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3年年末,参加女儿期末家长会时,对班主任老师在会上播放的关于开饭和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课件看完后,感触良多。结合课件的内容及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在中国家庭中夫妻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有诸多问题和不足。中国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现在看来比较 “呆板”,对学生来说:考试分数就是学生学习好坏的代名词,高分学生学校抢着要,开出各种优越的条件。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想上好一点的学校就得付出较高的费用。了解西方的教育模式后,西方教育强调的是 “平等”,即老师和学生、大人和小孩等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喜欢学科和知识,可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掌握、研究等,比较自由。但前提是,要培养和开放孩子的创造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去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生活中当好奇好问在孩子身上出现时,标志着孩子的高级神经活动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生活中,家长或多或少的都遇到过孩子提出的许多“富有童趣”的问题,有些事是家长可以解释的,有些事不好解释或者解释不了的,这个时候多数家长就会选择避开或者不解释,我就有这样的体验。现在想想,这样对孩子教育不好。好奇好问能促使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寻求知识;能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世界,进行新的创造。鼓励孩子好奇好问,积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开发孩子智力,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工程。
我女儿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平时在家或者出去玩的时候,她就会提许多问题,能回答的就回答,回答不了的就打马虎,这样做不对。应该针对问题查找资料,深入理解后,选择孩子可以接受和能理解的方法,浅显易懂的解释给孩子,使其解除心中的疑惑。以后再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要多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让孩子多接触,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多给孩子提供知识性的读物,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孩子的好奇所指向的不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事物现象后面的规律和原理。而规律和原理一般不能用感觉直接感知,但可以由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间接感知。例如,让孩子观察水怎么变成冰、冰怎么化为水、水怎么化作水蒸汽;观察种子发芽;观察小草慢慢地长大等等,可以调动孩子的记忆信息,促使大脑思考,产生问题,引起好奇,促进孩子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培养孩子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
◎ 招数1:不要有问必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 招数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 招数3:教孩子有趣地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1.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2.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3.家长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不能伸进手去的瓶子里,让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而且比较合理越好。
4.给孩子两个三角形,要求他拼出五种以上的图形
◎ 招数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 招数5:在音乐、绘画中表现
1.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2.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3.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 招数6:在游戏中想象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孩子10岁前应该玩的32个游戏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
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
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
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影响孩子一生的6种好性格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一)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二)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
(三)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四)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五)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六)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第三篇:关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3年年末,参加女儿期末家长会时,对班主任老师在会上播放的关于开饭和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课件看完后,感触良多。结合课件的内容及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在中国家庭中夫妻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有诸多问题和不足。中国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现在看来比较 “呆板”,对学生来说:考试分数就是学生学习好坏的代名词,高分学生学校抢着要,开出各种优越的条件。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想上好一点的学校就得付出较高的费用。了解西方的教育模式后,西方教育强调的是 “平等”,即老师和学生、大人和小孩等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喜欢学科和知识,可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掌握、研究等,比较自由。但前提是,要培养和开放孩子的创造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去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生活中当好奇好问在孩子身上出现时,标志着孩子的高级神经活动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生活中,家长或多或少的都遇到过孩子提出的许多“富有童趣”的问题,有些事是家长可以解释的,有些事不好解释或者解释不了的,这个时候多数家长就会选择避开或者不解释,我就有这样的体验。现在想想,这样对孩子教育不好。好奇好问能促使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寻求知识;能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世界,进行新的创造。鼓励孩子好
奇好问,积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开发孩子智力,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工程。
我女儿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平时在家或者出去玩的时候,她就会提许多问题,能回答的就回答,回答不了的就打马虎,这样做不对。应该针对问题查找资料,深入理解后,选择孩子可以接受和能理解的方法,浅显易懂的解释给孩子,使其解除心中的疑惑。以后再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要多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让孩子多接触,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多给孩子提供知识性的读物,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孩子的好奇所指向的不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事物现象后面的规律和原理。而规律和原理一般不能用感觉直接感知,但可以由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间接感知。例如,让孩子观察水怎么变成冰、冰怎么化为水、水怎么化作水蒸汽;观察种子发芽;观察小草慢慢地长大等等,可以调动孩子的记忆信息,促使大脑思考,产生问题,引起好奇,促进孩子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8大方法
一、多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孩子的思维,一般随着动作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逐渐地萌生、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妈妈要善于让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观察。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妈妈应该从何入手呢?
妈妈要通过观察测试,弄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现状,辨别哪些是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的优势,哪些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的缺点。
妈妈要学会对孩子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孩子运用思维。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
妈妈要耐心面对孩子的提问,孩子的好奇是求知的表现,不要因为孩子问过多的“为什么”而觉得不耐烦,也不要一听到孩子的提问就马上给出正确答案,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寻找出正确答案。
妈妈要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坚持训练。思维其实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强有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进行反反复复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因为大脑细胞只有在不断的反复刺激下,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一定的信息通道和网络。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网络,家长即使不再强制,孩子也会轻松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中去。
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需要妈妈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例如,妈妈在讲完故事后,可先问问孩子:“你有什么地方不懂?”“有什么想问一问?”然后,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回忆故事内容,进行讨论,发现答案。
二、呵护孩子珍贵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贵,它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动力所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行为是小孩子得到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通常来说,好奇心强的孩子一般创造性也比较强。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在孩提时代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只有对事物好奇才可能去积极地想象,才可能去进一步探究,才能出现新的发明和创造。
有些妈妈总说自己家孩子特别调皮,是个破坏大王,让人生气又头疼,其实这样的妈妈完全没必要生气,反而应该高兴才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的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了,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好奇心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为:问题比较多,总是寻根问底;喜欢拆东西,总想找到内部的秘密。家里若有一个如此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当妈妈的真应该万分高兴才是。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不要用批评、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应用简单、浅显、适于孩子接受的语言给孩子讲解基本的道理。
妈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当场解答,最好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方法讲解,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回答。
如果孩子的问题妈妈自己也不懂,应坦白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会更乐于思考和提问。不要轻视或嘲笑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尊重并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引导孩子从小事、细节中受到启发,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妈妈千万不要说出“以后再说”、“别没完没了地问,玩去吧”、“笨蛋,自己想去”等不适宜的话。
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针对他好奇的事物,去图书馆借几本相关的书或作为礼物送给他几本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减退。妈妈应尽可能地带孩子去参观、游览,让他们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新朋友,使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不灭。
三、开发孩子的右脑功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又称为“思维脑”、“学术脑”,引导着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分析等的运用,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右脑又称为“艺术脑”、“创造脑”,它引导着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因素,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动力。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孩子的左脑通常比右脑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开发,而智力的最佳发展状态应该是左右脑共同开发。就创造性而言,右脑的开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和开发孩子的右脑:
刺激指尖法。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 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益智玩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通过儿童自己识图,按照图示来组装,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启发孩子进行右脑思维的一种形式。
借助外语开发右脑。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可以启发孩子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联想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这就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体育活动法。如每天跳上半小时的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会或多或少地摆脱固有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观看体育比赛,也能够锻炼孩子右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每一次惊险的镜头,都会给孩子的右脑带来一连串的富于魅力的想象,这就是观看体育比赛对右脑产生的良性刺激的结果。
借助音乐的力量。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家长可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玩电子游戏会使右脑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
下棋是锻炼右脑类型识别能力的好办法。孩子在下围棋或象棋时,其侧重点不是思谋招数,而是要记住棋盘上那星罗棋布、犬牙交错的“形状”、“态势”。锻炼孩子努力记住棋盘上厮杀的局面,这对于孩子的右脑将产生很好的刺激。
可以让孩子眺望天空,观看天空中的云朵。渐渐地,孩子就会感觉到云朵的立体形象和立体层次。
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绘画作品等展览,观赏自然风景,让孩子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或风景,尽情地陶醉其中,也有利于活化右脑。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童年时代的达尔文极为普通。学生时代,达尔文依然不引人注意他在学校里没有获过奖,在体育上也从不出色。对于任何相信人的智力固定不变的人,又有谁会想到,极其普通的学生查尔斯·达尔文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呢?尽管如此,成年后他最终还是展现了杰出的创造性。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达尔文出生在一个富裕并且开明的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很好的早期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否则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特殊感或优越感都会对其家庭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心理上的隔膜或“代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孩子的思维与想象会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以致缺乏创造的动机。
父母情绪多变、喜怒无常,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稳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窒息孩子创造智慧的火花。
妈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解放孩子的嘴,使其能谈自己喜欢的话题;哪怕是错误的、幼稚的甚至略带破坏性的也不必有所顾忌。
要解放孩子大脑,使其自由想象,不要因为和所谓的“正确答案”有出入,就轻易否定孩子的创造和思考。某一年级小学生在选词填空的题目中写“小鸟在草地上欢快地歌唱”,老师给判为错,因为正确答案是“愉快”。而妈妈则告诉孩子,他没有错,“欢快”选择得更为恰当。孩子因此很受鼓舞。
妈妈对孩子“有所创造的期望”会使孩子逐渐体会到创造气氛的激励,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动力。
妈妈应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即拥有丰富的刺激,允许自由游戏的环境。不要因为怕孩子把房间弄脏、弄乱,怕孩子打破东西,而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的双手得到释放。不要强迫孩子看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使其有机会看自己想看的事物。
拓宽孩子的生活和经验范围。
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使其自由支配,享受快乐时光。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首要因素。”
要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完善的、良好的发展,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绘画最易诱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孩子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自歌德2岁起就对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歌德以后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剧作家起到重要作用。
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之一。妈妈应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跟随成人劳动或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想象不是无源之水,必须要有一定的对社会和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跟随成人活动会让孩子获得很多经历。
丰富感性认识。要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形象的储备。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都可以扩大形象储备。
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火花。经常打比方,可使孩子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微妙之处,使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就会由此点燃。
六、教孩子学会独自思考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是一个沉重的笑话,但并非对中国学生的毫无根据的讽刺和挖苦。30年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朱迪和她的中国朋友聊天时曾谈起:她的孩子14岁那年,学校要求孩子采访自己的家庭成员,写一篇关于家庭历史的论文。在朱迪的指导下,孩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根据妈妈的经历写成了一篇“乒乓外交”的论文。
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数学的迈克教授也曾表示,他带的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专业课的学习普遍要比美国学生优秀。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能力。给中国学生出一个题,他可以做得非常好,但你要让他自己设想一个题目,却非常困难,而美国学生则恰恰相反。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中国的孩子太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了,更缺少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孩子的思考能力被扼杀,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妈妈在期望孩子创造之前,必须通过一些方法把孩子的思考能力还给他们:
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常问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
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不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或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
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你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
欣赏孩子的自由绘画,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如孩子画汽车,可以问他,汽车是开在田野里还是大城市里?车上有几个人?司机是男的还是女的?
要让孩子有单独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在自己房间专心、入迷地玩时,不要随意打断。
七、勤做“灵感脑体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记忆门诊与老化中心主任斯默尔在其所著的《让大脑变年轻》一书中说:预防大脑加速老化,总比想办法修补受损脑细胞容易,对抗大脑老化永远不嫌迟也不会太早。
激发思维灵感,保持头脑的灵活,最重要的是做好“脑体操”。与其迷信神奇的聪明药或花大把银子去上大脑补习班,不如带领你的孩子尝试一下下面几种在生活中可以简单实践的“大脑体操”,在家庭中,学习之余,可多让孩子进行下列活动,让孩子的大脑更灵光!
打字练习
我们知道,十个手指由大脑的不同脑区所控制。对一般人来说,小手指、无名指、中指在平时的使用率较低,左手的手指用得更少,因此,相应的大脑皮层缺乏锻炼的机会。而打字的时候左右手的十个手指都要紧张而协调地击键。这些平时较少使用的手指都获得了活动的机会,弥补了以往手指灵活性、协调性的不足,也使十个手指的相应脑区建立了联系,得到了协调。
由于手指动作的协调是由大脑左右半球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手指配合练习的同时,大脑左右半球也得到了协调。此外,打字的时候要求眼到、心到、手到,这有利于注意力的提高;同时,手眼并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
经过练习能够进行熟练、迅速、准确的英文打字,表明思维敏捷性和准确性已经大有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左右手会变得非常协调,大脑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乐器练习
无论是弹奏乐器、吹奏乐器还是打击乐器的演奏,都需要左右手的高度协调。比如弹钢琴,左右手要很协调地弹奏,才能弹得出好听的旋律;吹笛子,左右手要协调才能发出不同的音符;拉小提琴的时候,右手紧张地拉着琴弦,控制着乐曲的快慢和节奏,左手要灵巧地控制不同的音符和音的高低。弹奏乐器的过程,既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相互间的配合,也是协调大脑左右半球合作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
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
在科学家看来,钻研外语如同做大脑体操,道理跟健身相同。健身房里,人们挥汗如雨,是为将脂肪变为结实的肌肉、令腹部线条更为优美。通过外语学习,脑灰质越积越多,大脑将一直保持年轻状态。
双手写字或作画
左右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垂直的和水平的线条;
用左右手同时画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按统一方向画,也可以按对称的方向画;
以同步的或对称的方法用双手同时画出圆形、椭圆形。
如果以上内容已经画得比较熟练了,可以用双手同时分别画一幅图中的不同图案。例如,在一幅画里,用左手画房子,右手画河里的小船等。#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
练习双手写字时,可以左手写词组的第一个字,右手写第二个字。例如,左手写“成”字,右手同时写“功”字,构成“成功”二字。
八、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对孩子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教育孩子懂得怎样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只有拥有了仔细观察现象的习惯,并能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才算真正学会了学习。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使孩子学会和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农村、山川河流、天空云朵、动物植物等一切自然存在。
观察人的外貌、形态和行为,由表及里,深入到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引导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普通中看到不普通。
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关系。
明确观察对象。善于从复杂的背景中将观察对象突显出来,即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观察主要的东西。
注意细节,加强差异辨析训练。某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用手指蘸一点儿尿液,并用舌头去品尝,然后叫学生们照做。学生都皱着眉头照做了。但老师却说:“你们都没有照我的动作做。如果你们观察仔细的话,应该发现,我伸入尿液中的手指是食指,而用舌头去舔的却是中指。”
排除错觉干扰。心理学家认为,错觉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之一。观察时需要思考,不要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不平整的镜子里反射出的影像和事物本身形态并不一样。#本文
指导孩子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老舍在《多练基本功》一文中,曾以观察灯光为例,对这一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他说:“灯光是什么样子,近处如何,远处如何,雨中如何,雪后如何,都仔细观察观察。”
指导孩子观察一定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善于分析综合,加强局部与整体的观察训练。让孩子了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要求孩子随身备个小本本,坚持记录观察笔记。这种随时记录的本子,可以叫记事本、随记本、拾零簿,也可以是随笔、心得笔记、词汇手册、观察笔记,把平时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有感悟的,都记录下来。家长改变一点,孩子受益终生。温暖关怀,点点滴滴在心头„„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所谓创造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善于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力强的人,勇于弃旧求新,别开生面;不盲从,不轻信,不随便附和他人;他善于创造性思维,好问好想,好探索,能发明创造崭新的成果。
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其平时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先在脑海里留下对事物深刻的印象,再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然后进行实践而获得的。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程度不等的创造潜力,这种潜力能不能被开发出来,关键在于教育。如果教育不得法,创造潜力就会被扼杀、被埋没。事实证明,在培养孩子刨造力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因为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它要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但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往往照顾不周。而家庭教育则相反,它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安排适当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便于孩子发挥特长。因此,家庭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有独到之处。那么,在家庭里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建议小学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形成一个自由创造的心理气氛
孩子天生就有创造性。家长在精神方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能自由地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并做出自由的抉择。家长不应该让孩子屈从自己的意志,应处处使孩子感到进行创造的心理自由。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往往与众不同,他们的独特思路、想法有时看起来可笑,但却反映出他的创造性.不幸的是,有的家长硬要强求孩子顺从于他们的要求,给孩子设立了很多框框。这样,孩子的创造性得不到赞扬和鼓励,有时还会遭到训斥,他只好处处顺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有的创造性被埋没了。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把他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顺从,更不要讽刺和挖苦孩子那些看上去可笑的想法和举动。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家长要经常给孩子灌输创造意识
所谓创造意识,就是不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敢于独立思考,探索新的方法、理论。家长给孩子灌输创造意识,可以多讲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孩提时的故事,让孩子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例如,给孩子讲述,瓦特看见水开了,壶盖会跳动;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认真思考,深人研究,后来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同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不拘泥别人的思路,不重复别人的答案,能开动脑筋,独抒己 见。尽管有些是可笑的,但却是他创造性的反映。例如,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小鸡,就想母鸡能孵小鸡,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也钻到鸡窝去孵小鸡。这种举动在成人看来是荒诞的,其实在这怪举动后面正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发展孩子的创律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孩子生来具有创造性的萌芽,如果给予正确的训练和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创造性思维。为了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家长可以向儿童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积极思考,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谈物品的用途时,说得越多越好,而且要鼓励他说出使用这些物品的新方法。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提问题是儿童探索的主要方法。孩子提出问题,家长应该认真对待,最好不要马上回答,而应提出反问,让孩子经过一番思考后再自己作答。这样,不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
四、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知难而进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自由创造的场所、玩具和各种材料,给孩子安排进行创造和探索的时间。当然了,家长在重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工作角”、开辟“实验田”,鼓励并指导孩子进行探索,发展求知欲,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发明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难以成功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先培养他知难而进、顽强探索的精神,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家长在这方面要多鼓励、多支持。尽管有的孩子做事虎头蛇尾、知难而退,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家长应该理解、宽容,并进行有益的指导。否则,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都会被扼杀。
此外,培养孩子创造性的途径还有很多,例如,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知识丰富是创造的基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人格等。家长应该懂得,创造才能是教育培养的结果,是有心的家长辛勤扶植的结果。
摘自宋广文、韩仁生、唐爱民、张勇/编著《给小学生家长的100条建议》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古以来,许多有见识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有害终生。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应当从孩子刚上学时就得抓紧时间培养,使孩子及早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任何人来说,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应侧重四个方面:首先,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时不听音乐、桌上不放玩具,安心完成;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像读书之类的不动笔的作业;完成作业时既仔细又不拖延时间,做完作业后自己检查正误。其次,复习和预习的习惯。每天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前先复习老师讲的新知识,等完成作业后再看看课本,明确第二天将要学什么内容。再次,收听儿童广播和阅读课外儿童书报的习惯。要求孩子坚持收听儿童广播,培养孩子阅读儿童读物的兴趣;不但要看,而且要他出声朗读;把看到的、听到的内容讲给家长听。第四,专心学习的习惯。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做事要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在家中,孩子学习、娱乐、游戏都要专心、集中精力;在学校里,上课集中精
力,认真听讲,不能一心二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讲究方法。一般来讲,家长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并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知识,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会有所帮助。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为孩子提供学习用的桌椅、适宜的图书、没有外界干扰可以安心完成作业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语言环境、感情环境、行为环境。总的来说,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以保证孩子能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
第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孩子年幼,评价水平不高,因而往往是毫无原则地模仿,孩子有许多的坏习惯也是模仿来的。比如孩子的骂人等。就是在孩子的走路、动作、说话中也有不少习惯是模仿来的。例如,孩子可能对教师讲课中或父母谈话中某一用语感兴趣,就反复地学着说,结果养成了滥用这句话的习惯,使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语。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在各方面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另外,家长也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同学为典型让他模仿,或者讲一两个中外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来启发孩子。家长如果能这样具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那么,孩子不仅容易接受,而且也能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使孩子及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家长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反复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纯停留在反复地讲道理、一味地启发兴趣上。重要的是坚持行为训练。家长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来让孩子进行练习。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可以从最基础的方面训练,例如怎样拿笔、怎样写字等。教会后,要让孩子反复地练习,直至熟练为止。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严格,并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比如孩子形成了写字潦草的习惯,就要通过反复练习纠正过来,让孩子反复练,直到不再潦草的时刻为止。
第四,家长要从点滴抓起,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家长应从点滴抓起,随时留意,只要发现了孩子的某种苗头,有益的就要及时引导使其发展巩固.有害的就要及时提醒使其改正。例如,如果孩子今天抄了别人一道作业题,家长发现了也不在意,那么,明天他可能抄两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孩子在看课外书时发现一个生字不认识,就认真地查字典,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形成习惯。此外,孩子年龄小,家长不要 企望他一下子学会很多东西,应该一步一步地来,由浅入深。
第五,家长要调动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极性。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对这一习惯的爱好或兴趣。孩子对某一行为如果感兴趣,就会有愿意去做的动机,就会产生意志力,就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家长应该向孩子讲清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好处,使孩子相信这样做是合理、正确的。随后还要为孩子提供完成有关的习惯动作的范例,并耐心细致地教孩子怎样去做。如果能让孩子亲自体会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就能使他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良好的习惯。
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一点不良习惯,家长千万不能说可能使孩子丧失信心的话,要帮助孩子自己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改掉。如果让孩子形成了“反正就这样,改也改不好”的心理,那就难以纠正了。因此,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意识,讲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来。
家长不要陪孩子做作业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业有两种偏向: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从不过问,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与家长没有关系,甚至在孩子需要帮助而家长又能帮助的情况下也不帮助他。二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是启发孩子如何去完成作业,而是陪孩子做作业,甚至包办代替,唯恐孩子完不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亲自替孩子解题。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
目前,更多的家长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他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孩子学习,经常检查、督促孩子学习,认为这样能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难题,可以及时辅导。这就是我们常见到、常昕到的“陪读”现象。“陪读”主要是指孩子在家学习时,不能独立进行,依赖家长与他一起学习和完成作业。现在的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不遗余力地长时间陪孩子学习,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又不免有越俎代庖的情况。家长的过分关心,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它能使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依赖心理,遇到困难时,自己不积极设法解决,只等家长包办代替。例如,有一位家长对孩子十分认真,每天晚饭后不看电视,而是陪孩子做作业,直到孩子全部完成作业、他认真检查一遍之后为止。时间一长.孩子就形成了这样的定势:如果家长不坐在他对面,他就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显然是由于家长的‘‘陪读’’造成的后遗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还是家长教育指导思想的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家长抓孩子的学习习惯,开始必须从“强制’’人手,等孩子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之后再逐步“撒手”。家长在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时,应坚持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例如写字,开始孩子不习惯.不顺手,家长可一笔一划地写给他看,让孩子边学边练。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应该从孩子入学时就抓。如果前几年未抓好,也不要泄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家长只要合理培养仍能抓好,关键在于坚持。
二、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应进行监督、检查
家庭作业只能由孩子自己来做。家长的帮助只能是启发孩子去思考,提示解题的方法。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应该加强督促,使他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并且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主
动按时完成作业。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一定要求他独立完成,决不允许他抄袭别人或单纯依赖家长。
三、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如果教育得法,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孩子学好功课的信心。孩子就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此,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在指导孩子完成作业时,只需用一点时间和精力监督他遵守规定的情况和检查他作业完成的好与坏即可。不用一直坐在他身边监视着他学习,或者在一旁督促甚至呵斥他: “你看你写得多难看,擦了重写,不完成作业不能吃晚饭。”这样会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结果能解答的问题的思路也打乱了,能写好的字也达不到横平竖直了,反而养成做功课时精力 难以集中的坏习惯。还有的家长边呵斥边动手打,这样孩子会把这些痛苦与学习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遭罪的学习情境,就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而设法逃脱这种局面。因此,家长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即使孩子在完成作业时有差错,也不能急躁,更不能辱骂他,相信他能够把作业完成好,千万不要使孩子因一次或几次的作业失误,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家长不要过分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
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得了好成绩说明孩子对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掌握得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是孩子认真学习的结果,家长也勿需太得意;如果成绩不好,说明孩子这期间学习不认真,不能完成教学各项要求,那就需找出原因,加强辅导,及时赶上要求,家长也勿需过分苛责。也不需要家长替孩子去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热心,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在课堂上听课不专心,注意力难以集中,认为反正有家长帮助;作业做完了,也不检查,反正有家长把关。这就很容易 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学习信心。
总之,孩子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因此,孩子怎样完成作业与作业完成的质量,就成了学习方法中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家长要指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最好不要让几个孩子一起做作业,以免他们互相商量而不能独立思考和练习;家长的辅导也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对孩子作业的质量应严格要求,对孩子的作业要经常检查。力求使孩子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