设计一个东西,那好像就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事情了。
有客户请你设计200吨钢包翻转台时,你应该先看钢包的详细图纸,包括重心、总体重量、留钢的最大量等问题,把那个要翻转的东西了解透,这是最关键的地方。设计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所谓‘翻过点’的问题处理,这个东西处理好了,就一切OK了,从前有人把转炉都翻乱了,就是某点的计算有问题。在大管道的输送问题上,也常有人在最高点出事,砸烂了下游的管道,这其实都是一类问题,是理论力学的问题。
有些重型设备的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一个250吨的钢包车,钢水、包体、车体、耐火材料等东西加在一起的重量很大,但难度不在于车体设计,而在于如何启动及停止,并且要非常准确可靠。这就要用到激光测量、数字变换及传输等东西,你把这些东西学好了,你的产品比别人的技术水平就是高,就可以在行业里混住,光能作车体设计显然是不足够的。
假如有客户找你订加湿器出口用,一般会有5-6条技术上的要求,同时需要一个精确的报价,你需要做什么呢?你需要一个和他要求非常相近的‘模式’,要知道出口目的国的各项要求、认证条件、各种手续等。
把这个‘模式’放在桌面上说,超声振荡器用谁的?寿命多长?什么价钱?需要认证的器件(包括电源线、插头、开关等等东西)用谁的?什么价钱?壳体的材质?添加剂的限制?阻燃等级标准?模具的寿命和价格?控制板的价格?这些东西都详细地确定下来以后,价格就定下来了。你就可以决定作还是不作?像这类出口的小电器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遵守进口国的各项法规和认证制度,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做单体设备,有些技术难度的东西主要分布在电子行业、石化领域、动力设备等东西,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是我们现阶段解决不了的,假如你搞这些东西就要注意,你领导让你设计一个大轴承,寿命和载荷条件要达到SKF或FAG 的水平,你就无论如何都作不到,还是趁早找别的干吧!这类事情包括:芯片基础层要解决的问题,材料纯净度的问题,流体的高速流动的深度模拟的问题等东西,这不是我们这代人能解决的东西,环境也不允许。
而有些东西,无论是低功率的激光设备,加工专机,哪怕是一般的通讯设备(如手机和相关产品),今天要设计和生产这东西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不用惧怕这些东西,它都是你的业务范畴。就像把短戟交到你的手上,你首先要敢上阵,打一仗下来再分析自己的破绽在哪里?别人是怎么耍枪的?那个编码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假如你不上阵,抱怨敌人太多,难以预料打仗的后果,最终你就耍不了枪。
关于设备的设计方法,那都是基本的理论,不外乎是以前说的强度、刚度和驱动及控制方式。
设备、线、工程的设计
在中国,由于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限制,做产品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无论你有多深的技术都不行,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入别人仿制,先杀价,你跟进杀价,降低质量再杀价的循环怪圈,最终大家毁掉这个东西,别人再去仿制另外的东西,留下你自艾自怜。
有的时候,你就被迫走上系统集成,也就是做工程,或者叫做‘线’的道路。那也许不是你最初的选择。
做工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不是谁都能做,道理其实特别简单,《全唐诗》就放在那,有几个能背地出来的?作工程需要经验、博大而宽广的知识面,庞大的朋友和供货商的圈子,资金的支持等许多东西,即使别人想仿制,一时也难。
说到做工程,一般我们是这样划分工程种类的:
(1)重装备线:炼钢、连铸、轧钢、无缝管、各种精整、剪切线、大焊管等。
(2)轻装备线:电子设备组装线、生化处理线、饮料线、包装线、印刷线、造粒、塑管线等。
(3)冷装配线:各种发动机组装线,轻型车辆装配线等。大型的车辆装配线不是一般人玩的东西,一般是发达国家先有,使一些年以后,人家上新线了,旧线重新喷漆、搭配以后作为合资的资本金给较为落后的国家,其实也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因为你用不上新的,大型的线,因为你的生产能力太小。(4)热加工线:包括热模锻线、连续挤压线、铸造线、耐火材料线等。
你适合做什么?这主要和你的知识水平的宽窄、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人脉的活动能力、协作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有人就做的范围较宽,有人就窄,无论是宽是窄,都不说明你水平高低,即使你做的很窄,你把它做好,就是你的水平,但现实生活中你要注意一点,你做窄了,你的活路就是比别人小,哪怕你很精,别人就是不用你的东西,你也没地方讲理去,久而久之,就只能饿着
(1)重装备线
做重装备线,比如说连铸线,方坯线谁都能做,不外乎是流数不同,拉速不同,上自动配水和液压振动的厂家很少,除非是很有钱,或者以后考虑有合金钢的品种。具体到你能不能干,主要就是侃价,能受得了,就能干。
有点技术的是板坯连铸和不锈钢连铸,需要一些技术水平,这就不是谁都能干了,为什么有人退缩了呢?因为那里面要考虑钢水温度、成分、冷却模型等一堆的东西,你不会的话,连铸坯的内裂、偏析、内夹杂、角裂、横裂等等东西都在等着你,将你打得血本无归。
怎么有人就行呢?表面上说,是人家有技术,技术是什么东西?就是人家掌握了处理这种对象的一种模式,人家会协调钢水的温度和成分,知道在什么温度下开浇,知道初始的拉速和振动幅度及振频,有液压振动的还可以调整振型,同时知道冷却模型,即使冷却有点问题,马上就知道调整多少,你只有耐心地学习这些东西,都学明白了,知道每一个参数为什么是这样的?
当你掌握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模式以后,在这个行业里就可以混几年,直到技术被扩散出去,很多人都学会了,这种模式又成为街上的大白菜的时候,你就得选择新的项目了。
类似的情况在轧钢行业里也是一样的,你有一种成功的轧制、冷却模式,当然你就行。但轧钢和连铸的不同点是(以棒材为例),由于轧线布置的形式不同,会有一大堆的非标设备,另外,定尺飞剪、冷床、精整线上的点算机等东西也有一定的设计难度。
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有一个细致的‘模式’,所有的东西都仔细地考虑一遍,从炉子的加热能力和进出料开始,一直到打包下台架。
把‘模式’这个东西学明白了,你就可以在板带、线材、有色行业里乱混,别人也拿你没办法。许多人以为我说的‘模式’就是轧钢工艺,不太准确,搞工艺的家伙说不清上料辊道到底要多少米才能刹车,因为他们完全不懂设备。
虽然‘模式’这东西非常重要,但有一点你还是要学的,就是你要能设计线上的主要非标设备,比如飞剪和冷床,在关键的时候,你会这东西。
混事的时间长了,假如你再好学,什么液压AGC、卷曲模型、层流冷却等等东西都逐渐可以学得很明白。
(2)轻装备线
虽然重装备线有量,有较高的合同价值额,但要赶上萧条的时候,没人上这些重装备,你也得吃饭呀!有时可能你就要搞些轻装备的东西。
轻装备线和重装备线是完全的两个概念,搞过重装备线的许多人看轻装备线时会笑出来,因为许多设备是没有地脚螺栓的,特别是输送系统,因为有些东西是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的。
有些轻装备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一个主体设备为核心,如饮料罐装线,是以罐装机的生产能力确定线的能力,其它的如传送系统、套标机、喷码机、码垛机等都很好选择,不用费力设计非标产品,一般也不会因为这些辅助系统而妨碍主机的产量,这和重装备线不同。在轧线上,假如轧机完全没问题,也不见得冷床区和精整区也行,这就是大家都会争着设计轧机,而不愿意做后面设备的原因。在轻装备线就没有这种问题,如高产的罐装机是引进的,随便做个配套就完了。
轻装备线有时因为产品的需要,要对使用场合进行净化处理,这有专业的标准,不是我要说的东西。我要说的是对于1万--到10万级这个范围,是可以随同设备一起给厂家作的,具体到是封闭车间还是封闭设备,要看具体的情况。
相对重装备线而言,作轻装备线的工厂设计要简单一些,对于设备基础、厂房基础、附属设施的考虑相对简单一些,对供电系统的要求也稍有放宽(芯片厂例外),但有时也琐碎一些,如管道、阀门的卫生级别,密封性问题,杀菌问题,材料的保证问题都要特别注意。像啤酒线上的辅助设施,如皇冠盖的问题,那东西的模具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大的难度,收小了,密封有问题,收紧了,可能损坏瓶口。还有,皇冠盖内的滴胶量控制和模压成型,这些在常人看都不会看的小东西,都是有很大技术难度的东西,别看这东西小,掌握这些东西,可能意味着你的生路更多。
两片式铝罐的拉伸,三片式铁罐的滚焊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于铁罐的焊口处理也是一个很深的学问。
在轻装备线上的非标设备许多是象码垛机这样的东西,再大些的如自动存取库。可供发挥的地方也不太多。就象是布置一条轧线,许多东西都是选的,象自动存取库的架体是模块化的东西,计算好荷载拼起来就行,而轨道、升降车这些东西就完全是品牌的东西。只要你对行业熟悉,就完全得心应手,每天都可以喜滋滋的,比作重装备线的家伙轻松不少,至少比较安全,象厚板轧线上的‘雪橇’没控制好,一下就可能拍在走桥上,假如你只是摔折了腿,你得念‘阿弥陀佛’,这在饮料线上是看不见的。
做电子组装线也基本是一件美事,考虑非标的东西不多,即使你想‘非标’一下,一般的人也没那水平。但这个行业对电的知识要求的非常多,比如信号的干扰和隔离问题,贴装机动作的准确性问题,回流焊的温度准确与稳定问题(特别是无铅焊),焊后的检测问题。
这些东西都搞明白了,要多长的时间?我觉得,每样东西都学明白了,都要一年的时间,但细想一下,到你30多岁的时候,在你要‘立’的年代里,知道好多的事情,能干好多的活,至少不挨饿,也是值的。
第二篇:一位20年机械设计专家的心得体会,精髓!
一位20年机械设计专家的心得体会,精髓!
往期精彩推荐【脑洞大开】四年机械白读了,这TM竟然是注射器做的!德国自动化机械展,各种高科技都在这里!机械的美,只有你懂!最新一批机械动态原理图!这才是机械牛人,感觉自己上了假大学!【专业积累】有了这些,出图、读图都是爽爽的!机械设计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你拆了电缆、卸掉管路以后,基本上就算是机械结构。而且机械这种东西比较直观,所有的东西都摆在面上,好不好使一目了然,当造成破坏和事故的时候,也更容易遭人诟病,使你无处遁形,也不好狡辩。所以,为避免尴尬,许多的东西你要学习。
在机械专业混了不少年,虽然机械行业看似庞杂,好像没有什么头绪,似乎不知从哪里下手,但我习惯上总体将机械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运动结构”;另一类是“静态结构”;运动结构可以从飞行装置算起,从航天器,到飞行器,再到各种运动的设备,本质都是一样的东西。静态结构包含各种桥梁、建筑结构、各种工业的仓体、支撑结构和各种梁体、底座、绗架、网架等等。相对而言,机械设计的‘人才’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擅长设计‘运动结构’的家伙,另一类人才是善于设计‘静态结构’的。静态钢结构许多搞机械的、自认为是有天赋的家伙自己就瞧不起稿‘静态结构’的其他人,他们觉得设计各种支撑梁、连杆、绗架、底座,以至于是设计斜拉结构和悬索结构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水平的人,干这种活体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当一个重载箱型梁破坏的时候,能说得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破坏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很多,这正说明懂得设计这种东西的人其实不多。
除此以外,什么时候用绗架,什么时候用箱型梁,其各自的载荷特点和承载方式也是许多‘聪明人’说不清楚的。我国因为没有工程学的教育,大家又都学的很窄,纯理论的课堂教育。于是,很多的问题都说不清。计算一个承载结构,不外乎是计算强度、刚度和结构的稳定性。计算强度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你只要上过中专,你就应该很明确地计算出一个断面的强度,无论断面的结构有多复杂,就是花费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假如你说不会算,谁都帮不上你,只有再回学校念书。而刚度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一些,要考虑各种工况,考虑最复杂的一种组合状态,这就不是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了,想学明白了,第一要有好的师父,师父就不明白,你学不明白。第二,就是你要肯学,要下功夫。
比较复杂的问题是计算一个结构的稳定性,它不仅要考虑工况,许多外在的条件你必须要考虑进去。比如:当你设计一个大型的料仓和附属结构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就特别多,例如,风雪引起的荷载,地震的不同振型引起的破坏效应等等东西。就仓体的支撑形式而言,条件许可的时候,要尽可能采用较为‘柔和’的多柱支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它的“弹性”和“柔软性”都比较好,在承受以‘扭转’振型为主的地震破坏中,边上的柱子的联结节点可以‘拧断’,以吸收地震的冲击波。当地震过后,虽然有些支撑体破坏了,但整体结构是完整的,达到这种水平,你就基本是‘人才’了。有人会说:你说了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到底用什么来衡量一个家伙是不是行呢?其实,衡量一个家伙只用一个标准就够了,他自己设计的结构,随便取一个截面,他都能讲得清楚何处的应力是多大?哪个断面在何种条件下可能破坏,这个截面破坏以后引起的后果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整体结构会崩溃?在众人面前可以讲清这件事,他就合格了。假如是抄图,抄一辈子也还是抄。静态铝结构
假如我们把钢结构叫‘重型结构’的话,铝结构就是‘轻结构’,它的设计与钢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两码事。有些时候,因为某些需求,你必须设计铝结构。
铝是一种柔软而耐氧化的物质,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它不太适合做结构件使用,首先是不宜焊接,另外是比钢材的耐温性能差许多,但对于某些领域又必须使用它,于是人们开发了许多与钢结构完全不同的设计方式来利用铝及其合金结构。由于铝的机械性能差,美国率先开发所谓的‘硬铝’用作航空材料,除少量必须用钢材的结构以外,当年的大型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都是这东西,由于铝的延展性能好,做结构件时,要充分利用这种性能,使应力大的地方实行一体化的结构设计,避免使用铆接,连接的位置可以在‘中性线’上,大大地提高了铝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这一点和钢结构的设计完全不同。
这种设计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代的高速列车就采用了大量的铝结构件,这些结构件是大型的铝型材,从车厢的断面上看,是由几块大型型材拼接而成的,受力区域都是连续结构,不会有焊接或铆接的设计结构。假如你原来是搞钢结构的人,后来转到设计铝结构,你就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你必须要能独立拆解一个铝断面,用什么方式提高强度和刚度?用什么方式进行联结?同时要知道热挤机是否可以挤出你要的断面,有没有这么大的力能参数。把铝结构联结到一起的方式也不如钢结构多,早年一般是铆接,今天还在用,世界上铆制铝的铆接设备和铆钉并不很多,说白了吧!就美国佬和欧洲有。日本准备要造100吨级以上的大飞机了,为什么没有早动手,日本没有合适的航空铆钉。今天,铝结构可以焊接,当然,方法比较特殊,还有一种被称为‘摩擦搅拌焊’的工艺,做厚结构时也用得比较好。
假如你做铝结构设计,能设计断面,会计算,再能拆了这个结构,分块做型材,再将其联结起来,你就会有饭吃,做这个的家伙比作钢结构挣钱多。纤维热压增强材料、合金材料 随着人们对航空器‘更高、更大、更快、更远、寿命更长、事故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更强’的多‘更’要求,铝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了。无论是强度、刚度和温度适应性及稳定性能都不够了。这时,纤维热压增强材料就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了。
这些纤维热压增强材料主要是做结构用的碳纤维结构材料和做蒙皮及结构翼板的凯夫拉夹层材料。碳纤维的模量很大,用它制作的结构,在有很高的强度的同时可以有很大的刚性,这是其它材料所不具备的。碳蜂窝结构是历史上最强的蜂窝结构。凯夫拉夹层结构是由凯夫拉纤维和薄铝板的多层复合体,欧洲称'凯夫拉三明治',由于它的模量略小,具有一定的弹力和变形能力,是作轻结构蒙皮的上等材料,有时是唯一的选择。
作碳纤维结构设计时,你主要是考虑用什么结构形式,它和加工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在断面很薄的时候,蜂窝结构是你的唯一选择。会蜂窝结构的设计,你可以有一碗不错的饭,就可以作真正的白领了。
纤维热压增强材料的联结就比较特殊了,它与钢铁结构和铝结构的联结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材料一般是采用粘--铆联结方式。承载的联结体是环氧或类环氧胶,而铆钉只是辅助固定的方式,无论是哪国的铆钉都不会有这样大的联结强度。但粘--铆结构有其致命的缺陷,腐蚀会沿着边界层渗透,当层间结构被破坏到一定的程度,这种看似无敌的结构体就会瞬间崩溃,而在这之前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标注材料的表面处理和粘接方式,以及搭接界面的封闭处理。总体技术要求要标明多长的周期要进行层间结构的探伤处理,探伤显示的损坏结果到什么程度就要报废,而不管它看起来是新还是旧。碳纤维还被用来作为结构的增强材料,粘接在梁体的表面以提高强度,它属于专门的学科。你需要学习的实际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碳纤维结构件,一种是碳--钛复合拉杆,学会这两种东西,可以设计F1 或者设计飞行器。
运动结构说到搞‘运动结构’设计的家伙,有时看不起搞‘静态结构’设计的人,在有些场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设计一个‘运动结构’,不仅要考虑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完整性,还有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些任务有时是精密的动作,有时是一个变化着的力,有时二者兼备。既然是为了完成一个运动的任务,从总体上说,各种运动机构都是类似的,从宏观上看都是一样的东西。运动系统在运动过程中都包含有‘启动、加速、工作运转、减速、停止’等过程,怎么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动作,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习惯上将‘运动系统’分成几大类:第一类是‘大惯量系统’,其自身的启动惯性较大,而工作载荷并不很大,例如,棒材轧机的定尺飞剪,设计的关键问题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启动到位,完成剪切动作,真正的剪切力并不很大。第二类是‘大载荷系统(或外加大惯性体),这类系统的自身惯性很小,而工作载荷很大。例如,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在瞬间发出巨大的推动力,而这种大推力又是可以精密控制的,设计这种东西有难度,有时,你设计了也没有条件加以实现。第三类是混合系统,自身的惯性比较大,工作载荷也特别大,有时载荷还有不确定性,例如,轧机、热带飞剪等冶金设备就是如此。
驱动装置-电机你无论是设计哪种系统,首先你要分清楚这东西的实质所在,才能选择用什么方式加以驱动。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驱动一个系统用到的原动机。原动机主要有各种电动机、活塞式内燃机、涡轮轴式燃气轮机、外燃式的斯特林机、驱动大型风机和压缩机的蒸汽轮机等。无论如何,我们最多采用的是各种电动机。各种电动机都有不同的启动特性和负载特性,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和控制。设计棒材轧机的定尺飞剪时,主要考虑电机的启动特性,电机要适应频繁的连续启动,启动过程要准确。设计轧机的时候,主电机主要考虑的是过载倍数是否合适,过载倍数不够,轧机的力能参数不够,光能转又有什么用?
设计冷床的时候,假如你是采用启动/停止的方式,就要选择较大的电机,当采用气动离合器的方式时,电机相对就小些。这些都是根据计算得出的。
说到计算一个电机驱动的系统时,电机是否合适?曾经有许多的说法,很多书里说了不同的观点,有时把人说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以然,有些东西我参考,有些东西只是看看算了。什么叫电机选择得合适?就是在工作载荷的条件下基本达到额定状态,留下一点富裕就够了,留多少富裕的功率,那要看你选择的是谁的电机,假如是德国的电机,你在90%的额定条件下可以长期使用,如果是美国的电机,有时可以使到100%。有些电机,你就要慎重,可以询问厂家,到底可以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给你的答复有时是75%,有时还要低,但你也要遵循,谁让你想少花银子呢?电机到底在什么条件下会烧了,一堆人可能有许多的说法,无论谁说过什么,最终的答案都只是一种:那就是积累的热量。请你记住,只有发热超过散热并累计上升到规定的温度,同时持续一定的时间,最终烧毁绝缘的时候,电机就烧了。
在实际的设备设计中,有时,你按工作载荷计算的电机功率是不能满足启动要求的,因为过长的启动时间将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使系统马上被‘顶掉’。但你若是按启动工况计算电机的功率,就会严重富裕,这将导致系统的效率下降,对整个的工厂是没什么好处的。这时,你就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平衡不了的时候,就要另加一个装置专门负责启动,这种东西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最简单的就是两个电机串在一起,用离合器联接,启动的时候,两个电机同时工作,正常工作的时候,断开一个,使用一个。其实,你只需掌握几点关键的东西:
启动期间的发热是否超限,如果启动的次数很少,首次启动是冷车启动,即使发热略有超过,也不会怎么样,但时间不能太长,长了,对电机的寿命有影响。电机在工作期间的过载问题必须仔细计算,力能参数满足需求的时候,主要是计算每一个循环的发热是否满足要求,应该使用什么方式进行散热,对于封闭式电机的计算要特别注意使用的环境。而对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比如湿热带的气候,要使用专门的湿热带电机,以前,有的公司出口设备到印尼去就有这类的问题。在系统减速阶段,你可能用到某些减速的方式,假如和电机的力能参数有关的话,也要仔细计算,力能参数合适以后,再算发热量,总之,你什么都算过,并且都算对了,在工程中出的错误就少。真正选择电机的时候,你会看到有同步机,异步机,异步机里还有众多的分类,当然还有直流机、各种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开关磁阻电机,许多我都用过,书里有明确的原理说明,厂家有详细的曲线参数表,这些东西我不能侃,一侃就要露怯,在选电机之前要仔细地想好了,你要驱动的是什么系统,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使用电机不方便的场合下,可能你被迫要使用其他的原动机,例如,在输油中继站要使用柴油机,这东西和电机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要考虑一大堆的东西,比如液力耦合器及控制系统,调速装置,齿轮变速箱,散热器和循环系统等,你别嫌麻烦,挣钱麻烦吗?在输气的线路上,假如气体的热值和灰份等质量合适又有处理站的话,可能使用涡轮轴燃气轮机,这东西是高速机,减速装置比较复杂,还要有一大堆的监控系统,但它的效率很高,装置比较小。还有使用斯特林机的,可能场合特殊,那东西很安静,有在车上使用的,我没用过。
被驱动装置假如一个驱动力可以使系统启动的话,系统就可以开始运转,但运转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许多的问题。按我的习惯,我把这些问题归为四类,即:(1)控制位置精度的问题。(2)平衡问题。(3)振动问题。(4)润滑问题
控制位置精度控制位置精度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控制系统的选择、被驱动件的惯量、控制的算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对于要求高速运动,而定位准确的物体,减少自身的惯量而提高其刚度是尤其重要的。有时,你必须放弃钢铁、铝合金等结构而转求采用复合材料。不管对谁来说,一个大而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就是难以控制。在提高刚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结构的自振频率,这对于提高位置控制精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就控制系统来说,不是你选择的系统精度越高就越好,过高的精度有时没有必要,它无故地增加了制造的成本。有时,你提出的、超高的精度其实是实现不了的,比如,你要求热轧板带的精度到‘缪’级就很难做到。还有就是,太高的精度引起的系统震荡也是很难处理的,有时是对生产过程的严重干扰,可以大大地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一个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和算法还有很大的关系,你的算法比较先进,简单地解出轨迹和正确地修正和差补,都是提高控制精度的有效手段。作为机械设计者,在设计这类东西时,你应该是先设计好你的所有机构,做完所有的惯量计算,找到最大的惯性力作用点和外载荷的附加点,再和专业的自控公司的家伙谈控制,看他们的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的力能参数是不是可以,控制卡是不是有这么高的响应和适当的电流输出,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谁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谁是真正混事的家伙。只有这样,你设计的东西,你才知道最终是不是可以使用,即使在使用中有问题,也可以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驱动跟不上?还是算法的问题,或是控制电路的问题。不知道这些,永远是糊涂的。平衡问题说到一个系统的平衡问题,也有许多的讲究,例如大型的棒材轧机的冷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精轧机经过倍尺飞剪上到冷床的棒材的规格随着生产的规格调整时刻在变化中,规格从∮10到∮40都有,究竟在哪一点平衡冷床是有说道的,你要和轧钢工艺的家伙仔细探讨,找到最常生产的规格,还要考虑生产的连续时间,工作做细了,对设备的寿命、电耗都有利,但能考虑这些东西的家伙是非常少的。平衡不好的话,不仅是设备寿命受影响,基础的寿命减低,还可能把床面甩下来,几百吨的家伙,甩飞是什么后果?所以,当你接手设计这东西的时候,会有许多的人劝你这家伙的可怕后果,但东西设计好,摆在那里,大家能抄许多年,也是一件趣事。
振动问题平衡问题与振动问题有时是一个问题,有时是两个问题,有时二者有关系,有时一点关系都没有。做好平衡在某些场合可以减少振动,有时就不能,甚至根本就不能。运动系统的振动有许多的原因,一些是由不平衡引起的,这些东西只要简单地加以平衡就可以解决。有些是由于外界的激振源的振动频率和系统接近而导致振动,附近的空压机、活塞式内燃机、有时甚至是某些液压泵组也可以引起振动,要先找到振动的激励源,做相应的处理,此类问题就可以解决。
比较难以处理的是扭转振动,特别是采用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设备。这种振动一旦发生,很难消除,并严重地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是很严重的破坏事故做长轴系的设计的时候,要事先计算整个系统的扭振问题,只有计算完了这东西,才能开展结构设计。润滑问题润滑问题是非常庞杂的东西,一个东西一个样,一点规律都没有,你那点所谓的‘经验’在什么时候都不管用,在一个大的设计院里,做不了设备设计的家伙,有时就被派去搞润滑系统,殊不知,润滑这东西也很复杂。
低速重栽的非精密的场合,许多人愿意用轴套,随便抓一个就用,人家能用,我也能用,但场合不同,材料和使用的方法还真是不同,有时就不能乱用。
见过一个设备的轴套,使不了几天就坏了,换上还是坏,设计者说不知道怎么处理。看看环境才知道周围的温度特别高,打进去的干油熔化以后流出来结焦,根本就没有润滑作用,当然要烧轴套,换点高温润滑脂试试?那东西250度都不变色,也不熔化,再打进去什么毛病都没有了,万事大吉。处理上述的问题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选用高温润滑脂。第二是采用水冷轴承座。第三是每次运动都打定量的干油,当然这很浪费,但没办法。
还见过烧油膜轴承的,在负荷特重的工况下,油膜轴承的启动要特别小心,有时要考虑用静压先把油打进去,运转以后才可以停掉静压,否则就可能烧了轴承,油膜轴承很贵的,尤其是大型的。
滚动轴承也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是选型有问题,包括选型不对,负荷能力不足,润滑有时也有问题。滚动轴承一般采用脂润滑、油润滑、油气润滑。在高速的情况下,假如负荷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油气的润滑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帮助散热,也可以充分润滑轴承的滚动体。总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确定负荷、转速、冲击等问题,严格按要求润滑,任何‘拍脑门’和想当然的东西都是不可取的。自动化控制
一说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家都觉得神奇得不得了,都觉得学自动化是个好差事,搞自动化的家伙也都很神气,在工地上,你要是发现谁穿得比较干净,那家伙很可能就是自动化专业的家伙。自动化控制系统其实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年基本上就是继电器联锁系统。继电器的线圈接上一个开关,对线圈一通电,衔铁吸合,原来的常开触点闭合了,控制下面的回路通电。而原来的常闭触点打开了,控制其原来接通的电路断开,实现逻辑控制。你只要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牢牢地记住,哪怕是到了计算机控制时代,也不过就是在计算机里面有无数个受你控制的触点在工作罢了,想到这些东西,你就不会慌了。只要一层一层地找控制的问题,一个点一个点地找,无论是PLC 控制,是微机控制,还是网络控制,你什么都不用怕。你要看的就是信号的规范是否正确?传输的过程是否对?信号的波形是否有歧变?谁干扰的?干扰源在哪里?系统的屏蔽是否有问题,干扰信号从哪里窜进来的?隔离是否有效?电源是否是独立的?一个一个的问题找下来以后,自动化的家伙一点脾气都没有。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程的总体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不由设计的家伙决定的,决定权在甲方的手里,人家不肯出银子,自动化水平是上不去的,除非你是给西洋人干活,他们有时要很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以体现人文关怀。
我国现在许多工厂广泛采用的网络结构是:在控制网络结构中,以太网应用在工厂、车间网络的上层,将管理计算机、服务器、操作员站、控制器等进行联网,控制底层采用现场总线的形式。这种网络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接线方便。控制网络的设置:控制网络的设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现场控制层,采用PLC和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控制;第二层为过程监控层,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带以太网通信模块的PLC组成工业以太网,监控系统采用组态软件;第三层为生产管理层确定总体的控制方式以后,你要做的就是把全线的所有设备的控制模式用文字写出来,有时要写好几百页,不写?不写所有的东西都动不了,自动化的家伙没法介入,其它专业的家伙也没法和你配合,大家就只有都等着,到时候,看领导能不能饶了你?这些控制点的控制方式都写好以后,还要考虑诸如:PLC双机热备的建立问题,从站的问题,从站和PLC的通讯问题等诸多东西。PLC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环境千差万别,无论什么品牌的PLC都难免会发生故障,为了保证整个生产系统能正常的运行,就要有一个备份系统,一旦主系统发生故障,备份系统立即投用。PLC双机热备你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双机热备,(2)双机互备,(3)双机双工。以上的问题考虑好了,你就可以准确知道哪台电机是直接走MCC 柜的,哪个是通过从站走的,直流模块和变频模块与主PLC 之间是怎么通讯的。所有这些东西都定下来以后,就可以和电气及自动化的家伙谈他们的系统了,要和他们商讨电缆隧道和电缆沟的布置,如何错开其它专业的配管? 如何将电缆配到用电点? 有时还要和土建的家伙进行协调。有时要和工艺的家伙协调操作室的位置是否可以看到要操作的工位?机旁操作台是否安全?问题很多呀!有人还没干什么就说头大了,其实我看你头并不大,真干点什么试试!那才真叫你头大呢!
你如果真的比较侥幸,就是没什么大的问题,在调试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堆的意外事件,人家水专业的搅拌器可能烧了,水泵的电机可能被自己水箱里的水淹了,毛病很多的。你作设备专业,或者说你作设备设计,尤其是成片的区域设备或全厂的设备设计时,有些东西你必须是很清楚的,这包括:
网络时代的控制方式,网络的分层布置,根据你使用的网络系统,可以大致选择网络设备。网络和PLC、PLC 之间、主PLC 与从站之间、与各种模块之间的通讯方式。各种传感器的使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类别和变换的问题。某些特殊的场合下如何使用传感器的问题,比如高温、高冲击条件下,这都不是人家自动化专业可以帮你解决的东西,你必须自己解决,没人可以帮你的。电控的方式问题,你应该有一大堆所谓的‘模式图’,每一种控制方式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走MCC的,还是走从站的,一旦有事,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别人又都袖手旁观或等着看你笑话的时候,要能迅速而准确地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网络的哪个节点上?直接短接什么地方可以判断故障所在。
当你把这些结构的问题,材料的问题,运动的问题,驱动的问题,惯性的问题,自动化控制的问题都搞得很明白的时候,你就基本上可以做机械设备的设计了。产品设计
机械行业是一个宽泛的领域,我想不出对工程师有什么限制,有什么是不能从事的?无论是石化、航空/航天、海洋设备、金属行业、采矿及勘探,无不深深地打着机械的烙印,他们都是可以供机械工程师发挥才能的地方,每次听别人说:那不是我的专业!我不会!我都要问人家:你给自己限定的专业是什么?在机械行业做事,可以把事情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做单体的产品,或者叫设备,搞这类东西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适当的广度。第二类是做工程,或者叫线,作这类事情和搞产品需要的知识正好相反,它需要的是比较宽的广度和适当的深度。假如我问你,设计、制造加湿器或激光设备,与设计一台钢包翻转台有什么不同吗?不知你如何回答,反正我认为都差不多,只是有些东西复杂点,花的时间多些罢了。作产品,你其实要把握的就是两点,第一就是这东西干吗用?第二就是怎么把这东西用好?掌握这两点你以为容易吗?我分析过无数的东西,就是上面这两点没弄明白,南极雪地车的履带板其实要求的强度并不大,但环境温度特低,我们常规的电机到了印尼,使用的寿命下降许多,因为那是湿热带气候。所以,充分了解使用条件和工艺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在了解所有使用条件的情况下,你还是不知道怎么设计一个东西,那好像就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事情了。有客户请你设计200吨钢包翻转台时,你应该先看钢包的详细图纸,包括重心、总体重量、留钢的最大量等问题,把那个要翻转的东西了解透,这是最关键的地方。设计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所谓‘翻过点’的问题处理,这个东西处理好了,就一切OK了,从前有人把转炉都翻乱了,就是某点的计算有问题。在大管道的输送问题上,也常有人在最高点出事,砸烂了下游的管道,这其实都是一类问题,是理论力学的问题。有些重型设备的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一个250吨的钢包车,钢水、包体、车体、耐火材料等东西加在一起的重量很大,但难度不在于车体设计,而在于如何启动及停止,并且要非常准确可靠。这就要用到激光测量、数字变换及传输等东西,你把这些东西学好了,你的产品比别人的技术水平就是高,就可以在行业里混住,光能作车体设计显然是不足够的。假如有客户找你订加湿器出口用,一般会有5-6条技术上的要求,同时需要一个精确的报价,你需要做什么呢?你需要一个和他要求非常相近的‘模式’,要知道出口目的国的各项要求、认证条件、各种手续等。把这个‘模式’放在桌面上说,超声振荡器用谁的?寿命多长?什么价钱?需要认证的器件(包括电源线、插头、开关等等东西)用谁的?什么价钱?壳体的材质?添加剂的限制?阻燃等级标准?模具的寿命和价格?控制板的价格?这些东西都详细地确定下来以后,价格就定下来了。你就可以决定作还是不作?像这类出口的小电器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遵守进口国的各项法规和认证制度,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做单体设备,有些技术难度的东西主要分布在电子行业、石化领域、动力设备等东西,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是我们现阶段解决不了的,假如你搞这些东西就要注意,你领导让你设计一个大轴承,寿命和载荷条件要达到SKF或FAG 的水平,你就无论如何都作不到,还是趁早找别的干吧!这类事情包括:芯片基础层要解决的问题,材料纯净度的问题,流体的高速流动的深度模拟的问题等东西,这不是我们这代人能解决的东西,环境也不允许。而有些东西,无论是低功率的激光设备,加工专机,哪怕是一般的通讯设备(如手机和相关产品),今天要设计和生产这东西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不用惧怕这些东西,它都是你的业务范畴。就像把短戟交到你的手上,你首先要敢上阵,打一仗下来再分析自己的破绽在哪里?别人是怎么耍枪的?那个编码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假如你不上阵,抱怨敌人太多,难以预料打仗的后果,最终你就耍不了枪。
关于设备的设计方法,那都是基本的理论,不外乎是以前说的强度、刚度和驱动及控制方式。设备、线、工程的设计 在中国,由于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限制,做产品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无论你有多深的技术都不行,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入别人仿制,先杀价,你跟进杀价,降低质量再杀价的循环怪圈,最终大家毁掉这个东西,别人再去仿制另外的东西,留下你自艾自怜。有的时候,你就被迫走上系统集成,也就是做工程,或者叫做‘线’的道路。那也许不是你最初的选择。做工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不是谁都能做,道理其实特别简单,《全唐诗》就放在那,有几个能背地出来的?作工程需要经验、博大而宽广的知识面,庞大的朋友和供货商的圈子,资金的支持等许多东西,即使别人想仿制,一时也难。说到做工程,一般我们是这样划分工程种类的:重装备线:炼钢、连铸、轧钢、无缝管、各种精整、剪切线、大焊管等。轻装备线:电子设备组装线、生化处理线、饮料线、包装线、印刷线、造粒、塑管线等。冷装配线:各种发动机组装线,轻型车辆装配线等。大型的车辆装配线不是一般人玩的东西,一般是发达国家先有,使一些年以后,人家上新线了,旧线重新喷漆、搭配以后作为合资的资本金给较为落后的国家,其实也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因为你用不上新的,大型的线,因为你的生产能力太小。热加工线:包括热模锻线、连续挤压线、铸造线、耐火材料线等。你适合做什么?这主要和你的知识水平的宽窄、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人脉的活动能力、协作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有人就做的范围较宽,有人就窄,无论是宽是窄,都不说明你水平高低,即使你做的很窄,你把它做好,就是你的水平,但现实生活中你要注意一点,你做窄了,你的活路就是比别人小,哪怕你很精,别人就是不用你的东西,你也没地方讲理去,久而久之,就只能饿着。这些东西都搞明白了,要多长的时间?我觉得,每样东西都学明白了,都要一年的时间,但细想一下,到你30多岁的时候,能知道很多的事情,也是值的。来源于:传动论坛,侵删
第三篇:机械设计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到启迪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机械设计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1机械设计往往离不开自己的阅历,经验的积累固然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不少,但是事非躬亲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别人的经验,自己没有一定的基础,要理解吸收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呵呵。
机械设计贯穿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设计时的疏忽总会在这些方面反映出来,成功与否是很容易判断的。设计的过程中,受制造的影响很大,亦就是说好的设计是不能脱离制造的,对制造越了解,越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设计的图纸,投入生产,我没见过多少能立即按图加工装配,在审图、工艺等过程发现大堆的问题很常见,包括所谓“资深”的高工,总工拿出的图纸,还是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的出来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绘图的规范性,看图者的水平是一方面,但设计方对制造工艺的了解不深入是主要原因。怎样判定自己对制造的了解程度?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手抓一张自己设计的东西的图纸你是否能说出它的制造全过程。铸、锻、车、钳、铣、刨、磨,只是这样子,肯定是不行,在机械厂做过几年的谁不知道?
必须细分下去,要全面了解各过程。比如说铸造时候怎么分型,浇口冒口怎么放,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铸造缺陷产生,零件结构在热处理的时候会不会导致意外情况发生的,怎么在零件结构上进行优化,切削加工过程,在脑海中虚拟出来,总共用几把刀,转速,走刀量,甚至铁屑望哪里飞,各把刀使用的顺序,车工,铣工,磨工的操作动作全过程,如此等等,才算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不是说搞设计的一定要会玩车床,铣床,会烧电焊才可以,但是要知道这些作业特点,在设计时加以充分考虑,作为搞机械设计的人这样才比摇车床烧电焊的强,才有安身立命之处。如此,在设计过程中,就会规避一些不合理的结构,设计的质量自然提高不少,可是还不够,一个有十年八年的工龄的技工能提出比你更成熟的细节方案(尽管整体的设计统筹他们做不了),但是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设计出就这样一个结果,岂不是斯文扫地耶?唯一的解决办法,多看书。
别人总结出来的通常与生产相结合,俱是心血的结晶。带着问题学,多想就能消化。再也不会说“只要保证同心度就行了”这样愚蠢的回答,关键是你已经指出保证同心度的方法,甚至前辈的错误。这个时候,没人再叫你小钱、小赵,连老板都叫你钱工、赵工,挺受尊敬的吧。摸摸下巴,胡子长出来了,尿布丢了,孩子叫妈了,呵呵成就感也来了。可是设计总是为了使用,好的设计必须具备一点点人性的,设计一套工艺装备,一试产,效率高质量好,老板来搞杯庆功酒。过了几天,发现人家弃之不用了,原因是操作者骂娘啊。用起来痛苦啊。而且要注意的细节又多,别个就是个操作工他要是考虑的那么多因素就不会还在那里做操作工了啊。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2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也许自己太过于执着,从设计开始就落在大家的后面。不过还好,很快就将基本的与整理出来,不至于远离大家的进度。有些结构设计上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看来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
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门外汉)就是按照条条款款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没有劲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两条路,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于我的设计提出意见。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3从三月到6月,从春初到夏末;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从第一周15周;从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到各种轴承的概念,从凸轮到蜗杆;在这段平淡无奇又且行且珍惜的岁月里,我怀着欣喜又失落的心情,结束了我的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也结束了我的大二生活。在这段短暂的大二下的学期中,我学习的课程并不多,包括体育在内也就10门,英语免修了,还有5门是选修课程,也这是说我的专业课程只有3门,但不局限与这个学期,就拿在整个大一,大二中的所以学习的所有课程中来说,这门课程却成为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课程之一,不单单是因为有一个漂亮,爱打扮的老师,更因为这比较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也就是通过上讨论课的方式教学,通过每个人的参与和自己学习,然后再课堂上去象老师一样讲解,分析,然后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自己的不能待在电脑面前的强迫症,这个环节我没有参与太多,也没有好好准备,很是遗憾。
但这种新疑又活跃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教学方式上的一大突破,也让我们学习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有效的途径。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太爱学习的人,至少在我的专业知识方面,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补报被录取到这个专业开始,我甚至都因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一直反感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心思静下心来学习,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我的选择,我也就只能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的象前走着了。但通过这些课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了解后,我发现这个方向同样有着很深的学问,同样有着很多方向值得自己去学习。机械这门学同样在生活中扮演着重大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学习这方面的人也同样能通过这些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不是我以前一直想象中的脏、累、苦,没前途这样的肤浅方面而因此纠结不已。
就好像我们三一重工的湖南娄底大哥,梁稳根,就是我们的偶像呢。相对与在这门课程上有什么太大收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段历程让我对生活,对方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吧。在这大部分人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大学里,我个人觉得有所觉悟是很珍贵的吧,有所觉悟才明白自己该走的路,才能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就象搓一条麻绳一样,一个环一个环节的搓好,这段路也就自然而然到了尽头。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4作为高频电子的老师,高频基础实验可以说算得上是让学生一次崭新的实验尝试。比如说:新奇,原则性强等等,学生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后来的熟悉,喜欢,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很多。算起来虽只让学生做了六次实验,仅仅只是初步接触,当却感觉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一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要做好高频电子实验,需要意识到如下几点:
1、充分的预习是必要的。以往做电子技能实训与考核实验台电工实验时学生往往只看一下步骤,原理一带而过。这样做实验时便会吃大亏。一般在实验前得花上一个小时去预习。这样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2、需要预先对结果进行预测,至少在碰到问题时会合理的去分析问题。之所以会这样说也是有血的教训的,由于某个学生对过程中一个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出现了重做的悲惨命运。
3、对一些实验注意事项要在意。这里可不是说我弄坏了什么东西,而是基于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水火无情,电更无情。可能是由于我的原因吧,我每次让学生实验时,似乎对学生很不放心,可谓事必躬亲,再三叮嘱,这也有一个好处:试验出错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且安生性也大大增加了。
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总结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高频电子实验,学生能够掌握高频电子的一些基本理论了。比方说lc谐振电路,频带的展宽等。让学生了解到仅仅通过一些简单的试验仪器便可以将知识运用进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我想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我想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实训考核台高频电子实验之所以会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并被视为学校开放性实验室,与其在实验中和学生走在一起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进这个实验室。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5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设计性实验,我开始时束手无策,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第一次,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老师了解一些有关的内容,但正是这样才给了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设计性实验让我们自主独立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资料搜集与处理信息、交流等活动,从中获得学科、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而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便是这个活动的精髓。
在这次实验中,我有几点感触颇深:
一、改变了我们被动的学习现状,培养我们自主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有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让我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而正是这次实验活动让我们得到了充足的时间去设计、讨论实验的各个项目和各种细节,有许多方式帮助我们去设计整个实验,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
与传统的实验课相比,设计性实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我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提出一些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问题,让我们亲自去调查研究,亲自去操作体验,从而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思考、体验中感悟,得到启迪。
三、培养了我们合作交流能力,让我们懂得了相互谅解的重要。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体谅的重要性。免疫实验的任务十分的重,我们组人员本来就不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是十分的困难,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不能参加部分实验,因此造成剩下的同学要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我原以为她们会不乐意,但她们却很支持我的工作,还提前完成了实验。这一切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我非常的感动。
虽然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它给我的东西让我可以收益终生。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6通过钻床钻用夹具设计实训,使我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现在对机械设计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了解,这门课程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在这一周短暂的课程设计里,我学会了一些机械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都尽量改正了,虽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然后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这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下,我了解了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与工艺规程的衔接,夹具设计应和工序设计统一
所需设计的夹具绝大多数用于零件加工的某一特定工序。在工艺设计环节中,然后对该工序的设计已要求设计其定位与夹紧方案,因此夹具设计的具体内容应与工序设计保持一致,不能相互冲突。
2)设计时要有整体观念
夹具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定位、夹紧等各种装置在设计前是分开考虑的,设计后期通过夹具体的设计将各种元件联系为一个整体。
3)设计中应学习正确运用标准与规范
对于国家标准的规范要严格要求和执行。夹具设计过程中选择各种功能元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选用标准件,减少非标准件的设计制造工作量,降低夹具成本。总体来说,通过这次设计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让我体会到了搞设计艰辛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篇7这次的课程设计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这段时间内,我学习了很多,课本上的知识也得以更好的吸收。在一遍一遍的修改,重新校核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设计一个成品的具体流程以及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做好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首先要有足够的基础功底。这样能才在设计的过程中,知道有哪些方便是需要注意的,哪些零件应该如何设计。而这些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都息息相关。这次设计,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刚刚开始设计的那几天,仅仅是照搬课本,照着课本上的例题一步一步的对号入座,设计完一遍,只有手酸的感觉。而对每一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功能还是不能够知根知底。具体的思路也不是很明确,但是这段跟无头苍蝇一样的过程也让我学会了一个重要的技能——查阅手册。机械设计手册是一个设计者最重要的工具。
记得一次在网上看见一个人提了一个有关机械方面的问题,回答的答案都是查手册。不会查手册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学机械的。手册提供了我们很多的资料数据,标准化的零件尺寸设计也方便了我们的设计以及零件的通用性。而查阅手册也是每一个机械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一段时间的设计以后,我的思路也明细起来,机械设计的课本也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但是收获也是非常的明显,比如齿轮,轴的设计过程中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这样减速器的整体结构才能正常的工作。
起初我所计算的齿轮就不符合要求,因此我进行了在一次的重新设计,而此时,轴的设计也已经进行了一半。询问了周围的同学,好多也有这样的问题,修改,设计,校核。不合格,在重复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一遍一遍的重复。这样的重复之中,我对于设计的每一步的知根知底,也好好复习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
想到这些,觉得那些重复也是值得的。所有的具体尺寸设定后,就是画图的阶段。所有的尺寸设计不合适,在画装配图的时候就会立马体现。而这也意味着再次进行修改直到所有的结构都合理。这次的设计基本上都能够合理的设计出来的,但是其中也还是有部分疏漏。这也是这次设计结果中不不足之处。人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这次的设计是一个开始,让我了解了一个设计者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明确了我今后需要加强的方向。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1.机械设计心得体会简单
2.关于机械设计的心得体会
3.机械设计的求职信
4.机械设计 基础试题
5.机械设计下的论文
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7.2017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8.《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及答案
9.机械设计师个人总结
第四篇:机械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
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设计性实验,我开始时束手无策,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第一次,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老师了解一些有关的内容,但正是这样才给了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设计性实验让我们自主独立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资料搜集与处理信息、交流等活动,从中获得学科、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而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便是这个活动的精髓。
在这次实验中,我有几点感触颇深:
一、改变了我们被动的学习现状,培养我们自主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有充足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让我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而正是这次实验活动让我们得到了充足的时间去设计、讨论实验的各个项目和各种细节,有许多方式帮助我们去设计整个实验,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自主思维能力。
二、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
与传统的实验课相比,设计性实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我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提出一些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问题,让我们亲自去调查研究,亲自去操作体验,从而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思考、体验中感悟,得到启迪。
三、培养了我们合作交流能力,让我们懂得了相互谅解的重要。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体谅的重要性。免疫实验的任务十分的重,我们组人员本来就不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是十分的困难,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不能参加部分实验,因此造成剩下的同学要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我原以为她们会不乐意,但她们却很支持我的工作,还提前完成了实验。这一切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我非常的感动。
虽然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它给我的东西让我可以收益终生。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2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3
这次的课程设计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这段时间内,我学习了很多,课本上的知识也得以更好的吸收。在一遍一遍的修改,重新校核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设计一个成品的具体流程以及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做好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首先要有足够的基础功底。这样能才在设计的过程中,知道有哪些方便是需要注意的,哪些零件应该如何设计。而这些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都息息相关。这次设计,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刚刚开始设计的那几天,仅仅是照搬课本,照着课本上的例题一步一步的对号入座,设计完一遍,只有手酸的感觉。而对每一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功能还是不能够知根知底。具体的思路也不是很明确,但是这段跟无头苍蝇一样的过程也让我学会了一个重要的技能-----查阅手册。机械设计手册是一个设计者最重要的工具。记得一次在网上看见一个人提了一个有关机械方面的问题,回答的答案都是查手册。不会查手册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学机械的。手册提供了我们很多的资料数据,标准化的零件尺寸设计也方便了我们的设计以及零件的通用性。而查阅手册也是每一个机械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一段时间的设计以后,我的思路也明细起来,机械设计的课本也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但是收获也是非常的明显,比如齿轮,轴的设计过程中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这样减速器的整体结构才能正常的工作。
起初我所计算的齿轮就不符合要求,因此我进行了在一次的重新设计,而此时,轴的设计也已经进行了一半。询问了周围的同学,好多也有这样的问题,修改,设计,校核。不合格,在重复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一遍一遍的重复。这样的重复之中,我对于设计的每一步的知根知底,也好好复习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想到这些,觉得那些重复也是值得的。 所有的具体尺寸设定后,就是画图的阶段。所有的尺寸设计不合适,在画装配图的时候就会立马体现。而这也意味着再次进行修改直到所有的结构都合理。这次的设计基本上都能够合理的设计出来的,但是其中也还是有部分疏漏。这也是这次设计结果中不不足之处。人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这次的设计是一个开始,让我了解了一个设计者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明确了我今后需要加强的方向。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4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机械原理这一门课程。主要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这一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和一个学期的学习经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挺有意思的,它大部分是理论的东西,而且各个章节互相联系,平面、空间机构的讲解及自由度分析、各种连杆机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靠自己理解及记忆。
在期末,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上台讲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分配有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是理论概念,或是习题解析。 我们组的任务是讲解:摆动导杆机构。
讲解要求:讲解设计作图步骤(课件中)。
我们已知:机架长度AC,K,设计此机构由于θ与导杆摆角ψ相等,在设计此机构时,仅需要确定曲柄 AB。
步骤:
①根据计算θ,θ=180°(K-1)/(K+1);
②任选C作∠mCn=ψ=θ,作角分线;
③取A点,取机架AC。
④过A点作极限位置Cm的垂线AB,即是曲柄AB。
在该章的学习中,大多采用图解法,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中的基本关系式,清晰地以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纸上,具有直观, 定性简单,容易理解,检查正确性方便的特点。
该上课方式的优点: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引入该课程的时候,老师给学生耐心解答所有问题,关心爱护每位学生。激发他们对机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渊博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不再枯燥无味。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现在所有职业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光掌握方法,最重要的是操作。
三、课程内容调整,重视人性化教学。
四、引入现代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各种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懂书本上的东西,还学会了生活中经常利用的软件知识。
在听其他同学讲课和提问的过程中,我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在学习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要做好预习,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3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5学会自学。
6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在这次亲自上台讲课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教学的感受,这是平时在座位上所体验不到的。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平时听课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努力学习,真
正掌握书本知识才能像老师一样在台上坐到条条有理,从容不迫。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更有责任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并且耐心细致地对同学负责,再学习中养成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借此我也谢谢老师给我们的这次机会,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5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使我找到了信心。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当中的每一天都是很累的,其实正向老师说得一样,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没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有那么简单,你想copy或者你想自己胡乱蒙两个数据上去来骗骗老师都不行,因为你的每一个数据都要从机械设计书上或者机械设计手册上找到出处。虽然种种困难我都已经克服,但是还是难免我有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完美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里面,沟通自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在实习设计当中依靠与被依靠对我的触及很大,有些人很有责任感,把这样一种事情当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的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有些人则不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弱势…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
课程设计也是一种学习同事优秀品质的过程,比如我组的纪超同学,人家的确有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我们过去有位老师说得好,有有些事情的产生只是有原因的,别排放管应与大气相通,且不应安装任何阀门。请注意,不要将此排入口连接在压缩机的进气管路上,因为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力随其机组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将导致安全阀背压的不稳定,使安全阀失去安全保护作用人能在诸如学习上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那绝对不是侥幸或者巧合,那是自己的,这就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它将指引着一个人意气风发,更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课程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排放管应与大气相通,且不应安装任何阀门。请注意,不要将此排入口连接在压缩机的进气管路上,因为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力随其机组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将导致安全阀背压的不稳定,使安全阀失去安全保护作用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
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排放管应与大气相通,且不应安装任何阀门。请注意,不要将此排入口连接在压缩机的进气管路上,因为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力随其机组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将导致安全阀背压的不稳定,使安全阀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失去安全保护作用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罗老师、朱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给我们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排放管应与大气相通,且不应安装任何阀门。请注意,不要将此排入口连接在压缩机的进气管路上,因为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力随其机组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将导致安全阀背压的不稳定,使安全阀失去安全保护作用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6
通过钻床钻用夹具设计实训,使我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现在对机械设计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了解,这门课程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在这一周短暂的课程设计里,我学会了一些机械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也都尽量改正了,虽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然后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这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下,我了解了在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与工艺规程的衔接,夹具设计应和工序设计统一
所需设计的夹具绝大多数用于零件加工的某一特定工序。在工艺设计环节中,然后对该工序的设计已要求设计其定位与夹紧方案,因此夹具设计的具体内容应与工序设计保持一致,不能相互冲突。
2)设计时要有整体观念
夹具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定位、夹紧等各种装置在设计前是分开考虑的,设计后期通过夹具体的'设计将各种元件联系为一个整体。
3)设计中应学习正确运用标准与规范
对于国家标准的规范要严格要求和执行。夹具设计过程中选择各种功能元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选用标准件,减少非标准件的设计制造工作量,降低夹具成本。 总体来说,通过这次设计我受益匪浅。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让我体会到了搞设计艰辛的同时,更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7
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机械工作者的伟大,。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设计之前,指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这过程似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成。
做成了槽轮送料机构,我们的冲压机构有存在很大的难题,将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组合完成一个特定的运动,这是没有学过的,凸轮机构倒是很容易地算出来了,但是连杆机构既要满足角度条件又要满足高度条件,解析法是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弄懂的,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图解法了,组长张瑞朋和郑光顺大晚上的坐在电脑旁边,用CAD作图,用QQ语音进行交流,高科技显然被引进了我们的课程设计,两位“工程师”边做图边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最后在他们二位加夜班的情况下,与第二天早上突破了这个难题。与此同时我们另外五人也拿出了两套备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参数。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进入作图阶段。但在作图之前经过七人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第三套凸轮连杆组合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急回这一特性,而其他两套方案都在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选择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作图可以说是学机械的家常便饭,不过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时、最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的。从本周一起2张2号图纸必须在周三完成,将我们设计机构完全呈现出来。由于我们组合机构比较复杂,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结构件图外还得完成结构件图的侧视图,以便答辩时老师能够读懂我们的作业,这一任务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点钟到工作室后,为了在晚上离开前完成图纸,一直作图到晚上九点钟,下午五点那时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几个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顿特殊的作图晚餐,这样的事情在毕业后也许将成为同学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周三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完善图纸。准备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辩到来。只希望我们组能够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即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完美,当然这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完美的结局。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8
虽然每学期都安排了课程设计或者实习,但是没有一次像这样的课程设计能与此次相比,设计限定了时间长,而且是一人一个课题要求更为严格,任务更加繁多、细致、要求更加严格、设计要求的独立性更加高。要我们充分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的灵活度。在对设计的态度上的态度上是认真的积极的。
通过近一学期毕业设计的学习,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的设计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设计出有创意而功能齐全的产品,就必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思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机械产品,只有这样感性认识丰富了,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思路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我设计的单体仿形棉花打顶机来说吧,最初老师让我调研一些关于棉花打顶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方案出来,使结构简单,并且造价低,通用性好等特点。我选择了单体仿形棉花打顶机这一课题来作为我的毕业设计这是对我的四年知识能力考查,也是对我应用这些知识能力的考查,我尽力使自己的设计减少错误,但我知道由于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肯定有一定的错误。
通过本次设计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棉花打顶机这单一方面的了解,让我熟悉了设计的各个方面的流程,学会了把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从以前感觉学的许多科目没有实际意义,到现在觉得以前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给自己的设计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棉花打顶机是服务于农的工程行业,涉及了与专业结核性较强的课题,是一个综合农艺及农机的全面性课题,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培养了自己综合的、灵活的运用的发挥所学的知识。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胡斌老师给我的悉心指导,还有其他老师给我在设计方面给予的帮助。我觉得通过这次设计,让我了解了设计的整个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不少的漏洞让我自己能够在以后加以改正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在大学四年中的知识,在我能够在以后的分工作中做的更好。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
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
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
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9
机械设计创新贯穿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设计时的疏忽总会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成功与否是很容易判断的。设计的过程中,受制造的影响很大,就是说好的设计是离不开制造的。
我们搞设计不仅是要站在制造的基础上,还要有创新,但一定要学会继承。现在,全社会都在强调创新,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创新,就瞧不起原有的东西。通常的创新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构成事物旧有元素的重新组合,一种是在旧有元素上加一些新的元素。所以,不管怎样,创新的东西总是含有一些旧有事物的影子是不可否认的。正像哲学中所讲,新事物都是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中产生的。比如我们人类,虽然说是大自然的天之骄子,但实际上,我们99%的基因都是和大猩猩一样的。如果人类不是在继承大猩猩的基因基础上,有1%的突破,人类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有人说我有志气,不需要继承大猩猩的基因,我自己搞一个100%纯人类基因,那您就是再过一亿年,也搞不出来一个人类来。所以说,不能为了创新,把旧有的东西全盘抛弃。原有的东西就如同一盘菜,创新就如同一点点调料,有了这么一点调料,菜的味道更加鲜美。但没有人为了纯鲜美,不要菜,光来一盘炒调料的。所以我们强调创新,但不能忘记继承,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是因循守旧,而只有创新,没有继承,那是空中楼阁。
1:1的克隆可能很多的人认为是最安全最省事的一种设计方式。但是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来讲,克隆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所谓一抄二改三创造。简练的概括了设计人员的成长之路。刚入门的时候,只能照抄,但是在抄袭的同时要拼命的去理解原设计者的意图和思维,理解整个机器的传动,各个装置之间的相互关联,每个零件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之后就可以出图,图纸上就可以有明确的尺寸配合要求,形位公差约束。只知道画下来,随手胡扯几根线条上去,大概感觉机器精度比较高,就玩命的把精度往上提动不动就0.005,0.002,在图纸上大言不惭的签名在设计栏。号称自己搞的东西是很精密的。这种不知所谓的号称机械设计工程师的信手拈来满地都是。
模仿优秀的作品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必走之路。但是做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人也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养成与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个人修养有直接关系。罗嗦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么罗嗦的,小气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副小家子气,不负责任的人搞出来的机器就跟那人的德行一样的不负责任。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就是不一样,这样捣腾出来的东西就有了独特的灵魂。行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用心的杰作。
在抄袭的时候积累了经验就要抱着否定的态度学习。查阅资料,多看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和设计的禁忌,与自己接触过的一些东西进行对比,就有了大的提高。就可以在现有的机器上动手术。如:提高机器的附加值,完善更多的功能,让整机具备更高的可靠度。从而迎合高端的客户;或者进行结构精简,保留一些常用功能,降低成本,满足些买不起那么也用不上多功能的客户的需求。做到这样就可以称的上做机械设计开始入门了。能不能成为世界级的发明家这个事情很难说的,呵呵。但是凭自己多年经历见识,将一些结构进行组合,变异,嫁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是不难的。与其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永动机之类的高深课题,或者搞一些莫名其妙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的所谓专利,不如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些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留下点印记的事情。到时候老得快死了,临终的时候还会想到,活了这么多年,捣腾了那么多机器在地球上跑,足以含笑九泉。
有人认为,把pro—E、autoCAD或solidwork学好就可以搞设计,其实不对。试想,没有这些软件时,机械专家是怎么做机器的?画图软件充其量只是个工具,设计是人的主观性智慧、经验、理念和客观规律等的“综合产物”,和绘图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如果懂设计的人,同时也是个画图好手,可谓与时俱进如鱼得水,至少可以“震”住下属或让外行的人觉得你水平多高。而对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加强专业素养和经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绘图工具,我认为,够用就好,无需花哨和深入。什么叫够用,比如搞机械设计的,用曲线曲面场合不多,也就没必要学得太精湛,再比如,市面流行什么快速画图,完全是为专业绘图员而做的。记住,设计人员比拼的是设计理念、能力和水平,如果兴趣和时间充裕,那另当别论。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原则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1、使用要求(首要考虑):
1)零件的工况(震动,冲击,高温,低温,高速,高载都应当慎重对待);
2)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限制;
3)零件的重要程度。(对于整机可靠度的相对重要性)
2、工艺要求:
1)毛坯制造(铸造,锻打,切板,切棒);
2)机械加工;
3)热处理;
4)表面处理
3、经济性要求:
1)材料价格(普通圆钢与冷拉型材,精密铸造,精密锻造的毛坯成本与加工成本的对比,);
2)加工批量和加工费用;
3)材料的利用率;(如板材,棒料,型材的规格,合理的加以利用)
4)替代(尽量用廉价材料来代替价格相对昂贵的稀有材料,如在一些耐磨部位的套用球墨替代铜套,用含油轴承替代车削加工的一些套,速度负载不大的情况下,用尼龙替代钢件齿轮或者铜蜗轮等等)。
另外,还要考虑当地材料的供应情况。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a)对机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协调、平衡!防止木桶效应的出现!
b)对机器经济性的要求设计经济性,在短的时间里投产上市,捞回开发期间的消耗,甚至边设计边制造
使用经济性要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产品在小批量做开始赚了,再来改的更好)
2、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a)在预定工作期限内正常、可靠地工作,保证机器的各种功能
b)要尽量降低零件的生产、制造成本
c)尽可能多的采用市场常见标准件。
d)对可能系列化的产品,尽可能的在开始设计的时候考虑零件的通用性,无法通用的也要尽可能的在结构上类似,以减少制造过程的工艺编排,夹具工装设计的工作量。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0
1当设计零件要考虑到制造时.
要问:我是否能设计一个较易制造的零件?
我是否能设计一个便于装夹的零件?
我是否能设计一个便于再次定位的零件?
2当设计零件考虑到测量时.
要问:我是否能设计一个较易测量的零件?
3当设计零部件考虑到重量比较重时.
要问:我是否能设计一个便于起吊的零部件?
4当设计零部件考虑到安装调整时.
要问:我是否能设计一个较易调整的零部件?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1
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择。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
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可以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去很多。
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4、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
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
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
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2
一转眼,两个星期的金工实习就结束了。有点不舍,有点怀念!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感觉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也令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学到了很多平时自己接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新鲜,而且实用,会对我们毕业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短短的两个星期,我们每天都会学到一项新的技能,并在很短的实习时间内,完成从对各项工种的一无所知到制作出一件成品的过程,我们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指导下,很顺利的完成各自的实习内容,并且基本上都达到了老师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实习。在金工实习中,安全是第一位,这是每个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忠告。金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我们工科类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也特别有意义的实习课,也是我们一次,离开课堂严谨的环境,感受到车间的气氛,亲手掌握知识的机会。
自从上大学后,我就在心里不断地寻找完善自己的机会,而完善自己最首要的人物就是完善自己的动手能力,经常能从报纸杂志上读到这样的消息:中国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怎样的差,自我生存能力并不能仅靠聪明的头脑,而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优秀的动手能力、完善的实践技能更能为自己带来和谐的生活。大学的实习不就是这样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吗?这样好的机会不会有很多,应该好好珍惜。
第一天去上课的时候,对实习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丝恐惧的我们,来到了六楼的课室,听老师讲解金工实习的具体要求以及一些安全主意事项。实习中心的老师给我们简要介绍完实习内容后,还点出一些我们常犯的毛病,如:产观努力不够,不主动请教师傅,一到车间,就这台机床看一眼,那台机床摸一下,走马观花,不闻不问,自以为一看就懂,到头来,时间过去了,虽然下厂实习,但啥也没学到手,一问三不知;对生产条件比较差的车间产生一种反差心理,觉得平时在学校干干净净,可是一下到铸造车间,满地是沙了,灰尘到处飞扬,搅拌机、振动器、冲天炉噪音隆隆,第一感觉就是太脏。因此,有部分学生怕脏怕累,不愿意跟师傅一起干活,也懒得去接近工人,害怕弄储自己的双手和脸蛋,束手束脚的最且还是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问题。对于安全,大家都不敢马虎,老师列出的件件事例,都告诫我们――大意不得。
刨工
我们在机加工大车间的第一个要学习的技能就是刨工了!
到底什么是刨工呢。那首先要从刨床开始了解。刨床主要用于加工水平面、垂直平面、倾斜面和T型槽、燕尾槽、V型槽等表面;用成形刨刀也可以加工一些简单的直线成形表面。刨床可分为牛头刨床、龙门刨床和插床、刨边机等。刨床的主体运动是刀具(如牛头刨床及插床)或工件(如龙门刨床)所作的直线往复运动。刨削加工的工作形程是刀具向工件(或工件向刀具)前进时的行程,进行切削加工;返回时为空行程,不进行切削,且需将刨刀抬起,以便让刀,避免损伤已加工表面和减少刀具磨损。进给运动是间歇性的直线运动,由刀具或工件完成,进给方向与主体运动方向垂直,它是在空行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进行的。
我们使用的就是牛头刨床。经过老师的一轮讲解以及示范以后,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很快,按着老师的指示,我们的机器就运行起来了!而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的作品就出来了。虽然较之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但作为我们的第一个作品,我们已经很满意了!而经过刨工的学习后,我们的热情就更高了!
铸造成型
铸造成型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给我们讲解的老师,他那标准的广州式普通话常常使我们这些懂粤语的学生哈哈大笑,而听不懂的那些同学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讲解完毕以后,老师又很熟练的给我们示范一次我们接下来的工作。看着老师做时,以为很容易,只不过是玩泥沙而已!而到了自己做的时候,却发觉自己有点手忙脚乱。由于不够认真地听讲,常常忘记下一步该如何让去做,得傍边的同学提醒才行!而做出来的作品也要东补一下,西磨一下才完成的。实在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啊!
工业安全
最让我难忘的工种就是工业安全了!早上,我们通过视频了解到了在火灾发生时该如何应对的:一火灾发生时,要保持头脑冷静,做出良好的反应,而且可以使用自我暗示法。二果断逃生,随手关门从最近的出口逃生,并要听从指挥!三智闯浓烟区四披上湿毛毯
冲出火带五逃向天台六利用缓降器自救逃生七使用救生袋八自制绳索逃生九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十绝处逃生,可用杆棒跳楼法和休氏跳楼法!看完视频,我们还学习了人工呼吸!以前在电视上就看得多了,但自己却一点都不懂的!原以为很难学的,但是事实上,只要按着提示来作就可以了!第一次做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很遗憾竟然差一口气没有完成。而第二次的时候,就已经很熟练了!所以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工业安全还有一个事情要做就是去车间进行安全检查!而下到车间检查的过程是我自己明白了自己平时上课也有很多错误的做法。而同时我也发觉车间的灭火筒已经又一年没有检查了!
在为期10天的金工实习中,还学习了电火花加工,模具,铣床,塑料成型等等,每一个工种的学习,都使我们获益匪浅。
总结
1。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在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3。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5。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对填写实习报告、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6。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才得以完成任务,使我们对团队的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使我们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感想
1。金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我们大学生、工科类的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也特别有意义的实习课。金工实习又是我们的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会感受到车间的气氛。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当一名工人的心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有人跟我说我们不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这个没有什么用,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参加了这个实习,但是最后的结论是我对此否认了,它交给我的不只是机械专业的知识,而是一种能力,创造力以及适应力。
2。劳动不仅对自然世界进行改造,也对一个人的思想进行改造。经过这周的金工实习,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
1〉、劳动是最光荣的,只去实践才能体会劳动的辛酸和乐趣。
2〉、坚持不懈,仔细耐心。
3〉、认真负责,注意安全。
4〉、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3。实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验,它还培养了我们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我们学到了很多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它使我们懂得观察生活,勇于探究生活,也为我们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是生活的一种动力,促进我们知、情、意、行的形成和协调的发展,帮助自我完善。此时,我还在怀念充满成就感的金工实习,它充实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样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通10天的金工实习,我了解到很多工作常识,也得到意志上锻炼,有辛酸也有快乐,这是我大学生活中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两年后我们就业的时候,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一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它的危险性很大,但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去操作而且要作出成品,这样就锻炼了大家敢于尝试的勇气。另外像铸工和看似简单的拆装,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培养了我们一种挫折感等等。10天的金工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会参加这样的实习,还会去用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自己的各项能力,以求在走出校园的时候有适应社会的更高的能力。感谢学校和老师给我们这个磨练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3
经过两个月的实习,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其中有着美好的回忆,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实习生有着欢乐、难过、高兴,但是在我们动手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学校课堂里学不到的。学校安排我们外出实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工作,还有自己学习的专业,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选择的一家煤矿是我们市比较大的一家煤矿,因为企业比较大,设备和规矩和机械技术操作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里面实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工作素质等,收获就比一些设备不齐,工作散漫的煤矿要高很多。刚来到煤矿,负责人没有让我们动手做事,而是跟我们讲起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这些我们都一一记下,避免以后犯下大错,听过负责人长时间的教导我们知道,煤矿安全生产最大最危险的隐患是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所造成的,但安全事故都是由违章造成的,“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犯罪”,从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价值观,自觉地抵制三违,远离三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认真负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然后就带着我们到操作现场参观了解,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这个地方,如果出现情况就不会迷茫,知道离开的方向。然后就带我们到那些前辈们操作的地方,刚开始我们没有操作经验,所以不会让我们操作,而我们刚开始就只能在前辈们的旁边,看着他们操作,前辈们也会教给我们操作方法和传授一些工作经验和技巧给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慢慢的我们熟悉了以后,前辈们就在旁边指导我们进行操作,直到我们熟练了以后才会离开左其他的工作,相对来说我们操作的机械没有什么难度,因为在外围,旁边没有人,但是我们还是操作的很仔细,不敢出现一丝纰漏。
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我们已经摆脱了实习生的身份,和那些前辈一起我们做起了正式的员工。实习即将结束了,我们都没有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马上要离开了,我们拥有的是深深的不舍。
通过实习,我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工作当中,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我们的工作经验,让我们得到提高。我们现在没有了刚开始的好奇和不在意,现在我们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了信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在工作上还是一样的认真、仔细、勤快。
时间飞逝,寒气逼人,寒假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利用每次活动的机会表现自己,增长自己的经验。但我深知在学校学到的经验远不足以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要利用寒假时间到社会中实习,积累更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4
1、透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透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取。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
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状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能够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方的时光用去很多。
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资料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能够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透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4、在制作pcb时,发现细心耐心,恒心必须要有才能做好事情,首先是线的布局上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和走线简单,兼顾到方方面面去思考是很需要的,否则只是一纸空话。
5、在画好原理图后的做pcb版时,由于项目组成员对单面板的不熟悉,导致布线后元件出此刻另一边,增加了布线难度,也产生很多不曾注意的问题,今后要牢记这个教训,使以后布线更加顺利。
6、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情绪,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
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透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能够,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齐的工作能够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忙,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那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我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同样能够为社会作出我们就应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我。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好处就可。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能够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我的路,执着的走下去。
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务必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明白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让每个人都明白,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十分宝贵的。
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实习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十分完美的回忆!
透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我的实际动手潜力和独立思考的潜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次课程设计最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专业知识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最后游逆而解。同时,在老师的身上我们学也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们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忙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7、此次课程设计,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现差错的随机应变,和与人合作共同提高,都受益匪浅,今后的制作就应更简单,自我也都能扛的起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8、在此,感谢于老师的细心指导,也同样多谢其他各组同学的无私帮忙!
机械设计心得体会15
机械原理课安排讨论学习课程。讨论学习课程要求我们在自主学习理解之后,自己制作自己要给同学们讲课的课件,而且要站在讲台给我们同学授课。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锻炼。是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次学习之旅。
第一、是习惯问题。
我从来都是没有上课之前预习的习惯,都是老师在课堂灌输知识,被迫方式吸收,更没有主动、积极去学习。第一次要改变之前学习的方法,是习惯问题。习惯有时候是很难改变,首先要克服一点。通过这个课程我开始自己学习,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
第二、理解书中内容。
在自主学习看书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如何解决。传统课堂通过老师直接授课给我们讲解,没有我们自己的思考,是老师强加的一种给我们的知识理念。而自己学习是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思维发展,及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有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制作ppt。
对我来说,也一个难题,大一我们学计算机基础时倒是学了一些简单ppt制作,但从来没制作过课件。菜单都不怎么会找,都不晓得在哪,最后是边学边做。做出来的课件所需要的动画都没有,所以第一次给老师检查做的是否可行时就没通过。当时我们班女生能做出动画效果,老师建议多与女生交流。在请教我们女生之后,继续修改我的课件。最后课件是顺利完成。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掌握ppt制作基本操作、以及各个菜单键的作用、总算是一次小小的实践,要不然都不知道自己学的计算机基础有多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有交流、相互学习。培养了互帮互助精神。被人帮感到温馨,帮人也高兴。通过互相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第四、讲课方式。
对于没讲过课的我确实是很期待自己站在讲台给同学讲课。为了能更好讲解、首先自己理解、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表达给我们同学。思考按照怎么样的思路授课,把自己讲的思路理顺,讲课的重点有哪些,以及值得特别注意地方,要给同学们讲解清楚,讲明白。这很重要。通过这次备课,了解老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都是需要时间来准备,在没讲课之前老师需要做大量工作。在理解老师的辛苦。我们更应尊重、敬佩老师。在课堂上最基本的尊重就是认真听讲,就是尊重老师。老师传授知识,为我们能更好理解做出的大量工作。老师您辛苦了。
第五、站在讲台上。
对于没上过台讲课的我,要克服站在讲台上的恐惧,保证自己头脑清醒,不忘记自己想讲的内容,自己能够表达清楚。这非常关键。虽然前期准备做得充足,也可能在这发生意外,使得你这次授课失败。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本次自主学习就是采用讨论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机械设计心得体会
这次的课程设计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这段时间内,我学习了很多,课本上的知识也得以更好的吸收。在一遍一遍的修改,重新校核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设计一个成品的具体流程以及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做好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首先要有足够的基础功底。这样能才在设计的过程中,知道有哪些方便是需要注意的,哪些零件应该如何设计。而这些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都息息相关。这次设计,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刚刚开始设计的那几天,仅仅是照搬课本,照着课本上的例题一步一步的对号入座,设计完一遍,只有手酸的感觉。而对每一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功能还是不能够知根知底。具体的思路也不是很明确,但是这段跟无头苍蝇一样的过程也让我学会了一个重要的技能-----查阅手册。机械设计手册是一个设计者最重要的工具。记得一次在网上看见一个人提了一个有关机械方面的问题,回答的答案都是查手册。不会查手册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学机械的。手册提供了我们很多的资料数据,标准化的零件尺寸设计也方便了我们的设计以及零件的通用性。而查阅手册也是每一个机械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一段时间的设计以后,我的思路也明细起来,机械设计的课本也被我翻得破破烂烂的。但是收获也是非常的明显,比如齿轮,轴的设计过程中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这样减速器的整体结构才能正常的工作。
起初我所计算的齿轮就不符合要求,因此我进行了在一次的重新设计,而此时,轴的设计也已经进行了一半。询问了周围的同学,好多也有这样的问题,修改,设计,校核。。不合格,在重复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一遍一遍的重复。这样的重复之中,我对于设计的每一步的知根知底,也好好复习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想到这些,觉得那些重复也是值得的。
所有的具体尺寸设定后,就是画图的阶段。所有的尺寸设计不合适,在画装配图的时候就会立马体现。而这也意味着再次进行修改直到所有的结构都合理。这次的设计基本上都能够合理的设计出来的,但是其中也还是有部分疏漏。这也是这次设计结果中不不足之处。人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这次的设计是一个开始,让我了解了一个设计者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明确了我今后需要加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