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时间:2019-05-12 02: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第一篇: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让中国的父母感到震惊(教育的尴尬)

在一项“创造力发展调查”中,结果在近5000份问卷中,约有三成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很没有创造力”。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比例高于男性甚多。年龄超过60岁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没有创造力”的比例更高得惊人。同时,也有三成的人,认为自己的爸爸没有创造力,有三成五的人,认为自己的妈妈没有创造力。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

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

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第二篇: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家长或老师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易感应的环境是指儿童在其中可以轻易地受到各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接受刺激,也有多种形式的机会进行探索和尝试。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必是昂贵的。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知处于何种心理,喜欢给孩子买许多高档的东西(包括高档玩具和学习用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样做不见得对孩子的发展有多少好处,也不见得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事实上,一些旧杂志、书籍、旧物、旧钟表、旧电器和旧家具等东西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创

造力的施展和发挥。

家长也还要注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进行自由阅读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孩子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机会。儿童的各种想法和行为应该常能得到家长积极反应。来自家长的鼓励、支持和赞赏,或

者来自家长的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对于儿童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应该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和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老师随时准备回答来自儿童的各种提问,儿童

有各种机会进行创作活动,强调知识的接受的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习效果的惟一标准等。

2.鼓励儿童独立从事操作活动。尽量要让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取得一定的结果,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某一活动是很

重要的,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更不用说创造发明了。

事情不在大小,也不在做得好坏,这样让孩子去做,就能逐步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儿童走向成熟和创造性定向的基本成分。研究发现,随着儿童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越来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

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家长或老师可以为孩子们建立一体“成果登记薄”,把儿童自己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记录时不要过分考虑孩子做得是否很好,也就是说不要太强调质量。即使是一些做得不太好的甚至是做糟了的事情,也应该记录下来,但不要作什么批评。这份记录将成为儿童从事创造性尝试的完全记录。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检查和识别儿童创造性活动的活跃时期和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条件,而且也可以使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

3.重视对孩子在感情上的支持。我们强调培养孩子要投入感情。这里所说的感情投入不是指是不是爱孩子。可以说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也没有不爱学生的老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创造性的人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能够不惜“浪费”

宝贵的时间用于看起来可能毫无意义或所谓的“小玩闹”上。

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有时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

之处。对于儿童的任何一种独特、巧妙的设想都应该表示积极的关注和评价。

当家长的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总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而对孩子的话不屑一顾。应该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对其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加以积极的评论,表示对儿童创作结果感兴趣,对此加以赞扬或

发表自己的建议,也要经常留意孩子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独到之处。

为使自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教育者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倾听儿童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或记录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或参与孩子们的创造性活动的情况,并记录自己当时对孩子叙说的反应,如表示赞成、反对或提出什么建议等。倾听记录的不

断增加,一方面表明你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很关心,另一方面也为你不断地积累关于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

4.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预料到并允许孩子出现退步。要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隐瞒错误。当然更要让孩子从错误或

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人生的道路也不是平坦顺利的。

一定要提醒儿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或者是学习都会有挫折和失败,如果可能应该让孩子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孩子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遇到挫折或出现失败时不会因为焦虑过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压

力而变得一厥不振。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孩子,就像希望别人能理解我们自己一样,应该允许儿童做“百日梦”,允许孩子出现“魂不守舍”的现象。实际上,当你发现孩子在做“白日梦”时,或者正在“发呆”时,他们可能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可能正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诺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顿现象。在此期间,孩子有时看上去很疲劳,或者会出现多种的抱怨,或表现出经常性的厌烦。要知道,这是很自然的。家长或老师没有必要

为此焦虑,更不应该看到孩子没有进步而责怪孩子。

事实上,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总是合乎逻辑或合乎要求的,更不能期望他的一切行为总是合乎富有创造性的。要发展孩子的创造潜力,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孩子有不足之处,也应该允许孩子存在错误或缺点。教育者不应该对儿童的缺点或错误表示反

感,而要经常与孩子讨论这些缺点和错误,要设法使孩子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再让他们有纠正错误或克服缺点的机会。

5.帮助儿童处理好与人相处和自己独立的关系。独立并不意味着与人不来往,独立性好并不表明不需要朋友关系。在儿童的毕生发展中,社会性发展始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但即使是十分幼小的儿童,与人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从社

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没有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的。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交往中,儿童不仅能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水平上进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对与每个儿童

来说,这都是非常难得的,能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让人评价的机会。

研究表明,是否有机会让自己的产品得到社会的承认是发展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具有很高创造性才能的人最终没有被人认识,其才能最终被埋没,只是因为没有机会表现,没有机会让社会评价。因此,很多理论家都强调产品最后向社会展示这一环节,即创造性产品的社会价值。

6.帮助孩子建立有明确规定的训练和行为标准。对于家长或老师的对错标准,儿童应该毫不怀疑。换句话说,对于儿童来说,教育者应该具有绝对的裁判资格。然而,我们的许多成人就是错误地利用了自己的这种绝对权利,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了不应该的错误。

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者不应该依仗这样的权威任意改变行为中的对错标准。这就要求老师或家长随时准备以适当的方式承认并改

正自己的缺点。

训练中的规则必须明确,而且要坚决执行。规则太多就会使孩子过于循规蹈矩、抑制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在确立规则时注意必要的原则性的内容。如不要出现伤害性行为,不要出现破坏性行为等,至于怎样玩游戏等具体细节,教育者可以完全不加规定。

怎样培养孩子创造力

(1)聚合思考法:以某个思考的问题为对象,从不同方面将思维指向这个问题的中心,在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选择寻求解决问题

最佳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也叫求同思维。

(2)相似思考法:将某客体与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它们的相似关系中,发现某种启发,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构盾施工法”,就是相似思考的产物。

力此一筹莫展。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只小虫使劲地向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布鲁内尔注意到,那只小虫是在其硬壳保护下进行工作的,此情此景使工程师恍然大悟:河下施工,如果先将一个空心钢柱体打入松软岩层中,而后在这个“构盾”的保护下进行施工。通过相似

思考,“构盾”代替“支护”,做出了发明创造。

(3)反向思考法:这是将人们通常思考的问题,用对立的,看上去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最著名的是顺逆颠倒发现

了感应电流。

(4)分合思考法: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试图找到新的产物。“606”杀虫剂就是运用分离的思考方

法创制的。

德国化学家欧立希发现“阿托升尔”可以杀死危害人体的锥虫,但它的副作用可以使人双目失明。于是欧立希设想,将“阿托升尔”的正作用与副作用分开,抛弃副作用。在“分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改变化学药品结构的方法,制出了“606”。

与分离相对的是“组合”。

众所周知,喷气式飞机、电视机、数控机、人造卫星、原子能发电以及阿波罗登月工程,都是对当代技术加以完善、发展并以特

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分离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合并常可以由结合而创造。

(5)想象模型法:这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化的手段。模型有物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想象模型。想象模型就是运用想象和抽象相结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式的模型。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探

索原子结构,科学家根据实验事实,运用想象建立起了各种原子模型。

(6)理想实验法:就是将想象中理想化的研究对象,通过反复设计、实验达到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过程。也有人称之为“思维实

验”、“想象实验”、“梦想实验”等等。

美国发明家兰德,梦想发明一架不用冲洗就立即印出彩色照片的照相机。根据这个梦想他重新设计照相机的镜头及其构造等,经

过多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7)智力激励法(集体发明创造法):这是通过召开小型讨论会,大家围绕问题的中心,互相讨论,彼此启发,让创造性设想产

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它的功效在于短时间内,调动极大的创造力,产生设想、灵感或新观念。

这种方法的作用可归纳为四点。第一,设想的大量产生必须依靠联想。一个人的联想力可以刺激其他人的联想力。一个人得到灵感,更多的灵感可能相继产生。第二,无论男女在小组讨论会上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第三,实验表明,这个方法使心灵的运用在竞争情况下,增加50%,这种增加尤其以灵感最为突出。第四,在小组中个人的好主意、好设想会立即得到激发和

鼓励,由此而激发出更多更好的设想。

发展创造思维的方法主要分为发现问题的方法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新的观念的产生,便没有新的发明创造,产生

新的观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8)就教育系统而论,除了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自觉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外,还必须遵循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具体

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传

授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

品质。这种品质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积极特征。

③要敢于创造。成功的创造,有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创造态度,二是创造技能。这两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

美国有11岁、14岁两名科学家。他俩已经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归功于妈妈的一条规定:每天下午必须做两小时创造性的工作。久而久之,兄弟俩养成了习惯,做完功课就自动干他们的发明创造,甚至吃晚饭时,边吃边讨论下午的事情。他们的创造意识很强,看见母亲开车时把热水洒到车里,就发明了防溅饮水架;看见突然刹车时炸鸡蛋会飞出盘外,便发明了汽车上用的食

品盘。

④激发创造动机。需要,是创造之母。青少年科学技术创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小发明一等

奖获得者,北京打钟庙小学四年级学生林恒韬发明的“充气雨衣”就是一例。

⑤理论联系实际。据调查研究,获得发明奖的学生知识来源有四个方面: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占51.7%;从课外书籍中得来的占25.9%;从课本里得来的占20.7%;从教师、家长、同学处得来的占1.7%,可见,学生应用创造的知识主要不是来自教科书。所以,学习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广泛研究自然界,阅读各类科普作品,特别是对身边事情感兴趣。

⑥培养独立精神。调查表明,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行为方式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富有独立见解,喜欢个人钻研,勇于迎接困难任务的挑战,不追求个别人的赏识或称赞而学习、工作。创造者的这种独立精神,其本质是确立真理的权威。爱因斯坦

说:“我想,权威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比权威更重要,也可以说,它才是权威,我只听它的。”

创造力的训练题..........一些发达国家,除了在普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外,还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实践证明专门进行创造力训练可以

使被训练者的创造力测验成绩提高11~40%。

创造力教育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创造力的训练还没有一定的方式。有的人用训练人的求异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创造力;有的用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方式训练创造力;有的用训练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提高人的创造力;有的通过让人树立积极态度来提高人的创造力。

实际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训练创造力较为有效的方式。下面是一部分训练创造力的试题。

(1)一个纸盒子里有6个梨。要把它分给6名同学,使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纸盒里还必须留下一个梨。你看如何分?

(2)一位同学钓鱼回来,老师问他:“你钓到了几条鱼?”这位同学说:“钓了六条无头鱼,九条无尾鱼,八条半个身体鱼。”这位

同学共钓了几条鱼?

(3)老师买了19支铅笔奖励3名学生。王智应得奖品总数的1/2,王力应得奖品总数的1/4,王强应得奖品总数的1/5。怎

样才能分,正好又不把铅笔弄断?

(4)马超、李卫各养一匹马。他们想进行一次特殊比赛:看谁的马跑得慢。比赛开始,两个人都骑着自己的马不动,僵持了好久,比不出结果。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你想一想,这是什么办法?

(5)你能说出多少种不用浇水的花?越多越好。

(6)用两根火柴,不准把它们折断和弄弯,请摆成一个正方形。

(8)用三根火柴棒组成12个直角,你能组成吗?

(9)有一块中间带圆孔的方木板,现在,需要把木板中间的孔放到木板右上方,你看如何改变圆孔位置?

..........培养创造力的9种方法

我相信创造力和灵性之间是有联系的。这里的“灵性”指的不是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人类的精神,我们的根源。拥有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生命之间的息息相关。拿破仑·希尔把它称为“无穷的智慧”,Deepak Chopra 称之为“纯意识”。我的朋友 Joshua Roman 则用美丽的词藻将之形容为:“……我们心中的一片永无止境之地”。这个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美好世界虽然无法用文字准确的描述,却可

以用心感受到。

拥有创造力即意味着放松身心,进入自己内心的这一境界之中,运用所谓的“无穷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它有待于你去发掘。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才华的生命个体,因为我们都能够汲取相同的无尽之源。我们都天生被赋予了这样的厚礼。

从创造力出发时,我们拥有的是一片丰裕的土壤,不存在任何束缚。只有当我们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时,限制和短缺才会被考虑进

来。

所谓“更有创造性”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你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然而,你可以通过实践,使自己变得更加娴熟,或

者更深入的理解围绕在你身边的创造能量,这种能量,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限汲取的。

在实际中从 以下九点来帮助自己“培养”创造力,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1.处于放松状态

用点时间,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能够带来欢乐的、你热爱的或能够使自己全身投入的事情。比如沉思、散步、游泳、阅读令人

心情愉快的文字,或者记日记——写下你的想法(这会相当有帮助!)。

2.感恩

想一想,什么赋予你积极向上、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从而使你心怀感激?当感受到对生命中得到的美妙祝福与馈赠,你的心中便有了爱,你会很快感到心灵的释然,内心感到朦胧的温暖。在这感受到温暖和爱意的时刻,你的心向创造力量敞开了大门。

3.激发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高度视觉化的。我发现,练习在闭上双眼的情况下,想象面前看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一种很有帮助的方法。

尝试这一方法。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在一个场景里,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好的,选个你认为理想的场景,尝试想象你看到的这一场景中的细节。去注意各种色彩、质地,去触摸。它们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温度感觉是怎样的?等等。

4.专注于此刻

每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或艺术家都会告诉你,当他们在创造伟大的音乐或艺术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他们完全沉浸在此刻的创作之中,感受意识的流动。运动员们把这个称作“现场感(being in the zone)”。你可以通过对你此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在吃饭、洗碗、整理床铺,还是别的什么)倾注全部的注意力,来尝试练习仅把全部意识集中在当前时刻的能力。沉思可以起到

很大帮助。参考阅读《如何保持注意力》。

试着去想象打动你的美好事物。翻阅含有能够激发人思维的图片的书籍,参观美术馆,读启发人灵感的文字,与能够使你冷静的人交谈。

6.画图

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是发掘自身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画图促使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这一点上,我强力推荐一本由Betty Edwards著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书,以及她所写的与之配套的手册。这本书是专门为那些从未受到过绘画训练的人撰写的。我从一本心理学教材上第一次听说它,阅读后发现,自己从其中的深刻见解里

学到很多东西。

7.寻找替代方案

保持好奇心。试着问自己,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件事情。当你看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问一问自己:“有什么其

他方式做这件事呢?”心理上建立起这样的一种态度——“总有另一种方法”,即便其他方法看起来似乎“不可行”时,也要如此。

8.开放的心态

不要将任何你想到的点子拒之门外,不要轻易对它们作出判决。重视每一个从你的大脑里冒出来的主意,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愚蠢”

或“显而易见”的想法。这个方法能够催生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从你的心中浮现出来。

9.把思考过程落在纸上

用一叠活页纸(或者一个笔记本,我更愿意用活页纸,这样你不会因为要保持纸页的整洁和相互间的组织性而感到约束)。写下思考中你的大脑里冒出的一切:随意的词语、短语、主意、想法……有时,你也许会想要把一些元素圈在一起或在它们之间画线,来将不同的主意联系在一起。当灵感闪现时,一定要跟住它。这时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主意,先把它简略的记在同一张纸或另一张空白的纸上。这也是我组织博客文章的方法。我都是从一些念头和要点出发,有时候一开始它们还显得很蹩脚,但是一旦我进入了“思维

流”里面,一篇文章就开始逐渐在我的眼前现出雏形。

第三篇:培养孩子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

◎ 招数1:不要有问必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 招数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 招数3:教孩子有趣地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1.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2.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3.家长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不能伸进手去的瓶子里,让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而且比较合理越好。

4.给孩子两个三角形,要求他拼出五种以上的图形

◎ 招数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 招数5:在音乐、绘画中表现

1.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2.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3.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 招数6:在游戏中想象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孩子10岁前应该玩的32个游戏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

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

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

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影响孩子一生的6种好性格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一)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二)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

(三)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四)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五)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六)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8大方法

一、多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孩子的思维,一般随着动作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逐渐地萌生、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妈妈要善于让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观察。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妈妈应该从何入手呢?

妈妈要通过观察测试,弄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现状,辨别哪些是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的优势,哪些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的缺点。

妈妈要学会对孩子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孩子运用思维。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

妈妈要耐心面对孩子的提问,孩子的好奇是求知的表现,不要因为孩子问过多的“为什么”而觉得不耐烦,也不要一听到孩子的提问就马上给出正确答案,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寻找出正确答案。

妈妈要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坚持训练。思维其实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强有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进行反反复复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因为大脑细胞只有在不断的反复刺激下,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一定的信息通道和网络。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网络,家长即使不再强制,孩子也会轻松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中去。

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需要妈妈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例如,妈妈在讲完故事后,可先问问孩子:“你有什么地方不懂?”“有什么想问一问?”然后,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回忆故事内容,进行讨论,发现答案。

二、呵护孩子珍贵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贵,它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动力所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行为是小孩子得到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通常来说,好奇心强的孩子一般创造性也比较强。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在孩提时代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只有对事物好奇才可能去积极地想象,才可能去进一步探究,才能出现新的发明和创造。

有些妈妈总说自己家孩子特别调皮,是个破坏大王,让人生气又头疼,其实这样的妈妈完全没必要生气,反而应该高兴才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的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了,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好奇心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为:问题比较多,总是寻根问底;喜欢拆东西,总想找到内部的秘密。家里若有一个如此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当妈妈的真应该万分高兴才是。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不要用批评、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应用简单、浅显、适于孩子接受的语言给孩子讲解基本的道理。

妈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当场解答,最好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方法讲解,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回答。

如果孩子的问题妈妈自己也不懂,应坦白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会更乐于思考和提问。不要轻视或嘲笑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尊重并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引导孩子从小事、细节中受到启发,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妈妈千万不要说出“以后再说”、“别没完没了地问,玩去吧”、“笨蛋,自己想去”等不适宜的话。

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针对他好奇的事物,去图书馆借几本相关的书或作为礼物送给他几本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减退。妈妈应尽可能地带孩子去参观、游览,让他们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新朋友,使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不灭。

三、开发孩子的右脑功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又称为“思维脑”、“学术脑”,引导着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分析等的运用,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右脑又称为“艺术脑”、“创造脑”,它引导着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因素,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动力。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孩子的左脑通常比右脑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开发,而智力的最佳发展状态应该是左右脑共同开发。就创造性而言,右脑的开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和开发孩子的右脑:

刺激指尖法。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 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益智玩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通过儿童自己识图,按照图示来组装,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启发孩子进行右脑思维的一种形式。

借助外语开发右脑。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可以启发孩子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联想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这就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体育活动法。如每天跳上半小时的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会或多或少地摆脱固有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观看体育比赛,也能够锻炼孩子右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每一次惊险的镜头,都会给孩子的右脑带来一连串的富于魅力的想象,这就是观看体育比赛对右脑产生的良性刺激的结果。

借助音乐的力量。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家长可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玩电子游戏会使右脑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

下棋是锻炼右脑类型识别能力的好办法。孩子在下围棋或象棋时,其侧重点不是思谋招数,而是要记住棋盘上那星罗棋布、犬牙交错的“形状”、“态势”。锻炼孩子努力记住棋盘上厮杀的局面,这对于孩子的右脑将产生很好的刺激。

可以让孩子眺望天空,观看天空中的云朵。渐渐地,孩子就会感觉到云朵的立体形象和立体层次。

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绘画作品等展览,观赏自然风景,让孩子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或风景,尽情地陶醉其中,也有利于活化右脑。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童年时代的达尔文极为普通。学生时代,达尔文依然不引人注意他在学校里没有获过奖,在体育上也从不出色。对于任何相信人的智力固定不变的人,又有谁会想到,极其普通的学生查尔斯·达尔文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呢?尽管如此,成年后他最终还是展现了杰出的创造性。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达尔文出生在一个富裕并且开明的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很好的早期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否则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特殊感或优越感都会对其家庭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心理上的隔膜或“代沟”。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孩子的思维与想象会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以致缺乏创造的动机。

父母情绪多变、喜怒无常,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稳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窒息孩子创造智慧的火花。

妈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解放孩子的嘴,使其能谈自己喜欢的话题;哪怕是错误的、幼稚的甚至略带破坏性的也不必有所顾忌。

要解放孩子大脑,使其自由想象,不要因为和所谓的“正确答案”有出入,就轻易否定孩子的创造和思考。某一年级小学生在选词填空的题目中写“小鸟在草地上欢快地歌唱”,老师给判为错,因为正确答案是“愉快”。而妈妈则告诉孩子,他没有错,“欢快”选择得更为恰当。孩子因此很受鼓舞。

妈妈对孩子“有所创造的期望”会使孩子逐渐体会到创造气氛的激励,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动力。

妈妈应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即拥有丰富的刺激,允许自由游戏的环境。不要因为怕孩子把房间弄脏、弄乱,怕孩子打破东西,而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的双手得到释放。不要强迫孩子看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使其有机会看自己想看的事物。

拓宽孩子的生活和经验范围。

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使其自由支配,享受快乐时光。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首要因素。”

要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完善的、良好的发展,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绘画最易诱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孩子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自歌德2岁起就对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歌德以后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剧作家起到重要作用。

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之一。妈妈应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跟随成人劳动或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想象不是无源之水,必须要有一定的对社会和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跟随成人活动会让孩子获得很多经历。

丰富感性认识。要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形象的储备。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都可以扩大形象储备。

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火花。经常打比方,可使孩子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微妙之处,使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就会由此点燃。

六、教孩子学会独自思考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是一个沉重的笑话,但并非对中国学生的毫无根据的讽刺和挖苦。30年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朱迪和她的中国朋友聊天时曾谈起:她的孩子14岁那年,学校要求孩子采访自己的家庭成员,写一篇关于家庭历史的论文。在朱迪的指导下,孩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根据妈妈的经历写成了一篇“乒乓外交”的论文。

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数学的迈克教授也曾表示,他带的中国学生都非常勤奋,专业课的学习普遍要比美国学生优秀。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能力。给中国学生出一个题,他可以做得非常好,但你要让他自己设想一个题目,却非常困难,而美国学生则恰恰相反。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中国的孩子太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了,更缺少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孩子的思考能力被扼杀,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妈妈在期望孩子创造之前,必须通过一些方法把孩子的思考能力还给他们:

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常问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

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不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或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

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你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

欣赏孩子的自由绘画,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如孩子画汽车,可以问他,汽车是开在田野里还是大城市里?车上有几个人?司机是男的还是女的?

要让孩子有单独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在自己房间专心、入迷地玩时,不要随意打断。

七、勤做“灵感脑体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记忆门诊与老化中心主任斯默尔在其所著的《让大脑变年轻》一书中说:预防大脑加速老化,总比想办法修补受损脑细胞容易,对抗大脑老化永远不嫌迟也不会太早。

激发思维灵感,保持头脑的灵活,最重要的是做好“脑体操”。与其迷信神奇的聪明药或花大把银子去上大脑补习班,不如带领你的孩子尝试一下下面几种在生活中可以简单实践的“大脑体操”,在家庭中,学习之余,可多让孩子进行下列活动,让孩子的大脑更灵光!

打字练习

我们知道,十个手指由大脑的不同脑区所控制。对一般人来说,小手指、无名指、中指在平时的使用率较低,左手的手指用得更少,因此,相应的大脑皮层缺乏锻炼的机会。而打字的时候左右手的十个手指都要紧张而协调地击键。这些平时较少使用的手指都获得了活动的机会,弥补了以往手指灵活性、协调性的不足,也使十个手指的相应脑区建立了联系,得到了协调。

由于手指动作的协调是由大脑左右半球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手指配合练习的同时,大脑左右半球也得到了协调。此外,打字的时候要求眼到、心到、手到,这有利于注意力的提高;同时,手眼并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

经过练习能够进行熟练、迅速、准确的英文打字,表明思维敏捷性和准确性已经大有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左右手会变得非常协调,大脑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乐器练习

无论是弹奏乐器、吹奏乐器还是打击乐器的演奏,都需要左右手的高度协调。比如弹钢琴,左右手要很协调地弹奏,才能弹得出好听的旋律;吹笛子,左右手要协调才能发出不同的音符;拉小提琴的时候,右手紧张地拉着琴弦,控制着乐曲的快慢和节奏,左手要灵巧地控制不同的音符和音的高低。弹奏乐器的过程,既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相互间的配合,也是协调大脑左右半球合作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

学习一门或几门外语

在科学家看来,钻研外语如同做大脑体操,道理跟健身相同。健身房里,人们挥汗如雨,是为将脂肪变为结实的肌肉、令腹部线条更为优美。通过外语学习,脑灰质越积越多,大脑将一直保持年轻状态。

双手写字或作画

左右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垂直的和水平的线条;

用左右手同时画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按统一方向画,也可以按对称的方向画;

以同步的或对称的方法用双手同时画出圆形、椭圆形。

如果以上内容已经画得比较熟练了,可以用双手同时分别画一幅图中的不同图案。例如,在一幅画里,用左手画房子,右手画河里的小船等。#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

练习双手写字时,可以左手写词组的第一个字,右手写第二个字。例如,左手写“成”字,右手同时写“功”字,构成“成功”二字。

八、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对孩子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教育孩子懂得怎样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只有拥有了仔细观察现象的习惯,并能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才算真正学会了学习。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使孩子学会和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农村、山川河流、天空云朵、动物植物等一切自然存在。

观察人的外貌、形态和行为,由表及里,深入到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引导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普通中看到不普通。

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关系。

明确观察对象。善于从复杂的背景中将观察对象突显出来,即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观察主要的东西。

注意细节,加强差异辨析训练。某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用手指蘸一点儿尿液,并用舌头去品尝,然后叫学生们照做。学生都皱着眉头照做了。但老师却说:“你们都没有照我的动作做。如果你们观察仔细的话,应该发现,我伸入尿液中的手指是食指,而用舌头去舔的却是中指。”

排除错觉干扰。心理学家认为,错觉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之一。观察时需要思考,不要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不平整的镜子里反射出的影像和事物本身形态并不一样。#本文

指导孩子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老舍在《多练基本功》一文中,曾以观察灯光为例,对这一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他说:“灯光是什么样子,近处如何,远处如何,雨中如何,雪后如何,都仔细观察观察。”

指导孩子观察一定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善于分析综合,加强局部与整体的观察训练。让孩子了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要求孩子随身备个小本本,坚持记录观察笔记。这种随时记录的本子,可以叫记事本、随记本、拾零簿,也可以是随笔、心得笔记、词汇手册、观察笔记,把平时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有感悟的,都记录下来。家长改变一点,孩子受益终生。温暖关怀,点点滴滴在心头„„

第五篇: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民族要进步,家庭要致富,个人要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家庭的创造力,个人的创造力。我们平常说的创新意识、新意、灵感、发明、杰作、成功案例等都是创造力的范畴。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幸福。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是乔布斯的创造力体现,也是苹果团队的价值与结晶,它让乔布斯名垂千古,让苹果团队的人致富,让全世界手机用户得到惊喜体验„„小的创造力,获得小的发展,大的创造力拥有大的成功。无论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这个世界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唯有创造力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价值感与社会资源。

什么是创造力?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其实说的有些复杂,创造力就是人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创造才是真正的能力。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提到过“能力在于运用,情感在于表达。”只有运用了,或者说参与实践了,才能证明拥有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了才能证明具有创造力。就像米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但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教曲唱不了曲“。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创造力很强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完成这个策划案?就算你一味地的询问与模仿,总是不能把创造力学来。因为创造力是人的恒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存在是长期习得、培养与内化的结果。我非常否定”成功可以复制“这一反动言论,人和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全不一样,你去模仿简单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么?我敢说,创造力是个人历史的产物。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历史,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创造力。究其源头,在于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儿童是天才,是教师,是发明家。他们本是有无限想象力空间与无限创造力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合乎社会规律、合乎逻辑性、合乎个人发展特点的,另一部分是无拘无束的、异想天开的、过于偏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全面而正面的了解孩子,合理又合情地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供创造力扎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来的。它天生是一种表达。你可以看看儿童包括大人的创造力都是各种身体器官的表达,包括歌曲创造及演唱、绘画、发明制作,舞蹈、运动„„各种人有各种创造的潜质与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人的表达。你的表达出于你的梦想、愿望或想象。没有梦想、愿望或想象的人,就没有创造力。而有意思的是,人的梦想、愿望与想象也不是现实中说有就有的,还是源自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无论从能力的层面,还是表达的层面,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回到儿童时期,家长才是儿童创造力课的老师。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跟学生家长交流过一个能力与性格的产生过程,如下图:

性格的养成我们今天不去谈,能力的出现是源自个体行为的。个体行为恰恰是在亲子时期进行培养的,在建立好了这种意识,我们来看看和创造力最相关的几种基本训练——看、听、想、问、做、说。也许你会惊讶,创造力这么高端的字眼怎么会和这么简单的动作有关系呢?其实不然,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基础功课做好了,能够组合起来,创造力的产生便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概念——创造力就是综合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发现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说能力),是与创造力如此息息相关,他们的确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一,多看。视觉本是感统能力(视觉、听觉、本体觉、触觉、运动觉)中的第一位,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观其色。说的就是多看。在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眼睛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任务。在各个阶段,看的内容有所区别:

0-3岁看是为了训练视觉,为将来获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础。我们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极球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观察鲜艳标准的颜色,进行视觉锻炼。一般来说,孩子会对红色最先适应,因为红色波长,容易被眼睛捕获。(紫色 400-423 蓝色 424-490 绿色 491-574 黄色 575-584 橘黄色 585-646 红色 647-700)我们可以根据由长到短让孩子逐渐接触各种颜色。此时的训练为日后的观察力提供了保障。

3-6岁

可以说,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视觉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展开深入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包括很多种,亲子阅读、亲子沟通、亲子运动等,这里当然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好处,第一,提供良好话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训练儿童情商,提供人际交往技巧。第三,获取独立意识,提供适应环境的方法。第四,获取信息,激发想象力,提供创造力源泉。

前三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不再赘述。第四点是阅读对于创造力的贡献。无论儿童,还是大人,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读书是获得经验与方法最捷径的方式。无论你想从事什么行业,读书是让你告别门外汉的捷径。除了亲子阅读,还有亲子游览。其实,游览或参观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呢?有一个词叫做“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你看的多了,你的创造力地基就会越深,你的创造力大楼就会越高。多带孩子见识大好河山或大场面,一定会对她受益终生。另一方面,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的观察也是对孩子很好的训练。灯管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家里的花木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天上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却小?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你一定会驻足观看,同时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

第二,多听。听谁不会?一般人都不会听。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容易去说,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倾听”是一种心理咨询技巧,现在更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听与看一样,是获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听比看要高级些,为什么这么说?看是主观的表现,听却是客观的表现。听的人,是求学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人。听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并且是被总结的经

验,这是宝贵的。

胎教的时候,医生总是让我们和孩子对话。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意义不大。我的想法是,胎儿的倾听还是对孩子有所帮助的,这个帮助不是获取信息(一笑)。而是受到一些初期的听觉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胎儿需要接触不同的声音,母亲的、父亲的、规律的、不规律的、大声的、小声的„„这是很好的训练。

0-3岁,听觉训练也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一项。不过除了一些先听畸形或器质性病变,听力在父母简单的游戏中,可以很好得到锻炼,为日后获取信心创造基础。

3-6岁,听显得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会听的孩子,才会说。”在亲子教育中,我们逐渐教会孩子们“听”这项基本的生存技术,主要的方式是亲子沟通。听与说共同构筑了沟通。就像现在有本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真的是这样,你的说有时候很大程度决定孩子听的水平。孩子该听些什么呢?

其一,共同的话题。发现孩子的感兴趣的话题,并和孩子深入探讨。

其二,鼓励参与陌生的话题。主动要求孩子来听一些陌生的话题,而不是轰走他。孩子天生的猎奇心理会让他们更爱通过听关注更多领域。当然,这也包括多带孩子去拜访朋友。

其三,故事或典故。饶有兴趣的在孩子的周围念叨故事或典故,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其四,音乐与各种声音。学习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越多,素材就越多,为创造力一蹴而就的产生增砖添瓦。古典、流行、中国、西方„„都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记忆的动物,幼年时期的声音会储存在神经细胞的深处,直到成年再一次听到便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喜悦感。

第三,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助力。古代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云云。这是对于学习的错误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很坏。孔子的话应该需要从积极的一面去想,即“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叔本华曾经说过“从事与精神、文化相关职业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就在于他们认为人在获得信息之后,要经历转录、、加工、存储、转出的过程。“转录”、“存储”与“加工”是脑生理结构决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这个环节。想或者说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乐趣,促进我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让我们学有所备,为今后“学以致用”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可以促进想象的产生。

想象是创造力之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拥有傲人的创造力。之前,我写过一篇博文《用愿景点亮亲子教育》。讲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想象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愿景,让愿景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创造力是盖好的一栋楼的话,想象则是钢筋结构。一旦拥有了良好的想象,你的创造力发挥就有了方向。对于孩子来说,家长需要注意一下内容:

其一,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活动,不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在商场做一次沙画,玩一次滑雪,参观一次画展。有些家长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掺杂在教育当中,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体验相结合的成果。

其二,分享感受。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识牵引性的。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当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和刚才我们看到什么动物比较像啊?”“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动物呢?”针对一个问题,要问得深入而生动,激发孩子深入而生动的思考。当儿童在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黏性”时,想象力自然会轻松的迸发出来。“妈妈!我觉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其三,鼓励思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到“精神奖励”的问题。很多年前,我们采用物质奖励,之后专家否定这种做法;又过了一段时间,专家认为应该提倡“精神奖励”,认为这对于儿童有更多的好处„„在我看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奖励过多同样会出现依赖。我提出过“学习不需要精神奖励”,很多表示疑问。学习本是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鼓励呢?该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学习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励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为这对于儿童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其四,支持表达。多想会带来烦恼,唯一的出路便是表达。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却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创造力的分水岭,但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创造力,我们会在后面的“多做”中具体来讲。

第四,多问。多看,多听是获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环节,而看一个儿童的智力发育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说思维是否达到较为理性的层面,还要看她“问”的水平。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问”让儿童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想”的基础上,“问”变得更加地具有个性化、具体化与指向性。如何指导孩子发问呢?

其一,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各种地点发问。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那个故事,老师只是要求孩子们背书,却根本不给孩子们讲。所有的孩子“看了”,“听了”,也“背了”,不能说没有获得一点收获,然而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模仿力,而没有创造力。孙中山在不怕老师体罚的情况下,问了老师书中的意思,这可以验证孙中山是一个多看、多听、多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孙中山这句话也成了一句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其二,对于提问的训练。记者这个职业,最靠的是“问”这项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轻松、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问出对方最真实、最充足的信息。我们应该早教时期,对儿童进行“问”的训练。比如面带微笑、表现亲和,提问要开放式,积极关注对方等等。

其三,为儿童增加提问的机会。在得知孩子对某方面感兴趣之后,要为孩子引荐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士。人们总会对信服的对象有更多的访问欲望,儿童也是如此。

第五,多做。创造力的归宿依然是“做”。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复进行的。创造力最终需要体现在多做上,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说之前的内容是在处理理论上的问题,多做才是开始实践的环节。很多儿童,甚至我们家长有一种“成功怪圈”。大家总是认为做一件事情必须把“成功”设定为目标,或者说一个计划只有成功了才算胜利。这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同时参与这件事情的对手也会很强大,我们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扰因素,我们可以把“接近成功”设为目标,这样一来,功利心态会下降一些,我们也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比如儿童学习钢琴,你不必给她设定今年必须考过2级,但是我们可以朝着2级去努力,我们的重心要放在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欣赏上;儿童学习绘画,你不必要求她今年在哪里展出,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重心也是放在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与尝试上。做是为了今后做的更好,我们要有意识提前做,要有意识多做,要有意识等待迟来的成果。这种心态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对此,有一下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其一,记录。很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当时聪明的要求我们写“随笔”,而不是写“日记”。随笔可长可短,贵在随时随心。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付诸笔端留下一手资料,为日后创造力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亲子互动。之前我们提到了亲子沟通、亲子游览,这里的互动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做拼图游戏、搭积木,与孩子一起绘画等,用我们的激情调动孩子的激情,用我们的执着促进孩子的执着。其实,每一种“做”的尝试,都是对于孩子创造力灵感的积累。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各种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

其三,鼓励孩子独立的“创造”。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总是允许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乱写乱画。其实,这些涂鸦是孩子创造力的雏形。乱写乱画中,他们在摸索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心理学上,非常看重儿童的绘画表达,认为是最接近内心世界,最体现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现形式。除了绘画,孩子也可能会哼哼歌曲,做个小发明,甚至用石子摆出简单的造型——这些做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其四,指导。当你发现儿童有某些创造力表现时,一定加以格外格外的关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赏,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质,是否可以继续“深造”。

第六,多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与想法,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创造思路”,并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议与意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创造力的展示亦是对儿童创造力的鼓励,鼓励他们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拥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可以尝试以下经验:

其一,家庭会议。开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会,家庭读书茶话会,让孩子当着家人面表达自己的创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当然,有些作品可能是亲子共同完成的,那样就可以一起分享,增进亲子沟通。

其二,让媒体说话。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新媒体教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好评。新媒体应该成为教育的补充资源,家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媒体上,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有社会良好氛围的建立,都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多说,就可以做到会看、会听、会想、会问、会做、会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整体性,即这些基本训练项目并不是割裂而独立的,他们是以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有着密切地联系。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叫做“创造力”。站在创造力培养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强大;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空间,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爱思考;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平台,他们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创造力。

下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所谓创造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善于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力强的人,勇于弃旧求新,别开生面;不盲从,不轻信,不随......

    简单五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分享到:简单五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011-11-28 15:09:52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108 次 | 评论 0 条 创意思维小学生比不上细路仔 “一个杯子可以有什么用途?”在调查问卷中......

    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卡尔在《积极心理学》中谈及“天赋、创造力与智慧”的问题时,花了比较多文字谈了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我想卡尔的这些介绍不仅对学校教育,个人成长具有......

    关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3年年末,参加女儿期末家长会时,对班主任老师在会上播放的关于开饭和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课件看完后,感触良多。结合课件的内容及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在中国家庭中夫妻对......

    关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3年年末,参加女儿期末家长会时,对班主任老师在会上播放的关于开饭和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课件看完后,感触良多。结合课件的内容及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在中国家庭中夫妻对......

    “涂鸦”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涂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儿子今年四岁了,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其实,准确的说,那都不能称之为画画,应该叫“涂鸦”才对。他画的苹果总是歪向一边的,这还算好,更多的时候......

    如何培养创造力(范文)

    《如何培养创造力》改写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正确答案不唯一 创新需有创造力 创造思维赖自信 汲取知识是第一 灵活运用多尝试 抓住灵感莫放弃 心动付之以行动 锲而不舍保恒信......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之“五部曲”(范文模版)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之“五部曲” 何如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一话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探讨至今。 据一项“创造力调查”测试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