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东黄小学
张国青
2010-6-1
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把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建设,积极进行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和谐。没有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的身心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关系、礼仪,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难题。农村学校由于专任教师资源配置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科不能很好的开展,造成学生接受知识面局限于考试科目而德育、美育教育缺失,对学生成长不利。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在处理学校工作关系、家长关系中,有时忽视了礼节致使问题没处理好还会恶化。而传统文化教育中给我们补上了这些课外的课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学校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广大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弘扬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全新育人环境。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因此,在校园布置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能使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师、学生既领悟了祖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又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我校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教师首先学习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小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科目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从中积累语言,汲取营养,感悟情怀,浸润思想。
三、开展“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坚持晨读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功能,定期组织相应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读记兴趣。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因此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感悟不同节日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感受来自远古的温暖和魅力。
五、开展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如果没与家长的配合,很难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基,学校应该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学生。
东黄小学
张国青
2010-6-1
第二篇: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短短的3天时间过去了,各位老师的讲解却依然响彻在心扉,一字一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此次嵩山传统文化教育对我来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智然老师讲的连根养根,道出了生命的真相,道出了幸福人生的根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人留下了遗憾,多少人醒悟时为时已晚。对于身在异乡的我,更是感触良深,想起从小到大父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多少汗水,为了我又多少次的奔波努力,而今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却不能尽孝在身前,感觉更是对不起父母,真想对爸妈说一声:“爸妈,你们辛苦了!”。
想起小时候自己有一次出车祸,父母三个月在医院陪伴在病床前,连个睡得地方都没有,累了只能趴在床沿休息下,节衣缩食,照看自己,一直到出院,而去年父亲生病住院半个月,为了让我安心工作,一直都没对我说,直到出院还是姑姑打电话的时候说给了我,就更感到自己对不起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想对爸妈说一声:“爸妈,你们受累了,儿子对不起你们 ”。
然而,为了生活,自己今后能做的就是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经常打打电话问候,默默地在心底祝福你们,希望二老一切安好。现在你们不在身边,我工作的地方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会努力的工作。
《弟子规》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列举出我们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以致于用到商场上,也得心应手。学习之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李越老师的礼乐和谐,小河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伟大和父母那为了孩子无怨无悔的深爱,百善孝为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蕴吧!感恩中国古代先贤,感恩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传统文化中国学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蒙学读物、衣冠文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歌舞、戏剧、绘画、书法、思想、心理、信念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特别反映在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方面,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的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
作为传统学术的国学,如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是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三路向等。经学是国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经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史的内涵。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今天我们很多大学生与研究生,不知祖国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不知《四书》《老子》《庄子》为何物,更不要说中学生了。有一位博士生寄贺卡给导师,竟称之为“先师”。社会上更是如此。张艺谋是大文化人了,但他导演的《黄金甲》中,周润发饰演的帝王竟对医官说“你的内人”云云不通的话。我们有的大学教师常说“我的夫人”云云,不知“夫人”是尊称别人的太太的。
我们看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现在有些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孩子呢?我曾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的年轻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逃票、与老人抢座位、骂人,毫不避讳,有的甚至教唆孩子斗狠,打别人的孩子,所谓免得吃亏云。我们本来是礼仪之邦,但我们的留学生或旅行团走到世界各地都会发生不文明、不礼貌,甚至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生活贫困、就业压力,或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等,经不起挫折、坎坷,极个别人自杀或出现精神疾病,并不都是心理上的病症,根本上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责任感的问题,生活的信念与态度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以居高临下的不屑的挑剔的态度,轻慢的语气,以先入之见或自己的所谓“逻辑”或文字游戏的方式,横加肢解传统文化,以为西方的从古到今都有理性,完美得很,中国的从古到今都无理性,糟糕得很。他们不是全面理解思想系统及其背景与特性,而是由这种立场或情感出发,抓住只言片语,拉来就打或贬。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经典,应有起码的尊重,起码的虚心的态度。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知识份子不必提出“同情的理解”或“了解之同情”,或没有类似的问题,而唯独我们国家、民族的知识份子必须面对这一问题?那是因为人家没有妖魔化、丑化自己的文明及其经典,没有把今人的责任推到祖宗头上去,也没有单一的直线的进化论、进步观,而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国势的问题简约化为文化的问题,一古脑儿都要传统文化来负责,要孔孟来负责,又把文化问题简约化为进步与落后的二分法,因此把传统与现代打成两橛。实际上孔仁孟义、礼乐文明不仅不构成中国人走上现代的阻碍,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与助力。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与学风,乃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大敌,且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贻祸青年。
但是,当前国民对国语、国文、国学,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了;体制内的,从幼儿到博士的受教育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西化的,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超过了学习母语、国文的时间与精力,而体制内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侈谈“国学热”?所谓“国学热”并非真热,其实是假热,只是一些表面现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学习体会
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张学勇
本学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特收了15名嫡传弟子,自己也悟到了好多做了的真理。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入则孝。
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
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
第二,出则悌。
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我们扩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财物上就会看淡,以谦卑、仁爱、智慧之心,言语上就会忍让,广结善缘。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做周围人的榜样,真诚、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来化逆缘为善缘!
对长辈有礼貌,做到长幼有序,处处要谦虚礼让,对长辈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不可以随便就座,长辈坐我们才可以从坐,说话要注意要声音大小,谦恭礼貌。再把这份存心提升对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恭敬与爱护,才算是做到出则悌。
第三,谨。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讲究卫生早起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才能身体健康。穿着要整洁、稳重,适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考虑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讲究名牌,华丽。对饮食不可以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过饥过饱。劝诫子女不要饮酒,对于成人的我们平时也不要饮酒,交际场合尽量不饮,或适当少饮、要坚决不醉酒,平时主要以素食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场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齐有序,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才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稳重,问候或礼拜长者时要真诚恭敬。走路做事要从容,不能急躁,动作恭敬温和,坐立要端正,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恭敬,要做到谨言慎行。
3.我们要“敦伦尽分”,一个人要懂得尽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处处为他人着想,进入别人房间先敲门,报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进入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借人东西时要先得到同意,不问而拿走,那和偷没有两样,借东西要注意及时归还。
第四,信。
“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
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
只说好话、有益于人的话,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头语,市井秽污之气。在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言论,不论人是非,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说话的语气、速度要适中,见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赞叹学习。
衣服饮食都是次要的东西,唯有技艺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积功累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以圣贤为榜样,看周围的人优点来学习,时时提醒自己,以别人为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要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类似的习性或其他过错,有则一定要改,时时提醒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听闻别人对自己批评指正,要欢喜改正,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称誉,要关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时刻谦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丝毫的自高自大。
对于自己的以前坏习惯、不良习气,要发羞耻之心,做错了,不能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去掩盖,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恶行,会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第五,泛爱众。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地万物因为仁爱而生生不息,世间因为仁爱才能和平共处。纵然是现代这个以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众生因为愚痴贪爱、自私自利而迷惑颠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来以身作责,来教化,人们也是容易觉醒和向善的。
首先,我们要以古圣先贤、大善知识为榜样,从基础开始修行,以孝敬友爱、德行仁爱为准则,身体力行,自己修好,别人才会起而相仿,从而带动周围的人,移风易俗,教化一方,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于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厌旧,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亲人、朋友,对新朋友或事物不贪恋。别人没有空闲的时候,不应该用事情去打扰他,朋友内心烦乱的时候,应该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表示一下关心,不要去话去打扰他,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注意的礼貌和原则。
其次,要善于守护自己的口业,在现实生活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只看别人的优点,不看人的缺点,以善心力行做到隐恶扬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则
能以自己的行为唤醒他人的惭愧心。
圣贤教导我们,对于不能劝说的人,而去劝说,是自己失言;对于应该劝导的而不去劝导,是自己没有尽到亲人、朋友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善巧的方法,“扬善于公堂,规劝于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赞叹他人的优点,能鼓励他人更加向好处发展,劝化要顾及到他人面子。劝人也要先观察对方对我们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别和选择正确的时机,用对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反观自照,每天反省自己。与人相处,要多布施、多给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别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找机会报答,和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化解掉,忘记别人的过失。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属,贵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宽和。这样别人才会真正佩服尊重我们。
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看一切长者如自己的父母,视一切平辈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辈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
第六,亲仁。
社会中,人们的迷惑有深浅不同,智慧与福德机缘也不一样,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质也不一样。现实社会中受到风俗习气影响误导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宽厚的君子圣贤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们是会自然对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人生的历程上,圣贤教导我们要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他们为榜样,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识,跟他们学习智慧道德学问,来不断提升自己,并落实到生活中。
良师益友非常重要,良师可以指点我们正确的修学方向,益友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好伴侣,相互帮助,相互指正,共同进步!
经常亲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学习,会使我们的德行越来越进步,过失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不亲近有德行的人,就会有无限的祸害,小人就会亲近我们,如流随俗,作种种的恶性,而不自知,来生必定轮回受苦。
第七,余力学文。
道德学问的增长,贵在力行,落实,我们把立身处事的行为落实生活中,德行都扎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要努力学习经典和圣贤的教诲。
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能力行做到,只是记问学问,会增长我们的浮华不实的习气,增长我慢之心,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对于人生多一些所智障罢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诲,却不能够多读书学习圣贤的教诲,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认为的偏见去做事,造成了错误还不知道,这是愚痴的行为啊!
我们学习要做到心、眼、口,专一,研究学问要先选择一本书的学习,忌讳贪多、贪快,学习期限要尽量宽松一些,但在学习期间要抓紧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当我们学习过程当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要明白其中真实的意义。
其次,我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都要做到清净、整洁,写字的时候要先平心正义,写字要力求端正、恭敬,书籍看过以后都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对书籍要爱惜,有损缺的要及时认真补好。不是对我们的德行有意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要自觉远离,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圣贤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要努力精进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我们只要立大志远,依教奉行,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也是我们能够达到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诫,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立志:力行圣贤的教诲,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希望能逐渐带动周围及当地学习圣贤教育的风气来,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最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传统文化精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说,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讲,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的作用。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人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譬如“天人合一”的观念,非常有利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对于纠正当前人与自然对峙的弊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知行合一”的观念,对于健全现代人格也有启示作用;“义利之辨”的观念,划定了追求物质利益的道义底线,可以帮助人们甄别正当利益与不当利益;“情景合一”的观念,既给人以审美意味,也可以为一些耽于物欲的现代人提供借鉴。
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负面内容,也曾受到质疑挑战乃至全盘否定。晚清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汇和冲突,为我们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坐标。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采取科学方法,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突出道德问题。回顾历史、环视世界,可以说思想迷茫、道德滑坡是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化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加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过程中确立德治仁政的社会格局。他还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说,即《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故称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强调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来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分为不同层次。儒家经典“初学入德之门”的《大学》,开篇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然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实质上是三个层次道德的统一,也就是基本道德、中德、大德三者统一。其中,修身是基本之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前提;齐家是中德,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周边人,在自己的周围实现和谐有序;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德,所谓大德,正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当代中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其切入点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这个目标,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承担立德树人重任
推动文化繁荣、加强道德建设,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学应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责任和使命。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人文、为学与为人、能力和德性、知识和人格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才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优化,不仅有一流的知识训练,更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的理念,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之中。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
为立德树人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文化说到底是养成、浸润、生成、升华,而不是制造,更不是拔苗助长。大学应为文化发酵池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有自己的学术底蕴,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的一砖一石,都应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记忆。大学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着眼于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制度、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优化配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促使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来进行言传身教。